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资料

合集下载

清史研究资料

清史研究资料

清史研究清史研究作为历史学中的一项重要领域,主要研究清朝时期的历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越近300年,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文献和遗产。

清史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清朝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等方面,还可以为我们审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提供重要参考。

清史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对清朝时期历史的客观还原和深入探讨。

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政治、社会、文化制度都具有独特性。

通过对清朝历史的研究,可以了解清朝开国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体系的建立、封建经济的特点等诸多重要议题。

同时,清史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清朝的兴衰周期,从中汲取教训,为今日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清史研究的内容涵盖了清朝时期的诸多方面。

首先是清朝政治制度的研究。

清朝政治制度奠定在封建基础之上,实行专制统治,重视礼制、儒学等传统文化。

清代皇帝的统治方式、官员选拔机制、地方行政体系等都是研究的重点。

其次是清朝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

清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商业、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清政府的税收制度、海疆开发等问题都是清史研究亟需解答的问题。

此外,还包括了清朝文化教育、军事制度、外交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清史研究的方法论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随着历史学研究方法的日益多样化,清史研究也借鉴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理论,如考据学、文献学、微观史、比较史等。

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在清史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和传播效率。

总体来看,清史研究作为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意义。

通过对清朝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只有持续深入研究清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历史,为构建更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清朝大事年表26704资料

清朝大事年表26704资料

▪ 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师, 加强军备,巩固海疆。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爆发。同年,孙中 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 干涉还辽。同年,洋务运动宣告终 结。
▪ 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 此后列强纷纷在华租借港湾,划分 势力范围。
▪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事未成;5 月清攻府宣布铁路国有,引起保路风 潮;10月武昌起义,南方各省纷纷宣 布独立,史称辛亥革命。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 布成立。2月12日,宣统帝 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统治被 推翻。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 争爆发(1840~1842年)。
▪ 1842年,中英签订《五口通 商章程》,《虎门条约》。同年,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订立。
▪ 1851年,清咸丰元年,清朝人 口达43610万。同年,拜上帝会在 广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
清朝大事年表26704
▪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 为由发动叛乱。同年,爆发了萨尔 浒之战。
▪ 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
▪ 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
▪ 1635年,太宗皇太极废除女 真族名,正式定族名为“满洲”。
▪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 为「大清」
▪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开始, 至1642年结束。明将洪承畴降清。
▪ 1901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十一 国签订《辛丑条约》。清廷下令筹划 新政。
▪ 1905年,清政府罢科举,派五大 臣出洋考察宪政。同年,孙中山创立 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清朝的历史文献来源、研究方法和学者贡献三个方面展开,以探讨其在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价值。

一、历史文献的来源清朝的历史文献主要分为官方史料和民间史料两大类。

官方史料包括清朝的官修史书、内阁档案、皇帝诏令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清史稿》、《乾隆实录》等。

这些官方文献内容广泛,记录了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决策、王朝兴衰和社会变迁,堪称研究清朝的重要参考资料。

民间史料则是指那些由民间个人或机构创作、保存的文件,如家族档案、私人日记、传记等。

由于清朝社会多元化的特点,民间史料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研究清朝社会生活和经济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史学研究的方法清朝的史学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文献研究是指通过研读和比较历史文献,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研究者需要深入阅读相关文献,分析其内容、背景和时代特征,以获取对清朝历史的深入理解。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文献的记载,可以辨析真伪、查证事实,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清朝历史叙事。

田野调查是研究者亲自前往史料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资料的方法。

研究者会深入到历史遗迹、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收集与清朝相关的文物、图片和口述历史等资料。

这些实地考察不仅有助于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还可以提供直观的观察和感受,为史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三、学者贡献清朝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杰出的学者的贡献。

首先要提到的是清朝末年的学者钱穆先生。

他在研究清朝史时,提出了“代表理论”与“代表人物”的概念,强调历史研究要着力探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与其理论,有力推动了清代史学研究的深入。

还有清末民初的历史学家梁启超,他的《清代秘史》对清朝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拓宽了清代历史研究的视野。

此外,还有一些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学家投身于清代史学研究。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档案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档案

清朝的历史文献与档案中国历史上的清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延续了近300年。

在这段时间里,清朝留下了大量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历史文献与档案。

这些珍贵的资料为我们了解清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源。

一、清朝的建立和特点清朝于1644年由满洲族领导的女真族建立,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皇帝的统治,被誉为清朝的鼎盛时期。

清朝在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其历史文献和档案中。

二、清朝的历史文献清朝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包括了大量的皇帝御制文书、朝廷命令、告谕等官方文件。

这些文献多以书信、檀术册、谕旨等形式存在,记录了清朝各个时期政治军事决策、国家政策、宗教信仰、外交关系等重要内容。

其中,清朝官方编撰的《圣武记》、《御制清史稿》、《遗闻编》等历史著作,记录了清朝的兴衰和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除了官方文献外,普通百姓、文人学士、僧侣等人也留下了许多私人文献。

例如,清朝的文人徐渭、郑板桥等都有大量的书信、诗文、手稿流传至今。

这些文献提供了官方记录之外的历史实情和社会变迁的信息,对于了解清朝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清朝的档案记录清朝的档案记录主要体现在官方机构和行政部门的档案中。

随着清朝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庞大的档案系统,记录了大量行政、司法、财政等事务的文件。

