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有相同的深层结构英文句子举例

在语言学和文体学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是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的基础,而在英语句子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不同的表层结构,但却有相同的深层结构。下面,我们将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1. 表层结构不同,深层结构相同

句子1: "The cat chased the mouse."

句子2: "The mouse was chased by the cat."

这两个句子在表层结构上是不同的,一个是主动语态,一个是被动语态。但是它们在深层结构上却是相同的,都表示了"猫追逐老鼠"这个动作。无论是谁做了动作,动作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这就是表层结构不同,深层结构相同的一个例子。

2. 表层结构相同,深层结构不同

句子3: "John saw the man with the telescope."

句子4: "John saw the man who had the telescope."

这两个句子在表层结构上是相同的,都是"约翰用望远镜看见了那个人"。但是在深层结构上却是不同的,句子3中的"with the telescope"表示约翰使用望远镜,而句子4中的"who had the telescope"表示那

个人拥有望远镜。这展示了即使表层结构相同,深层结构仍然可以有

所不同。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和特点。英语句子中的两个例子展示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复杂性。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

更深入地理解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英语句子

中的应用。在语言学中,表层结构指的是句子的具体语法形式,即它

们的句法和词法规则。而深层结构则是句子的抽象意义,包括句子的

语义和语用规则。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表层结构,

但是它们却有相同的深层结构,或者是相同的表层结构下有不同的深

层结构。

让我们来看一些更多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

间的关系。

3. 表层结构不同,深层结构相同

句子5: "She gave him a book."

句子6: "He was given a book by her."

这两个句子同样展现了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相同的情况。句子5是一个主动句,描述了"她给了他一本书";而句子6则是一个被动句,描述了同样的动作,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表层结构的不同并不改

变句子传达的信息,也即深层结构的相同。

4. 表层结构相同,深层结构不同

句子7: "The boy hit the ball with the bat."

句子8: "With the bat, the ball was hit by the boy."

这两个句子在表层结构上完全相同,都是描述"男孩用球棒打球"的动作,但在深层结构上,句子7强调了"男孩打球",而句子8强调了"球被男孩打"。这再次说明了即使表层结构相同,深层结构仍存在差异。

以上这些例子都展示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在语言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运用中也常常涉及到。当我们进行翻译或者解释某个句子时,就需要考虑到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而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这种关系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英语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灵活转换也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同的意义,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而了解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在语言学和文体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以上的例子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英

语句子中的应用。深入理解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运用,为语言学习和交流提供更多的启示。

深层结构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n(a) of n(b)结构的翻译

摘要:转换生成语法,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而深层结构理论作为其核心理论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热潮,同时它对一些翻译现象也具有阐释力。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翻译现象 引言 许多一种语言学家指出:翻译不仅是一种技术,一种艺术,而且还是一门科学。翻译可以说是一门综合科学,也可以说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和许多科学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相互区别。而其中涉及到的十分重要的科学就是语言学。但是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有很多局限性,主要有:只承认人类的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而不承认人类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对语言事实作出了描写(description),而不能作出解释(explanation)(杨光慈1983)。而深层结构的产生在对传统语法的继承基础上,更突破了一些条条框框,揭示了前人没有的语言规律。本文将在基于深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傲慢与偏见》的中英对照全译本中n(a)+ of+ n(b)结构的译文进行阐释。 1.关于深层结构理论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又称TG)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麻省理工大学教授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来的,并被认为是语言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转化生成语法理论主要体现在乔姆斯基的两部著作中:《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和《句法结构的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具有“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取自于数学,意为语法必须生成某种语言里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而生成任何句子都必须经过转换这个程序。一开始他提出核心句可以通过换位、添加、省略、替换和复写等五种方法进行随意转换和强制转换。后来他取消了随意转换的提法,转而引入了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的概念一切句子(或短语、甚至有些单词)是同时具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所谓的深层结构是脑子中的一种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该结构在话语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而表层结构则是人们说话时说出的句子。表层结构无从表示具有语义价值的语法关系,即不能起深层结构所起的作用。转换生成学派认为人类说话并不是说深层结构的句子,而必须将句子的内部形式转换为外部形式,即表层结构。由此可见,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决

