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合集下载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28•【字号】绍政发[2011]23号•【施行日期】2011.03.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绍政发〔2011〕2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现将《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一、发展现状与形势(一)产业现状近年来,绍兴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领域已集聚644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3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0.4%。

从产业细分看,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向机电一体化、装备成套化方向发展,2010年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60亿元;纺织化纤、金属加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快向功能性纤维、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拓展,2010年新材料领域实现销售收入414亿元;医药产业积极向生物医药领域延伸,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此外,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0年以环保装备及节能电光源为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1亿元,以太阳能光伏及风电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52亿元,以新型平板显示、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

与此同时,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74.9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总量的26%,较之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项目持续投入将有力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9.01•【字号】绍政办发〔2021〕22号•【施行日期】2021.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绍政办发〔2021〕2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绍兴市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9月1日绍兴市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行动方案为全面推进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加快推动生产力布局系统重构和创新变革,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契机,以数字化改革为统领、开发区(园区)工业用地为治理对象、“低散乱污”企业用地和集体工业用地整治为突破口、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为导向,坚持试点先行、分步推进,以破为主、破立结合,清理减量、优化存量,倒逼牵引产业布局有机更新、企业形态迭代赋新、体制机制动态革新,腾换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品质,奋力打造经济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为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贡献绍兴力量。

(二)基本原则1.一码管地。

对开发区(园区)内所有工业地块进行统一编码,叠加土地信息、资源配置和经济数据,实行动态管控,一“码”掌握家底。

2.标准用地。

分类确定产业导向、亩均效益、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强化土地绩效管理。

3.平台做地。

由各区、县(市)明确国有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土地资产开发利用的全周期资金管理机制,强化融资保障。

4.园区优地。

由开发区(园区)对腾退工业地块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利用,加强用地绩效管理,强化招商对接,协同推进土地治理和项目招引,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

以企业为创新重要载体,多元共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以企业为创新重要载体,多元共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以企业为创新重要载体,多元共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作者:阮崇信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4年第06期摘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新形势下,县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新昌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县域发展,从资源匮乏的小县城到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全省第一技术创新县。

2019年,“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新昌模式’”被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新昌模式”所探索出的道路为县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科技创新;县域经济;国家创新型县(市)一、县域科技创新研究背景及意义县域科技创新是科技强国的重要一环。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支持县域科技创新发展要全面的核心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现创新发展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的快慢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县市的发展速度。

重视科技产生的新兴技术,提升生产要素质量,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县市发展有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转移升级,未来快速发展背后一定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

县域经济要持续长期快速发展就要依靠科技和创新不断挖掘寻找新的增长点。

县域科技创新是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县域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

以科技创新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带动工业快速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新昌现状新昌县隶属浙江省绍兴市,地处浙江省东部,绍兴南部,南边与台州市天台县交界,西南与金华市东阳市、金华市磐安县交界,西、北两面与嵊州市交界,与嵊州市同属新嵊盆地,县域面积1213平方千米。

绍兴: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产业发展

绍兴: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产业发展

绍兴: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产业发展
绍兴市科学技术局
【期刊名称】《今日科技》
【年(卷),期】2018(0)3
【摘要】2017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决心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提升浙江省传统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017年9月,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在绍兴调研并出席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推进大会,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主持会议,副省长高兴夫宣读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名单,绍兴市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名列其中。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绍兴市科学技术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科技创新助力水稻产业发展全省水稻新型无土育秧观摩会召开 [J],
2.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J], 甘泉
3.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晟源康灵芝助力健康 [J], 陈浩
4.科技创新助力云南高原特色花生产业发展 [J],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5.“党支部+合作社+科技创新”助力马铃薯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J], 李锦峰;段江华;杨镇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绍兴:为升级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贡献力量

绍兴:为升级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贡献力量

绍兴:为升级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贡献力量作者:来源:《信息化建设》2022年第07期自2017年以來,绍兴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深刻把握“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全力打造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绍兴作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唯一的省级综合性试点,自2017年以来,主动拥抱数字文明和技术变革,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深刻把握“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全力打造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

2021年,绍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65.7亿元,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达80.5,较2018年上升3位居全省第六;其中产业数字化指数达98.0,上升5位居全省第二。

