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中的女性与女性的地位

_诗经_中的女性与女性的地位
_诗经_中的女性与女性的地位

《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诗经》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来讴歌和赞美女性忠贞的爱情;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意义

Image of women in the "Book of Songs Abstract Book of Songs "is the first realist poetry collection, which reflects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the middle of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15 MAK poems about women, love and marriage is not only occupy a lot of space, but also unique. Which shape the image of women as well as writing styl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shape of the female image to start to analyze the shape of the female image on the paper to eulogize and praise the devoted love of wome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economic, ethical, moral people love life the impact. Keywords:Book of Songs Image of women Significance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主要从女性视角、男性视角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以男女之间的感情发展的不同状态为主要切入点,描写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反映她们丰富多彩、迥异不同的形象。体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总结出几种类型,这些观点中有哪些被后世所接收,举出后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与他们对接,以描绘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比较,体现《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诗经》中的女性各种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她们自身的特点;章惠在她发表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一文中显现了对《诗经》的精辟小结,她在文中指出按婚恋状况将女性形象分成三个类型:恋爱女性;新婚女性;婚后女性。从诗经中撷取典型诗歌,在各种精彩或悲情的故事中,在各种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中,细致的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恋爱女主人公形象,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女性对于爱情热情奔放的追求,对婚姻的忠贞和专一。本文在对《诗经》爱情诗歌的挖掘中,不仅仅单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在分别从对爱情满怀憧憬的恋爱女性,面对婚姻的女性,满心急切盼望的待嫁女,美好甜蜜的新嫁娘,贤良淑德的人妻人媳,婚后哀婉悲戚的弃妇,惶恐幽怨的思妇,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等具体描绘时,同时独具创新的换了一个角度在对男性的侧面描写中,尽可能的深入描绘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男子爱恋相思的女性,以及黯然悲伤追忆的女性。对《邶风?静女》《郑风·褰裳》《郑风?将仲子》《桃夭》《氓》这些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展现出或热情活泼或痴情怯懦或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在人物的具体分析方面,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郝雪霞的《<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杜娟和宋娟的《<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杨晓丽《<诗经>中“弃妇”形象浅析》;于淑华的《怦然心动—怀春女子的心灵之歌—诗经女性爱情意识的文学阐释之一》等文章为论文对于《诗经》中爱情诗歌的主题把握,尤其是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描写女性类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在这一研究目的下,论文收集了大量关于《诗经》描写的艺术手法的书籍和文章,章太炎的《诗经二十讲》中论述了《诗经》的“采诗”和“赋‘诗’”,分析了《诗经》的说比兴艺术手法同时分别阐述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在他所述的《诗经恋歌发微中》更有深入描述。朱丽娜的《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栾春磊的《踏寻诗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张彩云的《<诗经>爱情诗探略》以及百度文库中对于《诗经》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各类手法的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词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常运用比、兴等文法,借物以抒情。这些文中基本都列举诗中充满人文感情异彩纷呈的各类意象。再对于具体典型诗歌进行详细分析,“比”、“兴”艺术手法突出描写的爱情具有含蓄性,本文也从《诗经》的语言方面入手,根据典型爱情诗歌的具体描述,体现《诗经》语言的真实平淡,精炼押韵。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观念,尤其周代历史、风俗等方面,对《诗经》中体现出的不同女性类型作研究,总结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女性地位、价值和文化意义。在雒启坤的《<诗经>散论》中作者从《诗经》创作时的西周、春秋社会结构入手,深入探讨“诗”的作者所深之阶层,诗与西周、春秋贵族政治思想及其变

