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鼓楼宝顶斗栱构造
民族营造技艺建筑案例

民族营造技艺建筑案例那我给你讲讲侗族的鼓楼建筑吧。
在侗族的村寨里,鼓楼就像一个超级明星建筑。
你看啊,侗族的能工巧匠们全靠自己的双手和世代相传的营造技艺来打造鼓楼。
鼓楼一般都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哦,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大积木。
这些工匠们从挑选木材开始就特别讲究。
他们会找那种质地坚实又耐腐蚀的木材,就像给鼓楼选最棒的“骨架”。
然后呢,鼓楼的造型也很独特,有多层的飞檐,一层一层往上叠,就像要冲破天际似的。
飞檐的角还向上翘起,就像鸟儿展翅欲飞一样,特别灵动。
比如说贵州从江的增冲鼓楼,它可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站在村寨中间,那气势,高大又雄伟。
里面的结构那叫一个巧妙,榫卯相接得严丝合缝。
村民们平时都聚集在鼓楼下面,聊天、议事、唱歌、娱乐,鼓楼就像是侗族村寨的心脏,把大家都凝聚在一起。
这增冲鼓楼啊,就是侗族营造技艺的一个超级棒的案例,向全世界展示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建筑审美呢。
再说说傣族的竹楼。
傣族生活的地方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就是他们适应环境的杰作。
傣族的工匠们用竹子编织出一个个居住的小天地。
竹楼的建造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竹子,那些粗细均匀、柔韧性好的竹子是首选。
竹楼一般是两层的,下层架空,用来饲养家禽家畜或者堆放杂物。
上层住人,周围还有宽敞的露台。
从外面看,竹楼就像一个精致的大竹笼。
整个竹楼的搭建全靠竹篾绑扎,就像给竹子们来一场精心的“捆绑派对”。
竹楼的屋顶坡度很大,这样在雨季的时候雨水就能很快流走啦。
像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些傣族村寨里的竹楼,那就是傣族营造技艺的鲜活展示。
人住在里面,通风又凉快,还能听到竹子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特别有自然的感觉,感觉就像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
堂安侗寨鼓楼简介

堂安侗寨鼓楼简介
堂安侗寨鼓楼是侗族的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的侗族聚居地区。
堂安侗寨鼓楼采用防腐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
其建筑结构牢固而又严谨,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第一层为正方形,与地平相距约2~3米。
以上各层为多角形,且有飞檐。
顶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芦,脊棱缓缓翻卷成翘角。
顶楼常悬“款鼓”一面,遇事由“款首”击鼓集众,决策定夺。
底楼多设大厅,楼前有广场,楼侧或联建戏台和厢房。
除了作为聚会的场所外,鼓楼在古代还曾作为外敌入侵时的鸣鼓警示场所。
侗族“中心柱型”鼓楼的发展演变初探

Artscircle 艺术设计++TEXT /刘敏陈出云侗族“中心柱型”鼓楼的发展演变初探鼓楼是侗族文化圈最具特色的公共建筑之一,而“中心柱型”鼓楼又是侗族鼓楼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
它由原始崇拜的“中心柱”演化而来,在社会功能需求刺激下,与穿斗木结构建筑体系相结合,得到民族审美心理的认同,并最终成为侗族的主流鼓楼样式。
下面将从影响“中心柱型”鼓楼的发展演变因素直至“中心柱型”作为侗族地区的主流鼓楼样式作如下分析:一、观念:侗族部落原始崇拜——中心柱1.树木崇拜侗族经历过原始社会,在封闭的自然环境和与中原文化相对隔绝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的崇拜是侗族原始先民的主要信仰。
人们的崇拜对象,是生产和生活所需求所依赖的自然对象,如山川、河流、树木等。
杉树又被侗族先民认为是能带来庇荫的神树。
侗族《进寨歌》里说:“在我们冷剩定岑昂……有一株九抱大的水杉……是保佑寨子的神树。
”①这说明独柱鼓楼的中心柱与原始树木崇拜有直接关系。
这种木柱不仅代表着当时村落的社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具有庇护村寨的神力。
2.寨心柱在侗族各种原始宗教活动中,对人神的崇拜,集中体现在女性神祗“萨岁”和男性生殖崇拜上。
通过种种形态的中柱、神杆、寨心神等得以表现。
侗族《祭祖歌》中唱到:“未置门楼,先置地土。
未置‘寨门’,先置‘萨炳’。
