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肝病的辩证治疗
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当今医学领域,慢性肝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等。
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医认为,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它并非仅仅是肝脏局部的病变,而是涉及到气血、脏腑、经络等多个方面的失调。
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全面把握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注重对患者症状的细致观察和分析。
比如,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出现的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常见症状,中医会从气血不足、肝郁气滞、脾胃虚弱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辨证。
同样是乏力,可能是由于气血亏虚,无法濡养四肢肌肉;也可能是由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导致肢体困重。
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对症下药。
与西医单纯针对肝脏的抗病毒、保肝等治疗方法不同,中医强调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认为,肝脏与其他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如果肝气郁结,往往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在治疗时,不仅要疏肝理气,还要健脾和胃,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药物的选择和运用上,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中药方剂的组成讲究君臣佐使,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
比如,在治疗慢性肝病时,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这些方剂中的药物有的可以疏肝解郁,有的可以健脾养血,有的可以活血化瘀,共同作用于疾病的不同环节。
而且,中医治疗不仅仅依赖中药。
中医的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也能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肝脏的功能。
推拿可以缓解患者的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功效。
中医辨证论治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相对化学合成药物来说,副作用较小。
并且,中医在用药时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避免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施治与康复护理

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施治与康复护理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受到病原体、药物、酒精等因素的侵害,导致炎症持续存在的一种肝病。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慢性肝炎主要由湿邪、毒邪和气滞血淤等因素引起,具有明显的辨证特点。
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肝炎,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调节肝功能,并促进康复。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的康复护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医辨证施治1. 湿热内蕴型湿邪蕴结于肝经,常见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大便稀软黄色或带有粘液,舌苔厚腻等。
中医治疗这种类型的慢性肝炎应以清利湿热为主要目标。
常用方剂如龙胆泄火汤和五味龙胆汤等,可清利湿热,改善肝脏功能。
2. 气滞血淤型气滞血淤型慢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胸闷、乳房胀痛、舌质紫暗等。
中医治疗应以疏肝解郁,活血化淤为原则。
常用的方剂有柴胡加芍药汤和逍遥散等,可以舒缓肝脏压力,促进气机畅通。
3. 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慢性肝炎多见于长期的疾病过程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后,表现为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红少津等。
中医治疗应以益肝养阴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和大枣泡参饮等方剂。
这些药物具有滋养肝肾阴精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二、康复护理1. 合理饮食保健对于慢性肝炎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非常重要。
首先,要避免食用辛辣、过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和煎炸食品等。
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鱼、禽肉和豆制品等。
此外,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E 等抗氧化剂也有助于肝脏的康复。
2. 注意休息和锻炼慢性肝炎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注意合理的休息安排。
适当的休息可以促进身体恢复,减轻肝脏的负担。
此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调节体内气血流通。
3. 心理疏导与自我调节慢性肝炎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压力和沮丧。
因此,在康复期间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怀和疏导。
可以通过音乐疗法、冥想和呼吸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并改善情绪状态。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12 忽视扶正 .
中医学认为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 正气存
星篓承气汤化裁。笔者认为痰热腑实者 , 其本亏虚之体 , 又有结 聚之实 , 通腑 泻下必耗津伤气 , 故多为暂用之法 , 不宜久服 , 以免
伤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 。
内, 邪不可干” 慢性病毒性肝炎 的主要矛盾是正气虚为主, 。 治疗
2 1 肝胆 湿热 .
主症 : 恶心厌 油、 纳呆 、 腹胀 、 大便黏臭不爽、
小 便 黄赤 短 涩 , 见胁 痛 、 热 、 滑 数 、 苔 黄 腻 。若 湿热 蕴 久 或 低 脉 舌 化火 , 可 见 口臭 口苦 、 角 口燥 、 则 唇 心烦 难 寐 、 大便 秘 结 、 便 灼 小 热 、 胁 灼 痛 、 数 大 、 苔 黄腻 而起 芒 刺 。治 法 : 利 肝 胆湿 右 脉 舌 清 热 。 方 : 陈 3 g 蒲 公 英 2g 白茅 根 3 g赤 芍 1g丹 皮 1g 处 茵 0, 0, 0, 0, 0, 车前 子 2 g郁 金 lg 六 一 散 1 g藿 香 1g 0, O, 5, 0。
康 复 作 用 , 为针 灸 可 以活 血通 络 。 临 床 证 明 , 灸 、 认 经 针 中药 以及
2 2 肝 胃不和 .
