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

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
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

第三章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2、识记、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3、理解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能层层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

教学重点:

1、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2、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化。

教学难点:

1、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2、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及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层分解和制定。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人做任何事情都有目的,教育是人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和“定向功能”,指引着教育过程的方向,使教育行为成为有意义、有秩序的的活动,避免或矫正教育行为的盲目性和机械性。此外,教育目的还具有“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只有目的明确,才能作好教育工作。

学习目的应该是教育目的(目标)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但学生对教育目的(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学习目的的明确程度也就有差异,也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二、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事业培养人的总体的质量要求,但由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且各有特点,所以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具体的要求,即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学前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五条对幼儿园体、智、德、美各方面教育的具体目标作了详细规定。具体是: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

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提问讨论】

大家仔细阅读并领会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对照我国的教育目的,说说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容和表述各有何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

1、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

2、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3、依据学前教育的启蒙性质

(四)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目标作了宏观的表述。要实现这一宏观目标,必须将它作层层分解,逐步转化为低一层次的、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才能成为教师制定活动计划的有效依据,并通过各种活动,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目标的层层分解就形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金字塔结构。

·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学前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

·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幼儿园的具体教育目标是每个幼儿园根据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园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它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的一般要求,又具有本园的特色。

(五)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国家的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层层分解,逐步具体化,并落实在幼儿发展上的过程。第三层次的具体教育目标如何确定,各个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

如果按时间的范围划分,那么,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每一学年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学期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一个月或一周的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单元活动目标。“单元”可以是主题活动单元,也可以是教材单元;

第四层次:幼儿园一日活动、一个活动的教育目标。

如果从教育目标指导的范围来划分,则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这样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导本园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指导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指导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

第四层次:指导每个个体的教育目标,即根据每个幼儿发展情况确定目标。

这几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统一到多样的层次组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阶梯式结构

目标的分解方法不同而不同。由上往下看,最高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现了社会的要求,之后每一层目标都是上一层目标的具体化,最后转化为促进每个幼儿发展的可操作的具体教育目标。由下往上看,每一层次的目标都是受上一层目标制约的,各层次的目标由低到高,共同构成一个达到总目标的阶梯。

2、教育目标的涵盖要全面

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层层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将教育目标的内容逐步具体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分解到哪一层次,都要保证教育目标的整体结构不受损害,其内容的涵盖面一定要全面,即包括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制定具体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常常出现偏差,如在体、智、德、美四育中,或重德轻智,或重智轻德;在每一育中也有这种情况,如在智育中重知识的掌握而轻智力的培养;在体育中重动作的发展而轻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在德育中重社会常识的掌握而轻道德情感的培养;在美育中重艺术技能的掌握,轻创造性的培养等等。教育目标内容的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由若干不同的阶段来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之间要互相衔接,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同时,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以保证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朝总目标前进一步,都成为实现上层目标的有效环节。

课后小结

幼儿园教育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总要受到外来的干扰或影响。如来自家长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园训练孩子某种技能,或要求教小学才学习的读、写、算技能;又如社会影响,社会上各种幼儿技能大赛的宣传,偏重学历、追求升学率的风潮等,都可能干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达成。

幼儿教师是将教育目标真正落实为幼儿发展的总设计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的内涵,并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内在”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教师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技术;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教育目标、

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去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按照教育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保证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三章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学前教育内容

教学目标:掌握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掌握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方法策略。

教学重点: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纲要》中指出的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所渗透的课程整合观

一、幼儿园教学内容

学生阅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部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

教师提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划分为哪几个方面?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教学内容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总结:

A、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包含以下五大领域的活动:

幼儿园健康领域教学内容

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内容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内容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内容

B、教学内容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完成教学目标的中介,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

(一)内容选择的标准

1、目标达成型

2、内容的基础性

3、内容的适宜性

4、各部分的平衡性

5、内容的发展性

(二)内容选择的范围

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2、有助于发展幼儿智力的内容

3、有助于培养幼儿社会情感态度的内容

4、有助于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内容

(三)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综合考虑体、智、德、美各育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并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益的,粗浅的,具有启蒙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运用教学内容时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各种教育因素,促使幼儿得到综合的发展。

三、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组织

1、对幼儿学习活动的分析

2、学习内容先后顺序的安排

第三章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学前教育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掌握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