”②将“楼”与“萨柄”——侗族“萨岁”女神的祭地相提并论,也就是侗族村寨中的“萨堂”与“鼓楼”相互对应,反应出侗族人民对女性的崇拜,是母性的象征。
那么中柱的“竖立”应带有象征意味,它是男性的生命符号。
“在各个时期和大多数文化中,中心的位置常常用来给神力或一些其它的崇高力量以视觉表现”。
③二、功能:满足社会功能的需求1.有关“鼓楼”一词的起源明万历三年本《尝民册示》中,始有“鼓”与“楼”一起出现,而将“鼓”与“楼”并称的时间见诸于文献的时期就更晚了,大多于清代至民国年间,如清乾隆年间《玉屏县志》和清嘉庆《黔记》出现了“鼓楼”一词。
侗族鼓楼的选材及结构特点介绍

侗族鼓楼的选材及结构特点介绍侗族鼓楼的选材及结构特点介绍一、选材1.木材侗族鼓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而且选用的木材必须是天然材料,且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通常选用的木材有松木、杉木和柏木等,这些木材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保证鼓楼的结构稳固。
2.土坯在侗族鼓楼的建筑中,土坯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土坯是由当地的黄土和水混合而成,经过加工成型后进行晾晒而成。
土坯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能够有效地保护鼓楼内部的温度稳定。
3.其它材料除了木材和土坯之外,侗族鼓楼的建筑还会选用石头、竹子等当地的原材料。
这些材料都具有天然的特性,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结构特点1.榫卯结构侗族鼓楼的建筑采用的是古老的榫卯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稳固性,使得鼓楼能够经受住自然灾害的考验。
榫卯结构的构造方式使得鼓楼的每一根横梁和立柱都能够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紧密的结构体系。
2.多层建筑侗族鼓楼通常都是多层建筑,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
比如一楼常用作商业用途,二楼常用作文化活动场所,三楼则是居住区域。
这种多层建筑的结构特点,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于空间的合理利用,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居住习惯。
3.斗拱在侗族鼓楼的建筑中,常常会看到斗拱的存在。
斗拱是鼓楼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它能够有效地分散建筑的荷载,提高建筑的承载能力。
斗拱的使用,也使得鼓楼的建筑更加美观、稳定。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侗族鼓楼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其选材和结构特点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对于建筑工艺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融合。
侗族鼓楼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特点也为我们现代建筑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引导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合理利用,也激发了我们对于民族建筑文化的深入探索和传承。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侗族鼓楼的选材及结构特点。
侗族鼓楼所选用的木材、土坯等材料以及采用的榫卯结构、多层建筑和斗拱等结构特点,不仅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于建筑工艺的深刻理解,更为我们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贵州侗族鼓楼

贵州侗族鼓楼略谈黔、桂、湘交界地区近年成为旅游热点。
这里山深林密,栖居着侗族人民。
他们的住房别具民族风情,最大特点是建材以杉木和松木为主,不论规模大小,都不用“一钉一铆”,建筑造型独特,结构科学,工艺精湛,功能多样,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
侗族鼓楼最为其代表建筑。
侗民有“未建寨先建鼓楼”之说。
侗族寨子里必有鼓楼。
寨中的各种活动如联欢议事、制定村规、迎送宾客、婚丧嫁娶等事都在鼓楼中进行。
