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道”思想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按字面理解: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
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道”与“无”同意,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
“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改造和创作。
老子认为是道。
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道”尽管是恍惚不明,却是有情有信、有精有物,因而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存在。
这种存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自本自根”表明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自古固存”表明它在万物形成过程中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表明它只按自身规律运动并且永无休止。
这样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真实状况,即是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
总而言之,“道”自身是绝对超越的,但又在具体事物及其关系之中。
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说的是“道”与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似乎说明“道”与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但“道”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
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
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就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
老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与仁爱的,让万物自生自灭。
《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老子发现,正是这种不仁,才是道之所在,隐隐约约中,似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才是至仁至善。
所以老子接着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意思是说圣人应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自己为中心,对百姓的最大负责,就是让其自然发展,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之道。
综合起来,老子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圣人也就是决策者,应当以天下为重,以大道为先,尽量不以自身喜好为标准,不偏不倚,才是决策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那么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老子的思想核心,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化三清是什么意思老子化三清,是对道的延伸,道的发展,道的未来。
其实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并且以它的宽容包容着所有的事物。
老子以道来阐释世间万物的来源,在他看来,道演化着万物,然而道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
就像人的生命那样,来的很自然,去的时候也很简单。
所谓的道法自然,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自有它存在的原因。
就如同所有的事情的都有两面性,正反两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都不以任何人而改变。
既然世间的万物都能相互转换,又何必担心祸福呢?因为祸福是相依的。
人世间的万物都是有和无的共同体,所谓的无相生,就可弥补世间万物的有无。
而所谓的天的道,不过就是天的自我衍生的自然法则。
百姓不会轻易地讨论死亡,是因为上天给了他生的厚念。
道家是有着三清原的,即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家上神。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阅读答案

《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的思想。
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
他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
”同样的,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
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
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
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
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
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
他主张不可过分的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
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
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
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
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
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
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
“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
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然“道”在⽼⼦的思想中有两层意思:⼀是宇宙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为,“⾃然”是⾄⾼⽆上的。
所谓“⾃然”,就是“⾃然⽽然”,也就是没有外⼒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它既应当包含所有“⾃然”的存在,也应当包含“⾃然”运⾏的规律。
就“道”⾃⾝来说,就是⾃⼰如此之义,⽽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然⽽然地演化之义。
在⽼⼦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源于“道”。
“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认为“道”产⽣万物有个过程,“道⽣⼀,⼀⽣⼆,⼆⽣三,三⽣万物。
”[1] “道⽣⼀”,即“道”⾃⽣,“⾃本⾃根,⾃⽣⾃成”;“⼀⽣⼆”,即“道”分化为阴阳⼆⽓;阴阳⼆⽓的统⼀叫做“冲⽓”(冲虚之⽓),由阴⽓、阳⽓、冲⽓三者产⽣了万物。
道是万物起始的源头,也是宇宙万物⾃然运⾏的规律,万物皆和谐统⼀于道。
“道”是宇宙间⽣成万事万物的⾃在本体。
⽼⼦⽤“⼤盈若冲,其⽤不穷”(《⽼⼦•四⼗五章》)论述了本体、本原同是“道”的思想。
“⼤盈若冲,其⽤不穷”的“⼤”,也就是“道”,“道”的表现是“冲”。
“⼤盈若冲”说明空间并⾮真空,⽽是充塞满了物质的空间。
《⽼⼦•⼆⼗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名之⽈⼤。
⼤⽈逝;逝⽈远;远⽈反。
”可见,《⽼⼦》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统⼀原理,⼜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在这⾥明确说了“道”是“先天地⽣”的⽆、有混成之物。
混成之物遍布空间,“⽆”、“有”处于运动状态,永不停息。
“道”纯任⾃然,它⽣成世界万物,没有任何⽬的性,⽽是⼀种“⾃在⾃为”的结果。
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道”“独⽴⽽不改,周⾏⽽不殆”,不停地运动,永远都不会改变。
《⽼⼦》认为,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直处于变化之中,不是永恒的,但“道”却是绝对不变的,也只有“道”是永恒的,“道乃久”。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他的道论为基础的。
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1,道是和谐的老子认为,道是本原,道生万物,它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两性的变化是有序的,所谓“阴阳相推”,就是指阴阳的有序变化。
