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条件类关联词语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摘要:词语修辞是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但真正比较系统的研究则是在现代。

总的说来,词语修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对词语修辞的研究有所建树外,其余大都显得比较粗浅。

也就是说,词语修辞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且有些问题争议很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但是词语修辞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语;修辞;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的词和固定语的集合,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语,所以又叫词语、语汇。

词语是造句的材料,也是修辞的材料。

古人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句之精英,字之不妄也。

”[1]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

”[2]这里所谓的“字”相当于现代的词。

古人“炼字”的理论和实践,都精辟地说明了词语修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修辞中关于词语选用、加工和调整等各种方法,就是对古人“炼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词汇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其内容结构、意义、源流、分化、发展诸方面作日益精细的条分缕析和考辨性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末,词汇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派生出相关的词典学、熟语学、语义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但大多只作单一的静态研究。

90 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把视角扩大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词语研究的层面和空间,如词汇学与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汉语词语修辞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选用、加工、调整等方法手段及效果的研究层面,扩大到语形、语义、语用、语表、语里、文化、审美诸多层面,且这些层面尚待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最初的修辞,专以修辞格为主要对象,甚至达到了相等同的地步。

这显然是有偏颇的。

而今我们将修辞研究的本体范围扩至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使用和语言风格四项组成部分,整个体系建设应该说才变得相对完善了。

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综述真正的现代汉语连词研究是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开始的。

在这本著作中,黎锦熙把连词分成了十类。

其中,他把表示假设和条件的连词分别叫做“假设连词”和“范围连词”。

自此以后,汉语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就从未中断过。

一、假设和条件连词的分类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首先要涉及的问题是连词的分类。

综合多年来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情况:1.按照形式标准分类。

按照形式标准划分连词,采用这种标准的有: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等。

这样划分连词的好处是,一般不会出现分类不明的现象。

2.按照意义标准分类。

按照意义进行分类一般是把连词先分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偏正关系的连词。

采取这种划分标准的有:黎锦熙(1924)、“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1956)、张谊生(2000)等。

3.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分类。

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对连词加以分类,是上述两种标准的交叉综合使用。

采用此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的学者很多。

如,郭翼舟(1983)、陆俭明(1983)、胡裕树(1995)、胡明扬(1996)、周刚(2002)等。

陆俭明(1983)根据意义把连词分为表联合关系和表主从关系的两大类,又把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分为让步转折关系、假设让步转折关系、假设和条件结果关系、条件结果关系、推论结果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七个小类。

根据连词所处的位置,他把连词分为前置连词和后置连词两类。

综合以上观点,大多数学者都是按照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的。

对于假设和条件连词,从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假设和条件连词划归为偏正关系连词。

从形式出发,可以把这些连词分成前置连词和后置连词。

而学者们对假设和条件连词进行研究时,也多是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为分类标准进行的。

二、结合单句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结合单句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一般是从假设和条件连词使用的条件、功能和成因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的。

关联词在单句、分句内部的使用研究——以递进、条件、让步关联词为例

关联词在单句、分句内部的使用研究——以递进、条件、让步关联词为例

目录中文摘要……………………………………………………………………………………………lAbstract……………………………………………………………………………………………………………………………:}0.1研究缘起………………………………………………………………………………….1O.2研究现状………………………………………………………………………………….10.3研究意义………………………………………………………………………………….30.4研究方法………………………………………………………………………………….30.5语料来源………………………………………………………………………………….4一、关联词用于单句的标准、范围、性质………………………………………………………51.1关联词的界定…………………………………………………………………………….51.1.1来源…………………………………………………………………………………………………………..51.1.2标准…………………………………………………………………………………………………………..51.13范围…………………………………………………………………………………………………………。

61.1.4兼类现象…………………………………………………………………………..91.2单复句的划分……………………………………………………………………………101.2.1紧缩句……………………………………………………………………………1l1.2.2复句形式…………………………………………………………………………121.2.3复指成分………………………………………………………………………….131.2.4省略现象…………………………………………………………………………14l-3能够进入单旬的关联词类别……………………………………………………………151.4本章小结…………………………………………………………………………………16二、递进关联词在单句中组合性关联功能…………………………………………………….17·一2.1关联模式与句法分布……………………………………………………………………172.1.1关联组合主语……………………………………………………………………172.1.2关联组合修饰语…………………………………………………………………182.1.3关联特殊成分……………………………………………………………………192.2关联限制与入句条件……………………………………………………………………192.2.1递进关联词的原义积淀性………………………………………………………212.2.2被关联成分的层级性……………………………………………………………222.2.3共享成分的存在…………………………………………………………………222.2.4语境依附性………………………………………………………………………232.3关联功能…………………………………………………………………………………252.3.1组合与成句……………………………………………………………………….252.3.1组合与关联………………………………………………………………………252.4本章小结…………………………………………………………………………………26三、条件关联词在单句中的限止关联功能…………………………………………………….283.1句法分布…………………………………………………………………………………283.1.1常规分布…………………………………………………………………………283.1.2特殊分布…………………………………………………………………………293.1.3条件关联词用于单句的特点……………………………………………………313_2.对比分析………………………………………………………………………………3245在例句选取上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选取百度网、人民网、新华网上适宜的例句。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一、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汉语外来词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外来词的界定、分类、来源、特点、影响等。