它是侗寨社区中心,是寨子里最复杂、最讲究的建筑。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
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
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
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
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
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
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
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经过族中德高望众的老人选定,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楼中最高层的中心位置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
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
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鼓楼既像楼阁又像塔,从外面看,屋檐多达十几层,而楼内却没有一般建筑的梁柱结构,重量平均分散在各层屋檐上。
侗族工匠建造鼓楼时不用图纸,也不参考任何“手册”、“标准”等。
他们有着秘不外传的施工口诀。
据说这个口诀仅有26个字,鼓楼的大小繁简。
全由这26个字的不同排列顺序而定。
侗寨建筑工匠包括木匠、画匠、雕刻匠等,这些建造工匠一般都是从七八岁开始学起,技艺一般由父传子,一代传一代。
现在的建筑学家们已经画出了侗族鼓楼的结构图,但仍不清楚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施工的。
侗族鼓楼的介绍

侗族鼓楼的介绍
侗族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建筑物,也是侗族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侗家人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鼓楼在侗寨中一般建于山坡或平地上,与寨中房屋紧密相连,形成一组建筑群。
鼓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层层出檐。
鼓楼通常为两层,少数四层或五层,有的甚至七层。
鼓楼的设计构造一般根据村寨大小、人口多少而定。
侗族鼓楼在侗寨中主要作用有:一是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如集会、开会);二是作为村寨的象征(如象征寨王);三是作为村寨的指挥系统(如指挥村寨狩猎)。
侗族鼓楼在建筑风格上既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也有共同的地方。
侗族鼓楼建筑的风格千姿百态:有的鼓楼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则呈圆形、六角形或多边形;有的还呈多层相叠式;有的以圆木为柱,以铁钉为梁,其上覆盖一层木质或竹片等物。
在侗族的鼓楼中还建有专门用来存放杂物和生产工具等物品的“杂物楼”。
侗族鼓楼结构奇特,它是由一根或数根大木柱支撑整个鼓楼框架。
—— 1 —1 —。
侗族鼓楼的组成

侗族鼓楼的组成侗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公共场所,更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带您了解侗族鼓楼的组成及特色,让您一睹这一壮丽的民族文化遗产。
1. 结构特点鼓楼的建筑结构独具匠心,通常由数层至十一二层不等,层层相叠,犹如宝塔般巍峨耸立。
每层的梁柱之间都有杠杆连接,可以自由开合,便于人们进出。
鼓楼的楼层数目和高度往往代表着寨子的实力和地位。
2. 外观装饰鼓楼的外观精美绝伦,每一层都设有檐枋、斗拱、花板等木制装饰构件,雕刻着龙凤、鱼虾、花草等各种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这些精美的装饰为鼓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美感。
3. 中部空间鼓楼的中部是一个宽敞的空间,通常供人们聚会、休息、娱乐之用。
在这里,村民们可以吹笙奏乐、唱歌对歌、欢聚一堂,共同享受这个充满欢乐的公共场所。
此外,鼓楼还设有火塘,用于取暖和烧水煮茶,加强了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4. 屋顶结构鼓楼的屋顶十分独特,采用悬山顶或歇山顶的形式,覆盖着青瓦,显得古朴典雅。
