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4242169.html,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中职周刊》2019年第14期 日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莫纳罗亚气象台的传感器监测到一个惊人数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已经超过415ppm,即CO2质量超过整个大气质量的万分之4.15,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當地时间11日上午,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位于夏威夷的莫纳罗亚气象台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数据415.26ppm。 气象学家埃里克·霍尔萨斯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表示,人类历史上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首次超过415ppm,“这不仅是有记录的历史中的第一次,也不仅是一万年前农业文明出现后的第一次,而是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后的第一次。我们从未见识过这样的地球。” 事实上,早在4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威利特等人就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大气中CO2浓度已经达到了300万年前的水平。而直立行走的人类,200万年前才刚刚出现。 近年来,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在迅速上升。一直跟踪CO2浓度变化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拉尔夫·基林表示,其平均增长率仍处于历史高位。今年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3ppm,而近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2.5ppm。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到下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或飙升至5600万年前的水平。 NOAA把CO2比作“砖”,将地球比作散发热量的壁炉。大气中过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将吸收陆地和海洋散发的热量,使地球的热量循环失去了平衡,令平均气温上升。 更可怕的是,随着气温升高的还有地球的“脾气”。201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认为,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化将使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更为剧烈,高温、干旱、酷寒等极端天气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来源:《科技日报》)

封闭体系中碳酸盐的平衡

封闭体系中碳酸盐的平衡 求算封闭体系:c T=常数=3×10-3mol/L时,CaCO3的溶解度?解:在封闭体系,c T=常数,本题以c T =3×10-3mol/L为例。 查表可知碳酸钙的溶度积:Ksp=[Ca2+][CO32-]=10-8.32 ∵在碳酸钙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aCO3 ?Ca2+ + CO32-K sp = [Ca2+][CO32-] = 10-8.23 (1) ∴[Ca2+] = K sp [CO32-]= K sp/( c T a2) (2) ∴lg[Ca2+] = lgK sp - lgc T - lgα2 (3) lg[CO32-] = lgK sp - lg[Ca2+]= lgc T + lgα2 (4) 又∵α2与H+浓度的关系为:α2 = (1 + [H+]2 K1K2+ [H+] K2) -1 (5) 将(5)代入(3)、(4)得到lg[Ca2+]和lg[CO32-]关于[H+]的关系式。 在Excel中求不同pH下的lg[Ca2+]和lg[CO32-]列表如表1: 表1 :不同pH下碳酸钙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 pH c T K SP K1 K2 [H+] lga2 lg[Ca2+] lg[CO32+] 4.0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1.0000E-04 -8.6819 2.8848 -11.2048 4.2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6.3096E-05 -8.2831 2.4859 -10.8059 4.4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3.9811E-05 -7.8848 2.0877 -10.4077 4.6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2.5119E-05 -7.4877 1.6905 -10.0105 4.8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1.5849E-05 -7.0921 1.2949 -9.6149 5.0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1.0000E-05 - 6.6990 0.9019 -9.2219 5.2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6.3096E-06 -6.3097 0.5126 -8.8326 5.4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3.9811E-06 -5.9262 0.1291 -8.4491 5.6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2.5119E-06 -5.5511 -0.2460 -8.0740 5.8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1.5849E-06 -5.1878 -0.6093 -7.7107 6.0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1.0000E-06 -4.8404 -0.9567 - 7.3633 6.2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6.3096E-07 -4.5125 -1.2846 -7.0354 6.4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3.9811E-07 -4.2068 -1.5903 -6.7297 6.6 0.003 4.7863E-09 4.4668E-07 4.6774E-11 2.5119E-07 -3.9238 -1.8733 -6.4467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案 化学一班申伟静郝冬丽冬冬徐亚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简单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老师讲解理解二氧化碳在整个环境中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学习掌握如何使用针筒和使用玻璃仪器要注意事项;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围绕探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实验,学习定量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组成及表示方法,增进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已知 1、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学生通过对实验前的预习掌握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4、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保护环境重要意义。 未知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规操作,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损坏仪器。 2、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知道环保知识,但付诸实践上仍然不知如何做。 3、学生缺少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一直观察严谨的态度。 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 难点: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学会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通过教学讲解实验操作知道测量二氧化碳含量的原理二,实验原理 向滴有酚酞的氨水入CO2: CO2 + 2NH3H2O === (NH4)2CO3 CO2 + (NH4)2CO3 + H2O === 2NH4HCO3 pH==8 溶液红色无色 计算公式 N1x ==0.033%N2 三,实验步骤: 1, ,2,装药品:10ml带有酚酞的稀氨水溶液(已配好)3,抽气 4,排气,重复操作,记录次数N,记录在下表 N1是实验室抽气的次数 N2是空旷地点抽气的次数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

