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辩证

合集下载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中医中的六气解释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外界自然界的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六种气候条件分别是风、寒、暑、湿、燥和火,也称为“六淫”。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风风是六气中的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存在的风气。

风具有活跃、温润的特点,但长时间暴露在风中会使人体耗气伤阳,受凉感冒,引起风痹等疾病。

中医认为,阳是人体的正气,风能够扰乱人体阳气的运行,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保护自己,避免暴露在强风环境中。

第二步:寒寒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低温条件。

寒是能够凝滞万物的力量,容易使人体体温降低,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出现感冒、风寒、关节疼痛等疾病。

对此,中医认为,人的体内阳气足够,就能够承受外部的寒气,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在寒冷季节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外部寒气对身体的伤害。

第三步:暑暑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高温炎热条件。

暑能够消耗人体的正气,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中暑、夏季感冒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主要来自阳气,而暑气可以消耗人体阳气,因此应该注意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第四步:湿湿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所形成的潮湿环境。

湿气能够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诱发湿疹、脚气等疾病。

中医认为,身体的正气主要来自脾胃,湿气能够扰乱人体脾胃的功能,因此应该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第五步:燥燥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干燥条件。

燥气能够伤人体液津,引起干咳、口干舌燥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液津来自于肾,应该注意多喝水,保持身体内液体的平衡。

第六步:火火是六气中的最后一种,指的是高温或燃烧所产生的热气。

火能够耗人体阳气,引起上火、口舌生疮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主要来自脾胃和肾,因此应该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引起上火。

总结:六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涵盖了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和火等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六气病机:

六气病机:

六气病机:六气,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导致人身内脏机能的异常变化,出现化风、化燥、化湿、化寒、化热、化火等不同证型,因此,它们属于病理变化的类型,为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风、寒、暑、湿、燥、火不同。

在概念上,前者属脏腑病理现象,后者属病因。

在临床表现上,外感六淫与内生之六气各具不同证候,两者之间并无固定的因果关系。

例如外感风邪,见汗出、恶风、脉浮等症,治宜疏风解表;内生的风,出现抽掣、眩晕、昏仆、脉弦等症,是多种原因导致肝的一系列病变的表现,必须针对具体发病原因并调治肝才能达到息风的目的。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神志昏乱;瘛,抽搐痉挛。

一般热证而见神志昏乱、抽搐痉挛症状,多属化火的病变。

本条指出了热极生风而抽掣,以及火热内扰心神的病机,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如阳明热甚则神昏谵妄,温病热入营分或逆传心包亦均会出现上述证候。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口噤;鼓栗,鼓颌战栗,指寒战之状;如丧神守,指精神失守,或作心神惶恐不安之状。

即一般口噤、全身寒战而又精神失守者,多属火的病变。

”口噤一症,可见于风痉或伤湿等病证,但本条所指是由火热炽盛所致,由于火热内炽,卫气遏阻于体内而不能布达温煦体表,因而出现口噤鼓栗、如丧神守等症状,这是热极的表现,即刘河间所谓“火热过极,反兼胜已之化”者。

应与伤湿、风痉(破伤风)等证的口噤相鉴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逆,指与正常生理运行反向,如胃气上逆、肺气逆上、肝气逆上之类。

冲上,是指急剧上冲的症状。

一般气逆而表现急剧上冲的证候,多属火的病变。

这是脏腑郁热,化火上攻的病机。

如阳明胃火上攻,可出现头痛如劈、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谵妄昏迷等,或可出现腹胀便秘而呕吐不止等;又如肺火炽盛,则胸痛暴喘、咯血等;肝火逆上,则出现烦躁易怒、目赤、吐血、头痛、眩晕、昏厥等。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躁,烦扰躁动;狂,狂妄;越,越出正常理智的行为。

指一般躁动不安、狂乱失常的病证,多属火的病变。

病机为五志过极,或感热邪而化火,痰火相挟,内扰心神。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在中医理论中,六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六种气候条件,即风、寒、暑、湿、燥和火。

这些气候条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包括六气的特点、与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调养方法等。

一、六气的特点1. 风:风气多见于春季,其特点是具有活动性、瞬间性和变化性。

风邪容易传播和入侵人体,引起感冒、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调养方法:避风,穿戴适宜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按摩头部和颈部,增强抵抗力。

2. 寒:寒气多见于冬季,其特点是寒冷、收敛和凝滞。

寒邪容易侵袭人体,引起寒痹、胃痛、腹痛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暖,避免受寒,穿戴保暖衣物,多运动,饮食宜温热,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3. 暑:暑气多见于夏季,其特点是炎热、燥热和上升。