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句子的不同层次和结构。下面列举十个句子,分别以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为题,以展示它们的关系和特点。 一、以表层结构为题: 1. 张三正在看一本有趣的小说。 这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是主语(张三)+谓语(正在看)+宾语(一本有趣的小说)。 2. 今天的天气真糟糕,下雨了。 这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是主语(今天的天气)+谓语(真糟糕,下雨了)。 3. 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不知道怎么解答。 这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是主语(这个问题)+谓语(太难了,不知道怎么解答)。 4. 小明的成绩一直很优秀。 这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是主语(小明的成绩)+谓语(一直很优秀)。 5. 他们正在计划下周的旅行。 这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是主语(他们)+谓语(正在计划)+宾语(下周的旅行)。

二、以深层结构为题: 1. 那个小女孩非常喜欢吃巧克力。 这个句子的深层结构是主语(那个小女孩)+谓语(喜欢)+宾语(吃巧克力)。 2. 他们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句子的深层结构是主语(他们)+谓语(希望)+宾语(解决这个问题)。 3. 这个城市的交通非常方便。 这个句子的深层结构是主语(这个城市的交通)+谓语(方便)。 4. 那个孩子正在玩沙滩上的沙子。 这个句子的深层结构是主语(那个孩子)+谓语(正在玩)+宾语(沙滩上的沙子)。 5. 这个音乐会的演出非常精彩。 这个句子的深层结构是主语(这个音乐会的演出)+谓语(精彩)。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在句子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表层结构是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组成;而深层结构则更多地涉及句子的语义、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等,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句子的含义和信息。深层结构才是句子真正的内核,表层结构只是表现形式之一。因此,理解和分

英语专八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一、語言行為(speech acts)的主要类型 表信念(representative):說明信念。例:普心很有趣。 命令(directive):說者希望聽者做一些事。例:幫我倒杯水。 承擔(commissive):答應要做某事。契約、保證、發誓都是。 表意(expressive):說出心理狀況。例:我沒力氣吵了。 宣告(declarative):說出一新事件或狀況。例:你被當掉了 二bilingualism和diglossia的区别 bilingualism,中文称为“双语”,是指个人或群体使用两种语言或方言。(如果使用多种语言或方言,叫做multilingualism ,“多语”。) diglossia,中文称为“双层语言”,是bilingualism 的其中一种。条件是两种语言或方言有紧密联系,其中一种威望较高,用于正式文本中,另一种威望较低,作为方言口头使用。例如在香港,政府公文、路标、商店招牌、以至大部分产品说明,都是中英对照的,就是双语(bilingualism)的一个典型。同时,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语是广州话,但是正规的书面语却是用基于普通话的标准白话文,把广州话写成文字会被看为粗俗。这广州方言和白话文之间的关系就是双层语言(diglossia)。 三learning和acquisition的区别 语言习得理论 Language Acquisition 时间:2009-09-15 16:05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195次 真正的语言是“习得”而并非“学得”,而中国人为什么说不好英语,因为我们是学得的英语,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英文知识。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这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克拉申在20世纪中叶以来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假说模式”,这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早在1970 年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 ,该模式以“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为核心;80 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扩充修订,转为以“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为中心,形成了“输入假说模式”。具

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特殊结构的翻译技巧

英语特殊结构的句型比较固定,在纷杂的英语句子中找出一些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规律,对理解或翻译颇有裨益。在尊重汉语习惯表达方式的前提下,如何将英语特殊结构译成准确的汉语,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问题之一。 1.倒装句 英语倒装句,无论是完全倒装,还是部分倒装,都与汉语的语序有差异,翻译时应尊重汉语习惯,将句子理顺。例: 1)Down came the hammer and out flew the sparks.铁锤一落,火星四溅。(原句为完全倒装。) 2)Shot by the guerrillas were two entirely innocent tourists.被游击队打死的是两个无辜的游客。(原句为完全倒装。) 3)Not until the jet engine had come into use could planes travel at supersonic speeds.直到使用喷气发动机之后,飞机才能以超音速飞行。(原句为部分倒装。) 4)All the engineers could do was bridge it,and that was a hell of a job.But bridge it they did,and only in twenty-four hours.工程师们所做的就是架桥,这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是他们却架起了桥,而且只花了24小时。(倒装句的主动词提前,因句中无情态动词,所以根据其时态加了did,翻译时不必译出。) 5)No matter what measure they took,in no sense could the overflowing tide be controlled.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外流的潮流都无法控制。 6)Not only are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arising in practice too numerous,but the technical capacity of the contractors is too uneven to admit of any advice at a distance.这不仅由于实践中出现的情况五花八门,而且施工者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不可能考虑在远距离外提出任何建议。(原句的前半句为部分倒装。后半句中uneven意思为“不相等”,at distance“远处”,too...to含有否定意义。) 2.强调句

