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黄昏》解读

合集下载

沈从文黄昏读后感

沈从文黄昏读后感

沈从文黄昏读后感沈从文的《黄昏》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小说。

小说以一种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黄昏时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纠葛的世界。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被其情感的深刻和文学的魅力所吸引,让我不禁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她在黄昏时分站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她的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但同时也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

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在黄昏的映衬下展开,这种时间的选择更能凸显出主人公内心的纠葛和矛盾,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在小说中,沈从文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环境相融合,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在小说中,黄昏的落寞和凄美成为了主题的象征,使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语言也是其魅力所在。

沈从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语言,使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魅力。

他用简洁而凝练的文字,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由自主地被故事所吸引。

这种语言的魅力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通过阅读《黄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沈从文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理解,也感受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平凡的故事变得深刻而动人,使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情感的纯粹。

这种对生活和情感的理解,是每一个读者都能够产生共鸣的,也是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应该具备的。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黄昏》是一部充满情感和魅力的小说,它通过对一个黄昏时刻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纠结,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在阅读中,我深深地被其情感的深刻和文学的魅力所吸引,让我不禁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沈从文黄昏诗歌

沈从文黄昏诗歌

沈从文黄昏诗歌
沈从文是一位多才多多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诗歌虽然不是主要方向,但也有一些作品值得关注。

以下是一首沈从文的黄昏诗歌:
《黄昏》
雷雨过后,屋檐口每一个瓦槽还残留了一些断续的点滴,天空的雨已经不至于再落,时间也快要夜了。

日头将落下那一边天空,还剩有无数云彩,这些云彩阻拦了日头,却为日头的光烘出炫目美丽的颜色。

远一点,有一些云彩镶了金边、白边、玛瑙边、淡紫边,如都市中妇人的衣缘,精致而又华丽。

云彩无色不备,在空中以一种魔术师的手法,不断的在流动变化。

空气因为雨后而澄清,一切景色皆如一人久病新瘥的神气。

这些美丽天空是南方的五月所最容易遇见的,在这天空下面的城市,常常是崩颓衰落的城市。

由于国内连年的兵乱,由于各处种五谷的地面都成了荒田,加之毒物的普遍移植,农村经济因而就宣告了整个破产,各处大小乡村皆显得贫穷和萧条,一切大小城市则皆在腐烂,在灭亡。

一个位置在长江中部省地邑的某一县,小小的石头城里,城北一角,傍近城墙附近一带边街上人家,照习惯样子,到了这时节,各个人家黑黑的屋脊上小小的烟突,都发出湿湿的似乎分量极重的柴烟。

这炊烟次第而起,参差不齐,先是仿佛就不大高兴燃好,待到既已燃好,不得不勉强自烟突跃出时,一出烟突便无力上扬了。

这些炊烟留连于屋脊,徘徊踌躇,团结不散,终于就结成一片,等到黄昏时节,便如帷幕一样,把一切皆包裹到薄雾里去。

在这首诗中,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昏时刻的景色,同时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天空、云彩、炊烟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沈从文《黄昏》解读

沈从文《黄昏》解读

从砍头说起——解读沈从文小说《黄昏》沈从文用他细腻的笔触匠心独运地打造了一个仙境圣地——湘西世界,对湘西的风景、风俗、人情以及人性不惜笔墨地大加称颂。

他极力塑造的灵山秀水、淳朴人民、奇异风俗所构成的湘西世界,犹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一般享誉文坛,令读者神往。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风景被描写得魅力逼真、意境悠远,仿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非人为的雕琢。

水岸边的吊脚楼,飘摇的渡船,碾坊,悠悠的水车……都犹如一幅幅摇曳多姿的中国水墨画。

湘西人民不管是苗民还是汉人都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身上透露着大自然的质朴、优美、健康。

《边城》中的老船夫、翠翠,《三三》中的三三,都是湘西的典范,是承载着作者赞颂的载体。

这都是沈从文努力搭建的“希腊小庙”所找寻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然而,我们还应当注意到,除此之外,沈从文还进行了另外一种抒写——对“砍头”的反复呈现,如小说《我的教育》《黔小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新与旧》,以及《从文自传》等都不同程度地叙写了砍头故事。

