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艺术概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艺术概论》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艺术典型3.艺术语言4.意境5.风格6.旋律7.艺术创作8.艺术鉴赏9.艺术风格10.艺术流派11.艺术意蕴12.艺术起源的“模仿说”13.审美教育14.建筑艺术15.“造型艺术”二、简答题1.艺术的主要的审美特征有哪些?2.为什么说音乐艺术专注于表现情感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3.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艺术家应具有哪些修养及审美创造能力?5.简述美术中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特征及代表人物和作品。

6.简要论述艺术的起源。

7.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8.简要概括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9.如何解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0.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11.艺术的节奏性与韵律美。

12.散文的重要特征主要是什么?13.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14.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15.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艺术概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直接来自于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间接来自但最终来自社会生活。

2.艺术典型答: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3.艺术语言答:艺术语言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用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其思想情感所采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

4.意境答:意境就是作品中情与景、物与我的交融与统一。

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5.风格答: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6.旋律答: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

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至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人们常把旋律称为音乐的灵魂。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篇一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美育,通常被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育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其重要性、实施方式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二、美育的重要性(一)培养审美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人们可以逐渐学会感受美、鉴赏美。

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善于发现美、欣赏美。

(二)塑造健全人格美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参与艺术活动,人们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承文化遗产美育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各种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和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促进全面发展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育,人们可以在情感、认知、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

同时,美育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美育的实施方式(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各级学校应当开设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艺术教育。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艺术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

(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核心与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与此同时,美育也是美学学科的组成部分,学习美学与研究美学最终都应该在美育中得到实现与发展。

第一节美育的性质与特点一、美育的历史发展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美育思想。

但是,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且加以系统论述的,应当是近代德国美学家席勒。

1793年,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的《美育书简》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成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实际上,在古代虽然尚未提出美育的概念和体系,但是,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却早已存在,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大力倡导美育,提倡“诗教”和“乐教”。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而要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就必须经过主体自身的修养和锻炼,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完美的人,这自然离不开“诗”和“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明确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此外,孔子还主张美与善的统一,他赞扬《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批评《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2显然,孔子是把尽善尽美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强调把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

儒家学派中的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对儒家美育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成为儒家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认为“人性恶”,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改人的性恶为性善,只有造就完美的人格,才能使社会实现和谐与安宁。

荀子十分重视审美教育,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诗、书、礼、乐才能改造人性,使人去恶从善,强调了美育的道德教化作用。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在美育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幼儿园美育与艺术教育

幼儿园美育与艺术教育

幼儿园美育与艺术教育幼儿园美育与艺术教育引言:幼儿园美育与艺术教育是指通过开展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和手工等艺术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幼儿园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幼儿的情感、审美、创造力和表现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意义、目标、特点、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幼儿园美育与艺术教育。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意义:1.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通过美育与艺术教育,幼儿能够体验美的感受,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优雅高尚的审美情趣。

2.促进幼儿的身体、精神和智力综合发展:艺术活动包括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和创意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训练,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美育与艺术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

4.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动,幼儿能够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美的理解能力: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幼儿能够培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丰富他们的视觉和审美经验。

二、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目标:1.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和表达。

2.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鉴赏能力:通过艺术欣赏和表演活动,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促进幼儿的自我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艺术创作和表现,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4.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合作性的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5.培养幼儿的自信与自立能力:通过艺术活动,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

三、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特点:1.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美育与艺术教育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通过艺术活动引导幼儿参与、体验和感受美的乐趣。

论述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述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述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是一种感知世界、制造文明的途径。

从事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类熟悉自身的情感和理智,形成人类文化生活的丰富性。

我们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熟悉艺术的特点,在艺术创作和观赏中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并由此影响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熟悉感性世界、丰富思想感情、调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艺术教育不应是单一的技巧训练,它与美育融为一体,使人的综合素养――包括制造力量、感知力量、审美鉴赏力量、形象思维力量、动手制作力量得到全面的扩展。

