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感染控制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的感染控制与预防

静脉输液的感染控制与预防

静脉输液的感染控制与预防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室,然而,由于操作不当或是不合理的使用,静脉输液也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静脉输液感染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医疗机构的工作压力。

因此,控制和预防静脉输液感染成为了当今医疗安全中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针对静脉输液感染的控制与预防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1. 简介和背景静脉输液感染是指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是附近采取不当的措施,导致导管或注射部位感染的情况。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静脉输液感染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静脉输液感染的控制与预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2. 引起静脉输液感染的原因静脉输液感染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不洁操作:操作者未采取严格消毒措施,或操作过程中接触不洁物品。

2.2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长时间使用同一根导管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

2.3 皮肤准备不当:未对皮肤进行适当消毒或是消毒时间不足。

2.4 输液器具不洁:输液过程中使用未经消毒的容器或输液器具。

2.5 抗生素的滥用:过量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感染。

以上是导致静脉输液感染的一些常见原因,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控制与预防静脉输液感染的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静脉输液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该采取以下策略:3.1 做好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前,必须进行正确的手卫生,包括洗手和消毒。

3.2 静脉通路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避免使用暴露在外部环境的静脉。

3.3 导管的留置时间控制:尽量控制导管的留置时间,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3.4 皮肤消毒操作:在固定针眼前必须做好皮肤的消毒,保持它的洁净度。

3.5 输液器具的消毒:使用已经消毒的输液器具,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容器、针头等。

静脉输液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静脉输液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静脉输液的感染预防与控制静脉输液是常见的医疗操作,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感染的风险。

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的健康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静脉输液的感染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感染预防措施、操作方式和消毒措施等方面阐述静脉输液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感染预防措施1. 严格的手卫生静脉输液操作前后,医务人员必须进行手部清洁,使用洗手液或者酒精消毒剂充分洗手。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降低感染的风险。

2. 使用有效的消毒剂静脉输液所涉及的设备,如输液器、输液管等,应使用经过认可的有效消毒剂进行彻底的消毒。

这样可以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防止感染的发生。

3. 选择适当的导管选择适当的导管对于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导管的长度和直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同时也要确保导管的质量,避免出现漏气或者漏液的情况。

合适的导管能够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操作方式1. 操作前的准备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的完整和无损。

同时,还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操作,确保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无菌。

2. 皮肤穿刺进行皮肤穿刺时,医务人员应该确保操作手法正确,并且使用无菌的针头。

在拔针时,应该尽量避免针头接触其他物品,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3. 输液管连接在连接输液管时,医务人员应该确保连接的操作无菌,并且连接牢固,防止漏液。

同时,在连接之前,还需要清洁输液器和输液管的连接口,减少污染的风险。

三、消毒措施1. 消毒方法对于静脉输液所涉及的设备,如输液器、输液管等,应该使用经过认可的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剂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如设备材质、使用频率等来决定。

2. 消毒频率静脉输液设备的消毒频率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每次使用后都应该进行消毒。

特别是在高风险环境下,如重症监护室或手术室,消毒应更加频繁。

3. 检测消毒效果为了确保消毒的效果,医疗机构应该定期进行检测。

这可以通过送检消毒设备和培养临床样本来进行。

静配中心优化感染控制管理对输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静配中心优化感染控制管理对输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静配中心优化感染控制管理对输液质量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降低静脉输液配置过程所致的感染,提高输液质量,为住院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案。

方法针对静配中心配置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优化相应的感染管理措施,控制静脉输液配置过程中所致的感染,有效提高输液质量。

结果通过对配置各环节的管理和有效的感染控制,医院感染发生例次为0次,发生率为0%,减少了输液配置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升了静脉药物配置质量,临床科室对配置中心输液质量中的批次合理性、配置环境(操作台)、配置质量、化疗药品包装的满意度提升到96%~100%。

结论加强静配中心院感控制对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率、预防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静脉用药;院感控制;输液质量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是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病区配置的静脉用药转变为药学监护下集中调配、混合、核查、下发的管理模式。

可为临床住院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药物治疗服务。

PIVAS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直接关系到输液成品质量,管理不当可直接造成患者输液反应的发生,本院对院感控制管理措施不断进行优化后,静配中心配置量在2000袋/日左右,无一例住院患者因配置质量而引起的输液反应,现将本院的PIVAS优化院感控制管理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院静配中心由于院感控制管理方法不合理,现通过优化院感控制方法,比较优化前后配置间消毒灭菌情况及各临床科室对配置中心输液质量满意度情况。

2输液配置质量易致医院感染的环节2.1药品自身理化性质不同的药品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同一种药品不同剂型,其药理作用也不同。

医生在治疗某种疾病时采用的大都是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后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其理化性质也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发生不良反应。