主症 : 胸胁胀满或窜痛 、 嗳气呃逆 、 灼心吞酸、
纳 呆 脘胀 或疼 痛 , 或恶 心 呕 吐 、 苔 白 、 弦 。 法 : 肝 和 胃 。 舌 脉 治 平 处
完 谷 不 化 、 呆 口淡 , 子 经 期不 准 、 纳 女 头晕 乏力 、 弦缓 、 质 淡 脉 舌 或 暗 红 、 薄 白。 法 : 脾 疏 肝 。 方 : 柴 胡 1 g党 参 2g 白 苔 治 健 处 醋 0, 0,
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分析探讨

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分析探讨慢性肝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这些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中医辨证论治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医认为,慢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基础,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外在条件。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则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判断其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与西医的标准化治疗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调节,能够更好地适应慢性肝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慢性肝病的辨证论治中,常见的证型有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
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肝郁气滞证的患者常常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情绪抑郁或易怒、善太息等。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
肝郁脾虚证的患者除了有肝郁气滞的症状外,还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健脾为主,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
湿热蕴结证的患者多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口臭、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
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茵陈蒿汤。
肝肾阴虚证的患者常见的症状有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
治疗上以滋补肝肾为主,常用的方剂有一贯煎。
脾肾阳虚证的患者则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腰膝酸软、下肢浮肿等。
治疗上以温补脾肾为主,常用的方剂有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中医辨证论治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辨证论治能够综合调理人体的脏腑功能。
慢性肝病不仅仅是肝脏本身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能够调理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使其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正气亏损、外感湿热疫毒、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所伤。
基本病机是湿热毒邪长期羁留,损肝传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而致脾虚肝郁,湿遏阳气,热伤阴血,久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瘀血阻络。
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和疫毒潜伏六种证候类型,分而治之。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是介于急性肝炎和肝硬化中间阶段的一个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而我国目前被称为肝炎大国,约10%的人感染过HBV,其中300万以上的人为慢性HBV感染者,而慢性HBV感染者大约有15%-25%的患者将过早地死于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对慢乙肝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单纯西医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等,而中医以辨证论治为特色,在慢乙肝的综合防治中占有一席之地,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慢乙肝是由湿热疫毒、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所伤且与正气亏损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是湿热毒邪长期羁留,损肝传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而致脾虚肝郁、湿邪内阻、湿邪遏阳伤气、热邪伤阴耗血、灼津成瘀,形成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的证候。
