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疣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医学课件-疣

寻常疣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坚实的丘疹 ,表面粗糙,颜色为肤色、灰白色或污 褐色,一般无不适感。
生殖器疣表现为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出 现红色或皮肤色的丘疹或斑块,质地柔 软,表面湿润。
02
疣的病因病理
疣的病因
1 2
直接接触感染
与感染疣的人直接接触,例如皮肤或黏膜的损 伤,可能导致疣的传播。
间接传播
接触被疣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表面,然后触摸自 己的皮肤或黏膜,也可能导致感染。
疣的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 部位,疣主要分为寻 常疣、生殖器疣、跖 疣和扁平疣等。
寻常疣是最常见的类 型,多发生在手指、 手背、足部等部位, 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 坚实的丘疹,表面粗 糙。
生殖器疣主要发生在 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 及肛门周围,表现为 红色或皮肤色的丘疹 或斑块。
跖疣是发生在足底的 寻常疣,多发生在足 底、趾间等部位,表 现为疼痛性的角质化 丘疹。
05
疣的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手部寻常疣的治疗与护理
病情概述
患者年龄35岁,男性,因工作需要经常外出应酬,不慎感染了 手部寻常疣。
治疗过程
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和液氮冷冻疗法,经过多次治疗,患者的手 部寻常疣逐渐消退。
护理经验
在治疗后,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手部受到刺激,如热水、肥皂等 ;同时保持手部干燥,避免潮湿环境。
赘生物。
疣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与寻常疣的鉴别
寻常疣一般较小,表面粗糙不平,呈灰褐色或正 常肤色,顶端呈乳头样生长。
与跖疣的鉴别
跖疣多发生于足底,表面粗糙,中央常凹陷,边 缘绕以增厚的角质环。
与尖锐湿疣的鉴别
尖锐湿疣常发生在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呈乳头 样或菜花样赘生物,常伴恶臭。
尖锐湿疣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良方

尖锐湿疣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良方尖锐湿疣又称尖圭湿疣,或性病疣,生殖器疣和阴肛疣等,中医称为“臊瘊”,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多因阴部潮湿而受病毒感染患病,其特点为湿性疣状增生,属良性增生。
【病因病理】一、西医本病的病原体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属NNA病毒。
已证明HPV具有72个壳微粒,呈主体对称的20面体,中央为DNA,周边由壳微粒组成衣壳核酸,进而形成核衣壳。
该病毒颗粒直径为50~55μm,经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HPV有40种以上的抗原型,其中HPV6,11,16,18型与本病有关,尤其与HPV6型有关(占2/3强)。
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劳累、患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皮肤破损时,此种亲皮肤粘膜病毒就易生长。
另外,尖锐湿疣的患病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亦与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有关,如女性因白带过多,男性因包皮过长或因淋病,非淋而继发,同性恋及性乱者多为相互传染而患病。
病理改变,镜下可见表皮呈乳头状增生,角化不全,乳头向上引伸,棘细胞增生,表皮上部有明显的空泡细胞,细胞胞体较大,有一深染的胞核,在核膜及浆膜间有丝状物相连,使细胞呈猫眼状,真皮乳头内至细血管扩张,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二、中医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房劳伤精,精气不足则秽浊毒邪乘虚而入,下注阴器,浊毒湿热蕴结,故呈疣状丛生,湿、毒、热互结,皮烂流脓,恶臭难闻,迁延难愈,甚则状如“翻花疮”。
亦可因外感风毒,内由肝胆湿热下注,蕴结于阴门,发为此病。
【临床表现】(1)皮疹初起为微小淡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增多,互相融合,形成乳头状,鸡冠状或菜花样,根部可有蒂,表面凸凹不平,呈暗红,灰白或灰黄色,质软,触之易出血,局部可潮湿,糜烂,具有恶臭的分泌物。
(2)病变主要限于会阴部,男性好发于包皮系带,冠状沟,龟头,尿道口;女性好发于阴唇,阴蒂、阴道外口、阴道、宫颈和肛门;同性恋者好发于直肠和肛门部位,少数病人皮损可见于唇及舌粘膜。
偶可见阴囊、腋下、乳房及脐窝。
