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面面观

(2007-10-15 23:22:40)

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

面面观

《剑桥中国晚清史》面面观

作者:高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民族运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扩大,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近代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打破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相对独立、孤立和闭塞的状态,使其被迫纳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来,整个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古老的中国在外来势力的冲击下,被迫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与“天朝上国”的迷梦,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的过程。

《剑桥中国晚清史》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时间跨度为1800至1911年,基本上反映了上述变化过程。它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卷,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自成体系,其特点是各章均由某个专题的专家执笔,而由主编总其成。

该书的《总编辑序》由费正清和崔瑞德撰写,简要介绍了剑桥历史丛书的情况、西方对中国史的研究现状及该书的编纂目的等。正文部分基本可划分为三部分内容:导言(前言)、分章论述内容及书目介绍。上卷导言即第一章“旧秩序”,由费正清撰写,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旧社会的发展状况、行政体制及对外关系,其范围设定在遭到近代西方势力冲击之前,以使读者初步认识旧中国的思想意识、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以前取得的文明成就、官僚化的行政制度、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对外关系传统作法等一系列因素在造成中国近代落后

和阻碍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下卷前言则独立于分章论述之外,简要介绍了面对西方外来势力的冲击,中国所产生的种种反应。正文第三部分是书目介绍,又可划分为两小部分即对各章参考书目的介绍和总体书目介绍。

分章论述部分是全书正文的主体,它打破了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藩篱,采用专题论述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对外关系、思想文化多方面进行考察。其结果,可谓瑕瑜互见:一方面,对问题的集中论述可以把相关事件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分析理解,使读者清楚某一问题及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各章作者不同,专题论述虽可以充分发挥专家论述的长处,但也割裂了某些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同一事件的总体发展过程不清和部分内容重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该书在论述过程中经常会注明相关内容在其他章节中的位置,以便于读者查阅参考。

上卷部分除导言外,共分十章。第二章“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作者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弗莱彻),介绍了清帝国在所谓“亚洲腹地”(指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政策、纳贡制度、移民限制、阶级状况、宗教政策、经济情况等内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作者使用某一特定概念加以论述本无可厚非,但相对于“亚洲腹地”这一概念,作者使用了所谓“中国本土(本部)”、“满洲”、“清朝治理区”等一系列说法,而且地图中疆界的画法、地点的位置和名称也存在着错误和问题(如图一、图二均缺南海诸岛;图二的川藏界画在大渡河一带;边境上两国共有之河流未能按共有之惯例绘制,等等),内容与插图前后也不尽一致。所有这一切都容易误导读者和引发政治问题。目前国内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地理划分方法就是白寿彝先生所提倡的以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领土范围为准,可以较为妥善地解决地理概念问题,宜为此书所借鉴。这一章与第七章“中俄关系(1800-1862年)”、第八章“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作者相同且联系紧密。这三章展现了俄国在新疆、蒙古和满洲扩展势力和割占领土的过程,英属印度的扩张对清朝在西藏权威的威胁,浩罕的商业野心和玛赫杜姆家庭的宗教政治对清朝控制新疆六城地区的威胁,而这又与19世纪70年代的边疆危机紧密相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例如,作者认为太平军的叛乱对沙俄侵略满洲有一定影响,因为它抽空了当地的旗兵,造成财政困难及社会秩序瓦解;此外,清政府阻止汉族向边疆地区移民,地理概念不清也是促成俄国侵略的重要原因,而传统观点仅强调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及腐败;认为1835年签订的“中国?浩罕条约”是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将其与1842?1844年对沿海贸易列强所给予的让与权作对比,指出其相似之处:给予治外法权、赔款、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垄断及最惠国待遇(认为其是中国长期实行的“一视同仁”政策的延续);认为清政府在西藏的权威极其有限,只是拉萨政府为抵御英国势力的入侵而故意加强清政权的保护假象。以上种种观点,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商榷的。

第三章“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作者为芝加哥大学研究员苏珊·琼斯和芝加哥大学教授菲利普·库恩)从人口增长形成的压力及社会问题出发,论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上的庇护制度、教育及人员考核制度的弊病、地方叛乱对统治秩序的冲击、学术界的新趋势?经世致用论的兴起。从第四章“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作者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小弗雷德里克·韦克)开始,进入中国

近代史的范畴,它与第五章“条约制度的形成”(作者为费正清)自成一体。其中论述了广州传统公行贸易的特点、发展及衰落,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及影响,以及新的中外关系-条约制度的形成。传统的观点认为: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为了扩展在华经济、政治影响强加给中国的,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该书在强调传统观点的同时,指出了条约制度的部分正面影响:迫使中国开始了国与国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承认在欧洲国际制度范围内正常给予外国缔约国的国民的某些权利,使中国某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促使中国税收制度作出某些调整?海关雇用外国税务司,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外国加强对中国经济控制的手段,但作者指出由于当时中国官僚贪污腐败成风、庇护制盛行,这种新制度却能带来一个既公正可靠,又有效率的海关,使清政府从中获益。此外,作者还指出:条约口岸制度并没有与旧习惯发生冲突,在清政府方面看来,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的延续。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外双方实现了暂时的妥协。