2、初步具有运用幼儿园教学方法理论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初步能力

一、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

(一)目前在幼儿园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实物,图书,挂图、图片、照片,幻灯片、录像带,以及自制教具等。

(二)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努力学习使用电脑、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等电化教具,尤其是利用电脑从网上下载大量的图片和信息,自制多媒体课件,既方便快捷又经济,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有效手段。

二、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活动法

含义:这是一种以幼儿的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幼儿园常用的活动法主要是实验法、游戏法和操作练习法。

(1)实验法

A、含义:实验法是教师提供一定的仪器设备,鼓励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观察和寻找这些变化或产生变化的原因,验证自己的设想。

B、运用实验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实验的安全性。实验所用的器具必须符合安全、卫生的原则,实验程序确实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独立操作的。

●教师预先操作实验,以形成完美的实验指导计划,并观察幼儿实验的全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实验法强调的是幼儿的亲自动手,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都有操作的机会;实验结束后,注意引导幼儿自己寻找和归纳实验结果。

(2)游戏法

A、含义:游戏法是指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或用有规则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

B、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既可以将游戏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用一个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

●使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所采用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所选游戏的目标和规则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

(3)操作练习法

A、含义:操作练习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次实践练习而巩固和掌握某种技能的方法。

B、运用操作练习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练习。

●观察幼儿练习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

(二)直观法

含义:直观法是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教学方法。幼儿园常用的直观法主要有观察法、参观法、演示和示范。

(1)观察法

A、含义: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所选定的客观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方法。

B、运用观察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教学要求,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包括: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拟定观察计划,创设观察的环境条件。

●观察开始时,教师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用设疑等方法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先让幼儿自由观察,允许他们相互交谈,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势的指导作用,从幼儿的兴趣点切入,启发幼儿从不同方面感知并用语言描述观察的对象,学习观察的方法。

●观察结束时,要总结观察的印象,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

(2)演示和示范

A、含义:演示是指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做实验。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分语言示范和动作示范两种。

B、运用演示和示范法时应注意:

●演示和示范经常结合起来进行。

●演示的直观教具和实物要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实验过程要清楚可见,便于幼儿观

察。

●教师的示范则要富有情趣,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力求化繁为简,突出难点重点。

(三)口授法

口授法是一种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幼儿园常用的口授法有谈话与讨论、讲解与讲述等。

(1)谈话法

A、含义:谈话法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某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方法。

B、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谈话必须在幼儿已具有某一方面知识和印象时才能进行。

●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幼儿争论。

●谈话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和步骤。

(2)讲解与讲述法

A、含义: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讲述则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B、运用讲解与讲述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讲解与讲述都要求教师语言生动、形象、清晰、准确,富有感情,简明扼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容易理解和接受。必要时还可适当重复。

●根据需要,可将它与以下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如:讲解与操作相结合;讲解与设疑相结合;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录像分析】

(1)录像播放:设计邮票

(2)录像分析:教师在哪些环节运用了口授法?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归纳小结:此活动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示范法、讲解法和操作练习法等。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 B ) A.示范法 B.范例法 C.观察法 D.参观法 2.幼儿园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幼儿园的( B ) A.中期目标B.近期目标C.远期目标 D.活动目标 3.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午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 )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C.尊重儿童原则D.实践性原则4.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描述是( C ) A.婴儿玩具应高档化 B.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托儿所婴儿游戏材料C.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玩具D.给婴儿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5.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 D ) A.幼儿园创收B.补偿教育C.增加幼儿园知名度D.服务社会6.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A ) A.出生的第一年 B.3-4岁 C.5-6岁 D.6-10岁 7."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 C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和教育D.生理成熟8.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 A ) A.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B.提出了"社会本位论"的儿童观C.提出了"白板说" D.为儿童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9.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依次是( C ) A.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

幼儿园教育目标(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什么

幼儿园教育目标 幼儿园的总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二者有机地构成“目标管理”系统。 教育目标,即培养目标。在幼儿园里,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园舍和设施等物质条件,而是要把幼儿培养成怎样的人。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现着办园方向,统率着幼儿园全部教育活动并制约着全部管理活动。因此,确立和实施科学的教育目标,是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确立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幼儿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其职能是把人类历史上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思维方式、精神文明、优良素质、民族传统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播给下一代,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这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牵动着千千万万家庭,事关子孙后代成长和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 其次,教育要受社会性质的制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来规定培养新一代人的方向。社会主义的幼儿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三,教育任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新一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要求幼儿园完成教养幼儿、为生产建设服务(含解放妇女劳动力)

