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_从文本理论到权力话语
权力话语理论下的翻译过程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

一
、
权 力话 语 理 论 与 翻译
传 统 的翻 译 理论 强调一 一对 应 的翻译 技巧 , 以便 实现 原 文和 译本 的对 等,这 是对 翻译 工作 者最基 本 的要 求。 比 如 ,在 中 国,信 、达、雅 是翻 译工 作者 长期 坚持 的翻 译原 则 。直 到 l 9 世纪 8 O年代 ,翻 译界 迎来 了第 一 个 “ 文化 转
会、文 化 、历史 、思想 、意 识形态 等 多种有 形与无 形 的势 力所 左右 和 制约 的 ” 。本 文 主要 从外 部控 制 力对 翻译 的 影 响 出发,通 过 以下五方 面解 读此 理论 下的翻 译过程 。 ( 一) 意识 形 态 英 国著 名文 艺 批 评家 、文 化 理 论 家 T e r r y E a g l e t o n认 为 ,“ 意识 形 态不 是 一些 自觉 地 政 治信念 和 阶 级观 点 ,而 是 构成 个 人 生 活经 验 的 内心 图 画的 变 化着 的 图像 ,是 与 体验 中的 生活不 可分 离 的审美 的、宗教 的 、法律 的意识 过 程” ; 因此 ,意识 形态 通 过后 天学 习获 得 ,并潜 意 识地 存 入人 脑 ,时刻影 响着 人 的行为活 动 。作 为主 体 的意识形 态 制约 着译者 的翻 译 目的 、价 值取 向及所 选取 的翻译 策略 。 2 0世 纪 2 0 、3 O年 代的 中国正 处于 内忧 外患 的历史 时 期, , 中国 的仁 人志 士掀 起 了五 四运 动 之后 中 国的 又一 次 思想 解放运 动… 左翼 文化运 动 ,其 目的是寻 求一条 救 国救 民之 路 。老 舍虽 然保 持 中立 态度 ,但其 思想还 是流 露 出左 翼 倾 向。他 的巨作 《 骆 驼祥 子 》 以祥 子 的落 魄结 尾 , 以此 对黑 暗社会 提 出 了严 厉 的控 诉 ,同时揭 示 了生活在 社 会底 层 的劳动人 民无 法靠 自己一 个人 的力量 自救 的社会 现 实 。而 伊 万 ・ 金的译作 R i c k s h a w B o y中, 以祥 子 从 下 等 妓院 “ 白房 子 ”中 把 绝食 三 天 奄 奄 一 息 的小 福 子救 了 出 来 ,实现 了大 团 圆为 结局 。这样 的 结局也 与 当时美 国的社 会 意识 形 态 息息 相 关 。伊 万 ・ 金在 1 9 4 5年翻 译 这 部小 说 时 ,美 国当时 正处在 二 战即将 结束 之时 ,而 日本 袭击珍 珠 港把 美 国卷入 了战 争 。中国在 当时抗 日战争 中起 主力 的作 用 , 中美 关 系得 到 了一定 发展 。作为 外交 官 的伊 万 ・ 金察 觉 到关注 中 国的必要 性 ,当时 美 国人也经 历着 苦难 ,美 国 小 说也 期盼 圆满 的结 局 。因而 ,伊万 ・ 金 改编 了原作 消极
翻译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力纬度研究

翻译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力纬度研究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
我们对于翻译的研究表明,翻译语言与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翻译学家不再仅仅把语言看做一种理性的工具,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翻译中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关系。
翻译是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由于两种语言的词义句法、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译文要完全达到在内容风格上面与原文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译者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原文的内容与风格,使原文与译文达到最大的相似度。
这就需要译者不要忘记自己的客观身份,不能主观妄加臆测。
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氛围的影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或者被动或者主动都会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力体现在译语当中。
中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一问题。
2.翻译意识形态的反映黑格尔认为,意识形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语言。
翻译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具体的意识形态都是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对翻译的研究表明,观察与思考总是相伴发生,不存在纯粹感觉的行为。
任何人对经验的感知和理解都是以个人的兴趣,头脑中的图式知识和由此产生的对世界的预期为基础。
译者实际看到的原文内容与风格总是受到其注意力指向的限制,他们看到的内容和风格取决于他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和方面去思考这些内容和风格。
译者所看到的只是他们能够看到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进入译者的大脑,然后通过翻译体现出来。
不同的译者面对同一部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所翻译出的仅仅是译者本人以个人的知识为基础,他所看到的那一部分,或者说是他所愿意看到的那一部分。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译者所愿意看到的那一部分,于是便有了“一百个译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翻译的意识形态,一种是译者被动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另一种却是译者主动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翻译都是意识形态的生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或支配,同时翻译活动本身又生产着意识形态,翻译与意识形态存在的是一种互动关系。
汉英翻译中的权力转向和异化策略——以文化负载词为例

南风论坛ANFENGLUNTAN N 170 May. 2016 May本文探讨了汉英翻译中的权力转向,认为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有利于我国赢得平等的权力话语。
本文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期望目标语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创造出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文化环境。
一、引言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人类文明史上的朵朵奇葩。
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码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
