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话语理论
“话语—权力”视域中的艺术定义问题

“话语—权力”视域中的艺术定义问题我们需要理解话语—权力的概念。
话语—权力理论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他认为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施的,在话语中包含了权力的运作和表达。
这意味着权力不仅仅是通过暴力或法律来执行的,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和符号来构建和维持。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话语—权力会对艺术定义产生影响。
话语—权力在规定艺术定义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话语—权力的视域中,艺术定义常常被视为一种权力技术和话语战略。
艺术定义的权力不仅表现在对艺术界和文化市场的规范中,更体现在对个体身份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中。
话语—权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规定和限定艺术的范畴和内涵,从而影响到我们对艺术的认知和评价。
话语—权力也在艺术定义的争夺和辩论中发挥着作用。
在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权力结构之间,艺术定义常常成为一种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冲突的焦点。
这种权力斗争和辩论不仅体现在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解读中,更体现在对艺术定义本身的理解和权威性的挑战中。
话语—权力对艺术定义产生了哪些问题和挑战?话语—权力引发了对艺术定义的多元化和批判性思考。
在传统的权力结构下,艺术定义往往是单一和垄断的,而在话语—权力的视域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不同话语体系和权力结构之间的互动和碰撞。
这就要求我们对艺术定义进行更加多元和批判性的思考,不再停留在某一种权威定义之下,而是积极探索和尝试不同的艺术定义方式和路径。
话语—权力引发了对艺术实践和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
在话语—权力的视域中,艺术定义往往成为一种话语和权力的工具和技术,我们需要对这种权力结构和话语规范进行反思和批判。
这就要求我们不再将艺术定义看作是一种单纯的概念和规范,而是要从艺术实践和主体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和思考艺术定义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支持那些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艺术实践和主体,为他们提供更广阔和开放的艺术定义空间,从而促进艺术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从话语权力理论看影视外译的途径和方法

从话语权力理论看影视外译的途径和方法话语权力理论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理论,用于分析和解释话语(如电影、电视、文字等)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在当前外语学科中,影视外译是重要的翻译形式之一,也是理解和传播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相似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采用话语权力理论来探讨影视外译的途径和方法。
话语权力理论认为,话语是一种揭示和传递权力关系的表达方式。
换句话说,话语权力理论认为话语(特别是权力话语)不仅传递信息,而且传递权力,形成权力结构。
在影视外译中,权力话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影响观众对于文化、历史、政治等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因此,在外译中准确表达权力话语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影视外译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使用话语权力理论来解释。
首先,译者要注意源文与目文之间的语境。
在影视外译中有很多涉及到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话语,采用错误的翻译方法会导致信息的丢失和不必要的歧义。
例如,在中国,一些敏感话题(如台湾问题、文化大革命等)的表达与西方国家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背景差异。
其次,译者需要注意对目标观众的适应性。
在话语权力理论中,目标观众被认为是与话语权力关系相关的重要因素。
在影视外译中,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心理预设。
例如,在将美国电影翻译成中文时,译者需要注意到中国观众对于电影中的西方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如果不适当地翻译这些元素的话将会导致观众的误解和不满。
最后,译者需要在表达权力话语时保持中立性。
在话语权力理论中,话语被认为是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影视外译中,权力话语的表达方式要有中立性,以避免任何一方在权力上的不平等。
例如,在将一个政治纪录片外译到另一个国家时,译者需要表达源文的意图和观点,同时保持中立和公正,避免影响观众对于目标国的看法和态度。
综上所述,话语权力理论为影视外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工具。
通过对话语权力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源文中的权力话语,更好地适应目标观众的需求,同时避免权力上的不平等和误导。
从话语权力理论看影视外译的途径和方法

从话语权力理论看影视外译的途径和方法
话语权力理论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和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权力,并且通过话语来影
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影视外译过程中,也存在着话语权力的问题。
影视外译的目的是
将原片的内容和情感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观众,因此译者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
自己的话语权力,以确保译作的质量和效果。
译者在影视外译中具有相对较高的话语权力。
译者是专业的,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
要对原片进行解读、理解其内涵和情感,并做出相应的转换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
以自己的话语权力为基础,对原片进行重新创作,以确保译作能够准确地传达原片的意义
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
译者的话语权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译者需要尊重原片的创作意图和风格,不
