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说课公开课一等奖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边塞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瑰丽。
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诗人通过浪漫奇妙的想象和细腻生动的描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又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以及诗人奋力追求功业的昂扬进取的精神意志。
【教学目标】1.了解歌行体古诗的艺术特点;2.学习通过炼字、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3.理解作品内涵,感受诗人积极昂扬的精神和盛唐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4.激发学生在新时代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积极奋进的意志品质。
【教学流程】一、由咏雪诗歌导入:你熟悉的咏雪诗有哪些?(可简单归纳这些咏雪诗的主题)1.充满理性、理趣的雪;例: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2.以伤感为基调,表达孤独、艰难、凄苦与悲切的雪;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3.壮观磅礴,充满生机、活力、希望与精神的雪;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二、诵读感知1.师示范朗诵诗歌;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即、锦寖薄、饮、掣)3.齐读,感受其韵律。
三、理解诗意参考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歌内涵。
(注意落实“白草"“胡天”“狐裘"“锦衾”“空"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等词句的理解。
)四、鉴赏咏雪诗句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关于这首诗的哪些信息?①内容:咏雪送别②体裁:歌行体介绍体裁: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常以“歌"“行”或“歌行"来命名。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大意。
2.品析诗句新奇的比喻,感受诗人笔下边塞特有的绮丽风光。
3.品味诗句,感受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他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写作背景】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夏之交东归。
当时西北边疆战事频繁,诗人怀着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天宝十三年诗人再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文体知识】歌行体: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作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
边塞诗: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边疆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的思乡之情。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作品: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上)、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七上)、王维《使至塞上》(八上)、李贺《雁门太守行》(八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九下)。
【字音字形】岑参(cén shēn)散入(sàn)锦衾(qīn)冷难着(zhuó)阑干(lán)琵琶(pípa)辕门(yuán)白草折(zhé)狐裘(qiú)都护(dū)瀚海(hàn)饮归客(yìn)羌笛(qiāng)风掣(chè)【理解题目】你从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读到了哪些信息?题材:歌行体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主要内容:雪景、雪中送别【读诗歌】播放音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第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武穴市实验中学周元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岑参以及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3.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鼓励学生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
请看大屏幕,你能根据画面的内容说出相关的送别诗句吗,(屏显送别画面和诗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出示课题、作者。
二、确定目标师问:同学们,我们来商讨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什么呢,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 生讨论,交流,师归纳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赏读诗歌,体味诗歌的画面美。
3.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三、初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1.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不会读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师正音: 白草折zhé 即飞雪jí 散入sàn 锦衾薄qīn 冷难着zhuo 掣chè 师指导生划分节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2.师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区别多音字;2、理解诗歌内容,准确翻译每句诗歌的含义,恰当地描述出诗中的画面,并能领悟诗中的感情;3、赏析并提炼诗歌中优美凝练的词句,学习本诗歌用词、炼句的方法、技巧,提升语文能力;4、培养丰富的情感,提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1、准备把握诗歌中重、难点词语的字音、字形和字义(特别是发生变化的字词);(重点)2、理解画面体悟意境:准确理解边塞画面、风情与营地特点,领悟人物精、气、神特点;(难点)3、领悟感情(重点)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白雪在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笔下各美其美,如张岱的淡雅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又如谢道韫的浪漫之雪:未若柳絮因风起;再如柳宗元的孤寒之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千二百多年前,塞北一场奇绝的大雪,在岑参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初读诗歌】1.从标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你能得知哪些信息?①诗歌内容:“咏雪"和“送别”,武判官即将回长安。
判官是什么官职?节度使、观察使等官吏的僚属、随员。
②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下雪和送别的地点吗?轮台,现新疆境内,西北边塞。
③诗歌体裁:歌,为歌行体,一种比较自由的古体诗,不需讲究平仄对仗。
《登幽州台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这样的体裁。
2.我们通过解读标题、朗读全诗得知这首诗集咏雪诗、边塞诗、送别诗于一体,三者既相互交集,不同诗句又各有侧重。
这节课我们将根据这个思路研读全诗。
板书:咏雪诗、边塞诗、送别诗三【赏读诗歌】踏雪寻美赏读1-4句,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描绘画面。
1.对比“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和“北风扫地白草折,胡天八月正飞雪”,效果与和不同?明确:“卷"有席卷天地,裹挟万物迅猛推进的磅礴气势,极言风力强劲,狂风持久的状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优美的意境——此句诗创设了一种梨花满树、春 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 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 干体现出这种化苦为乐、主动向上的乐观情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句诗创设了一种如何的意境? 在文中起到了如何的作用?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句诗体现了作者一种如何的感情? 哪些字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读——妙点寻踪
