储存负荷量对短时记忆效果的影响_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自身实验
储存负荷量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对面孔图片的喜好度评分和再认准确率均达到显著性 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被试者对面孔图片的喜好度评分与面孔特征的自动抽取、 神经编码和储存密切相关。而面孔再认准确率与神经编码和储存过程关系更为密 切。这表明内隐面孔记忆的编码机制在面孔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讨论
结论与展望
此外,对于一些依赖于内隐记忆的认知活动,如创意性思维和技能学习等, 可通过优化任务设计、分解任务难度等方式降低储存负荷量,以提升认知效果和 学习表现。
结论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已初步探讨了储存负荷量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但仍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首先,实验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推广性。未 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其次,本研究仅了 储存负荷量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未涉及其他可能的调节因素(如个体差异、 情绪状态等)。
内容摘要
在人类日常社交活动中,面孔记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孔不仅承载了个人 的身份信息,也反映了人们的情感状态和认知意图。然而,面孔记忆是如何被编 码和储存的,这一问题仍待深入探讨。本次演示将介绍内隐面孔记忆的编码机制, 阐述其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相关机制。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
面孔记忆是指人们对面孔识别、记忆和理解的过程。面孔记忆能力是人类社 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识别他人,理解其情感和意图。内 隐面孔记忆是指在进行面孔加工过程中,无意识地对面孔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 提取的认知过程。
储存负荷量对内隐记忆效果的 影响
01 引言
03 结果分析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研究方法 04 结论与展望
引言
引言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取、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它在许多 重要领域如学习、认知和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内隐记忆 的储存负荷量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其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本次演示旨在系 统探讨储存负荷量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相关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最新不同注意水平下认知负荷对工作记忆的影响PPT课件

+
白
田 各
是 为
发
的
+
23
19
+
田
田
3. 结果与分析
3.1 注意水平的主效应显著.
集中注意条件下对视觉空间记忆材料的正确反应 率比注意分配条件下的正确反应率存在显著差异
3.2 认知负荷的主效应显著.
认知负荷高,中,低三种水平下的正确反应率存在 显著差异
3.针刺麻醉的刺激方式
➢手针式 ➢电针式 ➢经皮电刺激式
针药复合麻醉
• 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手术中处于清醒但基本无 痛状态
• 每个手术平均可节省麻醉药用量 • 手术中的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术后苏醒时
间缩短,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 • 某些特殊优越性
针药复合麻醉方法
➢ 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 ➢ 针刺-气体复合麻醉 ➢ 针刺-硫喷妥钠复合麻醉 ➢ 针刺-局部复合麻醉
1.在屏幕中心呈现注视点800ms,
2.呈现初始刺激显示150ms,
3.再呈现注视点150ms
4.紧接着呈现两个两位数字150ms,
5.延迟1200ms,在集中注意条件下,被试只须努力记住这 两个数字;在分配注意条件下,要求被试大声报告出两个数字 之和,并努力记住这两个数字
6.呈现目标汉字,要求被试作出按键反应,若探测刺激与初 始显示一致,则按“F”键,否则按“J”键.
小于30的两位数,每次随机呈现两 个.分布于注视点两侧.
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采用2×3被试内实验设计
自变量: (1) 注意水平 (集中注意条件,分配注意
条件) (2) 认知负荷水平(高、中、低三个水平)
因变量:反应的正确率.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下列心理学陈述中,属于操作定义的是( )(分数:2.00)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个性特征的方法D.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操作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A项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通过这样的定义我们就知道实验中怎样测量智力的大小,它是操作定义。
而B项中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是对攻击的另一层解释,没有操作和测量性;C项的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也是一个观念或概念的定义。
3.下列为准实验设计的是( )(分数:2.00)A.事后设计B.随机区组设计C.完全随机化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解析:解析: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而事后设计又叫事后回溯设计,指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
因此,事后设计从对变量的控制上讲是一种非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是准实验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和完全随机化设计是真实验设计。
