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8、哲理:人类能够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却难以消除同类间的隔膜,并且无声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

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含义: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原始社会中通过口头流传的神话和史诗。如荷马史诗就是叙事体史诗。叙事(narration)的涵义: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黛玉葬花,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系

列事件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情节的事件;2.塑造形象的事件。

3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

4、

行动元、“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角

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5、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属于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属于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6、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行动基本逻辑的三段式: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7、故事时间、文本时间: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8、顺叙:按照故事内容的次序前后衔接,故事就这样随着事件的发展一步一步地讲下去。这样的叙述就是顺时序叙述,也叫顺序。

9、插叙:在顺时序叙述的中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上下文的时间、因果关系不连属的故事内容,使主要的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和延宕。

10、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视角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

11、叙述者的声音包括:“独白”式叙述和“复调”式叙述。(1)“独白”式叙述。发自同一个叙述者声音的叙述方式称为“独白”式叙述方式。(2)“复调”式叙述: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被称为“复调”式叙述。

12、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理想的接受者=隐含的接受者(隐含的读者),与实际的接受者(现实的读者)不同。真实的读者不可能完全达到这种理想接受者的理解,尤其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由于语境的差异,与隐含的理想接受者之间存在更大距离。真实读者与隐含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误读的可能。

抒情性作品

1、抒情: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一词演变而来。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抒情就是通过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的表现感情。

2、抒情性作品: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以表现作者个人内心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3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4、抒情话语:以表现功能为主,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抒情话语的表现功能与“诗家语”或“陌生化”手段。(即前面的“阻拒性”)

5、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本:“文本”(text ,又称本文),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环境: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审美意象: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1.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①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

第一,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第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与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的词语,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实际上巳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第三,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陌生化”。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指的是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后达到的效果,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即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言语。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但在被大量重复使用后,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言语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了文学言语的一大特色。 ②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首先,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有客观的根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以允许作者去虚构,去假定。因此,虚拟性和假定性就成了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但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要“合情合理”。 再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文学与科学认识对象的基本方式都是概括,但二者的概括方式是不同的。科学概括虽然也从对个别事物的调查研究人手,但在概括过程中要不断地摒弃个别,使科学概括最后在抽象的、一般的领域中运行。而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则始终不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它、突出它、丰富它,使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与此同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个别与一般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 最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需读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1.文本的含义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 (1)“言、意、象” 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 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 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 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 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 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1.文学言语层 (1)含义 文学言语层,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 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文学言语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1、中外有关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的传统: 《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黑格尔:分为“外在形状”,和“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英加登: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①文学言语层面,这是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内指性,这是说文学话语并不直接指向语言以外的外部世界 , 而是往往返身指向语言的内在世界本身; 心理蕴含性,与普通话语侧重于运用语言的内在职功能而削弱其表现功能不同,文学话语则突出其表现功能,从而蕴含着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等心理体验,正是这样,文学话语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阻拒性话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

强的审美效果。 ②文学形象层面,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四组特征) 【小结:文学形象有三种高级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有如下美学特征:特征性和艺术魅力。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有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文学意象这里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有四种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和抽象性。】 ③文学意蕴层面,这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层深层次。 历史内容层:是说文学形象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历史的内容; 哲学意味层:由于联想的作用,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抽象思索与对其个别现象的具体感知,在文学形象的深层意蕴中形成了有机结合,这就形成哲学意味层; 审美意蕴层:是说文学形象蕴含着独特而深长的审美意味。

