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地基强夯处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工程概况及地质、水文条件
1 工程概 况 1
拟 建焙烧 炉车 间位于 云 南铝铝厂 技 改场地北 端 : 已建 阴极 焙烧 车 间东南 侧 ,东北 端为机 加 车 间。拟 建焙烧 车 间柱 基 与机 加工 车 间相连 ,南为 中碎 及 混捏 车 间,东面 为 空旷 的场 地 。经现场 实 测拟 建焙 烧 炉车 间东 北端 距加 工车 间 8 0 m 拟 建焙烧车 间 的烟气净 化系 统西端距 已建焙烧车 间 3 .6 m .8 : 2 6, 距 已建 混捏 车间 东北侧 支架 距离 为 1 .9 I,距 已建 焙烧 车 间烟气净 化 西 9 71 I 南 侧支架 最近距 离 为 9 4 : .8 m 拟建 焙烧 炉南 西侧 为 已建混捏 车 间,焙烧 炉 南侧 距离 混捏 车 间为 2 .4 m 3 5 ,距 离 已建管 道支 架距离 为 1 .9 m 7 9 ,距 离 已建道路 边缘 5 6 m 烟 气净 化强 夯场地 内西 端 自北 向南 有 1 .0 5 ~2根排 水 管 ,场 地外 靠西南 侧 1. m 有 2根排水 管 ; 40 处 焙烧 炉南端 以南 5 0 .Ⅲ有排水 沟 及 已建道 路 ,南端 场地 内有 2根排水 管 。东侧 为填 土 的空 旷场 地 。拟建场 地平 坦 ,地面标 高 为 2 3 . 0  ̄2 6 7 m,与场 平标 高十 分接 近 。 0 6 2m 0 .O 3 12 地质条件 拟 建场 区 为碳 酸盐 岩分 布 的 山区 、属溶 蚀 盆地 、残 丘地 貌 。场地 原地 貌 为岩溶碟 型凹地 ,凹地底 部地势平 缓 ,稍 向东倾斜 ,最低标 高 为 2 1.m 075, 原始地 表下 石芽 、溶 洞 、岩 溶漏 斗等较 为发育 ,石芽 间充填红 粘土 ,溶 洞及 漏 斗内均被 红粘土 充填 ,勘 察 中未发现有 空洞 ,此凹地 内回填 期间建 设方 己 对 漏 斗 中的溶 洞 进 行 了处 理 。 根据 《 云南万盛 炭素有 限公 司阴极焙烧 车 间改扩建 岩土工程 详细地 勘报 告》 ,阴 极焙 烧 车 间改 扩建 地基 强 夯 处理 工程 场 地 的工 程 水文 地 质条 件 如
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

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强夯法是一种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广泛应用的工程技术,它能够有效地改善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液化能力,使之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
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强夯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强夯法的工作原理强夯法是通过利用冲击力将夯锤重复地击打地面,使得夯实杆(或管)在软土地基中进行下沉和振实,从而增加地基土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其主要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冲击作用:夯锤受到外部力的作用,将其能量传递到夯实杆上,形成冲击力,通过冲击作用使得地基土得到挤压和排水,增加土体的密实度;2. 夯实效果:夯实杆通过冲击力的作用,不断地向下振实土层,使得土颗粒紧密结合,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3. 地基改良:通过强夯作用,改善软土地基的物理性质,提高土体的稳定性,解决软土地基的沉降和液化等问题。
二、强夯法的适用范围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软土地基处理:软土地基具有较差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易发生沉降和液化等问题,通过强夯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其物理性质,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液化能力;2. 基础加固:建筑、桥梁、道路等工程需要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基础加固,可采用强夯法对软土地基进行深度处理,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3. 沉降控制:对于需要控制沉降的工程项目,可以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小沉降变形;4. 抗液化处理:软土地基在受到振动或地震等外力作用时易发生液化,通过强夯法提高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力,增强其抗液化能力。
三、强夯法的优点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高效快速:强夯法作业简单、高效,施工周期短,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2. 成本低廉:强夯法施工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仅需少量的人力和夯实设备即可进行施工;3. 环保节能:强夯法是一种无污染的地基处理技术,对周边环境无影响,是一种环保节能的施工方式;4. 适用性广泛:强夯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软土地基,可以针对不同的工程要求,选用不同的夯实设备和施工方法。
浅析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浅析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摘要】强夯法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意义和历史背景,然后详细探讨了强夯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优势和局限性,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在地基处理中的实际效果。