道就是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道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道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
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它是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和谐关系。
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就是说,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事物的影象;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远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即阴阳的和谐关系。
总之是说,道在表面上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却是有序的,和谐的。
道是和谐的,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王弼解释上句说:“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
老子的话告诉我们,和谐是道的规律,认识了和谐就能够认识道的无形,道的玄妙,道的规律。
这是有智慧的表现。
道的运动是和谐的循环运动。
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道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的。
周而复始的循环圈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结构。
再者,运动过程也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是有序的,和谐的。
运动从起点开始,逐渐离开,越离越远,到了一定限度又反回来,回到出发点,由此构成一个环形结构。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下面将对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1. 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越个体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
道是一个抽象而不可言喻的原则,包含着万物的本源和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演化,实现内外的和谐。
2. 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操纵会干扰自然的发展,造成无谓的痛苦和不安。
相反,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遵循物自有道的原则。
老子认为,在无为中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自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万物的根源。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反对过度的人为干涉,主张顺应社会和自然的演化,实现和谐共生。
4. 反人为:老子批判了过度的人为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的产生。
反人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需要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而放弃个人的私利。
5. 非行:老子主张追求心灵的清静和虚空。
他认为,心灵的平静和虚空能够使人摆脱欲望和执着,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非行是一种放弃表象和追求真实的态度,通过反复的省思和沉思,可以突破表象的束缚,找到真实的本质。
6. 道德:老子提出了道德给予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道德不应当是外在的规则和法律的束缚,而是内在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基于内心的善意和正直,而不是外在的惩罚和威胁。
总之,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
他强调了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发展,反对过度的人为努力和欲望。
他提倡心灵的清静和非行,以及追求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老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中心,强调自然和谐、无为而治、虚静无为等观念。
以下是对老子核心思想的详细阐述。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家学说的基石,主张合乎自然、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超越了人们的认知范畴,是无穷无尽的存在。
同时,他也强调道是无形无象的,不能被人们的言语所描述。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与之和谐共存。
而实现与道的和谐,就是无为而治的关键。
所谓无为而治,是指人们应该采取不强求、不执着、不干预的态度。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人们的过度干预和不必要的活动。
他主张人们应该抛弃奢望和私欲,从而不干涉自然的发展。
只有保持虚静的心态,放下欲望和功利,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应保持谦逊、忍让、自律的品质。
只有如此,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社会秩序才能保持稳定。
在经济方面,老子主张简朴生活和重视自给自足。
他反对人们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认为这会导致社会不公和道德堕落。
他主张人们应该满足于基本的需求,保持谦逊和节制。
此外,老子的思想亦对政治和治理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他主张国家应该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不干预社会的自主发展。
他认为,过度的政治干预和统治者的专制行为只会带来社会的混乱和冲突。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融合了道家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的思想在道家学派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全球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当代人来说,我们可以从老子的理念中汲取智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0至2011学年度第1学期)题目关于《老子》中“道”的思想探讨科目中国哲学专题研究姓名专业中国哲学入学年月2009年9月关于《老子》中的“道”思想探讨摘要:在天地万物中,物的呈现形式是形形色色和方方面面的,各种物也有各自不同的功用和体性,“在《老子》看来,它们尽管形态各异,但是作为物的一个生长过程或者变化的规律来看,总是表现为从‘道’这里作为总规则或者总根源的。
道作为一个本体的存在,产生出了万物,但万物又不能离开道而独立存在,不论何时何地,所以还必须要或者说是有责任使万物发展,因此,这种产生与维护发展之间就是一种前因后果的关系了。
这反映出了天地万物变化和发展的总根源和总原则。
关键词:道,本体,化育我们知道,《老子》又叫做《道德经》,所以说,在《老子》中,道和德是分不开的,它们在《老子》中是作为万物化生的根据所在的。
在天地万物中,物的呈现形式是形形色色和方方面面的,各种物也有各自不同的功用和体性,“在《老子》看来,它们尽管形态各异,但是作为物的一个生长过程或者变化的规律来看,总是表现为从‘道’这里作为总规则或者总根源的。
道作为一个本体的存在,产生出了万物,但万物又不能离开道而独立存在,不论何时何地,道总是存在事物之中的,在德的润育下成长和发展,使事物表现出了各自的形态”;1所以说,事物的发展是离不开道和德的化育的。
所以说,《老子》里面的道就是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根源所在或者说是一个总规则。
“说它是天地万物变化总根源,是从道能产生天地万物的这个角度说的,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在。
说它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规则,则体现在德能够维护天地万物的生存与发展”,2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
道化生和产生了万物,是说有道先生成万物之后,为了使万物达到发展的状态,所以还必须要或者说是有责任使万物发展,因此,这种产生与维护发展之间就是一种前因后果的关系了。
这反映出了天地万物变化和发展的总根源和总原则。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这个产生万物的道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或者说,道是一个具体的客观存在着的形态呢还是一个看不着的但是确实又客观存在着的形态呢?在《老子》中,他有具体的描述。