文学概论

文艺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按时间顺序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基本顾虑的发掘。文学批评: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P3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为基础,文学理论又要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 文学活动四要素: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提出四要素观点。P3 P29 四要素的不同作用:①世界: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又是文学作品再现和反应的对象。 ②作者:文学创作主体,他将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 ③作品: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的阅读对象。 ④读者: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使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关键。 文学活动2个系统: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P7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价值学、文 化学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②导致人得自觉能动 的文学创造。③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P25 人的生活活动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精神活动。P28 精神活动分类:①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②宗教性或幻象性。③理论性或意志性。④审美性或情感性。P29 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劳动。P39 P41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主要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文学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②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总之,诸多因素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P44 广义的文学观: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段文化形态,又统称为文化的文学观。P45 狭义的文学观:指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又称为审美的文学观。1)中国: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2)1747年,巴托提 出“美的艺术”。标志文学被证实确认为“艺术”门类,文学的审美属性被 正式认可,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即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专门学科。P47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①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那么甜”与“那么凉” 别含深意。②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 构、情感等特性。③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④文学蕴含 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言外之意)P51 诗歌特点:①语词凝练。②结构跳跃。③富于韵律。P192 小说特点:①叙述故事。②刻画人物。③创造一定的时空情境。P193 戏剧特点: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特点:①语言形式灵活。②表述对象广泛。③书写真实感受。P196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P200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话语、文学形象、文学意蕴层面。P201 文学话语层面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③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P201 文学形象层面特征: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③个别与一般的统一。④

语文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语文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语文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孙绍振 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也往往把文本当做一个绝对的统一体。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等等。其实这首经典诗作表现的矛盾很明显:一方面是激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方面又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方面是和康桥再别,一方面又是和云彩告别。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许多致力于文本分析的学者,满足于为复杂的文本寻找一个原因,单层次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流毒天下。这不能笼统地怪罪中学和大学教师,而应该怪罪我们这些研究理论的。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无从下手。在面对文学经典时,这种困难就更为突出。因为文学形象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些在方法论上不坚定的老师,在无从下手之时,就妥协了,就不是进行分析,而是沉溺于赞叹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把可操作性和操作性的系统化作为最高目标,但愿能对把具体分析落实到文本分析的系统工程上,有所助益。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不得不举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从写出来到如今一千多年了,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这是个小儿科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把它讲清楚,不但对中学教师,而且对大学权威教授,也一点都不轻松。有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说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总体的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具体写柳丝,柳丝的茂密最能表现柳树的特征。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观点: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对象的特征;用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映柳树的真实。这个论断,表面上看,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实质上,是很离谱的。这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以什么来动人呢?普通中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以情动人,但教授却说以反映事物的特征动人。接下去,这位教授又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很好,好在哪里呢?好在比喻十分巧妙。这话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需要你讲,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这个比喻不同凡响。之所以要读你的文章,就是因为感觉到了,说不清原由,想从你的文章中获得答案。而你不以理性分析比喻巧妙的原因,只是用强调的语气宣称感受的结果,这不是有忽悠读者之嫌吗?教授说,这首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歌颂了创造性劳动。这就更不堪了。前面还只是重复了人家的已知,而这里却是在制造混乱。创造性劳动这种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话语,显然具有20世纪红色革命文学的价值观,怎么可能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贵族诗人头脑中? 为什么成天喊着具体分析的教授,到了这里却被形而上学的教条所蒙蔽呢? 这是因为他无法从天衣无缝的形象中找到分析的切入点,他的思想方法不是分析内在的差异,而是外部的统一:贺知章的柳树形象为什么动人呢?因为它反映了柳树的特征。客观的特征和形象是一致的,所以是动人的。从美学思想来说,美就是真,美的价值就是对真的认识。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寻求美与真的统一。美是对真的认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就是教化。不是政治教化,就是道德教化。既然从《咏柳》无法找到政治教化,就肯定有道德教化。于是创造性劳动就脱口而出了。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可以说是对具体分析的践踏。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读《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的感悟现在有许多人觉得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把分析文本分析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分析得学生听不懂,或是毫无用处的。现在无效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培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刻不容缓。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之后,我觉得其中的语文思维很重要,老师们不能被文本的统一性禁锢,不能只局限在作者本人、现实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老师们要尝试使思维变得发散、跳跃、开阔。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其实就是在看似统一的文本布局中找到找到语句或者是用词里的差异和矛盾。文学作品是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为蓝本,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艺术加工,它看似带有生活的影子,让读者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产生差异。而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在文本中产生共鸣。但不能脱离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还原,发现文本和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同,分析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分析要在文本中进行,切记妄加揣测,把与作者或时代相关的知识过多的强加给文本,这样容易偏离中心。学生和老师要把自己置于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其中的画面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文本不是生活本身,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价值了。它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原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用“芥”和“粒”来形容舟和人,一般人都会把观看的视角定在远处的岸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诗人是在湖中的舟上,这就形成了矛盾。真实的视角和描写的角度经过对比后,

