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PPT课件

合集下载

3-5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3-5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例: 某车床主轴箱箱体的主轴孔的设计要求是:
180
,R 0.018
0.007
a
1.25m,试确定孔加工的加工方案及
工序尺寸。
解:从孔的最终要求 Ra 1.25m
T 0.018 (0.007) 0.025
可确定孔的终加工方法。
180 0.018 0.007
内孔表面加工方案及其经济精度
加工总余量与工序余量的关系
n
Z0 Z1 Z2 Zn Zi i 1
● 单边余量与双边余量
双边余量:对于外圆和孔等旋转表面而言,加工余量
是从直径上考虑的,即加工余量在直径方向上是对称
分布的,实际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是直径上加工余量
的一半,故称为对称余量(即双边余量)。
双边余量
工序尺寸及 偏差
浮动镗
0.2
IT6 T=0.025
Φ180
180 0.018 0.007
精镗孔
0.6
IT7 T=0.04
Φ179.800 179 .800.040
半精镗孔
3.2
粗镗孔
6
毛坯孔
IT9 T=0.10 IT11 T=0.25
Φ179.200 Φ176.000
Φ168.000
179 .200.100
双边余量

z1 2

50
0 0.011
z1 2

54
0 0.10
被包容尺寸

z1

50
0.10 0
z1
2

54
0.011 0
2
包容尺寸
单边余量:对于平面的加工, 余量则是单边余量,它等于实 际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1-4 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1-4 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tc tp Tsu
n

tm ta 1 tsu 100
2、提高生产率的措施
(1) 缩短基本时间: 1)采用精铸、精锻的毛坯件,实施无切屑或少 切屑加工; 2)合理选择切削条件,确定合理的切削用量; 3)采用多刀多刃切削,多件同时加工; 4) 缩短工作行程; 5)在可行条件下,采用先进切削技术,如高速 切削、强力切削与大进给切削等。
1.0 IT9 0.062
1.7 IT12 0.250 47.7-1.0=46.7 3.0 IT15 1.0 46.7-1.7=45.0
0
Φ 45 ±0.5
四、工艺装备的选择
工艺装备: 机床、夹具、量具、刀具、辅具
1.机床的选择
(1) (2) (3) (4) (5) 机床的尺寸规格要与被加工的零件尺寸相适; 机床精度要与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相适应; 机床的生产率与被加工零件的生产纲领相适应; 机床的选用要考虑节省投资和适当考虑生产的发展; 改(扩)建车间,要充分利用原有设备。
1.时间定额的组成
(2)辅助时间ta(单位:min) 如: 装卸工件、 开停机床、 改变切削用量、 进退刀具、 测量工件等 基本时间+辅助时间=工序作业时间
1.时间定额的组成
(3)布置工作地时间ts(单位:min) 如:更换刀具、 润滑机床、 清理切屑、 收拾工具等 布置工作地时间ts=工序作业时间×α %
二、工序余量的确定

3。经验法 由工艺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操作工人,根 据经验确定的工序余量。这种方法往往具 有某些不确定性,不够准确。通常用于单 件或临时性零件的加工。
三、工序尺寸与公差的确定


