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智力、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都需要用心塑造培养,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只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正确的育人观,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小学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创造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当前我们的教学还严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较落后的山区学校,还存在着重考试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

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总之,创作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成为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学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英.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河南教育.2005年04期

[2]王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01年11期

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

邯郸电大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设计)考号: 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姓名: 日9月6年2015 目录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1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2 1、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3 1、构架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3 (1)教师要敢于打破“权威”,更要敢于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3 (2)教师的指导“到位”而不“越位”。3 2、充分开展“探究性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4 (1)找好素材,让数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4 (2)构建“活动—交流—反思”为主线的教学模式。4 5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想象力创造环境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的措施 清水县白沙乡中心小学王兴国 摘要: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构成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判断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其重点应当是正确判断,准确推理。 关键词: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优化比较,引导思维认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矗”,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在教学中,引导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面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既有智慧的火花,也有错误的泥沙,教师应当随时捕捉这一信息,巧妙地引导学生的认识,加以对比,在教师的引导比较中,让学生从表面上的“同”或“错”中悟出实质的“异”或“对”来。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学会了解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 二、设立机会,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之外,还应当让学生明白,

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主要措施应当是:首先思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在不断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努力引导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 比如: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呢?你们可以想一想,说一说。有些学生不一会就概括出画圆的方法。我按照学生总结出的画圆的方法在黑板上迅速画出一个标准的圆。这时,学生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我见时机成熟,急忙请学生再一次画圆。通过我的巡视和学生的互相检查,第二次画圆没有一个学生出错。然后我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归纳总结画圆的方法,把刚才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又在交流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方法。光讲不行,还要让学生有实践纠正的机会,于是我又给了学生再一次画圆的机会,这样一来,不明白的也充分理解了方法,而且印象特别深刻。只有这样,在理角画圆的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图形的形成过程大大地开启学生的智慧,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迈入知识的殿堂。 三、教师出错、学生质疑,引导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板书时也可以故意出现错误,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在探究乘法分配律时,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我随手出了一道练习(660+60)÷6,目的是想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题目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

创造性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经历了工具型教育、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三个阶段,正迈向创造型教育阶段。自八十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更加注重创新,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特别要求人才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因此创造性教育就必然出现了。 二、开展中学生创造力培训教育项目的必要性 1、项目开展的心理生理基础 所谓创造性教育, 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 发展他们的创造潜能, 培养创造素质、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它适合从幼儿到大学生的所有年龄段开展。 中学时期是创造力萌发的起跑线,是智慧潜能开发的关键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中学生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理论:若以30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15岁时就已具备50%,20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21 -30 岁的10 年中获得的,抓好中学关键期的教育培育,有利促进和帮助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表现出过渡性特征 ,搞好创造

性培养,对帮助他们增强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 ,培养更富的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由儿童逐渐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独立性逐渐发展 ,思维的批判性得到发展 ,这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很少受到限制与束缚 ,在心理上则表现为追求新异和对传统、惯常的东西采取逆反、批判的心理。这些发展特征 ,促使初中生在创造性发展上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2、项目开展的社会基础 创造学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学科,是研究人类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横断学科。创造学在 20世纪初始于美、前苏联,并于 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从此,美、前苏联逐渐成为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二战后,美、前苏联称霸全球,成为全球两个超级大国。究其原因,与他们重视创造学研究密切相关。同时,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向欧亚各国传播,促进了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丰富了创造学的内容。 20世纪 8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中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 动。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成年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儿童少年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小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比较狭窄,但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不良定势较少,能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遨游,这些都是培养想象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想象力,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时机。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初步探索: 一、注重联想,发展想象力 联想是以观察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的思维方法。联想是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想象,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此再想起其他事物的心理活动。丰富的联想,能使思维更加活跃,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这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是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前提。联想训练有利于扩展思维面,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开启发现性思维活动的闸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诱发联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领域,不断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后: 师:接下来,大家还想比较怎样的分数的大小? 生:要是分子相同,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你能从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联想到要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真好!出示 与,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 生:那么,要是分子分母都不同,这样的分数怎样比较呢? 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诱导学生由联想产生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学习欲望。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便能生成由此及彼地不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2)诱发联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获取新知或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例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 师: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呢? 生:平行四边形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通过剪、移、拼的办法转换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的。三角形是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由此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生:我想可以将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来推导公式。 生:我想可以将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公式。 师:试试看!(由学生通过实验及推理,推导公式) (3)以生活实例为原型, 数学教材中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于是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实例”为原型,启发联想,深化理解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整数减法中的连续退位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主要有两点难以理解: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十位上是0借不到怎么办?被减数十位上是0不够减,百位上借1当10,到了十位怎么又变成9了呢?为了解决这个难点,老师以学生平时经常买东西这一生活实例为原型,引导学生想象:你想买一支铅笔需要8分钱,可你身边只带了1元钱,没有零钱该怎么办呢?你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想象一下售货员阿姨该怎样找你钱吗?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了计算的方法:就是把1元钱换成10角钱,再从10角钱中拿出1角去买铅笔,找回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 ③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

