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赠白马王彪+饮酒+西洲曲+《咏怀》诗其一、三、十七、六十七

翻译:赠白马王彪+饮酒+西洲曲+《咏怀》诗其一、三、十七、六十七
翻译:赠白马王彪+饮酒+西洲曲+《咏怀》诗其一、三、十七、六十七

《贈白馬王彪·曹植》

译文:

黃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和我一同到京师朝见天子,会节气。到洛阳后,任城王暴死。到七月,我和白马王返回封地,在路途上不能同行同宿,我内心十分痛恨这件事。因永别就在近日,所以把心里的话剖白出来,与白马王辞别,发愤而写成此篇。

承明庐宫朝天子,然后将回旧封疆。清晨离开洛阳城,日暮之时过首陽。伊洛二水宽又深,想要渡河无桥梁。泛舟越过大波浪,怨恨东归路途长。回头仰看宫城阙,引领不舍情内伤。太谷深广多寥廓,山上树木郁苍苍。淫雨久降路泥泞,积水横流路途上。交叉路口无车迹,改道登上高山岗。斜坡高险接云日,驾车马儿病玄黄。

马病尚能驾车行,我心忧愁而委屈。忧愁委屈何所念?兄弟亲爱分离居。初衷本想同路行,中途更命分行居。鸱枭不详鸣銮舆,豺狼当道狂嚎啼。苍蝇污秽白与黑,小人谗言间手足。欲将回身无路走,手握缰绳而犹豫。

犹豫徘徊何可留?苦苦相思没边际。寒蝉鸣叫绕我身,秋風送来微凉风。原野莽莽多萧条,夕阳瞬息已隐匿。飞鸟飞赴高树巅,翩翩振奋其羽翼。孤獸飞奔寻其群,口衔草食无暇吃。目睹景物伤我怀,伤感别离长叹息。

叹息将会有何为?天命总以心相违。无奈思念亲兄弟,同来朝会今不归。孤魂飞回故封地,躯壳尚寄在京内。生者之身日渐衰,须臾将随孤魂飞。人生之年不满百,死去如同朝露干。年岁已到桑榆间,时光流逝何追攀!自念身躯非金石,哀叹人生心伤悲。

内心伤悲劳我神,抛弃伤悲不复陈。男儿志向在四海,相隔万里如近邻。恩爱尚存不衰弱,相距越远越亲近。何必同居在一起,然后才能表殷勤。悲痛忧思成疾病,未免拘泥儿女情。手足之情仓卒绝,内心怎不怀苦辛。

苦辛使我无所思,天命确实令人疑。面向虚无求神仙,赤松长久将我欺。灾祸顷刻将发生,善终之年何可期。今日离别成长别,再会之日在何时?王兄还要保玉体,与我共享高寿年。收泪踏上漫长路,提笔作诗从此辞。

《饮酒》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西洲曲》

译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咏怀》诗其一

原文: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

夜不能寐,起而弹琴

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

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

《咏怀》诗其三

原文: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译文:

(春天)东园里桃李生长茂盛,采摘果实的人在树下踏出了小径。

(当)秋风吹起干枯的飞蓬,草木零落的季节就要开始了。

一切繁华终会憔悴,堂屋也会长满荆棘

骑着马儿离此而去,一直到西山脚下。

自身尚且不能保全,何况保护妻儿呢

凝结的霜花覆盖了野草,一年的终结季节也不过如此了。

《咏怀》诗其十七原文: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译文:

一个人坐着,空房子,没有多余的人

打扰我的孤独(这很好!)没有人可以倾谈。

打开门,路空着,没有车马辙迹

这寂寞的蛇啊,最后被地平线拦腰斩断。

原谅我又来到唯一的高处,高处是安静的

那里,空旷的野地,并没有留下谁的回音。

天空的翅膀和落叶林里的小兽背道而驰

一寸一寸,孤零零地,从我的视网膜上脱落。

到了我这把年纪,你就会热爱黄昏,它让你知道

还有人令你怀念,但那些话,不必说出。

《咏怀》诗其六十七原文: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

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

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

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

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鉴赏:

