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规划-3
交通规划相关规范

交通规划相关规范1、综合交通《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交规发〔2011〕301号)《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建城〔2010〕13号)《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建城〔2010〕80号)《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交政法发〔2011〕5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铁道部交通部关于加强联运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469号)《关于加快铁水联运发展的指导意见》(交水发〔2011〕544号)《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交规划发〔2010〕112号)《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 114-2007)《运输货物分类和代码》(JTT 19-2001)2、交通影响评价依据《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 141-2010)《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影响论证与评估管理办法》(海通航〔2011〕262号)《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港口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交人劳发〔2004〕462号)《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GB/T 50438-2007)《新建铁路项目安全评估暂行办法》(铁安监〔2008〕53号)《中国民用航空跑道安全规划》(民航发〔2008〕107号)《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指导手册(第三版)》(MD-TM-2011-001)《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评估管理办法》(AP-83-TM-2011-01)3、道路交通工程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道路交通流量调查》(GA/T 299-2001)《公交专用车道设置》(GA/T 507-2004)《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 T 325-2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 15-2011)《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 129-2009)《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 11-9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港口道路、堆场铺面设计与施工规范》JTJ 296-96《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87)《林区公路路线设计规范》(LYJ 113-92)《铁路站场道路和排水设计规范》《TB 10066-2000》《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GA/T845 2009)4、铁路(轨道)交通工程依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铁路信号设计规范》(TB10007-2006 J529-200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58号)5、水运交通工程依据《水运工程设计通则》(JTS 141-2011)《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 211-99)《内河通航标准》(GB 50139-2011)《运河通航标准》(JTS 180-2-2011)6、民航交通工程依据《民用机场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AP-129-CA-01-R1)《民用机场选址报告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AP-129-CA-02)《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MH5013-2008)7、交通场站及物流工程依据《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编制办法》(交规划发〔2007〕365号)《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 200-2004)《汽车货运站(场)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 402-1999)《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 60-99)《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公安部建设部[88]公(交管)字90号)《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 50091-2006)《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2007)《铁路货运中心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8〕58号)《港口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 86-92)《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GB/T 21334-2008)《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GB/T 24358-2009)8、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规发〔2011〕191号)《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交运发〔2011〕590号)《“十二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厅函水﹝2011﹞1号)《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快递服务“十二五”规划》9、其他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通行能力手册》同济大学《交通影响分析指南》199条建筑设计知识1. 公共建筑通常以交通、使用、辅助三种空间组成2. 美国著名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名言‘形式由功能而来’3.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4. 美国纽约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布置采用形式是串联式5. 电影放映院不需采光6. 点式住宅可设天井或平面凹凸布置可增加外墙面,有利于每层户数较多时的采光和通风7. 