1。确定各加工工序的加工余量

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教学课件:3-4工序间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教学课件:3-4工序间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01.3-4工序间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3)确定工序公差 最终加工工序尺寸公差等于设计尺寸公差,其余各加工工序按各自所采用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 确定工序尺寸公差。
(4)标注工序尺寸公差 最终加工工序尺寸的公差按设计尺寸标注,其余工序尺寸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按“入体原则”标注。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工序间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01.3-4工序间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工序尺寸是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各工序应保证的加工尺寸,与之相应的公差即工序尺寸的公差。工 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不仅取决于设计尺寸、加工余量及各工序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而且还与定位 基准、工序基准、测量基准、编程原点的确定及基准的转换有关。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情况下工序尺寸与公差的确定, 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不重合情况下工序尺寸与公差的确定。
01.3-4工序间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生产上绝大部分加工面都是在基准重合(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的情况下进行加工的,基准重合情况下
工序尺寸与公差的确定过程如下: (1)确定毛坯总余量和各加工工序的工序余量(查表修正法) (2)确定工序基本尺寸
从最终加工工序开始,即从零件图上的设计尺寸开始,一直往前推算到毛坯尺寸。最终工序基本 尺寸等于零件图上的基本尺寸,某工序基本尺寸等于后道工序基本尺寸加上或减去后道工序余量。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课件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课件
加工余量及工序 尺寸的确定
授课人: 授课人: 刘 明
一、加工余量
★ 定义:零件从毛坯成为成品的整个 加工过程中,某表面所切除的材料层厚度 称为该表面的加工余量。 加工余量有工序余量和加工总余量之分。 工序余量 加工总余量 ★工序余量:某一表面在一道工序中 所切除的材料层厚度,称为该表面的工 序余量。或者说同一表面相邻的前后工 序尺寸之差。
最终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1 最终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按零件 图样规定的基本尺寸和公差确定。 基本尺寸和公差确定 图样规定的基本尺寸和公差确定。 中间各工序的工序尺寸 的工序尺寸, 2 中间各工序的工序尺寸,根据加工余量 先确定各工序的工序尺寸, 先确定各工序的工序尺寸,再由后向前逐 个推算,直到毛坯尺寸。 个推算,直到毛坯尺寸 具体推算方法如下: 具体推算方法如下: 前工序的工序尺寸=本工序的工序尺寸± 前工序的工序尺寸=本工序的工序尺寸± 本工序的工序余量 式中,“十”用于外表面,“一”用于内 表面。 3 工序尺寸的公差则按各道工序的经济
二、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加工余量的大小对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率均 有较大的影响。余量过大浪费材料,工作量大, 有较大的影响。余量过大浪费材料,工作量大, 生产率低,成本增加等。 生产率低,成本增加等。余量过小毛坯制造精度 毛坯制造困难, 高,毛坯制造困难,加工困难或因毛坯表面缺陷 未能切除即达到尺寸要求而造成工件报废。 未能切除即达到尺寸要求而造成工件报废。因此 应当合理地确定加工余量,要做到这些, 应当合理地确定加工余量,要做到这些,必须先 分析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这些因素有: 分析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这些因素有: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工序的基本余量用公式表示是,外表面_______ 1 工序的基本余量用公式表示是,外表面_______ __,内表面________。 __,内表面________。 内表面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工余量大小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工余量大小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工余量大小,工序尺寸标注方法及定位基准的选择和变换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阐述几种常见情况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

(一)从同一基准对同一表面多次加工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属于这种情况的有内外圆柱面和某些平面加工,计算时只需考虑各工序的余量和该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其计算顺序是从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推算,计算步骤为:1 .确定各工序余量和毛坯总余量。

2 .确定各工序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最终工序尺寸公差等于设计公差,表面粗糙度为设计表面粗糙度。

其它工序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按此工序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和经济粗糙度确定。

3 .求工序基本尺寸。

从零件图的设计尺寸开始,一直往前推算到毛坯尺寸,某工序基本尺寸等于后道工序基本尺寸加上或减去后道工序余量。

4 .标注工序尺寸公差。

最后一道工序按设计尺寸公差标注,其余工序尺寸按“单向入体”原则标注。

例如,某法兰盘零件上有一个孔,孔径为,表面粗糙度值为R a0.8 μ m (图 3-83 ),毛坯为铸钢件,需淬火处理。

其工艺路线如表 3-19 所示。

解题步骤如下:( 1 )根据各工序的加工性质,查表得它们的工序余量(见表 3-19 中的第 2 列)。

( 2 )确定各工序的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由各工序的加工性质查有关经济加工精度和经济粗糙度(见表 3-19 中的第 3 列)。

( 3 )根据查得的余量计算各工序尺寸(见表 3-19 中的第四列)。

( 4 )确定各工序尺寸的上下偏差。

按“单向入体”原则,对于孔,基本尺寸值为公差带的下偏差,上偏差取正值;对于毛坯尺寸偏差应取双向对称偏差(见表 3-19 中的第5 列)。

(二)基准变换后,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为了便于工件的定位或测量,有时难于采用零件的设计基淮作为定位基准或测量基准,这时就需要应用工艺尺寸链的原则进行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1 .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在零件加工时会遇到一些表面加工后设计尺寸不便于直接测量的情况。

