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药物作用机制最新进展
3种口服抗流感病毒药物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对比

谢、排泄见表2o 8用法用量
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导致不同的用法用量,疗程
均为3 /,奥司他韦可用于预防流感。奥司他韦胶囊空 腹、餐后均可口服。成人和33岁以上青少年的推荐剂量 为每次75 mg,每日2次,共5d01岁以上儿童,体质量 < 19 kg,每次30 mg,每日2次;体质量19 - 23 kg,每次 45 mg,每日2次;体质量23〜44 kg,每次60 mg,每日
中图分类号:R95;R97&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931(2021)13-0123-04
A Compvrative Review oI the Phvrmvcolocicol Chvracteristict and Clinicoi Applicotion oI
Three Orai Anti - Ineuenza Drcgt
第一作者:袁世加,男,土家族,大学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为药事管理和临床药学,(电话)023 -76615551(电子信箱) 260229250@ qq. om。
123
•综述.
Review
China Pharmaceuticals
2021年7月5日第30卷第13期 Vol. 30, No. 15, July 5,2040
阿比多尔:在俄罗斯和我国已应用多年,未发现与 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报道⑸。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4. 2%,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头昏和血清转氨酶升高。 法匹拉韦:于2014年在日本上市,于2020年2月
批准在中国上市,不良反应数据不完整,孕妇、未成年用 药数据不足。主要不良反应为尿酸升高、腹泻、中性粒细 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
中药抗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药抗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研究标题:中药抗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流感病毒传播的不断扩大和病毒耐药性的增加,对于中药抗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些中药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以及相关的机制,希望为流感病毒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药,流感病毒,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流感病毒是一种全球流行的呼吸道病毒,由于其易变性和高传染性,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传统的抗流感药物存在耐药性和副作用等问题,因此对中药在抗病毒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一些中药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并揭示其抗病毒机制,为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研究方案方法2.1 中药筛选从已有临床应用的中药库中筛选具有潜在抗流感病毒活性的中药,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初步评估其抑制流感病毒的能力。
2.2 动物模型建立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小鼠或雏鸡模型,用于进一步评估中药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
2.3 分子生物学实验使用PCR、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对病毒复制、病毒基因表达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病毒机制。
2.4 组织病理学研究对动物模型中药治疗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中药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细胞病变等的修复作用。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根据实验数据,对中药的抗病毒活性、病毒复制能力及相关机制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图表形式进行结果呈现,以直观展示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结合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总结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及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讨论实验结果与现有研究的一致性、差异性,并探讨可能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意义。
结语:本研究通过对中药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揭示了一些中药的抗病毒活性及其相关机制,为开发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和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本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期为抗流感病毒的治疗提供更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中药抗流感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 关键词】 流感
中药
机制
机体 完 整 的一 种 方 式 , 宿 主 细 胞 的 大量 凋 亡 , 可导 致 机 体 组 但 又
流感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 ,人群普遍易
维普资讯
・
9 8・ 8
中国中医急症 20 0 7年 8月第 l 6卷 第 8期 J T M. u. 0 7 V 11 , o8 E C A g2 0 , o. 6 N .