对结构形式有规定性的有大小和容量、物理环境、形状的规定性8. 功能与流线分析是现代建筑设计最常用的手段9. 垂直方向高的建筑需要考虑透视变形的矫正10. 橙色是暖色,而紫色含有蓝色的成分,所以偏冷;青色比黄色冷、红色比黄色暖、蓝色比绿色冷11. 同样大小冷色调较暖色调给人的感觉要大12. 同样距离,暖色较冷色给人以靠近感13. 为保持室内空间稳定感,房间的低处宜采用低明度色彩14. 冷色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气氛15. 色相、明度、彩度是色彩的三要素;三元色为红、黄、蓝16. 尺度的概念是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给人的视角印象大小和其实际大小的关系17. 美的比例,必然正确的体现材料的力学特征18. 不同文化形成独特的比例形式19. 西方古典建筑高度与开间的比例,愈高大愈狭长,愈低矮愈宽阔20. ‘稳定’所涉及的要素是上与下之间的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21. 人眼观赏规律H 18°~45°局部、细部2H 18°~27°整体3H <18°整体及环境22. 黄金分隔比例为1:1.61823. 通风屋面只能隔离太阳辐射不能保温,适宜于南方24. 总图布置要因地制宜,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紧凑,节约因地;适当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体形,绿化和小品的关系;合理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与人流的组织25. 热水系统舒适稳定适用于居住建筑和托幼蒸汽系统加热快,适用于间歇采暖建筑如会堂、剧场26. 渐变具有韵律感27. 要使一座建筑显得富有活力,形式生动,在构图中应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的手法有轴线对比、体量对比、方向对比、虚实对比、色彩对比28. 要使柱子看起来显得细一些,可以采用暗色和冷色29. 巴西国会大厅在体型组合中采用了对比与协调的手法30. 展览建筑应使用穿套式的空间组合形式31. 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32. 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布局中,采用了强调了各种空间之间的对比33. 当坡地坡度较缓时,应采用平行等高线布置34. 建筑的有效面积=建筑面积-结构面积35. 加大开窗面积的方法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较易办到36.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37. 建筑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有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和比例与尺度38. 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是多样统一39. 超过8层的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40. 建筑的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41. 建筑楼梯梯段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42. 住宅起居室、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窗地比为1/7,其他为1/1243. 住宅套内楼梯梯段的最小净宽两边墙的0.9M,一边临空的0.75M住宅室内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度不应小大0.20M44. 住宅底层严禁布置火灾危险性甲乙类物质的商店,不应布置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45. 地下室、贮藏室等房间的最低净高不应低于2.0米46.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米时,宜设休息平台47. 外墙内保温所占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烟道、风道、管道井不计入使用面积阳台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壁柜应计入使用面积48. 旋转楼梯两级的平面角度不大于10度,且每级离内侧扶手中心0.25处的踏步宽度要大于0.22米49. 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米50. 楼梯正面门扇开足时宜保持0.6米平台净宽,侧墙门口距踏步不宜小于0.4米,其门扇开足时不应减少梯段的净宽35. 加大开窗面积的方法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较易办到36.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37. 建筑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有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和比例与尺度38. 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是多样统一39. 超过8层的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40. 建筑的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41. 建筑楼梯梯段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42. 住宅起居室、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窗地比为1/7,其他为1/1243. 住宅套内楼梯梯段的最小净宽两边墙的0.9M,一边临空的0.75M住宅室内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度不应小大0.20M44. 住宅底层严禁布置火灾危险性甲乙类物质的商店,不应布置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45. 地下室、贮藏室等房间的最低净高不应低于2.0米46.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米时,宜设休息平台47. 外墙内保温所占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烟道、风道、管道井不计入使用面积阳台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壁柜应计入使用面积48. 旋转楼梯两级的平面角度不大于10度,且每级离内侧扶手中心0.25处的踏步宽度要大于0.22米49. 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米50. 楼梯正面门扇开足时宜保持0.6米平台净宽,侧墙门口距踏步不宜小于0.4米,其门扇开足时不应减少梯段的净宽35. 加大开窗面积的方法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较易办到36.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37. 建筑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有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和比例与尺度38. 