机械加工工艺培训1.5.2确定主轴孔的工序尺寸及公差

机械加工工艺培训1.5.2确定主轴孔的工序尺寸及公差
工作任务1.5.2:确定主轴孔的工序尺寸及公差
图示为某主轴箱体零件上的主轴孔示意图,该 孔加工工艺路线为:毛坯—粗镗—半精镗—精镗— 浮动镗,确定该孔的工序尺寸及公差。
• 工序尺寸 :工件上的设计尺寸一般要经过几道工 序的加工才能得到,每道工序所应保证的尺寸。
• 编制工艺规程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确定每道工序 的工序尺寸及公差。
Φ 28 ±0.5
任务实施:
(1)根据各工序的加工特点,查表得到各工序的加工 余量分别为8、5、2.4、0.5、0.1。 (2)确定各工序的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先查表确 定各工序的经济加工精度,分别为未注公差、H13、H11、 H9、H7。再查表确定各工序的经济粗糙度,分别为未注、 Ra12.5μm、 Ra6.3μm、Ra1.6μm、Ra0.8μm。 (3)根据查得的余量计算各工序的工序尺寸。 (4)确定各工序尺寸的上下偏差。按“单向入体”原 则,对于孔,基本尺寸值为公差带的下偏差,上偏差取 正值。对于毛坯,尺寸偏差应取双向对称偏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单位:mm)
工序 工序 名称 余量
工序的经 济精度
工序基本尺寸 工序尺寸及偏差
磨削 0.3 IT7 0.021
精车 0.8 IT10 0.084
粗车 1.9 IT12 0.210
毛坯
IT14 1.0
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单位:mm)
工序 工序 名称 余量
工序的经 济精度
工序基本尺寸 工序尺寸及偏差
磨削 0.3 IT7 0.021 精车 0.8 IT10 0.084 粗车 1.9 IT12 0.210
25.00 25+0.3=25.3 25.3+0.8=26.1

机械制造工艺-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

机械制造工艺-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

例题: 某轴直径φ50mm,其尺寸精度为IT5,表
面粗糙度为Ra0.04μm,并要求高频淬火,毛 坯为锻件。其工艺路线为:粗车-半精车 -高频淬火-粗磨-精磨-研磨,计算轴 的各工序尺寸及公差 解:
加工余量:由工艺手册确定。 工序尺寸:研磨工序尺寸即零件的设计 尺寸50-0.011 、Ra0.04μm
n1
T0 Ti i1
注: 公差的值大小——应按国标规定各公
差等级标准选取。 当T0一定时,各环公差Ti随n增加而减小。
3、封闭环的上偏差ES0
m
n1
ES0 ESp EIq
p1
qm1
ESP——增环上偏差 EIq——减环下偏差 m——增环环数
4、封闭环的下偏差EI0
m
n1
EI0 EIp ESq
1)基准不重合(待加工表面为工序基准) 2)待加工表面留有余量Z
解:画工艺尺寸链图(图1-45) (方法:从一个尺寸出发,到尺寸的基准后转
入相接的下一个尺寸链,通过所有相关联尺寸, 最终返回出发点。)P53 其中,键槽深为由本工序和终工序而间接获得, 为封闭环。 解得:L2=53.7(本工序工序尺寸及公差)
例:图4-22轴线弯曲造成的余量不均匀误差。 各项位置误差造成的影响参看表4-11
4)本工序的装夹误差εb 包括定位误差、夹紧误差。
5)余量计算公式 由于空间位置误差和装夹误差的
方向性,所以用矢量相加表示。 单边余量
Zmin Ta Ry Ha ea b
双边余量
Zmin Ta / 2 Ry Ha ea b
求:本工序工序尺寸L2(渗碳深度) 分析:渗碳层保留深度L0 —单边值(图面尺寸)
渗碳深度L2—单边值。 按尺寸链图,代入公式求解得:L2=0.7+0.025

第五节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第五节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第五节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工序尺寸是加工过程中各个工序应保证的加工尺寸,其公差即工序尺寸公差。