为何沈从文要在自己的文字中设置这样一个情节呢?我们将以小说《黄昏》为例,着手分析。

一、砍头记忆的文本呈现小说《黄昏》中没有描写“今天”如何砍掉犯人的头颅,但是在文本的插叙中却用极长的篇幅来叙写往常犯人被砍头的经过。

随着在监狱旁钓鳝鱼的孩子嚷着:“队伍来提人了,已经到曲街拐角上,一会就要来了”,看热闹的人便拥跑过来等着。

从这短短的几句不动声色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犯人被砍头是常事,而这里的孩子对此类事件也习以为常。

“一切布置妥当后,刽子手从人丛中走出,把刀藏在身后,走近犯人,很友谊似的拍拍那乡下人的颈项,故意装成从容不迫的神气,同那业已半死的人嘱咐了几句话,口中一面说‘不忙、不忙’,随即嚓一下,那个无辜的头颅,就远远的飞去,发出沉闷而顿重的声音坠到地下,颈部的血就同小喷泉一样射了出来……”沈从文所极力建构的是美好人性、淳朴民风的湘西世界,然而如此血腥又残暴的砍头事件为何会出现在他描写湘西的作品之中?他是不是应该避开此类残暴的事件而大力描写类似于《边城》之类的唯美人性、唯美风景、唯美人情的作品?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分不开,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即是作家创作的素材,大多数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由生活经历加工而成。

沈从文《日落》解读

沈从文《日落》解读

沈从文《日落》解读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日落》描绘了一个青年游子在异乡的夕阳
沉落时的内心独白。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者展现了主人公对家乡和亲情的思念与追忆。

故事一开始,作者以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夕阳景色,更揭示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夕阳的余晖下,作者通过描绘
主人公眼中的家乡村庄,加深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作者运
用细节描写,如田野中飞驰的归鸽、家乡屋顶上那棵枯树,都象征
着主人公对家乡的眷恋和思绪。

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在异乡流浪的孤独和迷茫。

作者通
过主人公的回忆和思考,揭示了他对离散家庭的留恋和对亲情的渴望。

主人公曾因家庭的贫困被迫离开家乡,在异乡流浪多年后,他
内心深处始终挂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温暖的家庭。

他痛惜懂事时无法
成全父母的恩爱,惋惜自己无法履行作为儿子的责任。

通过这些独白,作者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无助和对家庭的情感依恋。

在《日落》这个小说中,沈从文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思考,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对家乡和亲情的追忆和思念。

这种对家庭、对亲情的思考也折射出了社会变革下人们对传统情感的关注与回忆。

【注意】此文档为根据用户要求所编写,所有内容均属虚构,切勿引用或确认其真实性。

从“黄昏”意象看《边城》的悲剧情怀和隐忧意识

从“黄昏”意象看《边城》的悲剧情怀和隐忧意识

原 型意象 的分 析 。文 章 通 过 细 读 “ 黄 昏” 意 象 出 现 前后 的故 事情 节 , 结合 沈 从 文 的 创作 心 理 和 小 说 产
就照样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 [ ②
( 5 )“ 时 间 已近 黄 昏 了, 溪 面很 寂 静 , 祖 父 同翠
翠在 菜 园地 里看 萝 卜 秧子, 翠翠 白 日中觉睡 久 了些 , 觉得 有 点寂 寞 , 好像 听人 嘶 声喊过 渡 , 就争 先走 下溪
部 作 品 中“ 黄 昏” 意象 进 行 分 析 , 就 不难 发 现 , 这 部 立 意 为“ 牧 歌情 调 的作 品 中有 了挽 歌 成 分 ” 1 _ 3 钾, 作 品 中处 处流 露 出淡淡 的忧 伤 。 对 意 象 的高度 重 视 滥觞 于 2 0世 纪 二 三 十 年代
兴起 的新批 评 , 其 在 细读法 基础 上 的意象 分析 , 对后
俗话 说 , 经典 常读 常新 , 对于 一部 在 中国现代 文
在 语词 的表层 上作 一简 要分 析 。
( 1 )“ 落 日向上 游 翠 翠 家 中那 一 方 落去 , 黄 昏
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 的《 边城》 尤其如此。批评家 常说《 边城》 表现 出 的是一 曲牧 歌 , 但我 们 仅 仅对 这
( 云南 民族大学人文学 院,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要: 在 文本 细读 的基础上 , 结合沈从文 的创作心理和 小说 产生的环境 , 对 其代 表作 品《 边城 》中的“ 黄昏” 意 象进
行解读 。文章主要 由语词 、 意象、 主题三个层 面来展开 。通过 总结 “ 黄 昏” 意象 出现 的次数 , 在对 “ 黄 昏” 各 个意 象进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摘要:《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湘西,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洁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读过《边城》,最令人难忘的是沈从文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结,这种情结的生成与他的生长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姑且透过小小的《边城》窥探沈从文浓郁的**情结。

