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教学教案设计

数一数教学教案设计
数一数教学教案设计

数一数教学教案设计

The design of teaching plan of "number one number"

数一数教学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

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

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2、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4、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

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

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记:

1 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

数的技能。

2 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 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分析 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查阅读课和识字课两大类型,我们主要介绍阅读课的解题思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阅读课的考题中主要出现过以下几项考查内容:文本分析、教学目标、导入、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板书设计。本文我们将对考频最高的教学目标部分进行讲解。 二、知识讲解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上,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低年段)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理解文中XXX 的基本含义(能够理解文中XXX的内容;能够利用XXX造句);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中、高年段) 【注意】在小学阶段,任何年级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都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认、会写、会读,中年段、高年段除了这三方面外,可以再从理解词或句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组词造句等方面挑选一到两点加入目标中。 【例】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读写“拮、据、寐、驰、馈、惑、捎”7个生字,理解这些字词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注意】在实在不会写或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模板比较死板,不够切合课文。要想提高切合度,可以再结合文章添加一些内容。如下: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掌握文中XX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XX的重要内容/体会文中XX的情感),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例】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中大白鹅叫声、吃相、步态方面的特点,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到文章表达的XX(大好河山的秀美,大自然的美,环保意识,人格魅力)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阅读习惯。(小学通用) (2)激发学生探索XX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高年段) 【例】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设计意图大全

小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设计意图大 全 幼儿语言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它不但會影响幼儿的正常表达,而且会对幼儿以后的智力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理解故事《一朵云帽子》,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2、通过观看图片和表演活动,理解小鸟把云帽子给太阳公公戴的原因。 3、体验与朋友交流和关心他人的欢乐。 活动准备: 故事《一朵云帽子》的幻灯片,小鸟、太阳、云帽子、小草、小花、大树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与幼儿谈话,引出主题。

1.师:谁来说说看你身上穿的是什么衣服?(裙子、短袖、短裤等)什么季节才穿裙子、短袖和短裤的呢?(夏天) 2.师:夏天外出的时候,太阳照在身上很热很热,我们该怎么办呢?(戴帽子、撑伞等)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一朵云帽子》。 二、欣赏故事,初步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1.,师:图上有什么?(小草、小花、大树、云帽子)小草、小花、大树的心情怎么样?(很开心、很高兴等)在观察完图片后,教师讲述幻灯片一的内容。 2、出示幻灯片二,师:这幅图上小草、小花、大树的心情怎么样?(不开心、不高兴等)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们很热)那么请小朋友猜猜看,当小草看见云帽子时会说什么话?(幼儿回答)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小朋友有没有猜对(教师讲述小草说:我戴、我戴)小花又会说什么话呢?大树呢? 3、出示幻灯片三,师:图片上的太阳公公怎么啦?(流汗了)它为什么会流汗呢?(热)瞧!谁飞来了?(小鸟)那小鸟看见太阳公公流汗会说什么话呢?(幼儿回答)我们来听听看,小朋友有没有说对(教师讲述画面内容) 4、出示幻灯片四,师:太阳公公戴上云帽子后有没有流汗了呀?(没有)教师讲述图片内容。 三、教师打开幻灯片,带领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在讲述对话的地方,采用放慢速度和等待的方式,引导幼儿大声的跟述。

《数一数》教学设计

《数一数》教学 主讲人:李维珍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数一数》的知识基础是10以内的数数和认数,它为以后学习数学作铺垫,就像打开数学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材在此处安排10以内的数数和数数方法,主要目的是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字的情况,为以后教学新的知识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数数和认数的情况。培养学生数数的能力和数数的方法。 2.经历数数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数数,感悟数字的作用。 3.提供交流、互动平台,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数的奥妙,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学会按顺序数数。 教具准备: 1、教师课件。 2、主题图。 3、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出示美丽的蝴蝶课件。(动画)

