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绘画比较

东西方绘画比较

绘画是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因此,任何文化都会有它独特

的绘画传统。然而,在东西方文化中,绘画的风格和特点却大不

相同。

从历史上来看,东方绘画是古老的、极其注重传统的。它源于

中国和日本,现在已经传播到了整个亚洲地区。其中,中国画最

具代表性。中国画以传统技法和线条为核心,表现了诗意、哲学

和美学。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是中国画的典型特征,因此它需要

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来达到非常高的技艺水平。传统的中国画

作品常常是笔墨纵横、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或花鸟画。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的历史要相对较新。它的发展始于古希腊

和罗马文化,之后又受到了基督教艺术的影响。西方绘画的特点

是以透视、色彩和形状为基础,展现出强烈的个人表现力和创造力。对于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家,画家的本人对其作品的影响更大。因此,在西方的画作中经常会发现摆脱了传统约束的艺术风格和

技法。

尽管东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不同,它们都有各自的价值

和特点。相比之下,中国画更侧重于表现诗意和哲学价值,而西

方画则更侧重于表现人类情感和气氛。虽然两种绘画形式在表达方式上截然不同,然而,它们通常是在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它们的深层次文化含义来真正欣赏和理解它们。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 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 3. 观察方法不同: 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 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 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 一、人物 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 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 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 中国画使用“三远法”。西方风景画使用“焦点透视”。 三、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 1.中西“写生”一词的不同内涵: 花鸟画:“写生即写物之生意”,主要说的是画面的生动效果。 静物画:是指直接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 2.构图手法的不同: 中国花鸟的“折枝”构图法是画家可以抓住花鸟最生动的的部分进行刻画。 西方传统静物画则追求写实的形象再现,用完整的惟妙惟肖的空间刻画,展现逼真的视觉效果。 3.描绘手法的差异: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 (一)再现与表现 中西绘画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西画重模仿、重再现,中国画从宋代以后,更重表现。这表现包括对象的神情的表现(传神),也包括画家的情和意的表现。这种“有我之境”的表现性绘画,即“文人画”,主要是意在唤起观赏者对于某个人感性的判断,而不是在于唤起外在事物在头脑中的显现。倪瓒(云林):“仆之竹聊以为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乎?”为了表达这种“逸气”,不管是选材,还是笔墨,都要与这种心理状态达到“同态对应”,如选梅花为了表现“傲”,选松柏为了表现“坚”,写竹是表现“直”,写荷花是表现“纯”。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而且是人的精神气质、兴味的写照。齐白石:“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反映生活真实的方式 中西绘画都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方式不完全相同。西方油画象戏剧电影一样,是通过逼真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象中国戏剧一样,是通过近似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的许多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已脱离生活的逼真状态,如戏曲中的开门、上马、抖髯、正冠等动作,已经过舞蹈化的艺术加工而“定型”,大大不同于生活原型。中国画的树叶画法,如胡椒点、芥子点,山石皴法,如荷叶皴、斧劈皴,已经是一种经过概括的程式化的东西,形态已大大不同于现实中的树叶和山石。(三)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西画重思维,中国画更重感情。因此,西画再现性强,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中国画表现性强,抒情味浓(讲究“笔情墨趣”)。在西方,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极大,科学与绘画关系密切,哲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素养使画家养成以准确的头脑去观察自然,以清晰的几何学、逻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再现自然。而中国画更重视情与理的统一,诗与画的结合。 (四)对待对象的态度 西方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中国画家与所描绘的对象,往往是溶合为一的;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观察者,而且也是亲身参与者。西画重写生,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观察和描绘他视野的对象,总是如实地再现一个时间内的色彩的变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 人类主要的审美方式是东西方两种,当然还有重要的非洲艺术和南美印第安艺术、澳洲土著艺术以及中西亚艺术。西方人至今仍然忽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方人自负的认为有了白种人的艺术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中国人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式恰恰是西方人从未尝试过的。其中美妙西方人至今不甚明了。那么东西方艺术(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美术)有那些明显的区别呢? 1:艺术思维有区别。西方艺术主要反映客观现实。东方艺术主要通过对现实主观再现表达某种意境。西方社会从19世纪开始对艺术的表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至今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很富有逻辑,他的艺术史这种最可以不逻辑的学科也充分显示了其思维的一贯性。这点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我发现中国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思想内核偏偏是西方人从来没有触及和能真正领悟的。西方人从19世纪末仿佛突然开了窍,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哲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反思,这种反思是严谨的。其主要的催化剂之一是摄影技术的诞生。在摄影术诞生以前以西方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主要精力放在对客观事物的精确再现上,经过上千年的努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其实对事物的平面再现本身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算艺术,这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可以量化的技术,就算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经过量化的训练也可以掌握

