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神 经 炎 针灸疗法
毕业论文-针灸治疗面瘫病症

针灸治疗面瘫病证摘要:目的探讨对辩证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矢键词:针灸面瘫月俞穴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 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常常伴有口水自该侧躺下。
般症状疋口眼歪斜。
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扌口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或者法夹热、夹暑湿等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不和,气血闭阻,筋脉失养而致。
病因:弓I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
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冃、鼓气和蹶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灸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之一,《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疾病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尖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针刀松解茎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

寒气入侵患者表现为关节疼痛,湿气入侵患者表现为肢体酸痛。
痹病与体质、气候、生活环境、日常习惯等紧密联系,一般患者所处环境阴暗、潮湿,则极易出现外邪入侵情况,于经络内无法散去,长此以往深入筋骨,引发疾病[6]。
同时患者本身正气不足也会出现膝关节炎疾病。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因机体功能日渐衰退,精气亏损,更易出现退行性关节炎疾病。
另外,如患者过度肥胖、内分泌失调等也会增加疾病概率[7]。
以针灸法治疗膝关节炎作用在于止痛活络、通经理气。
行痹患者需祛风活血,痛痹患者需散寒温经,著痹患者需化浊除湿。
针灸选穴以患者自述结合病状为基本原则,进而帮助患者调理气血,祛除寒邪,实现通则不痛的作用[8]。
推拿侧重点在于理筋整骨,可以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提高关节活动能力。
通常以按揉、点压、摇滚等手法进行按摩,推拿部位以足三里、承山等穴位为主,推拿区域以患肢膝关节周围、髌骨周围等为宜,进而预防肌肉萎缩,缓解肌肉痉挛问题。
将针灸与推拿结合起来可以共同发挥调理气血之功用,相辅相成,强化治疗效果[9]。
本文探讨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行针灸推拿法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且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关节疼痛评分、肿胀评分均有所降低,中医证候积分、CRP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该结论与刘东君[10]发表文章结论相一致。
总而言之,对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实施针灸联合推拿法治疗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痛楚,缓解关节肿胀,值得推广[11]。
参考文献:[1]刘春雨,杨娟.温针灸推拿辅以中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世界中医药,2018,13(08):1988-1991.[2]张蕾,董雪,王伟.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J].河北中医,2018,40(05):763-765.[3]王洪涛,石坚,刘行高.活血寄生汤联合针灸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04):389-390.[4]许鸿雁,吕志艳,孙学娟,等.温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和关节液IL-17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8, 34(07):46-49.[5]郑晓斌,林伟容,林远万.推拿手法配合温针灸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应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33(06):822-827.[6]范荣,刘玉金.温针灸结合推拿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骨保护素、降钙素及骨钙素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6):86-89. [7]蔡海东,陈雄.益肾通络方联合针灸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03):386-388.[8]陈黎,陈进.观察温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4):87-88.[9]付冬梅,赵敬军,周佳华,等.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2):47-49.[10]刘东君.针灸推拿对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6):265-266.[11]杨洸.针灸艾灸配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6):96-97.编辑:田杏茹编号:EA-4181225170(修回:2019-10-05)“针刀松解茎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Efficacy of Zhendao Songjie Jingtu on peripheral facial neuritis陈松李小华江云蓉李丽(南平市顺昌县医院,福建南平,353200)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28-0040-04【摘要】目的:研究“针刀松解茎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针推)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迟缓性瘫,如额纹消失,眼裂变大,不能闭眼,鼻唇沟浅,口角歪斜,不能做皱眉,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
无年龄、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
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涡僻。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2.患者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4.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分:(1)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骨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2)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3)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处,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4)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证有受凉史,突发口眼歪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3.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舌淡苔薄,脉弱;4.风痰阻络证口眼歪斜,面部麻木作胀,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分期辨证针灸效果观察

