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苏-30)战斗机与F-15、F-16对比
巴基斯坦的F-16

巴基斯坦的F-16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由于在欧洲正面难以取得突破,实行南下印度洋的战略,意图从中亚和高加索两个方向合围西方在中东的石油基地,并于1979年出兵侵占了阿富汗,与其毗邻的巴基斯坦显然就成为其下一个目标。
在此背景下西方尤其是美国向巴提供大量经济、军事援助。
而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向PAF提供F-16战斗机计划,根据美国的惯例该计划被称为“和平之门”(Peace Gate),1981年美巴两国政府正式签署40架F-16A/B战斗机采购合同,这些战斗机包括28架单座A型和12架双座B型。
批次为BLOCK15。
这批飞机分为两个批次运交PAF,第一批6架(2架A+4架B)于1982年10月在通用动力的沃斯保工厂下线,1983年1月15日飞抵PAF的萨戈达(Sargodha)空军基地。
这6架飞机被称为和平之门第一批次。
余下的34架F-16也属于BLOCK15批次在1983年到1987年交付完毕,也配备在萨戈达基地。
被称为和平之门第二批次。
这些飞机被编成第9、11两个中队。
PAF的F-16是最后生产的F-16A/B型战机,发动机采用推力为F100-PW-200,最大推力65千牛,加力推力106千牛。
机载火控系统包括;AN/APG-66火控雷达、GEC-马可尼的平显/武器瞄准系统、MAGIC362F火控计算机、SKN-2400惯导系统和多功能显示器及外挂管理系统等。
这套系统保证F-16全天候的空空及空地攻击能力,功能包括;全方位、高度、姿态搜索、跟踪空中目标,保证不受地面杂波干扰,使用AIM-9和M61 20毫米航炮及炸弹、火箭等武器攻击空中及地/海面目标,选择和控制外挂武器和空战中的能量管理等,此外还可以进行辅助导航。
其中AN/APG-66火控雷达具备单脉冲和脉冲多普勒两种体制,在在空空远程搜索、空地测距和辅助导航时采用单脉冲体制,在下视/射时采用脉冲多勒体制。
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战斗机划分标准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1: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xx制F86、xx米格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xx制F4、F5,xx米格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3: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xx制F15、F16、F14、F18,xx米格29、苏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F15、F16、米格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三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
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3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
这是为什么?。
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
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
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3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
从历代战斗机核心性能特征看未来六代机发展方向

从历代战斗机核心性能特征看经列装服役的仅有美国F-22/-35、俄罗斯苏-57三种机型。
这代飞机不仅飞行性能进一步提高,具备超声速巡航、超机动和高敏捷等特性,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隐身性能,由此在作战能力方面与上一代飞机拉开了巨大差距。
美《空军杂志》所提出的五代划分法中的历代战斗机代表机型在此划代方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三代机,这批飞机尽管型号众多、性能各异,但是从平台性能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仍然在延续前两代战斗机对高空高速性能的追求(这之后的四代机则转向高机动)。