绍兴数字经济系统荣获全省优秀,产业大脑评价居全省第二,其中“电机大脑”在全省数字化改革例会上作典型发言,获省2021年改革突破银奖。

聚力数字赋能,构筑现代产业网络体系绍兴抢抓数字化改革机遇,通过“算力换人力”,进一步提升经济治理效能。

一是打造“产业大脑”。

推进9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其中织造印染、电机、轴承、化工、生物医药等5个行业产业大脑入选全省试点,绍兴产业大脑建设评价居全省第二。

二是创建“未来工厂”。

卧龙电驱获评省级“未来工厂”,浙江医药等4家企业入选省级“未来工厂”试点名单;锦盛包装等10家工业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农发雾耕数字植物工厂等13家农业企业获评省级数字农厂。

聚力动能变革,激发产业经济创新活力绍兴根据产业转型需求,实施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智能增效能”,全面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目前,绍兴智能化改造由13个传统产业扩展到了33个细分领域,累计完成改造1574家,规上覆盖率达到34.5%;6个区、县(市)均入选省新智造集群(区域)试点,数量居全省第一,累计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3家、省级智能工厂40家;在役机器人累计达14758台,机器人密度从167台/万人提升至253台/万人。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作者:***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21年第39期“十四五”時期,纺织行业不再突出增量目标,而要将产业的质量提升与内涵拓展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核心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以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引领,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于纺城柯桥而言,如何强化产业基础,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无疑是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地的着力点,而提升纺织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重要的突破口。

当前,纺城柯桥积极适应新形势、谋求新突破,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和创新强区首位战略,充分考虑纺织产业强链补链需求,以企业自主创新为支撑,进一步壮大科技创新实力,有倾向性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做强人才链,推动柯桥纺织跨入新征程、实现新发展,引导纺企向着“专精特新”转型,助推柯桥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升级促进共同富裕。

筑巢引凤广纳天下贤才“人才”是一个产业实现创新的关键。

近年来,柯桥以人才驱动为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通过政策优惠,大力引进科研人才,以及时尚企业、专业的设计团队和设计人才,为柯桥纺织业的产业升级注入新能量。

同时强调对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加强对高校纺织设计类专业的建设,引领“科技+时尚”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通过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入驻柯桥的科技领军人才杨世玉,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之一。

杨世玉创立的浙江技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功能性纺织助剂、纤维和纱线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截至目前,公司已申请专利十余项,其中自主研发的抗菌抗病毒整理剂、抗紫外线整理剂、玻尿酸整理剂以及无熔融耐高温阻燃材料等多款产品,与柯桥许多面料企业达成合作,广泛应用于成衣、家纺、户外运动以及特种防护服等领域,以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助推柯桥加速构建产业互联新生态。

柯桥的纺织产业领域,高端创意设计人才一直是块“短板”,也成为不少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堵点”。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若干政策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若干政策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若干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2.20•【字号】绍政办发〔2016〕111号•【施行日期】2017.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若干政策的通知绍政办发〔2016〕111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关于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政策》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2月20日关于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政策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好基础,特制定以下政策。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加快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

推进“一个产业引进建立一个研究院”工作,鼓励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国家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大学、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绍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引入核心技术并配置核心研发团队,符合绍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予以最高3500万元支持。

推进研究生分院建设,培养产业高端人才,对承担研究生分院的单位每家每年给予200万元资金扶持,连续扶持3年。

(二)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分别奖励100万元、20万元。

对经认定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按获得的上级资助金额给予1:1配套资助。

(三)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每家奖励100万元、50万元。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意见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意见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09•【字号】绍政发[2011]75号•【施行日期】2011.1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意见(绍政发〔2011〕75号)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创新集成、投资集约的发展平台,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绍市委〔2011〕4号)、《关于加快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绍市委发〔2011〕13号)和《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绍政发〔2011〕23号)精神,现就加快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要求,明确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集聚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积极培育建设一批企业相对集中、规模优势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研发创新能力较强、品牌特色较为明显、配套服务较为健全、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

二、总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培育形成20个左右年销售超百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协作体系、创新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一)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协作体系。

每个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培育1家以上龙头企业达到“五星企业”标准,新增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骨干企业,基本形成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协作体系。

(二)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支撑体系。

每个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均须拥有省级以上公共创新平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高端创新人才加快集聚,行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基本形成政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支撑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