《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 姓名:马伟 学校:周口市川汇区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1541001204170 指导教师:雷强 定稿日期:2016年9月

《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 马伟 2016年9月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其中塑造的妇女形象以及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诗经》中塑造的妇女形象入手,通过对文中塑造的妇女形象进行分析来讴歌和赞美妇女忠贞的爱情;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妇女形象意义 论《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 一.诗经当中的爱情诗 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三百零五首中明显的就有七十二首之多”(张西堂《诗经六论》)而《国风》中的十五首诗歌就有四分之一是关于爱情的。正是通过这些爱情诗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妇女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等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刻画。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柔然绵长,有的激荡肺腑不同的妇女形象在诗歌中呈现出来或大胆无畏,或谨小慎微,或哀怨绵长。他们为情而动为情而生,久积在心头的情思如黄河奔流一发而不可收拾。展现出当时社会妇女对于爱情的观点和看法,折射出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和爱情观。二.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 (一)婚前妇女形象 1.渴望爱情,主动追求。妇女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向我们展示 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如少女大胆追求爱情,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韶华的流逝,人生短暂,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心情,于是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

关于《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4603921.html, 关于《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文献综述 作者:嘎松曲珍 来源:《商情》2014年第48期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琳琅满目,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刻画着笔最甚。《诗经》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诗经》中女性的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 一、研究背景 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到女性形象的是个大概有100首,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其中与婚恋、爱情有关的诗里面女性形象是最多的。我们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对女性关注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既有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有大胆热情的女性形象、也有彷徨犹豫的女性形象、更有情深似海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活泼顽皮,有的温柔娴静,有的执着勇敢,有的却痴情懦弱。《诗经》的作者们成功的塑造了丰富、鲜活的众多女性形象。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诗经》中女性的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女性形象 (1)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分析。在《论<诗经>的女性形象》一文中,李娟主要将女性大致分为爱情中的女性、婚姻中的女性两种,然后再将这两种细化研究。在《谈<诗经>中妇女形象的丰富多样性》一文中,周崇启将妇女分为贤妻良母的思妇形象、黑白相糅的弃妇形象、拥有男子一样心胸却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陶琳在《<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认为,《诗经》中女性具备热爱生命、珍惜青春,对婚姻、爱情积极进取,敢爱敢恨的个性人格和鲜明感情;她们身上有深明大义、心灵手巧的道德品格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彭燕在《<诗经>女性研究》中首先将女性分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女性、宗教祭祀中的女性、婚恋中的女性;然后探讨了女性社会角色及意义。郝雪霞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分析》中将女性分为天真烂漫、大胆坦率的少女和矜持深沉、羞怯痴情的恋女等未婚女子;还有怨妇、弃妇、思妇、贤妇、劳妇、淫妇、哲妇等已婚女子。 (2)对《诗经》某一类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其中,集中讨论了婚恋诗及“国风”中的女性形象。关于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郑群在《<诗经>情诗研究中女性形象的异化》一文中指出女性形象的异化体现在:变“恋女”为“淫女”,对女性形象进行封建道学气的诋毁;由“女”到“臣”,对女性形象的随意性比附。石俊霞《谈<诗