能随意改动或删减原片的内容。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以确保译作在目标
语言中能够产生与原片相似的效果和情感。
译者还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
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的影视外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和途径来处理话语权力的问题。
译
者可以通过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和解读原片的意义和情感,以确保译作能够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转换和调整来保持译作与原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译者可以使用
相似的表达方式和词汇来替换原片中的特定术语或文化隐喻,以使译作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译者还可以根据观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编辑和删减,以确保译作在目标语
言中能够产生与原片相似的效果和情感。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珍妮姑娘”-最新资料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珍妮姑娘”一引言西奥多?德莱塞,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与海明威、福克纳并称为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巨头。
与其他作家相比,德莱塞最明显的特点是其来自德国移民家庭。
而当时的美国社会文化是清教徒的天下,其他欧洲移民文化是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的。
作为贫穷德国移民的儿子,德莱塞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窘境,对世间的人情冷暖有很深的体会,这直接影响到他日后的创作。
他的小说最著名的一个特色是自然主义写法的运用。
自然主义是1880年代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认为社会条件、环境、遗传对人的命运起了决定性作用。
德莱塞的代表作《珍妮姑娘》讲的是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一位善良的姑娘珍妮悲惨的命运。
过去批评家对决定珍妮命运的外部因素有很多不同的解读。
但是,很少有注意到自然主义背后其实是权力话语理论机制在发挥作用。
权力话语理论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重要观点。
福柯认为,没有人能逃离社会环境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环境有时候决定了人的命运。
在这种必然性表面下是权力话语机制的影响力。
权力不仅仅在政府权威或法律层面,而且作为一种看不见的话语运行机制渗透在社会生命的各个方面。
权力是一个交织着各种关系的复杂网络,与话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一方面,权力的运行创造了知识,随后产生了特定的权力话语机制;另一方面,丰富知识的积累能构建话语的有效权力,反过来会挑战权力的存在和地位。
《珍妮姑娘》中,这个机制是如何影响人物的言行的?主人公为了获得权力话语是如何诉诸反抗权力的?二惩罚机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规训权力”。
和宏观权力不同,规训权力是一种微观权力,处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由于权力的生产力和流动性,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规训权力的制定者或对象。
换句话说,作为权力关系交织的实体,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权力控制的对象,同时,他们也可能扮演执行权力的角色。
这种权力不再直接惩罚或者折磨那些犯罪、违反禁令者或者行为不当的人,原因之一在于,这种体格惩罚被证明是无效的,而且有反作用力。
浅析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

浅析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长江丛刊》2019.08177浅析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孙佳璇/黑龙江大学摘要:福柯是欧洲20世纪70年代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过渡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福柯对现代人文进行了“考古学”探索,并辩证分析了话语与权力的关系。
福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本质的思考是在非总体化的、反人本主义的框架中进行的,从而考察了西方思想史的转变。
关键词:权力知识权力话语权力理论一、时代背景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是一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从结构主义转向解构主义。
尽管如此,福柯一生对马克思主义仍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愫,毕竟当初他确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道理的学说”,但是,他的著作表现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与批判。
在一次访谈中,福柯曾谈到,他和前一代人距离已经非常遥远,这种疏远感不仅仅是一种代际之间的感觉,它也传达出了法国知识界与马克思主义之间那种错综而微妙的关系。
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以及匈牙利事件的发生,严重打击了法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他们反对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尤其厌恶斯大林主义,知识分子纷纷脱离法共,疏远马克思主义,结果,知识界发生了脱离政治,转向学术的普遍趋势,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语言学等表面上摆脱了过度意识形态的学科受到青睐。
因此,结构主义取代了人道主义,成为了50年代末学术界的主题。
福柯的思想尽管表现出了独特性,但是他并没有脱离法国思想界变迁这一背景。
从福柯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福柯对尼采的哲学并不感兴趣。
1975年,福柯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规训与惩罚》,一年半之后,《性史》第一部《求知意志》出版。
