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现代通信网络实训报告

现代通信网络实训报告

现代通信网络实训报告姓名:郑斌学号:01112050年级:2011级班级:通信工程1 TD-SCDMA实训1.1 TD-SCDMA网络结构1.1.1 UMTS及UTRAN系统组成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是IMT-2000的一种,它的网络结构由核心网(Core Network,CN)、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三部分组成。

UMTS的系统结构图如下所示:图1.1 UMTS系统结构图CN通过Iu接口与UTRAN的RNC相连。

其中Iu接口又被分为连接到电路交换域的Iu-CS,分组交换域的Iu-PS,广播控制域的Iu-BC。

UTRAN的基本结构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基站(Node B)UTRAN是由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以及基站Node B构成。

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是UTRAN的交换和控制元素,RNC位于Iub和Iu 接口之间;RNC的整个功能可以分为两部分:UTRAN无线资源管理(RadioResource Management,RRM)和控制功能。

基站Node B是链接无线网络控制器和用户设备的中继,为用户接入核心网提供可能,而Node B却没有无线网络的控制功能,它只为用户和核心网之间提供一个桥梁。

其中其控制作用的是无线网络控制器RNC。

Iu接口是连接UTRAN和CN的接口,如图1.2所示。

也可以把它看成是RNS和核心网之间的一个参考点。

它将系统分成用于无线通信的UTRAN和负责处理交换、路由和业务控制的核心网两部分。

图1.2 IU接口示意图结构:一个CN可以和几个RNC相连,而任何一个RNC和CN之间的Iu接口可以分成三个域:电路交换域(Iu-CS)、分组交换域(Iu-PS)和广播域(Iu-BC),它们有各自的协议模型。

功能:Iu接口主要负责传递非接入层的控制信息、用户信息、广播信息及控制Iu接口上的数据传递等。

通信网实验报告

通信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通信网中常见设备的功能和应用。

3. 学习通信网实验平台的操作方法。

4. 分析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提高网络性能。

二、实验设备1. 通信网实验平台2. 交换机3. 路由器4. 光纤跳线5. 网络分析仪三、实验内容1. 通信网基本组成- 观察实验平台,了解其组成和功能。

- 分析通信网中各个部分的作用,如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

2. 交换机操作- 学习交换机的配置方法,如VLAN配置、端口镜像等。

- 通过实验,掌握交换机的基本操作,实现网络中的设备互联。

3. 路由器操作- 学习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 通过实验,掌握路由器的基本操作,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4. 光纤跳线操作- 学习光纤跳线的连接方法和注意事项。

- 通过实验,掌握光纤跳线的操作,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使用- 学习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如带宽测试、网络性能分析等。

- 通过实验,掌握网络分析仪的使用,对通信网进行性能测试。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 学习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传输速率、延迟、丢包率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 根据实验要求,连接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设备,搭建通信网实验平台。

2. 配置交换机- 配置VLAN,实现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 配置端口镜像,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情况。

3. 配置路由器- 配置静态路由,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 配置动态路由,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4. 光纤跳线连接- 连接光纤跳线,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测试- 使用网络分析仪测试通信网的带宽、延迟、丢包率等性能指标。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和关键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交换机配置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配置VLAN,成功实现了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通信网络综合实训报告

通信网络综合实训报告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为了提高我国通信网络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通信网络技术人才,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了通信网络综合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2. 掌握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如SDH、DWDM、TCP/IP等;3. 熟悉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通信网络基本知识(1)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2)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3)通信网络协议。

2. 通信网络关键技术(1)SDH技术;(2)DWDM技术;(3)TCP/IP技术;(4)无线通信技术。

3. 通信设备操作与维护(1)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操作与配置;(2)网络监控与管理;(3)故障排查与处理。

4. 综合实训项目(1)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网络,实现数据传输;(2)对通信网络进行性能测试与分析;(3)针对网络故障进行排查与处理。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1)学生分组,每组4-5人;(2)分配实训任务,明确各成员职责;(3)准备实训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双绞线、光纤等。

2. 实训实施(1)讲解通信网络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2)讲解通信网络关键技术,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3)讲解通信设备操作与维护,使学生掌握设备配置与故障排查方法;(4)指导学生完成综合实训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训总结(1)各小组汇报实训成果,总结经验教训;(2)教师对实训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3)学生撰写实训报告,总结实训收获。

五、实训成果1. 学生掌握了通信网络的基本知识、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2.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3. 学生对通信网络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六、实训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代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现代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成绩指导教师日期五邑大学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现代通信网络实验院系名称: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实验项目名称:现代通信网络综合实验班级:110703 学号:9,13,43报告人:实验一多种信号音及铃流发生器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电话通信中常用的几种信号和铃流信号的电路组成与产生方法。