两大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高潮也同时到来,因此“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原来只注重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观和人才质量观面对着时代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方针,为教育改革和培养目标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于是国家明确规定培养“四有”、“三热爱”、“两精神”的一代新人。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80年代以来,强调在丰富幼儿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智力和才能、培养良好个性、发展社会性品质和适应能力等等。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新方向。这些不断发展的新要求,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 2、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全面促进幼儿素质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中心任务。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指身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后者指知识技能的获得,生活经验的丰富,智力才能的开发,思想品质的培养,以及情感、兴趣、爱好、志向和性格发展等。由于幼儿“身”、“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所以必须保证二者同步、协调、和谐发展,即常说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幼儿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而发展的实质是不断开发其个体潜能,即表现为各方面都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的过

第四章 亚洲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亚洲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亚洲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日本的学前教育 一、发展简史 1876年(明治九年)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若从制度化的角度去看这一变革,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 ①初创期,从明治初期到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 ②发展期,从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到大正十四年(1925年); ③备战期和战时时期,从大正十五年(1926年)到昭和二十年(1945年); ④整顿改革期,从“二战”结束(1946年)到1955年; ⑤稳定发展期,从1956年至今。 二、法规与体制 (一)日本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制定与修改 1998年12月公布了第三个《幼稚园教育纲要》,于2000年开始实施。其主要修改点如下: ①为培养生存能力奠基,萌发幼儿的道德 心;

②更加重视游戏与体验; ③在集体生活中促进孩子的发展; ④明确教师的指导作用; ⑤支援家教,服务社区,起到地区助教中心 的作用。 三、课程 20世纪90年代,日本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①积极开展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 ②重视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等直接的具体的 社会体验; ③明确与幼儿相适应的促进智力发展的方 法; ④根据萌发自我意识、自控能力等幼儿期发 展特点进行指导; ⑤注重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实现自我、求得发 展。 四、师资培养 (一)建立幼儿园教师和托儿所保育员培养制度

早在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中就规定,幼儿园是正式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其教师同中小学教师一样具有相同的称呼,即在师资条件上同中小学扯平了。 1949年,为促进幼儿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教育职员许可法及其实行法》,对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的资格做了详细规定,使战后日本幼儿园师资基本实现了制度化和正规化。 1948年,日本厚生省同时公布了《儿童福利法施行令》和《儿童福利法施行规则.》两个法令。 (二)幼儿园教师、托儿所保育员的培训机关概况 1953年通过的修改《教育职员许可法及其实行法》,次年认定了64所大学具有培养幼儿园教师资格。 除了大学和短期大学外,日本还设立了由文部大臣指定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机关。最初,保育员培训机构的发展比较缓慢,但由于20世纪60年代保育员培训机构数量的急增,日本建立了一支经过专门培训的保育员队伍。同时,保育所的保

(完整版)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试行稿(2004.7. 23 ) 目录 一、课程理念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2.结构要点说明 四、课程内容 1.生活活动 2.运动 3.学习活动 4.游戏活动 五、课程实施

1.总体要求 2.具体活动要求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理 附件 1.年龄特征 2.阶段目标 3.教育策略 4.幼儿发展的评价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为贯彻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精神,落实《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制订《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课程指南》)。 本《课程指南》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主体建构课程。突出课程的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应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应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 1、确立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因此,要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2、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 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整体的体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等领域,并以幼儿参与的多种活动,包括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为核心,设计、组织课程的具体内容,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渗透,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关注课程的动态生成。

最新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探索(辅导员培训讲稿) 2013-03-06 00:20 作者: 千里来源: 本站浏览: 157 次 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千里 一、新课程目标教学的界定 目标教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所创立。 新课程目标教学是指在新的课程体系下,运用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并整合其他现代教育理论,以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检测或目标评价、目标补救等环节为研究对象,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课堂教学实践。 二、新课程目标教学的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布鲁姆认为,只要教育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足够的时间和理想的教育,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学校课程。 2、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学全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有效性。 3、反馈矫正及时。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反馈矫正,实现当堂达标。 4、包容性。能对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灵活多样、百花齐放。 三、新课程目标教学的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原则 (2)目标定向原则 (3)情知协调原则 (4)先学后教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反馈矫正原则 (7)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原则 (8)成功体验原则 四、如何构建和运用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 1、坚持一个正确的理念。 布鲁姆认为,只要教育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足够的时间和理想的教育,95%