2个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有相同的深层结构英文句子举例

在语言学和文体学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是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的基础,而在英语句子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不同的表层结构,但却有相同的深层结构。下面,我们将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1. 表层结构不同,深层结构相同 句子1: "The cat chased the mouse." 句子2: "The mouse was chased by the cat." 这两个句子在表层结构上是不同的,一个是主动语态,一个是被动语态。但是它们在深层结构上却是相同的,都表示了"猫追逐老鼠"这个动作。无论是谁做了动作,动作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这就是表层结构不同,深层结构相同的一个例子。 2. 表层结构相同,深层结构不同 句子3: "John saw the man with the telescope." 句子4: "John saw the man who had the telescope." 这两个句子在表层结构上是相同的,都是"约翰用望远镜看见了那个人"。但是在深层结构上却是不同的,句子3中的"with the telescope"表示约翰使用望远镜,而句子4中的"who had the telescope"表示那

个人拥有望远镜。这展示了即使表层结构相同,深层结构仍然可以有 所不同。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和特点。英语句子中的两个例子展示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复杂性。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 更深入地理解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英语句子 中的应用。在语言学中,表层结构指的是句子的具体语法形式,即它 们的句法和词法规则。而深层结构则是句子的抽象意义,包括句子的 语义和语用规则。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表层结构, 但是它们却有相同的深层结构,或者是相同的表层结构下有不同的深 层结构。 让我们来看一些更多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 间的关系。 3. 表层结构不同,深层结构相同 句子5: "She gave him a book." 句子6: "He was given a book by her." 这两个句子同样展现了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相同的情况。句子5是一个主动句,描述了"她给了他一本书";而句子6则是一个被动句,描述了同样的动作,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表层结构的不同并不改

deep structure 深层结构

deep structure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对立) 表层结构就是我们看到的句子结构,比如说:花瓶被他打碎了。 深层结构就是从这个句子中能找出来的以不同词为主体的叙述结构。 比如上面那个句子的深层结构就是:他打碎(花瓶)碎了。 就是说,一部分是“他打碎花瓶”,另一部分是“花瓶碎了”; 一个是施事即他以及这个动作,一个是受事即花瓶的状态。 这个用深层结构表示的句子经过删除、增加、移位等变化可以转化为表层结构。 再举几个例子, 像英语中的祈使句Open the door.的深层结构是You open the door please. 被动句The picture is drawn by Tom.的深层结构是Tom draw (the picture) is drawn. 所以深层结构基本上分析句子主体就能得到。 深层结构是语法理论中构成句子结构基础的抽象语法关系,人们借此解释句子所表示的的意思。[1]在这一分析层次上可以区别陈述和询问两类句子,能够区别否定句和肯定句或主动句和被动句。例如,主动句“狗追猫”和被动句“猫被狗追”两种语态的意思是相同的。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相对称,表层结构是对人们所讲和所听的语句的直接语法分析层次,即依上述句子中词和词缀的特别顺序(the+dog+s......)的分析。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别,是196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此后已发展为产生语法的一个深奥部份。 Deep structur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In linguistics, specifically in the study of syntax in the tradition of generative grammar (also known as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he deep structure of a linguistic expression is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that seeks to unify several related structures. For example, the sentences "Pat loves Chris" and "Chris is loved by Pat" mean roughly the same thing and use similar words. Some linguists, in particular Noam Chomsky, have tried to account for this similarity by positing that these two sentences are distinct surface forms that derive from a common deep structure. [1] The concept of deep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In early transformational syntax, deep structures are derivation trees of a context free language. These trees are then transformed by a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山东万杰医学院英语教研室李园园255213) 摘要:语言歧义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畴。本文旨在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分析引起英语中歧义产生的各种因素,找出歧义产生的各种原因,并分析了应该如何理解英语歧义,最后从语用学方面谈了歧义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英语歧义、语音、词汇、语法、歧义理解、语用效果 一、概述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当一个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命题时,我们便称之为歧义。歧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中,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歧义结构多种多样,歧义句举不胜举。那么在英语中,这些歧义具体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应该如何理解歧义句?它们又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呢?这些都是我们在本文中将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英语歧义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所以通常将歧义分为以下三类:1.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主要是由于两个或更多的词同音异义或句中词语的连读而产生的歧义。语音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这种歧义便自动消失。例如: There is no flow/floor in that building. a.那幢楼没有裂缝。 b.那幢楼没有地板。 2.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句子中的某个词的意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般是由于词的多义性或同形异义等引起的歧义。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如: He went to the bank. a. 他去银行了。 b. 他去河边了。 (2)词义变化引起的歧义。如: Only some of the visitors gained admittance into the clean room. 在句中的短语clean room,原为普通用词“一个干净的房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取得了新的意义,指“(供制造精密零件用的)无尘室”。意为“只有部分参观者被允许进入无尘室。”如果不了解这种含义,见到clean room这个词语,还以为它是指一个清洁卫生的房间呢。 (3)词类不同引起的歧义。如: We saw the Indian dance. a. 我们看见过那个印第安人跳舞(Indian, n; dance, v)。 b. 我们见过印第安人的舞蹈(Indian, adj; dance, n)。 (4)英美英语用法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差异,有些词在英美两国使用方法有别,而使句子产生歧义。如:The old man has a billion dollars. [(美)十亿/(英)万亿] 3.语法结构歧义