提问:谁能说出这动画中多少只蝴蝶? 2、请继续观察《美丽的蝴蝶》,四人小组,每个同学看到一只蝴蝶就用你手中的一根小棒摆在桌上,你看到几只蝴蝶就在你的桌上摆几根小棒,然后同组四人对一下,是不是同样多的小棒,哪个组的同学全数对了?(教师到学生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这个年龄段特喜欢的动画情境,让学生数蝴蝶只数,并用小棒的根数表示蝴蝶的只数,从中体会到数字生活中的用途,且初步渗透教学一一对应的思想。 二、串联情境,体验新知。 1、(1)哦!真不错有这么多同学数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一数。 板书:《数一数》 (2)出示几组实物图。(课件) (3)谈话:数一数每组实物图的个数,并把相应的数写在稿纸上。 (4)请一部分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数出的个数用数字表示在黑板上,并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 (5)教师把每组实物图的个数填在对应图下的括号里。 小朋友们,你数对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在学生学前班就会写数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数数,并把数出的数写在实物下面的括号里,是为了复习写数并把数数融为一体,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在数和写中体验数,从中获得数数的方法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初步渗透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出示教科书P2—3页的主题图。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教学设计的概念涉及了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过程、教学内 这许多课时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其中的每个课时都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小目标。等到单元结束时,我们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学生学情 当教师为教学单元中的一节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方说: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技术,接下来就要分析学生以往的知识结

构和学生对这个动作的接受能力。在我们学校,学生喜欢玩着一个《跳房子》的游戏,游戏中用到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与我们要学的技术有很大区别。所以我们只能用这个动作做引子,引出我们要学习的技术,再通过纠正摆动腿的高度,以及落地要屈膝缓冲来教会学生正确的技术。 远与游戏》部分)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在副教材中,我们可以选择投掷,也可以选择跑的游戏,选择的依据是学生整节课运动负荷的大小。 四、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这节课的框架就基本确定了。但学生在课堂

上并不是无序站立的,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考虑上课学生的人数和练习密度,要有一个或者几个队形,这就是组织形式。有很多教师在上课时用过圆形场地,或半圆形,或四排横队散开的队形,都是与学生人数和练习密度有关。如果学生人数多,四排横队比较合适,教师与所有学生的距离适中,学生能听清楚教师的讲解,但四排横队轮 接也不显得突然。 六、教学手段 个人理解就是用来应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的手段,方法,策略。虽然我们完成了上面的教学设计,但并不能保证课堂实际效果会按照我们的设想走,这就需要教师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并想好应

小学二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数一数)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umber one) instructional desig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数一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学生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观察方阵图,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个图形,你是怎么列式的,说说为什么这么列,我出示的是每排6个,有4列,通过调查孩子的列式有三种方法, (1)6+6+6+6= 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知道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所以在课的伊始,我想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到应该有序的数,多角度的数。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中。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

教案及设计思路

教案及设计思路 中班艺术活动:蝴蝶找花 海安县角斜镇中心幼儿园缪亚琴实施日期:2009年4月24日 活动背景: 《蝴蝶找花》是《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中班下学期中的一节艺术活动。本着尊重原教材,创新实施的原则,我搜索了一些相关素材,制作了相应课件,并改编了游戏玩法,融入了情感目标,以游戏的形式串联整个活动。活动设计中,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在感知6/8拍节奏,将根据音乐创编飞舞和停飞的造型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6/8拍节奏的音乐,初步感知乐曲优美抒情的性质。 2.根据说唱音乐尝试创编蝴蝶飞舞的优美动作和停飞时的造型。 3.在集体游戏中体验蝴蝶和花的亲密友情。 活动准备: 1.蝴蝶翅膀、触角若干、花的头饰(红、黄、蓝、紫) 2.春天背景图、蝴蝶和花的图片、音乐图谱各一副 3.课件《蝴蝶找花》、音乐《蝴蝶找花》、音乐《化蝶》、 活动过程: 1.律动《毛毛虫的舞》,激发幼儿兴趣 师:春天来了,毛毛虫们快出来玩玩吧!(随春天的背景、音乐《化蝶》律动) 师:吃饱了我们睡一觉吧。(播放音乐《蝴蝶找花》,教师给幼儿粘上蝴蝶翅膀。) 设计说明: 游戏化的口吻和组织形式能让中班的孩子较快进入游戏的情境。在“毛毛虫”睡觉的过程中长出翅膀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能够充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2.感知音乐,根据节奏创编蝴蝶飞舞的动作

