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415nm蓝光led与痤疮皮肤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红蓝光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红蓝光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红蓝光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目的探讨红蓝光治疗痤疮的疗效和护理方法。

方法对65例痤疮患者采用红蓝光疗法治疗,总结其护理经验。

结果65例患者中痊愈20例(30%),显效28例(43%),好转12例(18%),无效5例(7.6%),总有效率92.3%。

结论做好解释沟通,正确清洁皮肤和使用护肤品,注意休息和防嗮,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可有效治疗面部痤疮。

标签:红蓝光;痤疮;护理痤疮是常见的皮肤疾病,属于慢性炎症。

该病多发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年男女[1],多发于面部、前胸、和背部,发病因素较多,其原因主要由于皮脂分泌过度、毛囊上皮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值及炎性反应等引起[2],给患者带来了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若不及时治疗,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院2015年3月~12月对65例患者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运用红蓝光治疗痤疮,取得良好疗效。

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临床症状采用pillsbury分类法[3]分为四度。

年龄16~40岁,其中男40例,女25例。

平均年龄25岁;病情分度:Ⅰ度10例、Ⅱ度18例、Ⅲ度20例、Ⅳ度17例。

1.2纳入指标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痤疮的诊断标准。

②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粉刺、炎性丘疹、脓包等。

③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皮肤疾病的患者。

④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3 方法1.3.1治疗仪器治疗组用亚格红蓝光痤疮治疗仪,以LED(发光二级管治疗头)为光源,其中蓝光波长为(415±5)nm,输出强度40 mW/cm2,红光波长为(633±6)nm,输出强度80 mW/cm2。

1.3.2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前采用非药物性香洁面部,采用红蓝光照射,确保光板距离皮肤表面1~4 cm,治疗20min/次,2次/w,8次为1个疗程,其中以红蓝光交替治疗为主,炎症较重、结节明显者可以红光照射为主,并同时采用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剂涂于患处,早晚各1次。

1450nm激光治疗面部中度、重度痤疮患者-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1450nm激光治疗面部中度、重度痤疮患者-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1450nm激光治疗面部中度、重度痤疮患者-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面部痤疮为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严重时可对患者的面容造成破坏,极度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现临床治疗主要以口服及外用药物为主,但不仅治疗时间长,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1450nm 半导体激光是一种新型激光治疗仪,国内已用于治疗面部痤疮,并取得了满意疗效[1]。

为进一步观察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笔者采用1450nm 激光治疗面部中度、重度痤疮患者,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1. 1. 1 入选标准: ①临床明确诊断的面部中度、重度痤疮( 根据Cunliffe 分级: 中度: 皮损以炎性丘疹和脓疱为主; 重度: 炎性丘疹多,症状重,伴有多数结节、囊肿) 患者; ②年龄16 ~50 岁,性别不限; ③1 个月内未接受过系统或局部治疗; ④愿意接受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 1. 2 排除标准: ①患有可能影响试验观察的面部皮肤病;②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③有严重心、肝、肾及其他系统性疾病;④年龄<16 岁或>50 岁患者。

1. 1. 3 一般资料: 共入选患者32 例,男16 例,女16 例,年龄17 ~32 岁,平均( 23 4) 岁,病程1 ~120 个月,平均32 个月。

1. 2 方法1. 2. 1 仪器: 采用美国( 康奥) 公司出品的1450nm 波长的半导体激光( Smoothbeam,Candela) 。

1. 2. 2 治疗方法: 治疗时患者佩戴遮光眼镜,首先对患者治疗部位用0. 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 治疗所采用的光斑直径为6 mm,动态冷却时间为30 ~35 ms,治疗剂量为9 ~12 J / cm2;激光对皮损进行照射,光斑之间尽量不重叠; 每次治疗间隔为7 天左右。

1. 3 疗效判定指标: 于第一次治疗前和每次治疗7 天后,由同一名皮肤科医师对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进行计数,部位均应一致,同时记录可能的不良反应。

LED蓝光医治脸部痤疮的护理

LED蓝光医治脸部痤疮的护理

LED蓝光医治脸部痤疮的护理【摘要】我科采纳LED蓝光医治脸部痤疮80例,每次15-20min,每周2次,4周一疗程。

同时口服解毒痤疮丸,6克每次,1天3次,周围一个疗程。

持续医治4周后评判疗效,总有效率为90%。

结论LED蓝光医治脸部痤疮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映发生。

且该方式操作简单,收费合理,疗效显著,患者易于同意,值得临床推行。

【关键词】LED蓝光;脸部痤疮;护理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超过85%青青年患不同程度的痤疮,而且部份人持续到中年[1]。