全 部病例按 照 《 实用耳鼻咽喉科 学》中周围性面神经炎诊 断标准 『,均除外因脑血管病、肿瘤、外伤、中耳炎、乳突炎 2 】 等其他病 因所致周 围性面瘫 ,且患侧均为第 1 次发病 。
表 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I ( ) N % l
见表 1 。
3 讨
论
目前 尚不清楚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 ,属 中医学 “ 面瘫 ” 口眼喁斜 ” 吊线风 ” 卒 口僻 ”等范畴 。 、“ 、“ 、“
e c nyrt o eo sra o ru s i icnl ihrtedf rn e e e ogop a i icn < .5. o c s n i e f i c e f bevt ngopwa g f at hg e h iee c t nt u s s g f a tP 0 )C n l i : a t h i s ni y , b we w r w s i n f 0 uo
络型 1 4例 。 1 诊 断标 准 . 2 1 . 医 诊 断 标 准 . 1西 2
针 刺 患侧 阳 白、攒 竹 、迎 香 、颧 髂 、牵 正 、翳 风 、风 池 、 地仓 透颊 车 、 外关 、双 侧 合 谷 。
1 . 4统计 学分析 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 S 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 P S1. 比较 采用 方差分析和 t 检验 。 2 结 果
1 . 辨 证 分 型 .2 2
风寒型:口眼喁斜 ,多有面 部或耳后 吹风 受凉史 ,患侧发 紧恶风,无 明显耳后疼痛及其他发热体征 。风热型 :患侧面 肌 纵缓不收,兼见 口干鼻燥 ,咽痛 ,眼干 ,尤其是耳后有明显的
疼痛 。 1 治疗 方 法 _ 3 1. . 1观 察 组 3
使得面瘫成为可 以用针灸作为主要治疗 手段的病 症之-[。本 - 1
面 瘫(面神经炎)

• 二 鉴别诊断 • 本病需于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腮腺 炎,腮腺肿瘤,额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 耳炎并发症,迷路炎,乳突炎,大脑半球 肿瘤,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面瘫;桥小 脑肿瘤,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转移等颅内 转移等颅窝病变相鉴别。
• 三 中医辨证论治 • ⑴ 风寒袭络 •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 寒,面部发紧,得热则减。 • 舌象:舌苔薄白。 • 脉象:脉浮紧。 •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本方为麻黄、防风、杏 仁、生姜党参、甘草、附子、桂枝、川芎、芍药、 黄芩。
• ㈡ 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 不全,泪腺分泌异常,额纹减少或消失, 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 健侧,如面神经损伤在颈乳孔以上,可出 现听觉障碍;损伤在膝状神经节,可出现 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郭的感觉或疱疹; 损伤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出现流泪,唾 液减少。
• ㈢ 实验室检查 • 常规检查:血• 八 预后及转归 • 面神经麻痹恢复后,个别病例(约2﹪)可 复发,复发的时限为10天-20年不等。约 80﹪病例在2-3个月内恢复,若患者在6个 月以上尚未恢复,则日后完全恢复正常的 希望不大。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多于1 个月左右即明显恢复。
• 九 注意事项 •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病情较重者每 日针刺2次. • 2、严重面神经麻痹患者由于眼睑闭合不全、 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容易导致眼内 感染,特别是角膜损害,应注意减少户外 活动,不宜吹风及持续用眼,可使用眼药 水、外出或睡眠时可用眼罩保护。
• ⑵ 风热灼络 •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发热恶 风,口苦,咽干,耳后热痛。 •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 脉象:脉浮数。 • 治法: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本方为秦艽、羌活、防风、 白芷细辛、独活、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 苓、甘草、石膏生地。可加牵正散。若风热甚者 去细辛、独活,加桑叶、蝉衣。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有扳机点及痛性抽搐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 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所致。 表现为三叉神经麻痹(面部感觉减退、角 膜反射迟钝等)并持续生疼痛,常合并其 他脑神经麻痹; 牙痛:牙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 部,可因进食冷、热食物而加剧,X线检 查有助于鉴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简称面神经炎或 Bell麻痹 (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 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 面瘫。
面神经 Facial nerve
(一)起止、走行、分布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延髓脑桥沟外侧 (小脑中脚下缘) 内耳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面神经
孤束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 70~80%女略多于男,约2:1~3:1 发病部位以第二、三支最多见,大多为单侧 发作性剧痛,为时短暂 表现为面颊、上颌,下颌及舌部电击样、针刺 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常有扳机点,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 为敏 感区,轻触即可诱发
分期针刺
• 急性期:浅刺加灸,不通电。具体为:针刺患侧阳 白、地仓、牵正、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和对侧 合谷穴,同时艾灸患侧翳风穴, 所有穴位均浅刺0.5 寸,针用泻法,每5min运针1次,留针30min, 每天1次。 • 静止期:透刺加电。具体为:患侧地仓、颊车相互 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前两组分别通 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 针刺患侧翳风、牵正穴和 对侧合谷穴,留针30min,每天1次。 • 恢复期:透刺配合巨刺,不通电。具体为:患侧地 仓、颊车相互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 不再通电针,针刺健侧阳白、地仓、颊车、合谷、 牵正、四白、迎香,留针30min,每天1次。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结合实例,对面神经炎患者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针灸结合中药的疗法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笔者调取本院2007年8月到2008年9月收治的50例病例,根据患者病期的不同,取相应的穴位和药物进行治疗,把治疗工作落到实处。