司马氏在夺取曹魏皇位的过程中,为掩饰其犯上篡权的丑行,虚伪地提倡以礼法治天下;于是,善于钻营的小人,无不把自己打扮成礼法之士。如何曾,就以维护礼法者自居,借“居丧无礼”为名,欲使司马昭放逐阮籍,“无令污染华夏”(《晋书·何曾传》);如钟会,也曾以嵇康“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为口实,鼓动司马昭杀之“以淳风俗”(《晋书·嵇康传》)。这些都是典型的“礼法之士”的伪善嘴脸。但正是这样一些人,却也干出过非毁礼法之事,乃至无君无父。阮籍这首诗,正是对这些“洪生”的形象的揭露。

“洪生资制度”一句是总起全诗。“洪生”本是鸿儒之意,这里是指那些假礼法之士。他们总是标榜自己的行动都是遵礼守法的。“资制度”是凭借、按照礼法制度之意。以下七句就是把他们“资制度”的行为具体化。“被服”句写其穿戴上也遵循礼法规定。“尊卑”二句是说他们平时遵守着尊卑高下的等级次序,处事接物也遵照着礼法纲常。“容饰”二句写他们朝见时也容饰整洁,神色庄重,手执圭璋,行礼有仪。“堂上”二句是写他们在祭祀时的表现。“玄酒”,是古代祭祀时用的水。《荀子·礼论》曰:“飨,尚玄尊(盛清水的酒杯)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梁。”所以这二句诗是说洪生在祭祀时也按照礼法以玄酒、稻粱作祭品。从以上的八句看,“洪生”似乎是无可指责的,他们的一切行动无不遵礼合制,他们的形象也无不道貌岸然。但这只是诗人的欲抑先扬,欲擒故纵,接下来,诗人笔势一转,以锋利的笔触揭示其内心的丑陋。

“外厉”二句说他们在外高谈礼法,言论纯正,但在家中却不见高尚的言行。“灭”字用在此颇有份量,揭示其在“户内”无一点“芬芳”可言,出语辛辣有力。如果说“外厉”二句是说他们的言行不一,则“放口”二句就进一步揭露了他们即使在语言上也真假不一:当他们随口而言时说的倒是真心话,但随即又假正经起来,口发道德仁义的虚伪高论了。这四句,形象地刻画了“洪生”变幻诡谲的伪善面孔。

最后,“委曲周旋仪”一句总收全文:原来以上所写的“洪生”的一切言行,无不是在矫饰作伪,只是一种“委曲周旋”的假象!“姿态”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不过“愁”字在这里倒并不是为“洪生”发愁,其寄托的感慨是十分深刻的。当时的所谓“礼法”实在是“坐制礼法,束缚下民”,而“礼法之士”也无不“欺愚诳拙,藏智自神。……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大人先生传》),由此而弑主篡权,国家丧乱,诗人之愁当是为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除上文分析时已说到的外,尚有以下几点:首先,人物描写的多面化。全诗从外貌到内心,从语言到行动,多方面地塑造了“洪生”的形象。其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八句从正面描写“洪生”之岸然道貌,接下四句从反面刻画他的虚伪嘴脸,一反一正,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极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全貌。而且后四句中每两句中又相互对比,具体而微地描绘了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使“洪生”的滑稽模样可笑而又可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 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 考生筛选整理了:《西洲曲》原文,《西洲曲》原文翻译,《西洲曲》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 文网。 一、《西洲曲》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西洲曲》原文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三、《西洲曲》作者介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 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 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佚名。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②忆梅下

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 纯洁。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⒀尽日:整天。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可能产生于南朝的梁代。它属《杂曲歌辞》,以首句得名。全诗写一个女子自春及秋对情人的忆念。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露翠钿”,写一个女 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