好发于颜面、胸背部,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

我科于2020年10月-2020年4月利用LED (武汉亚格光电技术生产,型号GF-RB43-A型,波长415nm(±10nm)蓝光,功率密度65mw/cm)蓝光医治脸部痤疮80例取得中意成效,现将护理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式2020年10月-2020年4月来本院就医脸部痤疮患者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13~41岁,平均岁,病程3个月-6年。

其中丘疹性痤疮15例,脓疱性痤疮26例,囊肿性痤疮13例,结节性痤疮12例,聚合性痤疮14例。

患者医治前用温水清洁脸部,并擦干。

操作者打开机械开关,协助患者带上防护眼罩后,调剂发光光源距离脸部8-10㎝,用LED蓝光直接照射脸部痤疮部位,每次15-20min,每周2次,4周一疗程。

同时口服解毒痤疮丸,6克每次,1天3次,周围一个疗程。

持续医治4周后评判疗效。

2疗效判定与结果疗效判定:临床疗效判定采纳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评定。

痊愈(皮损减少80%-100%),显效(皮损减少60%-79%),有效(皮损减少20%-59%),无效(皮损减少20%以下),有效率以痊越发显效计,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结果:80例患者中痊愈6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2例未能坚持医治无效。

总有效率为90%。

3护理3.1医治前护理3.1.1心理护理:由于座疮皮损部位大多表此刻脸部,阻碍面貌,严峻阻碍患者的自信。

LED红蓝光照射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面部痤疮疗效论文

LED红蓝光照射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面部痤疮疗效论文
2012 年第 9 期
35
LED 红蓝光照射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面部痤疮疗效观察
梁庆生 *
摘 要:目的:观察LED红蓝光照射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轻、中度面部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及平行对照的 临床研究方法分组观察比较LED红蓝光照射联合维胺酯胶囊与单独维胺酯胶囊治疗面部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LED红蓝光照射 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后2周、4周和8周的有效率分别为43.3%、72.2%及91.1%,单独维胺酯胶囊治疗后2周、4周和8周的有效率分别为5.7%、 40.9%及76.1%,LED红蓝光照射联合维胺酯胶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维胺酯胶囊的疗效(P<0.01)。结论:LED红蓝光照射联合维胺酯胶囊治 疗轻、中度面部寻常痤疮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LED红蓝光;维胺酯;痤疮
回知情同意书;③违反试验方案者;④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 不计入终疗效,但计入安全性评价和分段疗效统计。
结节囊肿型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多数有疼痛并以形成
Ⅳ级(重度
囊肿,皮损数 100 个以上,结节囊肿数 3 个以上
1.1.4 病人基本情况:共有 178 例患者入选,按随机对照原则分
表 2 两组疗效比较
时间 治疗后
2周 治疗后
4周 治疗后
8周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90 88 90 88 90 88
有效 39 5 65 36 82 67
有效率(%) 43.3 5.7 72.2 40.9 91.1 76.1
X2 33.90 10.93 7.32
P值 <0.01 <0.01 <0.01
* 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517000) 2012 年 3 月 12 日收稿

论文答辩-415nm蓝光led与痤疮皮肤相互作用

论文答辩-415nm蓝光led与痤疮皮肤相互作用
3. 抑制毛囊皮脂 单位微生物生长
使过度角化形成的角栓松开,减少微粉刺和粉 刺的数量,松开的角栓使毛囊皮脂中的厌氧状 态得以改变,同时也有利于抗菌药物的渗入, 因而可能与抗菌药物起治疗上的协同作用,故 在治疗痤疮时,外用维甲酸可作为第一线药物
1、 四环素类:土霉东、四环素、强力霉素和 美满霉素均可治疗痤疮. 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既能口服也能外用. 3、磺胺类:复方新诺明(SMZco)也可用于治疗痤疮 4、其他:氯洁霉素,灭滴灵,过氧化苯甲酰(BP), 壬二酸及锌剂等
实验现象:
1号实验对象在进过持续治疗后,第一天痤疮无明显变化,痤疮中 心依然是成白色圆锥形丘疹,范围逐渐扩大;第二天还是白色圆锥形 丘疹,面积继续扩大,并开始变硬;第三天开始发黄,并开始出现结 疤的迹象;第四天完全变为黄色,并结块结疤;第五天疤块掉落。
2号实验对象在进过治疗后,第一天便呈现黄色胞块,坚硬光泽, 周围呈现红色炎症,用手触动有疼痛感;第二天痤疮开始变小,中心 胞块成暗黄色且无光泽,边缘出现结疤的痕迹,周围的炎症也几乎消 失,用手触动明显没有第一天的疼痛感;第三天中心疤块掉落,炎症 消失。为黄色,并结块结疤;第五天疤块掉落1号实验对象在进过持续治疗后,第一天痤疮无明显变化,痤疮中心依然是成白色圆锥形丘疹,范围逐扩大;第二
10
5 实验探究
一、 受试对象 通过邀请的方式招收实验对象,需满足条件:炎性痤
疮患者;治疗前2周,未使用光敏性药物;非光敏性患者; 治疗前2周,未使用任何局部或全身性抗生素类药物或维 甲酸类药物,非妊娠期妇女;治疗前2周,未服用口服避 孕药;无严重系统性疾病及并发皮肤性疾病。排除标准: 未能完成全部疗程;治疗过程中有服用其他药物情况。 二、仪器
12
5 实验探究