摘要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剂具有较高的灭火效率和无污染等特点,针对在国内外禁止使用哈龙灭火剂及其灭火系统和国内越来越多的重要场所需要使用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进行保护的的情况,本设计以淮北市电信大楼为目标建筑物,对其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设计。 依据《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对淮北市电信大楼进行了气体灭火防护区划分、二氧化碳灭火用量的计算、系统管网布置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目标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安全疏散校验,进而完成了本设计。 关键词: 电信大楼;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组合分配

ABSTRACT Carbon dioxide gas extinguisher has high fire extinguishing efficiency and pollution-free characteristics,we aiming at Huaibei telecommunications building.Ha dragon extinguisher and extinguishingsystem have been banned at the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the《Carbon dioxide fire system design code》,Huaibei telecommunications building have been Divisioned of gas fire-extinguishing protective area,calculated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fire extinguishing and layouted System pipeline,etc.On this basis,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situation, the goal building on the safe evacuation check,and then finished the design. Keyword: Telecommunications building;Carbon dioxide;Fire extinguishing agent system;Combined distribution

GBT 17904-xxxx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90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0.09%(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4、监测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18204.2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 近年来国内的监测资料表明,各类不同房屋的通风条件、单位面积人口差异很大,直接与之相关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会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在通风或排风良好的房屋,无论是住房还是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中CO2浓度都比较容易达到540~1080mg/m3这样的较低水平[1, 2]。 广东、贵州、湖南、浙江、辽宁、宁夏、甘肃等省[3-13]的一些地市环保、卫生等部门也进行了针对居室和宾馆、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资料,已有的资料表明虽然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很大,但基本都在1800mg/m3以下,较高浓度多出现在大型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 本次修订该标准,除了查阅文献资料外,我们选择了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安徽省,进行了集中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工作。资料收集为2004年至2008年,从统计结果来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共测定794次,均值为0.061%,其中超过《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标准值38份,超标率为4.79%。2008年进行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差别不大,其中办公场所测定270次,均值为0.057%、城市居民居室内测定176次,均值为0.056%,城镇居民居室内测定180次,均值为0.052%,各监测值均未超标。本次现场监测安徽省内城市居民居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1980年代调查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389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详细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 系统详细版 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管网灭火系统由灭火剂储存装置、容器阀、选择阀、压力开关、安全阀、喷嘴、管道及其附件等组件组成。本节主要介绍系统组件及其设置要求。 一、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一)灭火剂储存装置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均为储存压力 5.17MPa规格,储存装置为无缝钢质容器,它由容器阀、连接软管、钢瓶组成,耐压值为22.05MPa。二氧化碳高压系统储存装置规格有32L、40L、 45L、50L、82.5L。