西洲曲原文及注释

西洲曲[1] 南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2],折梅寄江北[3]。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4]。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5]。日暮伯劳飞[6],风吹乌臼树[7]。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8]。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9],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10]。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11]。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12]。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13]。海水梦悠悠[14],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至西洲。 【注释】 [1]选自《乐府诗集》。《西洲曲》属“杂曲歌辞”,写一江南女子对江北情人的缠绵情思,声情摇曳,流转圆美。相思的时间自春及秋,自早及晚;相思的空间由西洲而江北,由“门中”而南塘、青楼;时空不断转换,思情似断还连,恍如梦境。西洲,地名。当在女子住所附近,是昔日与男子幽会之处。 [2]梅:梅花。当为女子在西洲与情人幽会时所见之景物。下:往。 [3]“折梅”句:六朝人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江北,长江以北,当指男子所在。 [4]鸦雏:小乌鸦。 [5]“两桨”句:划着双桨经过桥头渡口就是西洲。 [6]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独处。 [7]乌臼树:落叶乔木,夏日开花。 [8]翠钿:饰有翠玉的首饰。 [9]莲子:谐音“怜子”。怜,怜爱。青如水:谐“清如水”,兼喻情人品格。 [10]莲心:谐音“怜心”。 [11]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男方书信。古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12]青楼:富贵人家用青漆涂饰的闺楼。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六朝以前的诗中常用来指女子居处,与后来用以指妓院不同。 [13]海水:从上文“折梅寄江北”看,此处实指江水,因江水很大,浩渺似海,故称。摇空绿:指海水空自摇绿。此以海水与己无干,衬写寂寞之感。一说指水天一色相接,好像一齐摇荡起来。 [14]悠悠:渺茫貌。