若经久不愈,则最终导致肝脾肾三脏及气血阴阳俱虚,痰、瘀、水互结而成单腹胀、水臌或血臌,即肝硬化或肝癌。
2.辨证论治根据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1],结合慢乙肝的临床证候特点,分型论治如下:2.1 湿热蕴结型慢乙肝活动期由于湿热羁留,余毒难清,正气耗伤,正虚为本,邪毒为标。
根据临床湿热孰轻孰重比例可分以下2型(热盛柴芪大黄茵,白栀草车车草苓)2.1.1 热毒炽盛(热重于湿)证低热、身目俱黄、恶心厌油、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呆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血清检测HBSAg、SGPT、IgG均显著升高[2]。
慢性肝炎的辨证施治

慢性肝炎的辨证施治慢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有很大一部分临床医生,不予辨证,动辄清利湿热,以一法一方统治,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我临床体会,该病虽以西医命名、确诊,但中医治疗时,还是需要辨证论治的。
我以为,首辨寒热虛三型最为关键,在此三型的基础上,加减变化即可。
一、湿热型【临床表现】胸脘满闷,消化不良,舌苔黄腻,脉沉略数。
【治法】清利湿热【方药】茵陈30克、板蓝根25克、桅子20克、佩兰20克、懑薏米20克、泽泻20克、大黄10克丹参15克、郁金15克、川朴15克、土茯苓15克。
水煎服。
二、寒湿型【临床表现】肢冷恶寒,纳呆便溏,苔质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温阳健脾,散寒化湿。
【方药】茵陈30克、党参2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附子16克、干姜15克、肉桂10克、茜草15克、黄芪20克、赤芍15克。
水煎服。
三、阴虚型【临床衰现】腰酸背困,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胁肋溏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养心柔肝。
【方药】板蓝根30克、白茅根15克、女贞子15克、何首乌15克、当归15克、芍15克、生地15克、川楝子15克、丹参15克、生山楂15克、全甘草10克。
水煎服。
【体会】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主要诊治法则。
正确运用四诊资料,从病人纷繁复杂的陈述中要找出正确的主诉,从错综复杂的症候中理出疾病的本质,分清主次、缦急,进行正确的辨证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慢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可见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肝郁脾虚、湿热不清、脾肾阳虚等多种类型。
但其中最为关键,必须分辨清楚的是湿热不清之湿热型、脾肾阳虚之寒湿型、肝肾阴虚之阴虚型三类。
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
肝郁者,佐疏肝理气之品;脾虚者,加键脾扶正之味。
活血祛瘀的药物,不论何型,我都酌情加入。
体会到活血之药,对改善肝功能,修复肝损害,加速病愈,是有良好效果的。
(王慧芳)。
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综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综述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会出现多种证型转换律,但慢性肝病的病程长,影响因素多,其病机演变的过程中多有"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证特点,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证型转换多端,临床疗效见效缓慢.现将尽十年的慢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概况综述于下,以开拓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辩证思路.一、中医对肝病的认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对肝脏已有比较全面、朴素、形象的论述,如:"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敷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匮要略》曰:"知肝之病,当先实脾."