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参考文献
从认知语法角度看过去时论文

从认知语法角度看过去时【摘要】本文在认知语法理论框架下,根据背景设置和界限设置与人们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的关系,揭示英语过去时作为背景设置成分使言语行为的参与者能够建立起与话语所表示的行为过程的心理联系,同时说话人根据自己的识解把这个过程表示为有界或无界。
【关键词】认知语法过去时背景设置界限设置认知语法由langacker创始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象征性的,语言反映的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langacker把人的这种能力称为“识解”。
语言中的时态正是反映客观外界情况与语言表达方式之间起重要作用的人的识解。
一、背景设置及过去时态的背景设置langacker指出,语言表达方式的意义是各种概念形成过程,说话人和听话人是这种概念形成过程的参与者。
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百科知识,包括切身体验、社会文化背景、对交际环境的认识和看法,都会对话语的结构和意义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langacker 提出了“背景”这个概念。
langacker所说的背景指言语事件,言语事件的参与者(即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及直接环境(包括言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语境、参与者所共有的知识等)。
每一个表达式的意义中都会有背景的作用。
langacker指出,时态、情态动词、冠词和指示代词等语言成分可以建立起舞台上的言语事件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他用“背景设置”这个术语来指这个关系的建立。
背景设置是确定一个事物或过程相对于背景的位置的过程。
冠词和指示代词等成分所起的作用是建立话语中名词性成分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而时态和情态动词等成分所起的作用则是建立分句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时态作为一种背景设置成分,虽然起一定参照作用,其在言语事件中的表现方式却不尽相同。
以英语过去时为例,过去时标记(-ed 及其各种变体)和明确表达背景信息某个方面的yesterday等,两者都表示在“说话之前”,过去时标记把说话时间置于一种隐含的地位,不在话语中明确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背景只作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借以观察舞台上行为过程的观察点,只存在于说话人的主观意识中。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 参考文献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参考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语用预设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语用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用预设在认知语用中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经验和语境所做的一些假设或推断,用来填补信息的缺失或解释信息的模糊性。
常见的语用预设包括共有信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它们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语用研究中,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
尤其是对于语用预设的产生、传达和理解过程,需要结合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进行深入探讨。
佐治·葛莉斯、保罗·格里斯等学者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语用预设的内在机制和认知规律。
在实际交际中,语用预设也常常会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能对同一种语用预设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预设认知规律。
安妮·格雷、安娜·希尔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语用预设的理解与语言习得、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讨。
通过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为语言学习、语用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语用学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言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语境和常识等因素假设对方对某些事实或说法具有的认知背景。
这种预设在语言理解和沟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解释。
认知语法

文献综述课程:语言学统计方法研究方向:语言学学号: *********名:***目录1.0引言 (2)2.认知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 (2)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 (2)2.2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2)3.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3)3.1八十年代末的引进阶段 (4)3.2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4)4.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4)认知语法的文献综述1. 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代表语言学研究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21世纪语言学界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认知语法指的是认知语言学框架内所有关于语法研究的理论,包括Ronald W.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eonard Talmy“概念组织系统模型”、Charles J.Fillmore和Adele E. 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等理论,统称为“语法研究的认知途径”。
[1]狭义的认知语法就是专指Langacker所创立的语法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知语法”。
在所有这些理论中,Langacker的理论体系最完备,影响也最大。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后者。
认知语法是从人的认知特点这一角度来考察语法结构,其基本假设是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由人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中介。