正确地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是制订工艺规程的重要工作之一。

零件的加工过程,是毛坯通过切削加工逐步向成品过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工序余量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一些工序尺寸在零件图纸上往往不标出或不存在,需要在制定工艺过程时予以确定。

而这些不断变化的工序尺寸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需要用工艺尺寸链原理去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运用尺寸链理论去揭示这些尺寸之间的联系,是合理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基础。

一、工艺尺寸链的基本概念(一)尺寸链的定义下面先就图5—17所示零件在加工和测量中有关尺寸的关系,来建立工艺尺寸链的定义。

图 图 图5—17 a )所示为一定位套,0A 与1A 为图样已标注的尺寸。

当按零件图进行加工时,尺寸0A 不便直接测量。

如欲通过易于测量的尺寸2A 进行加工,以间接保证尺寸0A 的要求,则首先需要分析尺寸1A 、2A 和0A 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据此计算出尺寸2A 的数值。

又如图5—18 a )所示零件,当加工表面C 时,为使夹具结构简单和工件定位稳定可靠,若选择表面A 为定位基准,并按调整法根据对刀尺寸2A 加工表面C ,以间接保证尺寸0A 的精度要求,则同样需要首先分析尺寸1A 、2A 和0A 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据此计算出对刀尺寸2A 的数值。

我们将互相关联的尺寸(1A 、2A 和0A )以一定顺序首尾相接排列成一封闭的尺寸组,称为零件的工艺尺寸链。

图5—17 b )和图5-18 b )所示,即为反映尺寸1A 、2A 、0A 三者关系的工艺尺寸链简图。

由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为了加工和测量的方便,有时需要进行一些工艺尺寸的计算。

