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探讨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及解决途径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及解决途径失地农民是相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而遭受土地征收、征用等行为所致的农村居民群体,他们因征地而失去生产生活来源,社会保障难以得到保障,社会地位降低,生活质量难以维持。
在当前国家进一步加强土地征收,开展规划建设的背景下,失地农民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状况及解决途径进行分析。
一、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1.就业岗位少失地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资产,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又因为缺乏相关技能,难以进入城市工作市场,造成他们就业的难度较大,就业岗位较少。
2.生活水平降低失地农民在征地补偿后,往往无法再有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许多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大幅度下降,生活水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许多人的社会保障难以得到保障,许多失地农民因为没有社会保障,生活中发生了疾病等不幸事件,往往承担不起治疗费用,最终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4. 土地保障问题征地补偿给失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补偿,但在实际操作中,头绪不清的程序化,强行要求信访部门办理或是要通过诉讼解决的情况主要还是存在的。
土地已经是关系农民衣食住行,社会安全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因此失地农民的土地保障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失地农民权益保障解决途径1.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政府可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强化对失地农民的保障责任,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让失地农民有更好的医疗保障和更稳定的养老金。
2.拓宽就业渠道对于失地农民,可以发挥其劳动力,并向社会提供服务。
可以从建设农产品加工厂、环境维护清理、统计调查、中介服务等多方面扩大居民的就业渠道。
3.加快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是解决失地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承包流转,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流转中可以让失地农民受益,获得红利,由此得到宽限和帮助。
4.鼓励创业探索立足农村、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拓宽农民的经济来源。
论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论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
由于征地补偿费用较低,许多人成了“种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导致不少地方失地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繁发生,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不稳定因素。
长寿区法律援助中心全年就为失地农民提供了件(次)法律援助,从这些法律援助案件中,笔者深感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尤其是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失地农民规模和社会保障现状根据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亿亩,全年耕地净减少万亩。
按照—全国平均减少耕地万亩和全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亩计算,“十一五”规划期间将新增失地农民万,中国失地农民总量已超过万。
—年的年间全国占用耕地将突破万亩,新增失地农民将超过万[]。
失地农民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除少数发达地区对失地农民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以外,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已经建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而言,由于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就业安置不到位,导致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结合长寿区的情况,当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不到位目前各地征用土地的补偿只是对失地农民的现象性补助。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六至十倍,安置一个失地农业人口的费用为上述标准的四至六倍,征地补偿标准明显偏低。
土地征用补偿费在经过乡(镇)提留、村社留存后,剩余部分再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农户。
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在万—万之间,中西部地区更少一些。
这样的补偿标准显然没有考虑到土地的市场价值和土地的增值价值。
对失地农民而言,补偿水平过低,在目前的物价水平下,这样的补偿标准只能够农民维持—年时间,之后生活难以为继。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中国乡村土地流转市场不断壮大,农地被开发为工业园区、高端物流园、旅游区等,大量失地农民被迫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园,他们面临着失业、迁移、融入城市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关注。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医疗保障问题:身体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现在国家实行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依然受到限制,有的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还停留在城市新农合的时代。
2、教育问题:失地农民往往不能享受到当地的教育,当地教育条件的差异,甚至连孩子的户口迁移也办不了,对于孩子上学来说就十分困难。
3、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里找工作很难,只能去外地或者回原住地,这会增加他们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没有技术技能的老年失地农民,更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解决思路
1、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应该建立起失地农民医疗保障的制度,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减轻他们生活的压力,
2、加强教育保障:失地农民生的孩子应该在当地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高考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加强政策保障。
3、提供就业机会:政府要通过积极引导企业在农村地区建设工
业园区,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同时配套一些相应的政策,让农民
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4、强化“扶贫与扶智”: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鼓励多元
化的发展经济,增强农民的稳定性和生活保障。
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注重国内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发展、大力推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加
强农村地区生态环保,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确保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得到公平的对待。
浅析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

浅析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我国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一大批农民变成失地农民。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笔者就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调研中发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其自身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随之而来的就业、保障等问题逐渐为社会关注焦点。
目前,失地农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社会保险开展难度大、覆盖面窄。
以宜阳新区为例,从调研情况看,各社区、村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障覆盖面窄。
目前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占适龄投保人员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二,部分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没有解决。
二是保障数额偏低。
目前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大多数参保农民都存在缴费基数低保障数额偏少的问题,尚达不到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
三是生活补助少。
由于村组集体企业较少,可供支配的资金有限,满足不了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充足生活补助。
2、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一方面,就业观念差。
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和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当地政府补助救济,就业是村和集体的事,失地农民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
对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在经济条件差的村组表现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观念淡薄。
在调研中,有50%以上村民对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龄将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问题的回答是:“到时候再说吧,先把眼前的吃饭、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就行。
”有些村干部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保障方法来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问题,但没有达共识。
3、就业安置困难。
从目前农村产业结构来看,有五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是解决农转非的关键。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概述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而失去耕地或居住地的农民。