2.2调配各个环节的差错①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药品标识不清、标签贴错而未及时发现;②注射器未及时更换而出现浑浊和絮状物;③药物少加或漏加;④配制人员手部未及时清洁以及消毒不严,都会直接造成输液污染。

静脉输液的预防感染措施

静脉输液的预防感染措施

静脉输液的预防感染措施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方式,通过将药物和液体输送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中,达到治疗或修复的目的。

然而,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感染是一个需要高度注意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静脉输液引起的感染风险,以下是一些预防感染的措施。

1. 确保操作者卫生首先,用于进行输液操作的医护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他们应该经常洗手,并在每次接触患者或进行任何操作之前戴手套。

手套应该是干净的,适当的尺寸,并且在每次使用后应更换。

操作者还应避免在进行输液操作时触摸其他物品或表面,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适当选择输液部位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输液部位。

清洁皮肤并进行消毒是确保输液部位卫生的关键步骤。

消毒剂应按照指示使用,并确保完全干燥之后才进行输液。

3. 使用无菌器具和材料无菌器具和材料的使用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注射器、针头、输液管等器具必须是无菌的,并且应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检查。

任何有破损或污染迹象的器具都应立即更换。

在进行输液操作时,还需要使用无菌包装的药物。

4. 规范管理输液过程规范管理输液过程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

输液前,操作者应检查输液器和管路是否有异常情况。

输液器应按照规定更换,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输液过程中,应定期观察输液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并及时处理。

5. 增强患者抵抗力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营养摄入、充足的休息、适当的体力活动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密切合作,提供全面的护理,促进患者的康复。

总结起来,静脉输液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确保操作者卫生、适当选择输液部位、使用无菌器具和材料、规范管理输液过程以及增强患者抵抗力。

这些措施是减少静脉输液引起感染风险的重要步骤,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共同努力,确保输液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静脉输液感染控制》课件

《静脉输液感染控制》课件
《静脉输液感染控制》PPT 课件
目 录
• 静脉输液感染概述 • 静脉输液感染的预防措施 • 静脉输液感染的控制措施 • 静脉输液感染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静脉输液感染概述
静脉输液感染的定义
01
静脉输液感染是指在静脉输液过 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原 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 中生长繁殖,引发全身性感染。
导管维护不当
药物因素
如未定期更换敷料、肝素帽等,或未及时 发现并处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
某些高渗性、刺激性药物长时间停留在血 管内,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增加感染 的风险。
静脉输液感染的危害
加重病情
静脉输液感染会加重患 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
间,增加治疗费用。
引发败血症
静脉输液感染可导致败 血症,严重时可危及生
02
静脉输液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 感染,其发生与医疗操作、环境 、患者自身等多种因素有关。
静脉输液感染的常见原因
操作者手卫生不规范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医护人员在操作前未正确洗手或手部消毒 不彻底,导致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患者皮 肤或静脉穿刺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由于导管材料与人 体组织的相容性差,容易引发感染。
严格遵循隔离措施
对感染患者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如 限制人员进出、加强空气消毒、使用 防护用品等,以防止感染扩散。
对医疗人员进行防护措施
培训和教育
对医疗人员进行静脉输液感染控制的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 操作技能。
防护用品的使用
医疗人员在接触患者和操作过程中应使用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 离衣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致患者发生感染。

静脉输液相关因素

静脉输液相关因素
只留一个小小的开口给导管放置
小范围的无菌屏障
口罩 帽子 手套 铺巾为洞巾及半身铺巾范围
应用穿刺部位透明敷料
常用敷料为透明\半透明性的聚胺脂敷料 透明敷料有利于持续观察穿刺部位,有利于患
者的活动和沐浴,不需要经常更换敷料,节省 时间。
10
340
10
600
20
426
50
344
100
317
50
321
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乐凡命 3%氯化钠 TPN 甘露醇 5%碳酸氢钠 50%葡萄糖
750 1030 1400 1098 1190 2526
液体的滴注速度
影响输液速度的因素 • 病人的病情 • 病人的年龄 • 药物的性质 • 治疗的目的 • 输液总量
输液工具和静脉输液的关系
输液工具的选择 静脉输液工具的多样性,即技术驱动 输液工具的选择标准
输液工具的选择
钢针 外周静脉留置针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等
静脉输液工具的多样性 即技术驱动
近20-30年药物的过速发展:药物治疗的复杂 性、综合性
护理工作由医院向家庭转移 需要安全可靠的长期静脉通路(通过改进导管
的设计尝试减少导管引致的不良反应) 结果是比以前有更多工具的选择
输液工具的选择标准
正确的输液工具意味者成功的开始 治疗全程中最为有效的输液通路 保证所有治疗方案的需求 最少的侵入性治疗(钢针零容忍) 保护外周静脉 进行风险/利益的评估(INS:能满足输液治
疗的情况下用最短、最细的导管留置)
各类导管、穿刺针的选择及其应用 洗手 无菌屏障 敷料与穿刺部位的护理 血管导管与输液系统 药物与相关用品 例如压脉带、输液贴