(1)自由飞舞 师:呀!快看!一觉醒来我们变成美丽的蝴蝶了。快飞起来吧。(播放音乐《蝴蝶找花》) 动作要求:脚后跟抬起,小碎步移动,翅膀尽量伸展开。 (2)根据图谱,有节奏的飞舞 教师带领幼儿观看图谱,随音乐有节奏的飞舞。 设计说明: 图谱的应用能够鲜明、直接的感知节奏。将动作要领自然的融入孩子的游戏中,孩子易接受,也不打断孩子的游戏。 (3)创编飞舞动作 师:小蝴蝶还可以怎样飞呢? 3.借助课件,丰富感知,创编蝴蝶停飞的动作 (1)师:小蝴蝶在花园里飞来飞去找什么呢?(幼儿猜想,出示图片) (2)播放课件,讲述故事 小蝴蝶是怎样和花做朋友的呢?(播放课件)。 提问:小蝴蝶是怎样和花做朋友的? ①采花粉②闻一闻③比美④悄悄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 设计说明: 课件的使用一是让孩子在观看的过程中稍作休息,二是借助课件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孩子们创编动作。 4.借助游戏,巩固创编,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游戏规则:当听到音乐信号时,小蝴蝶可以自由飞舞,当听到儿歌指令时,停在任意一朵花上造型。(请客人老师扮演四朵花) 结束语:小蝴蝶们,我们再去找找其他颜色的花儿做朋友吧!(幼儿飞出活

数一数教学设计完整版

数一数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数一数》教学 主讲人:李维珍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数一数》的知识基础是10以内的数数和认数,它为以后学习数学作铺垫,就像打开数学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材在此处安排10以内的数数和数数方法,主要目的是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字的情况,为以后教学新的知识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数数和认数的情况。培养学生数数的能力和数数的方法。 2.经历数数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数数,感悟数字的作用。 3.提供交流、互动平台,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数的奥妙,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学会按顺序数数。 教具准备: 1、教师课件。 2、主题图。 3、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出示美丽的蝴蝶课件。(动画) 提问:谁能说出这动画中多少只蝴蝶? 2、请继续观察《美丽的蝴蝶》,四人小组,每个同学看到一只蝴蝶就 用 你手中的一根小棒摆在桌上,你看到几只蝴蝶就在你的桌上摆几根小棒,然后同组四人对一下,是不是同样多的小棒,哪个组的同学全数对了( 教师到学生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这个年龄段特喜欢的动画情境,让学生数蝴蝶只数,并用小棒的根数表示蝴蝶的只数,从中体会到数字生活中的用途,且初步渗透教学一一对应的思想。 二、串联情境,体验新知。 1、(1)哦!真不错有这么多同学数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一数。 板书:《数一数》 (2)出示几组实物图。(课件) (3)谈话:数一数每组实物图的个数,并把相应的数写在稿纸上。 (4)请一部分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数出的个数用数字表示在黑板上,并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 (5)教师把每组实物图的个数填在对应图下的括号里。 小朋友们,你数对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在学生学前班就会写数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数数,并把数出的数写在实物下面的括号里,是为了复习写数并把数数融为一

小班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1)

小班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下面是关于小班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区域活动内容: 班级区域活动名称: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 公共区域活动名称:娃娃家、建构区、小餐馆、小医院、美发屋、小超市。 二、区域活动创设背景: 小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是结合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同伴之间的交流较少,语言交往能力,普通话以及自制能力较差,动手能力薄弱,思维比较有局限的年龄特点,与主题活动相融合,兼顾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而创设的。本次区域活动我们小班组以“能干的小手”为主题,计划每班开放四个区域——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 三、区域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2、引导幼儿自主地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由地玩耍;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3、鼓励幼儿能够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探索游戏中的乐趣。 4、活动结束能将材料放回原处,在老师的提示下整理场地。 四、区域活动设置以及材料准备: 班级区域:阅读区、美工区、益智区、生活区 (一)阅读区: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看书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养成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

