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莫唑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

合集下载

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预防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临床分析

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预防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临床分析

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预防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临床分析付艳;杜楠;孙君重;郝怡鑫;赵晖【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年(卷),期】2009(36)2【摘要】目的评价接受替莫唑胺+铂类+生物治疗及传统药物达卡巴嗪+铂类+生物治疗不同方案治疗晚期黑色素瘤1年中脑转移情况;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与替莫唑胺疗效的关系。

方法88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52例接受替莫唑胺+顺铂化疗6周期,36例患者接受达卡巴嗪+顺铂化疗6周期,观察治疗1年后两组脑转移发生率及MGMT表达与替莫唑胺疗效的关系。

结果替莫唑胺组治疗1年后仅有2名患者发生脑转移,发生率为3.85%;达卡巴嗪组6名患者发生脑转移,发生率为16.67%。

MGMT(-)组疾病控制率为80%,MGMT(+~++)组40.91%。

结论替莫唑胺治疗组脑转移率明显下降。

MGMT表达与替莫唑胺药效有关,MGMT表达阴性治疗有效率更高。

治疗前检测MGMT的表达情况,可预测化疗敏感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克服耐药,提高治疗效果。

【总页数】3页(P150-152)【关键词】黑色素瘤;替莫唑胺;脑转移;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作者】付艳;杜楠;孙君重;郝怡鑫;赵晖【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304临床部肿瘤科黑色素瘤治疗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2.2【相关文献】1.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尤光贤;文强;蒋先明;瞿海江;刘丽丹;叶瑞智2.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 [J], 董奇观;张玉扬;杨玉超;陈玉;朱瑞武3.替莫唑胺与全脑预防照射对缓解期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预防作用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 [J], 张婷婷;崔洪霞;马瑞;马丽霞4.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尤光贤;文强;蒋先明;瞿海江;刘丽丹;叶瑞智5.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黏膜黑色素瘤伴脑转移1例 [J], 孙季萍;潘宏铭;楼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

 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

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替莫唑胺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的化疗药物。

它被广泛应用于脑胶质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替莫唑胺的应用领域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一、替莫唑胺的应用领域1. 脑胶质瘤:替莫唑胺是一种经口服的化疗药物,并且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度恶性的脑胶质瘤,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

替莫唑胺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阻止其生长和分裂,从而抑制癌症的进展。

2. 转移性黑色素瘤:替莫唑胺也被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皮肤癌,常常扩散到其他器官。

替莫唑胺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过程来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和扩散。

二、替莫唑胺的副作用1. 消化系统副作用:服用替莫唑胺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副作用。

建议患者在用药前或同时服用抗恶心药物,以减轻这些不适。

2. 骨髓抑制:替莫唑胺可能会抑制骨髓的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这可能会增加感染、贫血和出血的风险,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 免疫系统副作用:替莫唑胺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同时,它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和呼吸困难等。

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告知医生。

4. 神经系统副作用:部分患者在使用替莫唑胺后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和乏力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在进行某些活动时需要格外小心,如驾驶车辆或操作机器。

5. 其他副作用:替莫唑胺还可能引发肌肉疼痛、关节痛、背痛和呼吸道感染等其他非常见的副作用。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反应,患者应咨询医生。

总结:替莫唑胺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脑胶质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化疗药物。

尽管它在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方面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但也伴随着一些副作用。

患者在使用替莫唑胺时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替莫唑胺与不同方法联合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替莫唑胺与不同方法联合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替莫唑胺与不同方法联合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11-13T11:44:20.3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武云花1,2 李丽华1 寿涛1 王熙才2[导读] 替莫唑胺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很好,其中枢浓度大约是血浆浓度的30%。

武云花1,2 李丽华1 寿涛1 王熙才2(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云南昆明 650032)(2昆明医科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颅内肿瘤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严重疾病,分原发和继发两大类,目前治疗以外科手术、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和中医治疗为主,但大部分化疗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替莫唑胺以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优点,成为颅内肿瘤特别是胶质瘤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单药替莫唑胺治疗颅内肿瘤的疗效有限,替莫唑胺与其他方法联合在颅内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被证明有效率较单用替莫唑胺高,本文就替莫唑胺与其他方法联合在颅内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替莫唑胺放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生物治疗颅内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37-02颅内肿瘤亦称脑瘤,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严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稍多于女。