4.各种可以操纵量和质变化的刺激,一般称为( )(分数:2.00)A.课题变量√B.环境变量C.被试变量D.暂时的被试变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自变量的概念的掌握。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一、内容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这种高度的数字化世界也使我们的工作记忆(WM)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WM是执行功能的关键成分,对信息的短期存储和长期回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WM也是一个容易受到干扰的系统,在面对多重任务、高强度工作负荷等情况时,很容易导致信息处理失效或错误。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采用脑电技术(EEG)对工作记忆负荷及其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监测大脑在不同认知状态下的电活动,他们揭示了工作记忆负荷如何影响大脑的反馈加工过程,并为认知训练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1. 工作记忆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指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时,将信息暂时存储在心理过程中的记忆系统。
这种记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处理并操作信息,从而解决问题、进行决策和学习的控制。
工作记忆概念源于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在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计算学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日常生活中,工作记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阅读理解、写作、思维导图、数学问题解决等任务中,我们都需要运用工作记忆来辅助完成。
工作记忆在学习领域也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新的语言、掌握新技能等都离不开工作记忆的支持。
在工作记忆的任务中,不同成分起着重要作用。
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负责协调和控制其他记忆成分,包括视觉空间缓冲区和语音环。
视觉空间缓冲区负责处理视觉和空间信息,而语音环则负责处理语言信息。
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工作记忆的存储和处理功能。
工作记忆的神经基础主要包括大脑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和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前额叶皮层负责执行控制、规划、注意力以及工作记忆的存储和提取。
关于工作记忆容量测定的心理学实验报告【精品】

关于工作记忆容量测定的心理学实验报告1.实验背景: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不仅影响长时记忆的存储,同时对其他的许多认知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显得尤为重要。
2.实验名称:工作记忆容量测定3.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相同数量排列成一行的字母和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字母,测定工作记忆容量,对比分析同一种材料的不同排列方式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通过测定相同数量排列成一行的数字和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数字,测定工作记忆容量,对比分析同一种材料的不同排列方式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2.对比分析相同数量相同的排列方式但不同的材料之间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3.测定人的工作记忆容量特点。
4.实验方法:4.1 被试:被试甲,男,20岁;被试乙,男,20岁4.2 材料:字母:随机排列成一行和分散排列的相同数量大写英文字母(A~Z) 长度4~14;数字:随机排列成一行和分散排列的相同数量的0到9的数字,长度4~14在连续计算广度任务中,实验分为两部分,分别字母与数字的实验,材料长度从4~14逐渐递增。
4.3 程序:(1)对数字的测定采取一行和分散的实验方法,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顺序必须一样,下同),接着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顺序一致从左往右,从上至下,下同)。
第二步,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5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数字,接着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5s ,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
第三步,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2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数字,接着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2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数字。
接下来时间依次逐渐递增,数字量依次逐渐递增(注:从长度7开始,若一次不能完全记住所有数字,可再获得一次机会,但所测数字必须重新选取。
长度7之前的若一次不能按顺序完全记住所有数字则实验停止,长度7以后的若第二次也还无法按顺序完全记住所有数字则实验一样停止)(2) 对字母的测定也采取一行和分散的实验方法,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接着向被试者呈现 ,呈现时间为1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
认知负荷和控制性注意对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成绩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7- 7- 3 作者简介: 刘 丽, 女, 天津商业大学心理学系助教, Email: liuli9879@yahoo.com.cn。
李 晖, 女, 天津商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112
第2期
113
的转换, 因此提取速度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
2 实验一
2.1 被试筛选 随机抽取的大学本科生 122 名, 视力或矫正视
1 问题提出
目前, 探讨工作记忆广度机制比较有影响的是 任务转换假说和基于时间的资源共享模型。任务转 换假说认为工作记忆广度任务需要被试在加工和存 储任务之间来回转换注意资源, 这种转换不受有限 共享资源的限制, 加工速度通过影响记忆项目可能 被遗忘的时间长短来间接影响工作记忆广度成绩[1]。 基于时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广度任务的 两个部分都需要注意资源, 这种有限的资源共享通 过加工和存储之间快速流畅的转换来实现。转换受 到认知负荷的限制, 认知负荷是任务复杂性和加工 速度的函数。如果需要存储的项目不被注意, 这些 项目的记忆痕迹就会随着时间渐渐消退, 所以更新 消退的记忆痕迹需要通过利用注意资源从记忆中进 行提取, 这个提取受到来自中央执行系统的注意资 源的影响 [2]。
由此看出, 任务转换假说提出工作记忆广度任 务不受注意资源的限制, 所以它适用于加工部分的 任务不涉及认知负荷或很少需要注意资源的任务, 这时工作记忆的成绩主要受到加工和存储之间的时 间间隔的影响。但当任务涉及很高的认知负荷时, 则符合基于时间的资源共享模型的假设, 即工作记 忆广度任务的成绩直接受到加工部分认知负荷的影 响。在两种情况下都需要注意资源在加工和存储之
