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历史潮流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一、顺应历史潮流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重拾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重视历史传承,对大师和先贤的思想和实践建立起深刻的认知;
3、通过回顾历史,让历史故事贯穿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熟悉;
4、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播历史文化的智慧,形成社会共识,彰显民族精神的王者风范。
二、唤醒民族意识
1、开展民族风俗文化的宣传活动,让大众参与其中,唤醒民族意识;
2、倡导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宣扬有民族精神的黄金理念;
3、大力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彰显民族特色,宣扬民族幸福感;
4、重视民族文学艺术实践,发展民俗传统文化、歌舞、绘画,传播民
族文化和精神。
三、持续营造良好环境
1、加强主旋律意识和价值取向,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2、建立适当的法律法规,保护传统文化的尊严;
3、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机制,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4、引导全社会营造良好气氛,真正让每个人充分认同以及融入民族和
国家精神。
要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从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让民族传统文化活
跃起来,正确引导大众道德观念,共同维护文化尊严,创造条件和机制,使中华民族文化繁衍发展,不断激发凝聚民族凝聚力,唤起中华
民族精神的整体意识,有效推进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要顺应历史潮流方能成功作文

要顺应历史潮流方能成功作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阻挡不了它前进的步伐。
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才是上策。
不顺应潮流的人和事物,注定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就拿科技来说吧,当年的"恐龙"诺基亚被智能手机所取代,这就是没有顺应科技潮流的下场。
如今的人们,早已将手机作为生活必需品,离开了它,就无法高效工作、学习和娱乐。
不过,顺应时代并非一味盲从,而是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我们要紧扣时代脉搏,洞悉发展大势,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就像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亲情友爱的重要载体。
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不断进步、追求卓越。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行稳致远。
让我们勇敢拥抱变革,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在时代的洪流中扬帆远航,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顺应历史潮流 和平发展道路的作文

顺应历史潮流和平发展道路的作文《顺应历史潮流》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历史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一直在向前流淌。
比如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出门只能走路或者骑马,后来就有了自行车、汽车、火车,这就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呀。
因为大家想要更快更方便地去到别的地方。
所以呀,我们要学会顺应历史的潮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顺应历史潮流》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什么叫顺应历史潮流。
就像恐龙,它们没办法适应环境的变化,结果就消失啦。
但是人类不一样,我们会改变,会进步。
比如说以前大家写信交流,要等好久才能收到。
现在有了电子邮件,一下子就能把想说的话发给对方,这就是因为我们顺应了科技发展的潮流。
还有以前读书都要去图书馆借好多好多书,背着特别重。
现在有了电子书,在小小的平板电脑里就能装下好多好多故事,多方便呀!这也是顺应潮流的表现呢。
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样才能变得更棒!《和平发展道路》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开心心、平平安安的生活吗?当然喜欢啦!那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家一直在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就像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一起分享玩具一样,我们的国家也和其他国家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比如说,当别的国家遇到困难,像地震、洪水,我们会送去吃的、用的,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而且,我们国家通过和平的方式和其他国家做生意,大家一起变得越来越富有,生活越来越幸福。
和平发展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大家都能快乐成长!《和平发展道路》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和平发展道路。
想想看,如果天天都在打仗,那多可怕呀!我们就不能去学校读书,不能在公园里玩耍了。
但是因为我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大家就能过安稳的日子。
比如说,我们可以去国外旅游,看看不同的风景,交很多外国朋友。
这就是和平发展带来的好处呀。
还有,很多外国的水果、玩具能来到我们国家,我们的东西也能卖到外国去,大家都能享受到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和平发展真好,让我们一起珍惜吧!。
顺应历史潮流作文