熟悉这些音信号在传送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实现方法。

二.实验仪器程控交换试验箱一台 电话单机二台 20MHz示波器一台万用表一台三.实验步骤接好各电路,接通电源,打开开关,上电复位。

用示波器测量TP60、TP61、TP62、TP63各点波形。

用户1、用户3接上电话单机,用户1呼叫用户3,在呼叫过程中观察TP12的波形。

3.1用双踪示波器观察TP12的波形和TP60的波形,用户1摘机后听到拨号音。

即TP12与TP60的波形一样为连续的450Hz的正弦波信号。

3.2用户1拨完被叫电话号码“88”后听到回铃音时,用双踪示波器观察TP12的波形和TP61的波形。

可观察到TP12与TP61的波形一样为1秒通,4秒断的断续信号。

3.3用户3振铃时,用双踪示波器观察TP3A的波形和TP63的波形。

即当用户3振铃时,TP3A与TP63的波形一样,只是幅值比TP63大;不振铃时,TP3A无波形。

3.4用户3摘机通话后,用户3先挂机,此时用户1听到忙音,用双踪示波器观察TP12的波形和TP62的波形。

可观察到TP12与TP62的波形一样为0.35秒通,0.35秒断的断续信号。

四.实验报告(1)步骤2中各信号波形:实验二用户线接口电路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用户线接口电路功能(BORST)的作用及其实现方法。

2、通过对PBL38772电路的学习与实验,进一步加深对BORST功能的理解。

3、了解二/四线变换电路的原理。

实验仪器仪表1、程控交换系统一台2、电话机二台3、20MHz示波器一台4、万用表一台实验步骤1、将一电话机连接到用户接口模块一的电话机接口J101。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通信技术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烽火、烟信、书信到现代的电信、无线通信,每一次技术革新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电报和电话,随后发展出了无线电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多种形式。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文字和图像的传输。

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移动通信领域的2G、3G、4G和5G网络,它们不仅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通讯,还推动了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突破光纤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光信号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它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突破,人们可以通过光纤网络进行高清视频传输、云计算等高带宽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四、通信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缩短了地理距离,使得人们可以迅速沟通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融合。

其次,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提升了商业效率。

此外,通信技术的应用还推动了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通信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现代通信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黑客攻击、信息泄露等风险不容忽视。

其次,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等。

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同时也会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总结: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代通信实训报告心得分享

现代通信实训报告心得分享

现代通信实训报告心得分享引言现代通信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通信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实训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本文将分享我在现代通信实训中的心得体会。

实训目标本次实训的目标是让我们深入了解现代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具体包括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频谱分析、调制解调器性能测试等内容。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实训内容与方法根据实训教材的安排,我们有一系列的实验要完成。

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部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模拟实验和数字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模拟实验让我们亲自操作实际的设备,例如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进行调试和测量。

数字实验则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算法的实现和调试。

实验成果通过一个个实验的完成,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通信技术的强大和广泛应用的机会。

我们在实验中充分体验到了调制与解调技术的重要性,以及频谱分析在信号处理中的作用。

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实验是调制解调性能测试。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入了解到了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并利用实验结果来分析不同调制方案的优缺点。

这个实验让我更加意识到了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对通信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在选择调制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有时候实验设备的连接不稳定,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还有,对一些调试参数的理解和调整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正是通过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收获了很多实践经验。

首先,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现代通信网实训报告教材

现代通信网实训报告教材

JIU JIANG UNIVERSITY华东交大实训报告题目现代通信网实训报告英文题目Modern communication training report 院系电子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训时间:年11月9日—年11月19日目录一、绪论 (1)1.1、概述 (1)1.2、现代通信系统的体系化结构简述 (1)二、实习内容 (2)2.1、GSM通信 (2)2.1.1、GSM通信基本原理 (2)2.1.2、华为相关设备及操作流程 (3)2.2、程控交换 (4)2.2.1、数字式程控交换的基础知识 (5)2.2.2、C&C08设备简介及相关操作说明 (6)2.3、光传输技术 (6)2.3.1、光传输技术基本原理 (7)2.3.2、OPTIX2500+的相关操作简述 (8)2.4、NGN基础知识 (9)2.4.1、IP电话的发展及现状 (9)2.4.2、NGN发展简述 (11)三、实习总结与心得体会 (13)参考文献 (14)一、绪论1.1、概述现代通信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渐渐地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参照标准,比如卫星通信技术,围绕卫星通信的各种深层次的应用穿插在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