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学校课程。这句话我们要把握好两个要点:①“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 ②“相信学生都能够学好。” “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用新课标的理念解读就是“ 以学定教”、“ 个性化教育”、“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这些都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把“相信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确定为教学的基本理念,把面向全体的教育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之中。 2、增强两个意识 一是目标意识。目标意识通俗地说,就是教师非常清楚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设计哪些教学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目标意识的强与弱、目标定位的准与否、目标实施的深与浅,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说“目标意识有多强,课堂效率就有多高。”一位教育专家考察了台湾的课堂教学后,这样评价台湾的教学,他说:台湾的教师课程目标意识和自主与分享意识强烈,他们在课堂上落实目标坚定不移,从不迷失,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实现。我们有些课,备课时有目标,但是,课上着上着目标渐渐模糊,最后目标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树立目标意识是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学的关键,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后,就要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二是“生本意识”。要搞好新课程目标教学,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学”永远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他们才能“会学”、才能“学会”。因此,课堂教学的方法,关键的关键是激活、调动、维持、激励让学生自己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陶行知先生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能规定的。这些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数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改革,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我县部分学校开展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实验,较好地体现以上教学理念。 3、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人的智商有高低,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规律。要让95%的学生或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目标教学实实在在要做的事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使一部分学困生因为无法达成目标而失去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练习的设计和作业的批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学生评价不能只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要建立“因材施教”的评价体系。40年前,我在乡村教书时,我对优生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上不封顶,自由发展”,学会了课内,可以在课堂上读课外书。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一些优生到了四年级就读完了十几部小说,能写出文从字顺的作文。但是,当时对学困生就不能像对待优生一样,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其实,作业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对差生,目标还要放低一些。一节课让他们学会三几个生字,总比他们完全不学好。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理念,为优生先“富”起来创造条件,也为学困生的成功打开绿灯。

00398自考《学前教育原理》2014版--第四章考核点与要求

2014版《学前教育原理》第四章考核点与要求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学前教育的目标 1.识记:(1)我国的教育目的(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2.领会: (1)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2)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3.简单应用: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含义:所谓教育目的,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 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 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依据与结构: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 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来制定的。教育目的由形式与内容两 个方面构成。教育目的总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人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名词解释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学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 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目标 2.智育目标3.德育目标 4.美育目标 (二)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论述题 1.处理好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首先,四育统一的基础在于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其次,四育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2.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特征

◆首先,把“体”放在首位,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保护学前儿 童生命与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是学前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 ◆其次,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要求上,反映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可 能性。 (四)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 1.学前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变化大、速度快,尤其是3 岁以前的发展。幼儿园各年龄班级的教育任务和目标是通过每学期的教育工作来完成的。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向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最终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2.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正确认识与把握教 育目标,并经常有意识地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应当自觉地抵制来自社会的消极思想,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 应有的目标与价值,使家长接受、理解并支持幼儿园的正确做法。 3.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统一要求与因人施教相结合 第二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学前儿童体育 1.识记:(1)什么是学前儿童体育(2)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 2.领会:(1)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 3.简单应用: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 4.综合应用: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原则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并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进行的 锻炼,着重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最终实现身体、心理全面协调发展 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学前儿童体育不同于大众体育,其目的在于增强儿童体质、提 高其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保护和增进儿童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体育自身的特点:选择题 第一,体育活动的生活化,贴近实际生活,容易理解。