高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的容器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5MPa,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19 MPa±0.95 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充装系数应按国家现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执行;储存装置的环境温度应为0℃~49℃。 低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2.5MPa,并应采取良好的绝热措施。储存容器上至少应设置两套安全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2.38 MPa±0.12 MPa;储存装置的高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2.2MPa,低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1.8 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装置系数应按国家现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执行;容器阀应能在喷出要求的二氧化碳量后自动关闭;储存装置应远离热源,其位置应便于再充装,其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方泰中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 平衡及其原因,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思考与探索问题。 2、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 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学会综合信息并进行分析交流,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 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难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连线指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在活动纸上的连线,帮助学生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 平衡及其原因。 活动器材:ppt课件、活动纸 活动二: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中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2、通过观看教学录象“温室效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 境的影响。 3、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活动器材:教学录象“温室效应”,活动纸,课前查找资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三:设计方案:保护环境,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我们能做些什么? 活动目标:通过设计方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 活动器材:活动纸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要求规范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 【颁布机关】建设部 【颁布日期】1999年11月17日 【实施日期】2000年03月01日 【文件时效】有效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 Code of desing for carbon dioxid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 GB 50193—93 (1999年版)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国公安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实施日期:1994年8月1日 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 第23号 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GB50193—93,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会 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二000年三月一日起施行,该规中相应条文的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1999年11月17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的通知 建标[1993]899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二氧 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GB 50193—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由公安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出版发行 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系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全淹没灭火系统 3.3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 4 管网计算 5 系统组件 5.1 储存装置

5.2 选择阀与喷头 5.3 管道及其附件 6 控制与操作 7 安全要求 附录A 物质系数、设计浓度和抑制时间 附录B 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 附录C 管道压力降 附录D 二氧化碳的Y值和Z值 附录E 高程校正系数 附录F 喷头入口压力与单位面积的喷射率 附录G 本规用词说明 附录H 喷头等效孔口尺寸 附录J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道规格 附加说明 附: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 设计。 1.0.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4.1 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1.0.4.2 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1.0.4.3 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1.0.4.4 电气火灾。 1.0.5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5.1 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1.0.5.2 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1.0.5.3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1.0.6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 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全淹没灭火系统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 系统。 2.1.2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local application extinguishing system 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率直接喷射二氧化碳,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灭火系统。 2.1.3 防护区protected area 能满足二氧化碳全淹没灭火系统应用条件,并被其保护的封闭空间。 2.1.4 组合分配系统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s 用一套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 2.1.5 灭火浓度flame extinguishing concentration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方泰中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及其原因,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思考与探索问题。 2、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学会综合信息并进行分析交流,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难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连线指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在活动纸上的连线,帮助学生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及其原因。 活动器材:ppt 课件、活动纸 活动二: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活动目标: 1、 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中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2、 通过观看教学录象“温室效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 境的影响。 3、 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活动器材:教学录象“温室效应”,活动纸,课前查找资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 影响” 活动三:设计方案:保护环境,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我们能做些什么? 活动目标:通过设计方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 活动器材:活动纸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管网灭火系统由灭火剂储存装置、容器阀、选择阀、压力开关、安全阀、喷嘴、管道及其附件等组件组成。本节主要介绍系统组件及其设置要求。 一、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灭火剂储存装置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均为储存压力5.17MPa规格,储存装置为无缝钢质容器,它由容器阀、连接软管、钢瓶组成,耐压值为22.05MPa。二氧化碳高压系统储存装置规格有32L、40L、45L、50L、82.5L。高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的容器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5MPa,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 19 MPa±0.95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充装系数应按国家现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执行;储存装置的环境温度应为0℃~49℃。低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 2.5MPa,并应采取良好的绝热措施。储存容器上至少应设置两套安全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2.38 MPa±0.12MPa;储存装置的高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2.2MPa,低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 1.8 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装置系数应按国家现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执行;容器阀应能在喷出要求的二氧化碳量后自动关闭;储存装置应远离热源,其位置应便于再充装,其环境温度宜为-23℃~49℃;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规定;储存装置应设称重检漏装置。当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一氧化碳量损失10%时,应及时补充;储存装置的布置应方便检查和维护,并应避免阳光直射;储存装置宜设在专用的储存容器间内。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可设置在固定的安全围栏内。专用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2010-04-06| 【大中小】【打印】【关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小组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很少提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有利影响。在“大气组成和辐射强迫的变化”(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in Radiative Forcing)一章中,AR4提到了如下几点(IPCC,2007-I,p.186): (1)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通过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给植物“施肥”,在20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植被的盖度和植物的叶面积(Cramer et al., 2001)。关于植物叶面积、生物量和潜在光合作用的一项遥感产品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升高已经得到了证实(Zhou et al.,2001),包括气候变化本身在内的其他因素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植被盖度和叶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地球表面的反照率,这将抵消由于采伐森林带来的反照率的增加。但这个过程的辐射强迫还没有评估,同时对这些效应也缺乏科学的研究。(2)在“在气候系统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间的耦合”(Couplings Between Change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一章中,有单独的一段用来解释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的作用。这一段的结论是:目前还不清楚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果到底有多强。(3)由第二工作小组完成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mpacts, Adaptation andVulnerability)报告中的第5章——“食物、纤维和森林产品”(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研究了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对作物的产量和植物利用矿物质和水的效率的影响,但是这一章低估了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益处,相反夸大了由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温度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带