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是多样统一39. 超过8层的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40. 建筑的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41. 建筑楼梯梯段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42. 住宅起居室、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窗地比为1/7,其他为1/1243. 住宅套内楼梯梯段的最小净宽两边墙的0.9M,一边临空的0.75M住宅室内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度不应小大0.20M44. 住宅底层严禁布置火灾危险性甲乙类物质的商店,不应布置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45. 地下室、贮藏室等房间的最低净高不应低于2.0米46.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米时,宜设休息平台47. 外墙内保温所占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烟道、风道、管道井不计入使用面积阳台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壁柜应计入使用面积48. 旋转楼梯两级的平面角度不大于10度,且每级离内侧扶手中心0.25处的踏步宽度要大于0.22米49. 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米50. 楼梯正面门扇开足时宜保持0.6米平台净宽,侧墙门口距踏步不宜小于0.4米,其门扇开足时不应减少梯段的净宽51. 入地下车库的坡道端部宜设挡水反坡和横向通长雨水篦子52. 室内台阶宜150*300;室外台阶宽宜350左右,高宽比不宜大于1:2.553. 住宅公用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54. 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1M(6层及以下一边设栏杆的可为1.0M),净空高度2.2M55. 休息平台宽度应大于梯段宽度,且不应小于1.2M,净空高度2.0M56. 梯扶手高度0.9M,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M时应为1.05M57. 楼梯垂直杆件净空不应大于0.11M,梯井净空宽大于0.11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58. 门洞共用外门宽1.2M,户门卧室起居室0.9M,厨房0.8M,卫生间及阳台门0.7M,所有门洞高为2.0M59. 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M60. 卧室起居室净高≥2.4M,其局部净高≥2.1M(且其不应大于使用面积的1/3)61. 利用坡顶作起居室卧室的,一半面积净高不应低于2.1M利用坡顶空间时,净高低于1.2M处不计使用面积;1.2--2.1M计一半使用面积;高于2.1M全计使用面积62. 放家具墙面长3M,无直接采光的厅面积不应大于10M263. 厨房面积Ⅰ、Ⅱ≥4M2;Ⅲ、Ⅳ≥5M264. 厨房净宽单面设备不应小于1.5M;双面布置设备间净距不应小于0.9M65. 对于大套住宅,其使用面积必须满足45平方米66. 住宅套型共分四类使用面积分别为34、45、56、68M267. 单人卧室≥6M2;双人卧室≥10M2;兼起居室卧室≥12M2;68. 卫生间面积三件3M2;二件2--2.5M2;一件1.1M269. 厨房、卫生间净高2.2M70. 住宅楼梯窗台距楼地面净高度低于0.9米时,不论窗开启与否,均应有防护措施71. 阳台栏杆净高1.05M;中高层为1.1M(但要<1.2);杆件净距0.1172. 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防回流构造的排气通风道、预留排气机械的位置、门下设进风百叶窗或与地面间留出一定缝隙73. 每套应设阳台或平台、应设置晾衣设施、顶层应设雨罩;阳台、雨罩均应作有组织排水;阳台宜做防水;雨罩应做防水74. 寒冷、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西面应采取遮阳措施75. 严寒地区的住宅出入口,各种朝向均应设防寒门斗或保温门76. 住宅建筑中不宜设置的附属公共用房有锅炉房、变压器室、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商店但有厨房的饮食店可设77. 住宅设计应考虑防触电、防盗、防坠落78. 跃层指套内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79. 在坡地上建住宅,当建筑物与等高线垂直时,采用跌落方式较为经济80. 住宅建筑工程评估指标体系表中有一级和二级指标81. 7层及以上(16米)住宅必须设电梯82. 宿舍最高居住层的楼地面距入口层地面的高度大于20米时,应设电梯83. 医院病房楼,设有空调的多层旅馆,超过5层的公建室内疏散楼梯,均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设歌舞厅放映厅且超过3层的地上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
交通规划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居民出行体验,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交通规划,熟悉并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实际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本次实验采用模拟软件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城市人口、用地、交通设施等基础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2. 交通需求预测:根据人口、用地、出行需求等因素,预测未来城市交通需求,为交通规划提供目标。
3. 交通系统规划:结合交通需求预测,规划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系统、交通设施等,以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4. 交通拥堵治理: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如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增设公共交通线路等。
5. 交通规划方案评估:对多个交通规划方案进行评估,选择最优方案。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数据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学、运筹学等方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交通模型方法:运用交通模型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和交通系统规划。
3. 仿真模拟方法:运用仿真软件模拟交通系统运行,评估规划方案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础数据分析:通过对城市人口、用地、交通设施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城市交通拥堵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区域,且高峰时段交通流量较大。