在界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与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标准,外来词可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形译词等多种类型。

在来源方面,现代汉语外来词主要来自于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世界主要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汇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在研究特点上,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学者们注重对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讨外来词在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揭示了外来词在人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

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文化的多元性。

外来词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汉语的纯洁性受到挑战,因此需要在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综观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如加强对外来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探索外来词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等。

还需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推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 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与影响外来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显著,影响也日益深远。

“不管……都”的偏误及其教学策略

“不管……都”的偏误及其教学策略

多。

鼍’事警:il≤i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虢馥研日..期一o.1,i小留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南京师范大学。

学校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复印等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校可以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论文,保密期限为年。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云蘸翻牟日期:2D小陇指导教师签名:日期:‘窍号l§易、I叩∥“刍愈芗Z学生的作文中还是会出现大量的应用错误。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HSK的动态作文语料库收集语料,对“不管……都”这个无条件复句句式的偏误进行了分类,并从其意义和用法两个层面来分析其偏误原因。

最后在学习“不管……都”这组关联词语时,提出了运用元认知策略,结合语言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对“不管……都”的基本用法进行归类。

第二部分归纳“不管……都”的偏误类型,并对偏误进行分析,找出偏误原因,提出教学策略。

第三部分提出了元认知策略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不管……都”,偏误分析,元认知策略ABSTRACT”buguan”asaConjunctionisusuallyreflectedintheprimary-stagetextbook,buttherestillhavemanyerrorsinthecompositionofseniorstudents.Thispaper,fromthecollectionofHSKcorpusofdynamiccomposition,basedOiltheseniorscholars,classifiedtheelToranalysisofthe”buguan……dou”a11danalyzedthecauseoftheerrorsfromitsmeaningandusage.Finally,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metacognitivestrategyteachingissignificantindevelopinglearnerautonomy.Itcanimprovestudents,capabilityofSRL,andcultivatethestudents’motivationandinterest,arousethee11t11uSi姗ofstudents’studying.Thispaperhasthreemainparts:ChapterOnemainlyclassifiedthetypeof"buguan……dou”.ChapterTwomainlydistinguishedtheerroranalysisofthe”buguan……dou”andproposedtheapplicationofmetacognitivestrategies.ChapterThreesummarizedthemetacognitivestrategiesintheimportanceoflanguageteaching.Keywords:‘'buguan…一dou'’,erroranalysis,metacognitivestrategiesJHⅡll110.2.2“不管……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20.3学习策略的研究历史及现状……………………………………………………………40.3.1学习策略的定义…………………………………………………………………40.3.2元认知学习策略的研究历史及现状……………………………………………40.4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60.4.1研究对象及语料选择……………………………………………………………60.4.2研究方法………………………………………………………………………….6第一章“不管……都”的用法研究……………………………………………………………71.1句式构造及其特征………………………………………………………………………71.1.1“不管P,都Q,’…………………………………………………………………71.1.2“不管P(AB),都Q,’……………………………………………………………91.2单句中的用法…………………………………………………………………………101-2-1“不管P(A还是B),都Q”…………………………………………………101.3,J、结……………………………………….:………………………………………………………………………..1l第二章“不管……都”的偏误研究…………………………………………………………。

现代汉语“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了”研究综述“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示完成或变化的助词,其在句子中的位置、语义和使用场景都较为复杂。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了”的特点、语义、句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了”的特点和用法“了”是一个口语中十分常见的语气助词,也可以用来表示完成或变化。

按照语法学的分类体系,它属于时态助词或句子补语。

其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一种变化或动作的结束;出现在主句之后,表示一个动作、事件或状态的完成。

例如:他跑了。

:表示他跑完了,没有什么需要在继续跑了。

他吃了药。

:表示他已经把药吃了,现在药已经起作用了。

他没来了。

:表示他已经不来了,现在我们做些什么都无济于事。

注意,“了”不可以用在动态体中,即只能用在一般过去式中,而且有时“了”在句子中可以省略。

例如:他跑了好久。

和他跑了好久了。

意思是一样的。

二、“了”在不同语义中的使用1. 表示完成表示完成的“了”通常出现在动词后面,表示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具有“已经”、“完成”、“结束”的语义,可以同“已经”、“完成”、“结束”的表达方式相互替代。