关键词:沈从文**世界**情结柔情乡下人自卑热情坚守人性价值实现期待应该成认,上个世纪30年代的沈从文是独立的,独步的。

他所构筑的**世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在乡村和城市的比照空间里,建构了一个以伦理道德的视角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艺术世界,从而彰显了他人难以替代的独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的交响曲中唱出了独特的声音。

沈从文用他那“乡下人”的打算,既远离党派政治的视角攻击农村的调敞和都市的罪恶,又抛却现代商业文化的触角来开掘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坏。

他游荡于左翼和海派文学之外,撷取地域的,民族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间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陋处。

这一切,都决定了沈从文所精心构筑的**世界必然疏政治而亲人性,必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世界的照顾,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也是相当成功的,这种**清结是他无法也不愿舍弃的。

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沈从文对于**世界的这种过分依赖,确实又构成了他致命的弱点,就像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先天的缺乏一样,一方面是他引以为豪的**世界,一方面是他无法融入的都市生活,两者像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以及二者的融合,作家本身包括他〔她〕的缺点势必也构建于文学中。

艾青诗选批注黄昏

艾青诗选批注黄昏

艾青诗选批注黄昏
艾青的《黄昏》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在这首诗中,艾青以黄昏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缕磷光在窗玻璃上的投影,展现了自己对黄昏时刻的独特感受。

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黄昏比喻为悠悠的梦境和笛声,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忧伤。

在“忧郁的黄昏,轻柔的像梦一样,她的笑声,落在我的身上”这句中,“忧郁”和“轻柔”表现了黄昏的氛围和特质,而“像梦一样”则将黄昏与梦境联系起来,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梦幻、迷离的基调。

此外,艾青在《秋天的虫子》中,通过一只秋天的虫子在草丛里唱歌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这首诗同样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秋天的虫子比喻为悠扬的歌声,寓意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艾青的《黄昏》和《秋天的虫子》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热爱,通过运用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哲理和美感的诗歌语言。

《黄昏》读后感

《黄昏》读后感

《黄昏》读后感1、《黄昏》读后感“黄昏是美丽的,但是,它美丽的时间也是短暂的,只一会儿,就无声无息的急匆匆的溜去了·····”在文中,描写的黄昏则更是美妙: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黄昏仍是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不,应该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随着对黄昏的理解,他提出黄昏是从北极来的',但它又去了哪里呢?从北方来的,就应该去南方了,南方的非洲,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当然,也会有大森林,靠自己的想象,又联想到森林里有老虎,渐渐地,又是黄昏了,夜幕也降临了,老虎的眼睛在此时此刻更像两盏灯了。

明天,明天,有着数不尽的明天,黄昏,黄昏,也有数不清的黄昏,要知道,我们要小心,因为说过。

所谓的人们,不是一切的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如果有今天的黄昏,就会有明天的太阳,黄昏是那么的神秘而又美妙。

黄昏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一生过去了,比黄昏过去了还要难过,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2、《家》读后感《家》读后感《贵族之家》讲述了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十九世纪中叶,没落的俄罗斯贵族之一——与他表姐的女儿莉莎之间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人到中年的已婚男子,早年婚姻生活美满,却因为无意中撞破了妻子与其他男子的亲密关系而成为婚姻中的不幸者。