素描以及色彩的基本表现方法。我宁愿把这种技术归纳为科学而不是“艺术”。但西方艺术家们通过这种方式展现的卓越技巧仍然可以算作艺术。但可笑的是摄影术的诞生彻底打乱了艺术家的思维---还有必要画画蛮?有了摄影我们画什么?艺术家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于是艺术家们开窍了,重新思考并定义绘画的定义以及表现的方式。于是种种流派,种种观念,种种思潮不断涌现,其实无非是想给画家们一个存在的理由。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接下来的历史中,西方对艺术的思考和艺术的发展还是相当严谨的。这几乎是一个拨丝抽茧的过程。首先是对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然后又对艺术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奇妙的是几乎还没有西方艺术家对中国艺术进行非常严谨系统的研究和复制,于此相反,中国的艺术家们对西方的艺术趋之若鹜,进行了普遍的研究和学习。不可否认西方在艺术的理论系统上是先进的,是远远领先于东方世界的。于是中国的艺术家面对左右为难的局面,一方面要继承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一方面要适应发达的西方现代艺术,于是出现了有趣的现象,一部分画家已经完全西化,接受并沿袭西方的现代艺术思路搞所谓当代艺术,这些艺术家基本完全使用西方的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去创作;另一部分所谓传统画家继续继承中国古老的表现形式进行中国本土艺术创作。当然有极少数画家想到了用中国的表现形式进行现代艺术思维的创作,其中代表如吴冠中。 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是文人画。是文人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观进行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历史和地理背景、哲学思想、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而绘画作为艺术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受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受众对象、艺术表现手法和创作主题等方面,探讨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受众对象的差异 从艺术家所关注的受众对象来看,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其实,受众对象的 差异又可以看作是中西文化审美观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追求注重“凝神静气”,追求心灵的宁静、飘逸和清雅,因此绘画作品重视意境,讲究笔墨雅致。而在西方 文化中,审美追求强调情感直觉和视觉冲击力。因此,西方绘画的艺术表现通常比较直观 和浅显易懂。 二、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色彩、形式和风格等方面。 1.色彩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色彩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中国绘画追求的是淡雅清逸、浓淡相宜 的颜色,对比色和鲜艳的颜色极少使用。这一传统在唐代最为盛行,并逐渐演变为中国画 的基本色彩风格。而西方绘画则偏重于对色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处理。特别是印象派和后 印象派的画家,强调色彩的光泽和发光效果,创造出绚丽而诗意的艺术形象。 2.形式差异 中西绘画在形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构图和线性表现上。中国绘画讲究构图的和谐, 以“气势恢宏、虚实相生”为莫高诺尔(山)体,慕唐风、析景阳、马远等大家所倡导的“一泼一拓,骨法步步”的搭建法,从而呈现出层次分明而又优美自然的画面。而西方绘 画的构图则更注重复杂的线性变化和透视效果的表现。 3.风格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风格差异,也是由于文化背景及审美观念形成的。在西方绘画中经常出 现瞬间的冻结、强调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以及颜色的明暗对比等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特点。但在中国绘画中,艺术家们更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坚持传统的中国式笔墨和水墨画的形式,把节制、退让、拙朴、大气、空灵、空灵、于一体,展示出了优美的传统风格。 三、创作主题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点。中西方绘画艺术作为世界上两大绘画艺术体系,其差异性和独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 将结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风格、题材和艺术观念等方面,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进行一番浅析。 一、历史背景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是绘画风格和特点形成的基础。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其绘画风格受到了古罗马和古希腊雕刻、建筑和壁画的深刻 影响。在中世纪时期,宗教题材的绘画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宗教题材为主的绘画体系。而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认可,注重描绘个体的形态和情感,达到了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在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写实主义风格开始兴起,画面的细节和光影的表现成为了重点。18世纪,浪漫主义和印象派风格的兴起,强调了情感和个人感受,画面更加抽象和随意。 而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经历了青铜器时代、 汉朝、唐朝等历史时期,各个时期都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中国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 人物画为主,注重意境和意念的抒发,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的超然和神韵的和谐。绘画风格 始终以传统为基础,追求的是传统绘画风格的传承和发展。 二、绘画风格 中西方绘画风格是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重要体现。西方绘画风格以写实主义和印象 主义为主,强调色彩的表现和光影的处理。西方的绘画作品追求的是真实和客观的表现, 追求的是细致和精准。西方绘画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画面的细节处理和光 影的表现非常精湛。 而中国的绘画风格则追求一种取象于物、抒发于意的意境美。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的是 对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景物的意蕴和审美情趣的表达,追求的是画面的意境和神韵。 中国绘画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意蕴深沉、文化内涵丰富的感受,画面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更 注重的是意境和神韵的抒发。 三、题材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题材也有明显的差异。西方的绘画作品主要以历史题材、宗教题材、风景画、肖像画等为主。历史题材和宗教题材的作品常常具有宏伟和壮丽的气势,表现了 西方人的理性和理想。而风景画和肖像画是西方绘画作品的主要流派,风景画追求的是风 景的壮丽和绚丽,肖像画追求的是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中西方绘画技法差异比较

