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长河》沈从文

合集下载

长河沈从文故事梗概

长河沈从文故事梗概

长河沈从文故事梗概
《长河》是沈从文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翠翠的少女在长河边上度过的一段青涩的爱情故事。

翠翠是一个贫困的乡村女孩,在长河边上住着。

她一天遇到了一个名叫李刚的年轻人,两人相互产生了好感。

李刚是一个富裕的青年,但他对翠翠的贫穷并不介意,他和翠翠谈起了恋爱。

在一次渔民闹市的活动中,翠翠被一个男子强行带走。

李刚和他的朋友们四处寻找翠翠,但最终他们只能在长河的水边找到翠翠的尸体。

李刚对翠翠的死非常伤心,他决心再也不回长河了。

尽管翠翠已经离世,但她留下的美好记忆仍然存在于长河之畔。

虽然长河依旧流淌,但翠翠的爱情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解读《长河》沈从文

解读《长河》沈从文

《长河》中河流意象浅析《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主要描写湘西下层人民的生活。

在《长河》中,河流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之地。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文本中河流这一印象。

一、河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河流的现实功用)作者在题记中说:“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人们生活在辰河两岸,依赖辰河生活,辰河见证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分分秒秒。

河流是人们交往、出行、进行经济活动的交通媒介。

“他预备过河去看看。

”老水手想把“新生活”到来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好兄弟滕长顺。

“到河边他准备过渡。

”坐船过河是他到对岸的唯一途径。

“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凡由辰河出口的黔东货物,桐油、木材、烟草、皮革、白蜡、水银、和染布制革必不可少的土靛青、五倍子,以及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花纱布匹、煤油、自来火、海味、白糖、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

”所有的货物都要装到船上,然后借助河流运到市场,才能完成经济活动。

“当地橘子园虽极广大,菜蔬杂粮产量虽相当多,却全由生产者从河码头直接装船,运往下游,不必需另外经由什么庄号上人转手。

”产品生产量稍大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船只。

船依靠河流而存在。

会长要去看长顺的橘子园,“两个人当真就过河下萝卜溪。

”老水手“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

”夭夭要到河对岸找老水手满满,“河边本有自己家里一只小船,”不坐它,“反而走到下游一点金沙溪溪口边去。

”夭夭要坐装运蔬菜的船。

即使选择不坐自己家的船,选择借助别人的帮助,但还是得坐船。

纵观全文人们不是开船渡河,一坐就是数月,或是串门到对岸,都必须过河。

河流连接的不仅是河的两岸,更多的连接了两岸人民的生活的两个世界,两个有些许差异的现实世界和没有区别精神世界的世界。

沈从文长河读后感

沈从文长河读后感

沈从文长河读后感顾小山是一个精神抱负很高、具有批判精神的年轻知识分子。

他们的命运就像中国近代历史的浪涛,跌宕起伏。

顾小山参加了一次抵制日货运动,而良好地解决了中国抵制物资荒的生活困难。

面对国家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

美丽的张贞德为出国留学而准备,然而上大学对家长的压力,使之无端地死于了思想变态的当时文化界。

之后,顾小山回到南京上大学。

这时,中国抗战的火药桶已经点燃,人民的心中燃起了复兴的希望。

小山此时也是有了一份热爱的工作——青年社长。

而他对中国即将到来的浩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顾小山开始绘制中国历史的长河图景。

而作者通过描写顾小山细腻动人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最后的灭亡革命,展示了中国人民世代求索、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长河读完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沈从文先生用“长河”这一象征意义极为深远的题目所吸引。

长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象之一,它代表着历史的延续、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长河中的一滴水,即使微不足道,也是历史的注脚,值得我们铭记。

而这部小说正是以一个普通的人物生命为纽带,将长河的历史、沧桑通叙了一遍。

通过顾小山的命运,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坚韧。

其次,长河这个人物形象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顾小山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不惜付出一切努力。

他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鲜血付出,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一代伟人。

他起到了一个中心的作用,带领着一个民族奔向辉煌的未来。

这种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想要像顾小山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长河也给了我更深入思考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启示。

沈从文通过这个小说,比较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曲折与变迁。

尽管中国在曾经的岁月中历经磨难,但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对民族独立和幸福的追求。

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有着伟大梦想和独特精神的民族。

长河读后感

长河读后感

长河读后感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深刻反映湘西社会变迁与人性探索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对湘西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长河》通过讲述湘西地区一户农家的生活变迁,展现了全面抗战前夕湘西社会的历史命运。

