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鉴赏(1)分析
玉器文化之鉴赏

玉器文化之鉴赏玉器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寓意深远,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研究。
玉器由于其工艺复杂,囊括了中国古代雕刻、雕塑、工艺等艺术形式,是文物和艺术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类。
玉器文化的鉴赏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玉器文化的鉴赏方法。
一、从质地和颜色入手首先,我们应该对玉器的质地和颜色有所了解。
优质玉器质地细腻,透光度高,呈现出独特的亮度和光泽。
玉器的颜色也是鉴赏的重点之一,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分为青色、白色、黄色、红色、紫色等不同种类。
其中,青色玉器属于最为珍贵的,因为这种玉器的色泽沉稳、清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十分契合。
此外,还应该注意到玉器颜色的均匀性和纯度,颜色要饱和、浓郁而不单调。
二、从造型和纹饰入手除了质地和颜色,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也是鉴赏的重点。
玉器的造型往往是通过雕刻、琢磨等方式完成的,具备优美的线条和比例,让人感受到和谐的美感。
不同种类的玉器具备不同的造型特征,比如玉璧、玉佩等都是具备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
同时,玉器纹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鉴赏价值,因为不同的纹饰往往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玉器纹饰可以分为神话传说、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等不同类别,通过细细观察、品评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玉器的价值。
三、从历史和文化层面入手除了外在的物质特征,玉器文化的鉴赏还需要从历史和文化层面进行深入了解。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贵遗产,玉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玉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玉器就成为了人们文化信仰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并且经过了融合和创新,使得玉器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充分发挥。
通过深入了解玉器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玉器的价值。
在鉴赏玉器文化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在欣赏玉器的时候,要注重细节和细节之间的关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汉代玉器欣赏(1)皇后之玺玺印《汉官旧仪》称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帝、后玺均是汉代最高权力的凭证,皇帝玉玺迄今未发现。
汉代玉印分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为执政者的凭信,私印为个人身份的凭证。
皇后之玺边长2.8、高2厘米,重33克(图1),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1968年咸阳市北原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羊脂白玉,滋润莹秀。
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瑕,无沁。
玺钮为高浮雕匍匐回首状之螭虎,形象凶猛。
玺面镌刻阴文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
皇后之玺是礼玉中的瑞玉,是皇后权利身份的标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皇后用玺,属国宝级文物珍品。
陈请士水晶印属私印,边长2、高1.5厘米(图2),现藏西安博物院。
1991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汉中期墓M170出土。
白色水晶,纯净无瑕。
覆斗形钮,印面阴文篆书“陈请士”三字,字体规整大方,通体抛磨光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水晶印。
陈请士其人,文献未载,但从其墓葬规模较大,陪葬品丰富分析,他应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贵族。
玉牒玉牒是汉代新出现的祭玉名称,使用始于汉武帝,东汉时汉光武帝也曾去泰山用玉牒行封禅之礼。
玉牒通常以青石片制作。
王莽时期玉牒残长13.8、宽9.4、厚0.94厘米(图3),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1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桂宫4号遗址出土。
片状青石质,通体磨光,表面黑色,阴刻篆体,朱书,现存29字“……万岁壹纪……作民父母,清……退佞姦轨,诛……延寿,长壮不老,累……封埴泰山,新室昌……”,这是王莽为祈求政权稳固,拟封禅山泰山制作的玉牒,也是王莽时期迄今出土的唯一玉牒。
玉圭玉圭是汉代最常见的礼玉,多光素无纹,少数琢有花纹的玉璧改制。
常在祭祀时使用,并不是承担象征身份的瑞玉。
素面玉圭一组,高9、宽2.3、厚0.4厘米(图4),现藏咸阳市博物馆。
古代玉器的鉴赏与收藏

古代玉器的鉴赏与收藏
古代玉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珍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古代,玉器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一种象征权力和地位的贵重饰品。
因此,古代玉器的鉴赏与收藏备受人们关注。
首先,要学会鉴赏古代玉器,需要了解玉器的种类和制作工艺。
古代玉器主要
包括玉佩、玉璧、玉琮、玉磬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纹饰和雕刻风格。
制作工艺方面,古代玉器通常采用雕琢、浮雕、镂空等技法,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雕刻使得玉器呈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
其次,要注意古代玉器的真伪鉴别。
因为古代玉器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市场上也存在着大量的赝品。