在屋顶中央通常竖有一根高高的竹杆,用于悬挂旗帜或敲击大鼓时支撑鼓槌。
这根竹杆也是鼓楼的重要标识之一,使人们在远处就能辨认出鼓楼的轮廓。
5. 功能作用鼓楼是侗族社会中重要的公共设施和文化中心,具有多种功能作用。
首先,它是村寨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家庭的荣誉和地位;其次,鼓楼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增进友谊的平台;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鼓楼成为了传承侗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6. 历史文化价值侗族鼓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们见证了一个个村落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鼓楼的结构、装饰、用途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侗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侗族鼓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的组成结构和外观装饰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
作为侗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鼓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保护。
建筑风情:走进侗寨鼓楼

092走进侗寨鼓楼Entering Dazhai Drum Tower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地带,常会看到侗寨里矗立着美观优雅、造型各异的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最显著的标志,是侗族文化体系的代表。
木结构的鼓楼大多毁灭于历史上的火灾,只有不多的鼓楼矗立了超过100年。
鼓楼,一般高20多米,从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
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
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外观装饰侗族建造鼓楼的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每座侗寨鼓楼的前方和近旁,都会有一方广场,这方广场并不大,但是在侗寨所居的山地间,也是一块难得的平地了。
侗族人称呼这里为“鼓楼坪”,是全寨人休闲娱乐或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从外观上看,每座鼓楼都包括了阁底、塔身、亭顶,楼底平面均为偶数边。
塔身各层平面也为偶数边,多为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矮小的鼓楼有3到5层重檐,高大的鼓楼可达27层,高40多米。
关于鼓楼的檐层数,最统一的说法是“要单数”。
至于为什么要单数,侗族老人们只说是祖上定下的规矩。
单数除了“吉祥”,更深入的还有“阴阳”说法。
“单为阳,双为阴”起源于古代阴阳学,是建筑堪舆的传统内容。
从选址开始就非常注重风水的鼓楼,层檐为单数,以求得更有利的能量。
鼓楼的顶部,大致可分为平顶和尖顶,平顶的鼓楼多为四角,相对较朴实庄严,尖顶的鼓楼则有四到. All Rights Reserved.093ARCHIECTURE建筑风情八角,形制高耸,与塔更相似,立于寨中愈显突出,是新建鼓楼的热门款式。
鸟,是侗族文化中一个神秘的符号,侗族男女的盛装中都有羽饰,它也是侗乡各地鼓楼上一个标志性的装饰。
这些鸟,有的位于鼓楼各层檐角,有的位于鼓楼顶尖,还有的以羽毛和丝线结成彩饰,在鼓楼落成的时候,由寨里的女人们寄托祝福和心愿,挂在鼓楼最高的横梁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蜂窝角部斗 与边部斗
6 蜂窝斗 构造口诀图示 建筑学报
4 贵州鼓楼各种宝顶造型[1]
平县茅贡乡高进村墨师杨应琪 2)、肇兴乡堂安村墨师陆文礼 3)、陆 根茂、纪堂村墨师陆继贤、流芳村墨师石世茂、石儒远。我们对鼓 楼的实际案例也进行了对照,实例中也是按此原则实行。但随着研 究的深入,却发现了一些细小的差别,宝顶蜂窝的构造在同一个原 则下却有不同的形式,而这些形式竟然在新老鼓楼上都有雷同,这 些形式绝对不是墨师个人的误差和错误造成,因为不同时期的鼓楼 是由不同时代的墨师建造的。又由于侗族人建寨子是先有鼓楼后有 寨,鼓楼的建造与村寨的建设是同步的,一座鼓楼的年龄和寨子的 年龄一样老,那么这还说明着一个问题,口诀在传承时出现了偏 差,而且偏差以后,在不同的地区通过几代人传承了下来。