小说中的吕家坪,作为一个典型的湘西乡村,其变迁历程既是个体命运的缩影,也是整个湘西社会在时代大潮中的写照。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湘西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长河》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各具特色。

主人公长顺是一个勤劳谨慎的橘子园主人,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努力维持家庭生计,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而老水手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人生经验的老人,他的存在为小说增色不少。

此外,夭夭、会长等人物形象也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小说中描绘的湘西景致人情的吸引。

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湘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土地之中。

同时,小说中的湘西方言也让我感受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长河》还让我对家国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湘西社会虽然地处偏远,但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家政治的影响。

在乱世危局中,湘西人民既要面对生活的艰辛,也要承担国家的重任。

这种家国情怀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的担当与责任。

《长河》不仅是一部描绘湘西社会变迁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富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文学杰作。

其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它们既反映了湘西的风土人情,也揭示了人性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以下是对《长河》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一切都像个梦,从老到少,他们过的日子仿佛同做一场大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民生活的感慨。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仿佛陷入了一场大梦之中,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这种描述既揭示了湘西社会的现实困境,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见了这个民族的过去,也照见了这个民族的未来。

《长河》读后感

《长河》读后感

《长河》读后感
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它通过家族三世的亲情故事,再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家庭伦理的纯粹真善美。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第一,亲情至上。

全书几代人因情感的纠缠、追求和分离而共同构成了一条长河,每一位主人公背后,都包含了许多柔情似水的故事。

小说中生动场景和美丽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和重要性。

面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竞争与诱惑,我们应该记住,亲情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东西。

第二,人生是一场征程。

每个人都会走过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大家都是自己的主角。

虽然生活中会有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但是只要你坚定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就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亮丽而不虚度。

第三,发现美好并追求它。

生命的意义在于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将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在值得珍视的事物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生命中的美好。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敏感,用心去体验
和感受它,让生活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总之,沈从文的《长河》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启示,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和人生的意义,更好地去发现和追求美好。

这些启示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为,也能让我们更加生活得充实而有价值。

长河决赛作品鉴赏

长河决赛作品鉴赏

长河决赛作品鉴赏《长河》这部田园诗,被认为是《边城》的续篇,是一部以1936年前后几年来湘西事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在沈从文较长的作品中是最优秀的。

它生动地描写了乡村生活,观察入微,场面开阔。

写活了湘西和那里的人们。

“是对湘西往昔生活方式的一曲挽歌”。

1937年冬,沈从文在家逗留四个多月,了解了因现代文明侵入后乡村中出现的许多变化。

有一天,他弟弟突然收到长沙急电,限他三天内,率兵开往南昌与日军作战。

沈从文去为他送行,心情悲壮而肃穆。

由此触动了心思,认为要消除外人把湘西当“匪区”的错误看法,就得向他们介绍湘西的实情,并且批评蒋介石有意想采取种族灭绝政策来消灭苗族生力,到处抓兵,使湘西军队时时满额,重上前线,结果剩下一地孤儿寡母。

所以就写了这部不同凡响的作品。

《长河》是他计划中三部曲里的第一部(由于后来恶劣的环境,作者不可能再写下面两部了)。

沈从文在这里综合了田园风味、喜趣和社会批判。

把描写景色和仪式,当做是构成小说内容的主要部分。

那里秋收的美丽、采橘子季节喧闹的仪式等情节,都被真挚地记载下来,不亚于作者抒写主角的天真、直率等性格。

然而,和“小国寡民”的《边城》不同,这里的湘西世界不只有“常数”,那千年不变的恒定的本土性因素,因外来侵蚀,它开始躁动了,有了“政府”和“新生活”。

长沙来的新主人使湘西社会走向堕落与腐朽;“新生活”这个关键词则来源于蒋介石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

它并没有给当地人带来希望,反倒带来了恐慌。

在它面前,连生活富裕的果园主人滕长顺都感到无力应付苛捐杂税,和地方官吏、保安队不断的骚扰,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公债以及不定期的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剿匪清乡子弹费,绑票勒索、明火抢掠等。

人们“一年收入用之于“神”的若需一元,用之于“人”的至少得有二十元”。

因此,这个世界就不像“静态化”的《边城》那么“温暖”了。

最见特色的是它连轴式的乡村风俗画的描述,让人目不暇接。

它的人物设计也和《边城》有着某种对应性。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论文导读::边城》---牧歌情调。

长河》――现实关照。

使得这座小小的边城到处充满了牧歌的气息。

论文关键词:《边城》,《长河》,牧歌,现实冲击,文化理想沈从文一九二四年开始文学创作,终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约八十多部,在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沈从文创作风格和文化理想的当属《边城》、《长河》两篇。