中西方绘画技法差异比较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构成了中西方绘画思想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归根结底,对于美学的追求,人文精神的体现等,都是相似的,西画以其真实厚重的画面感,给我们以视觉上强烈的色彩享受,中国画以其古韵内涵的特色,让我们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它的博大与气韵。对于不同的绘画,我们要用不同的审美角度去观察,去体会,不能单一的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那么,中西方绘画到底存在哪些差异?以下内容我们加以简单的分析. 1。不同的意境 西方人崇尚开拓进取,故重客观探索,重对景写生,还原真实存在.这种静态固定观物作画,形成焦点透视,出现近大远小的物理性透视空间,无论是真景写生还是画家创作某种想象 和虚构的题材,观者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使人产生身临其境,如观真景的感觉。由于西方画家固定观察物,发现物象在固定光源影响下呈现出的那种相对稳定的明暗 色彩变化关系,故西画家重明暗法和自然光色塑造形象,以求立体感,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最好的绘画应该像雕刻".

中国画则不然,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形成的民族精神偏重和平、安逸、内向、追求主体投入客体的和谐统一,重视对客观事物所感所悟的自我表现,已达到物我相渗,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相交融,最终达到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我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因此,画家往往是边行动边观察,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化入自然,最终凭记忆可以大取大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的形象特征.如清人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又如清人李方膺所云:“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因此,中国花鸟画多为折枝,即是如此.由于是行动中观察世界,这就突破了焦点透视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的局限,中国画家创造了相适应的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 观西方风景画有真景实境之感,观者可走进画面,再观中国山水画,有人与山水合一之感,观者有身在画中,可游可居之感。 2。不同的画面表现内容 西洋绘画以真实境界为美,画面以真实的自然形象填满,借以表达人文主义思想,肯定现实生活和世俗的人生悲喜,一处不画一处即无。 而中国画家在画面上往往留有大块空白,画人物花鸟不画背景,形成画面绝妙的空灵感。中国画的无画处绝非空白,而是给观赏者留下最大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如一张白纸上只画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 [键入文字]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中国的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写意,而外国的画是写实。 中国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意境美。它从不把真实地表现自然作为自己的目的。它所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源于现实又包孕着画家的主观思想的人格化自然。而西方绘画是自然的真实再现和模拟。西方绘画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中国画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而西方绘画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 中国画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了。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是画家用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且还相对独立于客观物象,具有表现画家主观情感的审美价值。它既符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 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西方绘画注 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 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西方绘画追求色彩 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 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 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 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而中国绘画则更注 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 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 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 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 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