杜甫诗三首翻译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 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登高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②清沙白鸟飞回③。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人和本民族的语言结合得最紧密,诗人帮助本民族完善它的语言,使之更准确,更淳美。诗人比小说家对本民族语言建设的贡献更大一些,但诗人却不能使自己像小说家一样流通出去,因为诗歌属于感觉和情绪,对语言的依赖感极强,语言在转述的过程中,必然丧失掉它的部分微妙和韵味,而这些却关系着诗歌是否成立的根本。艾略特既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素质的文学批评家,他在《诗的社会性》一文中写道:“诗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对于和诗人同族以及使用相同语言的人们具有一种价值,而对其他种族的人们则没有这一价值。”艾略特在表述上也许有些极端,但却道出了诗歌的实质。艾略特还举例说明道:“散文作品也确实具有只存在于原先语言中而一经翻译便会失去的意义;但我们都感觉得到,读一部翻译小说要比读一首译诗损失小得多;而读翻译过来的某种科学著作,也许实际上就没有损失。”艾略特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对于叙事性和那些具有扎实内容的文体,是可以转述而不至于损害原意的,但诗歌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属于民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拒绝翻译。 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因为诗歌对翻译的拒绝性而冷落了诗人。翻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纪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1996年瑞典文学院把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为什么在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身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判断力如此坚决? 让我们看一看颁奖词中的一段:“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是完美的言语客体,是精雕细刻的思想形象。”我们注意到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思想形象”。“思想形象”是希姆博尔斯卡作为诗人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看重希姆博尔斯卡,因为她是一个思想和诗意二者结合得非常好的诗人。在《任何情况》一诗中,希姆博尔斯卡写道:“你得救因为你是第一个,/你得救因为你是最后一个,/因为你是独自一人,/因为那里有许多人,/因为向左,因为向右,/下雨,因为有阴影,/因为天气好,阳光普照。……”她把一个人在困境中得救,归功于偶然的力量和细节的存在,最初和最后,独自和许多,一左一右,一阴一阳———相反的描述,既体现出思想的深邃,又形成了诗意的张力。 我们不知道,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转换成汉语的时候,它的原始诗意丢失了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诗歌的基本内容得以保留了下来。她的诗中形象与思想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效果,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思维的快意。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它的诗意没有消减多少,这和单纯“着迷于词汇”的语言天才狄兰·托马斯的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 译 叠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叠词在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的叠词为诗歌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及美学效果,但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很少把注意力放在诗词中频繁出现的叠词上。浏览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译本,我们会发现许多时候翻译家们会把诗词中出现的叠词忽略不译。尽管不同的学者有时会涉及到叠词的翻译问题,但是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且这一问题也未得到充分的注意和重视。有鉴于此,本文就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对汉语叠词的定义,形式和功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由于英语中的叠词比汉语中的少,且多为非正式文体,所以在英语中叠词应用不如汉语广泛,而汉语叠词则大量应用于古典诗词中,大大增加了诗词的艺术和美学的感染力。为解决古典诗词中叠词翻译的难题,本文作者尝试在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基础上对不同译本中中国古典诗词的叠词翻译加以阐述和分析。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美”、“三化”和“三之”。“三美”指译文要保持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化”指翻译的具体方法:浅化、等化和深化。“三之”则指译文要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本文作者力图将许先生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尝试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作一个清楚明确的表述。在许先生翻译理论指导下,本文作者还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英译的一些方法,根据叠词的音形意三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指出通过合理的翻译方法,叠词是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翻译效度的。 同主题文章 [1]. 龙梅. 从历次政治运动中走过来的大翻译家──许渊冲' [J]. 炎黄春秋. 1996.(09) [2]. 李扬生. 浅谈《荷塘月色》中的叠词——兼说叠词的功能' [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4.(02) [3]. 于连江. 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4]. 傅希孟. 浅谈《儿女英雄传》中叠词的运用'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02) [5]. 吴岫光.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叠词运用'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2)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第14卷第6期 安顺学院学报 Vol.14 No.6 2012年12月 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 Dec.2012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饶卫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 06-0027-03 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 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 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 “ 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 ! 收稿日期: 2012-06-18 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的译文是: “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 “希腊岛,希腊岛, 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 篇一:“春望”翻译 内容简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内容讲解】: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希望通过这篇春望翻译能使大家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篇文章。 篇二:望岳春望译文赏析 望岳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 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 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梅花——初春伯劳乌臼——仲夏莲子飞鸿——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确:第一部分:1-6句第二部分:7-10 句第三部分:11-18 句 第四部分:19-26 句第五部分: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朱自清《荷塘月色》 原文&赏析

原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

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 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4-04-15 来源: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英美诗歌翻译余光中译学思想 论文摘要: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线,阐述其主要译学思想,并通过分析他翻译的英美诗歌,看其翻译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现,以及对于后进译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提到余光中,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些家喻户晓、广为传诵的诗篇,还有那些气势雄浑、色彩瑰丽的散文。然而,余光中先生不仅是成功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还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的教学、创作、翻译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其翻译范围广泛,包括诗歌、传记、小说、戏剧;产量颇丰,至今已出版翻译集十一种;并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译学思想。 余光中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翻译与创作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将一种经验转换成文字。不同的是,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翻译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种“不拘的翻译”、“自我的翻译”。而译者要进行翻译的这种经验,已经有了文本,有其既定的内容和外貌,容不得译者擅自变更。然而,译者在将这种经验从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时,在字词的选择、句子结构的安排、整体风格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创作。他在谈自己译诗的经验时说:“翻译的心智活动过程之中,无法完全免于创作。……一位译者必须斟酌上下文的需要,且依赖他敏锐的直觉。这种情形,已经颇接近创作者的处境了。”因此,“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余光中,2002:34)。 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最难,也最能体现译者水平。余光中以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兼具深厚的国学和西学功底,翻译了大量英美现代诗歌。凭借严谨的态度、醇厚的语言修养、天赋的艺术才能,他翻译的英美诗歌质量上乘,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本文拟从余光中翻译的英美现代诗歌入手,分析其译学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 一、文学翻译需要“变通的艺术”

