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歧义现象

合集下载

语言学现象

语言学现象




2)可以用来创造幽默。 例如下面的对话: Teacher:(到学生家家访):Are your father and mother in , Tom? Tom : They was in , but they is out . Teacher : Why , Tom !“ They was in ,” “ they is out”. Where is your grammar ? Tom : She’s upstairs taking her解。 例如,有一个报纸标题为“Marshall Calls on Congress to Help Prostrate Europe”。 在此标题中,因为“Prostrate”一词有两个词性,即形容词和 动词,既可以用来修饰“Europe”(即“马歇尔呼吁议会帮助 受挫的欧洲”),也可以把“Eu2rope”当作宾语(即“马歇尔 呼吁议会来帮助挫败欧洲”),结果令读者费解。




2.名词(修饰语)+名词 (1)是复合名词还是名词短语。 例如:French teacher 在书面语中极易引起歧义,是“教法语的老师”还是“来自 法国的老师”,即它是复合名词还是由修饰语加名词构成的 名词短语?这就需要读者凭借常识以及上下文等多种因素 进行判断。 (2)2ing+名词。 例如:a dancing teacher 可以理解为a teacher of dancing(复合名词,教跳舞的老师), 或者a teacher who is dancing(名词短语,正在跳舞的老师)。


13英本四班 BOYS

一、常见的语言歧义现象及避免方法 消极作用

二、歧义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

语言表达中的歧义现象(2015)ppt课件

语言表达中的歧义现象(2015)ppt课件

⑹、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1: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她”是妈妈的同学;B.“她”是王玲的同学) 例2:当他把钱还给大个子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大个子笑了笑;B.大个子对他笑了笑) ※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看到你那年才8岁。 (A.我8岁;B.你8 岁) ※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 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⑴、读音相同、相近易造成歧义
• • • • • A、我想起来了。(qǐlaǐ; qilai) B、他在办公室看材料。(kān; kàn) C、好读书是不好读书;好读书是不好读书。 D、今天学校阅览室全部(全不)开放。 E、这次震灾很严重,他参加了赈灾义演。( zhènzāi)
⑵、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⑷、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 • • • • • • • • • • • •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1: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 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例2:他爬过山没有? (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 会产生歧义。 例1: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例2: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 开”。) 例3:开刀的那个人是小刘的父亲。(“开刀”的是医生还是病人?)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1: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例2: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语句歧义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语句歧义现象的内涵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

歧义短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

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白”,其中的“明白”的意思是表达的内容要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要产生歧义,而影响交际的效果。

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甚至会造成语病。

1、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

该句中的“一边”是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其中一边”,也可表示“每一边”。

这两个意义同时并存,从而产生歧义。

2、热爱人民的总理在这个短语中,我们不能因为它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而忽略其组合的方式。

其组合的方式实际有两种:A.热爱人民的总理B.热爱人民的总理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亦即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A句的意思是“总理热爱人民”,B句的意思是“人民热爱总理”。

二、语句歧义现象的诸种类型(一)词语的兼类和多义1、词语兼类黎锦熙老先生说:“词无本品,依句辨品。

”“品”即词类。

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词性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

1、我要热饭。

在这个语言单位里,“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动词。

既可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也可表示“我要做什么”的意思。

该句中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两种:A.我要热饭B.我要热饭2、词语多义我们知道,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

但在有些环境里,歧义现象依然存在。

2.1: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语言歧义

语言歧义

句子歧义指的是一个句子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和解释。

由于造成歧义的原因纷繁复杂,本文只对几种主要原因作深入分析。

(一)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词汇层面引起的歧义的主要因素是一词多义,但同形异义现象——尤其绝对同形异义词(读音、词形和词性都相同的词)引起的歧义也为数不少。

例如:(1)He is looking for the glasses,(2)I found the table fascinating,例(1)的歧义是由于名词“glasses”在句中可解释为“眼镜”和“几个玻璃杯”,属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而例(2)的歧义是“table”既可作“桌子”也可作“项目表”解释,属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区别在于:一词多义指一个相同的形式具有若干个相关联的意义:同形异义的意义并不相互关联。

这两种歧义一般都可借助语境来消除。

(二)短语层面引起的歧义英语句子结构中的短语主要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现对这几种短语因内部结构和句法功能而造成的歧义进行了一些探讨。

名词短语由于本身结构产生了大量歧义,笔者总结了三种,举例如下:(3)The old man and woman went there together,这里的歧义是由于短语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不明确。

名词短语“the old nan and woman”中“old”所修饰的范围可解释为同时包括“man”和“woman”,也可解释为仅包括“man”而不包括“woman”。

(4)The girl’s story deeply moved us.,此处的歧义是由于“属格’s”与中心词的关系既可表示“主谓、动宾、同位”,又可表示“所属、来源、性质、类别”等多种复杂关系。

名词短语“the girl’s story”既可指the story told by thegirl,又可指the story about the girl。

9_第九节歧义现象分析

9_第九节歧义现象分析

提拔团长。
(团长——受事/结果)
看中的是王娟。 (王娟——施事/受事)
他的笑话说不完。 (他——施事/受事)
喜欢干净的人
(人——施事/受事)
12
语义组合歧义 ②语义指向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指向——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 在语义上的联系。
他 在树上 摘 花。
我们班 就 去了 二十几个人。
甲组“数量”只能修饰“名1”,乙组“数量”只能修饰
20
(五)动+了+数量 + 的 + 名
a.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述宾
a.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述宾