本病可分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原发性颅内肿瘤源自颅腔内组织,如脑组织、脑膜、脑神经、脑垂体和脑血管等,继发性肿瘤是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转移瘤。

颅内肿瘤超过120种,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而其它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30%转入颅内;儿童以颅后窝及中线肿瘤较多见,主要为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室管膜瘤;成人以大脑半球胶质瘤为最多见,如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神经纤维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胆脂瘤等[1]。

替莫唑胺(蒂清)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新一代口服抗癌药,自2004年研制成功以来,以其针对性强、特异性高及可透过血脑屏障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脑胶质瘤、特别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线用药。

恶性黑色素瘤生物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生物治疗进展

生物化疗
生物化疗指化疗与IFN和/或IL-2联合应用。
生物化疗 Vs 化疗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009, 23(6): 488–496.
Meta分析: 生物化疗是否优于化疗?
Meta分析:包括2621名患者的18个临床试验。
Ives NJ, et al. J Clin Oncol, 25:5426-5434, 2007.
索拉非尼
Int J Oncol. 2009 Jun;34(6):1481-9.
联合化疗药物
达卡巴嗪/替莫唑胺
Ⅱ期
卡铂/紫杉醇
Ⅲ期 (E2603) OS
Ⅲ期 PFS
一线
二线
索拉非尼+达卡巴嗪
安慰剂+达卡巴嗪
中位 PFS
21.1w
11.7w
HR,0.665 P=0.068
中位 TTP
抗CTLA-4抗体
Ipilimumab
Tremelimumab
Ipilimumab
J Clin Oncol 2008, 26(15s): abstract 9025
剂量摸索试验:ipilimumab 治疗不可手术的Ⅲ/Ⅳ期患者。
CR+PR(%) P=0.0015
Ipilimumab
ASCO, 2009, abstract 9038
ASCO, 2010, abstract # 8521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与贝伐单抗联合一线治疗III期和IV期无法切除的患者
ASCO, 2009, abstract # 9061
初步的结果表明: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与贝伐单抗联合治疗与过去的研究对比显示对延长PFS和OS具有优势。 – 安全性好。 – 由于病例数较少以及较短的随访时间,无法对安全性和疗效做进一步的评价。

盘点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及临床进展

盘点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及临床进展

盘点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及临床进展展开全文在2011年前,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很短。

近年来,伴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兴起,转移性黑色素瘤几乎无药可用的局面被扭转。

同时,早中期黑色素瘤患者也有了更多选择。

下文将针对近年来靶向及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领域的临床进展撷英介绍。

Part.1靶向治疗进展1. 与黑色素瘤相关的基因突变一部分黑色素瘤被发现存在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BRAF 突变。

在国外,近50%的黑色素瘤患者存在BRAF突变,我国也有近1/4的患者携带该突变[1]。

与没有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该突变的患者预后更差——与野生型相比,死亡风险会增加3倍[1]。

BRAF基因位于MAPK通路(即RAS/RAF/MEK/ERK通路)上,它是一条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

BRAF基因在通路中,负责编码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激酶,能够调控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死亡。

最常见的BRAF突变为缬氨酸(V)突变为谷丙氨酸(E)(BRAF V600E),其次为缬氨酸(V)突变为赖氨酸(K)(BRAFV600K)。

除了最常见的BRAF突变,其他与黑色素瘤突变相关的突变包括NRAS(突变率为13.25%)、MEK1(6%)、KIT(2.6%)、CTNNB1(2%)、GNA11(2%)、GNAQ(1%)。

有意思的是,黑色素瘤的突变基本都是排他性的,这意味着患者通常只可能发生1种突变[2]。

2. 目前可用的黑色素瘤靶向药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针对BRAF突变的BRAF抑制剂,显著地改善了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

但用药后却难免发生耐药。

随后的研究发现,在BRAF抑制剂的基础上,添加MEK抑制剂,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有效率,还能阻止耐药的发生。

目前已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包括:① 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商品名:Tafinlar)•维罗非尼(商品名:Zelboraf)•Encorafenib(商品名:Braftovi)② 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商品名:Mekinist)•考比替尼(商品名:Cotellic)•Binimetinib(商品名:Mektovi)这些药及组合方案的获批情况如下表所示。