第六章“太平军叛乱”(作者为菲利普·库恩)与第九章“清代的中兴”(作者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历史教授刘广京)联系密切。这部分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发展、衰落及影响,并分析了其失败原因,与捻军运动作了对比。该书指出,正是由于太平军的叛乱,削弱了清朝的中央集权与抵御外侮的力量,造成了地方实力派的兴起,促成了清朝军事和财政制度的改革、洋务运动的开展,而且,清廷为确保欧洲人不去帮助太平军,在贸易和传教等争议方面作出让步,促进了“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传统观点认为太平天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实际上西方列强最初由于认为太平军是中国的基督教徒起义而抱有同情态度,导致其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从清政府那里取得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是担心太平天国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从而导致农村和商业陷入混乱。实际上当时爱尔兰、波兰、爪哇、伊朗、印度爆发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列强的力量,使外国军队的直接干涉作用不大。主要通过为非正规雇佣军分队提供外籍军官和为清军提供现代化的武器和训练进行干涉,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军队和军事工业的现代化,这是应予以肯定的。

第十章“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作者为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郭廷以和刘广京)和下卷第四章“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作者为刘广京和赖斯大学理查德·史密斯)论述了清政府内部由洋务派发起的一场“自强”运动,包括起因、经过、成就、失败及意义。不可否认,这场运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运动,而且“自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用来为开支辩护和为官僚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口号,但它无疑是中国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反应,训练新式海陆军、仿造及购买西方的枪支和炮舰、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修铁路、架电线等措施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并刺激了中国民用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对抵御外来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该书在评价该运动时并没有夸大其影响,明确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由于官僚政治的腐败,洋务派所编练的新式陆海军即使装备先进,但总体上士气低落、纪律松弛,对战斗力造成了很大影响,虽然能够镇压国内的叛乱(指出左宗棠在新疆取得胜利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是有充足的财政支持,而不是军事制度影响的缘故,而且对手虚弱,俄国人曾在物资方面援助清

军),但在抵御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中遭到惨败。此外,洋务运动始终受到财政方面的限制,洋务企业的产品成本极高,但质量参差不齐,生产规模随着清帝财政支持的变动而不断波动,官僚化严重,贪污腐败成风。其封建垄断性虽在客观上有抵制洋货倾销的作用,但也阻碍扼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兴办新式学堂虽然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但人数有限,缺少社会精英的子弟入学,教学中面向科举考试的中文课程仍占很大比重。书中也对一些传统观点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例如对赫德的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他操纵中国海关达半个世纪之久,是帮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并借以影响中国政治的帮凶;作者在基本承认上述观点的同时,客观地指出由于关税越来越成为清朝政府财政的主要支柱,赫德有效的海关机构不仅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华洋工商界,而且使清政府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其本人对中国自强政策的影响却是有限的。除此之外,对中法战争乘胜求和的认识也与传统观点(即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有所不同:作者从当时的国际大背景出发,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外交和战略形势实际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中俄关系和中日关系因中国在朝鲜的地位问题而变得紧张;在战争中越南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使中国失去了再战的理由;法军失利是由于犹疑不定,后勤困难,战术措置失宜,完全缺乏准备,国内政局不稳,其总体实力绝对优于中国,中国的胜利也被有所夸大,海战的失利、后勤补给的困难、军事制度的落后、指挥系统的不统一、伤亡过大,以及面临法军北上与日本协同作战的危险,这一切都决定了当时“乘胜求和”是正确的决定,而在谈判中让步过大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上卷第十一章“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作者为韦尔斯利学院历史教授保罗·科恩)与下卷第五章“思想的变化和维新运动,1890?1898年”(作者为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灏)论述了西方思想文化19世纪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和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影响相比,在1840年后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它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是表面的,这无疑与中西方文化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相关。以基督教为例,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其引起的社会文化冲突反而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作者通过论述传教活动进展缓慢的原因,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保守因素对西学传入的阻碍和抵制作用。然而,19世纪90年代成为了转折点,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首次从通商口岸大规模地向外扩展,在士大夫中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这与当时的世界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资本输出,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的领导地位动摇,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与此形势相适应,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深刻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迫使中国人更深刻地理解西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在强烈的思想激荡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作者详细地论述了这场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在论及维新运动的影响时,作者抛弃了从政治方面进行论述的传统,着重注意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意义:认为它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促进了教育的改革、新式传播思想工具的发展,并且指出它直接导致了中国新知识分子的诞生。上述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视角,宜为人们所注重。

下卷第一章“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作者为密西根大学教授费维恺)与第八章“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作者为西方学院副教授陈锦江),主要论述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的经济状况。在第一章中,分别对农业、手工业、近代工业及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进行了分析,其特点是运用了大量表格统计资料,并且以人口增长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作为出发点加以论述。指出农业制度始终稳定是当时掌握的技术和支配民众的社会价值观限制的结果,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分析中国茶叶出口量锐减的原因,多角度分析阻碍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提出束缚中国商业的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近代以前的交通运输的局限性而非沉重的官方勒索,认为外国商人是在日益为中国商业体系服务,而不是进行控制,通过分析中央政府的财政制度指出清政府未能扶植足以产生工业投资的近代银行体系的原因,等等。上述观点和方法与传统观点有出入或往往被忽视,应予以关注。第八章主要论述了在工业化过程中商人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并通过叙述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兴办过程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析政府对现代工业的赞助、控制、剥削,概括中国近代工业的特点和中国在清末未能建成坚强的工业基础的原因。