《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

《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 演讲人:张中宇演讲地点:重庆师范大学演讲时间:2016年5月 作者:张中宇《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11版) ●从《诗经》选诗经周初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诗经》无疑经过了历代多次编集的不断积累才最终成书,但孔子很可能是《诗经》最后的编定、校定者。 ●周代诗人们对历史进步的高度敏感,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非分明的价值判断,从先进的文化层面,夯实了西周和东周共延续近800年的基业。 ●“风雅”即《诗经》中风诗、雅诗融入广阔社会、民间,并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现实主义传统。“风雅”成为唐代诗人的主要标准,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在他们的诗篇或诗论中,推崇源自《诗经》的“风雅”“比兴”。 《诗经》的编订问题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做了两项与《诗三百》编订相关的关键工作。第一项是“去其重”,即在3000余篇诗中,去除重复,校订错讹,编成了一个文献意义上的“善本”。第二项是“取可施于礼义”,即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诗三百》是以儒家理想作为编辑标准进而形成的新的“精选本”,与孔子所依据的此前的各种文本,具有根本的不同。司马迁显然认定《诗三百》是孔子依据流传的大量文献重新“编定”,而非仅进行文献整理。东汉班固、王充,唐代陆德明,宋代欧阳修、程颢、王应麟,元代马端临,明代顾炎武等,均沿袭司马迁说。司马迁、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吕安宁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070114095 指导教师:尹雪华副教授) 摘要:《诗经〃国风》里160篇作品中大约有68篇爱情诗,这些爱情诗诗真实的表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活态度和感情历程,塑造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热情、坦率、孤苦、决绝。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流露。 关键词:诗经;国风;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国风吟唱男女恋情,即一种用地方声调来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1]。因此表现女性生活的诗篇很多。“十五国风”中有大量情诗,着重描写女性情感生活。“一百六十篇中关涉到两性世界的诗作,基本肯定的有六十八篇,所占比例为42.5﹪,数量可谓蔚为大观。[2]”也可以说《国风》是《诗经》中有关女性形象最精彩全面深入的部分。“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3]”。诗歌中记载她们的感受,抒发内心的体验,恋爱与婚姻中的喜怒哀乐。有对爱的憧憬,对爱的执着,对爱的誓言,对爱的决绝。这些都呈现出鲜活的女性形象。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评析。 一、美德美貌美好纯真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离不开一个“美”字。不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令人赏心悦目,美好女子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正是《国风》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窈窕淑女”。“窈窕”即娴静美好的样子,包含有身段苗条之意,而“淑”指善、好。因此“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的好配偶,令其“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与倾心。在《卫风?硕人》中,女子的美丽更是令人惊叹。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论文题目: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学号: 1012514 姓名:顾梦迪 年级: 2010级 专业:艺术设计系 学院: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25日