同时,这批飞机在气动布局、动力装置、航电系统等方面所采用的技术,也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四代机则在这些技术领域全面更新换代),因此将它们全部划归一代也并非说不过去。
根据该划代标准,欧洲台风、法国阵风、瑞典鹰狮、美国F/A-18E /F 超级大黄蜂、俄罗斯苏-35/米格-35等部分20世纪90年代后入役的战斗机,尽管与美国F-22同期研制,作战能力也较早期四代机明显提高,但与F-22为代表的五代机仍有着很大差距,尤其是不具备隐身这一核心性能特征,因而被认为比五代机所代表的技术层次低0.25—0.5代,为此专门为这些飞机设置了4+和4++(或称4.5、4.75)两个子代。
考虑到此划代标准公布时间较早,其中部分信息已略显过时,为此笔者对其做了一定修正完善,如下表所示。
在修正后的划代标准中,笔者参照四代机被细分为三个子代的做法,将其中的三代机也同样细分为3、3+、3++三个子代。
这主要是因为这代飞机在发展过程中,从平台性能来看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飞行速度由低超声速逐步提升到马赫数2以上,飞机平台由轻型制空/截击逐步转向中/重型多用途。
此外,这一时期出现的两种具备“双3”性能的高空高速截击/侦察机(美国YF-12/SR-71和苏联米格-25),由于飞行性能和功能用途均比较另类,笔者为其另外单独设置了一个子代。
历代战斗机核心性能特征分析历代战斗机都有各自众多性能特点,如果以对飞机作战能力提升的贡献大小以及具备该性能的技术门槛高低为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排序,可以发现每代战斗机都拥有一项比较特殊、最具标志性的性能特点,它对于本代战斗机代次地位的维持意义特别重大,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核心性能特征(或代差特征、标志性性能特征)。
科普贴 空气动力学之鸭式布局

科普贴空气动力学之鸭式布局我国的歼-10战机有一个天才叫巴迪特里希?屈西曼,近代空气动力学的开创者和奠定者,前期服务于纳粹德国,战后被瓜分到英国。
这位牛逼est的人物在1953年写了《空气动力学》,至今是全世界高等教育航空专业的指定教材。
在英国的第一个十年,他领导了后掠翼用于高速飞机的研究,提出屈西曼翼尖,屈西曼整流罩等设计概念,建立了任意展弦比后掠翼载荷计算方法,这个方法仍是现在亚音速后掠翼设计的基础算法之一;第二个十年,研究开创了航空史上第二个使用流型--脱体涡流型,这是直到今天先进战斗机的发展基础;最后十年,屈西曼研究了第三个流型--高超音速流型,创立了乘波机的概念,今天的加莱特和DSI进气道也只是乘波理论中两个较初级的衍生物。
到60年代初,二代战斗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主要特点仍是保持附着流型以避免和抑制气流分离;但对机动性的追求要求可使用迎角不断加大,分离不可避免。
随着近距耦合固定鸭翼的瑞典SAAB-37战斗机将涡升力的应用实用化,实现了对气流分离的控制和利用,脱体涡流型开始被广泛的应用直到今天。
战斗机对涡升力的应用,主要是依靠气流从涡流发生器(鸭翼,边条)前缘分离出稳定的漩涡,高速旋转的气流提高了机翼表面的负压,漩涡强度随迎角增大而增大,产生很大的涡升力,在升力线斜率上表现出明显的强烈性,非线性。
因此涡升力在带来巨大升力收益的同时,也对战斗机的控制技术提出了同样巨大的挑战。
从对涡升力的应用水平(同时也大致代表了主动控制水平)来看,三代机的气动水平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F-15为典型,这种早期的三代机并没有涡流发生器,没有应用涡升力,静稳定布局,控制增稳;第二个阶段是F-16(真正的第一款三代战斗机)和苏-27,以小边条作为涡流发生器是其共有的特征,并开始放宽静稳定度,模拟电传足以满足控制需求;第三个阶段,一方面是使用大边条的F/-18E/F和我国的FC-1,另一方面是使用可动鸭翼的欧洲台风,阵风,鹰狮和我国的歼-10,这个阶段的战斗机都已经采用高度静不稳定设计,模拟电传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数字电传成为标准配置。
海湾战争启示录:苏式武器神话破灭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苏式武器价格低廉,可以数量弥补质量差距。
但在海湾战争中,苏制T-72坦克惨败于同代的美制M1A1坦克,给予人们另外的启示。