有关于英语句子结构分析

有关于英语句子结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已成为个人甚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每个人都希望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小编精心收集了有关于英语句子结构,供大家欣赏学习! 有关于英语句子结构1 1. 主语:表示句子所要说明或描述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组或句子充当,置于句首。如: It's getting cold. 天冷起来了。 Now everything is ready. 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 The teacher is very kind to us. 老师对我们很好。 2. 谓语:说明或描述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位于主语之后。如: Mother bought me a VCR. 妈给我买了一台录像机。 We have finished our work already. 我们已经完成了工作。 3. 表语:表示主语的身份、性质、状态和特征,一般由名词、形容词、或相当于名词、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充当,位于连系动词之后,与连系动词一起构成句子的谓语。如: Be careful! 小心! He looks very angry. 他看上去很生气。 His job is looking after sheep. 他的任务是看羊。 4. 宾语:指动作所涉及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组或句子充当,位于动词之后。如: He wrote many plays. 他写了许多剧本。 She loves swimming. 她喜欢游泳。 5. 宾语补足语:用来对宾语进行补充和说明,一般由名词、非谓语动词、形容词等充当。如: He told us to stay. 他叫我们留下。 I've never seen her dancing. 我从未看见过她跳舞。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refuse him. 我感到很难拒绝他。

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语言是人类交往的有效和重要的工具,当然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一般认为,语言的表达通常是以句子作为基本的形式,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在每个层次中,又都包含了一定的语言成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 提出了句子的双重结构理论,对句子的结构成分和规则进行了句法的分析.这就是所谓的语言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区别与关系. 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我们实际所听到的句子的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是语言的表层结构,而说话者试图表达出的句子的意思则是语言的深层结构.这就是说,语言的表层结构决定了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了句子的意义。 举例说明:玻璃打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用两种句式来说明。 一种说法是:“玻璃打碎了。"——被动句式 另一种说法是:“打碎玻璃了.”——主动句式 两种说法,句式虽不同,但所表达的认识内容是同一回事。根据乔姆斯基的看法,我们知道玻璃碎了这个事实,这是语言的深层结构,而表述这个事实的两种句式,则是表层结构。 由此可知: 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此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 再如“张三走了”这句话,可以表述几个意思。 表示疑问:“张三走了吗?”