还探讨了强夯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其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展望了强夯法在未来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前景,强调其在解决地基处理难题中的重要性。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强夯法, 建筑工程, 地基处理, 应用技术, 优势, 局限性, 案例分析, 发展趋势, 总结, 未来展望.1. 引言1.1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意义强夯法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意义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地基承载力:强夯法可以通过将钢筋或预应力筋插入土中,然后进行夯实,从而增加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这样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改善土壤性质:强夯法可以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如提高土壤的均匀性、密实性和稳定性,减小土体的沉陷和变形,从而有效地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质。
3.提高施工效率:相对于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效率高的特点。
通过强夯法处理地基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1.2 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历史背景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强夯法来处理土壤和地基,尽管当时的技术和工艺与现代有所不同。
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的工程师开始将强夯法引入建筑工程中,用于加固土壤和提升地基的承载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20世纪初,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在大型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强夯法成为一种重要的地基处理方式。
浅谈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作 用 机 理
( )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 ( ) 2 铺设垫层 ,在 地表形成硬 层 ,用以支撑起重 没备,确保施 工机械 通行 和施工 : 川 ,I时可 j人地 下水和表面层 的距离 ,防止夯击的 I u 效率降低 。 () 3 标出 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 .并测量表面高程 。
3 施 工 步 骤 . 3
地基 土在较 大深度范嘲得 以密灾 ,它是当代地基处理 工程的推广技 术
之 一.强夯 法是在重锤夯实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其J 心机理又 . J u 与它 不一样 ,它是一种在儿十米的高处 自由落下 ,对土进行强力夯击 的 方法。
1 发 展 历 史
强夯 法是法 国Mc a 技术公 司于 16 年首 创的 - i 地 基J 崮 方 nr d 09  ̄ 1 , J u 法 ,它通过 一般8 3T的重锤 《 ~0 最重可达2HT)¥1— 0 tI 8 2 米的落距 ( 最
高 可 达 4眯 ),对地 基 十施 加很 大的 冲击 能 ,一 般 能 最 为.t— ‘ S0 t
8 K Nm、 地基土 中所 出现的冲击波 和动应 力,可提 高地基土 的 ( ̄ . 在 KK 强度 ,降低地基土的压缩 性 ,改善砂土的抗液 化条件 ,消除 陷性 黄 土的湿陷性等条件 。蚓时 ,夯击能还可提 高土 层的均 匀程度 ,减少将 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 降 我国 自1 7 年开始在 天津新港 三号公路应 J强夯技术J 蒯松软地 98 刳 J I J
32 施 工前 的 准备 工 作 .
强夯法在填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强 夯法 是 法 国最早 发 明使 用 的 的一种 地 基加 固建 筑方 法 。 其 原理是 通 过 重锤 和 落 距过 程 产生 的冲 击能 、 冲 击 波 和动 应 力 , 对地 基 进 行 加 固 的一 种 方
四、 施 工方 法
1 、 施工准备 : 施工前 , 按 照施 工 部 署 对各 区进 行 土 方 开挖 , 挖 掘 机 挖 土 方, 自卸汽 车 运 土 、 回填 、 堆放 ; 原 土 底夯 用 推 土 机推 掉 耕植 土 、 整 平 场地 ; 强 夯前 , 对 业 主 提供 的 坐标 点 进行 复 测 , 同时 测 量地 面标 高 , 然 后 定 位放 线 、 布
各 个 能级 强 夯 面 积 : 8 0 0 0 k N・ m能 级处 理 面 积 为 8 2 9 3 0 平方米 ; 1 2 0 0 0 k N・ m 能 级 处理 面积 为 2 5 4 7 9 0 平方米; 1 8 0 0 0 k N・ m 能 级处 理 面积 为4 0 8 4 0 平 方米 。 夯施 工 : 当夯 点 定位 后 , 在 预 定观 测 地 段 中埋 设 好测 压 ( 夯 击应 力 、 孔 隙水 压
置 夯点 。
法。使用强夯法对地基加固可有效地提高地基土的强度。 不仅能降低土的压
缩性 , 还 能在 一定 程 度上 改善 土 的抗 液 化性 能 。 鉴 于地 基强 夯 属专 业性 较 强 的施工 项 目, 以下将 针 对 某地 区某个 工 程 项 目来 阐述关 于 强夯 法地 基 处理 技术 的应 用 。