摘要:《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哀婉悲戚,或大胆热情,或懦弱痴情,各种女性角色被描绘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同时,《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本文以对《诗经》中不同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探究《诗经》中女性形象所昭示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社会意义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诗经》305 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的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诗经》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绘多是一人一事的片段式,没有外貌的工笔描写,却大都具有非常清晰的性格轮廓,并且以各自不同的风貌、品质、情操,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存留于历史人物画廊中。 一、恋爱中的大胆、真率形象 “关关雌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诗经》中不少描写男女之间恋情的诗篇,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雌》,便是一篇恋爱诗。在《诗经》的那个时代尚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女性的恋爱多是以自由恋爱为主,女子敢于大胆的追求幸福的爱情。那个时代的择偶标准是德貌并重,比如《静女》篇,《蒹葭》篇,都是写的是内外兼具美好的女子。像那些只有美貌却没有德行的女子并不是他们所歌颂的对象。从《诗经》中描写男女间的恋爱生活来看,绝大部分诗篇里是女性处于较主动的位置,她们较之于男性更热烈而大胆。《王风·大车》则表现了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大胆执着:她在始终得不到情人回应的情况下,一心想和情人私奔;她在与情人离别之时,在情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的情况下,虽对情人也有埋怨,但从未放弃和情人私奔的打算。 《诗经》中这种处处可见的“大胆率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域文化。《诗经》产生于我国的北方,其地多高原和平原,黄土覆盖,气候恶劣,居住环境并不理想。在黄河流域的这块土地上,人们多是为了生存而与恶劣的环境进行艰苦的斗争,所以往往形成的是激烈的、直接的,甚至是泼辣的民族性格。 二、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形象 《诗经》所选择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妇女和贵族妇女,而且这些女性大都是真实的存在。《诗经》中关于女性采集的诗篇很多,如《周南·关雌》“参差蒋菜,左右流之。”“参差蒋菜,左右采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磋我怀人,置彼周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即可能是一位纺织者,因此“氓”借“抱布”“贸丝”以“谋我”。《诗经》中的女性多是因为其能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能够生育而被赞美,比如《周南·蟲斯》就是借蟲斯来赞美生育的能力。 任何一种社会形象和社会角色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现实和具体的社会环境所赋予和规定的,女性作为一群具有特定意义的社会形象,其社会角色当然也是由社会现实和其所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所确定和赋予的。但具体到《诗经》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来说,其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角色的规定却是由《诗经》作者、编纂者及注释者共同完成的。《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商周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不发达,生存环境的艰苦,女子常常要担当起劳动和组织劳动的重任,所以健硕有力的女子,就成为人们心仪的对象。而且为了对抗恶劣的环境,先民的种族繁衍的愿望也是相当的强烈。这种高大健壮的女子符合这种审美,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生殖力的崇拜。 三、逆境中的哀婉悲戚而又坚强的形象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国风中的弃妇诗共有三篇:《卫风·氓》《北风·谷风》《召南·江有汜》。这三首由血写成的诗,字字是泪。它们分别代表决绝醒悟型、谴责控诉型、痴情如故型三类不同的弃妇形象。古代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氓》中,氓既无“良媒”,又不是奉父母之命。相恋中的女主人公,又哭又笑,为情所困。登上倒塌的墙,因见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包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得到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如蒲松龄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显然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曹永清 工作单位:石河子电大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主要源于民间生活,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地再现了周朝的时代风貌。其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诗和婚姻诗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我们在《诗经》看到的女性形象是鲜活的、立体的并各具特色的:有或天真烂漫或畏缩痴情或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有或善良软弱或睿智刚强的弃妇形象;有或牵肠挂肚或情重绵长的思妇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那些以表现女性形象为主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周代社会的社会内涵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评价标准社会内涵后世 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由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组成。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诗经》原本叫《诗》,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婚姻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再现了周代社会男女婚恋生活,这些作品感情诚挚,气氛热烈,文体朴素,思想健