发现作者人虽在舟中,但心却在高处,感觉自己处在高处,这里的“高”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和审美情趣上的高。这时他看到西湖的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他借在湖中之感,表达人的微不足道和命运的飘摇。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对比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同一主题或者题材,我们关注的不是运用了什么题材,反映的究竟是什么主题,而是在不同形式下所体现的不同侧面,这样对文本的理解比在统一性中理解的更深,更容易理解表达的本质。一旦明白不应该那么写,就说明作者心中对表达的事物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和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反复比较,文本才能更接近所要表达的目的,更加明白应该如何写。无论是文本还是其他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比较,才能分出高低优劣,最重要的是把双方的突出特点显现出来,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课堂中老师经常会分析课文中那句话或者那个字用的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往往老师们解释不清,这就是缺乏理解的方法。老师可以查找文本成形之前的的修改情况,也可以用相近的表达方式替代,仔细品位与比较,自会有所收获。 例如,《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两个作品都是描写自然景观,写景表达快乐之情。柳宗元用工笔描绘,是一个特写镜头,写水写鱼细致入微,形神兼备,使用微观视角,而欧阳修的则是简练概括,运用长镜头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呈现出来,视角稍大。为什么两人一个是工笔描绘一个是笼统概括呢?柳宗元的精微细致让我们到他一瞬超越现实的愉悦,但这种感觉很快又回到现实。欧阳修则用简练概括传达较长时间的快乐,他对现实的超越不是景德触发而是酒的作用。 第三,情感逻辑的“还原”。艺术作品是经过个人主观的情感和理智歪曲的,作者以此来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为文本的内容服务,超越了科学性和理性。理

读书心得——《生死疲劳》文本层次研究

读书心得——《生死疲劳》文本层次研究在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研究中,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进行“音、意、面、再现客体”的划分,这与我国经学家王弼“言、象、意”的创作理论有相通之处。在童庆炳编著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分为: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笔者将通过对文本层面的剖析来解读《生死疲劳》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手法、荒诞轮回视角的叙事效果以及新历史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带来的超感体验。 一、文学言语的陌生化和现代气质的表达 俄国形式主义者在文学言语方面提出了“阻拒性”“陌生化”理论。与“陌生化”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言语的自动化指的是过分熟悉的不能再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例如第一次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女子,会很生动贴切,但时间久了,人人都用,也就成了干巴巴的语言符号。反观戴望舒用“丁香花”作为女子意象的《雨巷》则成了佳作名篇。莫言曾说:“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在莫言笔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主观感受的指引下,生命的不可抗力成为可操纵的对象。 我看到主人站在棚口,庞大的身体像一座铁塔,阳光如同瀑布,在他身上流淌,蓝色的半边脸,另半边脸是红色。 有关那头牛的回忆纷至沓来……犹如铁屑,飞快地粘向磁铁;犹如气味,丝丝绺绺地钻进鼻孔;犹如颜色,在上等的宣纸上洇开;犹如我对那个生着一张世界上最美丽的脸的女人的思念……

透明的酒浆在空中散开,如同幽蓝的珍珠。月亮在颤抖着,对着蓝脸频频眨眼。这情形让我感动万分,在万众歌颂太阳的年代里,竟然有人与月亮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感情。 阳光如同瀑布,发红发蓝的脸色,视觉上的对比,凸显出一种神秘的象征。第二句对“牛”纷至沓来的回忆进行了一系列的语言描述,如铁屑和磁铁的粘连,如气味钻进鼻孔,比喻夸张,喻体奇特,动用其他的生命体验来达到一种感官刺激。酒浆如幽蓝的珍珠,月亮是颤抖的,似乎要风起云变,此刻大地又是一派祥和。言语的陌生化处理会增加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感知时间,却可以使读者反复体味,从而达到增强文本审美意蕴的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的莫言用他敏锐而又澎湃的想象力诉说着一个又一个耳目一新的故事。张清华曾在《当代作家评论》发表评论:“迄今为止,莫言仍然是新时期以来最具文体意识和文本价值的作家之一。”每一个走向世界的作家无疑都受到来自于世界的影响,莫言的文学创作表现出极强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他在借鉴外国文学时对‘化境’的追求,既表现了中国人的气派,也是他的作品对外国读者有难以抗拒的魅力之源。”流行于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把感觉体验看得高于一切,即使这种体验时空倒置混乱不堪。莫言就长于运用感觉体验来增强作品的文化批判倾向,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小说中蓝千岁、蓝解放、莫言交替着讲故事,讲述他们以个人意志的发泄为出发点看到的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时代。与此同时,莫言也喜欢对文明史的发展进行反思。“我”的故事从“1950年”开始,又从讲“1950年的故事”结束,历史与记忆的辩证思考裹挟着戏谑洋气的现代主义创作格调,使东方大地上的半个世纪别具一格。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与文学典型一