8 0 0 0 k N・ m 能级进行强夯挤密加 固处理 , 分5 遍进行。第 1 、 2 遍 为点夯 , 夯击能 为8 0 0 0 k N・ m, 点夯 间距 8 . 0 0 0 m。第 3 遍 为 点夯 , 夯击 能 为3 0 0 0 k N・ m, 点 夯 间距 8 . 0 0 0 m; 最 后采 用 1 0 0 0 k N・ m夯 击 能满 夯 2 遍, 每 夯点 夯 击 3 击, 要 求 夯 锤 地 面
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应用

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
本文通过实际工程分析,论述了地基处理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强夯法。
并探讨它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强夯法;地基处理;实际运用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强夯法处理地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法国梅纳尔技术公司首先创立的,该方法将80~400kn重锤从落距6~40m处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碎石、砂土、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类地基土。
二、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某市口岸加工园区,能级6000kn.m强夯,地形整体为北高南低,地表高程变化在1051.5-1071.8米之间,场地自然坡度小于3%,由于局部地段已经完成场地平整工作,施工条件较好。
拟建场地在地貌上属山前冲洪积扇的顶部。
勘察揭露的地层除拟建场地南部的人工填土外,均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成因地层,现将各区地层情况叙述如下:第一层砾砂(q4al+pl):杂色,颗粒主要矿物成分长石、石英质,混粒结构,混少量圆砾,天然状态下呈稍湿、中密状态;第一层(1)层湿陷性粉土(q4al+pl):黄褐色-棕褐色,含云母,土质不均一,局部与粉砂互层,该层局部夹有粉质粘土薄层,混少量砾砂;第一层(2)层细砂(q4al+pl):黄褐色,颗粒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质,天然状态下呈稍湿、中密状态;第二层砾砂(q4al+pl):杂色,混粒结构,股价颗粒为圆砾,充填粗砂,局部混少量碎石,颗粒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质,天然状态想成稍湿-湿,密实状态。
在该区分布连续。
勘察在30米深度范围内未揭穿该层;第二层(1)(q4al+pl):黄褐色,颗粒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质,天然状态下呈稍湿-湿、密实状态。
该层厚度变化在0.8-3.4米,层底标高为1039.39-1056.16米;三、强夯施工参数强夯能级6000kn.m,采用正方形布点,夯点间距为6m x 6m,分三遍施工,主夯点两遍,满夯一遍。
浅谈强夯法地基处理设计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强 夯 法设 计
强夯法设 计主要 参数包括 : 有效加 固深度 、 单击 夯 击能 、 单位 夯击能 、 最佳夯击 能 、 夯击 次数 、 击遍 夯 数、 时间间 隔 、 夯击点 布置和处理 范 围等。
和动应力 , 可提 高地 基土 的 强度 , 低 土 的压缩 性 , 降
改善砂 土 的抗 液 化性 能 消 除黄 土 湿 陷性 条 件 。 同 时, 还可 以提高土 的均匀性 , 减少将来 可能 出现的差
高饱 和度 的粉 土与粘性 土等地基 若对变形 控制不 严
的在夯坑 内回填块石 、 碎石或其 它粗粒材 料 , 并应 通 过现场 试验确定 其适用 性 。 强夯法适 用于城市广 场 、 堆场 、 公路 、 机场 、 工业 与 民用建筑 、 油罐等地 基处理 面积大 的工 程 , 济技 经
深度: H=a ( h ・M・ )
对细 颗粒 饱和 土 , 巨大 的 冲击 能 在土 中产 生 很 大 的应力波 , 破坏 了土体 原有 的结 构 , 使土 体局部 发
生 液化并产生许 多裂 隙 , 增加 了排 水通道 , 孔隙水 使
收 稿 日期 :0 8— 8 7 修 订 日期 :0 8—1 20 0 —1 ; 20 0—1 ; 辑 : 亚 蜂 5编 高 作 者 简 介 : 文 喁 ( 9 8一) . 理 t 程 师 , 李 乌 17 , 助 主要 从 I 地 基 艇 础 』 施 . 地质 勘 察 [ : 作
20 0 8年 第 4期
李文 鹏等 :浅谈 强夯 法地 基 处理 设计及在 工程 中的应用 弱的 细粒土 , 必要 时夯击遍 数可适 当增加 。
浅析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浅析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强夯法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它是在地面上使用锤击钻机或重锤等设备,将钢制板件或者钢管不断地打入地下,以改善地基土的力学性质,提高承载力和稳定性。
在建筑工程中,强夯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基处理工程中,例如建筑物的地基处理、道路工程的地基处理等等。
一般来说,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地基承载力和抗沉降能力在进行建筑工程时,地基的承载力和抗沉降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地基不够稳固,不仅会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会导致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等问题。
强夯法通过在地下不断打击老旧的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加密土壤颗粒,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2. 处理坚硬难以处理的地质环境在一些坚硬的地质环境中,如黏土、沙岩、石灰岩等,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强夯法可以利用锤击钻机或重锤的强大动力,将锥形钢筒或钢管不断地打入土层中,从而有效地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