疣状黄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55 疣状癌 : . 上皮钉 突呈球状膨 大伸人 深部 组织 , 超过真 皮 乳头层 , 内无 泡沫细胞 反应 。 真皮
Pto,00,7 8 :9 . a l2 1 3 ( ) 85 h
[7 K Y,hn H, e W. erc om xn o 1 ] 0J S i L eC A vr i r at ma—l e uf h i k
p e o n n i n a p d r l n e u n t e a s n e o y — h n me o n a ̄ e re ie ma a v si b e c fa s n h
56 B w n病 、 . oe 增殖性 红斑 、 鳞状细胞癌 : 复层 扁平上皮异 型
性 明显 , 核分裂象多见 , 真皮乳头 内无泡沫细胞 。
6 治疗及预 后
rpro p tn n r fei fh t a r[ ] JC t eo f a et dab e ve o ele t e J . ua t a i a i r w t ir u n
pn :eo es[]C i M d , 0 , 7 1 : 0 ei Rpro a a J. h e 2 41 () 1 . s tf e n J0 1 5 [6 C m e adLDn ,e , . e uir n o 1 ] u brn ,aa R s B ea Vr co x t — l A h t1 r fm ah
5 鉴 别诊 断
[] Op D So , a rnm R e a Ar e a — 9 riS ,c tC Rj a a ,t . r cs o r n tI at 1 a e fe
100例女阴尖锐湿疣临床病理诊断与复检分析

100例女阴尖锐湿疣临床病理诊断与复检分析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尖锐湿疣的常用手段。
而女阴尖锐湿疣易与乳头状瘤性疾病相混淆,本文通过对100例女阴尖锐湿疣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总结探讨尖锐湿疣的临床和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最佳途经,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来源于林西保健院病理检验科2010-2013年检验的女阴乳头状赘生物共162例,确诊尖锐湿疣100例。
发病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0.5岁,20~30岁52例,31~40岁30例,20岁以下及40岁以上共18例。
:发病部位:大小阴唇65例,阴道口14例,阴道壁6例,宫颈3例,尿道口6例,阴阜2例,会阴4例。
局部表现:尖锐湿疣外观呈淡红色或灰褐色,乳头状或菜花状,乳头大小不等,表面粗糙不平,有的较尖细,有的带蒂,向周围扩散蔓延;根据形态可分成丘疹型、乳头型、菜花型、鸡冠型、蕈样型、巨大型。
病程1周~数月不等,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外阴部瘙痒、疼痛、性交出血或白带增多,有异物感或压迫感;但多数患者是因发现局部赘生物而就诊。
1.2 检验方法:首先用5%的醋酸溶液涂抹疑似皮损处,对162例疑似尖锐湿疣病例进行初筛,然后对初筛显阳性的105例的女阴乳头状赘生物经10%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检查,确诊尖锐湿疣100例。
2、病理形态:尖锐湿疣多呈不规则乳头状生长,乳头较细长,有分支,有纤细的富于血管的结缔组织轴心。
表皮棘细胞层增厚92例(92%);及基底细胞增生明显81例(81%);致表皮增厚93例(93%);颗粒层增厚16例(16%);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向下延伸增宽75例(75%);表皮有明显角化过度95例(95%)、角化不全83例(83%)及角化不良48例(48%)。
棘细胞层中上部有局灶性或散在空泡细胞,细胞体积大,核大有异型性,染色深,核周有空晕,有的胞浆围绕核周呈放射状细丝样即诊断性挖空细胞98例(98%);真皮乳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90例(90.0%);可见有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82例(82%)。
病毒疣病理分析报告单

病毒疣病理分析报告单
***病理分析报告单***
患者信息:
患者姓名:XXX 年龄:XX
性别:X 住院号:XXXXX
送检标本:
标本名称:病毒疣切除标本
标本来源:皮肤
病理分析:
镜下观察发现,标本组织中呈现典型的病毒疣的特征。
病毒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
的疾病,表现为皮肤或黏膜上的病变。
病变常见于手指、足底以及外生殖器周围等部位。
该病变呈现扁平状,并突起于皮肤表面。
镜下观察显示,表皮层增厚,形成角化过程异常的上皮突起,其内部由角化细胞构成。
由于HPV感染引起的改变,上皮细胞发生了扩散性生长
和增殖,导致表皮层增厚。
病变处还可见表皮下血管扩张充血。
同时,特殊染色方法如免疫组化检测可用于进一步证实病变的病毒性特征。
常用的标记物有HPV病毒蛋白(例如P16INK4a)和HPV核型蛋白(例如E6,E7),它们可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阳性,以协助最终确诊。
综合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最终诊断为病毒疣。
建议进一步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以确定感染的病毒类型。
结论:
1. 标本病理特征符合病毒疣的诊断。