(完整版)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比较

课程编制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思想及其优缺点的比较 目标模式基本思想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其基本立足点,反对“形式训练说”严重脱离社会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以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为开发的基础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其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特别是她的工具主义知识观。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再到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性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回答这 四个问题,解决的正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四个问题。 惠勒对泰勒的目标模式加以改造,将直线型的目标模式改造为圆环形的目标模式,即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统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调整目标、确定新一轮目标。 过程模式基本思想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是斯坦豪斯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强调培养儿童智慧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针对目标模式在课程编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的,是建立在目标模式的批判基础上的。斯坦豪斯认为知识不是需要儿童接受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儿童进行思考的对象,它不应成为必须达成的目标而去限制儿童,相反,应通过教育过程去促使儿童思考知识,从而解放儿童。他还认为改进实践的过程应依靠教师发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得以实现,而不是通过教师去执行远离实践的专家所设计的方案二实现的。他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儿童智慧、教养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知识应重在理解,而不在于记忆。斯坦豪斯认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增进人的自由及创造力,而教育的重要机制在于引导人们探索知识。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原理即方法的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只是结构中选择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为课程内容。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儿童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教师是诊断者而不是评分者。 优缺点比较: 目标模式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设置课程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编制课程,使整个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这样做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 1 .广义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3 .全民教育指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事实上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4 .终身教育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模式。 5、结合实例分析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的挑战是: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应把握本地区人口增长预测,做好发展学前教育的准备。适应独生子女多的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优育——优教的良性循环,减少遗传病、残疾儿和死亡率,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从胎儿保护、胎教以及从0岁开始教育。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着力研究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形式,发展适宜农村的学前教育。 第二章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1)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2)经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实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3)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4)现代社会——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李沧区教体局教研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简称“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活动建构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以当堂达标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目标性、自主性、开放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二、构建“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活动教学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课堂生命说” 三、“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流程: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 教师活动:设标创境→指导尝试→测标矫正 学生活动:学标质疑→自主建构→达标巩固 四、“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目标导学(约5—10分钟) 这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导学提纲,让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二)活动建构(约20—30分钟) 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下,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有层次地呈现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捕捉信息,及时矫正;通过引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助跑,提高自学能力、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生命的多方面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意义建构”(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个性发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流程一般为:梳理问题——独立思考——活动探究——协作交流——灵活运用——展示反馈。 (三)当堂达标(约5—10分钟) 这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式是多样的,根据不同学科、课型、教学内容确定,通常以检测题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检测题,检测题要尊重差异,分必做和选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达标情况要当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确定好课后要辅导的对象,有的放矢

学前教育目标答案

第五章学前教育目标 一、单选题 1 .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即( A) A .教育目的 B. 教育目标 C. 教育方针 D. 教育政策 2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 社会发展 B. 学科发展 C. 经济发展 D .学前儿童发展 3 .学前教育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 D)上 A .社会需要 B. 学科需要 C. 教育方针的需要 D .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4 .学前教育目标的核心是(D? ) A .学会认知 B. 学会做事 C. 学会做人 D. 学会学习 5. 有关我国的学前教育,错误的描述是(B) A .是启蒙教育 B. 是义务教育 C .是基础教育 D.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6 .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是(? D) A .着重智力开发 B .强调培养创造力 C .重视知识传授 D .全面发展的教育 7. 9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是(? D? ) A. 智力开发 B .培养创造力 C .知识传授 D .全面和谐发展 8.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表述的,这个规程颁布于(B? ) A . 1995年 B . 1996年 C . 1997年 D . 1998年 9 .全面发展的含义是(? D) A. 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 B. 平均发展 C. 门门功课得高分 D .根据儿童个人差异在体智德美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 10. 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是(C? ) A. 学前教育方针 B. 学前教育政策 C. 学前教育目标 D. 学前教育纲领 11. 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是(? A) A .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B .使每个人平均发展 C .每个人得到同样的发展 D. 门门功课得高分 12 .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是(? A?) A .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B. 使每个人平均发展 C .每个人得到同样的发展 D .门门功课得高分 二、名词解释 1. 教育目的? 答:就是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2. 学前教育目标 答: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3. 全面发展教育 答: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是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其最终结果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三、简答题 1. 简述制定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答:制定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1)我国的教育方针; (2)社会发展的需要; (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前教育的法规与政策,掌握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的一般原理,正确实施班级管理和幼小衔接工作,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概念、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特点与方法;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及幼儿园教育评价等,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幼儿教育学基本理论,联系幼教实习情况,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幼儿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树立现代化的儿童观、教师观及教育观,培养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情感及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职业品质。 三、参考学时 216学时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方法 1.本课程学习应当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有意识地去观察幼儿园教育活动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思考能力的培养,宜采用案例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有的要采取适当方式组织讨论,有的要课后书面完成。 2.学习方式采取班级集中学习与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旁听上课、实习见习相结合的学习的形式;有时还可以组织收听、收视音像教材或教学节目,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看幼教电视节目。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实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到幼儿园跟班听课和教学实习的学时数不得少于8学时

