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培养分析
痰培养注意事项

痰培养注意事项痰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分离和鉴定痰中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痰培养可以确定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体,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并进行预防控制。
在进行痰培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采集标本:痰是从呼吸道中采集的一种生物学物质,采集标本的质量对于后续的检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采集痰标本之前,应要求患者正确漱口,排空口腔内分泌物和食物残渣,避免其他区域的细菌污染。
患者在早晨醒来后采集痰标本通常更容易获取高质量的标本。
2. 采集器具:采集痰标本的器具应该是无菌的,并且是干燥的。
通过一次性痰盅或者无菌玻璃器进行采集是常用的方法。
在采集过程中避免让唾液进入标本中,以免干扰后续的实验结果。
3. 采集方法:患者采集痰标本时,应先吸气,再深呼气后尽量咳嗽将痰排出,将痰直接吐入痰盅或者无菌玻璃器中。
一般建议一次采集5~10 mL的痰液,保证充足的标本可供分析和检验。
4. 保存和运送:采集好的痰标本应立即送往实验室进行处理,如果不能立即进行处理,可以将痰标本放入干燥、无菌的容器中,并且保存在4的冰箱中。
在处理和保存痰标本时,要避免暴露在阳光直射下和高温环境中,以免细菌数量的增加。
5. 实验室处理:痰标本在送达实验室后,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包括制备痰液涂片、痰液稀释培养、鉴定致病菌等步骤。
根据培养结果,可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6. 结果解读:痰培养的结果应该由具备一定经验的临床医生或微生物学家来解读。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注意是否有细菌生长,细菌种类,细菌数量和药敏结果等。
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药敏结果,可以进行合理的抗生素选择。
7. 防护措施:在进行痰培养和实验室处理时,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安全。
实验室人员应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彻底清洁工作台和工具,以防止实验室污染和细菌扩散。
总之,痰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正确的采集、保存和处理痰标本,以及正确解读培养结果对于准确确定病原体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痰培养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痰培养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痰培养的意义和作用痰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痰中的病原微生物,对于确定痰液中的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的类型和药物敏感性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痰培养,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二、痰液的采集方法1.采集时间:最佳采集时间是早晨起床后,因为此时痰液较为集中,有利于检测。
2.采集前准备:患者应先漱口,以减少口腔中的细菌污染。
然后,深呼吸几次,以帮助痰液从呼吸道深部咳出。
3.采集方法:用无菌容器接住咳出的痰液,避免与容器外表面接触。
尽量采集新鲜的痰液,以免细菌在外界环境中繁殖。
4.采集量:一般要求采集3-5ml的痰液,以确保有足够的样本进行培养和检测。
5.存储和运输: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
如果无法立即送达实验室,可以将样本存放在4℃的冰箱中,但不要超过24小时。
三、痰液培养的注意事项1.无菌操作:采集和处理痰液时,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以确保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2.及时处理:痰液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以免细菌在外界环境中繁殖,影响培养结果。
3.标本数量:一般建议采集至少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痰液标本,以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
4.避免空气污染:在痰液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空气接触,以防止细菌的空气传播。
5.注意个体差异:痰液的性质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人可能无法咳出痰液,此时可以尝试进行气管吸引或支气管镜检查等方法获取样本。
6.避免污染:采集痰液时,要避免将唾液、口腔分泌物等其他物质混入样本中,以免影响培养结果。
7.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痰液培养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四、痰液培养的常见细菌痰液培养可以检测到多种病原微生物,常见的细菌有: - 革兰阳性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 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痰标本涂片培养的结果分析

痰标本涂片培养的结果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呼吸科患者进行痰涂片镜检测,探究痰涂片镜检对痰液细菌培养作用价值。
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00份,并进行痰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对痰涂片标本培养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200份标本中,含有500份革兰氏染色涂片,占总标本的41.67%,其中,含有230份检出细菌,占500分革兰氏染色涂片的46%,白细胞内有60份标本检出细菌,占230分检出细菌标本的26.09%;在1200分标本中有420份抗酸染色涂片标本,占35%,其中有10份抗酸杆菌,占420份抗酸染色涂片的2.4%。
结论:痰标本涂片镜检验痰培养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值得推广使用的检验方法。