・
综
述
・
中药抗流感病毒机制研究 进展
杨殿福 徐泊文 指导 郝 钰 。
以 及 巨噬 细 胞 的吞 噬作 用 , 除被 流 感病 毒 感染 的细 胞 , T 清 C L作
用于靶细胞后 , 本身也 因表达 F s Fs , a 和 aL 导致活化诱导 的细胞
死亡( CL ) A ID 而耗竭 …1从而降低细胞免疫水平。 , 巨噬细胞吞噬
流感 病 毒 感 染 的细 胞 是 凋 亡依 赖 的吞 噬 作 用 ” 数 目众 多 的巨 , 噬 细 胞被 激 活 ,随 之 产 生 大量 的细 胞 因子 ,进一 步加 重 免 疫 损 伤 。 中药 通 过 抑 制 流 感病 毒 感 染 的 宿 主 细胞 的凋 亡 , 故 而减 轻 免
物质 , 该物质可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活性及膜融合作用 ]如 ,
连翘、 银花、 菊花、 莲 、 芩 、 金 野 黄 黄 大青 叶 、 腥 草 、 鱼 柴胡 、 蒡 子 牛 等 。同 时实 验 证 明 , 多 中药 复 方 药物 具 有 抑 制 病毒 复制 。 以 许 及 直接 杀 灭 病 毒 作 用 1 外 细胞 培 养 和 动 物 体 内 实验 表 明 , 。体 中药 的 这 些 作 用 机 制 系 多 途 径 。 左 丽 等 报 道 黄 芪 A 组 分 阻 断 6 流 感 病 毒 吸 附 感 染 宿 主 细 胞 的 机 制 与 其 抑 制 流 感 病 毒 包 膜 功 能 、 响病 毒 对 敏感 细胞 的吸 附 和 穿 入密 切 相 关 一 , 仅 能 直 影 1不 接灭 活病 毒 ,对 吸 附 于 细胞 表 面 及 进 入 细 胞 内 的病 毒 也 有 抑 制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探讨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探讨病毒,作为一种能够在生物体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微小病原体,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从常见的流感病毒到严重的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病毒引发的疾病种类繁多,且往往病情复杂、难以治愈。
在与病毒的长期斗争中,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发新型的抗病毒药物,以期望更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轻患者的痛苦,拯救生命。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领域。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常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病毒的吸附和侵入过程。
病毒要感染细胞,首先需要与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侵入细胞内部。
新型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病毒与受体的结合,或者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通道,从而有效地阻断病毒的感染。
例如,某些药物能够模拟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与病毒竞争结合位点,使得病毒无法找到真正的受体,无法完成吸附和侵入。
另一种重要的机制是抑制病毒的基因组复制。
病毒的基因组包含了其遗传信息,一旦进入细胞,就会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和机制进行复制。
新型药物可以针对这一过程中的关键酶或蛋白质进行抑制。
比如,某些药物可以与病毒的聚合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无法正常复制病毒的基因组。
这样一来,病毒就无法大量繁殖,从而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还有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通过影响病毒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发挥作用。
病毒的基因组复制完成后,需要进行转录生成信使 RNA(mRNA),然后 mRNA 再被翻译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质。
药物可以干扰这两个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比如阻止转录的启动,或者使翻译过程出错,导致无法合成完整和有功能的病毒蛋白。
除了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新型抗病毒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来对抗病毒。
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病毒的天然防线,但有时病毒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或者导致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造成组织损伤。
一些药物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和攻击能力,或者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帮助身体更好地抵抗病毒感染。
抗流感病毒的主要药物有哪些?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使用的原则是什么?

抗流感病毒的主要药物有哪些?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使用的原则是什么?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是阻止病毒由被感染细胞释放和入侵邻近细胞,减少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对甲、乙型流感均具活性。
在中国上市的有两个品种,即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能有效缓解流感患者的症状,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节省医疗费用,并有可能降低某些人群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48小时内早期使用效果尤其明显。
(2)M2离子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是阻断流感病毒M2蛋白的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但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两个品种。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神经质、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轻度头痛等,多见于金刚烷胺;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大多比较轻微,停药后可迅速消失。
此两种药物易发生耐药。
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使用原则是:坚持预防隔离与药物治疗并重、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并重。
应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虽然有资料表明发病48小时后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亦有效,但是大多数研究对早期治疗疗效更为肯定。