(二)评价方法 1. 建立知识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每章节的任务为个考核项目,分阶段进行考核,根据课堂听课状态和课后练习,以及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2. 强调目标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实践比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的记录,关注学生个体的阶段差异化,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本课程的实践考核要占大部分权重。 3. 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及格。最后折算成学分。 (三)教学条件 1.资源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文字教材、录像两种。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 2.教师条件:具有幼儿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幼儿教育学教学的最新教学动态,有一定幼儿教学工作经验并从事过幼儿教育学教学的教师;具有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能够组织、实施项目教学活动。 (四)教材编写 1.本《标准》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 教材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方面的知识需求,设置全面合理够用的课程内容,课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教材应以学生对知识需求为本,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文字宜简明扼要,原理通俗易懂,增强实践应用环节,力求模拟工作现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注意反映幼儿心理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各章节均要有强化训练环节,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 4.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3年制高中起点、(2+3)或(3+2)5年制初中起点)。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充分利用实训中心,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条件,可以成立一些以学习为目的的社团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训练”。 2.注意开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让学生观看幼儿计算教学的录像,拓宽眼界,有利于学生对于整个学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过程模式中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中 评价环节的比较 摘要:评价是一种价值的判断。自从泰勒(Tyler)将“评价”引入课程以来,评价就成为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评价环节贯穿与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通过对有关要素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以促进自身的改革完善,是优化课程的一个有效途径。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是常用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而过程模式则是针对目标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两种模式理论的争论始终未休。本文试将两种模式评价微缩到幼儿园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加以比较,意在为探索适合于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方式,以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评价模式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但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这一特殊性是由教育对象——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幼儿教育要求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而绝非只是将教育目标锁定在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授上。所以,幼儿教育及其评价渗透于幼儿生活的过程才更为科学有效。如何对幼儿园教育做出合理的评价,是保证幼儿教育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对于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着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谁优谁劣的问题,必须进行比较、辨证思考,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以目标与评价的关系为划分标准 泰勒认为:课程评价过程的实质是确定由实施教育教学所能达到目标的程度。所以评价过程首先要从教育的目标入手。第一步要确定目标以便确定目标所要达到的程度。第二不要确定评价的环境,以便受教育者有可能呈现教育目标指向的行为。因此评价与教育目标必须相结合,评价结果才能准确有效。概括讲,目标就是评价的标准和评价过程的保障。但这回产生一个问题:目标的科学性由什么来保障?评价过程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评价的目的是要把评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目标 1.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 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是反映教育目的的,具体而可观测的变化(或进步)。对于教育目标有多种分类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者B-S布鲁姆,为了编制测验的需要,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当我们拿到一份教学设计时,首先会阅读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我们听课时也主要评价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有层次。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平)。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教学过程。 3.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在宏观上的指导,教学目标则较为具体,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 4.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教学 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两者的密切联系:

第二章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

第二章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基本活动 二、选择题 1.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其中______是核心。(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手段现代化 C.教育结构现代化 D.教育制度现代化 2.以下对保育工作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保育者的工作是帮助教师做好一些教学辅助工作 B.保育者的工作是搞好卫生 C.保育者的工作是保证在园儿童吃好、穿好 D.“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一体化” 3.社区教育起源于( A.丹麦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4.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以()为主要标志的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A.远程教育 B.网络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5.在工业社会初期,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A.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B.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 C.促进儿童身体、情绪、智能和社会性的发展 D.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6.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 A.全园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行为目标 7.( 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A.重点发展 B.全面发展 C.局部发展 D.智力发展 8.( 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A.学前教育目标 B.学前教育手段 C.学前教育启蒙 D.学前教育内容9.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 。 A.为儿童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B.培养儿童成为专家 C.培养特长儿童 D.培养完整儿童 10.社会要求与( 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A.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 B.教育机构 C.政府 D.父母11.( 是幼儿园中全面负责幼儿生活与教育的人员。 A.园长 B.阿姨 C.保育员 D.幼儿教师 12.保育员应具备心理素质与( 。 A.合作精神 B.爱心 C.专业素质 D.丰富的知识