在与妻子分道扬镳后,拉夫列茨基去造访自己的表姐,遇到了年方十九、美丽而善解人意的莉莎。

他们互相吸引,很快堕入爱河。

此时传来消息,拉夫列茨基的妻子因病去世。

前途一片光明,拉夫列茨基与莉莎开始甜蜜地憧憬起未来。

正当他们的爱情终要拨云见日时,拉夫列茨基的妻子却突然回来了,顿时浇灭了两人所有幻想。

故事的结尾是悲凉的,莉莎进入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而拉夫列茨基独自一人回到乡下,形单影只地度着余生。

有意思的是,《贵族之家》通篇很少令人想起其“贵族”的背景,“家”也仅仅以其最原始的住所意义呈现。

当然也许在当时的俄国,只有贵族家庭才不需要为生计发愁,而可以每日悠闲地与下午茶和钢琴曲相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砍头说起——解读沈从文小说《黄昏》沈从文用他细腻的笔触匠心独运地打造了一个仙境圣地——湘西世界,对湘西的风景、风俗、人情以及人性不惜笔墨地大加称颂。

他极力塑造的灵山秀水、淳朴人民、奇异风俗所构成的湘西世界,犹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一般享誉文坛,令读者神往。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风景被描写得魅力逼真、意境悠远,仿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非人为的雕琢。

水岸边的吊脚楼,飘摇的渡船,碾坊,悠悠的水车……都犹如一幅幅摇曳多姿的中国水墨画。

湘西人民不管是苗民还是汉人都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身上透露着大自然的质朴、优美、健康。

《边城》中的老船夫、翠翠,《三三》中的三三,都是湘西的典范,是承载着作者赞颂的载体。

这都是沈从文努力搭建的“希腊小庙”所找寻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然而,我们还应当注意到,除此之外,沈从文还进行了另外一种抒写——对“砍头”的反复呈现,如小说《我的教育》《黔小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新与旧》,以及《从文自传》等都不同程度地叙写了砍头故事。

为何沈从文要在自己的文字中设置这样一个情节呢?我们将以小说《黄昏》为例,着手分析。

一、砍头记忆的文本呈现小说《黄昏》中没有描写“今天”如何砍掉犯人的头颅,但是在文本的插叙中却用极长的篇幅来叙写往常犯人被砍头的经过。

随着在监狱旁钓鳝鱼的孩子嚷着:“队伍来提人了,已经到曲街拐角上,一会就要来了”,看热闹的人便拥跑过来等着。

从这短短的几句不动声色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犯人被砍头是常事,而这里的孩子对此类事件也习以为常。

“一切布置妥当后,刽子手从人丛中走出,把刀藏在身后,走近犯人,很友谊似的拍拍那乡下人的颈项,故意装成从容不迫的神气,同那业已半死的人嘱咐了几句话,口中一面说‘不忙、不忙’,随即嚓一下,那个无辜的头颅,就远远的飞去,发出沉闷而顿重的声音坠到地下,颈部的血就同小喷泉一样射了出来……”沈从文所极力建构的是美好人性、淳朴民风的湘西世界,然而如此血腥又残暴的砍头事件为何会出现在他描写湘西的作品之中?他是不是应该避开此类残暴的事件而大力描写类似于《边城》之类的唯美人性、唯美风景、唯美人情的作品?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分不开,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即是作家创作的素材,大多数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由生活经历加工而成。

童年在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中都处于重要的位置,沈从文的童年是愉悦和富足的,但是家庭的逐渐衰败和社会生活的混乱也在他幼年的心灵上涂抹了灰暗的色调。

沈从文的童年充满诗意,他与很多同龄孩子一样有着逃学的经历,逃学期间的游玩则是他逐步认识人生百态,认识世界的开始。

他的童年是一个需要武力、流血和死亡来维持社会日常生活秩序的年代。

沈从文生长在湘西一个有着独特而又高贵名字的小城——凤凰,但是它却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多民族杂居注定了湘西要经过血的洗礼与残暴的打磨。

