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古镇文化资源_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合集下载

依托古镇地域优势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依托古镇地域优势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依托古镇地域优势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摘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综合实践课程的成长离不开乡土地域文化,古镇安昌成长起来的四好少年必然要留下深刻的名镇文化的烙印,培养具有“青石板”特色的四好少年是安昌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建设追求的目标。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的命名,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依托古镇地域优势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工作大有可为。

关键词:地域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一、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我校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名镇。

安昌是首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被命名为中国魅力乡镇。

作为绍兴师爷的荟萃之地,安昌具有浓厚的师爷文化气息。

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生活在古镇的广大学子同样踩着古镇那幽幽青石板,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探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那块块青石板。

“青石板上脚步叮咚”,奏响的正是古镇学生自我发展之音。

为了更好地做“古镇地域文化”这篇文章,我们以“青石板”命名,挖掘它的人文含义和特有内涵,通过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与学校教育的结合,通过学校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体味古镇安昌的风情、体验古镇安昌的发展,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目标。

二、实践活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雏鹰争章雏鹰争章活动是遵照江泽民同志所作的“五自”题词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标的激励性和自主性的实践活动。

结合《纲要》的贯彻实施,深化雏鹰争章活动机制建设,重点抓中队争章活动的规范和活跃。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青石板星级手册”,就是利用其中的“青石板争章”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将各课程的活动要求与学生的“争章”要求进行结合,如二级主题“我们的学校”中的“绿色之家”,即为学生要争取的“绿色章”,“手艺课程”中的各项手艺,即为学生争章中的“手艺章”,“艺术课程”中的各项艺术才能,即为学生要争取的“才艺章”。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一、引言地方特色资源是指特定地域内独具特色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等。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方法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的重要性1. 丰富课程内容地方特色资源丰富多样,蕴含丰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社会资源,可以为学校课程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案例。

北京的紫禁城、西安的兵马俑、成都的熊猫基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资源。

结合这些资源,可以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本地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链接感。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地方特色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积累和成长。

三、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方法1. 整合课程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整合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地理环境等,设计出符合本地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观考察、项目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借助外部资源学校还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企业等,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学校可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摘要:乡土红色资源是在战争革命年代,是国家伟大的共产党人,以及爱国先进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是极具革命特色和精神内涵的资源。

乡土红色资源蕴含着国家的丰富的历史记忆,传授刻苦革命精神,培育国家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应充分利用乡土红色资源,对校本课程进行创新和开发。

本文依托乡土红色资源,对开展发乡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乡土红色资源;校本课程;红色精神引言:伴随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度,乡土红色资源被愈发重视,开始逐渐应用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其价值也愈发重要。

乡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珍贵资源,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依托地区乡土红色资源,合理应用开发到校本课程教学中。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以学科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建设为媒介,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对于创新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一、乡土红色资源在初中教学应用的意义乡土红色资源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代中学生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用红色文化鼓舞中学生努力奋进,爱国爱党,让他们肩负起传承先进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责任。

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发扬中学生爱国主义和传承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充分挖掘乡土红色资源精神内核,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

中学生处在形成道德准则和社会认知的活跃时期,根据这一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准则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

乡土红色资源以每位感人的英雄事迹做载体,对课程教学来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切中学生的学习现实,教学内容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校通过开展乡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促进中学生对乡土红色资源产生责任感和认同感,促使了他们自觉发扬革命精神的使命。

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乡土红色资源的感染,树立学生远大人生目标,坚实革命思想,深度挖掘乡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使特色校本课程高效建设。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乡村文化逐渐被淡化和遗忘,许多老街文化也走向没落。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根,建立乡土意识,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乡土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从而达到弘扬乡土文化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挖掘老街文化老街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

老街文化包含丰富多彩的民俗、建筑、宗教、历史等元素,反映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

要想挖掘老街文化,就需要深入挖掘老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搜集老街的遗产和风土人情,发掘老街的独特魅力。

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搜集老街的历史资料,了解老街的建立、演变和兴衰。

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老街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居民生活等情况。

可以参与老街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深入了解老街的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及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都是挖掘老街文化的重要途径。

还可以开展老街文化的挖掘活动,包括老街文化的摄影展、老街古建筑的维护保护、老街旅游宣传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老街文化,提高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为了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的教学中,需要开设乡土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是指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意识。