核心素养下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 .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培养能力探究 内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 一、创境引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

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去认真的学习和钻研。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有趣的“引入”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 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就做得很认真、做得很高兴。因此,课堂教学中,有趣的导入直接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小数点的移动是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单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小数位数不够时,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在了解学生喜欢看《西游记》后,在教学中出示“孙悟空打妖精”的情景,让学生们在情境的引导下观察孙悟空的金箍棒的变化,学生们因为喜欢孙悟空,对于金箍棒长短的变化尤为关注,并在兴趣中观察到金箍棒中“小数点”的移动现象: 0.009米 = 9毫米① 0.09米 = 90毫米② 0.9 米 = 900毫米③ 9米 = 9000毫米④ 然后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①式与②,③,④式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从下往上④式与③,②,①式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这一环节将本来枯燥,难懂的数学概念,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中孙悟空金箍棒变长变短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金箍棒逐渐变大的过程,体验新知生成的过程,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基础的基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我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据报载: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生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1.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3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俭以养德》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一幅漫画,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杨文娟 新晃县幼儿园湖南怀化新晃 419200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使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想象力创造环境培养 Abstract:Cars spark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o be human "imagination" produced by the trigger and darting.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world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grasp gradually abstraction, form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cess. As a mathteacher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create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students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magination and innovation, 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y to innovate, imagin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start the wings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Key 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 Imagination Create an environment Training.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85-01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一、释放自由空间,鼓励主动参与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基础、课堂环境的主导者,首先需要学习的是调整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考虑到每个学

生的性格和需求,做到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作为主人操控学生,尽量多听从学生的合理建议,进行教育而不是压制,尽可能为学生释放自由思考的空间,尽量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作为一个观察者而不是决策者,要多制造双方平等交流的机会,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让学生的思维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一堂课如果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数学本来是一种十分枯燥的课程,但是如果有了“兴趣”这片肥沃的土壤,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各种奇思妙想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二、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诱导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课始,我就很神秘地请学生考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我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在认知方面具有单侧化特征。左脑擅长于语言信息加工和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有序性、延续性、分析性的特征;右脑擅长于表象信息加工和发散思维,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特征。左右脑功能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是创造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切创造毫无例外都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效应。但过去囿于对人脑功能认识的偏差,中学教育长期受到“左脑优势”理论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只强调利用左脑功能、鼓励左脑活动的单一化倾向。教学过程大多偏重于学生的语言和逻辑训练,使左脑承受“过度的教育”,同时忽视或轻视对右脑的非语言化训练,使右脑功能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从而使学生的左右脑不能得到平衡、协调的训练,妨碍了中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这一现象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1.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核心,但“片追”的结果使中学教育一是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单纯抓智育而轻视学 生素质的 全面发展。学校的美术、音乐等课程不受重视,有着丰富形象思维内容的语文、历史等课程,往往变成了单一的语言分析课。从脑功能的开发利用来看,都局限于对学生语言信息的加工贮存和进行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训练,缺乏非语言材料的加工和进行表象思维、发散思维的教育训练,偏重于利用左脑功能,而忽视对右脑功能的利用,不利于脑功能的整体开发和协调发展。