湘西,野蛮与淳朴交织着,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错综复杂地酿造驳杂多样的人性和难以言表的人生悲剧。

官府、土匪随意杀人已不是稀罕的事情,沈从文自己年少时就亲眼看过大量无辜农民被杀。

在他的《从文自传》里,《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辛亥革命的一课》《怀化镇》等都描写了沈从文看砍头的经过和砍头之后血淋淋的场景。

“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被野狗把尸首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不会动”,“我就在道尹衙门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肮脏的污血人头,还有衙门口鹿角上,辕门上,也无处不是人头。

……云梯木棍上也悬挂许多人头……”目睹如此残酷的杀戮和血腥的场面对一个人的心灵影响是巨大的,更别说是一个孩子。

沈从文也在他的自传中说道:“……那分颓丧那分对神埋怨的神情,真使我永远忘不了,也影响到我一生对于滥用权力的特别厌恶。

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

”那些残暴的杀戮场面,“人头如山,血流成河”的恐怖场景,以及那些被杀者的眼神都在沈从文年少的心底留下了忧郁的底色,这是悠悠岁月所不易彻底筛洗的。

沈从文这种奇特的童年经历成为其创作的素材,《黄昏》中那些调皮、勇敢地看砍头事件的孩子不正是沈从文自传里所叙述的自己年少时的化身吗?沈从文不管是在自传里,还是在作品中很少表现出对于杀戮的恐惧心理,反而还有兴奋的游戏成分。

“看热闹的人也慢慢地走开了。

小孩们不即走开,他们便留下来等待看到此烧纸哭泣的人,或看收尸。

这些尸首多数是不敢来收的,在一切人散尽后,小孩们就挑选了那个污浊肮脏的头颅做戏,先是用来作为一种游戏到后常常互相扭打起来,终于便让那个气力较弱的人滚到血污中去,大家才一哄而散。

”但是在这种轻描淡写的笔触下掩藏着作者无尽的悲悯情怀,他恰恰是用一种回避的口吻、压抑的情调来掩饰他内心对于死亡的悲痛。

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你们能欣赏我的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二、砍头血腥的艺术消解沈从文在《黄昏》这篇小说中,用舒缓的叙事节奏,抒情化的语言来消解杀戮所带来的血腥场景和恐怖气氛,以达到他一贯坚持的创作风格——乡土抒情文学,塑造出他所追求的清新、雅丽、美好的理想世界。

作者开篇描述了雨后的黄昏,意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文题正好契合。

这之后作者并没继续“今天”黄昏发生的事情,而是插入对这座小城的描写。

作者采用俯视的空间角度描写这座小城,首先交代小城的地理位置,其次描写小城人家以往黄昏时候屋顶上浓重的炊烟,再对文中主要空间环境——监狱进行描写,进而描写城中人的日常生活。

俯视视角的逐渐减缓叙事的节奏,加之作者用平缓的语调,所以叙事节奏舒缓、平稳。

描写小城人生活,特意选择人们曰常生活琐碎的事情,絮絮叨叨地叙写监狱的穷邻居的生活窘态——男人不去做小工的就只有在家用斧头削削、砍砍那地打发无聊的时光;女人到城东剥莲子、采荼叶、制鞭炮;那些小孩年龄大一点的就同大人去做工;小的就在家宅附近玩耍或是到监狱旁的小水塘钓鳝鱼……写到“天晚了”继而男人、女人、小孩都陆续的回家,而此时也就到了黄昏时刻,这一时刻也就是杀人砍头的时刻。

然而此时文本又减弱了叙述运动的频率,插入监狱犯人的由来。

欠了债偷了东西的平民和平白无辜被冤枉的庄稼人,在“某种简单的糊涂的问讯中”“两只手涂满了墨汁”“强迫按到空白处”“牵出城外空地上砍了”。

此类的插叙不但交代了犯人的由来,使文本叙述完整,还在一度平缓的叙述中再一次降低速度。

接着,犯人被带出监狱,小孩的跟随起哄,大堆人马的围观,刽子手从容不迫的刀下“嚓”的一声,头远远地飞出去了。

从对小城的描写到犯人的头被砍都是在行文中顺叙的基础上的插叙,“今天天气快晚了,又正落过大雨,不像要杀人的样子”,此时叙述才回到顺叙的轨道上叙,写“今天”将要发生的一切。