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8、哲理:人类能够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却难以消除同类间的隔膜,并且无声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 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含义: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原始社会中通过口头流传的神话和史诗。如荷马史诗就是叙事体史诗。叙事(narration)的涵义: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黛玉葬花,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系 列事件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1.推动情节的事件;2.塑造形象的事件。 3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 4、 行动元、“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角 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5、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属于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属于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

英伽登文学作品构成层次理论

英伽登文学作品构成层次理论 20世纪以来,英伽登文学作品构成层次理论对文学研究及文学评价起了重要作用。它强调了文学作品在传播中蕴藏的层次结构,就文学作品构成结构,读者真正的吸收内容和 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英伽登的文学作品构成层次的主要理论有“文学 作品以互联网为理论而非机构”,“文学构造是一种从低到高、内到外的渐进变化过程”,“文学编排是文学读者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内容传播思考过程”等。 首先,英伽登文学作品构成层次的核心是“文学作品以互联网为理论而非机构”。实 际上,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有其自身的体裁、结构以及内容。文学作 品的组成由一系列的元素构成,这些元素是互联的,它们相互关联交互,形成一个系统性 结构,使文学作品有机的贯穿其中,表达出文学作家的新思想与创造力。 其次,英伽登文学作品构成层次的另一个理论是“文学构造是一种从低到高、内到外 的渐进变化过程”。文学作品在运作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从内到外、从低到高的渐进 变化的结构模式,细化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构造层次,包括:情节层次,人物关系层次,情 绪层次,语言层次,文体层次,文化层次等。利用这些层次,文学作品逐步将文学作家的 思想传达给读者,得以完整表达。 最后,英伽登文学作品构成层次的第三层理论是“文学编排是文学读者与文学文本之 间的内容传播思考过程”。文学文本是文学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媒介,是它们之间的桥梁, 在进行文学文本的编排时,文学作家可以利用文字艺术的手段心动文学读者的想象,促使 文学读者通过这种想象的力量,去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取学习引导。 综上所述,英伽登文学作品构成层次理论是从文学作品构成的形式,内容,结构,编 排和意义组成的概念来进行研究的,它在文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文学评价也有 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文本层次看英文散文翻译-最新文档

从文本层次看英文散文翻译 说起散文的特点,我们大概会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这样的说法虽然稍嫌笼统主观,但是但凡有一定散文阅读经验的读者应该都会同意这一点。而这种看法,实际上也指出了散文审美过程的一般规律,即,读“形”(散文的字、词、句、段甚至于篇)而得“神”(散文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感情等)。因此,在进行散文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考虑如何把源语中的 形”恰当地转化成目标语中的“形”,从而使得译文读者得以通过阅此“形”而悟其“神”。 关于文学文本层次的讨论,前人的辛勤研究成果丰硕。我国的童庆炳在结合英伽登(R.Ingarden )的层次论和中国传统“言象意”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本层次三分法:(一)文学话语层面,指呈现于读者跟前的具体语言系统,包括语音、字形,也包括字、词、句、段、篇构成的系统,这一层面具有形象性、自我指向性、隐喻性等特征;(二)文学形象层面,即由文学话语引起读者想象及联想而形成的各种活生生的艺术画面; 三)文学意蕴层面,指的是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精神、感情、思想等深层次的内容(童庆炳,2002:178-184 )。这种分类方法简明清晰,内涵丰富,在实际的文本分析中可操作性强。其分法呈渐进顺序,符合文本分析的一般规律,而将此顺序反过来,反映的则是读者从更深入的层次把握和赏析文本写作的规律。对于