奥司他韦、阿比多尔、玛巴洛沙韦药物分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用药方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及要点总结

奥司他韦、阿比多尔、玛巴洛沙韦药物分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疗效性、药代动力学、用药方案、特殊人群、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区别及要点总结分类及作用机制的区别适应症区别奥司他韦适用于成人及儿童甲、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奥司他韦是首个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甲、乙型流感的一线治疗用药。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推荐对于疑似或确诊流感的患者,在症状开始的 48 h 内尽快口服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还可用于流感暴露前、后的预防性用药。
对于流感暴露前的预防,建议从流感开始活动至整个流感活动期间内均应用药;对于流感暴露后的预防,应在暴露后 48 h 内,给予1次/d 的预防量,如果暴露时间超过 48 h,或有流感症状出现,尽早开始进行足量的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阿比多尔在推荐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阿比多尔适用于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而当前 WHO 和CDC 均未推荐。
此外,阿比多尔在俄联邦可用于治疗 2 岁以上儿童的流感,但在国内儿童循证证据不充分,临床使用较少。
玛巴洛沙韦推荐用于既往健康的成人和 5 岁及以上儿童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或存在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成人和 12 岁及以上儿童流感患者。
批准用于 5 岁及以上流感暴露人群的预防;且国内的专家共识推荐使用玛巴洛沙韦用于未接种流感疫苗或接种流感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高危人群暴露后的紧急临时预防。
疗效性区别奥司他韦 vs 玛巴洛沙韦玛巴洛沙韦缓解流感症状时间与奥司他韦相当,至病毒排毒停止的中位时间较奥司他韦缩短 48 h;治疗流感的同时,能够降低家庭内 ( 二代) 传播。
此外,玛巴洛沙韦在改善乙型流感症状方面显著优于奥司他韦,流感症状改善时间较奥司他韦缩短 27.1h。
奥司他韦 vs 阿比多尔在症状出现 48 h 内启动抗病毒治疗,总病程、发热和卡他症状可缩短 2-3.3 天,两者效果相当。
药代动力学区别用药方案及特殊人群应用区别奥司他韦、阿比多尔和玛巴洛沙韦的用药方案由于玛巴洛沙韦半衰期长,其全病程只需要服药 1 次,与奥司他韦及阿比多尔多次给药相比,其用药依从性更好;奥司他韦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愈发广泛,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从常见的流感病毒到严重的新冠病毒,各类病毒不断挑战着医疗领域的应对能力。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抗击病毒感染的关键武器。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一、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1、抑制病毒复制许多新型抗病毒药物通过干扰病毒的复制过程来发挥作用。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作用于病毒的聚合酶,这是病毒复制遗传物质所必需的酶。
通过抑制聚合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合成新的核酸,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毒的繁殖。
2、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病毒要感染细胞,首先需要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内。
新型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病毒与受体的结合,或者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的途径,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3、增强宿主免疫反应除了直接针对病毒,一些药物还能够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它们可以刺激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因子的产生,帮助身体更好地识别和清除病毒。
4、破坏病毒的结构还有部分新型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病毒的结构蛋白,破坏其稳定性和完整性,使病毒失去感染和复制的能力。
二、新型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1、治疗流感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大量感染。
新型的抗流感药物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够特异性地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阻止病毒从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并减少病毒的传播。
2、对抗艾滋病病毒(HIV)HIV 感染是一个长期的挑战,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为艾滋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整合酶抑制剂能够阻止 HIV 病毒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毒的复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3、应对新冠病毒(SARSCoV-2)在新冠疫情期间,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备受关注。
一些药物如瑞德西韦,通过抑制病毒的 RNA 聚合酶发挥作用,在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新型抗病毒药物对流感的影响

新型抗病毒药物对流感的影响流感,这个熟悉又令人头疼的疾病,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不小的影响。
它不仅让我们身体不适,还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幸运的是,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为我们对抗流感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型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流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我们对于流感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往往只能依靠缓解症状和支持性治疗来帮助患者度过病程。