两部作品既有内在关联,又同中有异。

《边城》孕育了《长河》,《长河》又冲出了《边城》,由封闭到开放,由牧歌情调转向现实描绘,作品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边城》---牧歌情调《边城》创作于一九三四年,分析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就是作者在创作时的特定心态。

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其实有很多的因素。

在《湘行散记。

老伴》中,作者回忆到,在刚开始当兵时在泸溪有一位叫“傩佑”的伙伴,看中了城街上绒线铺的女孩“那女孩子名叫“翠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本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而来”1】,这当为翠翠的原型。

另外在《水云》中,作者亦说过“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边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良善式样。

”2】另外还有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点,那就是在《沈从文全集》中首次发表的《〈边城〉新题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因素。

现将新题记摘录如下: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

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

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

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

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

因与兆和曰,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

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

在《国闻周报》发表。

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

长河 。 2

长河 。 2

现代和国家意识《长河》赏析《长河》为沈从文最后一部中篇小说,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返乡的产物是〈长河〉和〈湘西〉,写于1938年的抗战时期的云南昆明大后方。

沈从文本想写长篇,但由于政治原因未写完,只写了第一卷《长河》,第一卷由11个短章节组织而成。

从题材与人物来看,可以看成是《边城》的姊妹篇。

如果说,《边城》是与外界几近隔绝的桃花源式的的湘西,那么《长河》就是桃花源式湘西的俗世化,现代化。

与边城相比,已变化了太多,无奈了太多。

长河更多地将湘西置于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描写了一个变迁中动态的湘西。

从视角来看,沈从文采取的观照都市的视角,是典型的乡下人视角。

沈从文在都市辗转了近二十年,但是对"乡下人"的那份自我体认仍没有舍弃,在《长河》里,"乡下人"则成为一种视角,传达着湘西人对"城里人"的想像。

有着"如哈哈镜一样"的夸张和变形。

他站在"乡下人"的立场来建构对"城里人"以及都市生活的想像:城里大学堂教书的,一个时刻拿的薪水,抵得过家中长工一年收入!花两块钱买一个小纸条,走进一个黑暗暗大厅子里去,冬暖夏凉。

坐下来不多一会儿,就可看台上的影子戏,真刀真枪打仗杀人,一死几百几千,死去的都可活回来,坐在柜台边用小麦管子吃橘子水和牛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全苏州到处都是水,人家全泡在水里。

……如此或如彼,这些事述说到乡下人印象中时,完全如哈哈镜一样,声音是叙事者的,但模仿的是乡下人的口吻,给人的感觉就像中国人看西洋景一样,都市生活在乡下人的叙述中就有一种奇观效应。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叙事者的口吻中还有一种嘲笑,又譬如下面一段:顶可笑的还是城里人把橘子当补药,价钱贵得和燕窝高丽参差不多,还是从外洋用船运回来的。

橘子上印有洋字,用纸包了,纸上也有字,说明补什么,应当怎么吃。

若买回来依照方法挤水吃,就补人;不依照方法,不算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河》中河流意象浅析《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主要描写湘西下层人民的生活。

在《长河》中,河流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之地。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文本中河流这一印象。

一、河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河流的现实功用)作者在题记中说:“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人们生活在辰河两岸,依赖辰河生活,辰河见证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分分秒秒。

河流是人们交往、出行、进行经济活动的交通媒介。

“他预备过河去看看。

”老水手想把“新生活”到来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好兄弟滕长顺。

“到河边他准备过渡。

”坐船过河是他到对岸的唯一途径。

“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凡由辰河出口的黔东货物,桐油、木材、烟草、皮革、白蜡、水银、和染布制革必不可少的土靛青、五倍子,以及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花纱布匹、煤油、自来火、海味、白糖、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

