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古代中国建筑艺术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从建筑结构、工艺技术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筑结构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建筑体系而著称。

木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梁柱承重,斗栱悬挑。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四合院,以及寺庙、宫殿等建筑中的严密布局。

这种结构形式还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出色的抗震能力,为中国建筑在地震频发的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工艺技术的精湛性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精湛性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家们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非常讲究,包括木材、砖瓦、石材等。

木材的选择需要考虑年轮的密度和纹理的美感,砖瓦的烧制需要精确的温度控制,石材的切割和雕刻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艺。

这些工艺技术的精湛应用,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和细节上都体现出独特的美感和工艺水平。

三、审美价值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追求。

建筑师们注重营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内外空间的统一与协调。

比如说,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假山”和“水景”,常常可以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妙。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彩绘、雕塑等艺术元素的运用,也为建筑赋予了更丰富的审美价值。

四、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在于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古代建筑师们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敢于进行改革和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在宫殿建筑中,中国古代建筑师引入了檐制、硬山顶等新的构造形式,使得建筑更加庄严和宏伟。

这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和演进。

五、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更在于其传承和保护。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的一些介绍:一、古建筑的艺术特点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2.实用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例如,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体现了这种实用性。

3.多样性:中国古建筑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装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性,通过雕刻、绘画、彩绘等方式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二、古建筑的赏析1.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它占地广阔,建筑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山水为背景,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3.寺庙: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其中以佛教寺庙最为突出。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重。

三、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的沿革》课件

《中国建筑的沿革》课件
统到现代
中国建筑特点: 地域性、民族
性、时代性
中国建筑未来 发展趋势:绿 色建筑、智能 建筑、生态建

中国建筑在国 际上的地位和 影响:中国文 化的传播和交

第四章
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建筑历史悠 久,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中国建筑文化丰 富,包括宫殿、 寺庙、园林、民 居等多种类型
中国建筑具有独 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对称、均衡、 和谐等
中国建筑与自然 环境、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等紧密 结合,形成了独 特的建筑文化体 系
阐述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本次课件主要介绍 中国建筑的历史沿 革和发展历程
目的在于让听众了 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风格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 地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的分析,了解中国建筑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国际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与 环境的和 谐统一
高技派风 格:强调 高科技、 新材料和 新技术的 应用
解构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结 构的解构 和重组
绿色建筑 风格:强 调环保、 节能和可 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节能、 环保材料和技术
智能建筑:利用 现代科技,实现 建筑智能化,提 高居住舒适度和 便利性
隋唐时期:以 木结构建筑为 主,如隋唐长 安城、大雁塔, 体现了隋唐时 期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特点。
宋元时期:以 园林建筑为主, 如宋代园林、 元代园林,体 现了宋元时期 的文化、艺术 和生活特点。
明清时期:以 宫殿建筑为主, 如故宫、天坛, 体现了明清时 期的政治、文 化和艺术特点。
第六章
中国近代建筑沿 革
苏州园林:中国古代私家 园林的代表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设计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设计特点

我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积淀了丰富的艺术设计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还包括建筑的结构、装饰和布局等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简述一下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设计特点。

一、均衡和谐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设计追求均衡和谐,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之间都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建筑的屋顶呈斜面,屋檐下垂,檐角向上翘等设计都是为了体现均衡和谐的美感。

另外,在建筑的布局上,也讲究均衡和谐,建筑的主体和辅助部分要协调搭配,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融合天地人我国古代建筑把天地人三者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建筑的屋顶设计上常常采用斗拱结构,同时在檐口处加入飞檐和翘角等装饰,这些设计既可以加固屋顶结构,又能使建筑更加美观,同时也代表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天地的融合。

三、注重装饰我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十分讲究,不仅在建筑的外观上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就连墙壁、门窗以及地面都有精美的装饰。

这些装饰以花鸟、人物和传统纹样为主题,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也常常加入一些装饰性的构件,比如斗拱的雕刻和建筑梁柱的彩绘等,使建筑更加华丽和美观。