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预防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

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预防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

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预防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简介晚期黑色素瘤是一种高致死率的肿瘤类型,常常伴随着脑转移。

脑转移的发生是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近年来,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多个临床研究的证明。

本文将就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在预防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说明。

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替莫唑胺替莫唑胺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研究表明,替莫唑胺在单独应用时能够显著降低黑色素瘤患者脑转移的风险,但是总体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改善。

生物疗法生物疗法是利用人工合成生物药物或者天然来源的生物制剂,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来增强肿瘤的治疗效果。

生物疗法主要包括多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疫苗和肿瘤基因治疗等。

在晚期黑色素瘤中,生物疗法常常用于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是将替莫唑胺和生物疗法联合使用,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替莫唑胺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和转移,并且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生物疗法则可以增强患者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因此,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具有多种治疗机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和复发。

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预防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临床研究结果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能够降低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脑转移的风险和死亡率。

例如,一项针对90例黑色素瘤患者的研究发现,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治疗组的脑转移率为18.2%,低于单独使用替莫唑胺组的50%和单独使用生物疗法组的24.2%。

治疗机制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预防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替莫唑胺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和转移,同时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生物疗法则可以增强患者免疫系统的对肿瘤的抵抗力和杀伤作用,并且能够使得肿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度增加。

因此,替莫唑胺联合生物疗法具有更为出色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A satO jcv : oi et a e uav f c o moo m d t t i b i tm r i h m n bt c: bet e T v sgt t crt ee et fe z l ie nme s t r n u os n o ead r i n i eh i t o i aac a
1 De at n f h r c , ptl dcl iec y Be ig 1 0 5 ; . p r n f h r ay T eT i . pr me t amay Ca i ia Unv ri , in 0 0 0 2 Deat t a c, h hr op a Me t j me o p m d Hoptl f n tiHe e 0 4 0 ; ee rhI stt f inhlGru , ini 0 4 0 s i Xiga, b i 5 0 0 R sac tue Ta si o p Taj 3 0 1 ao ni o i n
上市。
脑 转移 瘤 是 成人 最 常 见的 颅 内肿 瘤 ,比原 发脑 肿 瘤 发病 率 高 1 倍 ,2 % ~4 %成 人 恶 性 肿 瘤患 者 0 0 0
在 生 理pH条 件 下 ,替 莫 唑 胺 转 化 为 活 性 产 物 会 发 生 脑 转 移 , 儿童 约 为 6 ~ 1 % J % 0 ,最 常 见 的 5 (一 一3 甲基 一 三嗪 一一咪 唑 一一 1) 4 甲酰 胺 ( MTI C)。 它主 是 肺 癌 、乳 腺 癌 和黑 色 素 瘤 ,6 %脑转 移 瘤 患者 同 0 要 通 过 甲 基化 来 干 扰 肿 瘤 细 胞 DNA复 制 ,从 而 抑 时 发生 肺 转移 ,还 有 相 当一 部分 为 原 发灶 未 明 的肿
道 ”和 国产商 品名 为蒂 清 的 两个 品种 。泰 道 是 由德 用 广 泛 ,近 年 来越 来 越 多 的研 究 开始 关 注于 其 对 于 国先 灵 葆雅 公 司 自主 研 发 ,1 9 年 欧盟 EME  ̄ 美 转 移 性 脑 肿瘤 的 疗效 。替莫 唑 胺 单药 治 疗小 细 胞 肺 99 A; I ] 国F DA先后 批 准 上市 ,最初 用 于治 疗 复 发胶 质 母细 癌 (C C), : , 胞肺 癌 ( C C)脑转 移均 SL uN N I NS L 胞 瘤 和 间 变星 形 细胞 瘤 ,2 0 年 在 中国上 市 。 蒂清 显 示 了一定 活性 ,但有 效率 低 。 08 是 由天 津天 士 力集 团 自行研 制 开 发 ,2 0 年 在 中 国 04

恶性黑色素瘤的各种靶向药物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各种靶向药物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各种靶向药物治疗摘要:转移黑色素瘤是最具挑战性的恶性病治疗之一和往往有差预后。