确立和完善现代美育以及艺术教育理念,深化发掘其内涵,既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人的需要,它直接关系到现代艺术教育平台的搭建,最终影响到每一个详细的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礼乐相济”的儒家之礼和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别方式。

古希腊的柏拉图也将艺术审美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手段。

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一词的是18世纪深受康德思想影响的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他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善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非常谐调。

而近代文明社会则由于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分,不仅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峻的分裂,而且使个人自身也产生了人格分裂,古希腊人那种完善和谐的状态已荡然无存。

所以,现代人对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全面进展无不布满艳羡之情。

席勒认为,消退人性的分裂,需要通过一种教育,首先使之成为“审美”的人,在他看来,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即“冲动”:一个叫“感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质;另一个叫“理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肯定存在或理性本质。

完善的人性应当是二者和谐统一。

而近代文明社会恰恰将人的这两种天性分裂开来。

因此,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嬉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恢复完善的人性而成为真正的人。

(完整版)艺术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完整版)艺术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二)简答题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所谓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所明确提出的“艺术生产"的概念之说,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们满足审美的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即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

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即揭示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答:所谓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们意义首先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并且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表现内容。

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其次,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的形式,例如一首乐曲的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或者一幅油画的丰富而和谐的色彩等.然后由这种形式或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出或含蓄而微妙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4、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答: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所自有的一种独特的认知功能。

艺术以其所特有的艺术形象为载体,在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对社会、人生敏锐的观察、深刻的评判、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时,让审美主体-—欣赏者以及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的认同中与作者、作品因审美互动而形成了共识。

另外,艺术作品的真实,又因它的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而表示出人们的对更为美好的未来的憧景和热爱。

展现了人的思想、灵魂的纯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加深了对美好的事物、高尚的道德、诚真的情感的响往和追求.有鉴于此,艺术的认知作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审美所特有的一种功能,是与人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同的一种认知功能作用。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美术教学是从传授基础技能为主,向提高素质、提高审美能力、解放人的创造性思维转化为主的各种课程的总称,它的重点在于实践活动与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而美育则是以美为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而诞生的,它是因人之需要而生的一种现象。

美育的重点在于美感的培养、美德的培养和人格的陶冶等方面,通过美育教育,能够使人们更加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授基础技能,但是这些技能并不一定就是简单地学会一些画画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己身,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追求个性以及领悟自然界和社会世界中的美。

美术教学的核心是“观察、创造、表现”,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来呈现事物的美感。

而艺术涵养这一方面,则反映了人类的审美情感、文化、哲学和智慧等方面的内涵。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因人之需要而生的。

美育的重点在于美感的培养、美德的培养和人格的陶冶等方面。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德素养,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美的体验,享受生命的快乐。

在教育中,通过各种活动和体验环节,营造出一种充满美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知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感,走进艺术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正内涵。

美育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德素养,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

美术教学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学生学习和体验美术的机会。

不仅如此,美术教学更是为美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可以直接参与到美育教育中。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中存在很多的美育元素,比如在艺术作品的展览和欣赏中,可以为学生层层解析画面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去感受和认识这种特殊文化现象。

同时,通过进行手工、绘画和雕塑等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体验艺术的魅力。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为艺术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所以,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不同于科学的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不同于道德的教育;艺术的娱乐功能不同于其它一般类型的娱乐活动。

也就是说,作为人类文化形态之一的艺术,是区别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文化形态的。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知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译为:学《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报怨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这句话指出了文艺有两方面的认识作用:一方面文艺“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也就是文艺还具有认识自然现象、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意义。

《诗经》所录的均为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共160篇)即十五国风,亦称《国风》,是从不同地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多为各地土风歌谣。

②雅(共105篇)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朝廷之乐。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③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

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

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

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

由此可见,这种自由观不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

因而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开辟了整个现代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的方向。

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

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

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成为整个美育的核心环节,构成了整个审美之谜。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

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

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

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扑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