2. 交通需求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城市交通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高峰时段。
3. 交通系统规划:根据交通需求预测,规划了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系统、交通设施等,包括新建道路、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增设公共交通线路等。
4. 交通拥堵治理: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以下治理措施:- 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通过调整信号灯配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 增设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居民出行。
- 推广绿色出行:鼓励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辆出行。
5. 交通规划方案评估:通过仿真模拟,评估了多个交通规划方案的效果,发现方案一在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方面效果最佳。
乡镇道路交通工作规划

乡镇道路交通工作规划乡镇道路交通工作规划一、背景和目标乡镇道路交通工作是保障乡镇交通畅通、安全、有序的重要工作。
为了适应乡镇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交通效率,确保交通安全,制定乡镇道路交通工作规划十分必要。
本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道路规划和交通组织,改善乡镇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效率。
二、现状分析1. 乡镇人口增长,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现有道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造成交通拥堵问题。
2. 部分道路设计不合理,不利于车辆通行。
路面存在坑洼和破损问题,影响交通安全。
3. 交通信号灯设置不科学,导致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
4. 缺乏交通指示标志和警示设施,车辆和行人不清晰,安全隐患较大。
三、工作重点1. 道路规划:结合乡镇发展需要和人口流动情况,进行道路规划和扩建,增加道路通行能力。
2. 道路改造:改善现有道路的设计和质量,确保道路平坦、宽敞,并且设置并维护良好的排水系统。
3. 交通信号灯优化:根据交通流量,调整信号灯设置,合理优化绿灯时间,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4. 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合理设置交通指示标志和警示设施,提高行车和行人的安全意识,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5. 公交车线路优化: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和就业分布,合理调整公交车线路,提高公交车的服务水平,减少私家车上路行驶。
四、工作措施1. 制定道路交通规划,并依据规划进行道路建设。
2. 对现有道路进行检查和评估,优先改造交通流量大的道路。
3. 加强与公安交警的协作,严格执法,提高交通秩序,并加强事故处置和救援能力。
4. 健全交通安全宣传体系,提高行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5. 增加公交车投放量,提高公交车服务水平,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五、工作进度和效果评估1. 按照工作计划,逐步开展道路建设、改造和交通信号灯优化等工作。
2. 定期组织评估,并对工作的进度和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实效。
道路交通规划

平面交叉口控制方式的选择
平面交叉口的设置必须满足道路功能、适应交通 流量及交通安全三方面的要求 1. 按照道路类型选择 主—主 信号灯控制 主—次 信号灯或停车标志 主—支 停车标志 ……
2. 按照交通流和交通事故选择 交叉口流量 8000/天,碰撞事故5/年
道路交通行车管理
一、单向交通管理 1. 单向交通种类 (1) 固定式单向交通 (2) 定时式单向交通 (3) 可逆性单向交通 (4) 车种性单向交通
§6-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基 础信息调查
一、城市社会经济基础资料调查 (1) 人口资料 (2) 国民经济指标 (3) 运输量 (4) 交通工具 二、城市土地使用调查 (1) 土地使用性质 (2) 就业、就学岗位数 (3) 商品销售额
三、城市居民出行O-D调查 四、城市流动人口出行O-D调查 五、机动车出行O-D调查 六、城市道路流量调查 七、道路交通设施调查 八、公交运营及线路客流调查 九、货物源流调查
道路交通管理分类
行政管理 制定、执行交通法规 驾驶员的管理(培训、发证、考核、审验) 车辆的管理(牌证、转户、报废、年检) 道路管理(通行秩序、路边施工、违章占道清除) 交通事故处理(现场勘测、事故认定、处罚)
技术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是针对交通源的政策性管理,通过政策 影响交通结构、重建交通量的时空分布,缓解交通状况
三、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目前常用的道路网络系统可归纳为四种形式: 方格(棋盘)式 放射环形式 自由式 混合式 根据该城市的城市形态、地理条件、主要客 货流方向及强度确定其道路网络系统的布局与 形态,不应套用固定的模式。
第七章 交通安全
§7-1 概述
一、交通事故的定义与分类 1. 交通事故的定义 我国对交通事故的定义为,凡车辆、人 员在特定道路通行过程中,由于当事人违 反交通法规或依法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而 造成人、畜伤亡和车物损失的交通事件。 从定义可以看出,交通事故有六项缺一 不可的要素,即车辆、在道上、在运动中、 发生事态、发生事态的原因是人为的和有 后果的。
交通规划标准

交通规划标准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乡村及各类交通设施的发展和运行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的过程。
它涉及道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旨在提高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减少交通拥堵、优化交通结构等。
一、综合交通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或城市交通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以期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在综合交通规划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 道路规划:包括区域道路网的布局、路段等级划分、道路容量的预测和规划等。