直至近期,全身治疗选择有限,反应率差和无生存益处。

但是,通过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转移黑色素的治疗瘤已发生革命性变化;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vemurafenib],和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抗体,易普利单抗[Ipilimumab],是第一批药物被证实有生存获益。

尽管这些治疗的成功,大多数患者最终进展,和研究进入反应和耐药性机制,合理地设计联合治疗和评价这些药物在辅助情况中的转移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BRAF 抑制剂,皮肤,免疫治疗,易普利单抗,黑色素瘤,突变引言在最近几十年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稳定地增加。

美国估计在2012 年将有76,250 例新黑色素瘤被诊断和预计9180 例死于此病[Siegel 等2012]。

早期被检出的皮肤黑色素瘤通常通过外科切除治愈,但一部分患者经受淋巴结或远处复发。

转移黑色素瘤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恶性病治疗之一和伴有差预后;中位生存时间范围从8至18个月取决于亚期[Balch等2009]。

直至最近,对转移黑色素瘤患者唯一被批准的全身治疗选择限于达卡巴嗪[dacarbazine ,DTIC]和白介素(IL-2)。

对细胞毒化疗和细胞因子治疗反应率低。

达卡巴嗪反应率约10%与中位反应时间4 -个月[Chapman等1999]; IL-2有16%的相似反应率,但5%实现持久完全缓解[Atkins 等2000]。

一项30 项III 期试验化疗与激素或基于免疫治疗联用分析发现用联合治疗反应率增加,毒性也增加,和与单独达卡巴嗪比较总生存(OS没有改善[Eggermont和Kirkwood ,2004 ; Eggermont和Schadendorf, 2009]。

在过去2年,两个新药,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单克隆抗体易普利单抗和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在转移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对照试验中改善生存和已被批准治疗[Chapman等2011; Hodi等2010; Robert等2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替莫唑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Ⅱ期床临研究2009-04-21目标:替莫唑胺是一种耐受性好的口服烷基化治疗肿瘤药物,通过对没有接受直接放疗的黑色素瘤(MM)脑转移患者的Ⅱ期床临研究来对替莫唑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临床资料和方法:符合条件的病人是被确诊黑色素瘤脑转移且前期没有接受过放射线治疗。

前期没接受过治疗的病人服用替莫唑胺200mg/m2/d×5天;前期接受过治疗的病人服用替莫唑胺150mg/m2/d×5天,每28天一个周期。

治疗时间一年或到缓解或不能接受毒性为止。

结果:151名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人选,117人前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疗,34人前期接受过化疗。

在先前没治疗过的病例中,25%的患者有超过4个以上的脑病灶,8例有效(一例完全7例部分),有效率7%,34例病情稳定,控制率29%。

中位生存期3.5个月。

在前期治疗过的病例中,21%的患者有超过4个以上的脑病灶,一例部分有效,六例病情稳定,控制率18%。

中位生存期2.2个月。

用药期间耐受性良好,4例(3%)由于不良反应严重停止治疗。

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3%),嗜中性白血球减少(2%),白血球减少(1%),头痛(9%)和呕吐(8%)。

结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证明有效且耐受性良好,应进一步评价替莫唑胺联合治疗效果。

前言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预诊性差,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病者患病后在第四阶段的中位生存期仅6到9个月,五年生存率仅10%-20%。

一旦肿瘤转移到脑部,只能采取保守治疗。

外科手术和放疗虽然能起到一定疗效,但经常会引起其他病变。

放疗是目前治疗多种脑转移瘤的常用手段,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但并不能使病灶消失。

化学药物治疗也被应用到脑转移瘤的治疗,但疗效欠佳且中位生存期短。

常用的化学药物与生物药物由于不能有效的突破血脑屏障而使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降低。

替莫唑胺是一种新型的口服烷基化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对治疗复发的脑胶质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效果显著。

美国癌症联合会曾将替莫唑胺与另一个药物氮烯唑胺(DTIC)做对比治疗四期恶性黑色素瘤,服用替莫唑胺可有效的提高生命质量。

但是这次并没有评价替莫唑胺透过血脑屏障的效果。

替莫唑胺治疗从肺癌和其他癌转移到脑癌效果显著,在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过程中替莫唑胺比基于DTTC治疗的效果要好,接下来的19个月复发可能性也比DTTC低。