阅读计算广度任务与连续计算广度任务相似, 只是计算的呈现方式不同。在阅读计算广度任务 中, 每个计算的答案都呈现在了屏幕上, 被试只需 要正确读出呈现在屏幕上的答案就可以了。这样不 是呈现 2s 的符号—数字串, 而是呈现 1s 的符号— 数 字 串 , 另 1s 用 来 呈 现 答 案 。 例 如 , 不 是 呈 现 “4/+1/+2/- 1”, 而是呈现 “4/+1/5/+2/7/- 1/6”。在这 两 个 任 务 中 , 加 工 部 分 持 续 时 间 都 是 7s, 但 是 任 务复杂程度不同, 连续计算广度任务的负荷要比连 续阅读广度任务负荷高。
2007年考研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07年考研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在一个2×2的完全随机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6名被试,那么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A.6B.12C.18D.24正确答案:D解析:要回答本题,首先我们要明白2×2的完全随机设计的含义,其说明该实验包括两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
那么,一共就应该有4种处理。
故本题选D。
2.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pard)在“心理旋转”实验中发现,每种反应都包括最基本的选择反应时即基线反应时,反映基线反应时的刺激旋转角度是( )A.0°B.90°C.180°D.270°正确答案:A解析:心理旋转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库柏和谢帕德采用不同旋转角度的刺激让被试判断该刺激与靶刺激的异同,然后根据判断时间长短考察表象的规律。
呈现刺激时,0°刺激旋转角度反映了被试的基线反应时。
故本题选A。
3.加工水平效应的研究表明:最初知觉的加工水平越深,对经验的记忆越好。
若要求被试对同一组汉字进行汉字结构判断或汉字词性判断,然后对这些汉字进行再认测验,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汉字结构判断后的再认成绩与汉字词性判断后的再认成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前者高于后者B.前者低于后者C.没有差异D.无法判断正确答案:B解析:加工水平效应是根据加工深度不同来区别不同记忆成绩。
汉字词性的判断涉及语义的判断,比汉字结构判断加工要深入,汉字词性判断记忆成绩更好。
故本题选B。
4.一项实验拟考察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 )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正确答案:A解析:自变量是实验者操作的变量,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的、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控制变量是指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使自变量发生混淆,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
认知主义

1. 肖聪阁, 4-7岁儿童对遗传的认知发展研究. 2009, 西南大学.2. 心理学的哲学问题, ed. 主. 陈筠泉. 1998: 哲学研究杂志社. 310-311.3. 李亚真,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 2008, 华东师范大学.4. 彭聃龄, 认知心理学评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01): p. 7-15.5. 左玉红, 布鲁纳晚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反思与批评. 学理论, 2011(12): p.65-66.6. 罗景莉, 高超, 常识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p. 94-98.7. 刘希平, 刘娜, 成功的信念-愿望推理机制. 心理科学, 2010(05): p.1202-1204+1219.8. 吴萍娜, 刍议皮亚杰与儿童心理理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p. 178-179.9. 杨治良, 储存负荷量对短时记忆效果的影响——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自身实验. 心理科学通讯, 1986(06): p. 29-33+67.10. 张光明, 龚雯莉,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平面设计.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p. 128.11. 林敏, 张敏,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 社会心理科学,2010(01): p. 18-21.12. 王俊杰, 黄国华, , 莫永华,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范式转换——加涅与梅耶的信息加工模式对比. 远程教育杂志, 2008(02): p. 49-51+64.13. 赵晓娜,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 2007, 中南大学.14. 葛鲁嘉,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p. 7-13.15. 成茵, 第二代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具身转向. 2011, 吉林大学.16. 郭翠,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2001(04): p.90-93.17. 田芳, 顿悟的脑机制:来自远距离联想任务的证据. 2011, 西南大学.18. 吴真真, 顿悟过程的原型启发机制. 2010, 西南大学.19. 席斌, 刘电芝, 儿童认知的渐变特点及认知的发展.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9): p. 173-174.20. 徐宇晨,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研究, 2011(12): p.54-55.21. 蒋琪, 儿童运演发展、探索行为及家长中介活动间的关系. 2011, 上海师范大学.22. 周瑞峰, 发生认识论及其在认识论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2009, 河北大学.23. 徐晓滢, 李丹, 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02): p. 202-209.24. 张铁山, 非缘身认知科学计算表征观——基于哲学和其它学科基础的考察与分析. 学术论坛, 2009(07): p. 1-5.25. 李康, 福多的心理模块论及其认知哲学思想. 2006, 山西大学.26. 高志强, 格式塔特征、情绪状态和结果反馈对总结性评估的影响研究.2007, 浙江大学.27. 王定升, 赵国瑞,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p. 21-22.28. 徐美玲,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思想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7): p. 87+89.29. 徐钰愉,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质同构论‟研究. 2007, 南京师范大学.30. 项玉, et al., 孤独症者知觉信息加工理论评述. 中国特殊教育, 2008(03):p. 31-35.31. 郭其杭, 关于皮亚杰理论中“反省抽象”的功能探讨. 科技信息, 2009(07):p. 562.32. 徐献军, 国外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研究述评. 