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同时,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和艺术价值观念上也有所差异,中国绘画更注重文人雅士的情怀与意境的营造,而西方绘画更关注宗教、历史和神话等方面的表现和探索。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审美观念的差异,同时也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多样性。

东西方绘画对比1

东西方绘画对比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座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 东西方绘画是世界绘画的两大不同体系: 一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包括印度、西亚、日本诸国的东方绘画体系,中国画是这一体系的代表画种;二是萌芽于意大利半岛,涉及整个西欧,近百年来又影响到美、亚、非各大洲的西方绘画体系,这一体系的代表画种是油画。 中华文明主要诞生于黄河流域,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中国人,有基本相同的生活习性与心理特征,具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凝聚力,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农业国家,有着统一的语言文字,形成了稳固的中原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美术在这一文化背景中发展,在整体面貌上始终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欧洲文明是从狩猎到游牧生活发生发展的,政治长期分裂,这使得欧洲绘画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迥然相异的艺术风格。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在对文艺的产生、对艺术的起源的认识和解释上,中国古代有“物感说”,认为艺术是由于人心感于外物而产生的,强调人对自然的感受和看法。欧洲古代则有“模仿说”,认为艺术是人对事物的模仿。基于以上不同的认识观点,中西绘画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创作观念。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中国绘画在在透视上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结合,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 视方法。而西洋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焦点透视是西方传统绘画观察处理空间的方法,油画依据光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的原理,从固定的视点、固定的角度观察表现事物,精确细微地表现事物的形体结构和光色变化,从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西方社会崇尚科学的悠久传统。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由于中西方在地理、历史、、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西方传统绘画必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在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于哲学与基于科学

中西绘画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中西方画家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不同,必然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如潘天寿先生所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 中国绘画中的许多概念,如道、气、心、物、神、韵、意、虚、实等等,原属哲学范畴。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儒、道、禅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在绘表现为:追求和谐美,主张不偏不倚,中和为美,强调含蓄。 老庄哲学崇尚无为而为,主张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促使文人画家们超然世外,隐逸山林,在自然中追求天然之美,追求雅淡空灵的境界。禅宗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人只要静心自悟,无须修行,就可以觉悟。在中国文人画家看来,只有以虚静明澈的心灵去观照、感悟自然之美,才能达到心物统一、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仅从中国画家对水墨的偏爱及画面留白的处理便可看出中国人追求的绘画趣味,和见素抱朴、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等哲学思想。

西方关于自然的传统观念与中国不同,认为人高于自然、强于自然,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可以随心所地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这种意识反映在艺术中,就形成西方绘画中对自然形态的严格把握,一旦认识到某种规律是对自然的科学反映,就严格遵循它。 加之西方绘画的渊源是埃及、希腊的雕塑与建筑艺术,西方的传统画风,是在二维空间中描绘出圆雕式的立体对象,这种画特别注重透视法、解剖学和光影凹凸的晕染,画面具有立体感、真实性。 在追求真实的道路上,西方绘画一直以科学理性精神为支撑。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画家将一切科学知识,包括透视学、解剖学、光学等用于艺术创作,力图达到立体空间的真实再现。 二、写意表现与写实再现 潘天寿在论画旧稿中曾谈到:西画主眼见身临之实境,故重

中西方绘画的比较

中西艺术比较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西方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XX观念。 《蒙娜丽莎》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另外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而不见了,背景曾有蓝天。“蒙娜丽莎”那神奇而专注的目光,那柔润而微红的面颊,那由内心牵动着的双唇,那含蓄、模棱两可的微笑,总让人琢磨不透……在一幅画中,