汉英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往往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影响力。
在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其它文化,致使弱势文化面临同质化的危机,如何保护自身文化身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热点议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学界发出了保护自身文化身份的呼声。
费孝通曾经提出:“在文化传统上说,没有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文化那么长久和丰富。
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继往开来地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 他进一步阐释到:“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
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可以说,强调文化自觉的前提首先是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专项词汇。
文化负载词往往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积淀、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全球化语境下,为了维护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平等地位,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对本土文化的吞噬,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汉英翻译中的权力转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下,文化全球化似乎不可避免,但由于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人类发展现状的不平衡,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人类文化是不现实的,文化全球化并非意味着文化同质化。
权利话语理论与翻译活动

LOGO
英国译者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ld)对 波斯诗人欧谟· 伽亚谟(Omar Khayyam)《鲁 拜集》的翻译。在英美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下,菲茨杰拉德对原作进行了随意改动,他在1851 年写道:“这些个波斯人,我拿他们想怎么着就怎么 着,实在是开心得很。他们虽说也是诗人,但还没 到让人不敢恣意妄为的地步,而且他们也确实缺乏 一点艺术来塑造自身”。结果译作被英国人视做 不仅是英国整个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之一,而且 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 。
LOGO
Hale Waihona Puke 知识(各种知识、话语、真理、规范等)→(被构 造)主体(再构造、传播)→权力(普遍化、隐藏 性、深刻化)
制造
权利
构造 并传 播
知识
转化 并支 配
主体
LOGO
话语 discourse
福柯所指的“话语”,从狭义上,可理解为“语言”的形式; 从广义上,它又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因此, 对“话语”的分析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 联,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 。事实上,福柯所谓 的“话语”是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标准中分离 出来的,但这里的“话语”并非索绪尔的“言语”,它不是 指个人的语言实践或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匿在人们意识 之下的深层逻辑,暗中支配着各个不同群体的言语表达、 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是对某一特定的认知领域和认知 活动的语言表述。它也不等同于索绪尔的“语言”,因为 它不是指一种抽象的语法规则,而是一种受到制约的语言 应用,并且体现意识形态的语义。
权利与知识
知识是由学科领域和机构通过应用科学原理生产出来,并 加以限定的观点、思想、叙述、评论、规则、范畴、法律 、术语、解释和定义组成的,一个文化中的各个领域间的 话语权的斗争产生了不同的新的知识。当道德体系、意识 形态和法律条案及各种人文思想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传播 ,就意味着其原有的激进的思维方式被束缚,价值理念被 颠覆或者某一思想被固化,个体得到驯化和控制。同时权 力为新的知识的生产和渗透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制度和政 治权威通过知识真理的形式渗透到了人们的灵魂,并灌之 以理性、法制、合法、科学的名号,使得原本漏洞百出的 社会秩序被人们认同,并使知识的传播变成是一种创造性 的传播,则权力即被不断的维持和创造。
权力话语与文学经典复译研究 话语即权力

权力话语与文学经典复译研究话语即权力摘要:本文旨在讨论权力话语对文学经典复译活动的影响。
作者借助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从新历史主义诗学角度和复译实践活动史实方面阐述权力话语对翻译活动的操纵与影响。
作者希望以权力话语为切入点,为复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Abstract: The paper is committed to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power discourse on retranslating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The author writes the paper drawing on the "power discourse" theory of Foucault. In light of new historicism and retranslation activities, the paper expounds how the power discourse influences and manipulate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ith the power discourse as its new entry point, this paper hopes to provide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retranslation research.权力话语;福柯;新历史主义;复译;文学经典;Key Words: power discourse, Foucault, new historicism, retranslation, classical literature[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__)-10-0112-02翻译研究从只有语言学与文艺学的参与角度发展到哲学、历史、文化、美学以及意识形态等多学科交叉参与的讨论。