例如:他到了。

:表示他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他已经离开了。

: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

2. 表示变化“了”还可以表示变化。

例如:今天气温怎么样?:表示询问比昨天为止气温怎么变化了的。

你怎么走了?:表示别人突然的离去,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3. 表示感叹我好累了!:表示一种疲倦的状态和情感,可以理解为“真的很累”。

他下班回来了!:表示一种惊喜和赞叹,可以理解为“真的回来了!太好了!”1. “了”作体标“了”作体标时,其后面的实义动词也要加上了。

例如:2. “了”作状态补语“了”作状态补语时,说明主语的状态已经改变了,常常和“变成”、“成为”等状态动词连用。

例如:萝卜变红了。

:表示萝卜原来是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现在已经变红了。

又叫“动态契合”或“动态连合”,指的是“了”和句子谓语动词配合使用。

比如:他看到我了。

:表示他现在看到了我,或者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已经看到了我。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本文介绍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汉语词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解决词类研究中的不足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和努力。

重点讨论了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含”模式,认为这一理论是迄今為止能解释汉语词类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认为该理论为今后的词类研究甚至整个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标签:汉语词类名物化名动包含一、引言汉语词类体系的构建始自《马氏文通》,一百多年来,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一直贯穿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个历史,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王力(1985:11-18)、吕叔湘(1979:40-53;1982:16-27)、高名凯(1953;1986:65)、朱德熙(1982:37-54)、陆俭明(2013)等众多学者为汉语词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尽管如此,在词类研究中我们始终面临两个难以摆脱的困境:第一,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胡明扬,1995);第二,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中心扩展规约”,满足“中心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沈家煊,2007、2009)。

为了解决汉语词类研究的上述两大困境,学界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尤其是沈家煊(2007,2009,2010a,2010b,2012a,2012b,2013)通过一系列论文提出了“名动包含”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为处于两大困境之中的学者们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对一直在传统观念之下亦步亦趋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下文将回顾汉语词类研究从初创到深入发展的概况,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其中重点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尤其是沈家煊的“名动包含”模式。

二、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一)“词类”的提出汉语词类研究肇始于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

作者马建忠(1983:19)首先根据意义划分出了实字和虚字两个大类。

《文通》指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现代汉语关联词语的种类及使用.

现代汉语关联词语的种类及使用.

现代汉语关联词语的种类及使用关联词语,指的是在句中起着关联作用的词语;使用得当会使文章文从字顺,若使用不当则成为病句。

一、关联句分为8种类型: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2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

3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4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5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6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7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8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条件类关联词语研究综述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狭义上的条件关系。

条件类关联词语是指在逻辑上可以表达条件关系,并且具有连接功能的语法成分,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条件关系关联词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认知研究三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条件类关联词语句法语义层面研究
(一)在复句中的研究
邢福义先生指出:“特定的复句关系由特定的复句关系词语表示出来。

因此,复句关系词语成了复句在语表形式上的关系标志。

复句系统的建构,实质上是通过‘抓住标志’来实现的。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关联词语似乎总是与复句研究联系在一起,复句研究曾经一度掀起热潮,也就相应地使得在复句中的关联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

1.黎锦熙、吕叔湘、王力、张志公等人的著作中都谈及了条件关系关联词语,都是在讨论复句的时候对关联词语进行了分析。

这时候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句法层面,对条件关系关联词语出现的位置和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条件又进行了简单的描写,笼统、宽泛,并没有对条件关系关联词语进行细腻的阐述。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复句研究的深入,对关联词语这一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标记符号的研究也进入了更加精细深入的阶段。

邢福义特别强调了关联词语在复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的著作以关联词语为纲,对其进行了细腻深入地描写,对条件类关联词语的代表句式从逻辑关系、句式的构造、语义的表达以及非复句用法进行了描写和阐述,并且对它们用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王维贤主编的《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运用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对条件类关联词语进行了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上的分析,尤其是句法和语义层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邢福义和王维贤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时期复句研究和关联词语研究的高度,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所带来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2)除了上面所说的专著外,对关联词语的关注还体现在大量的单篇文章的出现上。

陈淑梅、宋仲鑫、张佳音、宋玉柱、卢付林、黄晓东、陈伟琳、江本智等都从关联词语展开,围绕句法、语义或者句法语义相结合阐述了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由丽萍、厉霁隽提出了有格式标记驱动的自然语言分析方法。

以一个句式展开,对这个句式从句法或于语义上进行穷尽式的描写和分析,是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

方法多样,见解独到,对条件句式的下位句式也有一定的涉及,通过对下位句式中不同连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使用规律,这些研究成果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复句中的表条件类关联词语的句法语义层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硕
果累累,成绩斐然。

文章之多,见解之深,都是其它方面所不能比拟的。

多数研究者都是抓住一个典型句式展开,详尽地描写了它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差别,但是深化的同时却忽视了系统性、范畴性。