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身份和处境,他们面临着诸多社会保障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⑴医疗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他们面临着高医疗费用负担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⑵养老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缺乏稳定可靠的制度安排,他们普遍面临着无法正常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困境,老年生活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⑶教育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子女入学困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⑷就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收入较低的问题,缺乏稳定的职业安排和发展机会,就业保障形势严峻。
三、对策⑴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合理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保障失地农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⑵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
⑶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就读机会,确保失地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⑷发展失地农民就业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四、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内容:附件1:相关法律法规文本附件2:重要数据统计表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居民医疗保险:指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称。
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指适用于城镇正式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⑶公平教育:指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
关于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案

关于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案尊敬的领导:针对当前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谨提出以下建议案,旨在尽快解决该问题,确保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一、加强政策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建立失地农民住房补贴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等,在政策层面上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产业、养殖业、畜牧业等,提供技术指导、贷款支持和市场拓展等帮助,促进其就业和生计稳定。
3.打造创业平台: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就业平台,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启动资金、创业辅导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快土地确权和补偿程序1.改善土地确权和补偿程序:加强土地确权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依法获得合理的土地补偿,提高其经济收入。
2.加强农民土地使用权保护:建立健全的土地使用权保护机制,保障失地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避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土地被侵占或非法占用。
三、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1.开展职业培训: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失地农民参加职业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2.加强技能提升:引导失地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提高其收入水平,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四、加强社会关爱和心理疏导1.建立社会关爱机制:设立失地农民关爱基金,通过社会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为他们提供实物、资金和心理上的帮助,缓解其生活困难。
2.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团队,为失地农民提供心理援助,在他们面临困境和挫折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信心,重新树立生活目标。
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对失地农民生活困境的宣传,增强社会关注度,提高公众认知度,推动社会资助的加大和政策的落实。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建设需要或其他原因而失去自己土地的农民,他们通常面临着生计困难,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
而在城市中,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更加突出,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本文将重点探讨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
1. 社会融入困难失地农民通常来自农村,他们由于失去土地,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融入问题。
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也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社区中很难融入,难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2. 就业和生计困难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原本靠土地耕种维持生计的方式也消失了,他们需要在城市中重新谋生。
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的限制,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可能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导致生计困难。
3. 社区环境问题由于失地农民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环境和卫生习惯可能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
在城市社区中,可能会出现环境脏乱差、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了社区的整体治理。
二、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对策1. 提高教育水平和就业技能针对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低下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提高融入城市社区的机会。
2. 加强社会关爱和帮扶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关爱和帮扶力度,包括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各方面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减少他们的生存压力。
针对失地农民社区里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强社区治理,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整治、设立环保设施等措施来改善社区环境。
4. 促进社区融合和多元共享在治理失地农民社区问题时,应注重促进社区融合和多元共享。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社区义工队伍、促进邻里相互帮助等方式,加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互动活动,提高社区的整体治理水平。
5.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政府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谈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办法

浅谈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一篇:浅谈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办法浅谈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的这句来自心灵的吟唱,今天读来,多么符合已经和正在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心理。
这些农民是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和夹缝中挣扎着生活的特殊人群。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农民失地不失业,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公平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消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造成农民失地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农民失地。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化面积的不断加大,进城人员对住房要求的不断增加等,激化着城市空间不断东扩西展南伸北延迅速扩展,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
2、为竞相发展经济导致的政府征地,农民失地。
当前如果获取资本,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是各地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
为了能吸引外资,许多地方通过压低投资成本来提高投资的收益率,进而吸引外地资本的进入,各地竞相设立开发区,近十几年间规划面积不仅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甚至超过台湾岛和海南省的面积。
二、农民失地后造成的影响1、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一部分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主,农民种田收益虽不太高(每亩地收入约450元左右),但这部分收入比较稳定,为农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如果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收入骤减,生活陷于困难,对其生活带来较大冲击。
尤其是对那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冲击更大,他们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失去土地后成了失地农民中的弱势人群。
2、就业受到外地劳动力和城区下岗工人的冲击。
近几年来,外地农民对本地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对本地农民劳动力的转移也形成一定的障碍。