康,与上层社会的荒淫、庸俗、虚伪以至矫揉造作形成鲜明地对比。《诗经》对女性的描写整体用“思无邪”来形容恰到好处,通过描写她们的情感生活,为我们展示了积极健康、热烈坚韧、淳朴诚厚等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一、《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 (一)少女形象 “国风”中有不少恋歌,由于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健康、乐观的基调。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透视《诗经》中的少女形象,可以发现少女所处的时代正处在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等级关系、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授受不亲”、“受制于父母,诸兄和人言”的社会道德规范正在形成。 1、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召南·摽有梅》中的大龄女子向意中人坦率地表示:“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你赶快抓紧时间吧,别错过了良辰吉日。感情热烈,充满期盼,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而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 121 ? 【摘要】如果可以更为深邃的解剖《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现如今的我们究竟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对待。依循着诗歌文本中男权社会秩序统治下的女性以及其自我意识的幻灭,她们的美丽与痛苦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将仍将具有情感穿透力,她们自身所裹挟的那些似乎遥远且飘渺的讯息又将给我们以指引。 【关键词】《诗经?国风》;社会等级;女性意识;身份认同母系氏族社会的瓦解使得男性逐渐成为权威的象征,在此境状下的女性所需探索的是一条可以更为深刻识认自我身份的路途。而失去了以往的至高无上的自由与尊重的她们,所能依仗的只是那些我们现今可睹的诗歌。诗歌以其优美感性的姿态描绘着渲染着当时女性的悲喜与欲求,但它那感性的脆弱的特质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种虚拟无力的发泄手段而不是实现愿景的有效工具,从来,争取地位身份的最好方式是自身强大。 一、社会等级秩序与女性自我意识 周人起于西方,至武王方灭殷商,在推翻了殷商的政权之后, 在商朝原有秩序之上,周代提出了“德”的观念,更加的看重现实并强调“礼治”。 据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描述,按照当时的等级秩序划分,当时享有自由最少的是贵族未婚女子,由于处女的贞操乃是将来作为妻子的必要条件,所以需要被严加监视。而平民女子因为缺乏必要的祖先崇拜与不具备获取充分的“德”,更多的与自然力相联系,因而可以与男人自由交往。当然,这并不是说因此平民女性的自由是绝对的彻底的,相应的是平民女性同样要面对的是家庭制度中必须服从的父亲的权威角色,甚至,从她们出生起习俗对待的差异,就可以看出她们命运的不可逆袭。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① 当女性从小浸淫在这种文化教育氛围之中,自我逐渐被社会规则所泯灭,最后所剩下的只是礼治所塑造的缺乏真实灵魂的躯壳。“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 物。唯有另一个人作为中介,才能使一个人确立为他者。”② 当一种没有自由与尊严的生活以常态化的方式出现,逐渐消磨掉追寻自我斗志的女性,在这样一种似乎充满理性秩序的社会中所能学会的只是适应与习惯。 二、从天真到绝望:女性自我意识的幻灭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无不生活在相对应的规则与秩序之中, 它使得庞杂的社会过渡到一种看似合理的框架之中。每一个个体牢牢把握自己的身份认同,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都是安排设计过的剧情,当一个人试图打破这种规则的时候,要么进入更深一层的身份迷惘之窘境,要么进入无尽的苦痛渊薮。 虽然我们已经提到过从出生起男性与女性已经被安放在了不同规格的位置之中,但仍然强大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力。它赋予了年轻女性无比清新诱人的天真,也埋下了如饮鸩般的苦痛。《诗经?国风》中所出现的诸多妙曼女性不仅在体态上是那样的牵魂动魄,即使在精神灵魂层面也是让人难以阻挡的。但是随着 年岁的增长,女性在婚后遭遇到种种不幸促使了她对于自身进 一步思索,进而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与无助,自我命运的不公与飘零。 其实,《诗经?国风》的诗句让我们很容易的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的关于青春活力与自我意识所迸发出的炫目的精彩。这种张扬的激情的感染力的确很是受用,但是它致命的缺点是不能持久。当我们在潜意识里始终毫无理由的压制着我们的理智,狂热的信仰美好是永恒的,给予她最高的赞美。然而,这一切的泡沫般的幻像的前提都是美好本身的稳固,而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长久的欺骗。当欺骗与自我欺骗达到顶值的时候,人生观世界观出现裂缝,久已被遮掩的矛盾喷涌而出,灼伤的不只只是自己。这时候,痛苦会让女性卑微且冷静地发现原来自己从来只是在别人设定好的运行轨迹上被操纵的工具。 三、等待理解与尊重 婚姻不是噩梦,但是《诗经?