现代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使得实时交流变得更加完美。

从原有的1G的模拟语音业务到2G的蜂窝网,直到到现在的3G的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各大运营的设备从数量稀少、结构简单到现在的高度集成、构架复杂,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不断深入,全球移动电话的用户数量与日俱增。

这样的纷繁往复的业务没有强大的设备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这次去华东交通大学实习的重点就是熟悉华为和讯方生产的GSM通信设备、程控交换设备、光纤接入设备、NGN的相关构架及简单设备,从而进一步掌握现代通信的相关理论及设备操作技能。

1.2、现代通信系统的体系化结构简述现代通信系统呈现出来的趋势越来越是明显:1、移动通信以巨大的优势(移动性、尤其是数字分组业务等)正在逐步地取缔原有的固定通话。

现代通信网实验

现代通信网实验

实验一:直接观察信号输出及频谱1、输入信号:幅度1v,频率10hz,相移0注意:(1)采样点数=(stop time-start time)*sample rate+1(2)sample rate=1/Time spacing图1 正弦信号图图2 波形图与频谱图并排放置观察2、信号进行平方后,添加一个示波器模块图3信号平方后各波形图图4 信号平方前后的频谱图平方前:平方后:3、对信号平方前后作FFT变换处理,观察结果图4、采样模块搭建后,设置采样频率采样频率设置为150Hz,频率太高不利于观察采样效果实验二:调制解调仿真系统搭建。

实验原理:1.调制部分:标准调幅的调制器可用一个乘法器来实现。

AM信号时域表达式:S AM(t)=[A0+f(t)]cosω0tA0:载波幅度ω0:载波频率f(t): 调制信号频域表示式原理框图2. 解调部分:解调有相干和非相干两种。

非相干系统设备简单,但在信噪比较小时,相干系统的性能优于非相干系统。

这里采用相干解调。

原理框图S AM (t) 解调输出信号f(t)载波 A 0cos( 0t)调制信号、已调波形和解调信号对比:低通滤波观察各个输出口的波形图,分析其正确性:调制部分:调制信号f(t)为正(余)弦信号与余弦载波相乘,经调制后输出的波形应为AM波,其包络载有f(t)的信息。

解调部分:采用相干解调。

相关解调的关键就是解调时使用的载波与调制载波同频同相,AM波通过与载波相乘进行解调,再进过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分量,最后还原为调制信号。

改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观察过调制现象,说明为什么不能发生过调制。

由于调幅指数反映了调幅的强弱程度,Ma=(包络振幅)/(载波振幅),当调幅指数Ma小于等于1时,不会出现过调幅能不失真的恢复信号,当Ma大于1时出现过调幅,由于受Ao的影响,当放大器电压增益增加时,Ma增大,大于1之后出现过调幅。

当过调幅发生之后,这将使被传送的信号产生失真,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避免过调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用户接口电路及2/4线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全面了解用户线接口电路功能(BORST)的作用及其实现方法。

2.通过对用户线接口电路芯片MY88622的学习与实验,进一步加深对BORST功能的理解。

3.熟悉用户模块电路的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4.掌握用户线接口电路对用户状态改变的识别原理。

二、实验设备20M通用示波器一台,万用表一块,电话一部,RC-CK-II型实验箱一台三、电路工作原理图1-1 用户线接口功能框图用户电路也可称为用户线接口电路(Subscriber Line Interface Circuit—SLIC)。

任何交换机都具有用户线接口电路。

根据用户电话机的不同类型,用户线接口电路(SLIC)分为模拟用户接口电路和数字用户接口电路两种。

模拟用户线接口电路在实现上的最大压力是应能承受馈电、铃流和外界干扰等高压大电流的冲击,过去都是采用晶体管、变压器(或混合线圈)、继电器等分立元件构成。

在实际中,基于实现和应用上的考虑,通常将BORSHCT功能中过压保护由外接元器件完成,编解码器部分另单成一体,集成为编解码器(CODEC),其余功能由集成模拟SLIC完成。

在布控交换机中,向用户馈电,向用户振铃等功能都是在绳路中实现的,馈电电压一般是-60V,用户的馈电电流一般是20mA~30mA,铃流是25Hz,90V左右,而在程控交换机中,由于交换网络处理的是数字信息,无法向用户馈电、振铃等,所以向用户馈电、振铃等任务就由用户线接口电路来承担完成,再加上其它一些要求,程控交换机中的用户线接口电路一般要具有B(馈电),R(振铃)、S(监视)、C(编译码)、H(混合)、T(测试)、O(过压保护)七项功能。