其更注重寻找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并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时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式的能力。
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式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2.认知语法在国外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常指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八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盛行于欧洲和北美及其他国家,本世纪已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汉语语法学参考文献

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法研究与探索》1 商务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大出版社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袁晖、戴耀晶《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文出版社
汉语语法学参考文献
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
朱德熙《语法丛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
陆俭明《陆俭明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方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
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马庆株编,商务
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保亚《20世纪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大出版社
石毓智《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此类研究》商务
王力《汉语语法史》中华书局
丁崇明《现代汉语语法教程》北大出版社
陈保亚《当代语言学》高教
认知语法与汉语研究

(一)引言
• 认知语言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标志: • 一是雷考夫(G. Lakoff)《女人,火,危险事物— —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1987)和兰盖克 (R. 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1987)两部认 知语言学专著的出版; • 二是1989年春,由勒内•德尔文(RenéDirven)组织 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y)举行的认知语言学专 题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杂志》 (Cognitive Linguistics),并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协 会(ICLA: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sociation),并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系列丛书。
(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的原因
• (1)对Chomsky语言观的批评
• 从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中期,美国描 写语言学派作为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 支,一直雄霸美国语言学。美国描写语 言学专注于语言形式的描写,忽视对意 义的研究,因此,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属 于形式主义语言学。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转换 生成语言学继承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 形式主义传统,把形式主义发展到极至。 转换生成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个自足的 系统,对语言要寻求“内部的解释”, 要求尽可能形式化。
(三)中国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方向:
– – – – 隐喻 主体与背景 原型和范畴 象似性
隐喻
•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的一种思维方 式,隐喻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各种认知 活动中,同时也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表 达中。
•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规约化隐喻
– 通过和某一语言形式的频繁结合,一个词语的 比喻意义在言语社团中变得非常确定(规约 化),以至于这个比喻意义当之无愧地作为该 词的一种意义进入了词汇(词汇化)。 – 认知语言学认为,和修辞学里经常提到的富有 表现力、创造力的隐喻相比,这种隐喻更重要: “最活跃、最根深蒂固的、有效的、有力的是 那些自动到无意识而无须费劲的事物。”
认知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认知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论文认知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一、引言认知教学法是一种强调教师让学生通过对语言规则的归纳与理解,形成语言的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尝试将认知教学法引入到汉语语法教学中,从而提高汉语语法的教学效果.比如"把"字句是汉语特殊句式之一,也是汉语区别于境内民族语言和国外语言的典型特征之一.学界讨论"把"字句教学(包括中国学生的本科教学和对外汉语的留学生教学)的文章也不少.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用"有意处置/无意处置",对"把"字句的特征进行全新解释,进而提出了将认知教学法应用到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二、"把"字句的教学重点"把"字句是由"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这五个构件组成,这是目前国内几本主要现代汉语教材已经达成的共识.下面我们就从"把"字句的结构出发,来看"把"字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或强调的教学难点.首先,"把"字句的主语在语义上大多数是施事.比如人称代词"你""我""他".其次,"把"字句的宾语在语义上绝大多数是有定的、交际双方已知的人或事物.如:(1)a.*我把一封信寄走了.(不定指)b.我把信寄走了.(定指)c.我把那封信寄走了.(定指)再次,"把"字句谓语部分.谓语动词一般要有强动作性,对受事要有积极的影响,因而动作性较弱的能愿动词(能、会、愿意、敢、应该、要)、判断动词(是)、趋向动词(来、去、起来、下去)等,是不能做"把"字句谓语动词的.此外,谓语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后面通常要有其他成分,比如补语(结果、趋向、动量等)、动态助词(了、着、过),以及动词重叠形式等.如:(2)*他把那碗饭吃.(光杆动词)(3)a.她把眼睛哭瞎了.(结果补语)b.你把帽子举起来.(趋向补语)c.老师把小王批评了一顿.