在这两部著作中,福柯讨论了权力及其运作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为人们观察和理解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权力体系如何维系我们的社会《规训与惩罚》这部著作是福柯运用系谱学分析权力—知识机制的最重要成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监狱的诞生”,福柯的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社会监狱历史和监狱制度发展的历史分析,揭示权力体系是如何维系我们社会的。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作者:徐军义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5期摘要:福柯是欧洲20世纪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重要哲学家。
他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对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知识、真理是权力的形式,权力离开了知识、真理也就不成为权力。
文学话语是不同知识、真理表达沟通的自由领域,因此,它是显示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权力规律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福柯话语知识权力话语权力理论一米歇尔·福柯(1926—1984)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他称为“结构主义哲学家”,但他自己从不承认自己是结构主义者,1983年,57岁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简单的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
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
”[1]从福柯的一生来看,福柯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多大兴趣,更多的是秉承了尼采向传统挑战的反叛精神,极力去研究被传统所排斥在外的如“疯癫”、“性”的领域,探索它们之所以被“理性”所排斥的规则。
这样,通过研究,福柯填补了以往学术历史上的空白,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他的权力话语,只是其学术体系中的一部分。
福柯处于西方哲学上从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化的时代,重视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
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
……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事物,存在的只是语言,我们所谈论的是语言,我们在语言中谈论。
”[2]福柯强调语言对人的制约,只有遵循语言系统自身的规律,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和沟通才能有效,否则,就是痴人说梦。
在他看来,不是人在说话,相反,是话在说人,这样,传统中关于人创造、占有、支配和使用语言的主体性被解构,是语言建构了人的本质。
所谓的历史,是由人们“这样说”或“那样说”所决定的,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只是语言反复的被言说,就构成了历史的“真实”和人的“本质”。
另外,语言有自己的规则,但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在表达言说的背后是否还有更为本质的力量,同一事实的不同言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这种连续的追问,就形成了福柯的话语理论,以探索语言、知识、真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福柯权力话语课件

福柯权力话语
18
具体表现为:
• 1、特定领域中的权力关系为特定知识/话语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 认识对象。
• 2、特定领域中的权力关系也为特定知识/话语的形成提供了必要 的条件和途径。
福柯权力话语
19
——福柯
福柯权力话语
17
• 权力是话语的生产者和建构者。在现代社会中,权 力和知识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建构的。 权力的形 成须要以一系列有关对象和过程的话语的形成与使 用为手段。这些相关话语的形成与使用是权力关系 和权力机制的内在组成部分。没有这样一些话语的 形成与使用,权力就无法有效运作。因此,这些权 力关系的实施或实现过程,必然同时也就是相关话 语的形成和使用过程。权力通过话语的直接生产来 对话语的形成、保存、分布和流传发挥作用。
福柯权力话语
2
• 6、历史只是历史中各要素不断离散和重组的水平域展开,没有 任何终极目标在引导历史。
• 7、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在奋斗的过程中败给了强 劲的对手,而是还没有努力就放弃了。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不 敢去争取,不敢去拼搏的人,永远无法获得成功。
福柯权力话语
3
主要作品
• 《疯癫与文明》(1961) • 《临床医学的诞生》(1963) • 《词与物》(1966) • 《知识考古学》(1969) • 《规训与惩罚》(1975) • 《性史》(第一卷《认知的意志》1976
13
什么是权力?
对于福柯来说,“权力”是一个尚未规定的、推论的、非主体化的 生产性过程,它把人不断地构成和塑造为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主 体。它本质上不是压迫性的,而是生产性力量,它只“关注生产 性力量,让它们发展并且规范它们,而不愿阻碍它们、压抑它们 或者毁灭它们”。
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看文学话语-精选文档

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看文学话语话语和权力是福柯哲学体系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前期的《知识考古学》中,福柯重在话语的自主分析,认为话语是“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
”我们不要问“话语说了什么”,而应追问“话语何以存在?”,力求提供一种话语实现多元的策略。
在这样的哲学范畴内,所有的话语都有存在的权利,然而,为什么有的话语走入了历史,有的话语却永远消失在历史之外了呢?福柯后期将权力概念引入话语,提出话语的权力控制分析,其实依然执着于话语可能或者不可能的条件的探询。
作为著名的权力思想家,福柯的权力观有创新之处。
传统的权力观将权力看作一种实体,认为权力是夺得统治的阶级的“所有权”,看作是可以被某些人或者某些团体所占有的东西。
而福柯认为,权力并非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
他说:“权力不是获得、取得的或分享的某个东西,也不是我们保护或回避的某个东西,它从数不清的角度出发在不平等的和变动的关系相互作用中运作着。
”这种权力作为一种关系作用于每一个人,无处不在,在社会的每一层之间,在男女之间,在家庭成员之间,在师生之间等等。
再有,传统的权力观经常将权力与限制、禁止、镇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是否定性的。
福柯提醒人们,权力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权力的效果不仅是否定性的,而是生产性的。
