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26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26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创作背景
《春望》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身处沦陷的长安城,目睹国家破败、人民 疾苦,有感而发。
《琵琶行》
白居易被贬官至江州,途遇琵琶女,听其演奏,感慨万千。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游览赤壁古战场,联想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感而发。
诗词主题
《春望》
01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人民疾苦的忧虑和悲痛,以及对和平
REPORT
26课诗词五首PPT 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诗词五首简介 • 诗词内容解析 • 诗词艺术特色 • 诗词鉴赏与感悟 • 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诗词五首简介
作者介绍
诗词三解析
总结词
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落寞。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萧萧几叶风兼雨,扫尽松花江上寺。”等诗 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落寞。
诗词四解析
总结词
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以及对爱情的深深感慨。
人生哲理
总结词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描绘生 活百态,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详细描述
在26课诗词五首中,作者们通过描绘自然 、历史、社会等现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 独特见解。这些诗词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 把握当下,要勇敢面对困境、不畏挫折,要 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名利。这些人生哲理 不仅对当时的人们有所启示,也对现代人有 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象,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巧用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本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特色? 本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
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有生活气息。率真自 然,不假雕饰。同时又融情入境,似不经意间地点出诗人孤 寂的情怀。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诗歌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徙倚”表示徘徊。“欲何依”不知该 归依何方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
四周的景象,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天的使者,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恰到好处。
诗歌朗读
自读诗歌,并用“/”表停顿标注《渡荆门送别》,一起感受 诗歌的节奏美。
钱塘湖 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ppt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ppt

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 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合作探究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 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2.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 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结局就会相反,历史形势 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01
春望
杜甫
作者简介
作者 评价
作品 风格
代表 作品
杜甫
字பைடு நூலகம்美 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 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 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 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 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 千古的名作。
古诗今译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 城内草木凄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版本写作“望”。苏轼说“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词五首》PPT课件

《诗词五首》PPT课件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全唐诗》存诗十首。
作者简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后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源自作者介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
诗意
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
2.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PPT)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PPT)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青 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 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 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 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 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 句诗词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 详谈,而这仅已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 的诗,就是..........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 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 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三)赏析颈联和尾联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 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 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虽然同样远的是俗世的名利,但陶渊明是无须地偏而心远,“鸢飞戾天 者”是见地偏而心远。对陶渊明来说地是否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条件 如何他的心都是远的。也就是:超然——超然物外、超然世俗、保持本心。
第二层:品味“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1、“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能否换为“望”, 为什么?
不能,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 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 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悠然的氛围相吻 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字更有目的 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 成的意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何深意?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享
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 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也看到了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还感受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出自本诗的 名句,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谈一谈其中蕴含的哲理。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设计说明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 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 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对 《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 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 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不畏”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 含了怎样的哲理?
浮云: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用来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目标长远。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1.诵读《登飞来峰》,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 韵律。
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 基本内容。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再次朗读诗歌,结合补充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资料补充】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 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唐诗五首》ppt课件

《唐诗五首》ppt课件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 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诗于记事写景 之中微露失意情绪,(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 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 路 难 (其一)
李白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 贫困孤苦的处境。
诗仙李白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 “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天宝(742年) 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 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 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 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 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 观的调子。
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 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 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 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 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 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 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 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 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 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 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 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 潮不平。
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 东指:指东方故里。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 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 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诗气势纵横, 有《龚自珍全集》。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 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 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 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 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 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 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 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 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 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
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总 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 ‘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 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 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 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限惜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 爱边塞风光,颂扬将 士意志。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 谊,抒发无限惆怅 之情。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 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 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 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 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 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 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行路难
zūn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zhù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s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y辕uá门n ,风c掣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漫天大雪图 (前10句)
雪中送别图 (后8句)
银 妆
飞 遍 地
大 雪 纷
忍寒雪 受难天
以奇
惨封沙 淡愁漠
云冰
感别设 慨寄宴
寓饯
惆别依 怅无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 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 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 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 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 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 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 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 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 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 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 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 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 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 怎能挨到天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背景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十九 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 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 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 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 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 ,这就是著名的 《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 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qiú
qīn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h瀚àn海l阑án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 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Fra bibliotek维《人间词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 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 “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 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 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 体。
诗歌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 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杜 甫
为 秋 风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 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 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杜甫(712-770),字子
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即天涯。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凋落的花朵并非无情无义, 化作春泥更护花。 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 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 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 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 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品读赏析
试着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 • 欢乐 • 内心苦闷抑郁 • 昂扬、明朗 • 阴沉、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 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 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因为 “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 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
安得广厦千万间, 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
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
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 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
前突兀见此屋,吾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耸的房屋,(即使)唯独 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可从家没建有在烦众神人应聚酬居车繁马华喧道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心灵问避我离怎尘能俗如自此然超幽凡静洒远脱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猛然墙抬下头采喜撷见清南菊山心胜情景徜绝徉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结队色的中鸟缕儿缕回彩翔雾远萦山绕的升怀腾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李白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 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金樽清酒斗十千,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 玉盘珍羞直万钱。 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 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 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 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 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 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 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 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 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 居》、《饮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