得益于半导体工业发展,美式装备在传感器方面的巨大优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海湾战争戳穿了苏式装备的神话,也揭除了伊拉克“世界第4军事强国”的伪面具。
海湾战争之后,苏制T-72主战坦克与美制M1A1主战坦克的性能对比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话题。
T-72在战争中一面倒的溃败,很多人一般将其归咎于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
但实际上,T-72与M1A1的夜视设备差距非常大,火控系统也不完善,在平坦的沙漠地形上被M1A1压倒性击败,实属正常。
在地面战中被美军击毁的伊拉克T-72坦克。
在2月27日发生的那场坦克大战中,美军M1A1坦克以近乎0的代价将200多辆伊军坦克全歼。
T-72M坦克一面倒的溃败尽管海湾战争是一场由空中力量决胜的战争,但100小时地面战的强度与二战后其它局部战争相比也毫不逊色。
2月27日,在巴士拉以南,发生了海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200多辆伊军坦克阻截了美军第7军的攻势,美军第1、3装甲师和第2装甲骑兵团的800辆坦克参加了战斗。
这场坦克大战的焦点是苏制T-72M与美制M1A1主战坦克的较量。
与空中战役一样,美军M1A1坦克以近乎0的代价将200多辆伊军坦克全歼。
这种一面倒的战况,直到2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军事爱好者在互联网上争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很多人认为T-72M与M1A1同属战后第三代坦克,尽管T-72M的机动性能、装甲防护能力和火炮威力均略逊M1A1一筹,但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
究竟T-72输在哪里?或许答案应从战争形态的变化去寻找,在评价一款坦克的综合实力时,主要考察三大要素: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火力。
但受限于机械化战争的观念,过去人们评价一款坦克的火力时往往过分看重主炮本身的穿甲能力,而忽略主炮火控系统的能力。
M1A1拥有夜视技术优势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出了巨大的信息化优势,M1A1坦克同样如此,该坦克装备的热成像仪在夜间或烟雾条件下可以识别1500米内的目标,而探测距离远达3000米。
世界前十的战机

据俄罗斯军事评论网2月20日报道,美国“军事频道”电视台日前评选出20世纪十佳战斗机,历经战火考验的F-15高居榜首,米格-21和F-4这对“老冤家”并列第二,唯一列装的第5代歼击机F-22虽然性能先进,却因缺少实战经验而排名垫底,声名远扬的苏-27甚至没能上榜。
俄媒称,美国媒体评选上世纪十佳战斗机的主要标准,除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战术性能之外,成功的实战经验同样至关重要。
除了最终入选十佳排行榜的战斗机之外,其他所有参评飞机也都参加过作战行动,而且每种飞机都无一例外地拥有某种明显的优势。
当然,并非所有优秀飞机都能上榜。
比如,作为和平时期最好的战斗机和所有国际航展当之无愧的明星,能够完成各种高难度特技飞行动作的苏-27也未能入选,最终名落孙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具体排名情况如下:第10名:美国F-22“猛禽”F-22是当今世界唯一现役的第5代超音速隐形战斗机,根据“先敌发现、先敌打击、先敌命中目标”的构想研制而成,配备各种最新技术装备。
不过,有关F-22的争议也很多,特别是其价格、性能和现实意义成为激烈争论的话题。
许多人质疑,如果通过对F-15、F-16的深度改装也能产生可与F-22大体相当的效果,那么为什么还要在F-22项目上花费660亿美元巨额资金?或许是因为技术必须发展,科技进步无法停止。
不过,缺少实战经验对F-22的评价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这种性能最为先进的战斗机最终只能屈居第10,排名垫底。
第9名:德国梅塞施米特Me262“燕子”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最高速度可达900公里/小时,实现了较大的突破。
它还能用作歼击拦截机、轰炸机和侦察机,配备4门30毫米机炮,每门100发炮弹,另有24枚火箭弹。