“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仅引发温室效应,还威胁到 地球生命的源头——海洋。尽管人类一直将大量的二氧 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部分 却只是人类排放量的一半,据专家研究,没有进入大气 的二氧化碳的归宿是海洋。海洋逐渐变酸是因为它如同 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 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自工业geming开始以来,海洋已经足足吸收了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的 一半。目前,二氧化碳比几百年前多了30%,而且,到 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的水平提高1倍或2倍。海洋生物学家对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后果忧心忡忡。二氧化碳 融于海水后会形成微弱的碳酸。千百年以来,海水中由 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很好地中和碳酸,从而 形成了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微妙化学环境。科学证据显示,由于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这种化学平衡被打破了,海洋生物正在受到威胁。比起工业geming之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已经导致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大约下降了0.1。PH值下降一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则水的酸性更强。除非人类立即大幅削

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然到2100年,海洋PH值将再下降0.3,这意味着海洋将越来越酸。 以目前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到21世纪末,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尽管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 将会威胁到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从而 进一步威胁到属于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的浅层 珊瑚礁。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 碳酸的能力,使这些生物难以生长,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未来几十年内,珊 瑚礁将可能灭绝。因为海洋对珊瑚礁来说太酸,珊瑚礁 造钙的能力将于2065年前下降40%。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外壳或骨骼含钙的生物也造成严重威胁,与 此同时带来一个连锁反应。鳕鱼和其他鱼类靠吃浮游生 物和有壳水生动物维生,假如鱼类消失,海洋将充斥如 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海 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将改变。因此,酸化的海水会使 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 洋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 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 信息,以便研究它造成的变化,以想出解决的方法。但 对于人类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海洋和人类息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的油气田常常储量大、单井产量高,容易形成大型油气田,世界上共有九口日产量曾达万吨以上的高产井,其中八口属碳酸盐岩储集层。世界许多重要产油气区的储层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在我国,碳酸盐岩储层分布也极为广泛。[1]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通常分为原生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与砂岩储集层相比,碳酸盐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砂岩与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比较(据Choquette和Pray,1970 修改) (一)原生孔隙 1、粒间孔隙