这些档案包括了政府的内外对外、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件。

清朝的档案不仅具有数量庞大的特点,还保持了较好的保存状态。

文献和档案的大部分是纸质文献,由于清朝的政务比较繁琐复杂,因此记录了大量的实质性内容。

这些档案对研究清朝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治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清朝的历史文献和档案的研究意义清朝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和档案,我们可以了解清朝的政治决策、制度演变、军事动态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的情况。

清朝的人口统计

清朝的人口统计

清朝的人口统计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历时较长,也是人口统计相对完整的朝代。

在此期间,清朝安定的统治使得人口得以稳定增长,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人口统计的数据。

本文将从人口总数、人口分布、人口控制等方面,对清朝的人口统计情况进行介绍。

一、人口总数清朝统治初期,人口总数相对较少,但在乾隆统治时期达到了巅峰。

根据历史资料和研究,清朝的人口总数一直在稳步增长。

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人口达到了大约4亿,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数量最多的朝代之一。

然而,由于缺乏准确的人口普查和统计方法,这一数据仅仅是一个估算。

二、人口分布清朝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

这主要是由于汉族的人口集中在这一地区,同时这也是清朝的统治中心。

此外,东北和西南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封建农耕经济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还与清朝的族群政策有关。

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方式来鼓励移民和辅助控制人口,如康熙、雍正时期的“开边”政策,鼓励汉族移民到边疆地区。

这些政策导致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对人口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三、人口控制清朝在人口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户口制度。

户籍制度对于人口统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方便了清朝政府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户籍制度,每个家庭都需要登记户籍,有迁移或添加新成员时需要报备。

这为清朝提供了相对准确的人口数据。

除了户口制度,清朝还实行了一系列人口控制措施。

例如,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清朝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

此外,清朝政府还实行了一些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如加强防疫工作和药物管理,以减少人口的死亡率。

结论清朝的人口统计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完整的一个时期,它提供了我们研究中国人口变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

尽管在统计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清朝人口总数和分布的数据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清朝人口统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政府在人口控制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关于清朝历史简介

关于清朝历史简介

关于清朝历史简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清朝历史相关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历史简介清朝(1636年[1]-1912年),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

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

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

[12]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

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

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

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

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

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清朝历史历代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朝满族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庙号:清太祖谥号:清高帝登基时间:公元1616年 (天命)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朝满族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庙号:清太宗谥号:清文帝登基时间:公元1636年 (天聪)爱新觉罗·福临清朝满族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庙号:清世祖谥号:清章帝登基时间:公元1644年 (顺治)爱新觉罗·玄烨清朝满族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庙号:清圣祖谥号:清仁帝登基时间:公元1661年 (康熙)爱新觉罗·胤禛清朝满族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庙号:清世宗谥号:清宪帝登基时间:公元1723年 (雍正)爱新觉罗·弘历清朝满族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庙号:清高宗谥号:清纯帝登基时间:公元1736年 (乾隆)爱新觉罗·顒琰清朝满族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庙号:清仁宗谥号:清睿帝登基时间:公元1796年 (嘉庆)爱新觉罗·旻宁清朝满族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庙号:清宣宗谥号:清成帝登基时间:公元1821年 (道光)爱新觉罗·奕詝清朝满族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庙号:清文宗谥号:清显帝登基时间:公元1850年 (咸丰)爱新觉罗·载淳清朝满族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庙号:清穆宗谥号:清毅帝登基时间:公元1861年 (同治)爱新觉罗·载湉清朝满族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庙号:清德宗谥号:清景帝登基时间:公元1875年 (光绪)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满族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谥号:清废帝登基时间:公元1909年 (宣统)到底是谁推翻了清朝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最根本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亥革命!清朝是袁世凯推翻的,帝制是孙中山终结的,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历史。

清朝末年中华不振的资料

清朝末年中华不振的资料

清朝末年中华不振的资料
清朝末年中华不振的资料有:
1.政治腐败:清朝末年,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成风,政治腐败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

2.外国侵略:19世纪下半叶,列强入侵中国,不平等条约接连签订,割地赔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土损失和经济压力。

3.军事失利:清朝末年频繁发生军事失败,如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遭日本彻底击溃,这一事件震惊了国内外人士,揭示了清朝军队腐败和装备落后的问题。

4.民族冲突:清朝末年,民族冲突不断加剧,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极大地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

5.经济危机:清朝末年国家经济危机严重,农村赋税加重,农民生活困苦,同时商业活动受外国控制,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6.社会动荡: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宗教教派活动等加剧了社会矛盾,让社会秩序失去了稳定。

清朝历史资料

清朝历史资料

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简介清朝历代皇帝一览表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

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

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

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

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清入关后第一位清朝皇帝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寜",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詝",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

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清朝皇帝家谱,介绍清朝各位皇帝的子嗣,也就是贝勒和格格。

清朝皇帝家谱:努尔哈赤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

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皇太极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女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福临儿子(共8个有记载)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女儿(6个)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养女(3个)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玄烨爱新觉罗•承祜爱新觉罗•承瑞爱新觉罗•承庆爱新觉罗•赛音察浑爱新觉罗•长华爱新觉罗•长生爱新觉罗•万黼爱新觉罗•允禶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

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

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

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

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

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

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

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

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

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

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

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

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胤禛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