2. 建议进一步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以确定感染的病毒类型。
备注:
1. 请注意疾病传播的途径,减少接触感染源。
2. 标本中未见恶性变化的特征。
22例口腔疣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Ne t fs u mo se l c cn mac u d b u d a h r lro h a c ri l ain Co cu in: e ci ia nf s s q 【 u el a io o l ef n tte f le ft ec n e n t to . n l so Th lnc lma i — o a r o o T i f r e
维普资讯
20 0 8年 7月 第 5卷 第 2 1期
・
交流 园地 ・
2 2例 口腔 疣 状 癌 临床 病 理分 析
侯卫锋. 李军 红 , 周会 行 ( 阳市 中心 医院 , 南洛 阳 4 10 ) 洛 河 7 09 【 要】目的 : 讨 疣状 癌 的 临床 病 理 学特 点 及分 型 , 摘 探 以提 高手 术 治疗 效 果 。方 法 : 2 对 2例 口腔 疣 状癌 的 临床 表 现 、 病 理 特 点 和 治 疗 效 果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结 果 : 口腔 疣 状 癌 按 临 床 特 征 可 分 为 外 生 型 、 肿 型 、 润 型 , 织 学 上 有 膨 囊 浸 组 大 的上 皮钉 突呈 “ 推进 式 ” 生长 , 部分 病 例浸 润前 缘 有 小 团鳞 状 细胞 癌 灶 。 结论 : 口腔 疣 状 癌 的 临床 表现 多 种 多样 , 要结 合 病理 特征 确 诊 , 生 型预 后好 , 外 囊肿 型 及浸 润 型 预后 差 。
疣 状 癌 (eT CU acn ma V , 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k r n肿 瘤 , V I O Scrio , C) 又 U c ema
23临 床 特 征 .
是 高分 化鳞 状 细胞 癌 的一 种变 化 型 , 因其 临床 病理 和 生 物学 行 为 的 独 特 性 , 立 本 病 为 一 种 特 殊 的 肿 瘤 实 体 _ 现 收 集 我 确 l I 。 院 19 9 4年 8月 ~ 0 7年 8月 l 问病 例 共 2 20 5年 2例 , 其 临床 对
我院举办首次临床病理讨论会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我院举办首次临床病理讨论会总结2018年元月14日,我院举办了首届临床病理讨论会。
病理科在加强与临床各科室的业务联系及配合方面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这次临床病理讨论会由病理科与口腔医学中心联合举办,内容是讨论一例口腔内疣状癌的病例。
由于首发症状不典型,其间患者自行中药治疗等干扰,使得整个诊疗过程十分艰难与困惑。
首先,口腔医学中心黄谢三副主任医师介绍了临床病史及诊疗过程,放射科医师对其影像学进行分析诊断,各临床医技科室的医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最后由病理科谈顺主任揭开诊断结果,对疣状癌进行了详细的阐明,并对国际上最新研究动态进行了介绍,使大家受益匪浅。
临床病理讨论会是针对某些曾给在医生诊疗过程中带来的困惑、已被病理检验或尸检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讨论。
是备受重视和影响的一项学术交流会,它对于临床和医技科室间的相互交流,医师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而院领导十分重视开好这次病理讨论会。
由病理科谈顺主任主持,朱才义副院长和口腔医学中心徐普主任参加了这次病理讨论会,各临床医技科室的主任及各级医师近200人参加这次病理讨论会。
1 / 8五四表彰大会主持词义马市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大会主持词同志们、同学们、青年朋友们: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青年朋友们欢聚一堂,举行“五四”运动85周年纪念大会。
85年前,以青年为主导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我市工作大局,弘扬五四精神,进一步团结和凝聚各界青年力量,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努力打造经济强市做出当代青年应有的贡献。
我院举办首次临床病理讨论会总结(范本)(2)

我院举办首次临床病理讨论会总结我院举办首次临床病理讨论会总结201X年元月14日,我院举办了首届临床病理讨论会。
病理科在加强与临床各科室的业务联系及配合方面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这次临床病理讨论会由病理科与口腔医学中心联合举办,内容是讨论一例口腔内疣状癌的病例。
由于首发症状不典型,其间患者自行中药治疗等干扰,使得整个诊疗过程十分艰难与困惑。
首先,口腔医学中心黄谢三副主任医师介绍了临床病史及诊疗过程,放射科医师对其影像学进行分析诊断,各临床医技科室的医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最后由病理科谈顺主任揭开诊断结果,对疣状癌进行了详细的阐明,并对国际上最新研究动态进行了介绍,使大家受益匪浅。
临床病理讨论会是针对某些曾给在医生诊疗过程中带来的困惑、已被病理检验或尸检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讨论。