2.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在相当多教师的观念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教学过程固守于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猫画虎”的模式,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多的还是注入式、满堂灌等。学生只要不断重复别人的思想就可考及格甚至考高分,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等都没有得到正常的培养。这对学生脑功能的开发利用依然是“重左轻右”,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反而窒息人的智能,阻 碍创造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 3.“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中学考核内容中知识性、概念性题多,应用性、发挥性题少,学生考试缺乏复杂认知成分的参与。考核方式全是笔答形式,缺乏甚至没有情景性、模拟 性、实践 性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其结果只能考学生的语言、记忆、逻辑思维能力,很少考学生的表象、直觉、发散思维能力,亦即“考左不考 右”。 4.“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普遍偏重于考分,分数高则是“尖子生”、“优等生”,分数低则为“差等生”。教师所喜欢的往往是那些倾向于左脑思维,能在语言和计算机方面获 得高分的 学生;而那些倾向于右脑思维,对绘画、音乐、舞蹈、操作技术、小发明表现出兴趣,但考试分数低一些的学生,则常常被认为是“不务 正业”。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一种普遍特征。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我们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心理基础上充分发展其创造才能。在学校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总的说来,只有在学生的创造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精神,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资料,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勇于提出疑问,并为解疑而不耻下问,敢于攻关。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空前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对他们来说,新事物层出不穷,疑惑也会接踵而来。由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观察到的各种事物常常会提出许多问题,他们提的问题,绝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提出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的。从有疑到解疑到创新,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以史丰收创立“快速计算法”为例,普通的加法、减法、乘法运算都是从低位算起的,而史丰收在十一岁时就对这人人熟知的运算法则提出怀疑。他认为由于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存在,加法、乘法运算的结果与其运算顺序是无关的。现在通行的低位算起的运算法则与读数写数的顺序不一致与人们口算的一般习惯也相矛盾,可不可以把读、写、看、算四者结合起来呢?正是这种质疑问难的钻研精神推动着他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高位算起运算中的进位规律,创立了独具一格的“快速计算法”。可见,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敢于创新,是创造人才的一种宝贵品质。 培养中学生这种品质,首先,应当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对他们的发问,教师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好奇心,一时说不清楚的,也要鼓励他们去继续探索研究。其次,要引导学生有目的设疑。疑,包括无意的和有意的。无意的即见什么问什么,这在中学生当中是普遍的、多数的。有意的即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去设疑、解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无意设疑向有意设疑发展,这样才会使疑问与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二)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解决问题 纵观各级各类学校的现行教材,习题解答、学习参考书,多数是采用一问一答式论述问题、解答问题的方法。这一方面说明高度集中了人类历史所积累的科研成果,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从中发现,这种传统刻板式的一问一答的学习内容在束缚着学生的创造力,使之长时间地固定在一种传统的解决问题、论证问题的方法上。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学生的思维容量趋于僵化,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在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工作中,明显暴露的问题:一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等着老师“灌”,这就颠倒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是学生所学的内容是机械死板的条文,学过之后,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创造力是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他们的思路,坚持手脑并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来促进发展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据报载: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生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想象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浅谈想象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要知道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为了能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怎样才能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认识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了解什么是想象。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了解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数学教学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学生想象的潜能是巨大的,从学生的兴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我们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认识到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有什么重要性。 我们要知道“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人体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在这里解释“ 想象” 一词呢?因为当今社会中,有许多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少年儿童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每天总要那么多的作业,每天需要去面对家长的希望,还要面对现在社会的竞争,他们每天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每天听到的就是老师那烦躁的教学,家长唠唠叨叨的教育,他们把自己牢牢的禁锢在教室和家里。教师和家长不给孩子们自己的时间,更没有自己的空间去挥动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的那双稚嫩的翅膀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被教师、家长、和社会斩断了。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处处都强调了学生的想象力之重要。在教学中,从数的认识到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从认识到计算,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就显得枯燥无味,很难学习。在很多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都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就是练习,什么举一反三,什么题海战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单一的模仿式教学,培养的顶多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与模仿能力,而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了,我认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以对其进行归类,从认识到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以下作用: 1 、想象能力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写计划的时候,我们常写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学,才能谈得上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一、兴趣的培养,发展思维能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学性,使学生乐学、想学。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报出一个分数,我马上判断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试,果真如此。学生都惊叹不已,惊叹之余他们更主要的是急于悟出其中快速判断的奥秘,对些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二、方法的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我们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能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的开端和源泉。”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呈现。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进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加减应用题》时,大部

分的习题都配有插图,在练习之前我都先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通过观察插图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又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且道习题要求找出各个三角形的高,前面几个学生一下子都找到了,就是最后一个是钝角三角形,而且是倒过来放的。很多同学看了都不知所措。这时我不急着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先复习三角形高的定义,然后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个三角形,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顿然开悟,都弄懂了。只要把它旋转过来看就行了。最后,我再引导他们不用旋转把底延长出去也可以做出高来。 2、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很常用且实用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教学《简单乘除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1、小明看一本好故事书,每天看9页,5天看完,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2、一本故事书共45页,小明看了5天就看完了,小明每天看多少页?3、一本故事书共45页,小明每天看9页,几天可以看完?我先是让学生找出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建立乘除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三、语言的加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且说时声音要响亮。更主要的要求是要正确地说,完整的说。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把“增加到”说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操作能力,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的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顶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一知觉一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一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教师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创造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

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老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开,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整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以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事物加强观察。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标。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能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