定中


定中
b.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定中 述补
定中
b.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定中 述补
定中
甲: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 死了三天的狗(定中关系)
乙: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24
(九)关于/对+ 名1+ 的+名2
关于 改革 方案
介宾 定中
关于 改革 方案
定中 介宾
关于鲁迅的杂文 对小陈的意见(有歧义) 甲:关于道德的杂文 对商品的意见(定中关系) 乙:关于鲁迅的原名 对小陈的父亲(介宾关系)
歧义形成的条件: 1.“关于/对”可以跟“名词1”构成介宾关系。 2. “关于/对”可以跟“名词1+的+名2”构成介宾关系。
述宾 定中
甲:增大音量 查清问题(a述[述补]宾关系) 乙:穿大棉袄 买新教材(b述宾[定中]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1. “形”能补充说明“动”的结果。 2. “形”能修饰“名” 。
甲组只符合1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歧义现象是在汉语(即汉语标准语)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字语言现象,即
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汉语歧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说也是文化和历史熏陶的结果。

汉语中的歧义,使文本的表达立意遭到严重的错误解读。

因此,在日常应用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歧义的现象,从而清晰明确地展示信息,准确地传达信息。

比如,在生活中,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用歧义句,而应采取增补或改写将歧义句进行纠正。

另外,熟悉汉语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谚语和比喻等词语表达
中所含歧义现象。

例如,在传统中国,结婚和死亡也是概念上的同义词,这种歧义正是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往事。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视角来深入地分析表达歧义的文本,比如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及比较语言学和语义学等学术视角。

这些都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探究歧义的现象,并加以研究,以达到消解歧义的目的。

总结起来,汉语歧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以保持文章清晰、文意明确,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语言学视角研究、认识歧义现象,从而有效消解歧义,实现更加准确的交流。

法律文书中的语言歧义现象

法律文书中的语言歧义现象

法律文书中的语言歧义现象在法律文书中,语言歧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法律文书必须依据字面意思来解决争议或引导行为,语言歧义可能导致对法律适用的错误解读或理解,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法律运作和司法公正。

本文将探讨法律文书中常见的语言歧义现象,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一、词语歧义词语歧义是法律文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法律文书中使用的大部分词语都有着复杂的法律定义,而这些定义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用法。

因此,在解读法律文书时,人们常常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经验来理解这些词语,导致误解或错误的解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合理”,在不同的法律背景下,可以有着不同的解释。

为解决词语歧义问题,有两个主要的方法。

首先,法律文书应尽量减少使用有争议性的词语,并明确定义。

其次,应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法律术语系统,确保每个术语都有明确的定义。

这不仅可以减少解释的歧义,还可以提高法律文书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二、法律条文之间的矛盾在一份法律文书中,可能存在不同法律条文之间的矛盾。

这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不同条文的制定时间不同,或者是由于立法者的疏忽造成的。

无论是什么原因,这种矛盾都会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和混乱。

为解决法律条文矛盾问题,应通过立法或法律修正来明确或修改有矛盾的条文。

此外,司法解释和判例法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填补法律条文矛盾的空白。

通过统一解释和判例的应用,可以使法律适用更加一致和合理。

三、法律文书的专业性法律文书通常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其中包含了大量复杂的法律术语和句法结构。

这些术语和结构对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专业性可能导致歧义和误解。

为解决法律文书过于专业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法律文书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进行表述。

其次,法律文书可以搭配解释说明,以帮助非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第三,可以提供在线资料、解释和常见问题解答,以供需要的人查阅。

四、文本间的结构歧义一份法律文书可能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序言、定义、条款等。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义现象的分类
词汇歧义(lexical 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由一词多义或修饰范围不确定造成的
The tailor pressed one suit in his shop and one in the municipal court.
歧义现象的分类
结构歧义(syntactic 结构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 结构歧义是最为常见和复杂的语言现象, 它是由于某一结构中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The chicken is ready to eat.
语言歧义现象
Linguistic Ambiguity
07 英语专业 李沂
语言歧义现象在生活中普遍 存在 并且是交际中无法避免的
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 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
歧义现象的分类
语用歧义(semantic 语用歧义(semantic ambiguity) 语用歧义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故意使 用模糊的,间接的或者看似毫不相干的话 语来表达“言下之意” 语来表达“言下之意”的现象 Iraqi head seeks arms.
歧义现象辨析
模糊性(vagueness)不是歧义现象 模糊性(vagueness)不是歧义现象 Intelligent Athletic Just
歧义现象的应用
We will take a load off your mind.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we bottled it.
谢谢大家
歧义产生的原因
词语
一词多义 同音异义
歧义产生的原因
短语
1 多种短语结构关系 2 短语中各语言单位间没有稳定的语义关系
歧义产生的原因
句子
1 动词后支配对象的范围界限不清 2 不该省略的成分省略了
歧义现象的分类
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主要表现为口语表达, 由“同音词”和“词语连续”引起 同音词” 词语连续”
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不能不惊奇的发 现普遍存在的语言歧义现象 ——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 by Kess and Hoppe
语言歧义现象的义
一个语言片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语义理解。
交际中的歧义可能是故意的 也可能是无意的
主观 1 文学上的应用 2 应用文体 3 格言 智慧的话语 4 营造幽默的氛围 客观 1 话语传递中的误 会
歧义现象的辨析
不合乎标准语,迂回现象 虽然会造成交际中的不清晰,但也不是歧 义现象
歧义现象的应用
新闻标题 吸引读者 简洁 IRAQI HEAD SEEKS ARMS
歧义现象的应用
广告标语 由于歧义词, 由于歧义词,尤其是同形异义词具有两种甚 至多种解释, 至多种解释,故我们可将其充分、恰当地应 用到广告语言中去, 用到广告语言中去,做到一语双关。这种双 关风趣、幽默和俏皮, 关风趣、幽默和俏皮,可谓语言上的巧夺天 工,无疑会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 无疑会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达到奇妙的宣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