表示肯定:“张三走了.” 表示讨厌:“我早就想让张三走了.” 还可以表示出同情、惋惜、气愤等等。 可见,统一表层结构,可表示不同的深层结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表层结构则是认识内容的具体表述. 语言的深层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在记忆的效果上很清楚。当我们念完了一篇文章、或听了一次讲演后,在短时记忆里可以储存表层结构,而在长时记忆里却可以储存其深层结构. 至于由语言的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乔姆斯基认为,不同民族的人,表述同样的事实,就语言的深层结构来说是一样的.表层结构则服从于这个民族共同使用的那种语言的规律。很多民族的人把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并非通过学习,而是先天就具备这个转化本领了。这就是乔姆斯基提出的所谓语言的生成语法学说。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科技英语长句汉译为例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科技英语长句汉 译为例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习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科技英语翻译在过去二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主要限制在理论层面。奈达的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科技英语实际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对科技英语长句汉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科技英语文本在词汇、句法、语篇方面的特点,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并举例分析。通过讨论,笔者指出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科技英语长句的翻译,能有效提高科技英语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功能对等理论;长句汉译 一、引言 作为专业英语的一个子范畴,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广泛应用于书写科技文献、交换科研理念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科技信息交流与交换、设备引进日趋频繁,科技翻译愈显其重要性。因此,深入探讨研究科技翻译理论、策略和技巧,以及如何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成为一个具有重

要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奈达的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Nida)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意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67奈达指出翻译有两种对等形式: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2]167奈达强调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源语语意和形式的双重对等,而非仅仅强调语意对等。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真实准确表达源语信息时,还要兼顾形式、文体等方面的对等。 (二)科技英语文体的特点 科技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文体,与通用英语有很大的不同。随其发展,科技英语逐步演变成一个独立分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根据笔者接触的大量科技英语文本以及前人所做的总结,下文将从词汇、句法、语篇三方面探讨科技英语的特点。 1.词汇特点。因其专业性,科技英语词汇有其独特的特点。Newmark认为“科技翻译与其他翻译的不同主要在于科技文本中的术语”。[3]151科技英语词汇可分为技术词汇(Technical words:能准确表达特定科技领域概念的词)[4]28、半技术词汇(Semi-technical words:频繁出现在各学科,根据不同语境而有不同意思的词)[4]33和非技术词汇(Non-technical words:能应用于所有领域的普通词)[4]36。

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论转换生成语法在分析英语歧义句中的运用

论转换生成语法在分析英语歧义句中的运用作者:李静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3期 摘要:英语语音、词汇和句法三大因素导致英语中存在很多的歧义句。本文主要从句法着手,通过运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分析句子表层结构下的深层结构,探究出相同表层结构句子的不同深层结构,进而分析句子的歧义,找出造成结构歧义的各种原因,从而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句意,使日常中的交流更加顺畅。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歧义句;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04—02 一、引言 英语中句子的句法歧义也叫结构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含义,然而句子中的任何一个词或者词组都没有歧义,表达的意思都很清晰。歧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历史上许多语言学流派对于歧义句都进行了描写,进行过研究,但是对于解释化解歧义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在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的基础上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吸取其积极因素,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和表层,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结构歧义是在一个句子相同的表层结构中,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深层结构,因而存在几种不同的意义,也就是几种不同的理解方式。通过分析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而理解句子,来掌握那些含义模糊不清的句子,对于英语句子中歧义现象的分析有重大的运用价值。 二、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理论是由乔姆斯基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且一直发展到今天。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句法结构》,掀开了语言学史的新篇章。生成语法的主要思想是:句子是由一系列下意识的过程生成的,就如同计算机程序一样。这些过程就是我们的思想,生成语法的目标就是要模拟这些过程。而模拟这些过程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形式语法规则实现的,如同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语法规则一样,这些规则会告诉你如何给一个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动词不定式是不能拆分的等等。换句话说,这些规则是用来生成一门语言中的句子,因此称之为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主要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句法、音位和语义。其中句法部分是基础部分。在转换生成语法中,乔姆斯基认为句子的创造是有规律的。其一是短语结构规则,与语言的深层结构相联系,能够分析语言的各种成分;其二是转换规则,连接了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句子的深层结构可以变成表层结构。通过这两种规则,尤其是第二种转换规则,我们发现具有歧义现象的句子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些句子