3.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材料投放:各种幼儿图书、各种蔬菜水果卡片图、小白兔、小红帽等一系列的故事书,点读笔。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能够掌握正确的拿书的方法,能一页一页地翻,告诉幼儿看书的时候不能大声讲话影响别的小朋友看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美工区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手指的灵活性。 2、对美术活动感兴趣,会自由地涂鸦和进行简单的粘贴。 3、尝试用小手大胆地撕纸和团纸。 4、学会用橡皮泥搓圆的技能。 5、知道做完手工之后要把东西收拾整齐。 材料投放:橡皮泥、旧报纸、印泥(手指点画)、涂鸦地KT板、发型设计。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如何把橡皮泥搓圆;怎样将纸撕成细条。 (三)益智区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会区分常见的颜色。(红色、黄色、绿色等)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练习排序,学会简单的排序。 材料投放:不同颜色的毛根、简单的图形、玩具配对、穿珠(不同颜色、形状)、毛毛虫排序(每个班图案不一样)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进行穿珠游戏,能随意穿成项链、手链,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四)生活区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扣纽扣、拉拉链。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学设计 数一数(一)教案

《数一数(一)》 ◆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思路说明 本课教学时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数数活动。第一个层次,借助直观的计数器模型,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十;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一百;最后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这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计数单位的大小。第二个层次是数由一千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大正方体模型,这个活动既可以巩固个、十、百、千之间的关系,又为学生认识一千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模型,是学生后续学习更大的数的基础。第三个层次是抽象地数数,让学生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这对学生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当学生对一千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通过圈一圈、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一千等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一千的实际大小。最后通过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和提高。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本节内容学习了千以内的认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数感。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材重视运用计数器和方块模型,帮助学生体会数的关系与意义;重视通过现实素材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大数。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认识,教材还安排了“试一试”,结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写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

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大全篇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大全篇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穿爸爸、妈妈、自己的鞋子的体验,学习词语:拖拖拉拉、摇摇晃晃、蹦蹦跳跳。 2、能大胆表述出观察到的不同鞋子的区别和穿上后的感受,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乐趣。教学准备 1、爸爸、妈妈的鞋若干双。 2、布置鞋屋的场景,男鞋区、女鞋区。 教学过程 一、带幼儿听音乐参观鞋屋,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到鞋屋去玩,好吗?(进活动室) 二、让幼儿观察并表述不同的鞋子都有什么特点: 引导语:哇!鞋屋里有好多鞋呀! 1、鞋屋里有些什么鞋呢?(皮鞋,高跟鞋、布鞋、运动鞋) 2、这些鞋都是谁穿的?(爸爸穿的鞋,妈妈穿的鞋) 3、爸爸的鞋子和妈妈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爸爸穿的是皮鞋,跟低;妈妈穿的高跟鞋,很高)颜色一样吗? (不一样,有白色的、黑色的……) 4、大家小脚并拢,看看自己穿的鞋子和旁边小朋友的鞋子有什么不一样? 5、谁的?谁的比较大?小朋友的鞋子呢? (爸爸的;妈妈的比较大;我的鞋子最小) 6、小结。爸爸、妈妈、小朋友的鞋子都不一样,现在鞋屋里有这么多爸爸妈妈的鞋子,我们一来起穿上试一试,好吗? 三、通过尝试让幼儿体验穿不同鞋子的感觉。(脱下自己的鞋放到椅子底下) 1、第一次尝试,集体体验穿上爸爸妈妈的鞋的感觉。