(动量补语)(4)a.他把茶喝了.(动态助词"了")b.你可以把钱存着.(动态助词"着")c.我把这个问题想过.(动态助词"过")(5)你把看到的情况跟我们说说.(动词重叠)上面说到"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是单音节动词,但是如果动词是双音节动补复合词,则句子又可以说了,如:(6)a.你不要把会议的时间延长.b.他会把讲课的内容缩短.以上是大部分《现代汉语》教材中都提到的"把"字句的三个特点.下面我们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尝试对这三个特点作出统一的解释.三"把"字句教学重点的认知解释"把"字句在语义上具有"处置义",所以又叫作处置式(王力,1984).所谓处置式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引出的受事宾语施加影响,使宾语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状态变化或发生某种空间位置移动.(7)a.他把杯子打破了.(产生结果)b.妈妈把钱包丢了.(状态变化)c.他把肩上的背包放在了椅子上.(空间位移)从宾语受到动作影响这个角度来看,上面三个例句是不一样的:a句是产生结果;b句是发生状态变化;c 句是空间位置进行了移动.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主语来看,那么以上三例可以分为两类:a、b两句是一类,动作行为的结果是主语无意的;c句是另一类,动作行为的发生是主语有意的,主语对动作具有可控制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语义上,将"把"字句分为"有意处置"和"无意处置"两种.下面就尝试从"有意处置"这个全新角度,对"把"字句的三个特点进行解释.首先,要对"把"字的宾语进行处置,那么主语应该是能发出动作的客体,主语不能发出动作是无法对"把"字句宾语进行处置的.所以在语义上,"把"字句的主语大多数是施事.其次,要对某一事物进行处置,前提是这一事物是个确定的个体,没有确定对象的处置是没有意义的,也是很难办到的.所以"把"字句的宾语必须绝大多数是有定的、交际双方已知的`人或事物.再次,对宾语进行处置,使宾语发生变化,动作性太弱或没有动作性的动词都是无法对宾语产生影响的.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等,由于他们动作性太弱或没有动作性,所以都是不能做"把"字句谓语动词的.最后,对宾语进行处置,要有处置的结果.这一处置结果有两种体现手段:一是落实在动词上,单音节动词没有体现处置的结果,所以不能构成"把"字句,双音节的动补复合词中已经暗含处置的结果,如上文例(6)a的"延长"和例(6)b的"缩短";二是通过动词后面跟其他成分来实现,如各种类型的补语、动态助词,以及动词重叠形式等.四、认知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也被称为"认知-符号法",它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由Carroll提出的.认知教学法是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强调对语言规则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Peter,1998).下面我们分析将认知教学法应用到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认知教学法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发现规则,并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活用规则的机会和背景,从而使学生掌握规则.比如上文在引入了"有意处置"和"无意处置"之后,有的学生可能还没有掌握,那么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句(如下),让学生来分类,即哪几个例子是"有意处置",哪几个例子是"无意处置".(8)a.他把药放在桌子上了.b.小王把钱包落在家里了.c.我把钢笔用坏了.d.把暖壶灌满了水.e.眼前的美景把他吸引住了.汉语"心"和情感心理相对时,通常被概念化为一个具有二维空间的"容器"或"处所"."心"被概念化为"房间",那么这个房间就应该有"门、门槛",于是就有"心扉(心的门扇)、心坎(心得门槛)、心口(心的门口)".房间的门是用来让人进出的.当我们接受某事物时,就会打开"心"的门,如"敞开心扉和他交谈";拒绝某事物时,就会把"心"的门关上,如"心口像堵了一块大石头,想掀又掀不开".同时汉语中我们还用"心"来思考:各种想法、思想、情感都与"心"联系在一起,如"知道她的心思";各种希望、愿望、欲望、梦想都来自于"心",如"了却了一桩心愿";学习和收获也要通过"心"来完成,如"学习心得".认知教学法注重理解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并且这种操练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之中,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这一教学方法非常适合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跟语音、文字、词汇相比,语法的学习要难很多.这是因为语音、文字、词汇的学习,是以熟记知识点为主,而语法的学习不仅要熟记诸多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做到活学活用,即更重要的是语法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认知教学法比其他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水是由高处往低处流的,这就有了水的"上游"和"下游".我国的地形大致是西高东低,那么"西上川陕"和"东下苏中"就不难理解了.空间的高低又可以引申到其他一些概念领域,如城乡之别是一种高低之别,所以一般说"下乡".汉语"起"有动词("起作用")、介词("起这儿往北")和量词("一起交通事故")三种用法."起"作动词很常见,"起"的介词用法主要见于北方方言,"起"的量词用法比较特殊,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基本量词属于这一类.比如"把、撮、抬、挂、捆"等提手旁的量词,以及"张、座、对、卷、发(子弹)"等量词都可以看成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量词(古川裕,2012).此外,用量词"起"来修饰的名词有一个语义特征,即都是无意中偶然发生或引起的事件,如"昨天马路边又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交通事故".认知教学法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规则,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这一点也很适合语法教学.语法学习重在活学活用,强调语法知识的灵活应用,那么演绎推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从空间来看太阳是"从东到西",引申到时间上就是"从早到晚",空间上"往后的道路",引申为时间上的"往后的日子".英语中的介词"at, on, in",从表示空间的"at home /onthe desk /in the room",引申到时间上的"at nine o'clock /on Sunday /in January".一般认为,由空间义到时间义的演变是一个隐喻的过程.如:(9)a.他在厨房.(表空间)b.他在做饭.(表时间)在空间发生的某个动作总是在时间里进行,因此"在"的虚化有一个阶段既表空间又表时间,如"他在做饭/他在钓鱼",动作"做饭""钓鱼"跟特定的场所(厨房/河边)相联系.再扩展为不跟场所联系的泛义动词,如"他在工作/他在帮我",最后扩展为"他在唱歌/他在说话",就跟处所没有联系而完全表示时间了.在课堂上教授汉语虚词尤其是介词时,给学生讲授以上这些带有演绎推理的例句,教学效果应该会有明显的提高.认知教学法强调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语言环境,使语法教学更情景化、形象化.比如下图所示的认知心理学中的花瓶人脸图,就涉及到认知视角的问题.如果我们把黑色的阴影部分看成背景,中间白色的看成图形,那么这就是一幅花瓶图片,反之则是面对面的两个人脸.