人教版语文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课题:《杜甫诗三首》 课型:讲读新授课时:3 主备:李艳芳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 (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3.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4.填空 《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品味研讨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2014年7月第33卷第7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Jul.2014Vol.33No.7 doi : 10.3969/j.issn.1001-7836.2014.07.056 收稿日期: 2014-05-05作者简介:张琴(1985-),女,江苏泰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法语语言文学研究。 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张 琴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 要: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以诗译诗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30-02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 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他的译文韵律丰富,节奏感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首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成果,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他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但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要传达意美,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用的词汇,还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音美是指诗歌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译者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意美。不过音美的表达往往很难做到,甚至也不必做到音似。形美主要有对仗工整、语句长短两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在三美中,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美,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不能做到,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 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1] 。 许渊冲第一次提出“三美论”是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1978年由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他引用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的话:“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这“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三美论”是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之一。 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许渊冲是“以诗译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我国诗词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是意美、音美、形美的统一体,而要传达诗词的“三美”,就要用诗体译诗。至于以散体译诗,许渊冲认为:“……把有韵有调的格律体诗词,化为只有节奏而不押韵的自由诗,那就是过于不及了。因为自由诗体的译文即使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文的‘意美’,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也决无法表达古典诗词‘毋庸置疑’的‘魅力’,无法使人爱不忍释,百读不厌。”他不仅在理论上积极倡导而且在实践中大量运用诗体译法,其所编译的《汉法对照中国古诗词三百首》堪称此种译法的代表作,钱钟书称道许渊冲所作的翻译,是“以诗译诗,好比戴着 — 031—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西洲曲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内容依季节的转换写一采莲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执着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情思宛转缠绵。诗作以景物描写为重点,以相思之情为线索,情因景生,景因情动,表现了女主人公极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风格明丽自然,婉媚多情,清新活泼,玲珑剔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每当回忆起那次西洲梅林下相遇的时刻啊,于是就想先折下一支梅花,寄送给身在大江北岸的情人,让他与自己一起回忆西州梅下相遇的情景。 “单衫杏子红,双鬓鸭雏色。”女子她身穿单薄的衣衫,像红杏那么鲜艳啊,一头乌黑的鬓发,就像小乌鸦的羽毛那么黑亮黑亮的。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你要问西洲到底在哪里啊,摇上小船,划上两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天黑了,伯劳还在那儿孤独的飞啊,只有徐徐的清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树下就是我家的大门前啊,门里面的我啊戴着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打开大门迎接却没有看到情人来啊,只好出门摇上小船去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怀着满腹心事到南塘采摘莲子,这是个天高气爽的秋天啊,朵朵莲花长得高高的,超出了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女子低下头来若有所思地拨弄着水中的莲子啊,莲子是那么地清香啊,我们感情也纯洁得就像一泓清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看到清香的莲子就想起了自己的情人,不由珍惜地将莲子放在怀里藏在袖中啊,里面的莲心熟透了,一直红到底。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思念情人,情人也不来啊,只好仰起头来看着天上自由往来的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鸿雁双飞啊,飞满了西洲的天空,盼望情人,情人也不来啊,我就登上高高的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楼台虽高,可还是望不见我的情人啊,整整一天时间,我的手没有离开过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十二道栏杆弯弯曲曲啊,女子的手映在栏杆上,白皙得像玉一样明润。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起了帘子仰望青天啊,青天显得更高更远,海水遥遥,波涛荡漾啊,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海水如梦一样啊,悠远无尽,情人心焦啊,我心中也无限忧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风多情,倘若它能知道我的心意啊,那就把我的梦,吹拂到西洲与情人相聚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