1 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2 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二十一章)在这段话中,《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恍恍惚惚的存在物,天地之间,都要以道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则,所以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因此,作为道它以一种恍惚的状态存在着,即若有如无的意思,不能明确的表达它的存在方式,因此说是恍惚的。
但作为恍惚的存在,其中又有“象”,在这个恍惚中,里面确实好像又有实在的物体存在着,作为道,很深静幽怨,神秘不可测,然而在道之中又存在着信,从天地产生之后,到就这样存在着。
对于道的形状,《老子》中也有具体的描述,他说:“大象无形”(四十一章);作为道,它是有象的,但又是没有形状的,所以说无形,人们无法把握它的形状,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存在着。
它以自己恍恍惚惚和有象无形的方式存在着,《老子》认为,这不能成为一种具体的是在的存在,而只能作为一种融合了众多状态于一体的存在,所以在《老子》第二十一章里面又说:“混而为一”;但是我们优惠看到,虽然道的存在是恍恍惚惚的,但这个道中已经包含着所有的东西,材料,形式,因此,生存之道是一个真正的和可信的。
因此,“老子的道是不是一个观念性或者意识性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精神,比造物主神,或者神的精神。
如果说道是作为一个概念的话,然后问:一个纯粹的概念性的东西,怎么可以从出生到宇宙中的一切呢?和宇宙中的一切都必须遵循它并重置?因为道是一个既有象的存在但是又没有形状的存在物,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存在了”3,所以它是不能够确切的用文字和预言所能够表达出来的。
接着上面的问题,《老子》在第二十一章里面又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传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话,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瞰,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二十一章)作为产生天地万物并能化育天地万物的道来说,我们是不可以直接用名称和语言来表达和描述它的,如果说非要用语言表达的话,那么它就所表述出来的也就不是那个确确实实存在着的道了,因此,在《老子》开篇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按照这个意思,我们可以说,对于道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3 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7页。
我们只能用非的方式进行回答,如果问道是什么的问题,也只能从道不是什么的这个一个角度回答,这是符合道的原意的看,如果非要回答出个道是什么的话,那么这个所说出的到就又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道了,而是我们所能看见的或者说是具体存在的一个物体了。
那么,“作为这样一个既没有形状也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的东西,它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存在的,是作为一切事物的根本的”;4对于这样一个确确实实存在但又不能有名称表达的存在物,那么怎么来形容或者称呼它呢,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或者很勉强的意思下,《老子》认为,就勉强的先把它叫做是“道”吧,因为再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面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但是这个恍恍惚惚的道,它既然没有名称,但是又是所有“对象”和事物的基础和根本。
“在《老子》看来,辩证的性质是一个万物生长和发展,并调用它的一般作用和根源上来形容它的话,只能用一个字,即‘大’,”5但《老子》觉得自然作为万物的生成和发展的一般源路,不存在任何人的指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是没有任何意识和宗旨的指示的,因此,说“大”,只是一个称号,“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便是《老子》对这一思想的具体表述。
但无论怎样说,作为道的存在它是以“大”的方式被形容的。
在某种意义上或者同一个意义上说,说道是“小”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前所述,道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和“本”。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事物总是从小到大,从细到粗。
在这个角度上说,道不是“大”,但一切从这种浑然为一的存在,这是“真正的道。
从“道”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意义上看,道就是虚,但是它又确确实实的存在着,能够包含着一切,可以形容为最大的集装箱,对于所有事物的生产和发展的“可能性”,它的“真实”,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时遵循的道:你不能对道的一般原则的违背。
可以看出,道给予了万物以生命,又对于生物给生活和发展空间的事情,但道对所有的东西规范,指导所有的东西。
道是“动态”和“静态”也就是实和虚的统一。
根据这个原因,可以看出道即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
道是万物的根源,从这个方面说道是“静态”的存在方式,化育生命的东西,但是,道又是包含着一切事物的,对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化育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的道又是“动态”的。
“道”的主题是“大”和“小”,“虚”和“现”,“行”和“静”的统一体。
如果从深层次的本体的角度上讲,道是第一世界的存在,在宇宙客观存在的物质生育一切,但“道生物”,从现实的一切事物的地方4 王英杰:《自然哲学——老子生存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58页。
5 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页。
是不同的,是这个“物”生育原始宇宙的一切,“一切都在宇宙中,由于道已道的出现和存在,是生育万物的原料,是万物之源。
作为宇宙本原的产生基础可以说是道的一个特征所在。
作为道的第二个性质就是能够将有和无统一起来”;6没有,陶出生万物的初始状态存在;道生育万物,最初的生成状态。
这样的话道产生了宇宙中的一切;道,生成所有的初始或原始的真实状态。
体和用是古代哲学中常用的一对范畴,从体和用的角度讲,无是事物产生的最初的源头或状态,是以无作为道的本体。
所有的一切,说:道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的,并且难以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存在。
道是形而上的存在。
《老子》中的道,是作为恍惚存在的,即没有形状,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但是这种没有形状的存在物在《老子》看来也还是存在的,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存在物在他看来也是存在的。
所以说,对于道的是否存在是不用怀疑的。
只是这种存在物作为终极的和万物的源泉,是不同于其他万物的存在形态的,用《周易》里面的一句话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道是以形而上的方式存在的。
所以,综观道的特性来说,它是恍惚的,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是不同于实际事物存在的,是无,所以,用“无物”来表达《老子》的道,是比较恰当的。
无物之物就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了,作为天地间万物的存在是形而下的,而对于道来说就是形而上的存在了。
“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把天地万物叫做‘在者’,道就是‘在’。
道的作用下,使万物成为了在者,对于道本身来说却不是在者。
道是不同于在者的在,它不肖于任何在者”;7所以,道与物的形上性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1]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2] 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3]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
[4]王英杰:《自然哲学——老子生存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35页。
[5]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页。
[6]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
6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
7 王英杰:《自然哲学——老子生存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