权利话语理论

浅谈《追风筝的人》中的权力话语理论摘要:《追风筝的人》是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
本文将运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三组权力关系及其之间的话语,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小说主题,并使文学理论更好的与文学作品相衔接。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米歇尔·福柯;权力话语;沉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77-01《追风筝的人》,作者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
小说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后现代思潮的前卫人物、结构主义哲学家,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人们的视线转向在西方哲学以及思想的研究历史中向来被忽视的一些方面,例如:疯癫,医学史,规训及其制度,性欲。
福柯所说的权力是“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
权力一方面借助话语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方面又是影响和控制话语最根本的因素。
但是真正的权力又通过话语来实现,就是这样一种权力话语,它有着巨大的力量和权威性。
福柯的话语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人是受话语支配的”。
所谓话语是:思想的物质表现,不仅决定思想,而且影响人的身体。
一、《追风筝的人》中体现的权力关系篇二:话语与权力话语与权力 *戏剧《人民公敌》的情节概括起来说的就是:科学家兼医生斯多克芒发现本城镇的浴场矿泉里含有多种非常危险的传染病菌,因而他坚持全部工程必须进行改造;而他的哥哥彼得作为市长兼浴场委员会主席则坚决反对这一改造计划,其理由是改造浴场需要二三十万克罗纳,且要停止经营两年,这既损害了资本筹集者的利益,也不符合城镇市民的利益。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看作两个不同的阶级围绕各自不同利益而展开的一场冲突与斗争。
也可以在这基础上,把斯多克芒医生最后的失败原因,一方面归咎于他个人缺乏斗争经验和群众觉悟的有待提高两个因素,另一方面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官僚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勾结及其狡猾的本性。
互文性:翻译研究中的发散性思维

《互文性:翻译研究中的发散性思维》摘要:互文性的翻译研究将研究对象从文本与文本引向了文本与读者、文本与译者,也引向了文本、作者、读者、译者与文学、与外部社会历史语境的对话之场,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单一的局面,使翻译研究呈现出多元趋势,Willis: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Oxford, UK ; Cambridge, Mass., USA : Blackwell. 1993【摘要】互文性理论以其丰富的阐释空间与无穷的生命力吸引了理论界众多学者的重视,把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有助于翻译研究者拓宽视野,用开放、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探讨翻译。
本文对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进行了梳理,继而指出了互文性视角下翻译研究和翻译家研究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研究;翻译家研究一、互文性理论简介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也译作文本间性、间文本性、文本互涉等等,是由法国批评家、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任何文本都像是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理论产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大潮之中,涉及文学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与阐释、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批评家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代表人物有克里斯蒂娃(J•Kristeva)、巴特(R•Barthes)、热奈特(G.Genette)和里法泰尔(M•Riffaterre)等。
其缘起与发展主要经历了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巴赫金的语言观、克里斯蒂娃的互文观、巴尔特的互文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互文观等五个阶段。
权力话语文学理论

权力话语文学理论一、新历史主义视野中的话语与权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历史主义以其蓬勃的气势,在七八十年代进行了更为宏观而合理的“历史─文化转型”,旨在强调并扬艺术与意识形态、文本与历史现实、文学与权力话语之间错综而复杂的关系。
他们宣称,对任何文本的进入,都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必须“不断返回个人经验和特殊环境中去”。
所谓特殊环境,不可否认是与“权力结构”有所关联的。
作为新历史主义的哲学基础,福柯的“权利话语”理论对翻译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福柯看来,话语即是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与使用该语言的社会中的整个机制、惯例以及习俗之间的“关系”。
“话语”本身包含了“实践”,是“实践的语言”。
任何话语都具备社会性和历史性。
福柯承认,在他的概念里,话语包括各种实践、体制、标准、行动和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甚至学校和基督教堂等建筑物也可视为话语。
他说,“我们始终停留在话语的范围中”。
福柯提出,物质因素与思想观念之间并非因果关系,话语形成显示语言事件与非语言事件之间存在着立体的交换关系和交互作用,其中蕴含了极为复杂的权力关系。
福柯的“系谱学”认为所有的知识行为同时就是权力行为。
这就将历史与权力、利益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凸显出来了。
话语权力指话语中蕴含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
权力关系蕴藏于话语方式中,并以此种形式彰显权力的影响。
话语既是权利的表征,又衍生权力。
话语是权力的表征,是权力恩赐、挪用和争夺占有的客体,权力借用话语对人发挥压迫、操纵和解放的功能。