国风》让我们触目惊心的看到了年轻女性是如何怀着憧憬进入到这样令人惧怕的泥潭之中。按照乔治?巴塔耶的说法,当一位女性在选择一种合法性的婚姻的时候,也就是在逃避其他的男人,这样她就可以在更为激情与热烈的活动中爱上那个男性。当她这样的激情与热烈遇挫时,当这样的酸辛成为习惯时,最初婚姻所带来的美好记忆似乎变得有些可笑可悲。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在一种畸形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自我的身份认同,周遭的社会境状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大多数女性身份定位的偏差。她们更多的是克制自己学会最大限度的容忍,适应烦劳的生活以及不忠的丈夫。当她们发现自己无路可退的时候,她们所拥有的恐怕只有悔恨识人不淑的眼泪。可谁又曾想过,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如何才能让她们真正安心。她们在痛苦中度过美丽并黯然消殒,最终难以抗拒地被永恒地活到了诗歌里。 虽然女性通过诗歌诉求命运的企图被搁浅,但《诗经?国风》中所出现的一个个或曼妙、或凄苦、或坚毅的女性形象是我们至今所无法忘怀的。她们如同矗立起的碑塔,承载着个人亦或整个女性群体的支离破碎的渴求,等待着被理解与尊重。 注释 ①程俊英、蒋建元.诗经注析[M].中华书局,1991.541.②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意识 翟 瑶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10046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摘要:《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尤其是女性形象着墨更多,本文主要分析一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从中看一下古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风貌。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些作品又多是以鲜明的女性形象来照亮主题。她们或高贵、或质朴、或妖冶、或典雅,各尽其态,各展其颜。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胆、坦率、泼辣的妇女形象;(2)天真、活泼、热情的妇女形象;(3)矜持、深沉、温柔的妇女形象;(4)快乐、幸福、成功的妇女形象;(5)胆怯、犹豫、幽怨的妇女形象;(6)勇敢、痴情、忠贞的妇女形象。先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加以评析。 大胆、坦率、泼辣的妇女形象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中的少女渴望爱情,便大胆示爱,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梅子纷纷落地,树上果实累累,要娶我的小伙,赶快趁着吉期。梅子纷纷落地,树上果子所剩无几,要娶我的小伙,现在抓紧时机。”这表白简单,直白,毫不做作,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这些女子天真烂漫、大胆淳朴、浪漫不羁、毫无礼教束缚的痕迹。与此相似,《郑风·褰裳》中的女子没有少女的矜持和羞涩,而是简单直接地隔河向情人喊出“子惠思我, 褰裳涉漆。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泼辣,豁达,爽直却又不缺心计。明明在河边等得焦躁心急,却不直接催促,而是爽朗快利地激他调侃他,这女子的大胆、泼辣可见一斑。此外还有《郑风·溱洧》中的女子主动去约心上人去洧河共赏美景,大方自然,言谈举止之间丝毫没有扭捏害羞和矫揉造作的痕迹,阳光开朗。 之所以会有思想如此开放的女性出现在《诗经》的篇章中是因为《诗经》时代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时期。这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民风开放淳朴的时代,尤其在西周王朝渐临崩溃的条件下,那些传统原始的民情风俗开始获得复苏。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当时女性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她们不封闭,不保守,敢于率直地发出珍爱生命、珍惜青春的急切心声。 天真、活泼、热情的妇女形象 说起天真活泼,就不免让人想起《邶风·静女》中的静女。“静女其姝,涘我于城隅。爱而不现,搔首踟蹰。”美丽贤淑的静女与心上人约好在城隅相会,但活泼调皮的她却故意早到并且藏了起来,让痴情的小伙儿等得焦急万分,“搔首踟蹰”,善良的静女看到此情景终于不忍再藏下去。“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并送他一支彤管,多么天真活泼!你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包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得到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如蒲松龄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显然是受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摘要:《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尤其是女性形象着墨更多,本文主要分析一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从中看一下古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风貌。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些作品又多是以鲜明的女性形象来照亮主题。她们或高贵、或质朴、或妖冶、或典雅,各尽其态,各展其颜。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胆、坦率、泼辣的妇女形象;(2)天真、活泼、热情的妇女形象;(3)矜持、深沉、温柔的妇女形象;(4)快乐、幸福、成功的妇女形象;(5)胆怯、犹豫、幽怨的妇女形象;(6)勇敢、痴情、忠贞的妇女形象。先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加以评析。 