查尔莫斯的二维语义学中的模态立场及其相关难题

查尔莫斯的二维语义学中的模态立场及其相关难题 (原创版) 目录 1.查尔莫斯的二维语义学简介 2.模态立场的概念和作用 3.模态立场的相关难题 4.总结 正文 一、查尔莫斯的二维语义学简介 查尔莫斯的二维语义学是当代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由美国哲学家查尔莫斯(Chomsky)提出,主要针对自然语言的语义结构进行研究。二维语义学将语义结构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主要描述句子的句法结构,而深层结构则揭示了句子的语义信息。通过研究这两个层次的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的语义功能。 二、模态立场的概念和作用 模态立场是查尔莫斯的二维语义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句子在语义层面上对现实世界的态度或立场。模态立场主要分为两种:可能性和必然性。可能性指的是某个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可能性,而必然性则表示某个事件在现实世界中一定会发生。通过使用不同的模态词,如“可能”、“必然”等,我们可以表达句子在语义层面上的不同模态立场。 模态立场在自然语言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态度。同时,模态立场也是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揭示自然语言的语义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模态立场的相关难题 尽管模态立场在语义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它也面临着一些难题

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难题包括: 1.模态词的语义分析:如何在语义层面上对模态词进行准确的分析,以揭示句子的模态立场。 2.模态立场与句法结构的关系:模态立场是否影响句子的句法结构,以及如何影响。 3.多重模态立场的处理:如何处理句子中存在的多个模态立场,以避免歧义和混淆。 4.模态立场的跨语言比较:如何在不同语言的语义分析中,对模态立场进行统一和比较。 四、总结 查尔莫斯的二维语义学中的模态立场是自然语言语义研究的一个重 要课题。

英语语言中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异同

英语语言中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异同 本文旨在探讨动名词与现在分词在相同的语法功能项下所表达的不同的意义,以利于对语篇意义的准确把握。还探讨了相同的表层结构所蕴含的不同的深层结构,以推动对英语的规范使用。 标签:动名词现在分词用法异同 由于动名词与现在分词形式上一致,在用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对二者的区分成了语法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旨在探讨二者在相同的语法功能项下所表达的不同的意义,以利于对语篇意义的准确把握;及相同的表层结构所蕴含的不同的深层结构,以推动对英语的规范使用。 一、动名词与现在分词用法上的差异 1.动名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而现在分词不能 动名词是一种名词性很强的动词-ing 形式,因此能作句子的主语。例:Playing basketball is my hobby. 2.现在分词能作状语,而动名词不能 现在分词是与过去分词相对应的语法单位,因此动词意义很强。作句子状语时,往往可以将它改写成一个以现在分词所对应的动词作为句子谓语的分句。因此,这里的动词-ing 形式不会是动名词。 3.现在分词可以构成谓语,表达现在进行时态;而动名词不能 这是现在分词最基本的用法,也是它得名的来由。正是因为这点,现在分词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带有持续的正在发生的意味。例:They’re walking to the school. My parents are watching TV.这些用法的差异部分,英语学习者可以比较轻松地区分出动名词与现在分词。本文不想赘述。 二、动名词与现在分词“同中有异” 1.二者都能作名词修饰语,但现在分词往往表示所修饰名词的动作,而动名词则表示目的、作用等。这是动名词与现在分词的最大区别所在。即使其它一切区别都略而不谈了,这点也是万万不能省的。用现在分词作修饰语时,被修饰的名词是分词的逻辑主语,分词往往传达出动作持续和正在进行的含义;而用动名词作修饰语时,被修饰的名词与动名词之间则不存在这种主谓的逻辑关系,它更像是一个名词定语,传达的是被修饰客体的功能、作用这方面的信息。以上说的是对动名词与现在分词区别的总体把握。其实,当我们到浩瀚的语言大海里搜集丰富的语言资料的时候,会发现动名词与现在分词在今天的英语里

英语存现句句法研究-最新资料

英语存现句句法研究 引言 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不同民 族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存现句,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 究的热点。 Quirk ,给存现句如下定义existential sentence is “in serving to bring the existence of an entire proposition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hearer”. (存现句是 某一特殊的句型,这类结构常表示人、事物、东西或观念的存在 和位置)。起初很多学者认为只要表示存在的句子都是存现句, 因此,像“ A young teacher lives in that village.”和方位 倒装句“ On the desk is a pen.”都是存现句。对于英语存现 句没有一个共同分类的标准。不仅如此,对于存现句的主语问题 一直以来也颇受争议。 There 通常被认为是英语存现句的形式主语,真正主语是动词后的名词组,并且 there 不带任何语义特征,Chomsky先后运用“格传递说”,“LF 词缀说”来解释 there 问题,并且主张there 无格位特征,但是这些理论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后来也遭到 Hazout (2004)等很多人的质疑。本文试图提出一点新 的看法,来解释there 的问题,我们认为存现动词具有两个内论元,一个表示是地点,另一个表示受事。这种提法 并非没有根据,首先,Lyons(1967)指出,所有的存现句都隐 性或显性含有处所义,即存现动词附带两个论旨角色。其次根据