再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与经验积累,对肝脏的生理、病理与肝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许多治疗肝病与肝脏相关疾病的有效方剂.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然肝病虽杂,却以"肝气、肝火、肝风"统之,均为肝用太过所致.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故郁而不舒为肝气,气郁化火为肝火,阳升无制为肝风.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变,而其基础则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一旦肝之疏泄失职,或疏泄不与,或疏泄太过,往往致肝之经气不利,肝经所过部位胀闷疼痛;且影响往往与于各脏腑,而致脏腑功能紊乱,正如王氏所言:"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扶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在人之体, 五脏为病,各有其特征.诸如肝病多气逆,脾病多湿阻,肾病多寒厥,心病多热盛.刘渡舟认为:肝性欲散,有生升的特点,故肝病多郁.郁则经气逆,郁则血脉阻,气血不和,百病由生.肝病气分固然以气郁为重,而血分肝病因血虚肝失柔和,同样有肝郁的特征.由此可见"郁"存在于肝病的始终,是肝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刘老还认为,"郁"又是肝病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验之于临床,肝气郁久不解,不但可以横逆上犯,更能化火伤阴,阴伤则气病与血,使气分肝病渐次入于血分,血分肝病肝失柔和,又常累与气分,使气郁更甚.诚如朱丹溪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历代医家多认为肝少虚证,困此很少运用补肝之法.而张锡纯认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荫芽.皆嫩脆易伤损".因此提出肝虚证为临床常见之证.反对片面强调攻伐肝脏.指出:"肝木于时应春,为气化发生之始,若植物有萌芽,而竟若斯平之伐之,其萌芽有不挫折毁伤者乎?即使散肝能畅其升发条达之性,然亦有伤气血,暗伤肾水以损肝木之根的弊端.只可暂用而不可长用.因此,张氏临证不只着眼于肝实.更重视肝虚,补肝之法为其常用之法.与此同时,张氏治肝之时.不仅仅降肝、镇肝.而是从肝的生理特性出发,更重视升肝,升降相因,以顺肝本之性.张氏对肝与脾的关系也非常重视,力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深领《内经》《金匱》治肝之奥旨,遵"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提出"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又曰《内经》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降脾胃而肝自和平也".因此"升降脾胃"为张氏治肝常用之法.二、中医辨证治疗㈠辨脏腑论治的角度曹氏⑴根据《难经》中"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记载,从心进行论治〔木火母子关系〕;根据《伤寒论》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记载,从脾胃的角度进行论治〔木土乘侮关系〕;根据"肝肾同源,久病与肾"的名言,从肾的角度进行论治〔水木母子关系〕.钱氏⑵从"一贯煎"、"鳖甲煎丸"化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彭氏⑶根据中医的"肺为气之主,主治节,司全身之气机,肺气的宣发,可加强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则制约肝气之升腾,使肝气保持和畅条达"的理论,从肺的角度进行论治〔金木乘侮关系〕.总而言之,从脏腑角度进行论治肝病,主要的出发点是从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㈡辨气血论治的角度刘氏⑷提出了肝病治疗的阴阳气血的辩证层次,即气分证,血分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四大证型.气分证是指肝脏被湿热邪气所伤的初期阶段,多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要治疗方法.血分证是指肝病迁延,气分湿热进入血分,多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以养血活络化瘀,健脾清热利湿解毒立法用药.阴虚证多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肝脾肿大,白/球蛋白倒置,见疲乏低热、两胁疼痛,甚则出血;常用滋阴柔肝,软坚化瘀消痞法治疗.