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东突厥臣服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突厥源流说法诸多,莫能统一,但大多数说法认为突厥出自阿尔泰山脉地区。
公元540年,突厥这个词始见于中国史册。
公元550年,突厥破铁勒。
公元552年,突厥部落建立汗国。
公元553年,灭柔然。
公元554年,统一铁勒以及整个漠北地区,逐渐征服大兴安岭到里海之间的广阔土地。
北齐后主天统三年(567),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两部。
唐朝建立后,相继灭东、西突厥。
唐高宗末期东突厥复国,即后突厥。
公元743年,回纥人起兵反抗后突厥,于745年灭后突厥。
后突厥诸部或在战争中消亡,或融入回鹘,或内附唐朝。
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停止向突厥的岁贡。
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
同时,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583年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内战。
东突厥583年,突厥汗国内讧分裂。
突厥虽然分裂,但是东突厥仍然有很强大的军事实力,对隋朝边境造成重大压力。
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而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
599年突利失败,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并且承认他的可汗地位,让他在河套地区建国,册封突利为启民可汗,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分裂,加上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隋朝在和突厥的对抗中处于上风。
600东,突厥都蓝可汗死,西突厥多次攻击启民可汗,并且侵扰隋朝边境。
隋炀帝的残暴征敛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内乱、分裂严重削弱了华夏,而突厥则因内部统一而转向强大,东起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降附于东突厥。
东突厥控弦之士多达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
[6颉利可汗(579年―634年),突厥族,姓阿史那氏,名咄苾,启民可汗之子,东突厥可汗。
620年,继其兄处罗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继位后,依照突厥习俗续娶曾是其后母、嫂子的义成公主为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和同为一家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学习建议
深入理解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唐朝与周边民 族的关系,了解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 的政策和措施。
掌握本课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 解他们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对比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今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深入了解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历史影响二
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各 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得 到了加强,推动了经济的 发展和繁荣。
推动了社会进步
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各 民族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文 化观念逐渐趋同,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增强了国家凝聚力
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各 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凝聚 力。
通过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原因 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 分析能力。
课程背景
01
时代背景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
纪元。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融合和发展。
02
学术背景
秦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
历史影响三
促进了政治统一
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感,推动 了政治的统一和发展。
增强了国防实力
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得到了加强,提高 了国防实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得到了加强,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思考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对当今中国和周 边国家的影响,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与吐番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难点:理解民族团结友好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
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填图时注意: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自主学习】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
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巩固反馈
1、记忆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和影响
2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图表
达标检测《历史同步学习与探究》
教学札记
2、哪两位皇帝加强了对西域(新疆)的管辖?
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学生介绍文成公主入藏的试实和相关小故事
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外呢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引导学生看课本的配图
③阅读课后注释,了解“赞普”“松赞干布”的汉语意思本上的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你认为他们有那些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答:他们生活的地域和生活习惯相同,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4、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①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
答:为学习唐朝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政治制度
②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西藏
答:为了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去的管辖和控制
2、粟末么和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3、南诏白族和彝族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具有怎样的影响?
答:①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②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学生列举科举制度产生和完善的过程及相关人物
2、科举制的影响
3、利用青藏铁路的修建,有利于促进藏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唐朝时期,汉族就与藏族开始了友好往来。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隋唐时期,有许多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西突厥:唐太宗时, 征服高昌,设安西都 护府;唐高宗时,大 败西突厥;武则天时, 设北庭都护府。 东突厥:贞观年 间,大败,唐俘 获颉利可汗设都 督府管辖。
唐太宗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
唐太宗说:“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 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 一视同仁。” 政策:民族平等
3、增进了汉藏两 族人民亲密、友好、 合作的关系。
尺 带 珠 丹
乐姓家遂金亲先 。,。和城,皇 外 普天同公又帝 甥 皆下为主蒙舅 是 安百一,降宿
“降金城公主”指的是什么事件?
唐朝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
“和同为一家”会盟
公元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唐蕃第八次 会盟而立。“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 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 世世代代,使其称赞”的誓言,历述了唐蕃 双方和亲“永崇舅甥之好”的历史。
二、唐与吐蕃的关系——“和同为一家”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简介
(1)吐蕃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藏族 (2)他们生活的地区在哪里? 青藏高原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统一
(1)吐蕃统一青藏高原是在什么时候?