利用工艺尺寸链就可以方便地对工艺尺寸进行分析计算。

(二)尺寸链的组成1. 环是指列入尺寸链中的每一个尺寸。

例如,图5-17(b )中的1A 、2A 和0A 都称为尺寸链的环,尺寸链至少由三个环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引用零件图上给出的设计尺寸及其 公差作为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方法
例:如图示零件。以A、B面为 定位基准钻ф10孔工序。
结论:当某些表面只需进行一 次加工(或多次加工中的最 后一次加工),且定位基准 与设计基准重合时,均可采 用此方法确定工序尺寸及其 公差。
.
13
二、余量法
在确定工序余量的同时,同步确定工序 尺寸及其公差的方法
尺寸链图画法 封闭环、增环、减环的表示法
.
24
判别组成环增减性的方法:
► 直接用上述定义判别 ► 是用环绕法(箭头法)判别 环绕法(箭头法)的具体做法是: ► 先按封闭环的尺寸标注方向给封闭环任意确定一个
【教学内容摘要】 本课题主要阐述加工余量及其确定方法,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原理,工艺卡 片填写的主要内容,以及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工艺装备(即刀具、夹具、量具等) 选用原则,和合理确定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工艺尺寸链法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具】 讲授法、讲练。
.
6
2、加工总余量 ► 加工总余量指加工过程中从加工表面切去的材料层总厚度。
其大小等于毛坯尺寸和零件图上相应的设计尺寸之差,也 等于各工序余量之和。
n
Z Zi i 1
.
7
.
9
二、影响加工余量大小的因素
加工余量的大小对于零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率均 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合理确定加工余量,必须了 解影响加工余量的各项因素
(包容表面)Zb=b–a。 ► 式中:
Zb——本工序的工序余量; a ——前工序的工序尺寸; b ——本工序的工序尺寸。
.
4
.
5
► 对于内孔、外圆等回转表面,其加工余量是双边余量,即 相邻两工序的直径差。
► 其中对于外圆2Zb=da-db,而对于内孔2Zb=db-da, ► 式中:
2Zb——直径上的加工余量; da ——前工序加工直径; db ——本工序加工直径。
.
17
三、工艺尺寸链法
例:如图示套筒零件, 毛坯为棒料,机械加 工工艺路线为: 车 左端面—车外圆—调 头车右端面,保证设 计尺寸50 —钻小孔 Ф10—镗大孔Ф20。
.
18
由于小孔Ф10直径小,在加工Ф20孔底面C时, 由于设计尺寸10 不便测量而无法直接保证其精 度要求。由于Ф20孔的深度可用深度游标卡尺 方便地测出,因此设计尺寸10 可以通过保证 设计尺寸50 和Ф20孔的深度尺寸而间接得到 保证。那么,在加工Ф20孔时,其深度尺寸及 其公差应为多少时,在50 尺寸合格的情况下, 设计尺寸10也一定能保证合格呢?
1、前工序留下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缺陷层 2、前工序的尺寸公差 3、前工序的形位误差 4、本工序的装夹误差 5、其它特殊因素
.
10
三、确定加工余量大小的方法
► 1、经验估计法 ► 2、查表修正法 ► 3、分析计算法
.
11
问题二: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工序尺寸是指每道工序加工后应达到的加工尺寸。
合理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是制订工艺规程的重要工作之 一,也是保证加工精度的重要基础。不同情况下工序尺寸 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是不同的,现归纳为以下三种方法予 以介绍。
工序的设计
.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加工余量及其确定方法,掌握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引用法、余量 法和工艺尺寸链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熟悉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工艺装备的选用 原则,以及合理确定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等的基本知识。能够合理确定加工余量、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机床设备、工艺装备、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
【教学内容】
.
2
问题一:加工余量的确定
一、加工余量的概念 加工余量是指加工过程中从加工表面切去的材料层厚度。
加工余量
工序余量 加工总余量 工步余量
.
3
1、工序余量 ► 工序余量是指在一道工序中,从某一加工表面切除的材料
层。其大小等于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 ► 对于非对称的加工表面,加工余量是单边余量。 ► 其中对于外表面(被包容表面)Zb=a–b,而对于内表面
4) 增环 尺寸链中某组成环的变动,若引起封闭环的同向变动,则 该组成环为增环。 同向变动是指,在其余组成环大小不变时,该环增大封闭 环随之增大,该环减小封闭环随之减小。
.
23
5) 减环 尺寸链中某组成环的变动,若引起封闭环的反向变动,则 该组成环为减环。 反向变动是指,在其余组成环大小不变时,该环增大封闭 环随之减小,该环减小封闭环反而增大。
例:如图示长方体零件
.
14
加工零件上下表面的工艺路线为: 1、毛坯锻造 2、以下表面定位铣上面 3、以上表面定位铣下面 4、以上表面定位磨下面
零件图上只标注出了设计尺寸,其余尺寸未知, 应如何确定工艺过程中所需的各有关工序尺寸及 其公差呢?
.
15
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加工总余量和各工序(工步)余量 2、确定各工序尺寸的公差 3、计算各工序尺寸 4、标注工序尺寸公差
上述这类工序尺寸就需要用
工艺尺寸链法来计算。这类
工序尺寸为工艺基准与设计
基准不重合时的工序尺寸。
.
19
(一) 工艺尺寸链的基本知识
1、尺寸链的概念、种类和特征
在机器装配或零件加工过程中,由相互联系且按一定顺序排 列的尺寸形成的封闭尺寸图形,称为尺寸链。
.
20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尺寸链,对尺寸链中的各尺寸 作如下定义:
.
16
例:某零件上一孔的设计要求为Φ100 ,Ra值为0.8μm, 毛坯为铸铁件,其加工工艺路线为:毛坯——粗镗——半 精镗——精镗——浮动镗。求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分析计算 (自己动手)
结论:当基准重合,表面需多次加工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的确定只需考虑每次加工时的加工余量和所能达到的经济 精度,并由最后一次加工开始向前推算,直到毛坯尺寸。
组成
尺寸链

封闭环
增环
组成环
减环
.
21
1) 环
列入尺寸链中的每一尺寸均称为环。环分 为封闭环和 组成环两种。
2)封闭环
封闭环是尺寸链中在设计、装配或加工过 程中最后(自 然或间接)形成的一个环。一个尺寸链必有且只有一个封 闭环。
确定封闭环的关键是, 正确理解“最后、自然、 间接”的含义本质
.
22
3) 组成环 尺寸链中除封闭环外的其余环均为组成环。组成环对封闭 环有影响,任一组成环的变动必然引起封闭环的变动。组 成环又可分为增环和减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