男孩穿上爸爸的鞋,女孩儿穿妈妈的鞋走一走,试一试。 (1)交流讨论:穿上爸爸的鞋,有什么感觉呢?走路很慢、我不会走路了、要拖着走, 很不舒服。 (2)我请一位小朋友穿爸爸的鞋走一走让大家看看是不是跟我们说的感觉一样? (3)穿爸爸的鞋走的时候鞋子离开地面了没有? 在地面上不断的发出声音,走得很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拖拖拉拉, 穿上爸爸的鞋,拖拖拉拉走得慢! (4)我们穿爸爸的鞋,拖拖拉拉走得慢,穿妈妈的鞋走路有什么感觉呢? 妈妈的鞋跟太高了,走路时想要摔倒。 (5)请两位小朋友穿妈妈的鞋走一走让大家看看是不是跟我们说的感觉一样? (6)穿妈妈的鞋子走路的时候身体怎么样了? 摇晃了,想要摔倒,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摇摇晃晃,穿上妈妈的鞋,摇摇晃晃要 摔倒! 2、第二次尝试,交换穿鞋,验证。 (1)男孩穿上妈妈的鞋子走一走,边走边说:"穿上妈妈的鞋,摇摇晃晃要摔倒" (2)女孩穿上爸爸的鞋子试一试,学说:"穿上爸爸的鞋,拖拖拉拉走得慢" 3、第二次尝试,穿上自己的鞋子体验。 (1)我们来穿上自己的鞋走走跑跑会有有什么感觉呢? 不大也不小正好,很舒服,穿自己的鞋跑得快,又蹦又跳的。 (2)那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蹦蹦跳跳,穿上自己的鞋,蹦蹦跳跳跑得快! 4、小结:穿鞋真有趣,穿上爸爸的鞋,拖拖拉拉走得慢;穿上妈妈的鞋,摇摇晃晃要 摔倒; 穿上自己的鞋,蹦蹦跳跳跑得快。 四、情景延伸 1、听是谁在吵架?小鞋子你怎么了?(穿反了) 那该怎么办?我们班的小朋友可聪明了没有把鞋子穿反,穿反鞋会很不舒服,也会摔倒。 2、我们在家里不要随便穿大人的鞋子,如果想穿,要有爸爸妈妈的搀扶,否则会摔倒或扭到脚,很危险,大家能做到吗? 教学结束

《数一数(一)》教学设计

《数一数(一)》教学设计 靖边县第九小学王娅婷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一)”。 教学目标: 1、结合摆方块、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结合对比、想象的活动,感受“千”的大小,初步发展数感。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正确地数出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方块模型、记分卡、习题卡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体会大数——猜一猜(初步感知“一千”) 实物出示:三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入黄豆500粒、100粒、1000粒。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并猜一猜,哪个玻璃瓶中的黄豆不多不少,正好是100粒? 分析对比:以100粒为标准,感知500粒就是5个100粒这么多;

1000粒就是2个500粒或者10个100粒那么多。 二、新知探究,感悟大数——数一数(直观感知“一千”) 活动一:拼摆小方块,感知1000的大小 1、拼一拼:小组合作,用方块计数卡拼一拼怎么才能得到1000个小方块? 2、数一数:数方块(课件演示:一边演示一边数出1000得到的过程) ①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一条 10个一是十(先出示1个方块,再把10个方块摞起来成一条:点动成线) ②十个十个地数(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即一百 10个十是一百(10个十叠加是一百:线动成面) ③一百一百地数(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是一千 10个百是1000(10个百叠加是一千:线动成体) 3、摆一摆:用计数器把1000得到的过程摆一摆。 活动二:争当记分员 出示规则:

教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何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上课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安排和策划。 教学设计应具备的特点: 一、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二、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教学设计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次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三、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四、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 一、教学对象:以谁为中心进行教学系统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根本问题。也是在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展开教学设计。要分析学习者的特点;评定学习者的初始状态;预测学习者发展的可能空间。 包括1、学习需要的分析,如:开展教学设计具备了那些条件,有哪些不利因素?哪些因素必须要考虑,哪些因素从次考虑?在分析中必须解决教师“为何教”学生“为何学”的问题。2、学习内容的分析:着重分析学习者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达到什麽程度和水平。培养何种能力和态度,使身心获得怎样的发展。分析中必须解决教师“教什麽”,学习者“学什麽”的问题。3、学习者的分析:分析学习者在进入学习过程前所具备的一般特征、确定学习者的初始状态、注意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了解学习者的准备状况。总之要考率“谁学”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在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智能获的怎样的发展,培养什麽样的能力,达到什麽水平,培养什麽样的态度等内容都要用具有可观察、可测定性的术语精确地加以表述。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有层次、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节课的开始,同时也是本节课的归宿。 三、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要选择教学策略,以期实现预期的目标。包括的几方面: 1、主要采用何种经济而有效的教与学的形式。 2、安排什麽样的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 3、设计何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4、选择什麽样的教学媒体及怎样设计。 5、安排什麽样的课型。 6、设计教学环节和步骤。 四、教学评价:是对本课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安排的教学活动、步骤是否具体、可行等问题的一个检验。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