找出写的最美或给你印象最深的诗句,读一 读,品一品,并和小组同窗交流一下你的看修辞手法。 三、悟诗句意境。 四、解作者情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精妙的用词—一种“忽”字表明雪来得突兀,来 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体现了边 塞气象变化的神奇,并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 喜心情。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 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出名“边塞 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 重要内容: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中心:
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 送别朋友时诚好友情。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教学过程】【背景材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军营诗、送别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歌行体”诗。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为叙事。
岑参(公元715—770年)是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有人称之为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学习吟诵美诗】一吟:中等语速齐读全诗再次齐读全诗各自练读二吟:特别节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瀚海阑干/百——丈冰纷纷暮雪/下——辕门都护铁衣/冷——难——着愁云惨淡/万——里——凝雪上空留/马——行——处三吟:含情抑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学习品析美句】活动内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赏析活动形式:每位同学选出上下两句诗,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一写诗句赏析。
方法:大致上用三个层次表达自己对所选诗句的分析。
第一层,诗句描写的是什么;第二层,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第三层,对用得好的字词进行欣赏。
建议:写作时可以有选择地从如下角度进行分析:内外、动静、声色、仰视俯视、远近、视觉听觉、宏观微观、写景写情、正面与侧面、比喻与夸张、镜头与画面……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雪后明丽可爱的景色,是正面描写,是特写镜头,想象奇特,比喻生动,“千树万树”写出了边塞雪景的壮阔无垠和奇丽无比。
1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下雪时亮丽的景观。
是正面描写,是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副荒凉、凄楚的边塞雪景图;有动景,也有静景,动静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飞雪”二字写出了雪像鹅毛一般从塞北的天空飘飘洒洒地落下来,可见那飞雪的壮观,也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并积累写雪诗句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本诗。
3体会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对有人依依惜别之意。
二.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吗背诵一下。
这首诗是诗人远涉边塞,半路碰上回京使者,托其带平安口信给家人。
诗中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与对故国思念之情,不禁令人动容。
哎,这首诗是岑参第一次出塞所写。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岑参的另一篇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诗人第二次出现所做,那这首诗又讲了诗人怎样的体验和感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
三.解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即交代了,时令天气。
歌,即歌咏歌唱。
白雪歌在指明天气的同时还交代了本诗的一个写作内容便是歌咏白雪。
武判官是送别的对象,武判官归京是事件,一个送字,说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作者的情感则是不舍和惜别。
四.朗读诗歌:自读、齐读、指读、指导读五.品析诗句。
方法:每位同学都要根据这首诗中的上下两句写出自己的赏析。
方法是,大致上可以用三个层次表达自己对所选诗句的分析。
第一层,诗句描写的是什么。
第二层,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
什么角度呢比如内外、动静、远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这都是角度。
第三层,在诗中如果发现一个字、一个词对它进行赏析。
建议有选择的用上这些内容——内外、动静、声色、俯仰。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就是俯仰吧远近、视听、宏微、景情;正面与侧面、比喻与夸张、镜头与画面…尽可能地选用。
(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预设: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比喻的手法将冬景比作春景,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惊喜同时也给人强盛的生机勃勃之感。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静”这两句是全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渡句,往下就开始写送别了。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最后这两句运用了留白手法外,还寓情于景,把淡淡忧愁不动声色的融入到雪景中了。
六.拓展:送别诗和咏雪诗:四种写雪的诗:第一种伤感的: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课件

这首诗以 为线索, 生动 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奇丽风光, 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 之情。
8/12
怎样品诗、悟情 1、注意题目。 2、品味关键词、句,注意修辞。 3、关注背景资料。 4.利用联想和想象体会意、境。
9/12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Biblioteka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1/12
文学常识积累
• 名: 岑参(cén shēn) • 时: 唐代 • 地: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 评: 边塞诗人 • 作: 《岑参集校注》
2/12
读准这些字音:
• 折(zhé) 散(sàn) • 薄( bó ) 裘(qiú ) • 衾(qīn ) 置(zhì ) • 掣(chè) 瀚(hàn ) • 阑 (lán ) 琵琶(pípá) • 羌(qiāng ) 凝(níng )
12/12
6/12
盛唐时期, 李唐王朝 与西北少数民族战事不 停, 许多文人也纷纷投 入军人幕府, 寻求个人 发展, 岑参就是其中之 一。
他怀着建功立业志向, 两度出塞, 度 过了六年艰辛军旅生涯, 《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判官, 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 京时所作。
7/12
3/12
4/12
塞外景色“奇”在哪儿? 你认为哪里奇? (小组讨论)
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 即飞雪。
我从“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 中读到胡天气候气候奇冷,飘雪奇 早。八月就下雪了,说明了雪来奇 早;“飞”勾画了一幅雪花漫天飘 舞画面,说明了胡天气候奇冷……
5/12
“长安柳枝春欲来, 洛阳梨花在前开。” “梁园二月梨花飞, 却似梁王雪下时。” “梨花千树雪, 柳叶万条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武穴市实验中学周元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岑参以及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3.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
长; 鼓励学生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