可以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中,向学生介绍老街文化的特点、价值及其在乡土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乡土考察、家访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老街文化。

可以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乡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老街文化、乡村音乐、民俗传统、地方美食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校开展乡土文化节,邀请老街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举办乡土文化展览,让学生亲身参与增进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

挖掘乡土资源,创建特色课程

挖掘乡土资源,创建特色课程

挖掘乡土资源,创建特色课程发表时间:2017-11-15T14:46:02.2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8期作者:李鹍[导读]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实教学内容。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443601摘要: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实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这一课程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校课程。

关键词:乡土资源特色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彻底否定了“教材就等于资源”的教学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实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发挥这一课程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建特色校本课程。

一、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关注学校内外部的可利用资源,以乡土资源来开设校本课程。

乡土资源包括学生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秭归县归州镇素有“三峡咽喉”和“水陆交通枢纽”之美称,历为“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北扼兴神,南达巴长”的水陆之要冲。

归州是一个文化古镇。

古镇香溪,古为“夔城”,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

古城归州更是文化厚重,历为州治、县治所在地。

归州新镇积淀了丰厚的屈原文化、移民文化、峡江文化、柑桔文化,赋予了新镇浓郁的屈风楚韵。

归州镇是革命烈士夏明翰的故里。

这些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透了学校文化底蕴。

我们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就要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从而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主题内容。

校本课程只有与校内外资源相整合,才能拓展师生的视野,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幼儿园千年古镇风情教案

幼儿园千年古镇风情教案

幼儿园千年古镇风情教案幼儿园千年古镇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千年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了解千年古镇的传统建筑、风俗习惯、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特点。

3. 提高幼儿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4.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1. 千年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千年古镇的传统建筑、风俗习惯、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特点。

3. 千年古镇的旅游资源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千年古镇的美景,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主体环节(1)千年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教师向幼儿们介绍千年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幼儿明白千年古镇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和历史。

(2)千年古镇的传统建筑、风俗习惯、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多种方式向幼儿展示千年古镇的传统建筑、风俗习惯、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特点。

如千年古镇的长廊、水车、吊脚楼、青砖瓦房等建筑;民间工艺品如苏绣、江南扇、木雕等;还可以让幼儿亲手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如剪纸、折纸、绣花等,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3)千年古镇的旅游资源和保护措施教师向幼儿们介绍千年古镇的旅游资源,如古镇的景点、美食等。

同时,要引导幼儿了解保护千年古镇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幼儿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3. 结束环节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千年古镇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并鼓励幼儿们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表现。

2. 课后布置采访任务,让幼儿走进自己所在的城市,搜集文化遗产信息并分享给小伙伴。

3. 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资料1. 千年古镇的历史照片和故事书。

2. 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展示。

3. 工艺制作材料和工具。

4. 视频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注:该教案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随时根据幼儿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文化作落霞晕染,“校本”化孤鹜齐飞

文化作落霞晕染,“校本”化孤鹜齐飞

文化作落霞晕染,“校本”化孤鹜齐飞发布时间:2022-02-21T08:32:46.3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46期作者:鲍常飞[导读]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谈前童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小学315636前童小学地处前童镇。

前童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要说前童小学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方孝孺先生在前童讲学而闻名四方的“石镜精舍”。

前童人知礼仪、懂孝悌,因此方孝孺先生称赞前童为“诗礼名宗”。

在探索古镇文化特色办学过程中,学校紧密结合办学传统和发展需要,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计划,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打造“古镇文化”特色课程,逐步形成了基于古镇传统文化和学校特色相融合的校本课程活动教育。

一、传承特色文化,构建全面素养1.因地制宜开展核心素养教育。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现代课程论告诉我们,课程要素指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体系。

而课程资源有校内、校外、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来源。

具有顶天立地、上通文化渊源、下联学生实际特征、有个性、可操作、能成品牌的资源是最好的资源。

前童小学积极寻找当地校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前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4A级景区这一资源,结合古镇民俗、旅游、工艺等,选择开发了古镇小导游、舞龙舞狮、非遗音乐、陶艺等传承家乡文化的校本课程,试图通过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传承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校本课程。

当地社会文化资源主要包括:(1)传统节日。

比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就是非常合适的课程资源。

(2)地方特色。

这里的地方特色涵盖了旅游景区、风俗习惯、教育基地等方方面面。

(3)学生家长。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慢生活的品质,寻找一处可以远离喧嚣、拥有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