四、注重空间的利用我国古代建筑对空间的利用非常注重,建筑的布局和结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建筑内外的景观和布局都能体现空间的层次感和深远感,形成了一种开阔、宁静的空间氛围。

建筑内部的装饰和摆设也是考究的,通过巧妙的空间利用,使人在建筑中游走时能感受到空间的美感和变化。

五、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我国古代建筑在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通过建筑的构件、装饰和图案等来传达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建筑上常常可以看到关于孔子、孟子、老子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图案和雕刻,同时也会运用传统的典故和神话故事来进行装饰,使建筑更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设计特点体现在均衡和谐、天地人融合、装饰注重、空间利用和传统文化体现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艺术内涵,也反映了古代我国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追求,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传承至今并影响着现代建筑。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其对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追求自然、和谐、均衡的原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木结构和石构结合:古代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但也善于利用石材构建基础和装饰。

这种结合使得建筑更加稳定耐久,并保留了其原始美感。

2.严谨的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非常注重对称和均衡。

从整体到细节,都展现着严格而有序的美感。

3.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多为斗拱形状,呈曲线状弯折,充满了变化和动感。

这种特殊的屋顶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寓意着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精美的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常常以壁画、瓷砖和雕刻等形式表现。

这些细致而精湛的装饰赋予了建筑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对文化的意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文化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表达:古代中国建筑中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通过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教义和哲学观念。

比如,寺庙通常都会有巍峨的塔楼,象征着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2.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建筑往往与社会地位和权力密切相关。

皇宫、官府和贵族的府邸都是巍峨宏大的,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尊贵。

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则更加朴素和实用。

3.文化传统和历史意义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且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古代建筑的保存和修复不仅能够延续文化传统,也能够让后人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

4.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比如,庭院的运用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开阔,通风透光,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一、概述我国古建筑斗拱作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技艺。

本文将对我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斗拱的起源与演化1. 斗拱的起源斗拱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架结构,用以支撑梁的重力,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最初的斗拱形式简单粗犷,以实用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斗拱的演化随着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发展,斗拱逐渐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在唐代,斗拱逐渐开始体现出装饰性,雕刻精美,成为建筑的一大特色。

而到了宋代,斗拱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体现艺术性,更加强了其结构上的稳固性。

3. 斗拱的风格特点古代斗拱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制、雕刻与装饰上。

形制上,斗拱有悬挑、垂直、半垂直等多种形式,各具特点。

雕刻与装饰上,斗拱的雕刻题材多样,常常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与神话的元素,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三、斗拱在我国古建筑中的应用1.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斗拱扮演着支撑梁架结构的重要角色。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多为悬挑形式,结构稳固,雕刻精美,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尊贵与华丽。

2. 寺庙建筑中的斗拱在古代寺庙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文化内涵,雕刻内容多为佛教神话、道教神话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斗拱的结构稳固性也保证了建筑的稳固与安全。

3. 园林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我国园林的特色与韵味。

斗拱的形制多样、雕刻精美,为园林增添了一份静谧与优雅。

四、斗拱在传统建筑中的保护与传承1. 文物保护中的斗拱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在文物保护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国家对于古建筑斗拱的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加强对古建筑斗拱的维护与修复。

2.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在当代,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积极开展古建筑斗拱的传统技艺、工艺、风格的传承与研究,保持其传统魅力的也注入现代元素,使之与时俱进。