但现在,新型抗病毒药物能够直接针对流感病毒发挥作用,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这些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多样。
有的能够抑制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从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从而限制病毒的传播;有的则通过干扰病毒的 RNA 聚合酶,抑制病毒的复制。
例如,奥司他韦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它能有效地缩短流感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尤其是在发病后的 48 小时内使用,效果更为显著。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出现,显著改变了流感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这些药物之前,流感患者可能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身体的不适感会持续很久。
而现在,及时使用新型抗病毒药物可以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重新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对于那些原本因为流感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新型抗病毒药物更是提供了重要的保护。
不仅如此,新型抗病毒药物还对流感的防控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流感季节,当疫情开始蔓延时,及时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可以减少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这对于控制疫情的扩散,保护公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药物治疗,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降低,传播给他人的风险也相应减小。
然而,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药物的耐药性问题逐渐显现。
由于病毒的变异能力较强,在长期的药物选择压力下,可能会出现对现有抗病毒药物不敏感的毒株。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发新的药物,或者优化现有药物的使用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感病毒作用机理及抗流感药物研究进展S1130556 田玉伟摘要:流感病毒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
应对流感病毒的主要方式是疫苗和药物治疗。
对可能大规模爆发的流感疫情来讲, 药物治疗是最好的控制流感病毒传播的手段。
本文主要从流感病毒致病机理及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最新进展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流感病毒;抗病毒作用机制;抗流感病毒药物;The mechanism of influenza vir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ti-influenzavirus agentAbstract : Influenza is a major threat to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Vaccines and antiviral agents are two main options available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influenza virus, while anti-influenza agent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 prevent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highly contagious virus and to treat the epidemics of disease. In this articl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action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these anti-influenza virus agents were reviewed. Keywords: influenza virus ;anti-viral mechanism;anti-influenza virus agent;1 流感病毒生物学结构流行性感冒病毒[1-3](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呈球状或丝状,是一种有包膜和分节段的单链、负链RNA病毒。
它可分为甲、乙、丙3型。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特点是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传播快,可引起爆发流行乃至世界大流行,并可在动物中引起流行和造成大量动物死亡。
乙型流感病毒,常引起流感局部爆发,不引起大流行。
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
流感病毒的基因由8个单链RNA片段组成,分别为NA、HA、NP、M、NS、PB1、PB2和PA基因。
它们编码10种蛋白:膜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1 M1,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3种RNA依赖多聚糖(RNA-dependent RNApolymerase PB1、PB2和PA)离子通道蛋白(Ion channel protein M2)和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1和NS2)。
图1 流感病毒的模型图病毒的毒粒结构分成三层,最外层是双层类脂囊膜,来自病毒复制的宿主细胞,囊膜上均镶嵌3种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糖蛋白[4]突起,一种像三角形的细长棒,能够凝集红细胞的称血凝素(H或HA),另一种像蘑菇样的,能使病毒颗粒从凝集的红细胞表面上释放下来,称之为神经氨酸酶(N或NA),HA与NA在囊膜上的比例约为4:1;还有一个突起为M2。
三种突起均插入类脂膜内并以疏水性氨基酸为锚固定在类脂膜上,可能与M1蛋白膜相接触。
中间层为类脂膜下面的基质(M1)蛋白形成的一个或若干个分子厚的球形蛋白壳。
里层即为裹在蛋白壳内的核壳体,呈螺旋对称,直径9 ~ 15 nm,它含核蛋白(NP)、三种多聚酶蛋白(PB1,PB2,PA)和病毒单链的RNA。
2 流感病毒感染过程[2]由于流感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统以及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因此流感病毒体在细胞外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与无生命的物质相似,流感病毒侵入易感的宿主细胞后,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进行增殖来发挥其生物活性。