顺应历史潮流作文
我生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见证着岁月的更迭与历史的演进。
历史的潮流,犹如那汹涌澎湃的江河,奔腾不息,一往无前。
而我们,如同江河中的水滴,或主动或被动地随着这股洪流前行。
回首往昔,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无数逆行者的梦想。
秦始皇妄图长生不老,永享帝权,违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最终也只能在幻想中破灭。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试图阻挡外界的变化,却未曾料到世界已然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
当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时,那曾经的固步自封显得如此可笑与可悲。
再看今朝,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的传递瞬间可达;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那些积极拥抱新技术、顺应潮流的企业和个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成功。
而那些拒绝改变、墨守成规的,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被淘汰。
顺应历史潮流,并非是盲目跟从,而是在洞悉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就像在疫情期间,许多传统行业面临巨大的冲击,但那些迅速转型线上经营的企业,通过直播带货、线上办公等方式,不仅稳住了脚跟,还实现了新的突破。
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我们无法改变它的方向,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姿态,勇敢地迎接它的洗礼。
顺应潮流,需要我们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历史的潮流,与时代共舞,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乘时代之舟顺应历史潮流的作文

《乘时代之舟,顺应历史潮流》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就像在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中航行,若不顺应潮流,就可能被浪涛拍翻。
我有个叔叔,早年在老家开了个小杂货店。
一开始,生意还算过得去。
可随着电商的兴起,周围的店铺纷纷转型,有的搞起了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
我叔叔呢,却固执地认为传统的经营方式没问题。
结果,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少,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这咋回事啊?”叔叔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家里人都劝他也学学别人,搞搞网店,他却不以为然:“我就不信,这老办法就不行了!”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眼看着隔壁店铺通过网络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叔叔的店却门可罗雀。
有一天,叔叔的儿子,也就是我堂弟,从学校回来。
“爸,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跟上时代啊!”堂弟着急地说。
叔叔沉默了好久,终于点了点头。
于是,堂弟帮着叔叔一起弄网店,拍照、上传商品、处理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一开始,叔叔手忙脚乱,连电脑操作都不熟练。
“哎呀,这可比我在店里卖东西麻烦多了!”叔叔抱怨着。
但慢慢地,在堂弟的帮助下,网店有了起色,订单逐渐多了起来。
叔叔这才感慨道:“看来还真是得顺应潮流啊,不然就得被淘汰咯!”从叔叔的经历,我深深感受到,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我们就像在舟上的行者,如果不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就会费力不讨好。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层出不穷。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拥抱变化,乘上时代之舟,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顺流而下,事半功倍;逆流而上,事倍功半。
”让我们都擦亮眼睛,看准时代的方向,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总之,顺应历史潮流,乘时代之舟,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未来更加光明!。
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崇高的人生哲理作文

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哲理作文潮流,顾名思义,是社会的一种风格,是应时代发展与个人心理的产物,即“时尚”所涵盖的一切。
现代潮流,与科技一样“苟日新,日日新”,没有人知道明天的潮流又是什么。
不生存于社会高层的我们,只能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去面对它,然后跟风一样地去崇拜它,模仿它,仿佛一朝不跟随,就会与时代脱轨,与这个世界失联。
所以我们应该顺应历史的正确潮流,在大潮流中树立崇高的人生哲理,我们才能在潮流中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内心强大的人,多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潮流。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潮流是什么,自己又是什么,他们,和我一样,也只愿做自己内心的国王。
在这一点上,孩童与我们相似。
年幼的他们,不知晓潮流是什么,因此也不会跟随,纵使知道了,潮流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又怎会是玩耍、玩具所比得上的呢?我看待潮流,就像在百花之地欣赏花朵一样。
我可以去观赏它,但我绝不会以它为中心来衡量着身边的满园鲜花。
同样,我可以顺应潮流,但我会与它保持理性的距离,必要时甚至全身而退。
一切的一切,只因我顺应的是自己正确的本心,而非顺应的是瞬息万变的万物。
做自己内心的国王,需要明白自己的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正如中国古朝代的君王一样,他们顺应本心,想要国泰民安,就励精图治,想要安逸享乐,就骄奢淫逸。
虽然后者不可取,但那也是本心。
而我,做自己内心的国王,顺应的是自己内心中正确的本心。
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至关重要。
历史上不乏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他们抛却了自己为官的初心,搜刮民脂民膏。
更有甚者,则认为“大家皆贪我不贪,是为异类”,导致了我们多少的先人不堪重税之苦。
《捕蛇者说》便是一个典型。
而曾经的他们,与当今社会里那些盲目追赶潮流的人又何其相似。
追赶潮流,却丢了本心,失了真心,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做自己内心的国王,坚守初心,不忘本心,我们一定能拥有更为精彩的人生。
顺应历史的潮流 符合历史的规律作文素材