Mulder &Wemrmann's(1989)和 Hoekstra&Mulder (1990)的研究(他们分别阐述了存现动词的特征),前者认为存现动词阐述 的事情至少涉及两个参与者:客体和处所,后者则认为存现动词 本身就携带两个论元:受事和处所。除此以外中国学者唐玉柱等认为 there 是动词的域内论元,它是经过移位而到主语位置,其 具体阐释不在此赘述。本文试着给出英语存现句的定义,并且试图阐释 there 的问题。 1.1 英语存现句 在英语中,存现句是常见的句型,表示某地存在,出现,或 消失某事物。总结前人对英语存现句定义或界定来看,Quirk (1985)从构成角度把英语存在句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 “There+be;There+modal+be; There+rnarginal modal +be;There十semi-auxiliary+be;There+ intransitive”。顾阳(1997)在涉及英汉存现句的异同时把英语存现句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句,另一种是方位倒装句。王博(2006)将英语存现句分为一个标准加上四种变体。标准式为“ There+ be+ Indefinite NP+LP",四个变体为: " There+Unaccusative Verbs+ Indefinite NP+LP; There+ be/ Unaccusative Verbs+ IndefiniteNP+(LP);LP+ be/Unaccusative Verbs+ Indefinite NP;There+ be+ (I ndefinite NP+Modifier )NP。”本文认为就构型而言,其基 本结构为 there-be句型,以副词there开头,there后面是存 现动词,名词词组,有时还有介词词组。其典型结构为

对基础阶段学生英文写作中第一、二人称代词转换问题的探讨-精选作文

对基础阶段学生英文写作中第一、二人称代词转换问题的探讨 1.引言目前,我国学生英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语音、语调方面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他们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但写作部分得分却较低。对此,国内许多学者如王初明(2001)、文秋芳、郭纯洁(1998: 44-56)、吴红云、刘润清(2004:187-193)等,他们分别从写作技巧、母语思维对写作的影响以及元认知理论等方面就英文写作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鉴于人称代词you,I及we使用混乱在学生英文写作中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而国内尚无专门文章从非传统语法角度去分析,因此,本文拟从语境及相关知识对此进行研究。 2.第一、二人称代词转换混乱问题 去年笔者带了两个预科班的英语写作课,在期末的阅卷过程中,发现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Ok, you see, woman smoking’s reasons is many ways. Hope many people concerned with this thing, I think it can make you healthy with no smoking. 据上下文,该学生在前文分析了女士吸烟的种种原因,此处(文章的结尾)想要得出女士不应吸烟的结论,并倡议大家都应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句子内部,还是句子之间的

衔接与搭配都是按照汉语句式来运作展开的。语法错误之多不足为怪,但是在文中最后一句里,作者为什么突然改变人称,使用了“you ”这一人称代词?这个you指的是谁?从上下文分析,它应该是指那些吸烟的女士,然而从文段的表层上看指的是读者。为什么学生会在代词的使用上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是否只是一种普通的语法错误?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发现这类问题,它是否在基础阶段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错误是否是学生的一种过失性错误呢?所有这些正是本文试图探讨解决的问题。 3.问题调查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调查这种错误是否是基础阶段学生的一种过失性错误;其次,调查这种人称代词混乱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广州高三学生及我校部分预科生习作。作文题目是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内容的长度在120字以内,基本跟考试作文相当。本次调查共收集学生习作236份,便于计算,分两步进行:首先随机抽查100份作为样本。然后,统计有一、二人称代词转换的文章数量及其中出现例文中错误的文章数量。结果发现: (1)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多次将这种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修改,学生很难指出这类错误。由于收集的材料来自平时习作,显然这类代词混乱错误不是学生由于时间紧张造成的过失性失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