散文译者而言,在分析散文的三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三者的关 系,对于做好翻译有指导性的意义。 本文以童庆炳的文本层次三分法为理论依据,对刘世聪(刘 世聪,2008:25—30),高健(高健,1986:95—98)所作的The Faculty of Delight 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索文本层 次论对散文翻译及其批评的适用性和操作性。选取的原文为英国 散文及小说家Charles Edward Montague 的短文The Faculty of Delight (篇幅关系,只摘录前八句),为方便讨论,现将原文 附上(句子编号为我所加): ① Am on gthe mind' s po wers is one that comes of itself to many children and artists. ②It need not be lost , to the end of his days , by any one who has ever had it. ③This is the power of taking delight in a thing ,or rather in anything ,everything ,not as a means to some other end but just because it is what it is ,as the lover dotes on whatever may be the traits of the beloved object.④A child in the full health of his mind will put his hand flat on the summerturf ,feel it ,and give a little shiver of private glee at the elastic firmness of the globe. ⑤ He is not thinking how well it will do for some gameor to feed sheep upon.⑥ That would be the way of the wooer whose mind runs on his mistress ' s money.⑦The child ' s is sheer

文学作品的四层次结构理论

文学作品的四层次结构理论 笔者将文学作品的内容关系称之为深层结构,是相对于段落层次这种表层结构的一种 笼统的叫法,并没有区别它是文本整体的还是局部的。但一般提到“结构”一词的时候, 指的还是前者,也就是作品所有内容的共有关系。因此我们在建构作品的整体结构框架时,先要对文本的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也不只是一种概念上的要求。整体结构框架是作品解读的 坐标。如同一个定位系统,只有当它涵盖了作品所有相关内容并正确反映了相互之间的关 联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内容的缺失所导致的结构的讹变,会使它丧失对作品进行准 确的解读定位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才是最为必要的。 但存有一种情况却可以制约这种介绍的展开,那就是文学作品的“冰山现象”。 所谓文学作品的“冰山现象”,是指某些作品所呈现的显在的内容,其实只是它整体 内容的一个较小的部分。就像海上冰山将它的大部分山体都潜藏在了水下一样。这固然是 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且有了蕴藉的好处,但却因为那潜在的部分难于一眼见出,还会深刻 影响到显在部分的状态,在分析作品的整体结构时,就易造成内容的遗漏与关系的误认。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呢?“内容关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更多了一条思路。 “内容关系”作为“深层结构分析”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可以从中理解出“内容在 关系中”的。 “内容在关系中”提示信息我们,不要边缘化地对待作品内容。一方面,对内容的阐释,还须联系至它所处的关系中回去;另一方面,当作品的内容有所未明时,在的确把握 住了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就可以推论与否存有潜在的内容,进而由由此可见隐,顺藤摸瓜 地找到那潜在的部分。 本诗的显在内容是再别康桥的眷恋。包括诗人(主体)与校园(客体)两个要素。 与否可以存有潜在的内容? 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祸福生死同为人世常态。它们对应着存在而又相互联系。我们在 关注其中的一端时不可忘了另一端的影响。诗题有“再别”二字,则之前当有“再来”, 之后也该有“再往”。那么,“来”从何处?“往”去何方? 不难查证,这里的exiaodong所往都就是诗人的家国。一九二八年,诗人因家事等苦 恼想要筹钱长途跋涉以求出证悟。最北点就是英伦康桥,起点和终点同是他在中国的家。 诗人以他的身心为笔在这世间图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阐释该边缘化在其中的某一点吗?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概论(大二下)