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历史的规律作文素材写作如同一场精彩的探险,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事和物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本篇作为是围绕“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历史的规律作文素材”为主题,采用“五感法”写作手法书写而成,使作文更加生动和立体。
"岁月如梭,历史长河奔流息。
我每都历史见证者,也历史参与者。
正如古所说:‘天下兴亡,匹夫责。
’瞬息万变时代,我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历史规律,去创造属于我辉煌。
"眼(视觉):当我回首过去,那些波澜壮阔历史画卷展现我眼前。
我从原始社会发展农业社会,再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如今信息社会,每一步跨越都类智慧努力结晶。
我看秦始皇统一六国,我看唐宋繁荣,我看明清兴衰,我看辛亥革命,我看新中国成立,我看改革开放,我看信息时代来临。
一幅幅历史画卷,让我深刻理解,历史规律,趋势。
耳(听觉):历史潮流仅仅体现视觉,更体现听觉。
我听古代战鼓雷鸣,我听农耕号子,我听文诗词,我听近代炮火,我听现代摇滚,我听互联网脉动。
些声音,都历史潮流,都历史规律。
我只顺应潮流,才能被历史淘汰。
口鼻(味觉):历史潮流规律,仅仅体现视觉听觉,更体现味觉。
我从原始茹毛饮血,农业社会五谷杂粮,再工业社会精细食品,再如今信息社会快餐文化,每一步变迁,都历史味道,都历史规律。
我去品味历史,去理解历史味道,才能更好顺应历史潮流。
手(触觉):历史潮流规律,仅仅视觉、听觉味觉体验,更触觉体验。
我从古代简陋工具,现代高科技产品,每一步跨越,都历史触感,都历史规律。
我去触摸历史,去感受历史温度,才能更好顺应历史潮流。
大脑(思维):历史潮流规律,最终体现我思维。
我大脑去思考,去理解,去创新。
我大脑去引领历史潮流,去符合历史规律。
只样,我才能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我自己痕迹。
"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历史规律,我每义容辞责任。
我眼去观察,耳去倾听,口鼻去品味,手去触摸,大脑去思考,去创造属于我历史。
让我携手共进,创造属于我辉煌!"下载温馨提示:本篇作文是围绕“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历史的规律作文素材”为题,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可随意定制和修改。
顺应历史潮流迎接未来挑战作文提纲