而这种功能效应的产生往往是及其隐蔽的,它通过语言的表述来达到价值和规范的建构,进而将这种价值与规范强加于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送给参与者,从而规范他们的思想行为与价值观念。
权力通过话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使其服从并被整合到社会秩序当中。
达到“话语的作用就是使人们实际上不能在话语之外进行思想。
”的目的。
当然,福柯也指出,话语虽是权力的表征,但它们并不完全对权力俯首帖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1月第18卷 第1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 ichuan International S tudies UniversityJan.,2002V ol118 N o11翻译研究:从文本理论到权力话语吕 俊(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提 要:翻译活动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与操控的行为,所以文本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本质上的限制,要发展翻译研究就必须走出原文文本中心论的研究模式。
以解释哲学为依据的对话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
翻译研究的深化与领域的拓宽,应借助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才更有助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和从多元的视角对翻译开展研究。
关键词:翻译研究;文本理论;对话理论;权力话语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2)01-0106-04Translation studies:from theory of text to theory of pow er and discourseLU JunAbstract:T 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manipulat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s ociology,history,culture and ideology1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s ource2text oriented m odel has its congenital limitation,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calls for a break2 through of this conventionality1And the author als o holds that though the theory of dialoguism,which is based on hermeneutic phi2 los ophy,has great epistem ological significance to translation studies,and it has its limits,too1The author,hence,argues that an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should be ma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power and discourse,put forth by French philos oper Michel F oucault.K ey w ords: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 of text;dialoguism;theory of power and discourse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是有史以来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
目前,翻译研究呈现了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从原来只有语言学与文艺学的参与发展到有美学、历史、文化、哲学、甚至思想史、意识形态等多学科参与的讨论。
从参与者的队伍来看也有着明显的学科融合,彼此介入的趋势。
如原来专事翻译研究的人开始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拓展翻译研究的疆域,而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借助其理论优势而“入侵”到翻译领域。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一方面是西方译学思想译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学科发展到第五时期,即系统综合时期后,各相关学科彼此交叉、互相观照、高度综合而形成的必然局面。
但更主要的是哲学的语言论转向给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所带来的新启迪。
大体上说,我国翻译研究已走完了“原文文本中心论”阶段,其标志可以说是对“等效论”所展开的普遍批评。
现在正在展开的是关于对话理论的研究,而且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阶段也已初露端倪,即把翻译研究引向大的文化视野中去,从哲学、历史、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维视角的研究阶段。
如果用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 oucault)的术语来说是“权力话语理论”的研究时期。
下面分别论述一下这三个阶段的情况。
一、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研究:一致性的追求自从有翻译活动以来,一直到十几年前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的等效翻译论的译介,我国翻译研究始终没有走出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樊篱。
在上述漫长的历史时期,原文文本一直占据着翻译研究的中心位置,无论是把翻译活动视为科学的语言学派,还是把翻译活动视作再创造的艺术学派,都没有离开过这一中心,他们孜孜以求的一直是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尽可能地使译文“逼近”原文。
这一点从人们给翻译所制定的“标准”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多年来,人们为翻译制定了不少“标准”,但有代表性的不外乎“信”、“忠实”、“神似”、“等值”、“等效”等等。
虽然它们的表述方式各异,其实质基本相同,都是以原文文本为中心,追求译文在意义上与原文的一致性。
这一点在“信”、“忠实”和“等值”这样一些字眼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
只是“等效论”似乎不明显。