《中国建筑文化》课件

《中国建筑文化》课件
代表建筑
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近代建筑
总结词
中西合璧,风格多样
详细描述
近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 筑材料,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
上海外滩建筑群、南京中山陵等。
现代建筑
总结词
01
创新发展,绿色环保
详细描述
02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大量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注
风水学说
总结词
风水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张通过对环境的选择和改造来达到吉祥、避邪的效果 。
详细描述
风水学说在中国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选址、布局、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风水因素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常常会设置影壁、屏风等物件来阻挡“邪气”,同时也通过各种装饰 和布局来达到吉祥的寓意。
木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了 各种文化和艺术风格,如佛教 、道教、儒家思想等,形成了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石雕
石雕在古代建筑中常用于门楼、牌坊、石碑等 部位,其风格粗犷、雄伟,给人以庄重、沉稳
的感觉。
不同地区的石雕风格也有所不同,如福建石雕、河北 石雕等,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工艺。
石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另一种常见装饰手法 ,通过雕刻石头来创造出各种形象和图案。
《中国建筑文化》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 中国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 中国建筑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 中国建筑的装饰与艺术 • 中国建筑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01 中国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建筑
总结词
壮丽辉煌,技艺高超
详细描述
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布局讲究中轴 对称,屋顶采用琉璃瓦,装饰精美,技艺高超。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

我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我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独特的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展现了我国人对自然的审美追求和心灵境界。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主要表现方式。

一、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1. 古典园林的起源古代我国的园林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

但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园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代开始兴起的。

2. 园林的兴盛发展隋唐时期,园林艺术进入了繁荣期,大量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相继出现。

唐代的华清池、梨园和九成宫等园林成为了当时的风景名胜。

宋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3. 园林的传统继承明清时期,园林的建造更加追求自然美,充分展现了“山水园林”和“洞天福地”的意境,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传统风格。

二、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1.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我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调,借助园林建筑的手法,将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我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和谐追求。

2. 蕴涵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国古典园林常常根据历史典故、文学作品或宗教故事来布置园林,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使园林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蕴。

3. 意境超脱、造型独特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假山、湖泊、建筑等手法,创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整体造型美轮美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我国古典园林的主要表现方式1. 园林布局的设计我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常常遵循“迂回曲折”的原则,打造出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景致。

2. 园林建筑的艺术表现园林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韵味,如假山、亭台、廊桥等。

3. 园林景观的人文意境我国古典园林常常以山水假象为主要景观,同时通过植物、水景、装饰等手法,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展现我国古典园林独特的人文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历程中国建筑在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影响下,已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与特色。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灵魂,与这个特有的山水水墨画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主义,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形成了完美的自然风景图。

从一砖一瓦到建筑群的每一个角落的设计都表现了中国人对艺术与环境独特的理解。

就建筑的定义上看,古籍《黄帝宅经》中有一句十分特别的话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

前半句说出了君主的自然属性,后半句说的则是建筑的社会属性。

可见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高深的文化内涵而异与西方艺术风格的简单幼稚。

中国建筑也正是在这种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创设起来的。

而就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我们看到了万里长城就想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想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概,高度智慧和无穷力量,看到天安门为构图中心的国徽,就想到了中国现在不但是一个新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文化传统的国家”。

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华人民高度的智慧力量。

从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到今天北京故宫,天坛,热河,避暑山庄建筑群,江南各名家私家园林,无论是简单的遮风避雨,还是辉煌的皇家宫苑,都深深地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明。

“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体系变是以木构为框架的结构体系,外墙只是维护结构,木构架负担了整个建筑的荷重”。

据考古科学家考证“早期的木结构建筑就是由土墙和草屋顶结合而成,这种很相似的传统型建筑延续了上千年,砖石被用于建筑象城堡之类的永久性建筑”。

可见中国建筑是以木框架式结构为主。

且拒考证“我国是最早使用木框架式结构建筑的国家”。

不仅是因为木结构建筑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比砖石建筑节省得多,而且比较实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认为内的传统观念认为“木为活,石为死”。

所以在宫殿住宅的建筑中都是以木材作为材料,而在陵墓的建筑中多用石料。

而且在长期的创造发展中中国在技术上逐渐掌握了木构建筑大型建筑物的方法,所以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木框架是其独有的风格。