暑邪容易伤津伤液,引起中暑、烦渴、口干舌燥等症状。

调养方法:避暑,适当休息,避免暴晒,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室内通风。

4. 湿:湿气多见于夏季和雨季,其特点是湿重、沉滞和浊浊。

湿邪容易滞碍运行,引起湿痹、泄泻、浮肿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持清洁,保持室内干燥,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多吃利湿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 燥:燥气多见于秋季,其特点是干燥、收敛和阻滞。

燥邪容易伤津伤液,引起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湿,多饮水,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少食辛辣食物,增加水分摄入。

6. 火:火气多见于夏季和炎热的环境,其特点是炎热、上升和烈性。

火邪容易伤阴伤津,引起口舌生疮、烦躁易怒等症状。

调养方法:降火,避免暴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二、六气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六气对五脏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一种气候条件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脏腑。

下面将介绍六气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1. 风与肝:风是肝脏对应的气候,受到风邪的侵袭会导致肝气郁结、头痛、眩晕等症状。

2. 寒与肾:寒是肾脏对应的气候,受到寒邪的侵袭会导致肾阳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六气之为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标本中气解)

六气之为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标本中气解)

六气之为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标本中气解)六气之为病(表里阴阳解)中医讲八纲,就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有的朋友问我,你一直讲六气,有时候说风寒暑湿燥火,有时候说,太阳寒水、阳明燥金之类,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六气。

我记得第一篇就说过了,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人有六腑;地有五运,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脏;运气各司,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所以,风寒暑湿燥火,这个说法,是六气具体的体现,而我们说“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把天地之五运六气统一为一个模式了,当说天之风,就与地之木联系起来了,当说天之寒,就与地之水联系起来。

所以,大家不要执于句下,当我们说风寒暑湿燥火,就要想到地之对应,所以我们通常用“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来称呼六气、也可以来称呼五运。

其实它们都是一个意思。

我们学中医的思想要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我们今天将六气的表里阴阳解,学习过伤寒论的朋友都知道伤寒里,将疾病分为六病、也有人说是六经之病,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在内经,谈论了许多医理,真正如何治疗,除了针灸,就是13个方子,在临床治疗上,如果不是十分颖慧于学习的人,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的。

而伤寒论,就是在理论和临床之间,架起了一个桥梁,这个桥梁,也是中医后来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有人说是临床界的奠基之作。

古代有很多医书流传下来,而起奠基性的作用不多,一个就是《黄帝内经》、一个是《神农本草经》、一个就是《伤寒杂病论》,如果要说四大经典,就加一个《难经》,不过这个难经基本是对《黄帝内经》的一个阐释和补充。

有的人说应该有《温病条辩》,很多人都会持保留态度,因为阅读起来,觉得他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也就是说,人们从伤寒里面总结出来的六病、其实就是对应了我们所说的六气之为病,当然,在医理的阐述上,会有所不同,这在实际中需要注意的,但大纲没有什么冲突。

五运六气的六气证候

五运六气的六气证候

五运六气的六气证候六气有主气客气,一主气初之气厥阴风木,风动,肝病,施于太阴。

二之气少阴君火,热肿,心病,施于阳明。

三之气少阳相火,热肿,心病,施于阳明。

四之气太阴湿土,湿濡泄,水闭浮肿,施于太阳。

五之气阳明燥金,燥干,肺病,施于厥阴。

终之气太阳寒水,寒浮,肾病,施于少阴。

二客气客气有岁气,司天,在泉1.岁气证候子午年,金火合德,燥热相临,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丑未年,湿寒合德,寒湿相遘,民病寒湿腹满,身腹愤,浮肿,痞逆,寒厥拘急。

寅申年,火木合德,风火相值,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卯酉年,金火合德,燥热相临,民病咳,嗌塞,寒热而暴,振憟癃闭。

辰戌年,水土合德,寒湿相遘,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己亥年,风火合德,风火相值,民病,热病行于飞,风病行于上,风燥行于中。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六气往复,主气不常也。

其补泻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

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

阳明之主,先辛后酸。

太阳之主,先咸后苦。

厥阴之主,先酸后辛。

少阴之主,先甘后咸。

大阴之主,先苦后甘。

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2 司天证候与治则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目转耳鸣,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体重,肌肉痿,食则呕,食减口爽。