【关键词】涂片培养;痰标本;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349-01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医院诊疗过程中,患者常需要进行各种检查,包括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实施尿液检查,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痰液检查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涂片是通过自然咳嗽所获取,痰涂片极易受到口腔内的正常细菌所污染,降低病原菌的检出率,还会导致细菌培养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1]。
痰涂片镜检的检验结果准确率高,痰涂片检验结果的阳性率有效提高[2],痰标本涂片为呼吸道感染的诊疗和诊断提供有效证据[3]。
笔者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00份,并进行痰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获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00份,主要分为A级、B级,C级标本送至科室重新采集。
1.2 方法(1)采集晨痰。
将收到的痰液,作为标本分为A、B、C类级:A类主要为浓痰,白细胞超过25,上皮细胞低于10,合格;B类有部分浓痰,白细胞超过25,上皮细胞低于25,较为合格;C类有口水或者泡沫痰,白细胞低于10,上皮细胞超过25,不合格。
痰培养解读

痰培养的正确解读明宗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案例n某患者,呼吸道感染,使用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疗效不理想。
n痰涂片:大量WBC吞噬大量G+球菌,偶见G-杆菌。
n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显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均敏感。
临床困惑n痰培养提示所用药物敏感,为何无效?n铜绿假单胞菌是致病菌还是定植菌?n责任病原体是G+球菌还是G-杆菌?n如何调整抗生素?n 涂片镜检是报告所有检见的细菌,而培养的目的是检出致病菌。
n 一些苛氧菌需在特殊的环境或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n 有些G-杆菌繁殖速度远超过G+球菌,可迅速占据平板,竞争抑制G+球菌生长。
涂片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为什么不吻合?培养阳性的细菌都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吗?分离到细菌/真菌≠致病菌≠需要用或换抗菌药物n痰培养是辅助检查,需结合临床判定其意义;n痰培养受标本质量、技术方法和检验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n培养阳性¹感染,可能为污染,可能为定植;n改善患者全身情况也很重要:器官功能支持,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血糖等。
选择药敏敏感的药物,为何临床治疗无效?药敏结果≠临床疗效,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敏感≠治疗有效n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污染或定植菌);n细菌本身因素(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n感染部位与药代动力学因素;n细菌的MIC,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n药敏试验中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无效,但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n药物剂型及生物利用度(纯品、商品)。
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并引起病理变化称为“感染”。
局部培养出病原微生物同时伴有感染的症状,需要抗感染治疗方可痊愈。
微生物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但未造成症状和体征(未导致感染),这种现象称为“细菌定植”。
定植感染定植与感染临床感染定植(无症状)定植与感染定植的微生物必须依靠人体不断供给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和繁殖,大多微生物定植是无害的。
痰培养致病菌的细菌标准

痰培养致病菌的细菌标准
一、细菌种类
痰培养中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等。
二、细菌数量
痰培养中细菌数量越多,表明感染越严重。
一般来说,细菌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诊断为感染。
具体的细菌数量标准可能因不同地区和实验室而异,建议查阅当地的临床指南或咨询医生以获取具体标准。
三、细菌形态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种类。
例如,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呈球形或卵圆形,革兰氏阴性菌通常呈杆状或球杆状。
此外,还可以通过染色等方法进一步确定细菌种类。
四、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确定细菌对何种抗生素敏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可以了解该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依据。
五、临床意义
痰培养结果对诊断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痰培养可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和数量,从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其次,痰培养结果还可以反映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后痰培养结果持续阳性,则可能表明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调整治疗方
案。
此外,痰培养结果还可以用于监测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总之,痰培养致病菌的细菌标准是诊断和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细菌种类、数量、形态、药敏试验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痰标本采集与培养结果判读护理课件

痰培养的意 义
痰培养有助于明确肺部感染的 病原体,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 的诊断依据,指导抗生素的合 理使用。
通过痰培养可以监测耐药菌株 的出现和传播,为防控感染提 供科学依据。
环境消毒
定期对病房和公共区域进行空气消 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痰培养在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治 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 高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