哲学动态, 2011(08): p. 83-86.33. 周昌雄, 曹丰文.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几何活动轮廓模型. 2010.34. 胡婧, 记忆过程中格式塔原理的运用.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7): p.209-210.35. 李其维, 寂寞身后事,蓄势待来年——让·皮亚杰(J.Piaget)逝世30周年祭.心理科学, 2010(05): p. 1026-1029.36. 邹艳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 外国教育研究,2002(05): p. 27-29.37. 叶浩生,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5): p.705-710.38. 陈刚, 石晋阳, , 冯锐, 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研究. 远程教育杂志,2010(06): p. 12-16.39. 吴琳娜, 张海燕, 科学思维概述. 科技信息, 2010(01): p. 419.40. 郭子仪, 勒温“心理的生活空间”述评.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 p. 62-66.41. 李晓东, 黄艳秋, 类皮亚杰数量守恒任务中的负启动效应. 应用心理学,2007(02): p. 149-153.42. 葛鲁嘉, 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和认知科学的新发展. 心理科学,1994(04): p. 237-241.43. 刘春琼, 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 2007, 南京师范大学.44. 陈友康, 卢濬:中国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先驱, 云南政协报. p. 006.45. 李抗, 叶浩生, 论格式塔心理理论中的系统科学思想. 社会心理科学,2011(08): p. 12-17.46. 位焕弟, 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的辩证法思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p. 41-44.47. 孙清祥, 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分析. 南昌高专学报, 2012(01): p. 64-66.48. 魏霞,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启示.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p. 31-32.49. 秦文学,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中科学哲学思想探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p. 182-185.50. 马莎莎, 皮亚杰的心理逻辑与一般意义上逻辑学的区别.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0): p. 378-379.51. 邢秋霞, 皮亚杰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及意义. 2009, 河北大学.52. 邢秋霞, 皮亚杰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及意义. 2009, 河北大学.53. 赵一仑, 皮亚杰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拓扑首位论点述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p. 225-228.54. 郭佳伟,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研究. 2011, 河北大学.55. 邹小婷,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之哲学意蕴. 学术交流, 2009(05): p. 1-5.56. 孙宜晓,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主客体思想探微.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p. 31-35.57. 孙宜晓,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主客体思想探析. 2007, 华东师范大学.58. 芮雪,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比较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p. 106-109.59. 张裕鼎,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与机制观辨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p. 117-120.60. 郎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简析. 科技信息, 2011(15): p. 160+159.61. 孙冬梅, 付云霞,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对动画片选择的关系分析.学理论, 2010(11): p. 163-164.62. 张小燕, 张国军, 皮亚杰心理逻辑探析. 江海学刊, 2007(03): p.221-224.63. 秦文学, 魏屹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思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2): p. 129-130.64. 魏建培, 梅迎春, 皮亚杰与建构主义. 济宁学院学报, 2009(04): p.103-106.65. 王公晓, 皮亚杰主客体关系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2007, 郑州大学.66. 孙鹏,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与视知觉.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1): p. 285.67. 郭佳伟, 浅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康德因素.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2): p. 251.68. 盛晓明, 李恒威, 情境认知. 科学学研究, 2007(05): p. 806-811.69.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郭., 情绪复杂性与身心健康:情绪觉察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 p. 012.70. 陈维举, 情绪和时间压力对购买决策中信息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1,西北师范大学.71. 李恒威, 肖家燕, 认知的具身观.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01): p.29-34+110.72. 李恒威, 盛晓明, 认知的具身化. 科学学研究, 2006(02): p. 184-190.73. 姚福涛, 认知发展新理论——动力系统观的初步介绍. 科技创新导报,2007(35): p. 217.74. 邢强, 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与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01): p. 73-75.75. 