据分析木构架结构可分为两种形式:梁架式与穿斗式。

梁架式结构是框架式结构式建筑的一种成熟的结构形式。

横向的梁搭在竖向的柱上,支撑起上部的屋顶。

李允铄在其著作《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一书中论述了中国粮架形式的形成时“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不承重的连梁改成支撑重量的大梁。

只是省去了立柱,立柱以上的原来形式不变,相信这就是中国式梁架形式的由来”。

由于其结构合理,经历耐用适合于北方的房屋,屋顶比较沉的特点,而广泛被应用,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现代建筑中。

我国现存最早的梁架式结构建筑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公元782年的唐代,为典型的传统式粮柱建筑结构。

另一种形式为穿斗式。

“穿斗式建筑的柱子不用梁,而是用穿枋把立柱连起来”。

可见穿斗式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承重量也比较小,多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柱子比较密,没有梁架式形成的内部空间开阔。

但把这种结构用在房屋两侧的山墙上,则具有良好的抗风性。

穿斗式建筑可以采用比梁架式小的用料,材料更容易获得且比较节省木材。

这对中国这个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历史大国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因此被经常运用并发展起来。

另外,中国建筑屋角翼角的上翘也更有特色:宽大或者纤细地向上挑起。

下面由斗拱支撑表现到明清时期最为突出,无论是宫苑还是江南民居,都表现了突出翼角的不同特色,尤其是园林建筑中亭子翼角的不同,经常被分为南北及岭南三种风格。

南方气候温暖屋面较轻,各部构件的用料比较纤细,亭的外形显的活泼玲珑,屋角起翘比较高且陡。

江南的屋角反翘式样通常分为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两种。

嫩戗发戗的构造比较复杂,老戗的下端伸出于檐柱之外,在它的尽头上向外斜镶合嫩戗,用菱角木,笺木,扁檐木等把嫩戗与老戗固牢,这样就使屋檐升起较大形成展翅欲飞的趋势。

水戗发戗没有嫩戗,木构件本身不起翘,仅戗脊端部利用铁件及你会形成翘角。

屋檐也基本上是平直的,因此构造比较简便。

北方气候寒冷,屋面较重。

构件也相应粗壮。

屋角起翘低而缓,其官式建筑从宋到清是不高翘的。

一般是仔角梁帖伏在老角梁被上,前段稍稍昂起,翼角的出椽也是斜出并逐渐向角梁处抬高,以构成平面上及立面上的曲势,与屋面的曲线一起形成了中国建筑所特有的造型美。

处于南北风格之间的岭南建筑造型,轮廓柔和稳定,比较朴实,翼角没有北方的沉重也不如江南的纤巧,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做法,这样而形成的南北地域风格的差别。

有时,尤其是在皇家园林建筑中,把江南特色的风景建筑衣到北方,“乾隆集锦江南著名建筑于承德和北京,集中体现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集合了我国各地建筑艺术特色造成了别具一格的塞北江南的美丽风光。

但这决对不是抄袭,需同及全盘移植的现象。

”今天我们看到的小金山,烟雨楼,文津阁等与南国特色建筑有格局上的相通,但却依然是北国风光。

其尺度,比例,建筑与山石用材及色彩装饰也并不相同。

所以地域风格的不同,只有在当地独有的特色文化社会背景下才能真正显示其独有的纯正的魅力。

“建筑传统的门与窗也有讲究。

窗有漏窗与空窗之分。

形成虚实明暗对比,丰富多彩”。

漏窗上设有话格,可以分隔景区,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

富于层次变化,通过漏窗看到各种对景使人目不暇接,而又不致一览无疑,能收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

漏窗本身的图案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可产生各种富有变化的阴影。

使平直呆板的墙面显得活泼生动。

在民宅中,漏窗本身的花格上通常被裱上窗户纸,贴上窗花等装饰,古朴而又典雅。

空窗主要在园林建筑中用的比较多,除能采光外,经常作为取景框,使游人在游赏过程中不断获得新得画面,窗前常置石峰,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画面,使空间相互渗透,可产生增加景深,扩大空间的效果。