多存在于粒屑灰岩,特征与砂岩的相似,不同之处是,易受成岩后生作用的改变,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 另外,有的由较大的生物壳体、碎片或其它颗粒遮蔽之下形成的孔隙,称遮蔽孔隙,也属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 是颗粒内部的孔隙,沉积前颗粒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有两种: 生物体腔孔隙:生物死亡之后生物体内的软体腐烂分解,体腔内未被灰泥充填或部分充填而保留下来的空间。多存在于生物灰岩,孔隙度很高,但必须有粒间或其它孔隙使它相通才有效。 鲕内孔隙:原始鲕的核心为气泡而形成。 3、生物骨架孔隙 4、生物钻空孔隙 5、鸟眼孔隙 (二)次生孔隙 1、晶间孔隙 2、角砾孔隙 3、溶蚀孔隙 根据成因和大小,包括以下几种: 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由于选择性溶解作用而部分被溶解掉所形成的孔隙,称粒内溶孔。整个颗粒被溶掉而保留原颗粒形态的孔隙称溶模孔。粒间溶孔:胶结物或杂基被溶解而形成。 晶间溶孔:碳酸盐晶体间的物质选择性溶解而形成。 岩溶溶孔洞:上述溶蚀进一步扩大或与不整合面淋滤溶解有关的岩溶带所形成的较大或大规模溶洞。孔径<5mm或1cm为溶孔;>5mm或1cm为溶洞。 4、裂缝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案 化学一班申伟静郝冬丽张冬冬徐亚辉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简单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老师讲解理解二氧化碳在整个环境中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学习掌握如何使用针筒和使用玻璃仪器要注意事项;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围绕探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实验,学习定量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组成及表示方法,增进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已知 1、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学生通过对实验前的预习掌握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

法。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4、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保护环境重要意义。 未知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规范操作,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损坏仪器。 2、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知道环保知识,但付诸实践上仍然不知如何做。 3、学生缺少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一直观察严谨的态度。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 难点: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环 节教师活动预想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日本的核辐射 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中国的一些城市也 依次检测到碘-131微量辐射。核安全检测空局利用的是手势核素检测仪检测到的微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元素。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我们来测引入新课。 碘-131这种微量元素含量大家怎么测呢,让学生通过自主、合 气这个问题放在实验室来进行试验是不是与作学习,了解探究实 以往的实验不一样了呢,这个实验我们提验步骤、方法和原理, 出的是一个问题。那是因为今天我们的实齐声回答: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解决中验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探究式实问题的能力。 验

海水的理化性质

海水的理化性质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全球水循环的主要起点和归宿,也是各大陆外流区的岩石风化产物最终的聚集场所。海水的历史可追溯到地壳形成的初期,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的变动和广泛的生物活动,改变着海水的某些化学成分。 1.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水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溶液。它所包含的物质可分为三类:①溶解物质,包括各种盐类、有机化合物和溶解气体;②气泡;③固体物质,包括有机固体、无机固体和胶体颗粒。海洋总体积中,有96%~97%是水,3%~4%是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其他物质。 目前海水中已发现80多种化学元素,但其含量差别很大。主要化学元素是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硅、氟等12种(表5.5),含量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总量的99.8%~99.9%,因此,被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其他元素在海洋中含量极少,都在1mg/L以下,称为海水的微量元素。海水化学元素最大特点之一,是上述12种主要离子浓度之间的比例几乎不变,因此称为海水组成的恒定性。它对计算海水盐度具有重要意义。溶解在海水中的元素绝大部分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海水中主要的盐类含量差别很大(表5.6)。由表5.6可知,氯化物含量最高,占88.6%,其次是硫酸盐,占10.8%。

海水中盐分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河流从大陆带来。河流不断地将其所溶解的盐类输送到海洋里,其成分虽与海水不同(表5.7)(海水中以氯化物为最多,河水则以碳酸盐类占优势),但是,因为碳酸盐的溶解度小,流到海洋里以后很容易沉淀。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大量地吸收碳酸盐构成骨胳、甲壳等,当这些生物死后,它们的外壳、骨胳等就沉积在海底,这么一来,使海水中的碳酸盐大为减少。硫酸盐的收支近于平衡,而氯化物消耗最少。由于长年累月生物作用的结果,就使海水中的盐分与河水大不相同。二是海水中的氯和钠由岩浆活动中分离得来。这从海洋古地理研究和从古代岩盐的沉积、以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遗体都可证实古海水也是咸的。总之,这两种来源是相辅相成的。 2.海水的盐度 海水盐度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盐度(绝对盐度)。单位为‰或10-3。在实际工作中,此量不易直接量测,而常用“实用盐度”。实用盐度略小于绝对盐度。近百年来,由于测定盐度的原理和方法不断变革,实用盐度的定义已屡见变更。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洋化学家致力于电导率测盐度研究。因为海水是多种成分的电