在道路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通行能力、服务水平、交通运输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
2. 公共交通规划:包括公交车、轨道交通、轻轨等公共交通方式的线路规划以及站点布局等。
公共交通规划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便捷性。
3. 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包括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便捷、安全的非机动交通方式,鼓励人们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4. 交通系统互联互通规划:包括各种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布局和规划,提高交通系统的互操作性和便利性,提高人们出行的便捷性和效率。
5. 多式联运规划:综合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和互补性,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选择。
二、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是指对道路网络和道路交通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满足各类交通需求,提高道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道路网络规划:包括道路网的布局、等级划分、干支道路的设置等。
在道路网络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道路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交通需求等因素。
2. 道路容量规划:根据交通需求和预测,科学评估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承载量,合理规划道路的宽度、车道数、交叉口等,以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3. 交通组织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停车场和客运设施的规划等。
在交通组织规划中要注重提高交通组织的效率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第六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 二、城市土地使用调查
• 城市土地使用与城市道路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性质的土地使用,可产生或吸引不同性质 的交通,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是进行交通需 求预测的基础。土地使用调查应包括:
• 1、土地使用性质:各交通区主要土地使用类 别的土地面积,如工业、商业、居住、科教卫 等土地使用类别的面积。
中小城市只需进行后两类规划。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作总体设计 • 2、现状交通系统调查及分析 • 3、城市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 4、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设计 • 5、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评价 • 6、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调整与优化 • 7、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实施计划
tij ttti非jii轨行jj机道人动
t 机动 ij
t 水上 ij
tij tttiii公铁航jjj 路路空 ti水j 运 ti管j 道
ti公jtti摩共ji轿j 电托车车汽车
t 货车 ij
t出租车 ij
3.9% 5.3%
17.6%
0.3%
23.4%
21.3% 28.2%
地铁 国铁 私铁 其它轨道 公共汽车 出租汽车 私人轿车
三、总体设计的内容
• 1、建立工作机构,一般应包括规划领导小组 (市领导)、规划办公室(规划局)及规划 工作课题组(规划设计院等企业)三个层次
• 2、确定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及规 划原则
• 3、确定规划地域范围、规划年限 交通小区 划分
• 4、确定规划目标 • 5、规划过程总体流程设计
规 划 过 程 总 体 流 程
二、出行分布
• 1、常系数法:
• 2、平均系数法:
• 3、Fratar method:
道路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

道路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道路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交通规划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率,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和安全。
为了更好地了解道路交通规划的相关知识,下面将给大家提供一些道路交通规划的习题及答案。
习题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标是什么?请列举至少三个。
答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交通效率: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道路网,合理分配交通资源,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2. 减少交通事故率: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布局、设置交通信号灯、提供行人过街设施等措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道路交通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习题二:请列举几种常见的道路交通规划方法。
答案:常见的道路交通规划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道路网规划:通过对城市道路网络的规划,确定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布局,合理分配道路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 交通信号灯规划:通过对交叉口和路段的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合理调控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3. 公共交通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公交线路、站点的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
4.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规划:通过规划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通行环境,鼓励市民选择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改善空气质量。