二战时,这种飞机凭借其完善的技术和制造工艺对盟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到二战末期,德国共生产出1900架Me262“燕子”战斗机,但是最终只有300架飞机升空作战。
第8名:苏联米格-25米格-25超音速高空截击机创造了29项世界纪录,在此方面没有对手,但是其战斗性能并不太令人满意。
苏-27在苏联空中作战体系的作用和运用方式

苏-27在苏联空中作战体系的作用和运用方式第三代战斗机的威胁和苏联的应对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的航空装备发展拥有很强的针对性,每当美国新发展一种战斗机后苏联很快就会跟随,但因为美国航空技术具备电子、动力等方面的整体优势,苏联在米格-15/17(F-86)、米格-19(F-100)和米格-21(F-104)时还可做到跟随,但到美国装备设备完善的F-4“鬼怪”II后就已经难以实现对等开发。
为对抗“鬼怪”II研制的米格-23的装备时间就开始出现拖延,当米格-23形成战斗力后美国已经开始装备换代的F- 15,参加中东战争的苏联战斗机已经与以色列的F-15/16形成了代差。
苏联同标准先进战斗机的研制开始时间虽然并不算晚,但技术上的不足仍然导致项目进步研制拖延,直到美国开始发展三代机中期改进型后苏联新机才陆续完成。
美国第三代战斗机广泛装备和出口后苏联仍没有对应的装备,这样的趋势让苏联空军在装备上一度陷入了被动。
米格-29和苏-27代表了苏联第四代先进战斗机的技术标准,其中苏-27应用了远比米格-29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成品,在综合性和设计标准上代表着苏联航空技术最高的成就。
苏-27的装备使苏联航空兵得到了换代的先进装备,也使苏联战斗机在技术性能上达到了美国同类机型标准。
苏-27是能够与美国最好的F-15正面抗衡的先进战斗机,但因为苏联与美国航空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和战术体系的明显差异,苏-27在性能指标的重点设置上与F-15有所不同,对这两个机型的优劣对比也存在长期的争议和不同的解读。
苏-27的设计目标和性能标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存在对苏联航空兵是个很大的威胁,F-15具备航程远、火力强和电子设备先进的特点,在预警机的引导下具备大作战半径和很强的制空能力,对抗和压制F-15是苏联战斗机研制中必须考虑到的问题,F-16这种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则并没被苏联空军看重,F-16有限的航程载荷也不容易成为防空军的潜在作战目标。
苏-27和米格-29在设计时虽然面对不同军种的需要,但这两种先进战斗机都有对抗F-15的要求,重型的苏-27在性能和功能上相对更能与F-15进行直接比较。
三十年霸业再回首F-15三代机典型特征的战机

三⼗年霸业再回⾸F-15三代机典型特征的战机三⼗年霸业再回⾸⽅叶檀如果说⽐较两型战⽃机的优劣是总是会引起极⼤的争议,并且往往⽆法达成共识的话,那么战果最为辉煌第三代战⽃机这⼀头衔却由F-15牢牢地占据着。
这⼀款外观保守得见不到⼀点所谓三代机典型特征的战机,凭借什么成就了长达三⼗年的空中霸业呢?本⽂将为你揭开不为⼈知的秘密。
飞⾏性能在世⼈的印象中,第三代战⽃机的典型特征似乎应该是⼤边条、翼⾝融合、放宽静安定性、机翼⾃动变弯度等等,拥有这些特征的代表则是F-16和Су-27与此形成鲜明对⽐的是F-15并未采⽤边条和放宽静安定性这样的典型三代机技术,甚⾄放弃了在F-4上应⽤过的前缘机动增升装置,仅仅使⽤了简单的前缘锥形扭转。
毫⽆疑问的,从所采⽤⽓动技术的先进性⽽⾔,F-15是⽆法与F-16和Су-27等相⽐的,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F-15的飞⾏性能就逊⾊呢?不妨从近年来最吸引眼球的⼤迎⾓飞⾏能⼒开始重新认识F-15的能⼒。
与⼤边条布局或者鸭式布局才能有优秀的⼤迎⾓性能的认识相反,F-15拥有良好的⼤迎⾓飞⾏特性,⽽F-16则是美国使⽤迎⾓限制最为严格的三代机。
F-15除了1974-1975年间完成失速特性研究之前出版的飞⾏⼿册以外,各型号各版本飞⾏⼿册均不限制飞机对称构型的使⽤迎⾓和故意进⾏失速、过失速飞⾏的⾏为,仅限制了油量和外挂不对称条件的使⽤迎⾓及禁⽌故意进⼊尾旋1,2,3。
根据试飞结论F-15的低速最⼤稳定迎⾓为40°4,随马赫数提⾼⽽降低,在⾼亚⾳速到跨⾳速区使⽤迎⾓受抖振强度限制。
F-15⼤约在8°迎⾓附近发⽣轻度抖振,到11°左右发展为中度抖振,此后抖振强度基本稳定。
21°迎⾓是F-15稳定性的Hopf分叉点(动态系统失稳发展出⼀对线性共轭复特征根的点),在该点附近F-15发⽣机翼摇摆和偏航振荡,最终在拉满杆后稳定在⼤约40°迎⾓10,随着速度降低飞机发⽣失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27(苏-30)战斗机与F-15、F-16对比