阳虚证是久病脾肾阳虚,多为中期、晚期肝硬化;患者肝萎缩、脾大、腹水,见腹胀、小便不利、面色黧黑等症状;以疏肝健脾、温补脾肾为主治疗. ㈢辨证论治的角度田氏⑸把酒精性肝病根据临床表现与病情演变的特点分为初、中、晚三期,早期以肝郁痰阻、肝经湿热多见,临床可见脘胁胀满或胀痛,纳食不馨,或胁下积块,质地柔软等证;中期多见肝胆湿热、食滞痰阻与气滞血瘀,临床可见胁肋胀痛,饮食减少,面色痿黄,胁下痞块明显增大,质地中等,形体逐渐消瘦等证;晚期则多见肝脾血瘀、脾虚水停、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等多种证候,㈣辨病论治的角度张氏⑹对不同的肝病采取了不同的治法,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乙肝;运用温阳化湿法治疗慢性重症肝炎;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硬化.汪氏⑺以枳术丸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一贯煎为主方加减治疗肝硬化;以大黄蛰虫丸为主治疗肝癌.龚氏⑻用益气化湿、健脾补肾之法治疗乙型肝炎HBeAg阳性;用清热解毒、活血理气之法治疗慢性乙肝活动期;用清肝化浊、活血通络之法治疗脂肪肝;用益气活血、软坚化瘀之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可见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胁下积块,按之坚硬,青筋暴怒,甚则脐心突起,而色痿黄或黧黑,四肢明显消瘦等证.三对肝病变局的治疗夏氏⑼提出肝厥致痛:肝逆头痛方选五磨饮子<《济生方>:积壳、木香、沉香、乌药、槟榔>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厥阴头痛,方选吴茱萸汤<<兰室秘藏>>、白附子散<<世医得效方>>等加减.肝咳致痛肝咳出自《素问·咳论》.又称肝经咳嗽.症见咳嗽.两胁下痛,甚至不可转侧.转侧则两胁下满.可用《症因脉治》柴胡饮子<柴胡、黄芩、陈皮、甘草、人参、大黄、白芍>.或泻青各半汤<黄芩、桅子、桑白皮、甘草、地骨皮>、积壳煮散<枳壳、桔梗、甘草、细辛、葛根、肉桂、橘红、苏子、姜、枣>加减.四、中医有效的药对随着实验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医疗工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的治疗肝病的有效药对.如郑氏⑽用白术和蛰虫的药对来治疗肝病;张氏⑾认为赤芍具有很好的消退黄疸,保肝,抗纤维化的作用;唐氏⑿用黄芪配莪术来治疗肝病疗效卓著.治又可外治.朱氏⒀用阿魏配白术、白芥子、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红花、丹参为丸内服以缓消症积,以阿魏配山甲、三棱、莪术、生川草乌、蜣螂、芦荟、血竭、官桂、乳香、没药、木鳖子、雄黄熬膏,用时用冰片、麝香少许,贴于肝区,其痛可止,张氏⒁最善用生麦芽,或与柴胡,或与茵陈,或与川楝子,或与桂枝等并用.可谓舒肝用药之妙,实可效法.其他的类似药对就不一一列举了.五用药规律李氏⒂研究86年至96年的文献认为苦味药之应用占肝病用药之首,共691次,占运用次数的38. 05 %,常用的有板蓝根、虎杖、丹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龙葵、桃仁、莪术等.甘味药之应用,占肝病用药的第二位,共653次,占应用次数的35. 95%,最常用的有黄芪、党参、甘草等.酸味药之应用,占第三位,共217次,占应用次数的11. 94%酸味药具有收涩固脱的作用,常用于气血精津滑脱之症,最常用的是五味子、乌梅等.辛味药之应用,占第四位,共167次,占运用次数的8. 97%,辛味药有芳香走窜、理气活血的作用,常用的如枳壳、陈皮等.此外辛味药还兼有部分活血化瘀的作用.咸味药之应用,占第五位,共92次,占运用次数的5. 06%.咸味药有软坚散结作用,最常用的是鳌甲.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苦味、甘味、酸味药占全部用药次数的85. 94%,这是和仲景肝病用药五味规律相吻合的,同时也揭示了目前治疗慢性肝炎的三大手段为祛邪、、补虚、活血化瘀六、结语综上所述,肝病以"郁"为中心,引起应风之数变而变证较多."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特点贯穿始终.肝木对人体全身气机的条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肝藏血,而内寄相火.故肝病过久势必会伤与血分,人于脉络.在人之体,络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渗灌气血,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灵枢·痈疽》在阐述人体中营养物质流溢散布情况时明确指出:"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灵枢·小针解》亦云:"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重在渗灌气血,血行则皮腠得以渗灌,络脉发生病变时常常在血,血滞或血虚则不能渗灌皮腠.若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得不到纠正,则会影响络脉的渗灌功能,故言久病入络.验之于临床,大部分肝病患者多少都会有诸如舌质红、肝掌、蜘蛛痣、白睛红赤、咽喉暗红、手心色红、脸色红滞、面斑起、齿衄等热入血络的临床表现.恰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经年宿病,病必在络."