从不同的蜂窝案例中,我们可看到这个问题确实让墨师们困 扰,有些试图把斗 做的细小些图,但到角部还是无法解决(图28)。 不过也因此生出不同的形式,可能没有哪一个是最正确的,智慧和 美丽本来就在探索中产生。
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遗留下来的口诀只是针对的四边形 宝顶,而不是所有多边形鼓楼。而且越是新的八边形鼓楼越是对蜂 窝的处理手法不一样,第4种情况提到的从江县高传乡老寨鼓楼已 有 200 年的历史,增冲鼓楼有 400 年历史,百年老鼓楼都保证着叶 瓣的完整性,其他较新的鼓楼都有砍叶瓣的情况,这让我们意识到 随着时间的流逝,建造口诀张冠李戴了,或者调整的方法部分的遗 失掉了。而且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在侗族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 下,被视为民族精神象征的神圣的鼓楼,其建造竟然没有形成定 式,这本身就叫人感到奇怪。侗族人没有文字,文化通过语言、歌 曲和绘画传承[7-10],而鼓楼的建造技艺,要用语言来解释是比较难 的,在绘画中出现的鼓楼形象只是一些绣在衣服上的装饰图案,不 足以表达更清楚的建造技艺,鼓楼的建造技艺只能靠工匠通过实践 去记忆,去传承。而且侗族人的鼓楼并不是可以随便搭建的,一个 寨子就建一个鼓楼,建了就不会再建,时间久了,手艺失传,口诀
2) 黎平肇兴鼓楼分析 面临同样的问题,墨师们开始研究处理方法,有的不再以边的 延长线来确定角部斗 ,而是以边部斗 的叶瓣间距来决定角部斗 的叶瓣间距。使 a 等于 b 。这种在第二层出现的叶瓣交叉问题, 处理方法是协调二三层的角部斗 和相邻的斗 。这种处理有两种 处理方式。一种是保证每层鼓楼的角部斗 完整,层层一样,调整 二、三层角部斗 旁相邻的斗 。如肇兴仁团,义团,信团鼓楼。 一种是省略第三层角部斗 ,如肇兴礼团鼓楼。肇兴礼团的第五层 角部斗 的相邻边部斗 的叶片间距不等,第四层角部斗 略大 (图18-20)。 3) 纪堂村鼓楼斗 分析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纪堂鼓楼的斗 叶瓣间距则是通过等分边 求得,保证角部和边部的斗 叶瓣间距都一样。对于叶瓣交叉的处 理也是协调二三层的角部斗 。这和图 16 中的肇兴礼团比较相似, 第四层的角部斗 较大,第三层没有角部斗 (图 21)。调整角部斗 实例(图22)。 4) 高传上寨老鼓楼斗 分析 还有一种比较协调的方式是发散式,即不以边和角来定斗 叶 瓣间距,而是定好底层的斗 数和叶瓣后由圆心发散出去,由圆心 的延长线和边相交的点来确定上一层的斗 和叶瓣的位置。 这种方式的几何关系比较适合,每层都比较均匀,没有叶片交
边之分。尺度有大有小,随鼓楼体积、高度、大小而变化,造型非 常丰富。它的喇叭状造型主要作用是利于鼓声向四壁折射后由喇叭 状的顶扩向四方(图4)。
每个组成蜂窝的构件称为斗栱,斗栱的造型由3块叶片组成。 因为宝顶有四边、六边、八边之分,所以分为四边、六边和八边斗 栱。斗栱因为所处位置有角部和边部区分,所以又分为角部斗栱和 边部斗栱(图5)。由于多年来贵州的民间建筑建造技艺没有文字、图 像记载,鼓楼的建造都是通过师傅的口传心授,徒弟通过实践记忆 [5]212-213,关于宝顶“蜂窝”的建造就有一个口头传承的口诀在墨师 口中流传,整理如下:“下一层的蜂窝要和上一层的蜂窝错半个位, 形成韵律,而且每个斗栱要完整,下一层的斗栱边部叶片要正对上 一层的斗栱中央,层与层之间有横板隔开”。宝顶都要遵守这个原 则(图6)。
看来这个口诀应该是针对四边形斗 设计的,而不是针对八边 形的。进而我们也发现六边形蜂窝,也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再深入 研究其他鼓楼的蜂窝时,竟发现有的鼓楼的角部斗 并不是以边的 延长线来确定的,有的鼓楼的边部斗 并不是以 45 度来定的,边 部斗 夹角明显是锐角(图 16-17)。
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性直观的告诉我们两个可能性,一可能和 叶瓣开合的角度有关,二可能与角部斗 和边部斗 两者的关系有 关。而且鼓楼宝顶的构造变化较多,这个问题是不是成为墨师们设 计的难点,墨师在试着通过各种方法来协调这个问题呢。
就目前发现的八边形蜂窝的这几种设计做法,总结如下( 图 26):
1) 以多边形的边延长线为角部斗 叶瓣间距尺寸,边部斗 垂直与边,并以 45°来定左右叶瓣的间距尺寸,调整角部斗 。
2) 以边部斗 的中间叶瓣垂直于边,左右叶叶瓣与中间叶片 保持45°确定其左右叶瓣的间距尺寸,此间距尺寸也为角部斗 叶 瓣间距尺寸,调整角部或边部斗 。
鼓楼在民间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它的顶部造型和楼身的弧线造 型设计。特别是顶部,在侗族鼓楼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墨师 1)的造 型功力。在无数的鼓楼建造中,墨师们倾注了大量的智慧。顶部在 当地被称为宝顶,因鼓楼集阁、塔、亭于一身,宝顶在行业内也称 为亭顶。鼓楼的宝顶有一重和两重之分。顶的上部多为攒尖顶或歇 山顶,顶的下半部叠涩出挑,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因此也被当地 人称为“蜂窝”[3],作用与斗栱一样[4],[5]259。宝顶有四边、六边、八