鉴别古代玉器的真伪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材质、纹饰、雕刻细节、历史渊源等。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请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以确保收藏的古代玉器的真实性和价值。
古代玉器的收藏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要了解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代玉器收藏品种。
其次,要注意保存古代玉器的环境和条件,避免受潮、受热、受潮等情况,以保持玉器的完好和原有价值。
最后,要注意购买渠道,选择信誉良好的古玩市场或专业藏家进行购买,以避免购买到伪劣产品。
总的来说,鉴赏与收藏古代玉器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只要有兴趣和
热爱,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逐渐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和收藏品味。
希望每一位热爱古代玉器的朋友都能在收藏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同时也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一直被视为珍贵的象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
玉器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它们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一、天人合一的象征中国古代玉器常被视为天人合一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的观念中,天地万物是相互连接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玉器的质地瑰丽,通透明亮,被认为是由天地精华凝聚而成。
玉器中常见的图案如云纹、龙纹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自然以及君子之德的追求。
二、吉祥寓意的象征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玉器中常见的瑞兽、如意、蝙蝠等图案被认为是能带来好运和幸福的象征。
例如,瑞兽象征着吉祥和平安,如意象征着心想事成,蝙蝠象征着幸福和福寿绵长。
因此,中国人在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寿宴等庆典活动中经常使用玉器,以期带来好运和祝福。
三、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古代中国,玉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玉器在古代帝王和贵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礼物或赏赐的高贵之物。
玉器的珍贵和稀有性使其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代表着统治者的威严和统治权威。
古代帝王常常通过赏赐玉器来表达对臣民的赞赏和嘉奖,同时也用玉器来展现自己的威严和尊贵。
四、家族传承和富贵之象征玉器在中国古代家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传承家族文化和财富的象征。
玉器作为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代表着家族的血脉和传统。
家族成员会将玉器作为重要的纪念品和瑰宝珍藏,并将其代代相传,以期传承家族的历史和价值观。
同时,玉器的贵重也使其成为富贵和荣耀的象征,展示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声望。
总结:中国古代玉器不仅具备美观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
玉器作为天人合一的象征,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崇拜;作为吉祥寓意的象征,带来幸福和福祉;作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展现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作为家族传承和富贵之象征,传承家族的历史和价值观。
夏朝的玉器鉴赏

夏朝的玉器鉴赏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玉器文化在当时就已经颇有盛名。
夏朝玉器制作工艺高超,刀工痕迹细腻,饰纹繁多,因此备受珍视。
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索夏朝的玉器文化,了解其特点和鉴赏方法。
一、夏朝玉器的特点夏朝玉文化历史悠久,其玉器品种繁多,工艺高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美术价值。
其中,夏朝的玉器鉴赏具有以下特点:1. 饰纹繁多夏朝玉器的饰纹风格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图案和人物形象为主。
而且,夏朝的玉器常用“轮廓”的方式来呈现出几何图案的整体形态。
造型简洁,具有原始生态的韵味。
2. 刀工细腻夏朝玉器是靠手工打磨制作出来的,其制作工艺虽然原始,但是却相当高超。
夏朝的玉器,刀口细腻,线条流畅,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可以看出匠师的精湛手艺。
3. 纹理神奇夏朝玉器的玉石来源于自然,在经过手工打磨后,其纹理自然而神奇,是现代散料玉石所不具备的品质。
夏朝玉器的纹理五花八门,有条纹、云纹、点斑、鱼鳞等特殊纹理,为鉴赏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4. 清澈剔透夏朝玉器的材质以白玉和青玉为主,质地清澈剔透,晶莹透亮。
清澈的材质加上精湛的刀工,让夏朝玉器具备佳美的视觉效果。
二、夏朝玉器鉴赏的方法夏朝玉器,不光是艺术品、文物,更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
鉴赏夏朝玉器,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察。
具体鉴赏方法如下:1. 材质夏朝玉器的材质要求清澈剔透,无点、裂痕。
而且,看起来越透亮代表着越好的品质。
2. 形状夏朝玉器的造型大都简约自然,线条流畅。
鉴赏时,看造型是否规整,是否受损。
3. 纹饰夏朝玉器的纹饰主要是几何图案和人物形象,较为简单,但是要看其是否对称、协调。
而且,夏朝玉器的纹路一般都有着一些神秘的象征意义,可以通过纹路来了解某个时期的文化特点。
4. 色彩夏朝玉器的颜色主要以白玉、青玉为主。
不过,在看数量长度值得是否对称、相互协调的的色彩时,也要看夏朝玉器纹路与材质的整体协调度。
5. 贵族之物夏朝由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期的朝代之一,其玉器文化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中国古代玉器赏析①