第二章“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年”(作者为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大学教授徐中约)和第三章“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1840—1895年”(作者为田纳西大学教授郝延平、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王尔敏)论述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列强对华侵略和中国方面的反应两方面的内容。总体上,中外关系在这一时期(1840—1905)经历了三个阶段:紧张、缓和、再次紧张。书中对于每一次变化的原因、背景、过程、影响都作了论述,并善于结合世界背景加以分析。此外,作者注意论述中国对外关系传统观点及其惰性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例如,传统的“用商制夷”、“用民制夷”、“以夷制夷”政策的应用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制度上的惰性及误解。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的以诚意为基础的对外政策理论表明中国人开始承认“变局”和寻求和平的外交关系,作者同时指出这一“中外和好”的过程恰恰标志着英国在西方对华关系中的统治地位逐渐衰落的开始。1860—1895年,中国的对外政策存在着矛盾的观点,即向西方学习,寻求和平的观点与保守的、排外的、主战的、坚持文化主义的观点。随着与西方交流的加深,民族主义意识逐渐觉醒,出现了国家主权观念,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期间,强权政治,特别是均势观念以及同强国结盟的观念,风靡一时,体现了从儒家理想主义的态度到实用主义态度的变化。而这一转变又与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密切相关:工业化引起了对原料和海外市场的需求,而社会达尔文主义又承认扩张是国与国之间的生存竞争。民族主义、种族优越感、福音传道士的宗教热情无不推动了这一过程。边疆的危机、对外战争的失败及随之而来的瓜分狂潮促使中国各阶层都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从而促使对外政策发生了进一步变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部分出现了与上卷相互矛盾的说法,即自强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法战后越南的丧失[2]或中日战争中的失败[3]。

第六章“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作者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里乌斯·詹森)第七章“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作者为东洋文库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教授市古宙三)和第九章“共和革命运动”(作者为拉特格斯大学教授迈克尔·加斯特),通过与日本进行比较,论述了面对新形势下西方的冲击,清朝统治阶级在最后十年间所作的政策调整及其特点,以及最终将清王朝埋葬的共和

革命运动。相对于20世纪初清政府成效甚微甚至是自我毁灭的政治改革,革命运动无疑是这一时期更为重要的内容。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该书的视角新颖且独特:与以往仅仅强调革命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不同,作者更为关注种种社会变革的影响,提出辛亥革命是比通常所认为的更大的一个非常事件,但它的实际成就比通常所认为的要小。

第十章“社会变化的潮流”(作者为巴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马里亚尼·巴斯蒂-布律吉埃)论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后由于与西方接触的扩大,中国阶级、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与趋势,可视为对下卷内容的宏观分析。

综上所述,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作为一套历史丛书的一部分,本书上下两卷自成体系。与传统中国近代史著作起于1840年不同,本书上溯至19世纪初,充分考察了旧制度的历史渊源,使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过程与作用脉络清晰,便于理解。书中尤其注重阐述近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激烈冲突,并由此出发分析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思想与社会根源。

第二,本书论述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对外关系、思想文化多方面内容,而且注重分析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善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各章在论述中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生动地展现了晚清社会的概貌。

第三,本书注重从世界整体的高度出发,把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看待,兼及与中国联系密切的周边国家的历史,在论述国内变化的同时,着重分析其国际背景,避免了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第四,作者的治学态度严谨,对研究不足和材料有限的问题从不讳言,明确指出。对抱有疑问的观点也总是以商讨的方式论述,以免误导读者。

第五,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加以介绍,勇于标新立异,提出独到的见解。及时指出尚待研究的问题与研究的发展趋势,便于读者了解学术发展前景。

第六,引用材料范围广泛,很多是国内不经见的材料,可与国内所见材料相互补充和印证。但对于近年国内出版的若干新资料,作者限于条件未能及时加以利用,不能有所苟求。书目介绍的设立也便于读者查阅参考资料,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不可否认,作为一套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丛书的一部分,本书难免会有部分观点冲突(如上述关于自强运动失败标志的矛盾说法)和印刷错误(如下卷p.169把“每况愈下”印成“每下愈况”,p.191把“寻求”印成“录求”,p.206漏印幕僚的“僚”字,等等),但其并不对本书的整体价值构成影响。此外本书也存在部分问题,如名词概念的使用地理概念的错误以及地图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各章中独特的问题,前面已经有所论述,此处不一一赘言。

总之,《剑桥中国晚清史》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出书前为止西方晚清历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书中所提新观点,新方法及研究趋势,宜为读者注意与借鉴。

注释:

[1]见下卷p.322,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该书将1895年初夏法国带头声称华南和西南为其“势力范围”,而不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作为这一过程的开端。

[2]见下卷p.123。

[3]见上卷p.544,此为传统观点。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阙维民 剑桥汉学是英国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剑桥大学的汉学与剑桥所在地的汉学1[1]。尽管有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英国汉学是如何地受到“出奇的漠视(Singular Listlessness)”2[2],但近二十年来仍然不断有著述关注着剑桥汉学,它们分别是以欧洲汉学研究为背景的叙述 3[3]、以英国汉学为背景的简论4[4]、全面介绍剑桥汉学研究的文章5[5]以及中国学者利用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汉学资料所写的论文6[6]。此外,作为剑桥汉学研究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1[1] 剑桥大学是英国的主要汉学研究中心 (包括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大英博物馆等汉学研究中心)之一,但座落于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是独立于剑桥大学之外的一个汉学研究机构,所以“剑桥大学汉学”与“剑桥汉学”非同义词。 2[2] 巴雷特《出奇的漠视》1989(T.H.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3[3] H·费兰克“中国研究:欧洲汉学史概述”,M·威尔逊与J·凯利主编《欧洲汉学》(Herbert Franke: “In Search of China: Some General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in Ming Wilson & John Cayley (Eds.) Europe Studies China, London, 1995). 4[4] T·H·巴雷特《出奇的漠然——汉学著述与英国汉学家简史》,伦敦,Wellsweep出版社,1989年 (T.H. 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5[5] 麦大维“剑桥的汉学研究”,《剑桥社会杂志》1995-1996年,第37卷,第62-66页。(David McMullen: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Wide-Ranging Scholarship from a Doubtful Start”, The Magazine of the Cambridge Society, No. 37, 1995-6, p. 62-66);艾超世“威妥玛先生与剑桥汉学百年 (1888-1988)”,(Charles Aylmer, “Sir Thomas Wade and the Centenary of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 (1888-1988)”), 《汉学研究》,1989年12月,第7卷第2期,第405-422页。 6[6] 王庆成“英国起草的‘中日北京8条’及与正式本的比较”,《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79-85页;王庆成“从剑桥大学收藏的刘丽川告示论太平天国与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1-15页。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四世同堂1200字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四世同堂1200 字读后感 四世同堂写作背景: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但作者于1941年就开始准备创作这部长篇巨作,当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 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 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 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 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 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国讲学,直 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制。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一) 他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他以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一幅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他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以满腔沸腾的热血,写下了这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刻 于心的民族记忆。