LED 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中应用皮肤护理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复发率观察

LED 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中应用皮肤护理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复发率观察

LED 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中应用皮肤护理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复发率观察何晓【摘要】目的:观察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中应用皮肤护理对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复发率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LED蓝红光照射治疗的320例痤疮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1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行皮肤护理,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生活质量评估.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2.50%)比对照组(58.13%)高(P <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25%)比对照组(28.13%)低(P<0.05);观察组经随访2个月后的痤疮复发率(9.38%)比对照组(35.63%)低(P<0.01);观察组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自我感知等评分均比对照组优(P<0.01).结论:痤疮患者在接受红蓝光照射治疗期间实施皮肤护理的效果显著.【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18【总页数】3页(P2832-2834)【关键词】痤疮;LED红蓝光照射;皮肤护理【作者】何晓【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73+3痤疮属皮肤科常见慢性炎症皮肤病,发病率在青春期极高,好发于脸部、皮脂腺中,临床表现各异,轻者表现出粉刺、黑头,重者则于粉刺周围形成炎症丘疹,若炎症加重,则易形成米粒样脓疱,病情发展至后期,脸部沉积黑色素,并形成瘢痕[1-2]。

近年来,物理疗法在痤疮治疗中应用广泛,LED红蓝光照射疗法能有效激活痤疮中的内源性光敏物质——丙酸杆菌,释放出单态氧,加快细菌死亡,且红光还能缓解由痤疮引起的炎性反应,抑制瘢痕[2]。

我院以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380例痤疮患者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蓝红光照射治疗的320例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

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概况

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概况

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概况痤疮是皮肤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背、胸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表现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特征,易反复发作。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空气环境的污染,導致痤疮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年龄呈扩大趋势,不仅给患者造成躯体不适,而且影响了患者心理健康,甚至产生社交障碍。

目前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1.局部治疗,以外用维A酸类溶粉刺药和抗微生物药以及有轻微剥脱作用的药物为主。

2.系统治疗,口服抗生素、维A酸类及中药制剂。

3.物理治疗,主要以红、蓝光交替治疗为主,紫光、紫外线以及激光等光学仪器治疗。

由于口服抗生素有胃肠道反应及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维A酸类有致畸、肝毒性等副反应,二者联合又有神经毒性,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红蓝光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物理疗法,具有使用方便,直达病所,疗效可靠等优势。

文章综述了红蓝光疗法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及疗效等研究概况,为临床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标签:痤疮;红光;蓝光痤疮的发病呈多因素性,主要发病机制[1]与毛囊内微生物感染、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及内分泌因素有关,而遗传、精神及免疫因素等也在痤疮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炎症反应是贯穿痤疮发病的重要原因,痤疮丙酸杆菌是首要因素。

痤疮丙酸杆菌能分泌许多前炎症介质,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机体对其的免疫反应,并介导抗原和趋化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使皮脂代谢产生非酯化脂肪酸,非酯化脂肪酸的释放是产生痤疮丘疹及脓疱的主要原因,如何杀灭或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成为痤疮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光疗的生物学过程建立在通过特定的色基来吸收光能的基础上,每种色基都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谱。

在吸收光能后,色基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从而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光化学物质。