权力几乎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本体贯穿在福柯后期理论中,作为一种势力关系,权力既是压抑的力量,又是建设的力量,对于文学来说,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文学话语都参与了权力的运作?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究竟是否存在权力之争呢?在文学话语中,话语的控制原则将以何种面貌出现呢?在福柯看来,任何话语都是与权力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所以,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必然难以与权力脱离干系。
至于控制,无论在文学话语内部还是外部都存在。
对于权力在文学话语内部的运作可以分为不同文学话语之间和对单纯一个文学文本的控制分析。
对于不同的文学话语之间,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曾以荷马的《奥德赛》为例,在福柯看来,对它的串讲、注释、论述都是评论话语形式,相对《奥德赛》而言,都是次话语,即使对它的任何一种文学翻译,甚至象英国近代作家詹姆士?乔伊斯的巨著《尤里西斯》,同样也是次话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追风筝的人》中的权力话语理论摘要:《追风筝的人》是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
本文将运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三组权力关系及其之间的话语,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小说主题,并使文学理论更好的与文学作品相衔接。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米歇尔·福柯;权力话语;沉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77-01《追风筝的人》,作者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
小说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后现代思潮的前卫人物、结构主义哲学家,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人们的视线转向在西方哲学以及思想的研究历史中向来被忽视的一些方面,例如:疯癫,医学史,规训及其制度,性欲。
福柯所说的权力是“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
权力一方面借助话语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方面又是影响和控制话语最根本的因素。
但是真正的权力又通过话语来实现,就是这样一种权力话语,它有着巨大的力量和权威性。
福柯的话语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人是受话语支配的”。
所谓话语是:思想的物质表现,不仅决定思想,而且影响人的身体。
一、《追风筝的人》中体现的权力关系篇二:话语与权力话语与权力 *戏剧《人民公敌》的情节概括起来说的就是:科学家兼医生斯多克芒发现本城镇的浴场矿泉里含有多种非常危险的传染病菌,因而他坚持全部工程必须进行改造;而他的哥哥彼得作为市长兼浴场委员会主席则坚决反对这一改造计划,其理由是改造浴场需要二三十万克罗纳,且要停止经营两年,这既损害了资本筹集者的利益,也不符合城镇市民的利益。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看作两个不同的阶级围绕各自不同利益而展开的一场冲突与斗争。
也可以在这基础上,把斯多克芒医生最后的失败原因,一方面归咎于他个人缺乏斗争经验和群众觉悟的有待提高两个因素,另一方面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官僚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勾结及其狡猾的本性。
但有趣的是,这场关涉不同阶级利益的冲突与斗争,完全没有以暴力或革命的形式出现,也避开了经济利益分配的焦点问题;而是转移到一系列诸如民主、真理、责任、义务、自由和正义等问题的论战。
一场斗争冲突更像是一场话语的争夺与阐释,更像是一次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修辞活动。
最终斯多克芒以失败告终,被审判为“人民的公敌”。
这样我们要问的是,“人民公敌”这一显然不合情理的宣判为什么能以合乎情理的方式展开?的确,易卜生笔下的彼得市长确实与被脸谱化的反面人物大有不同之处:他对斯多克芒医生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一方面他并没有完全拒绝弟弟的发现,而是认为对存在的问题“可以用适应委员会的财力的办法来补救”,为了照顾地方利益,可以想出私下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他教导其弟弟要懂得人情世故,并警告他如果执意坚持改造计划,他就会遭到解聘,最终一无所有。
相反斯多克芒的缺点暴露无遗,显得极为“固执”、“冲动”和“鲁莽”,他直接冲撞市长,甚至夺过他的官帽和手杖,多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但这显然还不是不合情理的宣判之所以能够以合情合理的形式演绎、发生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谁是“人民公敌”?谁赋予这一宣判的权利?看来文本中所展开的这场冲突和斗争比我们想像的要来得复杂,其方式更为隐蔽。
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将为我们揭示外在的对立与斗争背后,一场隐蔽的话语争夺和“微观权力”较量在这里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也能从中找出那个不合乎事理的宣判之所以能以合理的形式进行的支撑点。
话语原来是属于语言学范畴,用来指构成一个具有相对完整的单位。
而在福柯的谱系学理论中,话语显然是一个赋有文化、社会和历史内涵的概念。
“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这对源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概念,在福柯的话语理论中显得极为重要。
能指就是一个音响形象或它的书写对应物;所指则是指实物和意义。
而这二者的关系是一种任意的关系。
比如,“猫”在英文中被书写为“cat”完全是任意的。
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能够捕获话语的意义,完全受益于能指与所指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约定俗成。
但是,能指和所指的约定关系在权力的作用下会出现断裂、错位或位移;能指在脱离俗定的所指后,有可能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压迫性和统治性。
权力在福柯那里是一种微观权力,它不是一种外在的暴力干预或否定力量。
因而他认为权力无处不在,同时它与话语有一种共谋的特性。
在福柯看来话语是权力运作方式的最好藏身之处,话语的巨大作用就是转移权力和危险;而权力和欲望借助话语实现自身时,又在实现过程中掩盖了自身的实际存在。
以下我们来看看《人民公敌》中,漂移的能指是如何发挥其威能作用,话语又是如何转移了权力并与权力共谋的。
文本中有关“真理、自由、民主、责任”等能指以及由其构成的话语,是斗争双方都不断重复的,也是交锋的重点。
这样,一个关于是否要改造浴场的问题就悄悄地转移到一个是否要坚持真理或者是否要自由、民主等等这样的问题。