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与模式——《课程论》

2020.05.19 《课程论》施良方著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划分,可区分出四种不同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根据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的。 我国教育目的:培养品德、智力、品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普遍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具有高度概括性 为确保教育目的得到正确的贯彻和落实,需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实际情况予以具体化,即明确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与教育目的无实质性区别,只是概括层次不同,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确定课程目标首先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其次对学生的特定、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确定。 课程目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表述。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应当明确而清晰。如:采用泰勒目标+行为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如布鲁姆、马杰等。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用学生外显行为陈述目标;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目标分类学是超越学科内容的。 马杰-教学目标必须包含三个部分:外显行为表现、能观察到这种行为的条件; 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 外显行为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测量与评价,但更多的行为难以用此表述。 五、对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种思考方式 课程目标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学科内容基础上加以具体化。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编制者要处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的问题。 ?伊劳特的目标密度观点可以提供视角。出目标具体维度,还可以加上定量密度的维度。 ?密度指数等于所列举的目标的数目除以列举出来的目标所涵盖的课时 ?伊劳特提出一般目标(一个教育阶段某门课程的目标)密度以不到1/50为好; 课程目标(一学期某门课程目标)以1/5左右为适中;教学目标(一节课的目标)在1/2-1/6之间不等。 ?启示:课程目标不应过于笼统;课程目标的数量应多于培养目标,少于教学目标第三节课程目标的依据

四种课堂探究模式

2.课程编制模式 课程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相对而言,西方在课程编制模式的研究实践运用方面有比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尽管不同的课程研究者对课程以及课程理论有不同的理解,但对基本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还是达成一定的共识的。因而,对西方课程编制模式进行必要的探索,对我国编制的理论和实践定会有积极的意义。 “模式”就是模型、样式,指一定理论思想的直观的、简捷的描述和一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程序性的概括。课程编制模式是对课程编制理论和实践一种高度的概括。西方课程编制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一是以泰勒(Ralah W.Tyler)为代表所提出的目标模式;二是以劳伦斯·斯腾豪斯(Lawrence Stenhouse)为代表的过程模式;三是以约瑟夫·施瓦布(Jeseph Schwab)建立了“实践模式”;四是以弗莱雷(P.Freire)和吉鲁(H.A.Giroux)等为代表的批判模式。下面对其做一简要的论述。 2.1 目标模式 泰勒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所采取的方法被称为工学方法,是一种体现技术取向的课程哲学。 泰勒把课程编制过程分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四个环节。编制的四个基本的步骤是,先确定一个一般目标,然后将一般目标划为更具体的特殊目标,再将特殊目标划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行为化的目标选择、组织和实施课程,并根据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课程进行评价,从而为改进课程提供反馈信息。 目标模式是一种有条理的、系统的课程编制过程。它把一般的、宽泛的目的分解成具体的行为目标,并根据这些行为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最后根据目标实现与否来评价课程的成败。通过目标模式可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有据可依,使课程编制成为一个“理性”的过程。目标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条理性和简易性,可操作性强。 目标模式为课程理论领域奠定了基础,其范式在课程领域重占重要的支配地位,并一直被用来指导大多数课程研究的设计。但每一种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目标模式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之处。 首先,目标模式忽视了一点: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取决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而不只是参照某种标准的目标框架。用行为方式明确规定目标,容易产生学生的一种迷惑:“学了这些东西到底能做什么用?”。实践证明,学会知识在实际问题应用比单纯掌握知识有意义得多。 其次,按目标模式编制的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按照规定的目标来接受和完成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被目标所控制的,排斥在课程之外,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目标,缺少课程主体性。教师沦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学生更是受到课程与教师的双重控制,削弱师生对课程内容的创造性。而事实上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自己课堂环境和学生学习特点理解的基础上。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教师如何进行自身的转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点上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最后,按既定的目标来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用考试来测量学生的成绩,容易忽视一些无法测量的结果,而这些无法测量的东西,如个性特征、情感特点、兴趣态度等,往往是最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此外,一些人文社会学科又很难事先确定行为化的目标,目标模式对于这种学科难以实施。 对于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和修正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以下几种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编制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