CO2灭火系统安全操作规程(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CO2灭火系统安全操作规 程(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255-99 CO2灭火系统安全操作规程(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目的 为保证煤粉制备区域内的设备和人身安全,检查并及时处理灭火系统设备隐患,确保灭火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 1、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包括灭火剂贮存装置、各种控制阀、电气控制柜、喷头、管道等设备的巡检、维护、保养工作)。 2、本规程适用于全厂所有员工。 三、工作内容 (一)、巡检内容 1、定期检查CO2的供应源即CO2贮存容器,包括液位、压力、制冷机和安全阀状态是否正常等。如果CO2的贮存量减少10%时,应立即补充充装。

2、检查火灾探测系统、启动控制系统(包括自动和手动控制系统)、声光报警系统以及安全信号、标志等。 3、检查管道、选择阀、喷嘴组件有无损坏、移位或被杂物堆放等。 4、查看防护对象、封闭空间情况有无变化,走道是否畅通,门能否自动关闭,通风设备状态是否正常,以及有其它不利状况。 (二)、常规检查、保养和维修内容 1、维修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掌握设备的控制原理、结构特点、维修要点;熟练运用维修工器具,维修技能满足维修需要。 3、维护和维修质量达到技术规范要求,返修率为零。 4、正确使用工器具、节约材料、修旧利废,完成成本指标。 5、时刻观察各个系统运行是否正常。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系统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系统 水中溶解有大量的碳化合物,其中无机物的主要形式有HCO3-、CO32-、H2CO3和CO2。溶解CO2可以与大气中的CO2进行交换,这个过程起着调节大气CO2浓度的作用。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CO2,使大气CO2浓度上升,形成所谓“温室效应”,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图4—6)。因此近年来对大气与海洋的CO2交换过程十分重视,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CO2海气交换的研究是JGOFS(全球海洋通量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就已经知道海水的二氧化碳系统是维持海水有恒定酸度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在海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这个平衡过程控制着海水的pH,使海水具有缓冲溶液的特性。增加大气的CO2也增加了海水中的无机碳总量,同时增加海水的缓冲容量,引起海水酸度增加,不利于更多的CO2进入海水。 海水的pH值 海水的pH值约为8.1,其值变化很小,因此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海水的弱碱性有利于海洋生物利用CaCO3组成介壳;海水的CO2含量足以满足海洋生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因此海洋成为生命的摇篮。 一般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量与其在大气中的分压成正比,但CO2是个例外。CO2与水有反应,因此提高了它在海水中的浓度。CO2在生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藻类光合作用消耗CO2,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因此,大部分地区的海水表层CO2是不饱和的,深层水由于下沉有机物的分解含有较多的CO2。赤道海域环流和美洲大陆西岸上升流把CO2带入表层水。海水从大气中吸收CO2的能力很大,而且最初它所能吸收的CO2是现今的几倍。要准确估计海水吸收CO2的能力是较为困难的,因为整个体系处于动态之中。CO2与水生成碳酸,碳酸离解得到碳酸氢根和碳酸根,这是海水中溶解碳的主要化学形式。CO2浓度随深度增加,因为藻类光合作用消耗CO2而在呼吸中放出CO2,另一个原因是CO2的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 天然的碳有三种同位素:12C,13C和14C。其中14C是放射性同位素。大气中的14C有两种来源,一是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N2发生核反应产生的;另一种是由于核爆炸产生的。14C 进入海洋后,随着海水的运动减低浓度,因此可以用来研究CO2的气体交换速率和水团的年龄等。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约为2.2mmol/kg。CO 2的各种形式随pH的变化 影响海水pH的因素 海水的pH一般在7.5~8.2的范围变化,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温度、压力、盐度一定的情况下,海水的pH主要取决于H2CO3各种离解形式的比值。反过来,当海水pH值测定后也可以推算出碳酸的浓度。 温度校正可用下式 pH t1(现场)=pH t1(测定)+0.0113(t2-t1) (4-14) 由于深度改变引起的压力校正可以通过查表得到。 海水的缓冲容量 海水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这种缓冲能力主要是受二氧化碳系统控制的。缓冲能力可以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及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评价 1、内容和要求 (1)颜色; (2)矿物成分、含量、结构等,其中矿物结构分粒屑结构、礁岩结构、残余结构、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要求描述粒屑组分、含量、基质、胶结物等特征。粒屑组分描述应包括内碎屑、生屑和其他颗粒(鲕粒、球粒、团粒)的大小、形态、分选、磨圆、排列方向、破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对鲕粒还应描述内部结构;粒屑含量是指采用镜下面积目估法或计点统计法确定各种碎屑的含量;基质(一般把粒径<0.032mm的颗粒划为基质=成分、含量、颗粒形态、结晶程度、类型、成因及胶结物(亮晶)成分、含量、晶体的大小、结晶程度、与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物形态(栉壳状、粒状、再生边或连生胶结)、胶结世代及胶结类型等都是应描述的内容。 礁岩结构:分析原地生长的生物种类、骨架孔隙的发育情况,确定粘结结构类型(叠层状、席状、皮壳状)、规模大小及成因;分析异地堆积的类型(分散礁角砾、接触礁角砾)、成因、各类礁角砾的大小和含量,描述其形态、分布等。 残余结构:确定原结构类型、残余程度,分析成因。 晶粒结构:描述晶体形态、晶粒间接触关系以及晶间孔发育和连通程度,确定晶粒大小、各种晶粒的比例。 (3)沉积构造 物理成因构造 a.流动构造:确定类型(冲刷痕、皱痕、微型层理及渗流砂),描述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向; b.变形构造:确定类型(滑塌构造、水成岩墙),描述特征; c.暴露构造:确定类型(雨痕、干裂、席状裂隙、鸡丝构造、帐蓬构造),描述特征; d.重力成因构造:确定类型(递变层理、包卷构造,枕状构造、重荷模构造),描述特征。 化学成因构造