P.acne是多种光学治疗作用的靶物质,痤疮丙酸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内源性的光敏物质卟啉,它的主要成分是粪卟啉Ⅲ和原卟啉Ⅳ,这些卟啉主要吸收400~415nm的可见光,光线吸收后,通过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可影响细胞质的氧化还原状态,引起细胞膜去极化、钙离子流的变化及胞质内pH值的变化,这些变化均可加速痤疮丙酸杆菌的死亡,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最终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探讨

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探讨

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探讨作者:肖子娥黄捷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红蓝光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治疗时间及次数。

方法:将15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用复合光照射,每次20分钟,每周2次)、B组(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每次20分钟,1周2次)、C组(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每次10分钟,1周4次)。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四周结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四周结束后,A、B、C组的皮损积分减少率分别为39.8%、67.10%、50.50%,有效率分别为42.50%、88.00%、67.80%,而且A组和B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每次20分钟,1周2次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案,效果好,副作用少,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

【关键词】红蓝光;痤疮;联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7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39-02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超过85%青少年患不同程度的痤疮,并且部分人持续到中年[1],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信、生活质量及社会行为。

目前红、蓝光疗法作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疗法,正被越来越多的用于治疗痤疮,其疗效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但是红蓝光治疗痤疮患者的标准方案存在多样性,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笔者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3年7月来我院激光美容中心进行红蓝光治疗的痤疮患者150例,应用不同治疗方案,然后对治疗前后的痤疮患者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的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

痤疮分级:按Pillsburg分级法[2],根据炎症性皮损和深在性皮损的有无及多少将痤疮严重度总体上分为四级:I级(轻度):黑头粉刺散在及多发,有散存炎症性皮损;Ⅱ级(中度):I度加浅表性脓疱,炎症性皮损数目较多,仅限于面部;III级(重度):II度加深在性炎症性皮损,发生于面、颈部和背部;Ⅳ级(重度集簇性):III度加囊肿,易形成瘢痕,发生在上半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2、红霉素、四环素、氯洁霉素和美满霉素均在低于
MIC时有抗炎作用
6
3 痤疮的发病机理及传统治疗
3.2 传统治疗
1. 抗雄性素及抑制 皮脂腺功能
1、抗雄性素治疗.包括:雌性素,黄体 酮,抗雄性激素药. 2、抑制皮脂腺功能.直接抑制皮脂腺功 能而不是抗雄性素作用的
2.抗毛囊皮脂导 管角化
1、PDT 是近年来在皮肤科应用较多的光疗法,其主要 机制是在光疗法的基础上,外用、口服或注射光敏剂 2、发现ALA可被毛囊皮脂腺单位和异常角质形成细胞 吸收,经血红蛋白合成途径代谢为具有活性游离基团 原卟啉Ⅸ,后者被光线激活产生单态氧和自由基,导致 细胞膜破坏,细胞死亡
5
3 痤疮的发病机理及传统治疗
传统治疗
研 会带来很 究 多副作用 背 和抗药性 景
光疗法治疗 痤疮是近年 来正不断发 展的新技术
光疗法治疗 痤疮
选题背景
研究目的
采用便携 式蓝光 LED进行
实验探究
选题意义
为困扰青 少年的青 春痘问题 带来福音
减轻抗生 研 素对人体 究 的伤害 意