现代特色小镇的概念应运而生。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和地产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实现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统一。

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1. 挖掘本地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丰富多样,可以是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民间习俗等。

某地区可能有古老的庙宇、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独特的美食文化等。

挖掘这些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为小镇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2.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打造现代特色小镇的基础。

应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对传统手工艺和民间习俗进行挖掘和保护,使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只有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才能为小镇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文化底蕴。

3. 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应当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他们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挖掘出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精华,使之成为小镇的独特魅力。

二、打造现代特色小镇1. 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小镇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

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可以为小镇带来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原材料,为小镇带来经济效益。

可以建设文创产业园区,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开发各类文化产品,例如文化衍生品、文化旅游产品等,为小镇增添现代气息。

2. 推动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小镇的发展需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前来生活和旅游。

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为小镇提供独特的旅游资源。

可以依托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资源打造主题旅游路线,举办文化节庆和传统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推动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3. 建设现代化设施和服务配套打造现代特色小镇并不意味着放弃现代化设施和服务配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古镇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沈建林湖州市湖师院南浔附小论文摘要:校本课程开发要更善于利用本地课程资源。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拥有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

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我们对古镇的自然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因地制宜,对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努力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同时结合本校师资优势,利用古镇资源多与国画学习内容相契合的特点,融地方特色、国画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于一体,开发《墨韵浔溪》国画校本课程。

几年来,我们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具体的课程实施策略,建立了图片库,巧用多媒体,充分利用欣赏、评价、环境氛围等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古镇资源校本课程二次开发国画课程实施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指出: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南浔,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南浔主要的自然景观要属“水”,南浔地属典型的水乡河网平原,素有“水市”之称,水路四通,处处可以感受水的灵动和亲切。

在这水晶晶的小镇上,到处镶嵌着园林、名人故居、藏书楼、古石桥等名胜古迹,这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一、梳理古镇资源,奠定课程开发基石从人文自然景观入手,南浔的美术课程资源主要有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景观资源按建筑类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小莲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第二类是以百间楼为代表的水乡古镇风光;第三类是以张石铭旧宅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第一类:自然景观资源1.以小莲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南浔是园林之镇,《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据查,自南宋建镇至民国初期,南浔的私家园林达26座之多,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精神,还融入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寓观景与藏书著书、吟咏唱和于一体;在民国时期,更是引入了欧式风格和元素,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景观。

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小莲庄、颖园以及嘉业藏书楼。

2.以百间楼为代表的水乡古镇风光南浔是典型的水乡古镇,古老的石拱桥,整齐的驳岸,柳树迎风,夹河小街,粉墙黛瓦,透出江南水乡独有的灵气与娇态。

这自然之美与其别具风格的建筑格局交相辉映,衬托出一幅令人惊叹而又无法“克隆”的江南水乡古镇来。

它的深厚、广博、远古是无法用文字所能描述的,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透落出古镇的独特韵味来。

百间楼、南东街、南西街、东大街连同广惠桥、通津桥等古桥,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3.以张石铭旧宅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南浔那些建于清末民初的大宅更是别具一格。

由于西风东渐,南浔商人长期与外商接触,耳濡目染之下,欧洲的经典建筑式样悄然地出现在这些传统的江南宅第里。

如张石铭的“懿德堂”、刘梯青的“崇德堂”、庞元济的“承朴堂”等都融入了西欧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南浔宅第特有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成为近代江南建筑中的一道奇观。

第二类:历史文化资源南浔自古以来从商崇文,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早在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享有“诗书之邦”的美誉。

在历史长河中南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的艺术人才。

近代更涌现出金城、庞元济、张葱玉、吴寿谷等书画名家。

南浔还有着吴寿谷艺术馆、李大震艺术馆等艺术场馆,这些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术教育资源。

二、依托古镇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

”作为地处南浔古镇的学校,坐拥古镇课程资源的优势,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师资优势,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标,紧紧抓住独具特色的古镇资源,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

(一)因地制宜,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我们认识到美术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是可以选择、变更、补充和拓展的。

在教材的使用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抓课标而不是紧抓教材。

课程的实施需要利用本土的课程资源,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习内容本土化。

依据学习目标,我们有效地利用南浔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

如《悠悠北山街》一课要求学生关注传统历史建筑,进行相关的文化探访和绘画表现。

但作为杭州西湖边的历史文化街区,北山街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绝大部分学生都没去过,根本谈不上了解。