他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这部伟大的著作,叫《四世同堂》。 这是一部灵魂的屈辱史。日军侵华了,北平沦陷了,人民遭殃了,生活在一夜之间被打乱了,民族一百年来 蒙受的屈辱达到顶点了,形形色色的灵魂也趋势上演了 北平城被日本铁蹄践踏的背后,是卢沟桥燃起的熊熊烈焰;小羊圈胡同里各色人物荣辱沉浮与生死存亡的形象写照下,透露出的是战火对一个民族灵魂的侮辱。全书以 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其他人物的起 伏变化,以小见大,真实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一夜之间,梦魇出现,各色灵魂争相着淋漓上演这是一部灵魂的展现史。这里有如瑞宣般爱家爱国 人士被逼无奈的心理斗争,有如冠晓荷和大赤包以及瑞 丰那位时髦太太般家贼汉奸们丑恶嘴脸,也有如瑞全和 仲石一样不甘苟活于世,对侵略者的屠刀奋起挥舞的反 抗者。祈老人和祈天佑是保守的,小崔、孙七、金三爷,以及桐芳、招弟、高第、白巡长是有善良本性的。李四 爷夫妇的老好人形象在彻头彻尾地淋漓尽现,妞妞至死 不肯吃共和面的执拗,辛酸了一代北平人这些都在老舍 的笔下一一上演,无所事事中透露着愤慨,轻松幽默中 引人深思。 这是一部灵魂的觉醒史。战争激怒了人,也改变了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范文10篇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范文10篇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范文10篇 《解忧杂货店》是一本由东野圭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91,读后感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一):一碗恰到好处的鸡汤 好久没有读东野圭吾了。 《解忧杂货店》在书单里面放了好久好久,终于在这样一个日子里面翻开,就无论如何也放不下了。躺着读,站着读,走路读。倒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翻到了最后,可字句间留下来的温暖却萦绕不散。这大概是最不像东野圭吾的东野圭吾了,甚至有时候觉得像在读村上春树。可也只有东野圭吾,才能把这些人这些事这么巧妙地牵绊在一起。 开头就被这奇妙的屋子给吸引了。老旧的独栋小屋,孤孤单单停地在水边。周遭带着些神秘的气氛。屋子里面的橱窗好久没有擦过了,剩下来的一些小商品七零八落。卷拉门已经焊死,只有后门开开关关。灯光微弱。来自异时空的书信,让善良的三个年轻人也跟着思索解答起来。(这是我想象中的杂货店,和书中描述或者有些出入) 开篇意识到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时,总会想到

《穿越时空的恋人》,那也是一栋水边的小屋,却传递了不同时空的爱情。而这里,变成一间杂货铺,扮演穿越时空的“知心大姐”。因此,难免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即便是东野圭吾,也是有江郎才尽的时候。而越读下去,越发现在这盘根交错的时空里,为这样那样事情烦恼的人们,在各自的世界里彳亍徘徊,却都感受过相同的温暖,最终却又奇妙相遇。 人们在这一封封的信件里,明白自己真正的心愿;三个青年起初的误打误撞,到享受这种被信任,到最后,看到光芒;制造了这场美妙的奇幻的浪矢爷爷机智幽默又善良。单单是有回信——哪怕一句话,就能感受一种被在意的温暖。何况是如此用心的回答。 我们总是在选择,也总是在犹豫。是追逐奥运梦还是照顾病榻上的爱人;是坚持音乐理想还是接手父亲的鱼铺;是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还是放手一搏追求自由。是安心现在的工作还是追逐看不见的未来或者我们心里已经有了一 个答案,只差反复的确认,只要冲着自己的选择努力。 老爷子最后的信好像一碗鸡汤,来的好及时,却一点也不腻人。摘下来给和我一样——还在徘徊的你。相信我们也会有这冥冥之中的缘分。 “以下这段话是给无名氏朋友。 我用老头子的想法反复思索了你特地寄来一张白纸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中国文化史》课程感想

我上<<中国文化史>>课程有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该课程带我畅游其中,了解中国文化,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自己是从古代一路走来,走到今天,终于我懂得了好多好多的,原来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的。这一课堂,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灵魂,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一次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前过节假日时,都不是很清楚它们的由来,只是从老一辈人的口中了解到一点知识。如今,我已大抵了解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流传至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中华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形成了汉民族所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这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如中秋节,我们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人们才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这一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1]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展现的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带有强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歌舞形式、曲艺音乐特点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里不仅拥有共同的民间庆典习俗,同时还拥有是充分张扬地方个性、思想内容真挚纯洁、表现形式浪漫开放,形象鲜明的图腾和神仙崇拜等极其丰富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另外,从节日文化的角度看休闲文化,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祥和安逸;在传统节日中无一例外地张显出汉族文化的厚重,那就是天人和一、喜庆团圆、和谐共荣,因而形成了传统节日的共同习俗。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视角看休闲文化,还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山水文化,寄情于山水是汉民族旅游休闲的开始,千百年来,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从来都是人们真心向往的好地方,在许多名山大川中都留有历代文人、雅士、高道、圣僧的碑刻、居室、观堂、寺院,成为人们观光览胜、谈古论今、缅怀先贤的好场所。再有,不同地域的名山、古镇、村落拥有不同的宗教(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民俗和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娱乐节目,就是祈福、平安。这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和欣赏的,因此,人们在休闲的时刻深深地沉浸在了这种浓浓的情谊中。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休闲文化的母体,其文化的基因是一脉相传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要把它们永远地流传下来。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1.1 崇尚伦理道德;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1.2 注重人文理性;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