【全文】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2)

【全文】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2)

标准 ANTT
标准预防措施与保护关键部件和关键部位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非接触技术和一般无菌区中的微小关键无菌区。用于单人操作可以保护关键部件和关键部位无菌和/或持续时间短的操作,如血管导管冲管和封管、给药装置准备和更换、静脉给药等。如果关键部件或关键部位需要直接接触,则必须使用无菌手套。
无菌非接触技术
锐器盒使用规范
应取出留在伤口上的锐器。
1
2
3
4
锐器伤的处理
应根据 GBZ/T 213 要求,即刻采取“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的综合应对措施。
应根据感染性疾病专家建议采取药物预防措施,并对感染相关的指标进行检测和追踪
HIV 暴露后应根据感染风险尽快使用药物预防。
注:伤口边冲边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但注意避免反复挤压,以免因伤口局部压力减轻导致病原体快速入血。
WE LOVE WHAT WE DO
中 华 护 理 学 会 团 体 标 准 T/CNAS 32─202
注射是最常见的卫生保健程序之一,是现代医学的一种标志。发展中及转型国家每年至少进行160亿次注射操作。我国人口基数大注射量更大被称为:“吊瓶大国”
注射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不安全注射导致的医疗保健相关感染长期存在。
03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02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规范性引用文件
05
WS/T 611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
04
WS/T 433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03
术语和定义
安全注射
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
因不安全注射操作会造成血源性病原体传播并由此产生相关疾病负担,WHO 将安全注射定义为:注射操作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带来可避免的暴露风险,注射废物不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危害。

静脉输液步骤及注意事项

静脉输液步骤及注意事项

静脉输液步骤及注意事项静脉输液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治疗和辅助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领域。

它通过将药物或生理盐水等溶液直接注入人体静脉内,以达到治疗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目的。

然而,静脉输液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操作安全和有效。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准备工作静脉输液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医疗操作,操作前需要准备以下物品:1. 输液包:包括输液瓶、输液针头、输液管等;2. 消毒物品:包括酒精棉球、纱布等用于消毒操作;3. 手套:用于保护医生和护士的手部健康;4. 手术衣:防止交叉感染;5. 高效过滤器:过滤药物和细菌,预防感染。

二、静脉输液步骤1. 患者确认:核对患者身份、医嘱和输液包,确认患者身体状况适合进行静脉输液。

2. 消毒操作:将消毒物品取出,用酒精棉球擦拭患者的皮肤,并等待酒精挥发完全。

3. 穿戴手套:将干净的手套穿戴到双手上,防止操作时感染患者或被患者感染。

4.找准静脉输注的位置:用一只手指轻轻触摸患者脉搏的位置以感受到患者的静脉位置。

5. 穿刺操作:将消毒后的输液针头插入患者的静脉内,插入时需要迅速且轻柔,避免损伤血管。

6. 固定输液管:将输液管用胶布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保持管路稳定。

7. 检查滴速:通过调节滴液滴数或使用滴定装置来控制滴速,确保输液速度适当。

8. 观察患者状况: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

9. 输液结束:根据医嘱确定输液结束时间,停止输液并拆除输液包。

三、注意事项1. 严格消毒:静脉输液操作前后必须进行彻底的手部和工作区域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 注射液的选择:根据医嘱选择适当的药物或溶液,遵循正确的配制和稀释比例。