大胆、坦率、泼辣的妇女形象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中的少女渴望爱情,便大胆示爱,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梅子纷纷落地,树上果实累累,要娶我的小伙,赶快趁着吉期。梅子纷纷落地,树上果子所剩无几,要娶我的小伙,现在抓紧时机。”这表白简单,直白,毫不做作,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这些女子天真烂漫、大胆淳朴、浪漫不羁、毫无礼教束缚的痕迹。与此相似,《郑风·褰裳》中的女子没有少女的矜持和羞涩,而是简单直接地隔河向情人喊出“子惠思我, 褰裳涉漆。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泼辣,豁达,爽直却又不缺心计。明明在河边等得焦躁心急,却不直接催促,而是爽朗快利地激他调侃他,这女子的大胆、泼辣可见一斑。此外还有《郑风·溱洧》中的女子主动去约心上人去洧河共赏美景,大方自然,言谈举止之间丝毫没有扭捏害羞和矫揉造作的痕迹,阳光开朗。 之所以会有思想如此开放的女性出现在《诗经》的篇章中是因为《诗经》时代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时期。这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民风开放淳朴的时代,尤其在西周王朝渐临崩溃的条件下,那些传统原始的民情风俗开始获得复苏。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当时女性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她们不封闭,不保守,敢于率直地发出珍爱生命、珍惜青春的急切心声。 天真、活泼、热情的妇女形象 说起天真活泼,就不免让人想起《邶风·静女》中的静女。“静女其姝,涘我于城隅。爱而不现,搔首踟蹰。”美丽贤淑的静女与心上人约好在城隅相会,但活泼调皮的她却故意早到并且藏了起来,让痴情的小伙儿等得焦急万分,“搔首踟蹰”,善良的静女看到此情景终于不忍再藏下去。“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并送他一支彤管,多么天真活泼!你再看, 子仲家的大姑娘, 丢下手中针线活儿, 跟着男友跑到闹市跳舞去了。“不绩其麻, 市也婆要。”又把“握椒”赠给心爱的人。而《溱洧》中的女子则与男子相约一起出游,并赠之以芍药。

诗经地位影响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遗闲情的东西。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是当他们反对文坛上形式主义倾向时,常常以恢复风雅相号召。唐初陈子昂在诗歌革新运动中就是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说它们“不过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同时,他又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真正的诗歌首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它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进展。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常常形成一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唐代诗歌的繁荣,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变,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诗经》对后代文学也有影响不好的一面。它的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庭文学,后世封建文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志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由于《诗经》内容十分复杂,加上从汉代以来被定为儒家经典,历代经学家并作了种种歪曲的解释,《诗经》的真正面目被掩盖了,几乎完全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厚人伦”、“美教化” 的说教工具。但人民和历代的进步文人并没有完全被统治阶级散布的烟雾所迷惑,他们能够了解《诗经》的真正价值,继承并发扬它的传统,使诗歌成为自己的战斗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6. 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 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 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中描绘了众多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其中描绘女性形象的笔墨尤为更多。她们或大胆活泼,或果敢反抗,或多情胆怯,或美好贤淑,或勤劳坚强,或哀伤悲怜,或情感真挚。本文主要分析一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同时透过这些情态不一的女性,追朔历史,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女性最真实地生活状态。 关键词: 《诗经》女性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在《诗经》中有很多,而这些作品又多是以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来照亮主题。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大胆活泼的少女 《诗经》时代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时期。这一时代前期,人们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民风豪放淳朴,没有像后世那样受到太多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文化心理沉淀的影响。因此,在这一历史文化条件下,《诗经》中出现了一些思想行为相对开放大胆的女性,她们不羞涩、不保守,勇敢大胆地表达出对爱情的渴望。 