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南浔也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又为同学们所熟悉,就改为《悠悠南西街》,以张石铭旧宅、求恕里、商业会馆等传统历史建筑为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观察、写生等活动,了解、感受历史建筑物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造型表现力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探访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在上《民间木雕》、《砖石上的雕刻》、《门的装饰》等课时,充分利用南浔建筑中丰富的砖雕、木雕资源,让学生实地探访以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南浔本土的图片,供学生观察、讨论、欣赏,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觉亲切,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内容、图片选择、创作作业等方面,我们都力求以学生熟悉的南浔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为题材。

由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教”制宜,进行独立性国画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因此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就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

我一直以来从事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在国画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而南浔水乡古镇的自然景观和园林建筑又比较适合用中国画的方法来表现,因此我们确定了国画学习与古镇资源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方向,立足南浔古镇,充分利用南浔古镇丰富的名胜古迹和人文资源,融地方特色、国画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为一体,开发了《墨韵浔溪》国画校本课程。

1.强调地方特色,遵循国画学习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地处南浔古镇,自然景观、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古镇资源多与传统国画内容相契合的特点,将古镇众多的自然景观和文物资源作为学生国画学习的内容,以古镇资源为脉络开展国画教学,整合了国画学习和古镇资源的内容。

使学生国画学习从单纯的国画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达到将学生国画学习内容本土化、生活化的目标。

2.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美术基础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降低学习难度,淡化技法技能要求。

以提问、提示、图文资料提供、画法指导和学习建议等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展示国画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3.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结合教材内容,安排适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尝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让学生通过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等方式开展参观、走访、调查等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三、融合古镇资源,探寻课程实施策略校本教材的开发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最终目标。

特色校本课程的打造,不能一蹴而就,更需要细水长流,它需要在日常的实施中慢慢积淀,逐步成型。

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尝试,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策略。

1.建立图片库图片是美术学习的重要资源,图片质量的优劣、内容的多少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它不仅是教师课堂展示的内容,也是学生创作的内容来源。

因此,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对南浔古镇各个景点进行拍摄,同时进行网络搜索,积累了大量的图片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对教师范画、学生作业的收集。

我们对这些图片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了以校本教材为提纲,按课时划分的图片库,每课包含景点照片、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作业四个部分。

2.巧用多媒体多媒体的运用是美术教学的关键,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的激发。

在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多媒体运用的有效性和多样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1)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时,我们注意使用像素高、清晰度好的图片,先让学生从整体观察,了解建筑物的外形、结构、环境等,获得对景点的整体印象,然后通过对图片的放大,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观察建筑物的细节,如屋顶地结构、屋脊地装饰、门窗的造型及花纹、墙面的剥落痕迹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从整体到局部地进行观察。

既能让学生全面而深入的感知要表现的对象,又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表现时有内容好画,避免画作的空洞乏味、僵硬死板。

(2)彩色与黑白相结合自然景物色彩丰富、变化万千,学生从幼儿园开始,经过多年的儿童画学习,已经习惯了使用油画棒、水彩笔,习惯了用色彩去表现多姿多彩的世界,对学生来说,他们的眼中全是色彩。

而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墨色,墨分五色,在于用千变万化的墨色去表现丰富多彩的世界。

学生对此往往不能接受,很难理解如何用墨色去表现。

我们运用彩色与黑白相结合的图片展示方法,让学生把颜色与墨色联系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展示时,我们先出示彩色照片,让学生观察感受,然后将照片转换成黑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黑白也能表现多彩的景物,从而转变他们的观念。

然后让学生观察黑白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黑与白之间的层次变化,使学生懂得墨色变化的重要性,理解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要求,为创作表现奠定基础。

(3)视频与图片相结合在课堂上观看图片缺乏一种现场感,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往往对景物所处的位置、方位、周边景物环境不了解。

为此,我们利用南浔旅游网中的“虚拟游”这一资源,将虚拟游搬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在现场、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在上《嘉业堂藏书楼》一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进行虚拟游,按大门、宋四史室、书楼、正厅的顺序进行参观,通过观看、聆听导游词,获得对藏书楼的整体印象,了解藏书楼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色。

然后选取典型的、容易入画的的大门和正厅,进行图片展示,重点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