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治则: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鼻窒,唾血,鼽衄嚏呕,尿色变,甚则疮疡浮肿,燔灼,金烁石流,肩背臂及缺盆中痛,心痛肺瞋,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治则: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民病胸中不利,咳唾有血,心如悬,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土旺时反腰椎痛,动转不便,厥逆,腰脊头项痛,时眩,浮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

中医如何运用六气理论分析肺部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六气理论分析肺部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六气理论分析肺部疾病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六气理论是中医认识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理论之一。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当六气异常变化或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气就可能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

在中医看来,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六气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医如何运用六气理论分析肺部疾病。

风邪与肺部疾病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

当风邪侵袭人体,常常首先侵犯肺卫。

比如常见的感冒,很多时候就是由风邪引起的。

风邪袭肺,肺气失宣,就会出现咳嗽、鼻塞、流涕、咽痒等症状。

如果风邪与寒邪或热邪相兼,病情就会更加复杂。

比如风寒袭肺,除了上述风邪袭肺的症状外,还会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现;风热袭肺,则会有发热、恶风、口渴、咽痛等症状。

寒邪与肺部疾病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侵袭肺部,会导致肺气失宣,津液凝聚。

表现为咳嗽,咯痰稀白,形寒肢冷。

如果寒邪凝滞,肺气闭阻,还可能出现胸部闷痛,呼吸急促等症状。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有些人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受寒邪侵袭而引发肺部疾病。

暑邪与肺部疾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多挟湿邪。

暑邪侵袭人体,容易耗气伤津。

但暑邪直接导致肺部疾病的情况相对较少。

不过,在夏季,如果暑热太盛,或者人体正气不足,暑热之邪也可能内传于肺,出现咳嗽、气喘、痰黄黏稠、口渴等症状。

湿邪与肺部疾病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阻遏气机。

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上渍于肺,就会导致肺失宣降。

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咯痰量多,色白质稀,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等。

在南方潮湿的地区,或者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而引发肺部疾病。

燥邪与肺部疾病燥为秋令主气,其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犯肺,会出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口鼻干燥,咽干喉痒等症状。

温燥多见于初秋,往往伴有发热、微恶风寒等表证;凉燥多见于深秋,常伴有恶寒、无汗等表证。

火邪与肺部疾病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辨证方法,我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辩证分析如下:病症一: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辩证分析:根据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等症状,初步判断患者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

气血不足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病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过度劳累、生活习惯不良、情绪失调等。

气血不足中的气是指人体生命的能量和活动力,气虚主要表现为精神疲惫、气短乏力;血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

病症二:失眠多梦、心烦不宁辩证分析:根据患者的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存在心火亢盛的情况。

心火亢盛是人体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症。

心火亢盛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人体的心火旺盛,对精神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综合分析:根据以上两组病症,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存在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两种病症。

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相互作用,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

针对这两种病症,中医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调理气血:通过调节饮食、锻炼和休息等方式,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建议患者多摄入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糯米等,同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2. 调理心火: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情绪,缓解心火亢盛的情况。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快。

总结:中医六症辩证分析认为患者的症状主要是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导致的。

对于这两种病症,中医建议采取调理气血和调理心火的方法,综合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情绪,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当然,以上只是初步分析,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一日六气运行规律

一日六气运行规律

一日六气运行规律
太阳,阳明,少阳是所谓的三阳,太阴,少阴,厥阴是所谓的三阴,三阴三阳组成了天地间的六气,天地间有六气,人也有六气,如果人体没有病,也就是说人体六气的运行会与天地之六气同步,这就是所谓的和,人体六气安和,自然没有疾病。

如果天地之六气错乱,比如夏天应热而反冷,冬天应冷而反暖,那么天地之气错乱,是为天地不和,此种时候就会有所谓的时气病,也就是流行感冒之类的疾病,几乎所有人都会犯,症状几乎一致,叫做时疫。

如果天地之六气和谐,但是人体的六气,内环境出现了问题,那么问题就属于个人的了,此时的症状就是一个人体内之症状,也会产生疾病,这就是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邪致病。

天地间之六气,从厥阴开始,少阴,再太阴,再少阳,再阳明,再太阳,即从春天到秋天,再到春天,这个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开的,因为人本来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人体之气也应该是这种规律。

所以人体之气,也是先厥阴,后少阴,后太阴,然后才是少阳,阳明,太阳这种运转。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这是正常情况下,正气运行的方式,如果不按照这个运行,那么气就不是正气,而是邪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

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

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

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

风火暑湿燥寒是六个气,所谓的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

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

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

六经之气以风火暑湿燥寒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

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

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

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

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

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

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念之中。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