为临床提供 一定的理论 基础,指导 实践应用
3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蓝光疗法 2.2 红光疗法
1、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生的内源性卟啉主 要为粪卟啉Ⅲ,粪卟啉Ⅲ类似色基。 2、吸收波长峰值为415nm的蓝色可见光后 被激活为高能量的不稳定卟啉,该物质与 三态氧结合形成不稳定的单态氧和游离活 性基团,单态氧与细胞膜上的化合物结合 后损伤细胞膜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1、红光较蓝光对组织有更强的穿透力,红光 的穿透深度可达10~15mm以上,直接作用于 皮下组织。 2、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红光增加细胞的新陈代 谢,促进细胞合成,刺激纤维细胞增生并产生 生长因子,使纤维细胞数目及胶原的形成增加, 从而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过程。
7
3 痤疮的发病机理及传统治疗
3.2 传统治疗
4.抑制炎症
1、抗炎作用取决于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趋化性 物质的释放和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2、红霉素、四环素、氯洁霉素和美满霉素均 在低于MIC时有抗炎作用 3、囊肿型痤疮早期联用强的松龙和红霉素可 能有效,氯苯吩嗪也可以对囊肿型痤疮有一定 疗效。
5. 其他治疗
2013年本科论文答辩
415nm蓝光led与痤疮皮肤相互作用
答辩人:李应钊 学号: 2009212042 导师: 何艳艳 专业: 光电信息工程
文章的结构
415nm蓝光LED 与痤疮皮肤 相互作用
最新进展 痤疮的发病机理及
传统治疗 光治疗痤疮的机理
实验探究
总结
2
1.选题背景及意义
痤疮是一种常见 的慢性炎症疾病, 对青少年的心理 和社交影响极大
3. 抑制毛囊皮脂 单位微生物生长
使过度角化形成的角栓松开,减少微粉刺和粉 刺的数量,松开的角栓使毛囊皮脂中的厌氧状 态得以改变,同时也有利于抗菌药物的渗入, 因而可能与抗菌药物起治疗上的协同作用,故 在治疗痤疮时,外用维甲酸可作为第一线药物
1、 四环素类:土霉东、四环素、强力霉素和 美满霉素均可治疗痤疮. 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既能口服也能外用. 3、磺胺类:复方新诺明(SMZco)也可用于治疗痤疮 4、其他:氯洁霉素,灭滴灵,过氧化苯甲酰(BP), 壬二酸及锌剂等
3.1 发病机理
1. 雄性素与质功 能亢进
2.毛囊皮脂导管 的角化异常
3. 毛囊皮脂单位 中微生物的作用
4. 抑制炎症
1、皮脂腺的生长及分化是由雄 性素所 调控的. 2、痤疮的严重性或许与皮脂产星/皮脂 溢出速率这一比值有关。 3.使用雄性素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均能 导致座疮的形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 内可被转化成雄性素
1、饮食 2、外科治疗,粉刺可以用器械小心地挤出 3、对多而小的粉刺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轻 度的剥脱,如冷冻,羟基乙酸
8
4 蓝光治疗痤疮的机理
一、激光的生物效应 1.热效用 2.压强作用 (1)辐射压强 (2)热膨胀反冲压强 (3)内部气化压强 (4)热膨胀超声压强 (5)电致伸缩压 3.电磁场作用 4.光化学作用
四、LED较之激光器的优势
在发光强度、波长与价格方面,目前已开发的LED与激光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有优 势,尤其是在后两方面,近年来随着LED制作水平的飞速进步,LED发光效率大为提高,如 目前最强的橙红色LED(波长615nm),发光效率为100流明/瓦。半导体激光器由于技术含 高,开发成本高,价格昂贵,也限制了它的应用。在市场价格方面,二者更是不可相比, LED由于结构简单、供电电源小巧、功耗低、寿命长、可靠易推广,因此它的价格远远低 于目前市场上的任何一类激光器。从实用方面看,激光器的电源技术要求高,耗能大, 泵浦源物质的能量转化效率很低,第一代激光器均需要复杂的循环散热系统才能工作。
二、低能量激光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低能量激光镇痛及促进伤口愈合
(2)低能量激光免疫学作用
(3)低能量激光神经刺激
9
4 蓝光治疗痤疮的机理
三、LED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理论依据
1.非相干性可见光同样可以达到激光的生物刺激效果 2.光生物调节中的非共振作用特征
(1)低强度单色光所产生的细胞效应非常弱 (2)几乎可见光波段的每一种单色光都可以产生细胞效应 (3)与共振作用不同的是低强度细胞效应不是精确依赖激光的波长或 频率
2.3 激光疗法
1、1064nm Q开关ND:YAG激光疗法 2、1450nm 二极管激光疗法 3、点阵激光疗法
4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红蓝光疗法 2.5 光动力疗法
1、痤疮丙酸杆菌在其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内源 性卟啉,它对光的吸收峰值正好处于蓝光的波 长范围内,内源性卟啉在吸收了蓝光的光子后 可被活化,产生单态氧和自由基,使痤疮丙酸 杆菌失活 2、蓝光还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内PH值的改变, 通过影响跨膜蛋白转运使细菌被破坏。 3、而红光虽然对内源性卟啉的光活化作用不 大,但是可以影响巨噬细胞或其他细胞释放细 胞因子
1、表皮游离胆因醉/硫酸胆固醉比值下降. 2、局部雄生索A缺乏. 3、毛囊上皮亚油酸缺乏
1、毛囊基底部仅有P. acne生长而在靠近表面有氧 部分则与球菌属、酵母菌属混合生长. 2、儿童P. acne 很少,进入青春期后皮脂产量 增多,P. acne迅速生长 3、痤疮关系最密切的是P.acne
1、抗炎作用取决于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趋化性物质的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