基于互联网搜索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数一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背景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2.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3.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4.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27名,15男12女。平均年龄不到6.5岁。22名来自本校学前班,3名来自校外学前班,降级2名。通过学前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数数识数能力,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同时通过网络,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我相信,只要教师引导得当,达成本内容的教学目标会顺利的。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四)让学生感知网络的便捷和奇妙,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观察比较,讲授法。 教学准备: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10根小棒。 (三)相关网址。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https://www.360docs.net/doc/7e17602666.html,/u76/v_NTY0MzIxNDQ.html】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7602666.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 C8%CB%BD%CC%B0%E6%D2%BB%C4%EA%BC%B6%CA%FD%D1%A7%C9%CF%B2%E1%CA%FD%D2% BB%CA%FD%B2%E5%CD%BC&in=11038&cl=2&lm=-1&pn=17&rn=1&di=130906675140&l n=1280&fr=&fm=&fmq=1323868839406_R&ic=0&s=0&se=1&sme=0&tab=&width=&he ight=&face=0&is=&istype=2#pn17&-1&di130906675140&objURLhttp%3A%2F%2Fv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7602666.html,%2Fvrw%2Fsc%2Fsctx%2F790178166099.jpg&fromURLhttp%3A%2F%2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7602666.html,%2Fxzy%2Fsctx%2F92858.htm&W675&H480】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下面有几辆汽车?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棵白菜?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2.学习数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7602666.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 C8%CB%BD%CC%B0%E6%D2%BB%C4%EA%BC%B6%CA%FD%D1%A7%C9%CF%B2%E1%CA%FD%D2% BB%CA%FD%B2%E5%CD%BC&in=11038&cl=2&lm=-1&pn=17&rn=1&di=130906675140&l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 (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

小班长带子飘起来设计思路及教案

《长带子飘起来》 选自明天版小班下主题四《快乐宝贝》次主题二《玩一玩》中的一个教学活动。 理论依据:《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经常能接触并感知事物的各种量,如物体的大小、长短,马路的宽窄等等。但幼儿对物体的大小、长短、上下等概念了解的比较浅显,动手操作能力有限,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学会区分物体的长短并排序,我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视觉的观察比较来进行,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进而促进新经验的获得。 实施策略: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着、合作者和引导着,根据小班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活动开始创设情境带幼儿到玩具店,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来比较长短,在孩子们做出自己的判断后,我及时的进行比较长短的经验梳理。接着,我将幼儿感兴趣的的魔法棒投放到活动中,运用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重点探索、发现比长短的方法,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增强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便于理解记忆。最后,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比

较彩带长短、排序,按要求连接彩带,整个活动以游戏情景贯穿,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突出重点,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幼儿眼看,脑想,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不但有利于幼儿加深理解,也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3以内物体长短的方法并练习排序。 2.愿意尝试按照物体长短排序,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学习比较3以内物体长短的方法并练习排序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激发兴趣 师幼一起做动物模仿操,引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初步感知长短。二、探究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尝试排序 1.观察课件讨论,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引起幼儿对生活中长短事物的关注。 (1)玩具店里有什么玩具?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出示图一问幼儿,这是什么玩具,两个玩具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图二通过火车、汽车形状的比较,引出叫声,让幼儿知道声音也是有长短的。 (3)出示图三,强调了解物体比较时,要一端对齐的重要。 2. 尝试比较3以内物体长短的方法并排序

《数一数(一)》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教学设计 明德小学白小英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三册第19页——第2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结合对比、想象的活动,感受千的大小,初步发展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具: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型、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1、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那9加1是多少?(学生演示9+1的演变过程) 2、99加1是多少? (学生演示99+1的演变过程) 二、探究新知: 1、999加1是多少?(想一想,然让后小组交流) (1)学生讨论。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999+1的演变过程) (3)师小结:满十进一,九百九十九再添一就是一千。 2、有多少个正方体? (1)(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这是一个什么物体?这个大正方体就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汇报完后)谁估的比较接近呢?我们还是来数一数吧。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数出来呢?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数比较好。(学生分5人小组活动,每组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每人20个小正方体,合作讨论数的方法) (3)小组汇报:可以怎样数?(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操作演示)(4)哪一组数的方法比较好?我们一起来这样数一数。(课件演示由10个小正方体到一条,由一条到一层的过程)这就是大正方体中的一层,这样的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是怎样数的?(板书:10个

一年级数学数一数的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数一数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数一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

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