的学说.叶天士得络病学说也是贯穿肝病的证治过程始终的指导学说.肝络是人体络脉中的一小部分.肝病之所以病程日久,缠绵难愈,就是因为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留滞于肝络之中,影响其络脉的渗注气血的功能,使病肝络这一病理环节,进而产生肝络病.人体络脉易滞、易瘀、易虚,故对肝络的通补是贯穿治疗始终的红线.能够掌握这一思路对攻克肝病顽症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⑴刘斌·曹顺明从脏腑论治肝病验案3则##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10月第12卷第5期⑵付修文·肝肾相关与慢性肝病中医1995年第2期⑶彭有祥·肝病治肺举隅湖南中医杂志2000年9月第16卷第5期⑷蒋燕·刘渡舟教授治疗肝病的辩证用药经验陕西中医2005年第26卷第1 期⑸金容炫·张浩田德禄·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经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年第9卷第8期⑹张赤志·肝病治法举要湖北中医杂志1999年第21卷第4期⑺赵笑东王明武汪正利·汪达成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中医药2000年第4期⑻周玉琴龚锡曾·治肝病经验##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⑼夏学传·肝病致痛浅析##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14卷第4期⑽郑昱·白术蛰虫伍用治疗肝病浅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第7卷第2期⑾张永艳赵文霞·赤芍防治肝病的作用与机理研究陕西中医 2003年第24卷第7期⑿唐迎雪·论黄芪配莪术在治疗胃、肝病中的应用 ##中医 1999年第20卷第11期⒀董汉良·朱良春治疗肝病用药经验举要##中医1995年第11卷第1期⒁刘家义·张锡纯肝病制方规律探讨##中医杂志1998年5月号⒂李新·从仲景肝病用药的五味规律看现代慢性肝炎用药五味现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年第6卷第4期。
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

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慢性肝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中医在治疗慢性肝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论治,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慢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正气不足主要表现为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邪气侵袭则包括湿热、疫毒、瘀血等。
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等,会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在慢性肝病的辨证论治中,常见的证型有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等。
肝郁气滞证的患者,常常表现为胁肋胀痛,疼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包括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等。
肝胆湿热证的患者,常见胁肋胀痛,口苦口黏,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等。
肝郁脾虚证的患者,多有胁肋胀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弦缓。
治疗需疏肝健脾,代表方剂为逍遥散加减,用药有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肝肾阴虚证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补肝肾,常用方剂为一贯煎加减,药物有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等。
脾肾阳虚证的患者,常有胁肋隐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腹胀纳少,大便溏薄,腰膝酸软,下肢浮肿,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治疗应温补脾肾,方剂可选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物包括附子、干姜、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 肾 同治滋 肾填精 用药 :沙 参 1g 5 ,麦 门冬9 ,石斛 g