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画中的那一双手也是令人赞赏不已。这双手其表面衔接得天衣无缝,根本无法看出笔的用法。从达·芬奇自己的笔记中我们得知:他使用的是按他的特殊要求制成的笔,是薄薄的软笔,他认为用这种笔画皮肤最好,而且还用了大量的油,用轻快的笔法一层层透明薄涂,以他特有的技法把这双手画得很美而且十分含蓄。 《X卿子像》是一件肖像的国画作品。这件作品本来是一件长轴,这里选取的只是里面的主要人物部分。作品中X卿予身穿淡青色长袍,乌巾朱履,指甲修长,悠然捻须。仪表端雅,意态安详,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画像面部,先用淡墨多层烘染,神形毕现后,再行敷彩,色调柔美;接着在耳朵等部位用较浓的赭色笔勾提,达到笔墨色浑然一体,艳而不俗,形神兼备的效果。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一、创作主题的比较 在创作主题上,中西方绘画美学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绘画注重对外部世界的再现和描绘,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表现。西方绘画作品常以风景、人物、静物等为题材,力求通过精细的构图和逼真的绘画技巧来表现主题。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绘画作品以宗教和神话题材为主,通过对圣经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描绘,展现出了强烈的宗教和神秘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创作主题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强调的是对内心情感和境界的表达。中国绘画注重情感的内化和审美氛围的营造,在作品中追求所谓的“中和之美”,追求一种内心的净化和心灵的寄托。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往往通过简约而富有意境的笔墨,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二、艺术表现形式的比较 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逼真的画面效果,追求光影的变化和物体的真实感。西方绘画师重视绘画技术和写实技巧,注重在画面中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 而中国绘画更注重形神兼备,追求“意境”的美感。中国画家在绘画时往往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创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念,追求在画面中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无穷的意蕴和情感。 三、审美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中,理性和科学思维追求客观真实和逻辑性是主导观念,因此在绘画审美中更注重作品的逼真性和客观性,追求对外部世界的准确表达。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重视内在情感和想象,注重审美的内涵和情感的抒发。中国绘画倾向于让观者在留白、虚实结合的画面中自由联想,追求在内心世界中寻找美的源泉。 四、绘画美学的融合与创新 尽管中西方绘画美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当代社会的大交流和文化融合过程中,中西方绘画美学也开始发生交叉融合和相互学习的现象。许多当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兼容东西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力求在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找到平衡和创新。

东西方艺术的异同点

一.东西方艺术相同点 1.艺术源头都比较历史悠久: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埃及.东方艺术就中国来说历史的源远流长就更不用说,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彩陶艺术的发展. 2.东西方艺术从开始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作品都带有巫性,宗教性,到后来对美的表现越来越重视. 3.无论东西方美术描述对象都主要为人体:在中西美术上第一个绘画高潮都是人物画的高潮. 4.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对心象艺术和镜象艺术都有了追求:西方绘画从19th印象主义,经后印象主义发展成20th层出不穷的野兽派,超现实派,实现了从镜象艺术到心象艺术的转变.因而西方同东方一样也注重了对心象艺术的追求.而东方艺术理论从古典写意相当于表现开始关于再现即写实的思想在现代也产生了.总的来说东西方俩者有一种互逆的发展方向. 5.东西方艺术互相影响,吸取对方的优点:就拿西方来举例吧,现代西方绘画大师马蒂斯,米罗,克里姆特,克利等人将东方艺术的表现性,写意性,平面感融到自己的作品中.突破传统西方绘画时写实程式的约束. 二.东西方艺术的不同点. 1.对美的欣赏不同:中国国画的美,喜欢高雅的美.西方油画的美,爱好豪华的美. 2.东方求意,西方好实:a.东方艺术风格追求虚幻要有内涵和镜界而西方艺术风格追求现实主义较强.齐白石的一句,似与不似,道出了东西方绘画的差别.b.东方艺术就拿中国国画来讲,它讲意境,不讲透视,不求像而西画古典主义以写实为主,型同摄影.c.中国艺术的目的不是为再现,而是为抒情,后来有以人发展到了山水,花鸟.西方一直以写实为主,而且特别是以写人为主.d.东方神似,讲究气韵生动.西方行似,主要讲究行的要求.e.东方艺术在于写意,注重归纳,提炼,取其精华而表现,注重表意.西方艺术注重写实,运用光学,空间等表现所在人物的存在意义. 3.东西方艺术绘画效果各有优缺点:西方的油彩画覆盖性强,厚重,可修补,但不易保持,易变灰变黯而东方的中国画用胶质调色,易遂自然,但添补有痕. 4.东西方艺术形式不同:东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沉思的形式.西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夸张,另类的形式. 5.东西方绘画的异面:A.从表面上看是技法的不同:a.作画方法不同,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b.绘画材料方法不同,从色调来讲东方以胶溶为巧,西方以油合为盛.从色素来讲,东方为青,赤,黄,黑,白五色,和谐调和的五色色泽会美不胜收,而西方以红,黄,蓝为三原色.B.深一层研究是观察方法的不同:a.中国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b.美术界向有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洋画是焦点透视的说法.C.再深一层剖析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及审美意识等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a.中国画构图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b.中国还要求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