近几场局部战争证明:战斗机作为空中战场的主战武器,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发展。
俄罗斯的苏-27(苏-30)与美国的F-15、F-16战斗机仍是目前世界上的主战飞机。
两者在空战中谁占优势,无论军方还是民间都十分关注,但也确实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直接反映美、俄两军事大国的飞机设计理念、制造
现状、空战能力和飞行员的战(技)术水平,而且我们也都明白,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和整体对抗,而非简单的飞机与飞机之间的较量,影响空战结果的因素很多。
本文中,我结合自身的飞行经历和对空战的认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未来空战的主要特点、
(一)空战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歼击机之间空战模式,通常是在昼间,敌对双方飞机使用机枪、航炮、火箭或导弹等武器进行目视范围以内的空中作战。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在军用飞机上的应用,各国空军突出对飞机的早期预警发现能力、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超视距空战能力等作战性能的研究和发展,使夜间、电磁环境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超视距空战成为未来空战的主要模式。
(二)空战空间扩大化
未来空战将扩大到目视范围以外而进行的超视距、全高度、全方向攻击的空战,空间范围将有明显的扩大。
主要表现为:攻击距离增加、攻击方向扩大、空战高度向两极发展。
(三)电子对抗将贯穿始终
未来的空战,电子对抗的影响将会是全面而强烈的。
在强烈的电子干扰条件下,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搜索发现能力将显著下降;有效的电子对抗可保障已方飞机隐蔽接敌,实施突然攻击;而且电子对抗对制导武器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指挥通讯设备的干扰,迫使其指挥受阻、联络中断,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因此,要想在现代空战中取胜并减少损失,就必须在电子斗争中战胜对方,夺取制电磁权。
(四)空战将表现为系统对抗
近几次局部战争中,高新技术的大量使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空军的作战行动都是多机种联合作战。
空战中不是单一的对抗,而是系统的对抗。
空战行动和武器系统效能的发挥,越来越离不开相互的支援。
(五)空战武器高技术化,且作用更加明显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出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红外探测技术、航天技术、定向能技术、精确制导技术、隐形技术等日益广泛地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已促使军事领域特别是现代战争的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空军是集中体现高技术成果的一个军种,高技术武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也必然对现代空战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影响空战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发现目标的能力:可发现的范围、发现概率及抗干扰系数;二是飞机的机动能力:速度和高度性能、加速和爬升性能、水平和垂直机动性能;三是武器杀伤能力;四是抗击毁能力。
三、飞机战术技术性能对比
(一)飞机性能对比
表二:
(二)机动性能对比
苏-27与F-16、F-15的升力和单位翼载比分别是5:4和13:10,苏-27的正常过载是F-16的1.2倍,在所有高度和速度范围内,苏-27的机动性能均优于F
-16,尤其在进行高强度机动时,苏-27的角速度更大,转弯半径更小,机动中的角度优势明显,可从转弯内侧占据攻击位置。
对两个系列机型进行性能对比后,还有一个事例可能更容易反映出两型飞机性能和空战能力。