而且替莫唑胺耐受性好,服用方便,不需要控制饮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为了进一步研究替莫唑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和欧洲进行了大范围世界性的研究。

临床资料和方法临床病例经Gd-MRI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病例,并没有接受放疗减轻病症。

符合条件的病例:年龄≥18周岁,WHO performance status 评分0~1级,生命期望12周或更长,良好肝功能(血清胆红素<1.5×ULN,血清ALT和AST≤3×ULN),肾功能(血清肌氨酸酐<1.5×ULN),血液值(ANC≥1500cells/μL,血色素≥10g/dL,血小板数≥100000cells/μL)。

登记前至少7天类固醇稳定。

病例允许经过前期治疗(药物或免疫疗法),并按照治疗方法分类。

经过放射线疗法,空隙放疗或立体放疗的病例,及四周内已经接受过替莫唑胺药物治疗,免疫疗法,生物疗法或其他药物疗法不在此次临床研究范围。

所有急毒反应已经消失。

脑膜炎癌变,呕吐或其他可能影响口服药物疗效的医学情况被排除。

研究方案和治疗Ⅱ期临床病例被分为两组,前期没接受过治疗的病人服用替莫唑胺200mg/m2/d×5天;前期接受过治疗的病人服用替莫唑胺150mg/m2/d×5天,每28天一个周期。

治疗时间一年或到疾病级数或不能接受毒性为止。

止呕吐药根据医师判断是否需要服用。

初级终点为脑转移瘤响应和毒性,两组分开评价。

二级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

毒性和疗效评价毒性评价采用国家癌症研究所普通毒性评价标准。

病例在每一个治疗周期的第一天监测毒性,包括神经检查,重大征兆,实验室评估(包括CBCs和血清检验)和验尿,另外CBC在每个治疗周期的22天进行。

Gd-MRI和CT检查来确定治疗脑转移瘤和颅外病变的疗效。

对于有疗效的病例,放射检查4周后才可确定。

剂量更改在血液学或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前需要进行剂量更改。

如果ANC小于1500Cells/μL(≥grade 2)或血小板数小于100000cells/μL(≥grade 1),停止服用替莫唑胺3周直至ANC≥1500cells/μL和血小板数≥100000cells/μL。

一旦出现ANC最小值1000Cells/μL或血小板数小于50000cells/μL情况,减小25%服用剂量。

服用剂量小于100mg/m2/d则停止临床试验。

如果三周后患者ANC依旧小于1500Cells/μL或血小板数小于100000cells/μL,则停止临床试验。

如果患者出现非血液学2,3,4级毒性,停止服用直至级数小于2,再继续服用相同剂量或减少剂量。

统计学方法临床研究中采用二阶设计法得到真实效果。

统计人数、康复率和不良反应率,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

结果病例总共155名患者在1996年9月至1999年3月间接受试验。

4例患者没有签署协议和接受药物治疗研究,不在统计结果之内。

剩余151例进行了疗效和安全研究。

结果见下表1。

在117例没有接受过化疗的病例中,23例(20%)接受过前期免疫疗法。

在34例接受过前期化疗的病例中,21例(62%)也接受过前期免疫疗法。

中位时间从诊断出恶性黑色素瘤到发展成脑转移瘤为2年。

两组中中位脑病灶数为3个。

大约40%病例小于两个脑病灶数。

临床效果脑转移瘤治疗效果见表2。

在117例没接受过前期化疗的患者中,1例(1%)完全康复,7例(6%)部分康复,34例(29%)病情稳定。

病情稳定中期为2周期(范围1~8周期)。

因此在没接受过化疗的病例中,41例(36%)达到了临床效果。

在34例接受过前期化疗的患者中,1例完全康复,6例(18%)病情稳定,病情稳定中期为1周期(范围1~3周期)。

每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Kaplan-Meier测定结果见图1。

没接受过前期化疗的病例和接受过前期化疗的病例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2月(范围0~10.9月)和1.0个月(范围0~6.1月)。