痰培养的适应症
01
02
03
04
咳嗽、咳痰、发热等症 状持续不退或加重。
肺部影像学检查提示肺 部感染。
需要明确病原体以指导 治疗。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怀疑 抗生素耐药。
03
痰培养结果判读
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
痰培养中可能出现的正常菌群包括口腔常驻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咽峡炎链球 菌等。这些细菌通常不会引起感染,但在免疫低下或特定情况下可能成为条件 致病菌。
常见问题及处理
痰液过少或无痰
对于痰液过少或无痰的患者,可以采 用雾化吸入、拍背等方法刺激痰液产 生。
痰液中带血
患者不配合
对于不配合的患者,应耐心解释留取 痰标本的重要性,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和指导。
若痰液中带血,应告知患者暂停留取, 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
02
痰培养的原理与意义
痰培养的原理
痰培养是一种通过采集患者痰液样本,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的方法,用于诊断 和监测肺部感染。
04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如有必 要,可进行吸痰处理。
指导正确咳嗽
痰培养肺念珠菌临床判读方法

痰培养肺念珠菌临床判读方法痰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痰中是否存在病原体。
肺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对于正确认识和及时治疗念珠菌感染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痰培养肺念珠菌临床判读方法的详细介绍。
1.样本收集:进行痰培养之前,需要收集新鲜的痰样本。
患者应该被告知如何正确地咳嗽产生痰液,并注意避免额外的口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的污染。
通常建议早上第一次起床后进行痰样本的收集,因为这时痰的浓度较高。
收集的样本应保持无菌条件。
2.样本处理:收集到的痰样本需要进行处理才能进行培养。
可以通过离心法或粘度增强剂等方法使痰液与其他杂质分离开来。
处理后的样本可以直接用于培养,也可以在处理后的样本中离体培养细菌。
3. 培养方法:对于肺念珠菌的培养,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
一种常用的培养基是Sabouraud琼脂平板培养基,其中包含有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将处理后的痰样本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上,并进行培养。
通常在室温下孵育48-72小时。
4.菌落的判读:培养时间结束后,可以观察到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
念珠菌菌落通常呈现为白色或乳白色的各型或点状菌落,边缘光滑或呈波浪状。
念珠菌菌落比较容易分离,并且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类似于瓜的香气,这是一个有助于识别念珠菌的特征。
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对于判读念珠菌的存在和数量是重要的参考。
5.鉴定:菌落培养的结果通常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初步鉴定,但最后的鉴定通常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鉴定方法包括芽孢的形态、热耐性、孢子的形态等。
6.念珠菌菌落PCR检测: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可以检测病原体DNA的方法,可以用于快速确诊肺念珠菌感染。
通过提取培养菌落中的DNA,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念珠菌的靶基因进行扩增,并通过凝胶电泳确定扩增产物的大小。
7.其他检测方法:除了痰培养和PCR外,还可以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DNA序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和抗原检测等方法来判定肺念珠菌感染。
痰培养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 收集痰样:患者需要咳嗽产生痰液,最好是清晨第一次咳嗽时收集。
使用干净的容器收集痰液,避免混入口腔中的细菌。
2. 准备培养基:准备适当的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血琼脂培养基和巴豆酸盐琼脂培养基。
这些培养基提供了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 涂布法:将收集到的痰液用一根无菌的平滑铂丝或棉签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上。
要避免将口腔中的细菌带入培养基中,所以要尽量避免接触到舌头、牙齿和口腔黏膜。
4. 培养:将涂布好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通常是37摄氏度,培养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5. 分析结果: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根据细菌的形态、颜色和其他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有些实验室还会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如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生如何解读培养结果
严重感染及其并发症是ICU中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针对重症感染,早期充分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关指南推荐,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应当留取培养以便鉴别致病微生物。
通常,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 ~3 天后,即可得到培养结果包括细菌鉴定和药敏。
此时,临床医生应当根据培养结果,结合临床疗效,考虑对经验性抗生素进行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在确保抗生素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
因此,正确解读培养结果是正确实施抗生素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仅就痰培养和外周血培养结果的解读进行探讨。
1 痰培养结果的正确解读