晚清来华传教士郭实腊研究综述

晚清来华传教士郭实腊研究综述 刘蕾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作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的一员,郭实腊有着极其复杂、争议颇多的一面。他集传教士、鸦片商助手、外交官等诸多角色于一身,除了主要的传教活动之外,在报刊、翻译、航行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也对这一身负争议的传教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郭实腊,新教传教士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郭实腊(Karl Friedlich Gutzlaff,1803-1851,中文名也译作郭士立、郭实猎、郭甲利、郭施拉、居茨拉夫,笔名“爱汉者”)。1823年加入荷兰传道会,后来脱离传道会成为一名自由传教士。在麦都思指导下学习马来语和汉语,学成后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传教。作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郭实腊在华活动长达二十年,在传教、著书、航行、以及参与鸦片战争等方面都积极热情地参与。关于郭实腊的研究有如下成果: 一、传教士及海外(包括港台)学者的研究状况 据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名录》[1]统计,郭实腊共有汉语著作61部,日语著作2部,暹罗语著作1部,荷兰语著作5部,德语著作7部,英语著作9部,共计85部。并且对每部著作都有一些简短介绍,同时对郭实腊一生活动进行了概括,是研究郭实腊最早的著作。 香港学者刘绍麟《香港华人教会之开基》[2]一书中第三章《郭士立与福汉会》对福汉会的创建与发展作了十分详细的介绍。P. Clarke《The Coming of God to Kwangsi:A Conside 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Karl Gutzlaff and the Chinese Union Duri ng the Formation Period o f t he Ta i ping M ovement》[3]一文指出福汉会重视华人自主,有着特殊的传教理念,其发展时段与太平天国草创时期重叠,因而尤其复杂的历史特性。Jessie Lutz《Karl Gutzlaff,missionsry entrepreneur in early chinese pretesstant literature》[4](《郭实腊:早期中国基督教文化的促进者》)与李志刚《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论文集》[5]三书在不同程度上都对郭实腊及其福汉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同时,赖德烈《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与舒莱脱《郭实腊在华传教工作》也对福汉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也指出了郭实腊的三次中国沿海航行与在鸦片战争期间在华活动对中国的影响。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目前学界对于郭实腊的研究尚无专门的全面的研究著作,多是对其航海、创办《东西洋考》及在鸦片战争中的活动等某一项内容的论述,或者对其著作的整理、翻译与出版。(一)对郭实腊著作的研究 阚红柳《传教士眼中的清代君主—以郭实腊<道光皇帝传>为中心》[6]一文通过对郭实腊

四世同堂读后感(共10篇)

四世同堂读后感(共10篇) 本文是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四世同堂》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其中一个关键词自然是被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鬼子,他们所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以及他们近乎变态的心理,使每一个描写他们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齿、紧缩双眉,但使我钦佩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写,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通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置身于那战雨纷飞的地方。 老舍这部书中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过祁老人、瑞丰、瑞宣、韵梅、钱诗人、小文夫妇、李四爷、白巡长、孙七、小崔、马老太太、常二爷、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民族存亡之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苟且偷安、助纣为虐、卖国求荣的鲜明对照。 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人间百态: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其实日军占领北平后,客观地说,并没有什么令人发指的罪行。没烧圆明园,也没抢故宫,也没有大面积的屠杀等等。但是,他们残害了南京的人民,作为同胞,我们当然非常愤恨,这是正常的,所以看玩四世同堂,我更加确信了对日本人的恨。 随着整本书临近尾声,心中不禁感叹人的本性在那样一个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练后,展现得如此真实,区区一个小羊胡同,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已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3篇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 3 篇 喜欢上东野圭吾源自于他写的一本本经典的悬疑小说,然而《解忧杂 货店》却称不上是一本悬疑小说,更贴切的说是一本哲学感悟的心灵碰撞之书。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1 一家废弃的杂货店,一扇破旧的铁卷门,一个锁得紧紧的牛奶箱??某天深夜却因为3 个小偷的闯入而变得意义非凡。 翻看本书的前两章,你一定以为这是一个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推理故事,期待着作者慢慢揭开谜底。越往后看,你会慢慢意识到这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推理小说,作者叙述的重点也并未放在事件发生的原因上,重要的是离奇事件发生以后的进展。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小说,是每个手握地图却依然不知自己身处何方的迷失者的指南针,更是对未知心存恐惧者的一剂强力的安慰剂。就像书中的浪矢爷爷所说:“很多时候,写信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他们咨询的目的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作者想要通过书中的这些故事表达同一个主题:人生中难免有起伏,每个人都必须在低潮中成长和探索,最后总会有一个答案等着你,无论是好是坏,都有你走过的痕迹,都会影响着你自己和周围的人走下去的步伐。 除了感情上的细腻动人,本书漫画式的场景架构也让人印象深刻。废 弃的杂货店、无心闯入的小偷、不断有信件投入的邮箱、来自不同 时空的信纸、提笔回信的浪矢爷爷 作者不断用文字铺陈出带有漫画色彩的画面。作为通往不同时空媒介的重要道具――邮箱,作为承载情感的书写工具――信纸,在本书故事情节