习题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考虑因素有哪些?答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需求: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居住区和商业区的分布,确定不同区域的交通需求,合理规划道路网和交通设施。
2. 土地利用:根据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确定道路的布局和宽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银川沈阳路的规划方案 (3)

银川沈阳路的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银川市作为宁夏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一直是困扰银川市的一个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银川市政府提出了银川沈阳路规划方案,本文将对该规划进行分析和介绍。
规划背景银川市位于宁夏南部,是宁夏区域中心城市。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银川市的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银川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银川沈阳路是贯穿银川市中心城区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道路,连接银川市东部和西部。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银川沈阳路的交通流量逐渐增大,已经成为银川市中心交通网络的瓶颈。
为解决银川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和提高银川沈阳路的交通流量,银川市政府提出了银川沈阳路的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银川沈阳路规划方案的设计理念是“均衡发展、疏解拥堵、提高效率、保障安全”。
该规划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道路扩建针对银川沈阳路交通流量逐渐增大的问题,规划方案将对银川沈阳路进行扩建,增加车道数量和道路宽度。
具体措施包括:•银川沈阳路主干道东西向增加车道数量,缓解银川市中心城区西部交通拥堵问题。
•增设辅助道路,缓解银川市中心城区东西向交通拥堵问题。
•对银川沈阳路进行改造,提高道路宽度,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交通规划为避免银川沈阳路交通拥堵问题,规划方案还将对银川市中心城区的交通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
具体措施包括:•新建公交专用道,保障公交车辆的快速通行。
•建设非机动车道,鼓励居民骑行,缓解交通压力。
•优化银川市中心城区的信号灯系统,提高交通效率。
安全保障交通安全一直是城市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银川沈阳路规划方案也加强了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
具体措施包括:•新建道路隔离带,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安装智能交通监管设备,提高交通安全。
•加强银川沈阳路交通管控,减少危险驾驶行为。
实施效果银川沈阳路规划方案的实施将会对银川市中心城区的交通有重要的改善作用。
具体效果包括:•缓解银川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就业人口和人口可以改写成: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三、ITLUP(Integrated Traffic and Land Use Package) 模型 ITLUP(Putman),由非集计居住分配模型(DRAM)和就业分 配模型(EMPAL)组成;两个模型均为Lowry模型的修正形式。 DRAM:采用小区吸引力和一个小区的工作人员到其他小区的 DRAM 就业岗位的可达性来评价各小区住宅分配的主要因素。 EMPAL:根据前一时间的就业和小区的吸引力来分配就业。 例如,假定住宅选择在对雇员最有吸引力的地点,就业岗位 在住宅最易接近的地点。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理念的变化 传统的规划理念:将交通规划作为城市(土地利用) 规划的专项规划,强调交通规划的附属作用; 新的规划理念:交通与土地利用互为因果关系,交通 设施的建设拉动沿线的土地利用,相反土地利用的变 化带来人们出行活动的变化,从而诱发交通的生成, 促进交通设施的建设。 强调交通的导向,尤其是公交 的导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作用。 交通规划促进或带动城市规划 总体布局
Pi :i小区的新增户数; Pt :全市在时刻t的新增户数; Oi:小区i的新增住户可能比; Oj:小区j的新增住户可能比。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模型的特征: A、自区的可达性不能在其所在区考虑; B、时间距离不明确; C、适用于短期预测。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模型—A Model of Metropolis, 1964 二、劳瑞(I.S.Lowry)模型 劳瑞 模型 1、劳瑞模型 目的:利用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定量关系式,原则上 对象区域为封闭的城市区域(没有人员的出入) 决定:满足各小区土地利用形态的住户数和就业人口的分 布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土地利用模型:描述地区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及其作用 结果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a.预测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对各种经济主体的选址 行动结果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跟踪模型。 b.优化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社会效益目标最大化所 对应的土地利用状况。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小区本阶段吸引力计算模型如下:
式中,Li,t :小区i在时间t的总土地面积; Ni,tk:小区i在时间t中收入为k级的居民数量; θ与γ1…γ4:经验参数。 家庭按年收入分4类,因此上述两个公式共有4个版本; 而这种一体化的模型中DRAM部分就有28个参数。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1.非集计居住分配模型(DRAM) DRAM与EMPAL模型针对数据差异几经修正。在目前的应用 中,住宅被分配到小区的模型是:
式中,
—小区i在时间t的住宅估计数; —小区i在时间t的吸引力测度; —小区j到i之间高峰期出行时间; —小区j到i之间非高峰期出行时间; —全区域范围内时间t时住宅与雇员之比值 βop与βp —经验衍生参数。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劳瑞模型流程图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模型结构: 模型结构:
面积: 非基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 A:面积; B:基础产业部门; D:时间距离 F:就业人口; H:住户; N:住户数; R:非基础产业部门; U:土地利用对象外; α:住户平均人口; k:组; b:修正系数; e:人均土地面积 φ:市场潜能; Ψ:住户潜能; m:非基础产业分组总数; n:交通小区总数; x:住户数权值; y:就业人口权值。
非基础产业部门就业人口向量:
B‘= [b’ij ] :非基础产业部门的出行分布模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βi :为小区i的就业率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最终,就业人口和总人口可以用下式求得:
以上两式可以简化为: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这里,与劳瑞模型中潜能对应的分布函数设定为:
tij—小区ij间的行程时间 同样,由工作单位到非基础产业部门的出行,同样通过导 入矩阵: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四、优化模型 小区活动最优配置手法(Technique for the Optimal Placement of Activities in Zones)模型(澳大利亚 rotchie和 Sharpe, 1975年) TOPAZ模型在划分为n个小区的区域、以m种土地利用活动 为对象,决定寻求区域整体的新开发费用和交通之和最小 的活动分布。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嘎琳-劳瑞模型: 基础产业就业人口向量: 基础产业人口向量: 设Ejb为小区j的基础产业部门就业人口,Pjb为居住于小区j 的基础产业部门人口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a‘ij--在i区工作被分布到j区的函数, αj --居住在小区j的基础产业部门的家庭人口。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一、汉森(Walter G. Hansen)模型 汉森 模型—How Accessibility 模型 Shapes Land Use,1959 目的:利用城市内小区的可达性计算住宅的开发 模型的两个变量: A、可达性(Accessibility):表示某区所具有、产生 与它区相互作用机会的可能性。 B、开发可能的土地面积
2.就业人口分配模型(EMPAL) EMPAL方程中,将就业人口分配到小区的模型为:
式中,Ej,t—小区j在时间t相关部分(基本的、零售业与服务 业)的就业人口; Hi,t-1 —小区i在时间t的住宅数量; Wj,t-1 —小区j在时间t-1的吸引力函数; rth —全区域范围内时间t的就业与时间t-1的住宅的比率; rte —全区域范围内时间t的就业与时间t-1的就业的比率; δ—经验参数。
式中,Pi,Pj—城市i,j的人口; Dij—城市i,j间的距离; Fij—相互作用力; K—系数。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城市(或小区)i的能量为i与所有城市(或小区)n的相互 作用能量之和
Stewart的人口潜能的概念:城市(或小区)i中的人,因城 市j的人口诱发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随着城市j的人口增加 而增高,随着ij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人口潜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研究的历史 Reilly : 1930年代,“来自城市周边的小商品流通调查” Christaller & Losch: 1940年代,“用地选择理论” 1950年代-196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 Harris : 1968年,“大规模土地利用与综合交通模型的开发” 北美 : 规模大、成本高 英国 : Lowry模型(1964)的改良 1970年以后,迅速扩大到其它国家 1975年(Brotchie, Sharpe ):Australia TOPAZ(Technique for the Optimal Placement of Activity in Zones)模型 日本:欧美模型的改良和应用,天野光三 (Amano Kozo)、 吉川(Yoshikawa)、铃木(Suziki)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EMPAL的参数用1997年的家庭数据及2007年的预测就业数据 标定过。这些研究中隐含的假定是工作地点第一、住宅第二。 就业分为3类:基础产业就业(5200个岗位)、零售业就业(800 个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就业(3800个就业岗位)。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标准ITLUP模型的局限性: 其一,没有考虑土地利用密度的约束。ITLUP模型将就业岗 位分配到小区,即使它们没有足够的容纳就业岗位和住宅的 能力。在美国,每公顷居住土地的最大住宅容纳能力一般在 25户左右,每公顷商用土地的最大岗位容纳能力一般在100 个位置左右。从EMPAL和DRAM得到的家庭与工作岗位分配 结果首先用来满足小区中的商业和居住面积,如果不够,按 比例再分配一些空余土地。 其二,DRAM与EMPAL模型只能顺序使用,忽视了就业岗位 与住户之间作用的相互与同时性。 其三,ITLUP在分配就业岗位与住户数时没有考虑土地价格 与货物流。
人口的增加
住宅
分配给各区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小区ij之间的可达性:
A ij = S j /T
γ ij
Aij :i区对j区的某活动主体的可达性值; Sj :j区内某活动主体的规模,例如就业人口; Tij:i区与j区之间的时间距离; γ:参数。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小区i的可达性:
Ai =
第三章 交通与土地利用 (Traffic and Land Use)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1、汉森(Walter G.Hansen)模型 、汉森(Walter G.Hansen)模型 2、劳瑞(I.S.Lowry)模型 、劳瑞(I.S.Lowry)模型 3、 ITLUP模型 ITLUP模型 4、优化模型
j , j ≠i
∑A = ∑S /T
ij j , j ≠i j
γ ij
可达性对住户数的影响: 各小区可以开发利用的住宅用地面积比率=任意时点 小区住宅开发可能比率 住宅开发率Di=住宅开发现状比率/住宅开发可能比率 例如,雇佣的可达性与住宅开发率Di的关系: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假设,每户的居住面积一定,那么,小区i的住宅开发现状 比率:
第一节 概述
区位理论-《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管楚度著,2000 区位: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 地域上的结合。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 理论。 交通与区位理论: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区位的基础物质之一, 刻画其结构、密度和部局状况的理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