正如其创始人奈达在提出翻译的新概念时所说的“新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还应当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所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谭载喜,1984:1)。
但实质上,等效论仍是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只是有一定间接性罢了。
因为等效论的所谓“等同效果”、“等同反应”仍然蕴含了一个前提,即译文文本必须在意义和功能上与原文文本相同。
所以说,等效论并没有走出原文文本中心论的阴影,没有真正走向读者。
原文文本中心论的思想与人们对语言及文本性质的认识有密切关系。
二战后,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601到应把翻译研究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而当时几种主要的语言学派,如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以及交际学派等都十分重视语言的共性研究,坚持认为各种语言都有同等的表达能力。
例如,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逊就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的缺乏,人们可以通过译借词、造新词、语义转移或迂回的方法对语言进行修饰和加工。
伦敦学派中翻译界代表人物是卡特福德,他强调语言的共时性研究,重视语言间的对比,并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翻译进行描述,认为在任何两种语言或方言之间,不论有无联系,也不论彼此间有什么样的空间、时间、社会关系,都可以寻找到对等语,都可以进行翻译。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更是把语言看成是封闭自足的结构。
其翻译界代表人物奈达认为虽然各种语言用符号表达意思的方式互不相同,但每种语言都有符号表达全部生活经验。
后来奈达从语义结构的翻译研究转向了交际理论的道路,但他的语言观丝毫没有改变。
总之,这几种主要语言学派都强调语言研究“共性”、“同”的性质。
也正是在上述语言观指导下原文文本中心论的观点才理所当然地成为翻译活动的主导思想。
他们把翻译活动视为在译文语言中寻找与原作语言“对等语”的过程。
文艺学派的翻译研究者则一直受着20世纪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把文本看成一个封闭的符号世界,一个自足的系统,也自然要把重点放在原文文本上,从文本的语言特点,结构特点中去寻找作者的原意或作品的内涵。
从普遍意义上看,20世纪西方的文艺学流派都有以作品的形式为中心的趋势,如俄国的形式主义美学、美国的符号学美学、法国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英美新批评以及神话原型理论,甚至当今的解构主义文论都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客体为出发点的。
它们或从美学角度研究艺术形式与个人审美心理的关系,或从文本角度探讨作品的象征结构或语义结构、意指关系及修辞技巧等等。
在这些理论与思潮的影响下,翻译的文艺学派也必然形成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翻译研究理论。
他们把翻译视为一种“再现”的艺术。
例如前苏联的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泽认为翻译活动是用乙语把由甲语写成的作品表达出来的再创造活动。
它的任务不是寻求语言上的一致,而是寻找艺术上的一致性,译者要再现的不是原文中的词语,而是原文所表达的艺术形象。
在这种观点中,原文文本中心论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
无论是语言学派还是文艺学派在翻译研究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求同”思想是有其哲学基础的,即受认识论的主体哲学和科学主义影响的结果。
主体哲学把人的精神视为主体,而把精神以外均视为客体。
而主体对客体的把握与认识是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来实现的,在这里,语言是一种外在的工具,一种能准确无误反映外部世界的镜像工具。
这就要求语言必须是一种有确定意义的系统结构。
只有这样,人们的认识活动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才能交往。
由于在认识论主体哲学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这更增强了人们的这一信念,并形成了以求“同”为特征的科学主义。
这种科学主义思想也被带到了人文科学的研究中。
但是,随着解释哲学的出现,人文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哲学上发生的语言论转向,这一观点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渐渐认识到以科学主义的思想去研究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行的。
人文科学是强调“个性”而非“共性”,是“求异”而非“求同”。
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一些更适合于人文科学的理论涌现出来,从而也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发展。
二、对话理论的研究:“异”的凸现与翻译标准的破碎20世纪中期,哲学解释学的出现,人们对语言主体性的认识,使得认识论主体哲学受到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观点受到了动摇。
人们认识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主体的概念是不同的,客体的内涵也不一样。
自然科学中的主体带有“非中心主体”的特征,即主体在协调自己行动的同时也要协调他人的行动,以达到一种人人能检验的方法来测量、计算和推理的目的,因而这种认识活动是一切主体所通有的,这样才能使客观性成为可能。
所以,求同、寻找共性是其不可避免的目标。
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却与之不同,在这里主体带有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体”的特征,或称“个体主体”,它强调自我中心性,更重视个人的直觉,并不强迫必须与其他个体完全一致,因此,它的客观性也远非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它并不是必须一致性,而带有更多的协调性。
简言之,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个性与差异性更得到强调,而非统一性和一致性的加强。
在客体方面,两类科学也很不同,在自然科学中,客体是人以外的客观世界,而在人文科学中,人是主体,但客体是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是由人、社会和自然共同组成的对象世界。
因此,这个对象世界就带有许多变动不拘的性质,不仅存在被动性,同样也存在着主动性,或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
以翻译为例,由于一切文艺创作都是为一定读者对象创作的,那么,作者创作活动的直接客体是外部世界,但它又隐含了一定的读者对象,因此这种隐含的读者又成了他创作活动的间接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