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的特征的赋予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审美意象: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出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5.角色:指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6.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7.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的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和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称为期待视野。 8.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9.共鸣: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10.净化: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11.领悟: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浅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及过程。 12.延留: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领悟之后,继续留存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13.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说明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答:恩格斯的“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科学地揭示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1)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a 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存在。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如果在阿Q的典型环境中,若没好友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极力维护封建礼教的赵秀才,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就没法造就阿Q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简单的说,若没有环绕着阿Q的未庄社会,没有阿Q与上述任务的不平等关系,阿Q性格特征就不会产生,更不会成为典型人物。b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存在而存在。(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式互动性关系。a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围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自小多读诗书,才思聪慧,使她善于思考。幼年丧母,失教约束相对较少,个性自由。寄居贾府,客观环境与个性自由格格不入,形成强烈的冲突。b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典型环境下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作用。

作品本体:文学文本层次论

作品本体:文学文本层次论 作品本体:文学文本层次论 20世纪的文艺美学关注艺术本体论,并在实在论方面走向艺术作品本体,坚持艺术作品的自主性(autonomy)。在美学家们看来,目前美学研究中最大的疑难是不了解什么是艺术品,因此,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以及艺术品与赝品的界限殊难确立,从而造成艺术欣赏和批评上的种种混乱。因此,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具有那些特质的问题,就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推到艺术本体论的前台。一、作品本体界定:艺术与艺术品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感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照世界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方法的历史。 ——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艺术作品是作者审美体验的对象化、物态化,是活的感性的符号化凝定形式。它作为文艺本体的重要层次—一艺术的存在形式,是人的精神创造超越性存在。艺术创造实质是有无之变。即非存在向存在的转化,从无生命向有生命的转化,从而建立一个新生命、一个新形式、一个新世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文艺本体和艺术作品本体的根本特性。 对艺术作品本体的重视,表明美学对艺术的研究已从外在研究走向内在研究。人们普遍认为,那种传统的、历史的、道

德的社会批评,大多从作品的创作者和作品所由产生的环境去寻求作品的秘密,尽管可以从作品与作品、时代背景、生活场景等方面了解其创作过程,但并不能更清晰地把握艺术作品本身的精义,因而大抵不过是对艺术作品本体研究的准备阶段。 这种游离于作品之外的外在研究引起20世纪美学家、文论家的不满,于是,作品本体论研究终于浮出历史的地表,成为一个当代热门话题。1、作品形式分析 20世纪初期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诗学,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独立自足体,它同作品以外的因素无关。作家、读者、社会都是同作品无关的外在因素,不能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文学。文学作品就是运用语言技巧制作出来的语言体,因而只能用语言学特别是语音学来研究文学。俄国形式主义诗学基本上是语言工艺学,注意的是语言的声音层次,最著名的形式主义代表雅克布逊把它称作是“功能音位学”。30年代以后,俄国形式主义诗学渐趋消沉,但在捷克却有很大影响,形成布拉格学派,后来发展成为结构主义诗学。 与之同时,英美新批评斩断了作家和作品的联系,从作品自身探索作品的秘密,作品成为与作者无关的独立自足的存在,它自身就是本体。新批评派致力于文学作品本体的研究,其兴趣在探索文学的“特异性”上,即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而“特异性”就存在于作品,“诗作为一种文体,其特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

文学概论重点知识点归纳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是真、善、美。真、善、美即是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真实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定时代的“人性心理”真实 ○2假定性的真实:第一,假定性情境的多样性(浪漫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象征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现实型:“虚构而看不出虚构”)。第二,“假中见真”的条件(艺术情境自身必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内部演进的必然性。亚氏“把谎话说得圆”。假定性情境应符合客体的事理逻辑,或符合主体的情感逻辑) 2、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与诗艺的真实。 主观的真实:主观倾向性(自然情境的主观性,生活情境的主观性) 诗艺的真实:形式审美性(叙事作品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抒情作品审美意象的艺术化创造)3、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辨析 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通过营造假定性情境去表现生活的内蕴与本质。“真实性”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生活真实是指历史和现实中出现和存在过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存在,即生活的原态和原始面貌。 区别: (1)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2)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 联系: 生活真实是基础,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脱离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是虚假和编造,不能引起人们的喜爱与共鸣。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提练和升华。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是文学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在假定性情境之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应。反应具有主观能动性,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文学创造是在既有的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由于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及再塑,假定性情境是艺术真实呈现的基本方式,是反映生活本质这一求真价值取向存在的普遍形态。4、什么叫情感评价?(名词解释)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是由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