厘米、 宽6 厘米。玉质油润 . 双面起脊 , 柄端 双面 对钻一 孔。局部 土沁 严重 。 部 分 已 钙 化为 鸡骨 白。 一面表 面微 残 , 玉质 缩 凹. 结 晶斑 烂。戈 为仪仗用 品 , 象征王 权的至 高 无 上 。 当 为 部 落 酋长 权 力 的 象征 。
玉之地近 2 0 0 处, 《 禹贡》 还记载了梁 、 雍、 青、 扬等 州所产 玉石之 名 。这 说明 上古 时期, 各 氏族部 落集 团已经 对玉有 了较
代 玉器 文明 与 中国传统 文化 方方 面面 的关 系。
并对 中国传统玉 器的工艺 、 型 制、 纹 饰 有 关 知 识 作 了些 粗 略 介 绍 , 希 望 能 引导 古 玉 爱好 者正 确 地 欣 赏 中 国 古 代 玉 器 。 如 果 大 家 在 学 习 研 究 中 国 传统 文化 中, 这 个 讲 座 给 大 家提 供 了一 些 帮 助 , 我 将 感 到 非 常 欣 慰 。 同时 作 为 一 个 历 史 学 者 , 我
向 我 们 讲 述 着 灿 烂 的 中华 文 明 。 中 国 特 有 的 玉
▲玉殃 ( 兴隆洼 文化 ) , 直径 3厘米 、 孔径 0 _ 7 厘米 玉质碧绿 色 。 细腻温 润 , 表面有 土蚀 和土沁。外廓 为不甚规整的圆形 。 两面 对钻 一孔 。 孔的 两面均 有喇叭 口现象。再以线锯穿入孑 L 中并向块体的一侧拉切 出缺口 , 制作工艺 较粗 。反映了当时治玉工具 的原始性。此器会各界人士关心文物事业 , 积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玉器文化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本文通过向大家重点介绍玉雕龙纹、玉人等玉器文化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造型特点、以及刀法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从而使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家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玉器、文化、龙纹、玉人、鉴赏目录第一章玉器简介 (3)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 (4)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4)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 (4)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5)第三章玉雕龙纹 (5)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5)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6)一、商代玉龙 (6)二、西周玉龙 (7)三、春秋战国玉龙 (7)四、汉代玉龙 (8)五、魏晋南北朝玉龙 (9)六、唐代玉龙 (9)七、五代玉龙 (9)八、宋代玉龙 (10)九、辽金玉龙 (10)十、元代玉龙 (10)十一、明代玉龙 (10)十二、清代玉龙 (11)第四章玉雕人 (12)第一节玉雕人概述 (12)第二节不同时期的玉人 (12)一、商代玉雕人 (12)二、西周玉雕人 (13)三、春秋战国玉雕人 (13)四、汉代玉雕人 (13)五、唐代玉雕人 (14)六、宋代玉雕人 (15)七、元代玉雕人 (15)八、明代玉雕人 (15)九、清代玉雕人 (16)总结 (16)参考文献 (16)第一章玉器简介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
其材质主要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因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
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和硅酸铝,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
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
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
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
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
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
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
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
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
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
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
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
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
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
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
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
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
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
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
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
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
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
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
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
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
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
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
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
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