请看大屏幕,你能根据画面的内容说出相关的送别诗句吗,(屏显送别画面和诗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
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出示课题、作者
二、确定目标
师问:同学们,我们来商讨一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什么呢, 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生讨论,交流,师归纳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赏读诗歌,体味诗歌的画面美。
3.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三、初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
1. 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不会读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师正音:
白草折zhé即飞雪j í散入sàn锦衾薄qīn冷难着zhuo 掣chè
-1-
师指导生划分节奏: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2.师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3.师指导生齐读课文。
4.题解:
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回答,师点拨: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板书(一): 咏雪(景)送别(情)
四、再读赏“奇”,体味诗歌画面美
(一)领略边塞风光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内容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
岑参作为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渼坡行》)。
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
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
请大家再读诗歌,说说你从诗句中读到边塞哪些“奇” 景。
为了便于大家交流,建议用带“奇”的词语说话: 我从xx 句中读到(或者发现)xx 奇精心整理
师示例: 我从“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中读到胡天气候奇冷,飘雪奇早。
你看,“八月”胡天就下了雪,说明雪来得奇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说明胡天气候的奇冷。
学生:讨论,交流,说发现的“奇”景。
生可能回答: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奇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雪奇大,雪天奇冷。
师小结: 岑参笔下的边塞雪景图主要体现在气候奇寒、风景奇丽,而作者描述的语言富有奇趣,描写角度十分奇特,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板书(二): 咏雪——奇寒奇丽奇趣奇特
(二)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教师: 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象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奇特那么壮观。
请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也可以是别的诗句,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写完后在小组交流。
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将白草拦腰折断。
飞沙走石,铺天盖地。
时值农历八月中秋,南方正是丹桂飘香、皓月增辉的时候,而这里却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雪花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变成银装素裹的世界。
-2-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学生先个人描述画面,然后在小组交流。
优秀者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师: 好一幅瀚海冰雪图,让我们带着对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对守边将士苦寒生活的一丝感叹,把诗歌前十句齐声朗读,男生读前四句,女生读后六句。
五、三读研析,体会诗歌情感美
(一)体会诗人的儿女情长
教师: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矣。
”对于这“黯然
销魂” 的离别,诗人是怎样描述的呢,(生齐读最后四句)这些诗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点拨: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担忧。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板书(三): 送别——依依不舍惆怅
教师: 从这几句诗中,你读出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师点拨: 一位重情重义、有着侠骨柔情的诗人形象。
生读这四句,先个人赛读,再女生齐声朗读。
教师:诗歌末尾四句诗离别之情浓郁。
天山雪路没能阻挡友人离去的步伐,友人带走了祝福、牵挂,给守望者留下了绵绵无尽的思绪。
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诗歌“留白”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这种艺术魅力同样在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得到体现,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屏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二)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概
教师: 在这奇冷的冰雪天气里送别友人,本应该是一件凄凉悲伤之事,然而作者却借助对边塞雄奇瑰丽景色的描绘,将戍边将士之别衬托得雄浑悲壮。
边塞雪景在诗人的笔下是如此的雄奇、壮丽。
这是为什么呢,
师出示背景资料: 唐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因而在边境与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发生战争。
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报国。
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他曾在诗中写到: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
学生: 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 因为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3-
师追问: 这种情感,能从文中其他句子看出来吗,
生读其他句子,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师提问: 结合刚才的分析,你认为岑参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回答: 岑参是一个热爱国家、有强烈报国之志的人,他渴望建立一番功业,实现人生抱负。
他心胸开阔,气概豪迈。
板书(六)英雄气概教师:在大唐盛世,像岑参这样胸怀壮志的文人还有许多,他们投笔从戎,驰骋疆场,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有诗为证:(屏显,生齐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高适《燕歌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三)生深情朗读诗歌。
师: 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后,下面我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朗读时还要注意根据画面的转换把握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的变化。
生齐读全诗。
六、课堂小结:
“自古多情伤离别”。
离别作为人生的一幕情景剧,大多涂抹感伤的色彩,弥漫悲剧的气氛,但并不是所有的别离都要说哀婉语,做愁苦态,正如即使在乌云布满天空时,偶尔也能看到一抹透过云隙的阳光。
人总是要往前走,前进是为了更好的停留,人生如此,那我们不如祝福——当时间走过,现在的离别已成为永远,变为一抹淡淡的涩,衬托现在这纯纯的甜~请记住前面有更美的圆。
七、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岑参的边塞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归京》。
八、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咏雪奇寒奇美奇趣以景衬情
精心整理
送别惆怅依依不舍情景交融戍边将士之别英雄气概儿女情长-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