(二)在单句和句群中的研究
1.在单句中的研究
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黎锦熙、刘世儒两位先生合著的《汉语语法教材》一书,指出了条件连词在单句中的运用情况。

另外,林裕文先生在《偏正复句》一书中,认为连词出现在句首“是连词的一种特殊用法”,这种句子是单句不是复句。

宋玉柱、宋秀令、刘俐李、张洪超、周刚、罗日新等都对条件类关联词语在单句中所连接的句法成分和出现位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但大多也只是限于描写阶段,没有进行阐释。

2.在句群篇章中的研究
由于篇章语言学进入汉语学界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谈到条件关系关联词语的,只有廖秋忠、吴为章等,他们也只对单个关联词语进行了篇章分布定位描写。

3.对关联词语本身的关注,如:罗日新的《关联词语分布态势及奥秘所在》和《关联词语纵横谈》对关联词语进行了定量分析。

周刚的《关联成分的套用及其省略机制》对关联词语自身的一些规律进行了探讨。

这些文章中都对条件类关联词语有一定的涉及。

可以看出,条件类关联词语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向纵深化发展,但是同时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相对于复句中关联词语研究的繁荣,在单句和跨句层面上的条件类关联词语,受到的瞩目就太少了,研究形成了一个空缺,随着各种研究方法的发展,这一方面的研究会逐渐散发出它的光彩。

二、条件类关联词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一)在单句中的功能
关联词语在单句中对于表明单句内部的结构关系及整个单句的句意都有重要的作用。

宋玉柱、张洪超等的文章指出了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成句功能和区别语义的功能。

谷孝龙认为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功用是使其所强调的部分具有一定的述谓功能,从而表示两个述谓结构之间的一定的逻辑关系。

周刚则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且运用了话题、焦点等新的研究角度,为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二)在复句和句群中的功能
1.连接功能连接功能是指条件关系关联词语能够把具有条件关系的两个或多个成分连接起来的功能。

连接功能是条件关系关联词语最基本的功能,其内部又分为承接功能、预设功能等等。

2.标记功能条件关系关联词语对复句和句群有标记功能,只要有条件关系关联词语出现,复句或句群肯定有条件关系。

同时,这个关联词语也能说明复句中的复句之间和句群中的子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修辞功能条件类关联词语的运用有时候可以体现出修辞的表达效果,更能体现出人物的态度和立场。

对条件类关联词语的功能研究大多见于对关联词语的功能研究之中,并没有文章专门阐述。

随着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用学中焦点、预设、蕴含、语境理论的普遍应用,对关联词语的语用功能研究才开始受到关注,相对于句法语义方面的步伐是迟缓了许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没有深入与扩展。

三、条件关系关联词语的认知研究
(一)预设研究
陈宗明从逻辑学的角度提出了条件句的预设,指出条件分句中前一分句提出一种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在满足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有时这里的条件和结果本身又包含着某个背景命题,它们是交际双方可以共同接受的,从而成为条件复句的预设。

周刚指出预设的研究可以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探讨。

语义预设也称逻辑预设,是从语句的真值角度来看;语用预设是语言交际活动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

尽管他们都没有对条件关系关联词语的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进行具体分析,但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对条件关系的认知研究是一个贡献。

(二)管界研究
朱德熙在讨论连词时曾提到了连词的管界问题。

廖秋忠给管界问题下了定义:连词所支配、修饰或统领的范围。

(三)逻辑研究
廖秋忠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对连接成分加以界定和分类。

陈宗明提出了关联词语的逻辑标准,并且真正从逻辑学的角度对连接成分进行了分析,提供了连接成分逻辑研究模型,给出了一些连接成分的逻辑表达式。

此后,张谊生、邢福义等也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对条件关系关联词语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对条件类关联词语的认知角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没有形成规模,既缺乏广度,又没有深入,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四、小结
应当看到,以往关于现代汉语条件关系关联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和研究成果上的借鉴。

进入20世纪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空前活跃,语法学家努力寻找更好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各种语法事实,对条件关系关联词语的研究也更加细腻深入。

与五六十年代相比,论文数量大大增加,而且研究视角开阔了,研究方法也更新了。

但是还应当注意,目前研究中从句法层面研究的相对较多,从段落、篇章等跨句层面研究的相对较少;对单个关联词语研究的较多,成类、成范畴的系统分析较少。

今后现代汉语条件关系关联词语研究的目标:一是在具体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性的分析,对条件类关联词语作全局性的把握;二是吸收和借鉴认知、功能、话语分析、篇章以及类型学等理论和方法,拓宽研究角度和视点,使研究更深入;三是关注条件类关联词语的历时研究,从其历时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句法语义语用平面上的区别;四是加强对比与应用研究,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武琼,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