是备受重视和影响的一项学术交流会,它对于临床和医技科室间的相互交流,医师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而院领导十分重视开好这次病理讨论会。
由病理科谈顺主任主持,朱才义副院长和口腔医学中心徐普主任参加了这次病理讨论会,各临床医技科室的主任及各级医师近200人参加这次病理讨论会。
在过去的201X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尽可能地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改善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此外,在大学期间,我也有注重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积极参加学校或是学院的很多活动。
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一直以来,我都以这五方面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和目标的。
在大一的这年时间里,我认真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希望自己不仅在学业上,在体能以及工作的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积极响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的号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例疣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疣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收集12例疣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
结果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12例患者均为疣状癌,其中7例发生于口腔,3例发生于外生殖器,2例发生于足跖,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缘及区域淋巴结均无癌转移,10例患者术后随访5~10年未见复发及转移,2例患者仍在随访中。
结论疣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诊断需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充分取材送检,明确诊断后尽早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
标签:疣状癌;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疣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鳞癌,生长缓慢,开始肿瘤为外生性生长,疣状和蕈伞样,以后侵袭深部组织,很晚才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其诊断需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变化及生物学行为来确定[1]。
鉴于本瘤在诊断上易与其他良恶性病变相混淆,故现对我科收集的12例疣状癌患者进行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病理科2001~2011年间病理诊断的疣状癌共12例,回顾相关临床病理资料。
1.2方法标本经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光镜下阅片诊断,部分病例请病理专家会诊。
2 结果
2.1临床一般资料12例患者均系男性,年龄38~72岁,病程6~28个月。
发生部位,其中7例于口腔下唇(60~72岁),有长期吸烟史;3例于阴茎部(38~62岁),均有包皮过长史,且有婚外性行为史,均曾被诊断过尖锐湿疣并多次接受过局部治疗;2例足跖部病变(40~58岁),亦行局部冷冻及激光治疗过。
2.2临床检查7例下唇部疣状癌患者皮损主要发生于下唇唇红区,蕈伞样,肿块大小,1.0 cm×0.8 cm~1.5 cm×2.0 cm ,基底部宽0.8~1.2 cm,表面呈疣状增生,质脆,角化明显,污秽、溢脓,易出血。
3例阴茎部位疣状癌患者,主要发生于包皮及冠状沟部位,肿块表面干燥,呈淡红、浅灰色,基底及缝隙有乳白色分泌物,腥臭味,表面呈疣状,包裹于包皮内,质脆,局部有溃疡,肿块大小,2.8 cm×2.0 cm ×1.5 cm~
3.0 cm×
4.5 cm×6.0 cm,无压痛。
2例足跖部疣状癌患者,肿块呈扁圆形,直径3~5 cm,表面灰白色,粗糙不平,疣状外观,境界清,边缘隆起。
2.3组织病理学检查对12例患者皮损均进行2次及以上的组织活检,结果
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均有数量不等的挖空泡细胞,表皮突呈球状、棒状向表皮下生长,有假上皮瘤样增生,下部细胞增生明显,排列紊乱,细胞异性不明显,真皮内见散在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细胞浸润,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12例患者手术切除后标本均诊断为疣状癌。
2.4治疗及预后12例疣状癌患者均转口腔科及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疣状癌诊断,手术切缘均无肿瘤残留,区域淋巴结未见转移。