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
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
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
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一)器形(形制)——种类和名称,如礼玉中的玉琮,饰玉中的玦。
(二)纹饰及特征——如云纹、谷纹、兽面纹、蟠螭纹、秋山。
(三)玉质——玉石成分及其产地。
古玉器的玉质主要有:绿松石、玛瑙、岫玉、独山玉、碧玉、软玉(含和田玉)、翡翠。
(四)工艺——阴线刻、阳线刻、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圆雕、镂雕、透雕等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玉器鉴赏,主要是指辨别、鉴定玉器的玉质和时代。
即某件玉器是是什么玉?是哪个朝代的?主要依据有:(一)据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分析若发现某种玉器早于古籍记载的年代,则可能是伪品。
如《周礼》一书中对玉礼器的形制、用途、有详细的记述;唐代典籍中所述的玉带制度,记载了一些玉器的产生时代、形制与规格。
(二)据经验判断如据古董商、古董收藏家的经验。
虽然有的可能没有理论依据,有的常不是珠宝专业术语。
(三)分析玉器的雕琢工艺和艺术风格。
1.玉器作伪往往注重形制和颜色,而不注重工艺和艺术风格的作伪,或很难模仿。
2.如果一件玉器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与所述的时代不符,则可能是伪品。
3.如: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琢制工艺粗糙,厚度不均,孔洞有对钻的痕迹,棱角不分明;而用现代工具琢制的,则很难模仿。
(四)据考古出土玉器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近代科学发掘的墓葬,其时代是可以判定的。
可据出土玉器的特征,建立玉器发展演变的标样。
(五)据历代玉器总体风格特征来分析比较。
包括玉器的种类和品种、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
特别要注意玉器的始作期、流行期、衰微期、消失期。
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一)玉质:据研究,迄今,内地(中原地区)出现新疆和田玉玉器从商代开始。
翡翠玉器出现于清朝。
(二)纹饰:兽面纹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
神人兽面纹是新石器时代的。
谷纹起自战国中晚期,流行于战国晚期及两汉。
云纹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周。
凤鸟纹出现于西周。
等等。
(三)品种:玉制工具见于春秋及之前。
葬玉始自战国,明显出现于西周及以后;玉衣仅见于汉代;礼器和仪仗器基本见于汉之前;牙璋仅见于商代;琮出现于东汉之前;长管形玉琮流行于良渚文化;玉带钩始见于战国早期,盛行于元、明代;玉带板起源于南北朝;玉带见于唐代;玉飞天出现于唐代;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山子始于明朝;文具、酒具始于唐宋。
(四)工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内孔有对钻的痕迹;边缘粗糙、刺手;板状厚薄不均。
斜刻见于西周,春秋后极少。
汉八刀是汉朝的特征。
龙的造型和工艺:C形龙见于春秋及之前;头上有毛发的龙见于宋及之后。
弓形和W型龙流行于春秋战国;唐代的工艺风格是浅浮雕。
元代的雕刻风格是深凸雕和碾磨的结合。
第三章玉雕龙纹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目前发现最早的玉雕龙纹是内蒙古与河北省交界地带赤峰的红山文化遗址。
该遗址距今五千年至六千年,是与仰韶文化相含接地地域的变体。
相当于仰韶文化的后半期。
这些最早发现的玉龙称为“C形龙”,也有人称其为“中国第一龙”。
C形龙的外形卷曲,形似“C”字。
吻前伸,紧闭,鼻端平齐,双眼突出,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
颈部长鬣上卷,边缘斜削成锐刀,末端尖锐。
尾部内弯曲,末端圆钝。
背有一对穿孔,可供穿戴。
而在红山文化中,除了有C形龙外,还有玉猪龙。
玉猪龙为岫岩软玉,通体呈牙白色,肥首大耳,吻部平齐,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内圆,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背部对钻圆孔,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整器似猪的胚胎。
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较多地保留了猪的形象,属于早期的作品,很有可能是“猪乃龙象”这一古谚的最早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猪龙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或角。
而蜷体玉龙同样为岫岩软玉,呈墨绿色,短龙首,吻部前伸上噘,鼻端截平,双圆鼻孔,梭形目,长鬣扁薄,明显地具备猪首的特征。
同时龙体卷曲呈“C”形,刚劲有力,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无疑又具备蛇的特征。
有专家认为,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崇拜蛇。
体现在玉器造型上,就把猪和蛇结合起来,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
红山文化的鉴别特征:(一)红山文化玉器很多都钻有孔,玉器上的孔有管钻和锥钻两种方法。
管钻器物的孔壁有明显的螺旋纹,如果是对钻孔,两孔往往会错开。
锥钻器物如果是一面钻,则孔口如喇叭状,俗称“马蹄孔”;如果是两面对钻孔,则孔中间会形成蜂腰,俗称“蜂腰孔”。
红山文化玉器所钻的孔多数不规则,孔口呈椭圆状。
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二)红山文化的玉雕的雕刻线有宽阴线、窄阴线、阳纹线、弦线、网纹等刻纹之分。
阴线底部剖呈弧形,长阴刻线是分段琢磨而成。
因此在红山文化玉器上有时可以见到一条长线分段处出现分叉现象。
且红山文化玉器的器形有很多都磨成刃边。
(三)红山文化玉器因抛光较粗,因此,大多玉器无明显包浆。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一、商代玉龙商代龙纹玉雕大多呈扁平、弧弯,而且有些还呈璜形。
商代龙纹一般为张口、露齿、凶猛的大龙头,有鳞。
商代玉龙只雕一足,以示龙是有足的,头上的角呈蘑菇状,很大。
另外,商代早期龙纹,一般除了身上刻有几道阴刻线以外,其他别无纹饰,有些龙的尾部还削薄,似有刃的小刀一样。
中晚期以后才开始在龙身上雕刻纹饰。
如出现几何纹、重环纹。
且重环纹一直沿续到西周晚期,成为西周常见的主题纹饰之一。
所以有重环纹的玉器多般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