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担负着启蒙与励志的双重重任,也成为作者表达的出口。 有时伤害,有时相助,人们总在不经意的时候与他人的人生紧密相连。何以解忧?彼此都真诚以待,抱着微小却长存的善意,或许是解忧的不二之法。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2 在人生的岔路口该怎样选择?这个听起来哲学意味颇浓的问题其实活生生的在我的生活中上演,与《解忧杂货店》不其然的相遇似乎拨开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也许是内心的困顿,当《解忧杂货店》呈现在眼前,然后,就是完全不设防的翻开第一页,一眼成痴。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是一口气不舍得停顿地想把构成全书的既独立又丝丝相扣的六个故事看完,但又隐隐为看完之后可能产生的失落感而焦虑。是的,看完书后,我几乎一宿没睡踏实,萦绕在脑海中那弥漫全书的忧伤、无奈和宿命感一直挥之不去。 故事的开头,三个因为偷的车抛锚,只能在天亮之前暂避到废弃的杂货店里的无业青年,无意中在店里的牛奶箱里接到了一封来自于过去的咨询信。原来这个杂货店在三十多年前,是一家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杂货店,晚年丧偶的店主因为一封封求助的来信,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因缘际会,店主去世之后的来信,就这样来到了他们的手中。而那种被人信任和需要的感觉,是他们在很久以来都没有感受过的,因此,他们开始提笔,以“浪矢杂货店”的名义给人回信,尽管错别字很多,语气也粗鲁不文,但是他们和浪矢爷爷一样,是真心对待这些信的。 翔太、敦也、幸平,他们三个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愤怒和抵触的情绪,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8511478.html,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作者:刘畅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11期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老师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等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本书重在探讨现代人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的感悟,内容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笔者被余秋雨老师上的历史课深深地震撼和吸引了。通读此书后,不由得有了一种想法:尝试着将由此书中汲取的灵感和启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一、教学安排——高坡滚石,大胆取舍 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余秋雨老师并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在余秋雨老师看来,中华文明早期的一些文化亮点应特别关注,因为它们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应快步走过。余秋雨老师讲甲骨文、屈原、司马迁等均用四课时,而讲元文化、明清文化等只用一课时,即高坡滚石型,前详后略。当然,余秋雨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像中学历史教师,既要考虑课程标准,又要顾及联考、会考等。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是新课程历史改革的重要理念,“用教材教”提倡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高一历史教学内容繁多,如何取舍一直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历史课教学既要纵横古今,又要突出重点。如何判断重点?首先,坚持客观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其次,坚持自己的判断,做个性化的整合。最后,坚持以生为本,重点讲解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问题。 二、教学形式——深度碰撞。有效讨论 对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这样的历史场景,笔者一直心向往之。遥想那时,大师云集、百家争鸣、谁与争锋。当我读到《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时大有怦然心动之感。余秋雨老师的教学形式比较特殊: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师生讨论,课后师生间会进行“闪问”、“闪答”。余秋雨老师的讲解和总结总是精练和开放的,而不是简单地呈现结论。这里是灵感与智慧的深度碰撞,这里对历史的集体思考生成了一个个风生水起的文化现场。反观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仍存在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虚假繁荣”,如此深度的讨论景象则非常鲜见。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笔者的思考和尝试如下:首先,充分动员。通过动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简单准备。多在周末或节假日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最后,求同存异。我们把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作为讨论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民主的氛围和研讨的价值。 课堂讨论实例:关于陈独秀的评价(材料略)。

四世同堂读后感1500字

四世同堂读后感1500字 老舍的《四世同堂》与《骆驼祥子》、《茶馆》一样值得细读,它是一部向读者朋友展现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下面是XX为大家搜集整理的。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这部百万字的巨著描述了卢沟桥事件爆发的一九三七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间北京普通市民遭受到的残酷压迫与统治,以及他们面对生与死的自尊与自省。这部小说的创作始于一九四三年,当时老舍住在距重庆不远的北碚,写一些宣传抗战思想的短篇小说和剧本。在战争爆发之前老舍就打算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反映旧家庭因社会变化而引起的变革。 一九四三年底,老舍夫人设法离开了被占领的北京,带着孩子历尽艰辛来到重庆。在夫人的叙述中,老舍了解到日本占领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苦难遭遇。于是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希望能借此传播抗战的力量。他从一九四四年开始写作,但由于生活不稳定,健康状况差,包括不时发作的疟疾,还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将小说分为三部出版。一九四四年下半年开始,第一部以《惶惑》为题在重庆一家报纸上连载,一九四六年稍晚,这一部和第二部《偷生》合并,分为上下册在上海出版。一九四六年三月,老舍和曹

禺应邀赴美,在那里老舍完成了小说的最后一部,并和艾达·浦爱德合作完成了英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老舍返回国内并促成了第三部《饥荒》的发表。 小说所述的故事发生在北京一个距护国寺不远的"小羊圈胡同"。祁家守旧的祁老人与儿子天佑、孙子瑞宣、瑞丰、瑞全及曾孙小顺儿、小妞儿四代人同居一院,这四代人中的上下两代人分别代表了新旧两个世代。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他也认为只要准备一些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尽管自己只是平头百姓,心里却总忘不了把人严格的地分为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呤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祁老人的长孙瑞宣大致也属于老派市民,但他是较年轻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锐的矛盾。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也有某些现代意识,但他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大家族的长孙,在他身上体现着古老的北京文化在现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范文5篇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范文5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忧杂货店》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范文5篇(一) 《解忧杂货店》是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一本金典小说,喜欢小说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探寻着凶手与真相。但我觉得它不仅像一本悬疑小说,说的更合适些这本小说更能体现作者对哲学的理解,从中我们读者也能学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从这本小说中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选择,我们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必须要选择其中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要相信自己做的选择,如果成功了我们自然会为自己感到庆幸,但是如果失败了也没必要伤心,因为即便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你也不一定就会选择正确。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在我们清楚自己面临的环境和基础上做出的,肯定也是当时我们所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所以即便是失败了我们也应该无怨无悔,世上没有后悔药,纵然让我们再选择一次,谁又能保证自己的选择一定可以带来好的结果呢。 我认为无论我们人生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相信自己,无怨无悔

