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看汉语中的重叠现象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汉语“把”字句的认知类型学解释

汉语“把”字句的认知类型学解释3张 黎提要本文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把”字句的语法意义,认为“把”字句是“事象界变”的解析性陈述式。
具体说,“把”字句的语义结构是一个有层次的复合命题体,其最外层是对“缘由—事象界变”的主观认定性命题,其中间层是表“事象界变”的复合命题,其底层是表达客观事象的单纯命题。
从句式义上看,“把”字句是一种解析性陈述句,其主观性主要在于被铸合在陈述句式中的、说话人对事象界变缘由的认定。
“把”字句是汉语所特有的句式,“把”字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类型学价值。
关键词“把”字句事象界变解析性陈述主观性认知类型学○ 引言“把”字句是汉语中常见的句式,但却是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所没有的句式。
像“被”字句、“比”字句、“使”“让”“叫”字句所表达的被动义、差比义、致使役在英语等语言中也同汉语一样,被形态化为某种特定的句式(是否等义则是需另加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把”字句却在这些语言中没有相应的句式表达。
这种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其语言类型学的价值何在?关于“把”字句,已有的主要学说有“处置”说、“提前宾语”说、“致使”说、“影响”说、“位移”说、“主观处置”说、“焦点标记”说①等,同时,关于“把”字句也有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②。
这些不同的学说、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不同的时期,基于不同的学术理念,从不同的方面对汉语“把”字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很有价值的前行性研究。
本文在这些前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以“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为核心话题,对“把”字句的认知类型学的价值进行讨论。
语言认知类型学是认知类型学的一部分。
认知类型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的经验结构的3本文曾以“事象变化的主观认知———汉语‘把’字句的语义解释”为题,在日本中国语学会第55回全国大会(2005年10月30日,筑波大学)宣读,期间得到了下地早智子先生的宝贵意见。
此后,在论文修改期间,又得到过任鹰先生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名词短语的可及性与关系化一项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对比研究

名词短语的可及性与关系化一项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类型学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词短语可及性与关系化现象进行深入对比研究。
我们将探讨两种语言在处理名词短语时的共性与差异,特别是它们在构建和表达复杂语义关系时的不同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英汉语言的本质特点,也有助于揭示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名词短语可及性与关系化的概念,并阐述这两种现象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回顾以往的相关研究,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并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语料来源、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工具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短语可及性与关系化方面的异同,为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英汉语言的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可及性(Accessibility)和关系化(Relationalization)是语言学中两个核心概念,尤其在类型学视野下,对于不同语言的名词短语结构和功能差异具有重要的解释力。
本文旨在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词短语可及性与关系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
名词短语的可及性通常指的是在语言中名词短语被识别、提取和加工的难易程度。
这一概念与句法结构、语义关系以及认知心理等多个方面紧密相关。
在汉语和英语中,名词短语的可及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词序、修饰语的位置和类型、以及名词短语内部的层级结构等。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短语可及性方面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关系化则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将名词短语转化为从句的过程。
关系化现象在不同语言中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反映了语言类型学的多样性。
在汉语中,关系化通常通过“的”字结构来实现;而在英语中,则主要依赖于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关系化手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们在句法结构、语义功能和信息组织方面的差异。
山西五台方言重叠式名词语法探微

关 键 词 :方 言 重 叠式 名词 语音 语义 认知 语 法 功 能
一
、
引言
( 2 )过生儿时候 ,妈妈给 我做 了一碗香 喷喷的鱼鱼。 ( 3 ) 他 戴见 穿格格小布衫 。 ( 5 )这些条条都是我剪的。 ( 作 定语 ) ( 主语 )
就 行 政 区 域 而 论 ,五 台 县 属 于 山 西 省 忻 州 地 区 。就 方 ( 作宾语 )
成的A A 重 叠 式名 词
A 为形容词性成分 的时候 ,重叠式名词 多指某 种带有形 容词A 所表示的特征或性状 的事物 ,如 “ 香香 ”指 “ 擦脸 的
护 肤 品 ” 。这 些 名 词 在 句 子 中 主 要 充 当 主 语 和 宾语 , 而 且
这 种 重 叠 式 所 表 示 的 意 义 主 要 有 两 类 :一 是 表 示 亲 属 作 主 语 和 宾 语 的 时 候 可 以有 自 己 的修 饰 语 。但 通 常 不 自作 称谓 ,二是表 示 “ 小巧 ”和 “ 可 爱 ” 的 感 情 色 彩 。因 此 , 作 为 名 词 的句 法 功 能 完 备 的 一 类 重 叠 式 ,可 以 作 主 语 、 宾 语 和 定 语 , 可 以 受数 量 短 语 修饰 。例 如 :
中,A 表示B 所具 有的性状或程 度等 。 “ 动 词性成分 +名词 性 成分 ”构 成 的重 叠式 名 词 中 ,A 是B 所 能 发 出的动 作 , ( 儿 )车 ”是当地 的一种客运 交通工具 ,三个车轮 ,柴油 词普通话中也有 ,例如:跷跷板 、碰碰车等。
( 二 )A B B 式 中不 同的 构 成方 式 表 示 不 同 的语 义 色 彩
A A B B 式在五 台县方言 中数 量并不多 ,主 要表达两类语 相 关的 A和 B分别重 叠构成的 ,例 如 “ 瓶瓶罐罐 ” “ 碗碗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摘要:近十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做了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研究、构式语法研究和韵律语法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热点1989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自此之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处于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具前沿性、成果最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突出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汉语语法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尤其在近十年的语法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多元化。
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层出不穷,共同推进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取得的成果,讨论了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形态类型学,主要是给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
当代语言学中,语言类型学已不仅仅是指给语言进行分类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跨语言比较和归纳推理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之上,可以理解为“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其根本理念就是刘丹青所说的:“致力于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来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当代语言类型学家认为单靠对一种语言的深入开掘无法洞悉人类语言的共性和本质,任何对某种具体语言的特点或规律的总结必须得到跨语言的验证,否则就不宜认为个别语言的某某特点或某某规律就是该语言独具的所谓“特点”。
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型学的建立,应该从格林伯格及其1963年发表的语言类型学经典论文《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算起。
国内最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始于1984年陆丙甫与陆致极合作翻译的格林伯格上述的那篇经典论文,其后,1989年沈家煊翻译介绍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Oomrie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在1893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年,Breal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类型学视野中的同一、差异与相似