徐莹, 认知方式和作业难度对大学生心理折叠—展开影响的眼动研究.2011, 南京师范大学.76. 徐增杰, 李寿欣, 认知方式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p. 49-55.77. 张晓文, 认知风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p. 4-7.78. 谢瀑, 认知结构及发展:皮亚杰逻辑心理学的贡献. 社会心理科学,2010(06): p. 127-128.79. 葛鲁嘉, 认知科学的性质与未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01): p.21-26.80. 褚孝泉, 认知科学视野中的心智问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p. 82-86.81. 于小涵, 认知系统性的研究. 2010, 浙江大学.82. 费多益, 认知研究的现象学趋向. 哲学动态, 2007(06): p. 55-62.83. 王鹏.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探索. in 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 2002.中国山东聊城.84. 高华, 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之比较. 心理学探新, 2004(03): p. 3-5+9.85. 王树芳, 莫雷, , 金花, 任务难度和反馈学习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1): p. 24-30.86. 孟伟, 如何理解涉身认知?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12): p. 75-80.87. 贺庆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个案研究及其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价值探讨. 2010, 陕西师范大学.88. 陆怡, 三大特色铸造心理“博物馆”, 中国图书商报. p. 009.89. 赵晶, 石向实, 社会认知具身化:解释、研究领域与问题. 心理研究,2011(03): p. 28-33.90. 李恒威, 生成认知:基本观念和主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02): p.27-31+110.91. 阎文蓉, 试论后认知主义的兴盛及其意义. 学理论, 2012(02): p. 29-30.92. 惠莹, 试论康德、皮亚杰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观. 社会心理科学,2010(Z1): p. 21-24+28.93. 赵立利, 蔡厚德, 述情困难的情绪信息加工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2008(02): p. 77-80.94. 周丽, 述情障碍者情绪加工缺陷的实验研究. 2007, 南京师范大学.95. 李文权, 双语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p.64-66.96. 陈智瑶, 双重任务下条件推理概率模型与启发式系统融合的实证研究.2010, 江西师范大学.97. 余达祥, 条件推理机制的心理学研究. 2008, 江西师范大学.98. 郑卉, 同一性状态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综述.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01):p. 205-206.99. 赵祥丽, 贾林祥, 童年中期关系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与冷认知理论. 社会心理科学, 2009(05): p. 19-22.100. 蔺雯雯, 崔丽霞, 图式治疗理论与实践.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4): p.576-581.101. 潘光花, 完形视域和认知范式——重审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学理论, 2010(12): p. 72-73.102. 汪凤炎, 郑红, 五种西式经典智慧观的内涵及得失.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03): p. 93-97+107+128.103. 莫雷, 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p. 103-110+151.104.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p. 153-160.105. 王传东, 现代西方哲学对心理学的诘难及意义. 2010, 陕西师范大学.106. 张丽宏, 心理实验中再认指标的发展. 心理科学, 1992(04): p. 38-42. 107. 张争争, 新皮亚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04): p.97-99.108. 邱阳, 学前儿童长度守恒验证及训练研究. 2010, 东北师范大学.109. 朱胜强, 一般认知能力测验的修订及其校验. 2009, 江西师范大学. 110. 周瑾, 一般认知能力及其测验的初步编制. 2008, 江西师范大学.111. 莫永华, 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学习理论中的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整合. 2008, 西南大学.112. 曾会珍, 金一波, 抑郁理论及抑郁认知特点的研究现状. 心理研究, 2008(05): p. 47-50.113. 赵智勇, 抑制能力在儿童解决冗余信息算术问题中的作用. 2009, 陕西师范大学.114. 李亮, 意象翻译过程中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 科技信息, 2009(11): p.144-145.115. 熊哲宏, 丁芳, 熠熠生辉的“皮亚杰新形式化理论”——评李其维策划《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 心理科学, 2008(01): p. 234-235+204. 116. 毛静亚, 有关反省抽象与认知结构的实验研究. 2009, 上海师范大学. 117. 高觉敷, 有关拓扑心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心理科学通讯, 1990(03): p.3-7+66.118. 钟莹, 与自己对话:格式塔心理治疗技术对女大学生自我成长之效果研究.2007, 华东师范大学.119. 陈宁, 语义记忆的联结主义模型述评. 心理科学, 1999(03): p. 245-248. 120. 崔翔宇, 许百华, 预览搜索中基于颜色的两种自上而下加工. 心理学报, 2007(06): p. 977-984.121. 方双虎, 整合与分化—威廉·詹姆斯与现代心理学. 2007, 南京师范大学. 122. 郭建伟, 整体加工方式下面孔结构与特征关系. 2010, 浙江理工大学. 123. 刘宁, 知觉组织线索引发的返回抑制效应. 2008, 东北师范大学.124. 常倩倩, 智力落后儿童时间知觉特点的实验研究. 2010, 上海师范大学. 125. 张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002, 福建师范大学.126. 朱占占, 自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2011, 湖南师范大学.127. 程蕾, et al., 自我觉知的适应、不适应性及其在心理疗法中的作用. 社会心理科学, 2008(06): p. 57-61.128. 陈琳, et al., 阻碍效应的理论研究述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2): p. 39-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