外地民工普遍年纪较轻,能吃苦,工资要求低,而城区下岗工人有专长,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本地失地农民中年龄偏大的几乎没有竞争力,年纪轻的又因待遇偏低不愿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4, 3, 44-51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journal/ass/10.12677/ass.2014.32007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nd-Lost Famer’s Social SecurityYuchun Tang1, Fan Wu1, Youliang Huang21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2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Department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Email: terrence.hg@Received: May 13th, 2014; revised: May 19th, 2014; accepted: May 29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Society security marks the progress and civilization of society well.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romot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then they react up on economy, which also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loss of land of the farmers. Once the poor lost their valuable land, it means that they lost everything. We mainly utilized the method of the structured interviews in this article. We did some researches about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some other issues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 in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Through processing the data, we come up with “How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urrent living conditions”, “How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landless peasants,” and “How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ree qu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nd-lost farmers’ social security, and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KeywordsLandless Peasants, Employment,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Security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探讨汤育春1,吴梵1,黄有亮21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系,南京Email: terrence.hg@收稿日期:2014年5月13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19日;录用日期:2014年5月29日摘要社会保障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反作用于经济的同时,也必然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
农民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产、生活和发展的保障。
本文在前期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结构性访谈的调查方法,对南京市江宁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作了实地调研。
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处理就“如何提高失地农民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三个问题展开了对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生活满意度,社会保障1. 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目前在中国失地农民已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失地农民现象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着,而在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和人多地少的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0 × 106 hm2,如果按每人0.07 hm2计算,我国已形成了一个3300万的失地农民群体,而且这个群体还以每年250万~300万的惊人速度不断扩大。
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3.63 × 106 hm2,也就是说将有3.63 × 106 hm2耕地由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今后每年需征用土地约1.67 × 106 hm2,若按照农民人均0.05 hm2计算,就意味着每年增加357万~429万失地农民,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人。
目前,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基本上采用一次性进行经济补偿的方式进行安置,大部分失地农民面临着“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局面。
并且失地农民群体由于就业困难和医疗保障的缺失等原因,农民失去土地这一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就面临着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种种难题。
由于失地农民利益受到巨大损害,失地农民会和政府产生对抗情绪,矛盾日趋尖锐。
这必然阻碍征地工作的开展和城市化的推进,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解决他们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已成为现阶段政府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焦点所在。
2. 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2.1. 案例选择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结构性访谈的调查方法,对南京市江宁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作了实地调研。
选择的案例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几处拆迁农民安置点,几个居民区为江宁区东山大队、章村大队、秣陵街道、东旺街道及殷巷等几处拆迁中失地农民的安置点。
初步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区内居住人群较为复杂,大部分为失地农民及其子女,少部分为外来人员或租住在此的打工人员。
各安置小区生活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部分小区如章村小区建设、维护及生活保障做得很到位;另一些小区如东山等就有不少欠缺,居民生活存在不少困难;一些有条件改善居住条件的家庭已经迁移他处,但仍占有住房,或出租给外来打工人员,或空关。
这几个安置点最早的有2001年前后即拆迁并搬入的居民,也有2006年前后新近拆迁安置至此的农民。
居民中有的先前仅仅从事务农活动,有的则在大队集体企业里有工作。
他们拆迁后或达到退休年龄后的生活待遇与境况也各不相同。
他们也都曾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做过不少努力。
选择这几处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可反映整个江宁区的失地农民安置点的居住条件、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和各社区的社会保障政策与执行情况等若干问题。
2.2. 问卷设计根据本研究目的,问卷设计了5个部分共26个问题:1) 调查引导性问题(5个问题);2) 当时的拆迁安置情况(3个问题);3) 目前的职业与家庭收入情况(4个问题);4) 医疗、就医情况(6个问题);5) 对社会保障的了解情况及个人保障意识(8个问题)。
问卷形式为结构式,大多是选择题,有14题需要文字填写相关信息。
问题设计上考虑前后之间逻辑关系和相互印证,以力求全面真实展现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深入发掘居民们的社会保障情况。
2.3. 数据收集鉴于所调查群体的文化水平高低差异,本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访谈方式记录数据。
这种方法经济、客观,容易从教育程度低的人获得资料,而且有调查员在场,可对理解上的疑问加以回答,并可在收回答案纸时对答案进行检查,回收率和应答率较高,能够更好保证问卷回收数量和调查数据质量。
本调查共采集到198份问卷,183份为有效问卷。
有效问卷受访者中,男性93名,女性90名,31~40岁11人,41~50岁21人,51~55岁33人,56~60岁21人,61~70岁43人,71岁以上54人。
3. 如何提高失地农民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衡量社会和谐中的生活满意度,不能忽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和需要,但是目前大量的研究对失地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状态的总体满意程度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从本质上来讲只有弱势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的要求。
同时,对失地农民生活状况满意度的调查也折射出了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对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这为后续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部分失地农民的结构性访谈并结合问卷数据的研究,可以发现失地农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不高。
本文作者暂从失地农民的收入与支出和生活状况两个方面,针对如何提高失地农民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提出建议(表1)。
3.1. 提高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消费支出衡量失地农民生活满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经济收入[1]。
失地农民对经济收入最为关注,因为它对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并且只能解决短期内生活问题。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活来源问题就必须充分就业,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
本文第四节会对如何解决失业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消费支出的减少也十分重要。
但是失地农民在征地后的消费支出出现了明显的增幅,并且通过对南京江宁区失地农民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家庭支出消费重心在“食物”,“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基本生活保障,显示出大多数家庭生活水平不高,处于比较贫困状态。
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开支比例,本文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图1):Table 1.Satisfac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living conditions表1.标准试验系统结果数据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满意度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占样本总数百分比 6.0% 1.2% 30.1% 28.5% 4.3%Figure 1.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图1. 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第一,由于在征地之前,一般家庭的吃饭和食品消费基本上自给自足,而在征地后都需要从市场购买,这是份额最大的一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