类型学视野中的同一、差异与相似【摘要】:本论文拟从类型学和认知两个角度对同一、差异和相似三个范畴的话语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
我们首先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现代汉语、现代越南语、现代英语和现代法语四种语言中表达同一关系、差异关系和相似关系的话语结构。
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别体现为以下三点:1.同一、差异和相似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三大关系范畴。
每一范畴内部都有三个基本类型,即实体性、类属性与个别性三个次范畴;然而,不同语言表达同一种关系的话语结构在结构类型上则有一定的差异。
2.在所考察的语言中都存在表达同一种关系的两种话语结构:描述性话语和比喻性话语。
有的语言(如法语、越南语)在描述性话语结构与比喻结构之间作出一定的形式区分,而在汉语和英语中这两种话语结构是相同的。
3.各语言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用来表达同一性、差异性和相似性的那些语法手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鉴于此,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型理论为指导建立同一、差异和相似三个语义范畴,运用功能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考察这三个范畴在不同语言中的话语结构的类型和功能,在类型学的背景下对现代汉语同一范畴、差异范畴和相似范畴的话语结构进行进一步研究。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假设,比较和类推是人类普遍的基本认知能力。
我们从比较入手论证比较是个逻辑过程,其结果是发现对象之间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
一致性指的是对象之间在某一或某些特征上的完全共享,亦即共享特征在性质和程度上相同;不一致性体现为对象之间共享特征的多少或共享特征的程度不同。
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分别是同一关系和差异关系赖以形成的逻辑基础。
同一性和差异性相整合就形成了相似关系,换言之,相似就是部分同一。
同一关系在语言系统中表现为三种语义关系:实体性同一——对应于同一实体的不同对象之间的一致性、类属性同一——不同对象之间在某一范畴的类属特征上的一致性及个别性同一(相等性)——不同对象之间在某一个别特征上的一致性。
这些关系就构成了同一范畴。
从认知语法看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功能_张立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31 N o. 3 M ay 2008
从认知语法看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功能
张立飞 1, 董荣月 2
( 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河南 洛阳 4710032; 2. 河北师范大学外语教学部, 河北 石家庄式。
有高预设内容, 而名词语由于其低预设内容受到排
1. 分析框架
斥, 由此可以推演出名词语使用的限制:
语言中的概念参照点现象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
在参照点的辖域内不能出现与其共指的名词语。
认知能力。 L angacker ( 1991; 1999) 对其做了详细而
名词语的使用限制是我们判断句中人称代词与
话人就使用名词语, 以期在受话人头脑中激活相应 意力的第二焦点。因此, 尽管在动词所描述的语义
的指称对象, 受话人也需花费较大的精力去处理相 关系中, 参与者都作为补足语而得到突显, 但作为 应的信息。而人称代词具有较高的预设内容, 其指 射体的主语显然比作为界标的宾语被赋予了更多的
称对象在受话人当前意识中已被激活, 且受话人无 关注, 因而也更为突显, 更倾向于被看成是整个句
的成分 (包括词、词 组和小句 ) , 都可从受话人对 ( pro filing) 功能所赋予参与者突显程度的不同。充
其指称对象的熟知程度进行描述, 即指称语都有各 当主语和宾语的名词性成分的作用是分别标明勾画 自的预设结构。 ( L ambrech t, 1994) 预设结构体现了 关系 ( profile re lation) 中的射体 ( tra jectory ) 和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