图1-1为模拟用户线接口功能框图。

模拟用户线接口电路的功能可以归纳为BORSCHT七种功能,具体含义是:(1)馈电(B—Battery feeling)向用户话机送直流电流。

通常要求馈电电压为-48伏或-24伏,环路电流不小于18m A.(2)过压保护(O—Overvoltage protection)防止过压过流冲击和损坏电路、设备。

(3)振铃控制(R—Ringing Control)向用户话机馈送铃流,通常为25Hz/90Vrms正弦波。

(4)监视(S—Supervision)监视用户线的状态,检测话机摘机、挂机与拨号脉冲等信号以送往控制网络和交换网络。

(5)编解码与滤波(C—CODEC/Filter)在数字交换中,它完成模拟话音与数字码间的转换。

通常采用PCM编码器(Coder)与解码器(Decoder)来完成,,统称为CODEC。

相应的防混叠与平滑低通滤波器占有话路(300Hz-3400Hz)带宽,编码速率为64kb/s。

(6)混合(H—Hyhird)完成二线与四线的转换功能,即实现模拟二线双向信号与PCM 发送,接收数字四线单向信号之间的连接。

过去这种功能由混合线圈实现,现在改为集成电路,因此称为“混合电路”。

(7)测试(T—Test)对用户电路进行测试。

在本实验系统中,用户线接口电路选用的是MY88622。

MY88622是2/4线厚膜混合用户线接口电路,它包含向用户话机恒流馈电、用户端口或局用端口三元件阻抗、用户摘机后自行截除铃流、摘挂机的检测及音频或脉冲信号的检测、无变压器语音信号的2/4线混合转换、外接振铃继电器驱动输出、环路馈电中断。

MY88622用户电路的双向传输衰耗均为-1dB,供电电源为+ 5 V和-5 V,MY88622还将输入的铃流信号放大以达到电话振铃工作的要求,即达到+75V的有效值,其各项性能指标符合邮电部制定的有关标准。

四、实验内容1.了解用户模块MY88622的主要性能与特点。

2.熟悉用MY88622组成的用户线接口电路。

3.连接上电话机,用示波器分别观测MY88622的20脚在摘挂机时的工作电平,摘机时,测试TF15(MY88622四线输入)的信号;拨号,测试TF11(MY88622四线输出)信号。

五、实验步骤1.将一部电话机接入用户接口模块一。

2.打开系统主电源开关,观察系统上电状态。

在上电后,可以明显看到系统处于可以工作的状态。

3.保持电话机处于持机状态,用示波器波观察MY88622第20脚的电平状态及发光二极管D15的状态。

My88622第20脚电平的信号情况(该芯片为高电平有效):发光二极管D15的电平情况:第20脚的电平状态:发光二极管D15的状态:5.电话挂机,用示波器观察TF15和TF11的波形。

TF15的波形:TF11的波形:6.电话摘机,用示波器观察TF15和TF11的波形。

TF15的波形:TF11的波形:7.电话拨号,用示波器观察TF15和TF11的波形。

TF15的波形:TF11的波形:六、实验注意事项1.MY88622是厚膜电路,比较脆弱,不要用力搬弄。

2.系统上电后摘挂机,如果二极管不发光,请确认连接正确,检查接口是否有接触不良的现象。

六、实验注意事项1.MY88622是厚膜电路,比较脆弱,不要用力搬弄。

2.系统上电后摘挂机,如果二极管不发光,请确认连接正确,检查接口是否有接触不良的现象。

实验二信号音产生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的几种信令信号音和铃流发生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过程。

2.熟悉这些信号音和铃流信号的技术要求。

二、实验设备20M通用示波器一台,万用表一块,电话一部,RC-CK-II型实验箱一台三、实验内容1.用万用表测量各测量点拨号音、忙音、空号音、催挂音、回铃音及铃流控制信号的电压。

2.用示波器测量各测量点拨拨号音、忙音、空号音、催挂音、回铃音及铃流控制信号的波形。

3.各测量点说明如下:TF15:信号音TF21:铃流信号音信号四、实验步骤1.将一部电话机接入用户接口模块一。

2.打开系统主电源开关,观察系统上电状态。

3.将铃流开关关闭。

4.在电话摘机的同时,用示波器观察TF15点的波形,记录下拨号音的波形及频率。

可见频率为5、在不按键及不更改系统参数的情况下,20秒后,TF15出现忙音,记录下忙音的波形及频率。

该步骤可能是实验箱故障,为出现忙音和催挂音。

6、继续20秒后,TF15出现催挂音,记录下催挂音的波形及频率。

该步骤可能是实验箱故障,为出现忙音和催挂音。

7.将电话挂机。

8.将电话摘机,键入非本系统电话号码,如333等,用示波器测量TF15的波形,记录下空号音的波形及频率。

9.将电话挂机,打开铃流开关,观察铃流状态指示灯D202的状态及闪烁情况,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测量TF21的电压值。