讲到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我想先解释一下“绘画”这个词的含义,从广义上来讲,绘画是依赖视觉感受和欣赏的视觉艺术,它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从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通俗的来讲,就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从而创造(描绘)出美的形象。中国和西方的绘画艺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同样有相似之处,很多不同时代的作品和画家在表现客观世界和社会形态上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背景,绘画艺术也同如此,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上,从文化背景,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各自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一、用笔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有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任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鈍,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在中国画的画面气韵神态的表现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画家对自然的体悟,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相容相生的联系性。

在西方绘画中油画和素描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世界绘画中最具影响性的画种,在画面构成上,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可雕刻和塑造自然的物质材料制作出的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用笔的方法上笔法层出不穷,不断的有画家在尝试着各种的画法和用笔技巧。(由于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有欠缺,也不知写些什么,待日后再续吧。。。) 二、用色 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感情化的因素,“直写”主体心灵并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情感的共鸣。 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同一,形成人类色彩本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构成中西色彩比较最坚实的可比较原则,在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基础上发生的自发性色彩冲动,表达出中西方人共同的生命体本能最基本的色彩需要,由于与西方人的生存环境和种族遗传因素,在各自长时期形成了带着不同民族特色的色彩形式和色彩观念。 中国古代色彩感觉在自觉的过程中,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 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开始,发展至汉唐,中国以民族色彩运动融合佛教色彩表现在绘画艺术之中,实现了五彩纷呈辉煌灿烂的局面.中国水墨色彩的产生,以南齐谢赫的《画品》中的“六法”之“随类赋彩"的绘画理念来看,

中西方不同时期绘画差异比较

中西方不同时期绘画差异比拟 中西方不同时期绘画艺术风格差异比拟 绘画艺术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意识形态,中西方不同时期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绘画艺术风格在形成和表现上的相异。所以我认为想要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首先我们要知道中西方不同时期是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找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内涵,并且保持一个清晰的大脑,并在此根底上更加深切的理解、欣赏和学习中西方绘画艺术。 一、中西方不同时期文化背景差异 对于中方文化背景而言,我觉得就我们所了解的在古代文化背景是一种乱世下的文化背景,是一种封建制度下的大统一的文化背景。在这一背景下,艺术的本质是在一种在高度集中统治下形成,其形成的艺术性是畸形的,当然也是一种不完整的艺术意识形态。而我们静观西方绘画艺术文化时,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艺术是在一种在非常自由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除此之外在绘画时中西方不同民族对艺术形态和审美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就从艺术形式的根源来说,中西方对于世界的根源说法不一。中方认为世界事物的根源是一种“气〞,因为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就是这么认为的,在道家中“气〞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人类从生下来就需要空气,而我们身体之中都存在一种气,所以中方在绘画时会将自身的气会聚在其中,将山水田园之间的气宇轩昂描绘的栩栩如生。而在西方的开展历史时期那么多注重的是西方人自由平等的意识观念,所以绘画风格与中国迥然不同,在绘画艺术上 有独特的创作领域。二、文艺复兴之前绘画 对于古希腊艺术风格我自我认为是一种近乎自然的创作风格。在古希腊时期模仿被认为是一种求知的手段,是一种人的本能。表现在绘画中是凭借自然科学的手段再现自然,并加以理想化。这种精神被文艺复兴继承和发扬,所以在艺术中产生了《命运三女神》、《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蒙娜丽莎》等高不可及的理想美的范本。古埃及在绘画中把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空间的四维性,他们所创造的空间形象具有观念、图式特征。艺术家们凭知觉认为,要在平面中表现完整的人体,必须把多方面观察到的印象结合起来组成一副画面。他们采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