”所有的货物都要装到船上,然后借助河流运到市场,才能完成经济活动。

“当地橘子园虽极广大,菜蔬杂粮产量虽相当多,却全由生产者从河码头直接装船,运往下游,不必需另外经由什么庄号上人转手。

”产品生产量稍大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船只。

船依靠河流而存在。

会长要去看长顺的橘子园,“两个人当真就过河下萝卜溪。

”老水手“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

”夭夭要到河对岸找老水手满满,“河边本有自己家里一只小船,”不坐它,“反而走到下游一点金沙溪溪口边去。

”夭夭要坐装运蔬菜的船。

即使选择不坐自己家的船,选择借助别人的帮助,但还是得坐船。

纵观全文人们不是开船渡河,一坐就是数月,或是串门到对岸,都必须过河。

河流连接的不仅是河的两岸,更多的连接了两岸人民的生活的两个世界,两个有些许差异的现实世界和没有区别精神世界的世界。

河流是人们工作、玩耍的场所。

男人们在河边将货物装上船、卸下船,“河下滩脚边,有三五只货船上滩,十多个纤夫,伏身在干涸过了的卵石滩上爬行,唉声唉气呼喊喊口号。

”女人下河洗衣、洗菜、淘米,“下河洗菜淘米时,撑船的小伙子眼睛尖利,看见竹园边河坎下女孩子的大辫子像条乌梢蛇,两粒眼珠子黑亮亮的,看动了心,必随口唱几句歌调情。

”船在码头上盘载时,“许多水手都在河滩上笑嘻嘻的和街上妇女谈天”。

男人艰苦耐劳,女人勤劳贤惠,水手能和岸边的人们在短时间内相谈甚欢,全在于本地民风淳朴,人性简单纯净人与人交往没有那么多的目的与心机,所有人都拿出自己的真心,心与心的交换显示出人性中最本质、最美好的品质。

河流为人们提供生活水源、水生食物、动力。

人们在河里洗衣、洗菜、淘米,或许天气炎热时,河边的船工会跳下河去,让清凉的河水洗去一身的臭汗。

萝卜溪有条金沙溪,“背山十里远发源,水源在山洞中”,“水路虽不大,因为长年不断流,水清而急,”人们“就利用环境,筑成一重一重堰坝,将水逐段潴汇起来,利用水潭蓄鱼,利用水力灌田碾米。

”在三四月时,上游多鲫鱼和杨条鱼。

同时也为两岸的土壤增加营养,利于蔬菜种植。

河流对辰河两岸的人民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但是人们能够主动的发现和挖掘河流的未开发的潜力,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便利的条件,这充分的说明当地的人民不仅克俭克勤,而且具有智慧、勇气、创新的能力。

河流充当人们生活中转移关注点的借口和景物观赏的角色。

老水手在河中偶遇夭夭姐妹,便接着夭夭已订婚的理由调笑两姐妹,姐姐脸皮薄,不好意思地“掉过头去看水。

”夭夭也装着没听见,“指点远处水上野鸭子给姊姊瞧。

”老水手问夭夭问题时,夭夭“注意水中漂浮的菜叶”,头不回地回答。

老水手和两姐妹过完渡,下船沿着溪边走,只见“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满地如锦如绣。

回头看吕家坪市镇,但见嘉树成荫,千家村舍屋瓦上,炊烟四浮,白如乳酪,悬浮在林薄间。

”这整一段向我们展示了黄昏时吕家坪的静谧安详与和谐,更深层的蕴含着人们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幸福。

河流与人们密切相关更直接和更重要的体现是河流是人们的经济来源。

“有些人厌倦了地面上的生存,”就建造一只结实的帆船,装备好一切,“邀个帮手,便顺流而下,向下游城市划去。

这个人从此以后就成为‘水上人’,吃鱼,吃虾——吃水上饭。

”河流成为人们另谋生路的首要选择,水上代替陆路成为供养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老水手年青时吃水上饭,天灾人祸,一家只剩下他一个人,自此事业也走向下坡路。

他在外过得不如意,十几年后又回到吕家坪,在长顺的帮助下,继续生活。

滕长顺也是吃水上饭的,但他却发了家,还发了人。

长顺不仅在萝卜溪安家落户,还俨然成为村里村外有身份有名望的受人尊敬的名人。

两兄弟境遇的两相对比,更加直接、更加有说服力的说明河流关乎各人的经济状况的好坏,和家庭的美满与否。

河流是人们生死的见证者。

人们沿河而居,生在河边,死在河边。

“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拙起。

”在水上漂泊一辈子的人,临死之前喝一口源自家乡的长流水,“从此以后这个人便与热闹苦难世界离开,消灭了。

”女人出丑的,到河边喝一喝冷水,第二天便也就死去了。

女人丢了人的,族人便将她拖到长潭去沉潭,任其挣扎,也不施救。

喝河水而死、将人沉潭这两种相当于自杀和谋杀的血腥行为不仅说明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贞洁是第一重要的,深层次的体现人们愚昧落后的道德观。