七世纪前期
(2)完成统一的首领叫什么?
松赞干布
(3)吐蕃的都城在什么地方?
逻些(今拉萨)
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 唐朝求婚?唐太宗为什 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 蕃?”
第 5课 “和同为一家”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 中,接触过哪些著名的 少数民族呢?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回纥 西突厥 东突厥
靺 鞨
吐蕃
南诏
“和同为一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

• 4.藏族祖先最高统治者的称为是()。
• A.单于 B.素丹 C.可汗 D.赞普 • 5. 彝族的祖先在唐朝时称()。 • A.吐蕃 B.回纥 C.回鹘 D.南诏 6.唐朝皇帝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并被北方各族 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调查一下你们班上有多少个 少数民族小朋友,了解他们 的风俗习惯,并想一想如何 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 治者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矛盾 重重。但在唐初,却有一位皇 帝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各族 首领尊他为“天可汗”。这位 皇帝是谁?
唐太宗为什么能 赢得少数民族的 拥戴?
唐太宗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 狄 ,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 思?这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
唐太宗说:“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 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 一视同仁。” 政策:民族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
读一读,想一想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生活在 什么区域?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什 么?吐 蕃的最高首领被称为什么?哪位首领最 先实现了民族统一?都城在哪?
藏族 赞普 逻些 青藏高原 游牧,农耕,纺织业,冶铸业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求婚? 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把文成公主嫁 给他?
仰慕中原文明,希望学习中原先进的 文化。
希望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 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 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
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塑像
西藏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藏壁画
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了唐朝,要 随文成公主入藏,你能帮她做些什 么有益于吐蕃的事?
历史:第5课“和同为一家培训课件

反思
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了解和体现 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推动跨文化交流和融 合。
小组讨论
聚焦中国文化
探讨中国茶道和传统节日,分 享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异同 之处
孔子与儒家思想
探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 价值与应用
中国戏曲艺术
欣赏中国戏曲,探索中国戏曲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结和反思
总结
通过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提升了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能力,有效拓展了 个人视野和知识面。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事件概述
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结束 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历史
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进行的 大规模屠杀事件
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隆重典 礼,是中国历史性的一刻
事件影响
开启了现代化的道路,具有 重大历史意义
成为二战期间世界上最为残 酷的战争暴行之一,加速了 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展现了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 内涵和实力,提高了国际社 会对中国的认知和重视
重要历史时期
西周时期
以青铜器和鼎、彝、尊、卣等 器物闻名于世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建造了长城,发展了科技文化, 形成了盛世
建设了紫禁城和圆明园,打造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术、 音乐、戏曲和文学
历史事件和人物
1
孔子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2
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
3
文成公主
历史上最早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代表之一
历史:第5课“和同为一家 培训课件
本课程将为您介绍中国历史的文化意义和重要历史事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 组讨论,帮助您掌握中国历史的深刻内涵和精髓,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培训课程概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和同为一家课件人教新课标版课件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 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终结性评价
通过期末考试等形式,全面评价学 生的学习成果。
反馈与调整
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 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05
CHAPTER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效果评估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 论,以及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
教学内容的取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总结在教学内容上哪些部分需要 重点讲解,哪些部分可以略讲或留给学生自学。
教师个人表现
反思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课堂节奏把握、师生互 动等方面,以便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创新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入实 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各民族的平 等权利,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课将介绍这一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实 施情况。
教学目标阐述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 基本史实,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的民族平等意识,增强对中 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02
CHAPTER
历史背景介绍
历史时间线梳理
公元前206年
汉朝建立,实行郡 县制和分封制并存 。
公元960年
宋朝建立,实行中 央集权和科举制度 。
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六国,建 立中央集权制度。
公元589年
隋朝统一南北朝, 推行三省六部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⑴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
⑵了解和掌握唐朝册封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族首领的历史史实。
⑶了解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突厥与唐朝亲密的关系及文化互相交流影响的史实。
能力目标
⑴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
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互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⑵使学生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⑶使学生认识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
●教学方法
⑴提问引导法。
⑵材料归纳法。
充分利用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引导认识唐对这些民族的册封,也是加强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表现,进一步体会唐朝的繁荣在于开放兼容并包的思想。
资料进一步加深唐蕃和同为一家的认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