完全生存时间Kaplan-Meier测定结果见图2。

没接受过前期化疗的病例和接受过前期化疗的病例的完全生存时间分别为3.5月(范围0~22.9月)和2.2个月(范围0~41.8月)。

151例符合条件的病例中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范围0~41.8月)。

安全性评价治疗当中经常出现的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总结见表3。

在前期未接受过化疗病例中最频繁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头痛(50%),恶心(39%)和呕吐(39%);在前期接受过化疗病例中最频繁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头痛(32%),恶心(32%),衰弱(29%)和疼痛(29%)。

在151例治疗病例中,71例(47%)不良反应为3/4级,最常见的是头痛(9%)和呕吐(8%)。

血液级数3/4很少见,包括4例(3%)血小板数减少和3例(2%)嗜中性白血球减少。

血液学最低点病例数及其分别中期恢复时间总结见表4。

最低点的定义如下:血色素,10g/dL;ANC,1500cells/μL;血小板数,100000/μL;WBC数,3000 cells/μL。

血色素最低点是最经常发生的血液不良反应,记48例(32%),另外血色素最低点需要最长的中位恢复时间(22天)。

血小板,WBC,和微分嗜中性粒细胞最低点的发生率为15%~25%,中位恢复时间也较短(7~9天)。

在研究过程中,8例(5%)服用剂量减少,7例(5%)推迟服用,主要原因是由于血液学毒性。

治疗停止的主要原因是病情无进展(占病例的74%),只有4例因为不良反应严重停止治疗。

其中一例是由于腹痛达到3级,认为与临床用药有关;一例是血小板减少症状达到4级,认为与临床用药有关;一例是疼痛达到3级,一例是头痛和脑水肿达到3级,这两例认为与临床用药无关。

在2例报道的死亡病例中,一例死于浓血症,一例死于脑出血,被认为可能与临床用药有关。

讨论患有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患者治疗方法有限且预后性差。

生存率依靠头部发病的范围和程度。

全脑放疗是目前标准治疗各类脑转移瘤的方法,化学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经常被用于当全脑放疗失败后的治疗方法。

然而对于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来说化学药物治疗并不十分有效。

替莫唑胺易透过血脑屏障,对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效果明显,近年来被用于治疗各类脑转移癌,但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例子较为少见。

Christodoulou等人研究了替莫唑胺对治疗28例重复发脑转移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4例病例中1例完全缓解(4%),4例(17%)病情稳定。

然而只有两例是患有恶性黑色素瘤,一例病情稳定另一例部分缓解。

据现有资料显示此次临床试验是最大的利用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试验。

此次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不接受前期放疗,利用单药治疗脑转移瘤,结果显示替莫唑胺有很好的疗效,对于前期没有经过化疗的病例临床疗效很好,7%达到了临床疗效,29%病情稳定。

一例前期服用过DTIC药物的病例完全缓解,18%病情稳定。

说明替莫唑胺治疗因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病人有疗效(包括其他化学药物治疗DTIC)。

值得关注的是单一用药DTIC或替莫唑胺有效率为10%~15%,但都是非内脏部位。

内脏部位小于10%,事实上,内脏转移的有效率为6%。

在此次临床试验中替莫唑胺的疗效体现在两方面:结合放疗或其他药物治疗脑转移瘤,阻止其他病变从而引起脑瘤的复发。

近期Atkins等人报道采用替莫唑胺来代替cisplatin,长春碱,interleukin-2,和interferon alfa-2b等药物。

47例病例中,有47%的有效率,重要的是,只有2例发展成单独中枢神经系统复发。

此外,结合替莫唑胺和放疗证明在治疗脑转移癌上是有希望的。

31例病例患有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服用替莫唑胺(75mg/m2/d六周,每十周重复)结合全脑放疗,3例(10%)得到有效缓解,包括一例部分缓解持续4.5个月,2例完全缓解分别持续2个月和7个月。

Antonadou等人研究报道了结合替莫唑胺和放疗治疗肺癌和乳腺癌脑转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患者单独进行放射治疗4周或结合口服替莫唑胺(75mg/m2/d)4周,然后持续服用替莫唑胺(200mg/m2/d 5天×28天,6周期)。

结果显示结合替莫唑胺的治疗比单纯放疗的疗效明显增强(96%比67%,p=0.017)。

结合替莫唑胺的完全缓解率为9例(38%),部分缓解率为14例(67%),二单独放疗的完全缓解率为7例(33%),部分缓解率为7例(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