如:《召南·摽有梅》中青春可爱的少女,在梅子树下击打梅子,看到梅子纷纷落地,树上的果实由“其实七兮”到“其实三兮”,从而联想到青春易逝,时不待人。强烈渴望爱情到来的她,便大胆地对男子示爱,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简单、直白的表白,没有丝毫地做作,显示出女子大胆的一面。与之相似《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籣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女曰:‘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在郑国的阴历三月三日这一天,大地回暖,艳阳高照,男女老少齐集到溱水和洧水岸边举行祭祀,祈神求福。姑娘说:“去看看吧?”“已经去看过了”,小伙儿说。“不妨再去走一走?”诗歌中女子不愿呆在家中,喜欢去看热闹,从侧面表现出了她活泼好动的性子。而且她毫不羞涩的大大方方的去邀请男子一起去看热闹,并且把开怀的笑声洒落在宽敞的洧水岸边,也表现出了她不同于其他女子羞涩胆怯的大胆开朗,活泼的性格。在《郑风·褰裳》中的女子也将她大胆可爱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位妙龄少女在河边直白而大胆的对着自己心仪的男子喊道“子惠思我, 褰裳涉漆。”示意他过河与自己相会。见男子迟迟未过河来,在岸边翘首等待的女子,急躁之中向心仪的男子撒娇的抱怨道“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她有趣的言语行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她的大胆、活泼。 此外,《邶风·匏有苦叶》中一位年轻美丽的怀春少女,在旭日东升、大雁和鸣,匏叶枯黄、济水上涨的深秋,在河岸边“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当苦苦等待的女子终于见到河对岸的心仪男子时,直白的告诉他“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自己希望佳期快来的焦急心情。诗歌中女子敢于打破女子的矜持,敢于直面表达自己的爱,也充分地体现了她可爱大胆的一面。 二、果敢反抗的少女 旧时代,女性无论在政治、经济、生活,甚至感情上,都处处受到压迫与束缚。俗话说

论《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论《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摘要:与《诗经》中的其他风诗相比,“二南”诗歌具有特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二南”虽属于地域性诗歌,其地位远远高出十五国风中的其他诸侯国的诗歌,流传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受众更多;“二南”中的一些乐歌广泛地运用于射礼、饮酒礼、燕礼等各个方面,还作为周代的房中乐而存在,具有雅诗地位;“二南”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它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与周公和召公的巨大影响有关;它具有雅诗地位,是因为它们最早就是以雅乐而出现的,后代编诗者将它们放入风诗之中,从而降低了它们原有的地位;“二南”被孔子所重视是由于诗歌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反映出孔子对恢复周礼的渴望。 关键词:周南;召南;房中乐;雅乐;周礼《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后人合称之为“二南”,共收录诗歌25首。它们被编在今本《诗经》“十五国风”的最前面。在先秦时期,它们作为房中乐而存在,在很多重大礼仪场合中作为雅乐演奏,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流行十分广泛,并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因这种特殊的待遇,“二南”倍受历代研究者关注。那么“二南”的性质是什么?与其他风诗有什么样的区别?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具有这样独特的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二南”的广泛传播 《诗经》所收诗歌包括从西周至春秋中叶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了制作礼乐的需要,这些 《诗经》诗歌是分批进入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之中的,其文本结集也非一次完成。在春秋时期, 已经在社会上得以广泛流传,其乐歌用于各种仪式上的演奏,其歌词内容也在朝、会、聘、问或其他外交场合中被大量赋颂、征引,以诗达意、言志。因此,在春秋时期,对《诗经》的熟悉程度、理解的深浅、运用合理与否,有时甚至成为评价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才能和品行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一些诗歌可能编入《诗经》较晚或影响很小等原因,很少被引用,有些诗歌甚至从来没有出现在先秦时期除《诗经》以外的文献之中。 《左传》是先秦时代记载赋引《诗经》最多、最为详细的典籍,从《左传》记载来看,《小雅》被赋引36首,占全部诗歌的48.6%;《大雅》被赋引18首,占全部诗歌的60%;“三颂”被赋引15首,占37.5%;“十五国风”,被赋引37首,占全部诗歌的23%。从赋诗情况来看,被赋引的比例雅诗最高,风诗最低。这既与它们在社会上的影响有关,也与当时的礼乐文化制度有关。 但各个部分被赋引的情况也不平衡,如“三颂”中的《鲁颂》在《左传》中没有被赋引的记载,国风中的《王风》、《齐风》、《魏风》、《陈风》、《桧风》中的诗歌也没有出现在《左传》之中。 “二南”诗歌共25首,《左传》提到其中的10首,占全部诗歌的40%。尤其是《召南》,共14首,其中的《羔羊》、《行露》、《摽有梅》、《草虫》、《鹊 收稿日期:2012—06—0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先秦两汉时期音乐制度与诗歌发展研究》(2012BWX009)中期成果。 巢》、《野有死麕》、《采蘩》、《采蘋》、《甘棠》等9首被赋引,占全部诗歌的64%,不仅是“十五国风”中被赋引比例最高的,也是全部《诗经》各部分在《左传》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