的走下去!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范文5篇(二) 从中学就开始说要看的解忧杂货店一直都没有完成,电影版本都出来了还是没有看,现在终于完成了阅读,心情很舒畅,不过不是阅读完后的成就感,而是故事延伸的寓意令我感到舒适。如果不看结尾的话还以为是散文小说合集。每一章都有每一章的故事,看似毫无头绪的一个个故事,但始终围绕着浪矢杂货店这个主题在讲述,或者说是线索。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它积极的励志的意义,可以说是同时在象征着一些人生的道理,我很受用。从奥运会选手月兔挣扎在奥运梦想与(绝症男友)爱情、鱼店音乐人克朗徘徊于职业歌手与继承鱼店家业、热爱披头士乐队的浩介成长路上的爱憎分明、真正的解忧杂货店创始者浪矢雄治对生活和询问者的责任、迷途的小狗晴美追逐人生目标的曲折、到最后三个偷窃者通过杂货店的自我救赎。他们带给我的是治愈。月兔的故事其实在讲,有时即便心中有真正想做的事,也会因害怕失败而找各种借口忽视,最好的借口就是为了重要的人不得不放弃,似乎只要不是自己的原因,心头的重担就能减轻一些。然而,这终究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事实永远不会因为转念而消失。 克朗象征着社会中那些努力了一辈子也未曾出头过一次的人,可是克朗的结尾是他留下了比生命更长久的影响人心的作品。是的,只要还有力量,就有一丝希望,而人生的价值就在对方的心意与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中逐渐成形。爱憎分明的浩介戏剧般的人生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体验到的,但结合他的结局,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的影响。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剑桥中国晚清史》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无论从历史轮廓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成长历史中,其实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因而,读这一时段的历史,不是要了解这一百年里,这个国度曾经发生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都很清楚发生了什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这些事件以及参与这些事件中的人物,我们的历史教材已经讲述了太多,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学习,需要的是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

《中华文化四十七课》读后感

成长 ------读《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有感 一开始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看这本书的,但是不得不感谢有这样一个任务,因为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静下心来看书真的是一种享受,因为忙忙碌碌近半年,这是上大学以后第一次认真看一本书,认真的尝试静下心来。 避开书本身的内容,我的感受有两点:首先,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解读文化的方式,即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通过提问和答问的形式来阐释文化的要点,使书不那么枯燥;然后,不得不说北大的学生是真的牛,对于博大精深的各种文化总能解读一二,语言表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很清晰,在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文化人的气质,看到这些我只能掩面自羞然后在那一瞬燃起奋发图强的热情。 前面都是因为读书所产生的一些附加的感受,也算是一点点的成长吧,现在才是看完这本书以后真正的感受。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似乎是一个不太陌生的词汇,但是其实真正的对文化的本质我们的了解少之又少,关于它的起源,关于它的发展历程,关于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特色和亮点,真正可以说真的理解透彻的恐怕只有那些文学大师了吧,所以在看到第一章中,余秋雨将文化的起源比作是童年的歌声时,我就觉得可能跟着这本书我会和它一起成长了吧。 看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章《童年的歌声》和第

七章《世界性的老子》。 在第一章中余秋雨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记忆,最好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应该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开始,因为中华文化是在诸子百家的背景下展开的;有人说应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因为对于文化的记忆来自于生产生活,而物质是记忆的基础;还有人说美丽的神话传说才应该是文化的开端……余秋雨先生说文化的开端是一个文化被唤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充溢的是文化童年的歌声,而这歌声来自于甲骨文。在这个有关于甲骨文的探索的故事中,我记得这样一段让人内心一热的话“牺牲的形态可能是悲壮的,比如像王懿荣;可能是窝囊的,比如像刘鹗;可能是无奈的,比如像王国维;也可能是怪诞的,比如像罗振玉。这些中国现代学者的生命,成了一种祭坛前的供奉,而中华文化的童年歌声,却被大家听到了。”或许就像第二章的标题一样,文明在冥冥之中是一种诅咒,它的神秘莫测就像是埃及金字塔前面的狮身人面像的微笑一样,神秘也让人敬畏,也正如同惠特曼所说的一样“文学的魅力是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在一起。”至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或许不是靠已经获得的结论,而是靠永远的悬念。但是不得不说那些为了文化而献身的人是多么的伟大,他们用倒在血泊的巨响谱出一曲文化童年的歌声,唤醒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记忆。 关于文化的记忆或许现在说的最多的就是先秦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庄子等,但是余秋雨先生最最尊崇的