1g 2 ,枸 杞子 1g 5 ,白芍 1g 5 ,淮 山 l佛 手 9 ,生地 黄 、熟 5 g 地黄 各 1g 5 ,菟 丝子 3g 0 。水煎 服 。 1 气 滞 血 瘀 :多 见 早 期 肝 硬 化 ,或 慢 性 肝 炎 后 . 5 期 ,临床 可见 两 胁疼 痛 ,面 色 晦 暗 ,烦 躁 易怒 ,舌 下青
【 摘要】 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 炎属 于中医学 “ 胁痛” “ 症” 的范畴 ,关 于本病 的发 因及发病机 制说 法很 多 ,目前 郁
尚无定论。笔者 以中 医理论为指导 ,用 中药治疗肝病 ,结合肝 的生理病 理学特点 ,并与肝的 生理病理 学特 点相
符 、相顺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 个体差异对症用药 ,取 得满意的疗效。 【 关键词】 慢性肝病 ;中医辨证 ;中药治疗
筋暴露,常有齿衄、鼻衄 ,妇女有月经不调等。检查可 见肝脾明显肿大 ,蜘蛛痣 ,脉弦数或沉涩。肝功可见重
度 损 害 。疗法 :理肝 散瘀 ,活血 肝功异常,白蛋 白含量降
低 ,舌淡 ,苔薄 白,脉沉缓 。疗法 :疏肝健脾 ,培土益 中。用药 :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1g 2 ,杭 白芍 1g 2,
医学信息 2 1 年 1 第 2 卷 第 1 00 月 3 期
M d a I omai a . 0 0 V 1 3 o 1 e i l fr t n n 2 1 . o 2 .N . c n o J .
浅谈慢性 肝病 的辩证治疗
文 成 光
( 溪县 蓬 南镇 中心 卫 生 院 。四川 蓬 溪 6 9 3 ) 蓬 2 15
炎是外感湿热疫毒之邪,致使湿热邪毒蕴结 ,气血运行 失 畅 ,气滞血瘀 ,肝失 疏泄 ,脾 胃失和 ;渐致肝郁血
瘀 ,脾 胃亏虚 ;久 病及 肾 ,而 成肝 脾 肾 亏损 为本 ,湿 热
蕴结,肝郁血瘀为标的病理机制。病变的实质为本虚标 实 ,其 中湿热疫毒贯穿疾病 的始终 。因此 ,临床治疗应 当首先治病求因,清热解毒 、活血祛湿是治法的核心。 我们认为中医药治疗肝病首先应解决症状和体征 ,其次 根据肝病不同阶段 、不同环节的发病特点 ,准确辨证 , 组方用药 ,在君臣佐使的原则基础上适当参考现代药理
汤加减 :柴胡 1g 2 ,白芍1g 2 ,马鞭草3g 0 ,三棱 1g 0 ,龙 胆草6 ,大黄6 ,生牡蛎3g g g 0 ,莪术9 ,枳壳1当归 1茯 g 5 5
苓 1鳖 1 0( 煎) 5  ̄3g 生 ,丹参 2 大枣5 。水 煎服 。 0 枚
1 5
医学信 息 2 1 0 0年 1 第 2 月 3卷 第 1 期
学 、毒 理学 结 论 ,也 可 对 肝 脏 实 质 病 变 如 炎 症 、纤 维
而不欲饮 ,胸胁憋闷,头晕 目眩 ,腹胀 ,或有烦热 ,周 身沉重乏力 ,大便黏滞 ,排便不畅 ,小便混浊色黄伴有
臊 味 。舌红 ,苔 黄腻 。肝 功 异常 ,也 可 出现 黄疸 指数 升
高 。疗 法 :清 肝胆 湿热 。用药 :二 金汤 加味 :茵陈 2g 4 ,连翘9 ,海金沙 1g g 2 ,枳壳 1g 5 ,鸡 内金9 ,白蔻 g 6 金9 ,通 草6 ,薏苡仁 3g 郁 g g 0 ,胡黄连9 ,,蒲公 英 g
中医学认 为乙 肝病毒 属 湿热 疫毒 之 邪 ,慢性 乙型肝
台参9 ,茯苓 1g g 5 ,苍术 、白术各 1g 5 ,薏苡仁3g 0 ,青 皮 、陈皮各9 ,木香6 ,醋炒鳖 l 0 ,鸡 内金2g g g  ̄2g 0砂仁
9 ,甘 草6 ,大枣5 。水 煎服 。 g g 枚 1 - 胆湿 热 :本症 多 见 于慢 性 活 动性 肝 炎 ,为肝 3肝 胆 湿 热交 争 ,郁 滞 中焦 不化 ,可见 口干 舌燥 ,胁痛 ,渴
Me ia fr t nJ n 2 0 o.3 dc lnomai a . 01 .V 1 .No1 I o 2 .
2 讨论
常存在的动力和条件 ,二者是互相依赖 、相辅相成。肝
的生 理功 能和 病理 表现也 都离 不 开这两 个方 面 。 我们 现在 用 中药 治疗 肝病 已不 再 是胁 痛 、郁 症 ,而
1g 5 ,甘草 3 ,焦栀 子9 。水煎 服 。 g g 1 肝 肾阴虚 :多见 于 慢性 肝 炎 ,患 者 常表 现 出腹 . 4
化 、硬化 、癌变等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 ,但辨证治疗是 选药的基础 。根据多年 的临床病例 ,结合肝病名家临床 经验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证候最为多见 ,现简述如下:
疲 乏无力 等。体征可见肝脏轻度肿大 。舌淡红 ,苔 薄
白 ,脉 弦 细或 沉 弦 。 疗 法 :理 气 调 中 ,疏 肝 解 郁 。用 药 :柴 胡疏肝 散加 减 :柴胡 1g 2 ,杭 白芍9 ,川木 香6 , g g
青皮9 ,陈皮9 ,枳壳9 ,佛手9 ,郁金1g g g g g 5 ,甘草6 , g 木香 1g l g 5 ,J ̄6 ,香附1g l 5。水煎服。 1 . 2肝郁脾虚 :本症多见胁痛腹胀 ,便溏 ,胃呆纳 少 ,肢体 困重无力 ,疲惫酸楚 ,或有面部及下肢浮肿 ,
在我 国 临床 中患有 慢性 肝 病 的患 者很 多 ,发病 地 域 分布 全 国各地 ,尤 以 乙型病 毒性 肝 炎居 多 ,但 凡从 事 医
1 临床 类型 1 . 郁气 滞 :多见 于 慢性 迁 延性 肝 炎 ,临床 中患 1肝 者 常 出现脘 腹胀 闷 ,肝 区隐 痛 ,两胁 撑 胀 ,消 化呆 滞 ,
胀 、胁痛 、疲劳等症状外 ,有时也会 出现头晕 目眩 、口
舌 干燥 ,心悸 、失 眠 多梦 、腰 膝 酸软 、梦遗 滑精 。查 体 可见 肝 脾 肿大 ,舌 红 ,苔 少微 白 ,脉 沉 弦细 数 。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