此时作者依旧没有急于写砍头事件,而是描写了监狱里狱丁在雨后修整监狱里的花园,心里盘算着一生的积蓄,相伴的是一群悠闲自在的小鸭在积水中觅食。

人与动物都处在一种怡然自得、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里,叙事节奏又一次被减缓。

即使天快黑了,下过雨,到该杀人的时间还是要砍头。

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叙说了两个“犯人”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

杨守玉面对无可奈何的社会,默默地接受了将要死亡的宿命;赵天保证明了反抗在这种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是无效的。

“于是队伍堂堂的走去了”之后,作者的笔触并没有跟着队伍一五一十地描写犯人砍头的经过,镜头聚焦在监狱,公丁挂灯把油灯打翻,典狱官惦记着自己煨的红烧肉……文章就在这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中结束了。

三、砍头叙事的生命思考沈从文在写到“砍头”等社会人间悲哀的惨象时,表现出无比的冷静和淡定。

很多时候不仅没有嚎叫却在抒情,他在叙写苦痛时候尽量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显得淡定、平静,苦痛悲哀便越有震撼力。

这种风格消解砍头带来的恐怖氛围,但是砍头背后的悲哀则愈加强烈。

沈从文说过:“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来表现的。

”他一直在作品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生命,思考生命。

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珍重和敬仰。

湘西世界是他极力追求的理想世界,他把对于生命的解读和思考寄托于这个世界。

他呼唤自然的、理想的生命形式,追求湘西那种原始的对生命崇敬、爱护、景仰的生命意识。

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是生命之本的衰落和颓败,然而他只有把理想的生命形式寄托于将要逝去的农业文明所孕育出来的品性之中,默默地追寻着优美,健康,自然的生命愿景。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达了对都市文明斥责,展现他对于原始生命的追寻。

现代文明让沈从文看到的是战乱、荒唐、民不聊生的惨状,以至于让他感叹道:“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

”很多人因此误解沈从文是在宣扬回到原始社会,其实他并不是倡导回到那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而是他敬仰那种社会人与自然的契合以及对生命的珍重。

《黄昏》是沈从文用微笑叙写的血与泪,使我们在感受诗情画意的同时心灵受到猛烈的冲击。

作品中的砍头故事带给我们悲痛之感难以抹去,然而那种滥杀无辜的行为往往使我们陷入更为沉痛的反思。

小城中的监狱里关着的犯人中,少数是“无可奈何犯了法被抓来的平民”,“大多数却是兵队从各处乡下捉来的农民”。

兵队的营长、连长为了打发平日里百无聊赖的时光,像打猎一样到乡间去“碰碰运气随随便便”抓一些乡下庄稼人,“胡乱拷问一阵”,“两只手涂满了墨汁”,“强迫按到空白处”,“牵出城外空地上砍了”。

沈从文极度的“冷心肠”地叙述着砍头,但是在这种荒唐滥杀无辜的叙写背后藏着作者无可奈何的愤然:托生乱世,人命果不如蝼蚁!小说的标题为“黄昏”,不仅仅表现为时间概念,其意不仅仅只是说明文本的故事发生在黄昏时候,更是作者对于“生命的黄昏”的暗示。

曰薄西山一直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沈从文采用“黄昏意象”来表达生命的垂危。

关在小城监狱里的犯人虽然个个年轻体壮,但是他们的生命时刻面临消亡,在那种荒唐的社会制度下,年富力强的乡下庄稼人也到了“日薄西山”之时。

沈从文以小说中的这一群关在监狱里的乡下庄稼人,辐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中那些无辜悲哀的生命。

小说的开篇用及其华美的辞藻来书写了黄昏时候天空云朵的精致与华丽,美好的景致象征着强壮的生命力,可是再美好的景致,再强壮的生命力也到了结束之时。

作者感叹“生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种对生命的惋惜,对生命的垂怜悲痛之感油然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