而且人们倾向选择把河流当做自己生命的终结者,这就体现了创作的地域特色,吕家坪是个被河流围绕的地方,而作者也是在被河流环绕的故乡成长的。

河流与岸相辅相成,又相去相别,河流与岸可以说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河流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岸是受约束的、压抑的,人们在河流中死去,彰显对自由的追求,对岸的分离、丢弃。

二、河流作为贯穿文章的意象的内蕴河流是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承担者和社会环境的连接者。

“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不能离开一定的时代、社会和自然的环境。

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受特定环境制约的。

只有充分地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小说对具体的生活场景有作细致详尽的描绘。

“记称‘洞庭多橘柚’,柚橘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少。

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

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

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

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

”文中有多处对环境的细致描写,都欲表现当地自然环境的纯净清新。

河流能够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文中老水手与夭夭的在文本时间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河流上。

“河边又来了两个女子”,引出夭夭和她的姐姐,从而叙述老水手和两姐妹的对话,拓宽故事背景,充实故事内容。

队长和师爷在滕长顺那儿没有讨到好处,满腹不满地离开,“想沿河走回去,看看河边景致,散散闷气。

”也正是在这时,队长遇到了在空坪上的夭夭。

这一见,队长就对夭夭起了别的心思。

这个场景创造了一个新的叙事线索,为下文做了铺垫,与下文遥相呼应。

人物间的很多对话是发生在河流上或河流边的,而人物间的很多对话又是关于社会时事变化的。

河流可以说经历了人间沧桑,世事变化。

“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夫的结果,事业全毁了。

”内战时期战争频繁,军队全国各地调动,军队所过之处受损的只有当地村民。

老水手和两个赶路人在河边的坳上谈论“萝卜大王”和“新生活”。

更奇特的是,老水手越过河向远处望,能看见“新生活”。

几人丝毫不在意河流的窥听。

河流可以说是所有村民的精神寄托所在之处。

家乡依河流而布,一个人自打出身以来,在河流的哺育下长大成人。

河流就是故乡。

在外的人,喝到来自家乡之流的水,就像回到家乡一样,用以宽慰自己的思乡之情。

“人在地面上生根的,将肉体寄托在田园生产上,精神寄托在各式各样神明禁忌上,幻想寄托在水面上,忍劳耐苦把日子过下去。

”人们拥有的又是什么样的幻想呢?一身干劲的年青小伙子想创造自己的一番事业,看到村中有人吃水上饭发了家,也想到水上去,闯出一片天地。

年纪稍大的,没有那些个经历和“年富力强的汉子竞争”,“回到水上就只为的是逃避过去生活失败的记忆。

”大多数人将自己的生活的未来之望放于河流,河流担负着他们的希望、憧憬和梦想。

河流象征着生命不止、历史不息。

河流一年四季,分分秒秒,无时无刻不在流淌更新。

从老水手、长顺老一辈的人吃水上饭到长顺的孩子吃水上饭,生命就这样在一辈一辈的传承中继续繁衍发展。

河流见证了几十年间吕家坪的人事变化和来了又去的军队、赶路人,听到了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谈话。

时间随着河流的前进而转动。

历史在时间的变化中被产生。

被创造,且不会停止。

三、河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在这里再次提及作者在题记中所说,作者是要“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

作者还说“作品设计注重在将常与变错综,写出‘过去’‘当前’与那个发展中的‘未来’”。

“常”指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守常,“变”指的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异。

“‘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出现了新的名词:保长、队长、委员、商会会长、保安团、新生活、革命、化验、显微镜、火车轮船电光灯等,但是这只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人们能学习的不外乎是抽象的东西。

几十年间,战争发生了几十次。

人口频繁的流动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观念。

工厂生产使用机器,橘柚生产,已有接枝选种,在情感上却还是相信每在岁末年初,用糖汁灌溉橘树根株,来年可望味道转甜;关于榨油种种问题,也不相信机器人和机器黄牛办得了,全凭二十年经验才不至于误事,决不是儿戏。

人们仍然相信老办法才能有效。

在老水手和其他人讨论“新生活”时,说到新生活实施情形:走路要向左走,穿戴要整齐等等,一妇人不免惶恐之至,只想着回家把那十四块现洋钱藏好。

农村人狭隘、目光短浅的缺点暴露无疑。

乡下人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开始关注农活之外的世界,一村子里人认为最重大的事情,政治方面是调换县长,军事方面是保安队移防,经济方面是下河桐油花纱价格涨落,除此以外,就俨然天下已更无要紧事情。

但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如像十八年的革命,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

人们完全无法理解和知晓任何政策条令的真正意义。

新体制、新政策的实行易使出现地方特权者,如文中的保安队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