1995年,为加强俄、美双方空军的交流,通过军事协商,美国派出驻德空军的两架F-15飞机飞往莫斯科郊区库宾卡空军基地与俄空军苏-27进行技(战)术对抗。
根据对抗规则,先由美国1架F-15当目标机,俄罗斯1架苏-27双座机担任攻击机,别外1架F-15在一侧担任裁判和摄像工作。
随着一声令下, F -15做急剧水平盘旋,开加力并突然上升、下滑急转;苏-27只用小加力就一直尾追着F-15,使其不能摆脱,而且苏-27飞行员佩戴头盔瞄准具,始终保持稳定跟踪,F-15无法摆脱。
第二局,双方换位,空战开始,苏-27全加力状态,急上升战斗转弯,改出后作水平S急转,一直保持着较大速度,F-15做第二个动作后就跟不上,此时苏-27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担任裁判的F-15也无法看到其踪影,后在俄空军地面引导下才集合返航。
这是目前两型机唯一的一次模拟对抗,结果苏-27以2:0获胜,但在实战中,两型机从未交过手。
上述分析说明,空战格斗中,苏-27在水平盘旋、爬升性能上占据一定优势。
但我们知道,飞机只是一个武器平台,决定空战的胜负有多方面的因素,机载火控系统、空空导弹性能,以及飞行员技(战)术水平等都起很重要的作用。
四、机载武器系统性能对比
两个系列机型的武器系统主要包括中近距导弹、航炮和机载雷达、带激光测距仪的红外定位器、头盔瞄准具和光学瞄准仪等。
下面主要就中近距导弹和机载雷达进行对比。
表三
(一)导弹性能
苏-27飞机主要装备的P-27系列中距导弹与F-15、F-16的"麻雀"系列中距导弹性能基本相当。
而苏-27飞机主要装备的P-73近距导弹与F-15、F-16的"响尾蛇" 近距导弹相比较,P-73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最小发射距离比"响尾蛇"导弹小得多。
二是P-73导弹的弹头重量比"响尾蛇"导弹轻,其杀伤半径与"响尾蛇"相同,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仍可使用。
三是可在近距条件下,对目标实施斜对头攻击。
在发射距离内,P-73和"响尾蛇"导弹均可对目标实施尾后攻击。
当目标发动机处于加力状态且接近最大加力时,P-73和"超级响尾蛇"导弹可对目标进行斜对头攻击。
但"响尾蛇-9E"和"响尾蛇-9F"导弹由于其热寻的头的作用距离小、过载小、跟踪目标的角速度小,无法对目标实施对头攻击。
P-73导弹与"超级响尾蛇"相比,其最大发射距离和弹头作用距离均超过后者,其弹头的偏转角度和飞行速度也超过后者,可从各种角度完成发射。
发射时,导弹不受飞机过载限制。
(二)机载雷达性能对比
苏-27(苏-30)、F-15、F-16的机载雷达都是脉冲-多普勒雷达,性能相近;机载雷达的搜索区域基本相同,水平探测角为±600,垂直探测能力为±600。
但由于俄在计算机方面的差距,战机没有多目标攻击能力,使其独立空战能力有所下降。
(三)电子对抗性能对比
苏-27(苏-30)装备的雷达告警器,在测向精度和最大告警距离方面优于F -15、F-16,但在告警识别方式上需硬件编程,与F-15、F-16飞机软件编程相比,更改比较困难;在电子干扰方面,两者都装备有源和无源干扰设备,干扰能力基本相当。
但由于苏-27技术上的差距,仍采用手控式干扰,极大地影响了飞行员空战的精力;而F-15、F-16飞机采用的是自主式干扰,能使飞行员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空战任务。
我曾听过俄空军"俄罗斯勇士"飞行团退役团长的讲课,他认为,苏-27的机动性能远远胜于F-15、F-16飞机。
因为他曾受美国空军的邀请,飞过这两种飞机。
同时,他说在全世界的所有航展中,从没有见过F-15飞机进行飞行表演。
只要苏-27飞机一起飞,F-15就只能老老实实地进行静态展示。
他期待着有一天,两种机型在和平的氛围中,在世人的面前共同展示风采。
但这一天始终没有到来。
我没有飞过F-15、F-16飞机,但从性能对比不难看出,苏-27(苏-30)飞机在空战中整体性能略优于F-15、F-16飞机。
***同志曾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装备"。
我参加过许多重大军事行动、演习和试飞,我认为不仅是手中的飞机性能重要,飞行员的综合素质、训练水平将直接影响空战的结果。
战斗机飞行员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空战,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技(战)术水平。
因此,平时对飞行员的严格训练和要求,技(战)术意识的培养和复杂条件下的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