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其中10例患者随访5~10年未见复发及转移,2例还在随访中。
3 讨论
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又称Ackerman肿瘤,是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一种变异型,其在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方面的独特性确立其为一种特殊的肿瘤性疾病[2]。
1948年Ackerman描述了一种口腔的肿瘤称其为疣状癌。
疣状癌按发病部位分为口腔、外阴生殖器及足部3个亚型[3]。
在外生殖器部位的疣状癌又称Buschke-Loewenstein(B-L)巨大尖锐湿疣,B-L巨大尖锐湿疣的诊断包含HPV感染所致的巨大型尖锐湿疣,以及恶性疣状癌两大类疾病[4]。
疣状癌的发生常与长期吸烟、包皮过长、扁平苔藓等有关[5]。
肿瘤的病理变化,表浅部位一般均与疣类似,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很好,肿瘤上皮脚以寛束、条状向深层侵犯,甚至到肿瘤的深层也看不到核异型。
故在临床活检取材病理报告中大部分为描述性诊断,很少会有明确的疣状癌的病理诊断,因此在临床诊断时需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变化及生物学行为来确定。
本人收集的12例患者包括了疣状癌的三种不同类型,在门诊活检中均做过两次及以上活检,首次均因取材小、浅而不能提供有意义的临床病理报告,重复取材后标本大而深;光镜下可见到上皮脚增宽下延”平推式”深入间质基线以下,病理报告能提示疣状癌病变,有利于临床进一步诊断治疗。
经临床资料分析及结合文献参考,笔者认为临床对于发生在上述三个部位的新生物,疑为疣状癌时,活检取材应大而深;一般大小为0.5 cm×1 cm以上,要够宽,够长,组织上下应一样宽,深度应包括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达到皮下筋膜层,边缘并带有正常的皮肤黏膜组织。
疣状癌应与疣形生长的鳞癌(即疣形癌)、角化棘皮瘤及巨大尖锐湿疣等鉴别[6]。
①疣形癌:这种癌应注意在名称上不是疣状癌的同义词,而是发生在女性外阴部预后完全不同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分化极差,预后亦极差。
②角化棘皮瘤:常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表皮呈乳头状生长,中央呈特征性充铟角质的火山口样凹陷。
光镜下角化棘皮瘤中心常为大团角质栓,瘤旁鳞状上皮并与肿瘤分界明显。
③尖锐湿疣:多发生于性活跃期,多在泌尿生殖道下端及肛周发生,组织学上与疣状癌区别在于肿块的基底部,后者有独特的表皮突延伸至真皮网状层中下部,部分细胞排列紊乱。
疣状癌的治疗,由于其局部浸润性强,应参照鳞状细胞癌进行治疗,广泛的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的经典方法,其中以Mohs显微外科手术为最佳治疗方法[7];放射、电干燥、CO2激光等治疗往往不彻底,易复发,甚至转变成杂交癌
(其生物学行为界于经典疣状癌与一般高分化鳞癌之间,复发率高于疣状癌)或经典型鳞癌。
疣状癌恶性程度及转移率均较低,本人报告的12例患者因得到了早期手术治疗,且随访中未发现有复发及转移。
文献,赵亮、罗公起等报告的手术治疗患者14例,1例区域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复发,1例未治疗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说明疣状癌需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快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局部切除应慎用,也提示疣状癌的预后可能与经典型鳞癌相似,手术后应注意随访,防止局部复发及区域淋巴结转移。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25-1126.
[2](美)罗塞(Rosai.J).回允中(译)ROSAI & ACKERMAN 外科病理学[M].9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7.
[3]赵亮,罗公超,方方,等.阴茎巨大尖锐湿疣9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143.
[4]Kato N.Ueno H.Tanaka. H.et al. Human pupilllomavirus lype 6 associated Buschke-Loewen stein tumor (giant condvloma acuminatum)[J]. J Demutol,1993,20(12):773-778.
[5]Suda Y.Hanamure Y.Kasano F.el al.Verrucous cancinoma of the nasal cavity:a case report[J].Nippon Jibinkoka Gukkai Kaiho,2003,106(2):156-159.
[6]楊立,疣状癌[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4):254-255.
[7]Sherman RN,Fung HK.Flvnn KJ.Verrucous carcinoma.(Buschke-Lowenstein tumor)[J].Int J Dermatol,1991,30(10):730-733.编辑/罗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