门多为木制,上亦有与窗格相似的框架,裱上传统的窗户纸,白的或者是碎花图案,也可以直接漏空形成与窗相似的艺术效果。

可见中华民族对门窗的理解为通过其通透的部分接触自然界,丰富视野,扩大空间,而获得艺术美感的独有特色,而西方的大教堂也有窗子。

那些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不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自然界,而是为了渲染教堂内部的神秘气氛,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人本主义。

在中国宏大的寺庙建筑中也体现着相通的风格。

台基往往采用带雕饰栏杆的大理石结构。

长长的水平方向的瓦屋顶,其屋檐自然向上翘起,总体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梁柱结构,并以模树矩形“间”为根据,而庞大的曲线型屋顶则有复杂的木斗拱及梁来支撑。

这种木屋架自然而又和谐,同时适合多重屋顶的形状。

总体上其本身就构成了风景景观中特殊的一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且注意自然主义的特点,用园林庭院进行点缀,表现了宁静,幽雅的独有的意趣和氛围。

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风格为:以砖石为建筑物的台基,以木构架作为上部主体。

以瓦覆盖的人字型屋顶,以及宽大或纤细而上翘的屋角使建筑成为自然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置身与自然,获美于自然,创造于自然,享受于自然的独特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以及建筑中渗透着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及人本主义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特色。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国势衰微和西学东渐,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质疑,有褒之者,有贬之者,反反复复,因情势不同而异。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好好在那里,不好又不好在何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不能因情势不同而作墙上草任意褒贬,使国人无所适从。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前期,应该说是积极的,各种思想学术观点相互交流碰撞,在春秋战国时期缘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达到极盛,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比肩于欧洲之古罗马和希腊文化。

后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封建国家以政权强行推崇,虽然在当时和后来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学术被束缚,人们思想被禁锢,儒家学说自身也在皇权的笼罩下不断式微、没落、保守、落后,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官方学术。

就儒家文化本身来讲,也有个发展阶段问题,汉武帝之前大致为先秦儒学,武帝至宋为汉魏经学,宋以后为程朱理学。

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的一个著名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并立的情况下,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的两个发展阶段不断官方化、程式化,终于成为钳制人们思想、制约社会发展的教条,于明清之际登峰造极。

国人现今所言之传统文化,一般即指汉武帝后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

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相较于世界近现代文化,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空洞说教相较于自由、民主、人权的现代价值观,已经是一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尽管这种文化在其总体落后中仍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精华部分,但作为一种文化主体,、它显然已不能再适应我们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需要,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个问题实际上早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即已解决,甚至在明清之交黄宗羲、李挚、顾炎武等人即已洞明此事,却为何在近现代特别是在今天仍有人在此问题上步严复、张勋之后尘不断寻衅。

一则由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轨一波三折、反反复复,使国人对新文化的先进性产生了疑问;二则由于一些人的教条主义思维作怪,看问题简单片面,一但社会发展遭遇挫折,不是克服困难向前进,而是向后寻找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迷恋于过时的文明、昔日的辉煌,袁世凯、张勋如此,吴佩孚、蒋介石如此,建国后一些没有远见的领导人和现代的一些伪学者如此。

任何一种落后文化都有其积极的成分,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也有其消极的地方,我们说先进落后是指总体而言,而不是一概而论,毛主席不是也讲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吗?难道我们能因为传统文化有些合理的成分就视为金科玉律吗?难道我们能因为现代文化有其消极的地方就弃之不用吗?难道我们能因为东南亚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鼓吹和提倡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就认为这种文化从总体上仍然有生命力吗??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其精髓,有些地方将会闪耀其千古不变的光辉,但这并不能掩盖它作为一种文化主体的没落性,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必须革而除之。

现而今我们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恰恰在现实中继承的是一些封建糟粕,而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反而没有继承到,致使国人的思想越来越狭隘,国民道德素质愈来愈低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