流感病毒生命周期可人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流感病毒吸附、膜融合、脱壳、生物合成及释放(见图2)。
带有流感病毒颗粒的飞沫吸入呼吸道后,病毒HA特异性识别宿主细膜糖蛋白受体并与之结合完成吸附;经过吞饮进入胞浆时,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释出病毒的单链RNA后,开始在胞浆内编码基质蛋白、膜蛋白、HA、NA、非结构蛋白等构件,最后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上组装成基质蛋白M 和包膜:在细胞核内,病毒RN不断复制并与核蛋白、RNA多聚酶等组建病毒核心;最终,由NA促使复制的病毒与细胞分离,进而感染附近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感染、变性、坏死和脱落,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图2 流感病毒生命周期[2]3 流感病毒分子结构与致病机理本文将对流感病毒蛋白,包括血凝素、神经氨酸酶、核蛋白、聚合酶蛋白及基质蛋白等进行介绍,从分子机制简要阐述流感病毒治病机理。
3.1 血凝素(HA)与流感病毒的吸附血凝素( HA)[5,6]由病毒基因组片段4编码的,各型及亚型病毒的HA基因长度略有不同,是病毒主要的表面糖蛋白,属于典型的I 型糖蛋白,是构成流感病毒囊膜纤突的主要成分之一,为杆球形蛋白分子,大小为4 μm ×14μm ,在电镜下可形成星状聚合物。
HA分子质量为75 ku ,由562~566 个氨基酸组成。
HA含有信号肽、胞浆域、跨膜域和胞外域 4 个结构域。
HA在适宜条件下能凝集某些动物的红细胞。
HA基因在流感病毒识别靶细胞表面受体及穿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以抵抗病毒感染,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 反应。
因此,对HA基因编码的蛋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流感病毒感染机体的第一步是通过HA识别细胞表面含唾液酸的多糖受体末端N-乙酞神经氨酸,并吸附到细胞的表面,研究发现,流感病毒的型别不同,识别的糖链受体结构不同。
HA切割位点的结构及其附近的糖基化位点是决定流感病毒细胞亲嗜性和在宿主体内系统播散能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其对人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的共同作用下,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HA和NA能够不断进化获得更高的识别唾液酸、膜融合等活性,达到HA与NA活性新的平衡,从而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
3.2核蛋白(NP)与流感病毒宿主范围核蛋白(NP)由病毒片段5 编码,含1494 个核苷酸,编码498 个氨基酸,即NP蛋白,分子量为56 kD。
NP富含精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残基。
pH6.5 时带正电荷。
NP具有型特异性,主要决定宿主范围。
NP是螺旋形核衣壳的主轴,与RNA片段及各种聚合酶相连,在感染的细胞或病毒体中以磷酸化形式存在。
在A型流感病毒的编码基因中,NP基因较为保守,氨基酸差别不超过11%。
可作为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分子诊断的靶基因。
NP 蛋白包裹着病毒的基因组,保护vRNA免受RNA酶的降解。
在病毒复制早期,NP 蛋白与病毒的RNA及多聚酶结合形成复合体(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es,RNPs)通过NP蛋白与RNA、其他病毒蛋白成分及感染细胞上某些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病毒的转录、复制、装配及转运功能,这都是病毒感染和致病的重要机制[7]。
3.3非结构蛋白(NS)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8,9]非结构蛋白(NS) 有2个阅读框,分别编码NS1 和NS2。
NS1 是线性mRNA编码产物,有202~207 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2.5万。
NS2 由剪接的mRNA转录而来,有121 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1.2万。
此外,NS1 蛋白还有2个核定位信号区,第一个信号区位于34~38位氨基酸,非常保守,其顺序为Asp-Arg- Leu-Arg –Arg,所有的A型流感病毒均有该区;第二个信号区位于203~237位氨基酸,并非所有的A型流感病毒都含有该区。
在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NS蛋白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一为抑制宿主蛋白的合成。
其机制可能有:NS1 蛋白通过其RNA结合区与异源RNA结合而影响宿主基因的转录及转录后加工过程。
或者NS1 蛋白能与宿主的多种蛋白直接相互作用,并产生生理活性,在转录、转录后加工及翻译水平上影响宿主蛋白的表达;二下调细胞凋亡,NS1 蛋白能够下调感染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PKR-IFN 途径和PI3K 激活途径来实现的;三拮抗干扰素的形成[10],NS1蛋白能通过多种机制抑制IFN2α/β的产生和释放,这主要与NS1 蛋白的RNA结合区有关。
这些机制主要有:阻止dsRNA活化的抗病毒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干扰素调节因子的激活等;四NS1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以改变宿主蛋白的重新分布及增强病毒蛋白的表达等方式,增强病毒的致病性和毒力。
3.4 聚合酶蛋白(PA、PB1、PB2)与病毒转录和复制[11]RNA聚合酶由PA、PB1、PB2等3个亚单位构成。
亚单位PB1 由病毒基因片段2 编码,由760 个氨基酸组成。
亚单位PB2 由病毒基因片段3 编码,也是由760 个氨基酸组成。
亚单位PA由病毒基因片段 1 编码,由720 个氨基酸组成。
3 个聚合酶蛋白与核蛋白和病毒相连接,构成病毒特异性的聚合酶复合体,具有转录和核酸内切酶的活性。
由PA、PB1和PB2这3个亚基组成的多聚酶复合物是负责病毒基因组RNA复制以及病毒mRNA转录的主要组分和维持病毒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分子机器,同时由于PA蛋白与PB1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在流感病毒中具有高度保守性、低突变率的特点,流感病毒RNA 聚合酶己成为抗流感病毒药物设计的重要方向。
PB1是病毒RNA聚合酶的催化亚基,负责病毒RNA的复制以及转录;PB2负责以一种称为“Snatch”夺帽的方式夺取宿主mRNA的cAP帽子结构用于病毒mRNA转录引物。
在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启动合成mRNA。
PA具有聚合酶活性,参与病毒RNA转录、内切核酸酶活性、蛋白酶活性以及参与病毒粒子组装等多种病毒活动过程,在感染细胞质内合成后,转入胞核,可能为一种激酶或为一种解螺旋蛋白阱。
一旦PA基因表达减少或消失,聚合酶的合成受阻,病毒复制不能正常进行,病毒数量减少,病毒无法向四周组织细胞扩散,最后失去感染邻近正常细胞的能力,导致病毒的致病力减弱或消失。
对PA亚基活性的影响,也是近年来流感病毒药物方向之一。
3.5 基质蛋白(M)与病毒组装[3]基质蛋白(M)是由病毒基因片段7编码的疏水性蛋白,富含精氨酸,具有3个读码框,由250个氨基酸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