3. 输液管路的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管路,以确保输液安全和顺利。

4. 注射速度控制:掌握不同药物的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引起的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导管护理套餐的结果
在16—18个月研究中,平均 CRBSI从7.7/1000导管日降低至 1.4/1000导管日。整体CRBSI降低 66%,且持续维持(美国ICU的一 项研究)
静脉输液治疗
是一个程序, 而不仅仅是 一项操作 从我做起, 从细节做起
感染是指发现并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增长。 输液治疗的感染控制是指对动、静脉治疗 时可能引起的感染所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 适应范围:所有静脉输液和动脉穿刺治疗 的感染控制。
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分类及常见类型的 诊断(美国CDC)
1 导管微生物定植:插管部位无临床感染征 象,而导管末端半定量培养发现微生物 >15CFU/平板。 2 局部感染:穿刺部位2cm内局部皮肤红肿, 热痛,有硬结,穿刺口有炎性分泌物;导 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血培养阴性。
及时更换输液管道及接头
经输液接头(或接口)进行输液及推注药液前, 应使用消毒剂用力擦拭各种接口(或接头)的横 切面及外围。 输液器应每24小时更换1次,如怀疑被污染或完 整性受到破坏时,应立即更换 用于输注全血、成份血或生物制剂的输血器宜4 小时更换一次。 外周静脉留置针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宜随外 周静脉留置针一起更换;PICC、CVC、PORT附 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应至少每7天更换1次;肝 素帽或无针接头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或取 下后,应立即更换。
导管的更换与拔除
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病 情允许的情况下导管留置时间越短 越好 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观察病人感染征兆,及时处理 必要时据医嘱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套餐(美国CDC)
使用最大的防护屏障 用CHG消毒病人皮肤 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 需要时才更换导管 导管不用时尽快移除 置管和维护导管时做好手清洁 用透明敷料,渗血时用纱布 不以缝线固定导管 绝对遵从导管照护原则
பைடு நூலகம்
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分类及常见类型的 诊断(美国CDC)
3 小室感染:完全植入式输液工具(输液港) 表面的皮肤有红肿、坏死,或包容皮下输 液港的软组织腔室产生脓性分泌物 4 隧道感染:覆盖导管表面组织和穿刺部位 大于2CM、沿置管的皮下途径出现红、肿、 压痛,伴有或不伴有全身感染的表现 5 输液相关的血液感染:输液和其他部位静 脉抽取的血液分离出相同病原体,且无其 他感染来源者
穿刺部位在下肢导致感染的机会大于上肢 成人的CVC最好放置于锁骨下静脉,避免 颈静脉或股静脉置管 使用床边超声进行CVC穿刺点定位可以减 少机械性并发症的机会
严格无菌操作 提高穿刺水平,减少穿刺损伤 消除局部及导管残留的血液 使用半透膜的透明敷料
导管维护
封管液的选择:肝素盐水的浓度,输液港 可用100u/ml,PICC及CVC用0—10u/ml。 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无菌 纱布敷料应至少2天更换一次,若穿刺部位 发生渗液、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穿刺 部位的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 时应立即更换。 更换接头时酒精用力摩擦全方位消毒15秒。
静脉输液的感染控制
血液科 伊雪娜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分类及 常见类型的诊断 CRBSI的病原学诊断 CRBSI的原因 CRBSI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据统计 1990年81%的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上需花费全天 75%的时间。 目前,超过90%的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不同形 式的静脉输液治疗,而且输液往往持续到治疗结 束。 每年,全世界数百万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的同时 发生感染。
CRBSI病原学诊断
导管管尖培养:接种方法(半定量培养): 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 一次,培养24小时,细菌菌数>15cfu/平板 即为阳性 1 采血时机 2消毒:皮肤消毒, 从穿刺部位抽取血进行定量培养,细菌菌 培养瓶消毒 数>100cfu/ml,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 3 采血量:成人 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为阳性 10-20ml,儿童 血培养的采取。 3-5ml。
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隧道式导管 埋藏式输液港 颈内/锁骨下静脉导管
科学洗手
洗手的方法 七步洗手法 洗手时机 擦手纸 洗手液
皮肤准备
① 毛发的剪除 ② 皮肤消毒: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有效 浓度、适用范围、质量) 据最新《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推荐使用
2%葡萄糖酸氯已定乙 醇溶液(年龄<2个月婴 儿慎用)、有效碘浓度 不低于0.5%的碘伏或 2%碘酊溶液和75%酒 精
感染的原因 2
置管时的无菌屏障不足
穿刺技术水平:创伤越大发生率越高 血管内导管的材质 机体抵抗力差
插管前准备

导管选择 手卫生 皮肤准备 最大无菌屏障
正确选择导管并留置合适时间
头皮钢针(单次) 套管针(72—96h) 中等长度导管(2—4w)
外周浅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最大无菌化屏障
选择可控制的环境下插管 要求无菌手术衣、手套、口罩、帽子、大 铺巾 病人应戴口罩或将头转向对侧 使用无粉手套或用无菌盐水冲洗净无菌手 套的滑石粉 消毒及铺巾结束后应更换新的无菌手套
插管进行中
部位选择 超声引导 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敷料、导管无血迹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分类及常见类型的 诊断(美国CDC)
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 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 (>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 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 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 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血流感染病人导管培养 不能取得实验室证据,但如果拔取导管全身感 染征象好转,可认为是CRBSI的间接证据
导管感染微生物来源

病人自身皮肤 静脉输液操作者双手 输液接口污染 远处感染血源性播散 输入已污染液体
感染的原因 1
长期住院 长时间留置导管 输液连接口上高菌落数 穿刺部位的高菌落数:血迹、敷料 留置的部位:股静脉 >颈静脉>锁骨下静 脉 穿刺包消毒不彻底或使用了过期的穿刺包 局部及导管残留的血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