3. 缩短施工周期、减少成本相比于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如灌注桩、板桩等,强夯法不仅施工速度快,而且施工成本低,因为它不需要使用大型机械或设备,只需使用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完成处理。
另外,强夯法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地基处理,从而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工程效率。
4. 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强夯法不同于其他的地基处理方法,它不需要挖掘大量的土方,也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噪音和震动。
因此,强夯法在一些城市建筑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以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强夯法是一种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地基处理方法,通过不断锤击土壤,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缩短施工周期,减小影响,改善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然而,在使用强夯法的同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技术,切勿在不适合使用强夯法的地质情况下强行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飞速发展,用于处理地基的方法日新月异。
其中,用于地基处理的一种重要的新方法就是强夯法。
近些年来,由于强夯法在地基加固处理方面独特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
在本文中涉及到了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的作用机理和施工工艺以及相关的检测技术等,并详细介绍了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基处理;强夯法;施工工艺;建筑工程
1.前言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用于建设的区域也越来越广,地质条件良好的场地有利于从事建筑工程,但是有时也需要在地质条件比较恶劣的位置进行建设。
要在地质条件不好的位置从事建筑工程,必须要对这些质量较差的地基进行预先处理。
地基处理的技术有多种,强夯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新技术。
2.强夯法作用机理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强夯法发展的基础是重锤夯实法,其地基处理的原理是:通过锤重10-30t的重锤和10m--20m 的落距,产生很强的冲击能,利用强大的冲击能对地基土体进行加固处理。
其中的冲击能能量为6×105-8×106J。
伴随着冲击能而产生的冲击波和动应力不仅能够改善不良土质的抗液化条件,消除不良土质的湿陷性,而且能够降低土质的压缩性,因此能使地基土质的强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强夯法的优势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加固效果很明显,还具有施工工期短、造价比较低、施工机具简单等的优势。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对于各类土层都有很好的适用性,经过强夯法处理后的地基具有高强度性、高密实性以及极低的湿陷性和膨胀性,同时,均匀性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其应用范围较广,包括核电站、桥梁、仓库、堤坝、重型构筑物、机场跑道乃至公路和铁路路基等。
4.强夯法施工工艺
4.1选择施工机具设备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是利用重锤和落距过程产生的冲击能实现地基加固处
理的技术,施工设备适宜采用具备自动脱钩能力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业化的设备[1]。
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应用于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时,需要采取避免在落锤过程中机架倾覆的安全措施,如在起重机的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等,以保证施工的安全。
起重能力为16t及以上,起吊高度为15-20m,吊钩的起吊速度为0.3-0.5m/s、下落速度为 1.0-3.0m/s。
进行夯击时应保持接地压力小于地基的负荷能力,避免起重机的臂杆后仰。
夯锤的重量一般应小于起重机起吊能力的1/3-1/2。
若采用圆柱形夯锤,锤重可以为8-20t,其中当锤重为8-13t时,夯锤宜用以外壳为钢板,壳浇注混凝土的结构;锤重大于13t时,可选用铸铁锤或钢锤。
夯锤锤底面积可以根据地基土质的具体情况而定,锤重/锤底面积一般为2.5×104-4.0×104pa,对地基加固深度小于5m、含水量小于25%的土质以及砂性土质,应取大值;对地基加固深度大于5m以及粘性土质,应取小值。
4.2施工前准备
在使用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对地基加固前,应对地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