四世同堂读后感高中800【四世同堂读后感600字】

四世同堂读后感高中800【四世同堂读后感600字】 【导语】老舍的《四世同堂》主要是祁家的生活为主线,以北平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为辅线,真实的再现了北平沦陷后的社会现状。 一口气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无悔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中国作家,之前也不过看过他的话剧茶馆和几个短篇,‘马裤先生’、‘抱孙’、‘眼镜’...他那不着痕迹的幽默让我 __折服,他笔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画肖像,看似夸张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却又发现如此神似。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可是却也会一代代遗传到今天的我们身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笔下,总会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让人掩卷深思...... 记得《四世同堂》是在自己小学时代第一次读的,不过那时候体会不是很深,很多情节已经不记得了。现 __电视一台正在热播《四世同堂》,勾起我许多感想,决定重读一遍原著。 花了3天时间,终于把《四世同堂》读完了,很受感触。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固执,每次和朋友争论对日本人或美 __看法的时候,我的说辞会那么偏激。尽管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使用他们的产品,但是想要从我嘴里吐出一句赞美他们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没说过他们一句好话,因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热血的纯粹的中国青年。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让我明白了我们自己民族所受耻辱的历史,记住了自己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会让自己的下一代明白这段历史,记住这种仇恨。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3篇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3篇 其实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买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 我这种一部恐怖电影没看过、一本侦探小说没读过的热爱生活、希冀世界和平的暖心正能量小姐自然不是东野先生那些推理虐心小说的粉儿。 大概是想看一下自己的延展性有多大,适应新事物的能力有多强,才买这本书。毕竟,自负如我,我不热衷于读任何翻译的文字,认为那是没灵魂和丢灵气的傀儡,而感情动物的我,又不擅长任何逻辑推理,更受不虐心。 不过只看第一章的前几页,我就倍感故事的引人入胜,断定这定是个精彩的故事。 几个的运气坏到家的小贼,胆小如鼠,偷东西,没走多远,车子就抛锚,一行人躲进僻静街道里一处荒芜废弃的老房子里,不想却搭上时光的列车,于不经意间走进若干人等的或平凡或短暂或匆匆但却真实的生命里。看着他们在浪矢老先生的破旧宅子里笨拙而绞尽脑汁的给不相干的人回复着信件,不由得想到“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卑鄙不堪的人的内心深处,都可能是一捧暖暖的心和一腔热忱真挚的爱。 作者从几个小贼写起,串联起若干看似毫无交集的人生。即将参加奥运会的女孩为给身患绝症的男友圆梦而备战奥运会,心

里却种种不舍,在爱情和事业间徘徊;为心中的音乐梦而退学的 男孩,远离故乡,却在诺大的都市里举步维艰,而重病的父亲却 在家族店铺倒闭的困境里义无反顾的支持他不要放弃;于优越环 境里长大的热爱披头士的男孩,遭遇家中变故,负债累累的父亲 带着全家潜逃,而男孩却在半途中挣脱亲情的羁绊,义无反顾的 离开。还有为解决养父母的经济危机而选择白天公司坐班,晚上 陪酒为生当的署名“小狗”的女孩。 他们将烦恼投进牛奶箱,期冀着隔天杂货铺老爷爷的回答。 而浪矢老爷爷说,当人们投下信件的时候,心中的地图虽是空白的,却未必没有答案,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想寻求支持,确认自 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隔着尘埃满满的光阴,小贼们收到一封封来自于过去的信件,而他们笨拙写下的真诚回复穿过时光的走廊,也在不知不觉的中 改变信箱那头的人生。 如果只单纯是这样几个故事的拼接,那么小说便毫无精彩可言。奇妙的是作者将几段不相关的人生串起来,每个故事里的人物,都在冥冥中和浪矢杂货铺还有孤儿院“丸光园”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每个人看似纯个人化的选择背后,却勾勒出最后的命运。命运之玄妙就在于你在不经意间做出的这样或那样的选择, 间接影响着他人的人生。那些看似卑微的生命背后,也可以是一 颗伟大的心,而留给这世界的也绝不是惨淡的光。 奥运女孩静子最终没有入选奥运阵容,而命运弄人,阴差阳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 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中国文化:复兴古典同济天下视频课尔雅满分答案

中国文化:复兴古典同济天下尔雅视频课答案1.1 1 以下哪句话不是《毛氏大序》中的表达?(C) A、诗者,志之所之也 B、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C、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2 历代《诗》学争论的分歧或可简单总结为(AB)。 A、小学训诂层面争论 B、大学义理层面争论 C、今古文争论 D、汉宋争论 3 柯小刚认为古今《诗》学的大分歧涉及(CD )。 A、《诗经》成书年代 B、《诗经》的作者 C、《诗经》性质 D、读《诗》的方法

4 柯小刚认为重建《诗》学首先要提的是大学层面的义理问题。(√)5 柯小刚认为,《诗》中只有儿女情长。(×) 1.2 1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作者是(D)。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洛克 D、亚里士多德 2 王船山《诗广传》论《关雎》言(B)。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性无不通,情无不顺 C、圣人达情以生文 D、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 3 李翱是(A)文学家,著有《复性书》。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4 柯小刚认为《诗经》所记载的内容同社会道德和国家政治没有关系。(×)5 柯小刚认为,诗风正则道德行。(√) 1.3 1 柯小刚认为,宋人疑《毛诗》主要立足于(C)。 A、文字 B、政治 C、教化 D、真实性 2 柯小刚认为,清人疑《毛诗》主要立足于(D)。 A、义理 B、政治 C、教化 D、学术

3 《诗》之为经奠定于孔子的编订和削删。(√) 4 柯小刚认为,后世的经学讨论日趋繁琐。(√) 1.4 1 宋人疑经是认为《毛诗》的(D)还不够。 A、艺术化 B、义理化 C、文学化 D、道德化 2 现代诗经学者认为,我们不需要《诗经》体现出的(B)。 A、文学价值 B、道德观念 C、艺术风格 D、历史风貌 3 柯小刚认为,出版于1931 年的《古史辨》是现代疑经的先驱。(√)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