a.结晶构造:确定类型(晶痕、示底构造),描述特征; b.压溶构造:确定类型(缝合线、叠锥构造)描述特征; c.交代增生构造:确定类型(结核、渗滤豆石),描述特征。 生物沉积构造 a.生物遗迹:确定类型(足迹、爬痕、潜穴、钻孔),描述形态和分布; b.生物扰动构造:确定类型(定形扰动、无定形扰动),描述形态和分布; c.鸟眼构造:描述鸟眼孔的大小、充填物质与充填情况、分布特点,分析成因。 生物—化学沉积构造 a. 葡萄状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 b. 叠层石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 (4)、沉积层序研究 在单井剖面上划分沉积旋回,确定其性质、大小;分析旋回间的接触及组合关系;在旋回内部划分次级旋回并分析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成因及控制因素。 建立研究井的沉积层序及单维模式。 2、技术和方法 (1)岩心观察和描述 系统地观察描述岩心的颜色、矿物成分、肉眼可见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古生物类型以及孔、洞、缝发育情况。 (2)岩心实验室分析 岩心薄片鉴定。 酸蚀分析。将岩石制成光面,放入酸液(浓度为23%的醋酸或5%~10%的盐酸)中,作用一定时间后取出,清洗干净,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不溶组分。 揭片分析。将涂有醋酸盐的薄膜覆盖在经酸蚀后的岩石光面上,作用一定时间后揭下该薄膜,在显微镜下观察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非碳酸盐组分分离。把岩石制成3cm×3cm×0.6cm的样品,放入浓度为20%的醋酸中浸泡,使碳酸盐全部溶解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酸不溶物的成分和特征。 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岩石的矿物成分、超显微结构和构造、超微古生物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