贵州侗族鼓楼宝顶斗栱构造
THE CAPITALS CONSTRUCTE OF TOP TOWER OF GUIZHOU DONG RACE
吴琳
Wu Lin
摘要 / 鼓楼是侗族建筑的代表,在当代的民族建筑开发和利用当中被大量建造。鼓楼宝顶构造作法属于民族建造工艺的核心部分,但是经过多年的传承,在具体的修建过程中出 现了误差和错误,工匠们在修建中不断对作法进行调整。研究中首次总结和整理了工匠们宝顶的建造思维、方法和调整方案,以期为后续的建筑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鼓楼宝顶 口诀 叶瓣间距 调整方法 ABSTRACT/ The drum-tower is representative of architecture of Dong race, because it have stong feature of this folk.It have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Dong race, and been builded largely as use of national architectural resource. But a little error or mistake of cryptanalysis in the top of drum-tower during building steps of drum-tower,For many years the local craftsman have amended the regarding formula,then which is the key of construct . The paper interpret and sum up the way, crafts and adjust project of the craftsman about the cryptanalysis in order to give reference for related architectural activ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rum-tower, cryptanalysis , A pithy formula, space of valve , adjust
侗族鼓楼(木框架、密檐、多边形高楼),是侗族人民的公共集 会中心,是侗族民族建筑菁华,也是侗族文化的精神载体,反映侗 族人的民风民情,与之相辅的有风雨桥和戏台。它具有独特的地域 文化特征,广泛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交界一带[1-2],即使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完整的被保存着,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大西南。鼓楼的形式在三省形成各自特色(图 1- 3),其中贵州鼓楼形式变化较多,造型丰富(表 1)。
11 蜂窝整体处理模拟
12 平瑞蜂窝构造设计
13 蜂窝二层斗 叶片交叉 14信团鼓楼宝顶——边部斗 叶片成锐角 17 贵州从江高传上寨鼓楼宝顶——边部斗 叶片成锐角
57
建筑学报
学术论文专刊 ACDEMIC ARTICAL ISSUE
18 平肇兴鼓楼斗 类型分析及调整分析图
角部斗 边部叶片被砍掉一半,或者角部斗 完整,相邻的边 部斗 左或右的叶片被砍掉。第三层也是,第四层加了一片单独的 叶片,五、六层都是有这种现象。上宝顶的二、三、五也是这样(图 7-11)。叶瓣交叉,这是为什么呢?随着这个问题的解决笔者还想 证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建造口诀部分消失了或被错误的理解了, 也就是说建造经验正在消失或被误传。”
24 高传上寨老鼓楼斗 类型分析及调整
25 发散式斗 调整类型实例(贵州从江县增冲鼓楼)
27 横板填空 建筑学报
26 斗 构造设计类型总结
58
28 蜂窝设计组图(左:从江高增上寨鼓楼;右:从江小黄鼓楼)
叉的情况,它的主要变化就是角部斗 间隔一层才有(图 23)。由于 是发散式,每层斗 都不相同,叶瓣成锐角,每层叶瓣都不同,层 数越多,越在上面的斗 叶瓣尺寸就越大,于是出现了一些调整方 法,调整的方式也是保证角部斗 的完整性,与角部相邻的两边边 部斗 尺寸调得比较小,叶瓣间距也较小(图24),这种方式我们在 四百年的增冲鼓楼宝顶上得到验证,增冲鼓楼调整了二层角部斗 和三层角部和相邻斗 ,四层则取消了角部斗 ,角部两边的边部 斗 较小也密(图25)。
对此口诀我们对多个民间墨师进行了调查和核实,如贵州省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