结果50例病例中有46例得到治愈,有3例病情好转,1例治疗无效,治愈率为92%,总有效率为98%,治疗效果良好。
结论针灸结合中药的疗法以中医原理为依据,以患者病情为基础,给面神经炎的治疗工作带来良好的成效,能够较有效地解决面神经炎的各项治疗难点。
【关键词】针灸结合中药;面神经炎;中医原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25—01近几年来,面神经炎给国人的健康带来的影响愈来愈严重,如何更好地治疗面神经炎,让面神经炎的治疗工作落到实处,已经成为了现今医学界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了。
中医是我国国学的精粹,在面神经炎的治疗方面,合理运用中医学的原理,可以有效地解决面神经炎治疗过程中的各项难点,使治疗工作落到实处。
1 病例资料笔者调取本院2007年8月到2008年9月收治的50例患有面神经炎并接受针灸结合中药的疗法进行治疗的患者病例进行研究:50例病例中有33例是男性患者,占总病例数66%,17例是女性患者,占总病例数的34%,男女比例比为1.94:1。
年龄均在3岁到83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以年龄在31岁到40岁范围内的患者病例最多,有31例,占总比例62%,其次是41岁到50岁范围内的患者病例,有12例,占总病例数的24%。
其余10岁以下的病例数有1例,11岁到20岁的病例数有2例,61岁到70岁的病例有3例,70岁以上病例为1例,无一患者在21岁到30岁年龄段内。
患者病例中包括了各行各业,以身份为农民和学生的人数最多,分别为22例和16例,两者相加占总比例数的7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炎
一.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①.常规针刺疗法:
Ⅰ.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筋经。
Ⅱ.针灸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下关、迎香、翳风、合谷、曲池,颊车透地仓,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
Ⅲ.随证加减:风寒证加风池、外关;风热证加风池、曲池;抬
眉困难加攒竹;体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Ⅳ.针刺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
面部穴位多取透穴刺法,初期面部穴位不宜过重,多轻刺浅刺;恢复期可加灸法。
②.其他针灸疗法:
Ⅰ.皮肤针法:取患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牵正,用轻叩法,以局部微红为度。
后期可使轻微出血,再用小火罐吸拔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微紫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Ⅱ.温针灸法:适用于风寒型及气血不足型。
取颧髎、下关、曲池、三里、外关等穴,加艾灸行温针灸。
或悬灸面部。
注意防烫伤。
Ⅲ.拔罐疗法:适用于风寒型和气血不足型。
用小号火罐行面部闪罐。
不要刺激太强,以温热舒适、不留罐印为度。
注意防烫伤。
Ⅳ.穴位注射: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太阳、牵正、下关、翳风及双侧曲池、足三里,选维生素B12或兰他敏注射液,面穴0.2 -0.3ml/穴,体穴1~2ml/穴。
每次取3~4穴注射,隔日一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Ⅴ.敷贴疗法:取患则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阳白等穴,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
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
每日1次。
适用于早期或恢复期。
Ⅵ.电针疗法:颊车与地仓、阳白与四白各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以断续波刺激10~20min,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为度。
电针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使用。
适用于恢复期及发病时间较长者。
③针灸推广技术—“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急性期是否针刺在学术界有较大争议,西医学认为早期不宜针刺,若针刺会加重局部水肿。
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早期针灸介入对于促进病情好转,预防慢性致残很有帮助,所以一旦发病可立即应用“经筋刺法”进行治疗。
该法适应于各期周围性面瘫神经麻痹。
无特殊禁忌症。
Ⅰ.治法:疏调经筋
Ⅱ.针灸取穴:主穴: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
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
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对侧合谷。
Ⅲ.针刺体位:基本要求是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体位舒适安稳,且能持久保持。
本针刺法取穴方便,坐卧位均可。
建议初次针刺者选用卧位,以防精神紧张、晕针等。
Ⅳ.针刺操作:以上诸穴均每日针刺一次,留针20分钟。
主穴: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
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以进入皮内为度)、排刺,每隔0.5寸1针,施捻转泻法。
颧髎: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太阳透地仓: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寸,施捻转泻法。
配穴:四白两透: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睛明:直刺0.5寸,不施手法。
下关:直刺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
风池:进针1寸,
施捻转泻法;翳风、合谷均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
Ⅴ.关键技术:针刺方向与深度:太阳针刺宜透向地仓,进针2.5寸。
透刺:阳白
四透: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四白两透:采用一穴
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太阳向
下穿颧弓透向地仓。
排刺:以患侧面部经筋为主,多针浅刺、排刺,针刺深度为2~3分,以进入皮内为度。
Ⅵ.注意要点:针刺手法应轻柔,以防皮下出血。
透穴切不可穿透皮肤,以免增加疼痛感和感染机会及使病人产生恐惧感而畏针不能接受治疗。
起针时应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2-3分钟。
2.中药治疗
①.风寒型: 治宜祛风牵正、温经散寒通络,方用牵正散加减。
②.风热型: 治宜疏风牵正、清热通络,方用桑菊牵正散加减。
③.体虚型: 治宜祛风牵正、益气活血通络,方用牵正散和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注意事项
1.饮食:忌生冷、辛辣、腥发之品。
2.调护:面部避免吹风受寒,用温水漱口、洗脸,必要时可带口罩、眼罩防护。
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夜间可涂眼药膏,以保护暴露之角膜,防止暴露性角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