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
间互为中气。

例如,太阳经,太阳属于寒水,太阳之所以称为太阳是因为它含有阳气,而他的本是水气,是寒水之气,所以它在标称为阳,在本为寒水,中间就是他的脏气,因为它和少阴相表里,所以说它中间所见的是少阴君火之气。

在这里又牵涉到了六经病。

他们的属性,如厥阴属于风,少阳属于相火,少阴为君火,阳明为燥金。

为什么要有少阳相火和少阴君火这两个火,因为讲少阴病,从六经辩证来说讲的是足经,在人,少阴君火指的是心,这两个少阴都是要考虑的。

所以说少阴肾含的是相火以少阳为用,而它又称为少阴,那么它和君主之官一定有着紧密关系。

在历代的气功道家的养生功法中之所以提倡心肾相交,坎离相交,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说太阳,标为阳本为寒,中间见的是少阴君火,那么它到底是从标还是从本呢?古人在黄帝内经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它是见本也可以见标。

那么它中气见不见?我们说也可以见。

为什么呢?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一个道理,比如说太少两感症,或者说寒邪直入少阴,指的就是肾,指的就是肾的阳气偏衰而导致的疾病的产生,所以说它可以见中气。

这里所说的中气,指的是少阴的经血不足产生的一个火,这是在临床的病症产生以后的一种表现。

在不产生病症的时候,它是以少阴君火为体。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所以太阳标为阳本为寒,中气见的是少阴。

太阳少阴各从标本而不从中气,实际是以天地间的寒气犯人而论。

少阴,标为阴本为火,临床表现有见于它的标气的时候,也有见于本气的时候,见于标的为阴症,见于本的为火症,一般来说见于本的都是指虚火而言。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心里面也有实火,这个角度是五行的生克制化道理里所讲的,风从火,燥就湿。

有人说厥阴无虚症,我说厥阴也有虚症,例如厥阴经的风火上扰,除了实火以外,就是阴血不足导致的,并且还有寒滞厥阴的头顶痛或寒热错杂的现象。

所以一定要看它的太过还是不及。

黄帝内经里面就讲到了,少阳之上火气制之,因为少阳为
相火,少阳的气在天为火,火气为本,在地为少阳,少阳为标。

少阳是以胆来论,所以中间所见的是厥阴肝。

在手经我们知道,手少阳三焦中见手厥阴心包。

这就是脏腑表里,足三阴三阳与手三阴三阳经的关系。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只要见到是阳明,就要考虑它是燥气,只要见是阳明,就要知道它是经气,只要见到阳明,就是以降为顺,所以以足阳明胃经来讲,它的气机是降的,但是阳明胃经所含的是子气不是本气,它的本气应该是湿气,所以说它中见太阴,应该是从湿气来论,在临床上也可以看出,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属于阳土,它就是以柔润的气机为好,不能见他的本气。

所谓的脏腑之间的气,例如木含有风气,以肝胆来论;土含有湿气,以脾胃来论。

临床上,只要是见了他们的本气,都把它看成是生病了,气机不调了,气机的升降紊乱了,寒热温凉不能达到平衡了,阴阳不能平衡了。

所以说,只要见到燥气,就是经气,就是胃阴受损,当然在调理治疗上要考虑到五行和六气之间的夫妻母子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我们把古人的思维通过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和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太阳经伤寒为什么会发热恶寒,因为它是中于太阳的标而不是中于太阳的本,这就道破了天机。

中于本就一定会见少阴之寒气,因为太阳标为阳本为寒,与少阴与肾是表里关系,所以它一定要由腑传入藏,标志着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太少两感,会出现“但欲寐”,既有风寒系于太阳经的经症,又有少阴经的经症,由此太少两感症就可以理解了。

由此可见,两经的气六气统之,这是古人的思维方法。

姚国美归纳: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者。

张子和《标本运气歌》曰:“少阳
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土坐。

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

”将标本中气都归纳在里面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记忆进而思考了。

例如,厥阴经属于风,风是从火的,风从火是从太过来论的,是从生发之气来论的,按照正常的相生之理来论的,木生火,所以说风从火。

内经也体现了这一点:肝藏魂,心藏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从火,符合自然规律,火越大,下面的冷空气补充越多,风也就越大。

正常情况下,热是要由风气来相助的。

但是如果太过,风火上扰,就会扰乱心神,或者涸肺津,或者伤胃阴,还可以损及母藏。

这在临床辩证都可以看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