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时,临床医生通常留取患者自行咯出的痰标本进行培养。
为排除上呼吸道正常定植菌的污染,要求显微镜检每个低倍镜视野下鳞状上皮细胞<10,白细胞>25。
但是,即便符合上述标准,痰培养结果对于诊断医院获得性肺炎致病菌的准确性仍然非常低。
因此,相关指南以及专家认为,传统意义的痰培养对于确定和(或)排除致病菌均无任何帮助,不应作为调整抗生素的参考。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而言,其下呼吸道标本可以通过吸痰管经人工气道直接留取,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了上呼吸道定植细菌的污染。
此时留取的标本应当称为气管(内)吸取物(endotracheaiaspirate,ETA)。
严格意义上,气管内吸取物与痰标本有着本质区别。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根据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诊断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0~33%. 换言之,82%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阳性,其余18%的患者培养结果为阴性;在并未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中,0~33%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为阴性,而67% ~100%培养结果为阳性。
由此可见,无论患者是否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其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阳性的比例并无显著差异。
究其原因,患者留置人工气道一旦超过4 ~5 天,其下呼吸道通常会发生细菌定植,而常规非定量培养方法并不能可靠鉴别定植细菌或致病菌。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各种临床诊断标准中,培养结果阳性从来不是必要条件。
上述结果提示,临床医生不应当单纯根据气管内吸取物的阳性培养结果选择或调整抗生素。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
临床研究证实,对于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培养出念珠菌通常为定植菌而非致病菌。
因此,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均不建议此时应用抗真菌药物。
既然培养结果阳性无助于确定致病菌,那么为何还要进行气管内吸取物的培养呢? 如前所述,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诊断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敏感性为82%,即培养结果为阴性者仅有18%。
因此,对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而言,连续3 次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的概率为18%>18%>18%即0.6%。
这一结果提示,如果连续3 次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为阴性,临床医生可以较为可靠地排除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
事实上,临床医生可以将上述结论进行谨慎的推广。
例如,若连续多次培养未分离到革兰阳性球菌,则可以停用针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
另外,如果高度怀疑患者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而连续数次培养结果均为同一种细菌,则可以判定这种细菌应当为致病菌。
综上所述,对于具有人工气道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的阳性结果并不能确定致病菌,而阴性结果有助于排除病原菌。
当然,这一策略并不适用于免疫功能缺陷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也不适用于那些无法通过常规培养分离的致病微生物如病毒、卡氏肺囊虫、结核分支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等。
2外周血培养结果的正确解读
相对于痰培养而言,血液中虽然不可能有细菌定植,但仍然会受到细菌污染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强调的血培养标本为外周血而非导管血。
只有当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结
束,但仍未去除无菌铺巾时,导管血才等同于外周血。
ICU危重病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接头25% ~50%均存在细菌定植,导管血很容易受到定植细菌的污染,假阳性率很高。
因此,导管血培养阳性无助于诊断菌血症,而阴性结果则可以除外菌血症。
外周血培养阳性时,如何判断为污染菌抑或致病菌,血培养分离细菌的种类对于临床判断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如果血培养结果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色念珠菌,则应当认定为致病菌;如果血培养分离到棒状杆菌、丙酸杆菌或芽抱杆菌等,则应当考虑为污染菌。
判断较为困难的是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培养阳性时真正菌血症的概率分别为38%、70%和12.4%。
当血培养分离到上述可能的污染菌时,有专家建议根据报警时间~培养阳性的次数等判断其临床意义。
传统观点认为,真正的菌血症菌量远远超过血培养污染的细菌量,因此报警时间相应提前。
通常认为培养3 ~5 天后阳性者多为污染菌。
但是,更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这并不可靠,因为血培养报警时间除与血液中细菌负荷量有关外,还受到标本运送及处理的时间的影响。
另外,在真正的菌血症时,理论上多个血培养应当生长同一种致病微生物。
但是,临床资料显示,在留取多次血培养时,若仅有一次分离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时,66.9%为污染;而2 次或2 次以上血培养阳性时,污染比例仍高达27.8%。
由此可见,对于常见污染菌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判断可能很困难,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临床医生需要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而不应单纯根据培养的阳性结果诊断感染并指导抗生素治疗。
培养结果阳性的临床意义受到标本来源、鉴定细菌种类、报警时间、阳性培养次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能忽视的是,临床表现对于判断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