顺应历史潮流迎接未来挑战作文提纲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顺应历史潮流迎接未来挑战这个话题。
我们得明白,历史潮流是啥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大势所趋,时代的发展方向。
那未来挑战又是个啥东西呢?就是未来的那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
既然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那就得先看看现在都在流行些什么吧。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特别喜欢追求新鲜感。
比如说,前段时间大家都在玩儿短视频,现在又开始流行直播了。
这不,我有个朋友就迷上了直播,天天在家里开播,跟观众们互动。
她说,这样既能赚钱,又能结交新朋友,真是一举两得啊!不过,我也得承认,这种新鲜事物确实挺吸引人的。
所以说,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就得学会接受新事物,勇于尝试。
顺应历史潮流不仅仅是追求新鲜感。
我们还得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做好准备。
比如说,现在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生活。
我家附近就有一家垃圾分类的超市,里面卖的东西都是环保型的。
我觉得这个趋势挺好的,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说,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就得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说到未来挑战,咱们可得有信心啊!毕竟,没有挑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就像我朋友说的那样,虽然直播行业竞争激烈,但是只要努力,还是有机会成功的。
而且,面对挑战,我们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说,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辩论比赛,那时候可紧张了。
但是,通过这次比赛,我学会了如何用逻辑说服别人,也提高了自己的口才。
所以说,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未来挑战,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当然啦,我们在迎接未来挑战的过程中,也不能忘了身边的亲朋好友。
他们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来源。
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了,就会想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他们会鼓励我们:“别怕,加油!”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所以说,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与他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顺应历史潮流迎接未来挑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吹响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总攻的号角。
革命的士兵从四面八方涌向反动的堡垒——冬宫。
起义者很快就突破了冬宫的防线,并占领了这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反动堡垒。
这标志着彼得格勒革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由于11月7日是俄历的10月25日,所以这次革命也被称为“十月革命”。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起义或者暴动,而是一场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较量,是新兴事物与旧事物的对决,最终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新政权,但是新政权刚刚建立就处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下,革命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保卫新生政权,保卫革命胜利的果实,革命政府决定把有限的物力和人力集中起来用于战争。
革命政府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后来被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革命政府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限制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对全国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度等。
这一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遭受严重破环的情况下所被迫采取的临时政策。
它对于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国内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这种临时性的救急措施不但没有废止,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不能不说是新生革命政权在共产主义建设道路上所出现的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失误,即盲目的准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不顾实际国情的探索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921年3月,在距离彼得格勒不远的海军基地爆发了水兵的武装暴动,这让苏维埃政权的领导者们意识到不得不被迫改变这一战时政策来应对人民的不满。
从此,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
它规定:取消余粮收集制度;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包括国家资本主义,承认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国家仅保留一些大型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其余实行租赁制和租让制。
新经济政策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很快改变了国家经济的面貌,商业和小生产企业异常活跃,稳定了国家政权。
可惜的是,这种有益的探索却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在列宁去世以后,苏联党内产生了权利的争夺。
伴随着斯大林在党内的斗争中逐渐取得优势,其所提出的关于“一国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也逐渐在苏联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苏联应当不惜任何代价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并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主张加强农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
此时,新经济政策危机引发了的党内高层关于未来国内经济该何去何从的大讨论。
斯大林抓住了这一时机,武断的宣布新经济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必须对农民征收“额外税”,以保证工业发展的速度。
通过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来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逐渐衍生出其自身的一套经济理论。
客观的来说,斯大林的这种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国防实力,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使得苏联能够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下生存下来的保障。
不过,它忽视了人民对于生活的需要,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轻重工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为以后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不良的诱因。
我们从苏联的经济政策中似乎可以看出它的时代性,也充分验证了历史事件的实效性。
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不同情况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是必须的。
我们且不说当时所采取的办法是否真的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至少人们具有一种正确面对历史的态度——“以变求生存”。
历史经验往往证明了这一点: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生存下来不至于被湮没。
清政府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在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
在这一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大背景下,清政府与当时日本的幕府统治集团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在分别遭受了西方列强的打击之后,二者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在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重新恢复实权,一系列的改革陆续铺开。
从制度、经济、教育,乃至生活习俗都开始向西方看齐,
努力去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
反观清政府,被迫所进行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做了一些表面功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本身就说明这是一场治标不治本的形式改革。
正如李鸿章自己所言:余之所行数十载之洋务皆是纸糊的窗户,一桶即破。
”历史总是无情的,而清政府最终没有逃过被抛弃的命运。
试想一下,倘若清政府能够像日本政府那样真正的实行改革,从制度入手,一步步转封建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虽然权利集团会产生一些必然的损失,但至少也不至于落到亡国亡家的地步啊!但历史不容假设,这正是历史的严肃性给了我们警告。
在机会面前,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集体个人,我们都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我们必须谨慎,我们必须学会去观察,去总结,去探索,看准时代的潮向,然后做出最好的抉择。
近观中国社会,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自觉响应时代的号召,不断推动自身的改革。
虽然没有波涛汹涌、电闪雷鸣的大手笔,也不似法国大革命那般疾风骤雨、轰轰烈烈,但改革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各项措施都在有条不乱的推进中,在平静之中慢慢剪除改革的阻力,努力像历史的大潮靠拢。
历史的脚步是需要借鉴的,但更要追逐。
顺应历史,在历史的大潮之中求变求新才能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