经用万用表测量,实际电压值为10.用示波器观察TF21的波形及频率。

如上,其电压值过大,超出了示波器可观察的范围。

经过调节横纵坐标的位置,观察到其波形类似正弦波形,频率25-26Hz左右。

11.关闭铃流开关,关闭系统电源,整理实验记录及实验设备。

五、实验注意事项在测量25Hz的铃流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波形时,一定要注意万用表的量程和示波器的电压量程档,以防止损坏仪器和其它电子器件。

实验三GSM/GPRS短消息实验一、实验目的学会短消息发送原理,并在基于ARM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通过GSM/GPRS模块完成短消息的发送。

二、实验设备1.“现代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实训系统”实验箱一台。

2.处于有效期并开通上网业务的中国移动电话卡一张,正常工作的移动电话一部。

3.实验模块:ARM模块与基于ARM的液晶显示模块,GPRS模块。

三、实验步骤1.在GPRS模块上插入移动通信卡(sim卡),并用专用交叉串口电缆线连接ARM模块与GPRS模块,最后在GPRS模块上架好天线。

打开GPRS模块的开关,GPRS模块上POWER 指示灯亮,GPRS指示灯闪烁,GRI指示灯常亮,表示模块工作正常。

(注意:一般都要先打开ARM模块,进入Windows操作系统界面下以后再和GPRS模块用串口线连接,以免Windows CE系统无法正常启动)。

2.打开Windows文件夹,双击R8C TEST文件,则可进入百科融创串口助手AT指令实验界面。

3.在AT指令实验界面把串口速率设置成115200,打开发送和接收显示窗口。

4.打开键盘,可在发送窗口一栏中输入GPRS短消息发送指令,再单击发送则可发送短信(注意:本系统除汉字以外,其他诸如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全部支持)。

也可以用手机向该模块的用户发送短消息,即直接向该模块内用户的手机号码发送短消息即可。

5.实验完毕,关掉实验箱电源,取下sim卡,串口线和耳机耳麦,整理实验箱。

五、实验报告1.说明GSM/GPRS系统短消息发送的原理与过程,并画出相应框图。

GSM/GPRS过程与原理如下:SMS采用存储转发模式—短消息被发送出去之后,不是直接发送给接收方,而是先存储在SMC(短消息中心),然后再由SMC将短消息转发给接收方。

如果接收方当时关机或不在服务区内,SMC就会自动保存该短消息,等到接收方在服务区出现的时候再发送给他。

根据其原理,结合实验指导书,该系统简单框图如下:2.记录所要发送的短消息以及接收的短消息。

该发送实验也是没能成功。

在打开GPRS模块和基于ARM的windows ce系统后,始终没能看到“AT-Command Interpreter ready”字样。

分析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1、Sim卡槽损坏。

GPRS模块的SIM卡槽非常松,很可能会接触不好,经过手按压,同样可能接触不正确。

2、GPRS串口、串口线或ARM模块串口借口有问题。

实验四误码率评估一、实验目的学习使用MATLAB提供的析误码率的有效工具——误码率评估界面,并用其来计算和比较不同的调制方式、不同差错控制编码方式和不同信道噪声模型条件下通信系统的误码率。

二、实验原理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命令:>>commgui即可打开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窗口——误码率评估窗口,如图3-1所示。

由图3-1可以看出,误码率评估窗口包含了通信系统中信号处理的全部过程:信号源信号的产生;信号经过差错控制编码和调制后发送;叠加信道噪声后送到接收设备;经过解调和解码恢复出原始数据,进行误码率计算等过程。

误码率评估窗口上半部分分为四个功能区域,即Source(信号源)Err-Ctr-Code(差错控制编码)Modulation(信号调制编码)Channel(信道)在每个部分均有一个下拉菜单,并有多种可供用户选择的方式。

下拉菜单的下方有一个文本编辑框,用户一旦选定某种方式,即可在编辑框中输入该方式要求的参数。

全部参数设置好以后,信号的整个处理过程中也就随之确定,此时用户就可以开始对误码率进行评估了。

图3-1所示的窗口下半部分是评估的计算结果显示区域和控制评估按钮。

显示区域共有5个小的矩形区域,其中最左边的窗口区域显示当前计算结果,其他的窗口用来保存以前的计算结果,以便进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