比如查明存在于施工范围内的各种地下管道、线路以及地下构筑物精确位置位置和标高等,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这些建筑设施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施工前应及时清除施工范围内的场地积水及异物等。
施工时强夯振动的深度影响范围一般为11-15m,在这个深度范围内应设置防震沟等防震措施。
4.3具体施工步骤
①对施工范围内的场地进行清理以及平整处理;
②在地基的表面铺设垫层以形成一层支撑层,用以支撑起重设备等施工工具。
同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还应进行人工降低水位处理,以增大加表面层和地下水的距离,以提高夯击的效率;
③在第一遍夯击施工完成后,标出夯击点的位置,然后测量地基表面的高程;
④使起重机的夯锤对准第一遍施工的夯点位置,做好起重机的准备工作;
⑤在夯击之前测量锤顶的标高;
⑥吊起夯锤到指定的高度位置,等夯锤自起重机的吊钩处脱落后将脱钩放下,然后进行锤顶高程测量。
如果此时出现夯锤歪斜的情况时(一般由坑底倾斜造),应迅速对坑底进行填平处理;
⑦重复操作步骤⑥,依据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的施工规范以及设计要求,完
成针对一个夯点的夯击施工;
⑧重复以上步骤中的④-⑦,完成第一遍施工中全部夯点的夯击施工;
⑨以上步骤完成后,将夯坑用推土机填平,然后测量地基表面的高程;
⑩根据以上所述的步骤,在规范要求的间隔时间后,逐次完成全部夯击施工过程,最后将地基表层土质用低能量满夯夯实,测量整个施工过程完成后的地基高程。
5.质量检验
对地基进行的强夯施工结束后,针对地基质量的检验工作应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后方能进行。
一般砂土以及碎石土的地基,其质量检验的工作应在施工完成后的1-2周进行;对于粘性土以及低饱和度的粉土地基,其间隔时间段可选为2-5周。
在对地基进行质量检验时,应根据地基的土性选择质量检验的标准。
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检验方法可以选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对于比较重要的工程建设,应该在室内土工试验以及原位测试的基础上增加检验项目,也可对施工结果进行现场大压板载荷试验以达到质量检验的目的[2]。
进行质量检验的检测点位置在夯坑内以及夯击区边缘甚至夯坑外都可以,我们可以对其分别进行质量检验工作。
在进行质量检验工作时,可以依据场地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复杂程度确定质量检验的数量。
一般对于简单场地上的建筑物,其地基的质量检验点应有3处或3处以上;比较复杂的场地或者比较重要的建筑设施,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增加检验点数。
一般情况下质量检验的深度应大于或等于设计处理的深度。
此外,还应检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记录以及各项测试数据,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要及时给予有效措施。
6.关于夯锤的说明
夯锤是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
一般情况下夯锤锤越重和落距越大越好。
但是,锤重和落距大使夯锤在着地的瞬间的瞬时速度较大,由于产生了很大的上托力而降低了能量的利用率;在起吊夯锤的过程中又可能产生锤底真空吸力造成起重机的能量损失[3]。
解决这种缺陷的措施的方法是在夯锤中设置若干个孔径为260-310mm的上下贯通的气孔。
在实际的强夯法施工中,应尽量避免气孔被土堵塞。
7.强夯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地处河北省沧州市的黄浪渠道路工程是属于石碑河桥路拓宽改造工程的其中一部分[4]。
在黄浪渠道路工程的施工范围内的场地,一半为处于欠固结状态的麦田,一半为处于超固结状态的旧路基,处于,并且两边的高度落差大、地下水位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处理才能用作路基。
首先想到的处理方法是换土垫层的方法,但经过实地考擦后发现此方法存在几个设计不合理的因素:(1)采用此方案需要的压实机械较多;(2)在此地区不方便处理不均匀沉降;(3)施工工期恰好赶在雨季,在一定工期内完成施工难度较大;(4)此地区土源紧张。
工作人员经再次分析后决定采用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
在此工程中选用起重能力为20t、且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锤重为10t的夯锤(夯锤圆柱形且带有气孔),锤底面积为3.5m2。
施工的数据分别为:落距12m,有效加固深度5m,夯距12m,对夯击点进行等边三角形的布置形式,每一夯点7击,夯击4遍,搭夯一遍。
此处地基进行强夯处理后,质量检验人员采用载荷和标准贯入试验对其进行了检验,测试结果表示强夯法地基处理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8.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地基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强夯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不仅具有施工周期简单、适用范围广、加固效果好等的优点,而且使用经济,在建筑工程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洁.强夯地基处理与检测[J].水运工程,2010,(15):77-79.
[2]刘明华.强夯法在粘土回填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土工基础,2005,(06):27-29.
[3]李璀、黄建新.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获突破[N].湖南日报,2010,(33):4-5.
[4]王庆玲.浅谈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1,(10):8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