而“自由、民主、人民、公敌”等“能指”大多产生于西方启蒙运动或在启蒙运动过程中被重新赋予了新的意义,因此在人类近现代的文明视域中它们应该有其相对的客观标准。
但是,这些能指以及由它们构成的话语的使用是受制于使用它们的主体的。
福柯曾告诫我们,那些标榜着真理的话语形态需要分析警惕的。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代表官僚势力、资产阶级利益的彼得市长、阿斯拉克森等与科学家兼医生斯多克芒在使用这些能指和话语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各有“所指”:前者通过人为地操纵与隐蔽的权力运转,使得这些能指和话语的内涵趋向他们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后者在使用“真理”、“自由”等能指和话语时,其出发点虽试图使之贴近当时历史语境下的约定意义,从而使之符合市民大众的利益,但是由于自身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立场,赋予这些话语诸多不切合实际的乌托邦色彩,因此他并没有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支持。
福柯曾精妙地指出,话语控制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言语禁忌来完成的。
也就是说,话语使用者可以以理性的名义将一些话语打成非理性话语和疯癫话语加以拒斥,或者以真理的名义将一些话语判为谬误。
文本中彼得代表的官僚和资产阶级就是以“民主”、“自由”、“真理”的代言人自居,从而认定斯多克芒医生是“疯子”和“不受理性支配的”人,最终宣判斯多克芒为“人民公敌”。
权力的运转和能指的威能、话语的暴力就是这样结合得天衣无缝。
通过以上分析,究竟谁是人民的公敌就昭然于众了。
(陈开晟)*《人民公敌》,作者:〔挪威〕易卜生(1828—1906)。
篇三: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期刊:点此访问 >>> 2007年第5期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作者:金敬红张艳新字体:【大中小】摘要: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
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
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
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
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关键词:权力话语;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异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7)05-0451-05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
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这使得研究者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翻译已不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
与此同时,异化翻译也逐渐成为当今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异化翻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
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翻译进行了客观的解释。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将社会之维、历史之维引入翻译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权力话语理论深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背后的操控因素和它在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
因此,采用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将异化翻译置于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注重探讨异化翻译的真正含义及其在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话语理论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被公认为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受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以及尼采关于真理、知识和权力关系观念的影响,福柯在对文学和哲学领域、精神分析领域、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
权力、知识和话语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且权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1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在权力话语理论中,福柯认为权力是社会理论的重要课题。
权力是指一切控制力和支配力。
这其中有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的影响。
这些都可以视为权力,它们是一种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控制力、支配力。
它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这个网络而存在[1]。
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更不能摆脱权力的制约。
福柯针对人与人的关系指出,知识就是权力。
通过考察,福柯发现人文科学的社会知识内在地与权力机制联结在一起,因为这些学科的主题至少部分地是被权力机制所建构的,知识的生产只有依靠作为社会权力网络的知识团体作背景才可能实现。
在福柯看来,不仅人文科学是与权力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自然科学也是如此。
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上,福柯不仅考察了权力对知识的作用,而且考察了知识对权力的作用。
他认为知识和权力是不可分的,权力深受知识的影响;知识能给人以权力,如果没有知识的传播、保存,权力也无法发挥作用。
知识中又渗透着权力关系。
权力对知识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它或者鼓励和激励知识,或者征服、限制知识,在知识身上打上权力的烙印。
权力和知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知识不仅仅反映着权力关系而且蕴涵在权力之中。
人类的本质就是知识和权力的关系。
权力和知识相互作用。
没有知识,就没有权力关系,权力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相对应地,没有权力体系也就没有知识,权力体系是知识存在的前提条件[2]。
2 权力和话语的关系福柯所指的“话语”,从狭义上,可理解为“语言”的形式;从广义上,它又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