如果教师课堂上能够用多媒体把这幅图展示出来,给学生以形象感知,则更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认知教学法认为,要能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并对错误进行分析疏导,反对有错必纠.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因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语法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跟语音、文字、词汇相比,语法的学习难度明显加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就在所难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应该以鼓励为主,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思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找到正确的答案.不能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直接指出错在哪里,这样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造成重大伤害;教师也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参考文献:[1]古川裕.现代汉语"起"类词的功能扩展机制及其感性教学[J].汉语教学学刊(第8辑),2012: 50-59.[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尹德谟.认知教学法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2):20-23.[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Peter Skcha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

著作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论文部分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虚词重叠短语句法成分句法分析句型句类复句句群一、词类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TOP二、名词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TOP三、动词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TOP四、形容词、区别词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TOP五、副词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TOP六、数词、量词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TOP七、虚词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1999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TOP八、词语的重叠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TOP九、短语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TOP十、句法成分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TOP十一、句法分析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TOP十二、句型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TOP十三、句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 1999年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TOP十四、复句: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TOP十五、句群: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认知功能语法引论

树形图表述式 (Chomsky)
– You will marry me. – Will you marry me?
CP C D you I will V marry IP ī VP D me
方盒图 (Langacker)
• John put the books on the table.
Putter
一、语言观
语言的基本(本质)特征
• 语言是人的语言; • 作为人的语言,它必须同时具备生物性、社会性 和思维性(程琪龙 2011)。
系统和现象
– 语言是一种信息系 统,它有两种不同 的物质载体:大脑 神经网络和声音。 前者称作语言系统 (或内部语言), 后者称作语言现象 (或外部语言)。 – 宇宙物质都是动态 的,所以作为物质 的语言必须是动态 的。
操作 ·发展 ·演化
• 大脑的语言认知系统是可操作的系统,其 中语言系统可以语言现象(或言语)为其 输出或输入。 • 神经路径的连通是神经元从惰性的连接关 系发展到专门连接关系的权值-阀值提升的 过程。 • 语言系统演化过程可能也始于(人类祖先 的)感知运动认知系统,基于概念系统的 发展和形成。
系统的社会性
• 典型神经元的 构成部分包括: 输入(树突)、 决策(突丘)、 输送(轴突) 和输出(末端 递质)。
神经元的动态性
• 神经元的连通发展过程是从极低的权值-阀值连 接关系提升到极高的权值-阀值连接关系。
• 神经元间的连接关系可以表述为神经元发展的 三个阶段(Lamb 1999):
– 惰性连接(极低的权值-阀值) – 选择激活(多惰连路径的竞争) – 通路建立(一触即发的连通关系)。
• 构建模式三步骤:
– 分析:语料驱动,但在理论框架中作系统语料分解 – 综合:理论驱动,但将分析结果合成系统模式 – 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法参考文献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1998年第2期
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年2期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1期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沈家煊:认知语法的概括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1期
沈家煊: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1期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1998年第2期
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1期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1期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
Haiman, John (ed.) 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1980 Ma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onald.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k Johnson. 1987. The body in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Reason and Imagin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