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案

最新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案
最新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知道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说出各种符号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2.能力目标: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了解想象、类比、模型化、假设、验证等科学方法;形成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发展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兴趣;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号的含义;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是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把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整理成知识面,再由知识面连成知识网,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序的知识体系。

环节一:物质的简单分类。

巩固练习

环节二: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巩固练习

环节三:化学符号的含义。

巩固练习

环节四: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巩固练习

学生评价:对上述整理有何看法,指出优缺点。展示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加以评价。

趣味挑战:基础题;综合题;拓展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 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 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知道物质、分子与原子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抽象理解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熟悉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离子的概念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20160301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一、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H 原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定义式:Ar 精确应用: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实际质量就大 计算应用: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以用来比较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 1.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其他层不超过8个(对前20号元素而言)。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体积很小,质量占原子质量绝大多数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 (4)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 不变: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改变: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微粒电性(从不带电到带电)、化学性质 可能改变:电子层数(阴离子不变,阳离子变少) (5)原子和离子的稳定性 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原子更稳定 对于其他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离子更稳定 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有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必然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取决于具体的反应)。 2.分子的主要特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闻到气味,氨水、盐酸的挥发等),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三相变化的本质,压缩气体的原理,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减小的原因),原子也具有以上特点,以稀有气体单质为例可以说明。 3.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比如NaCl晶体)。 考点与考题类型: 1.如何证明分子在运动及分子间的间隙 2.利用4个相等计算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 3.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4.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点 5.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和相关计算 6.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导学案(无答案)(新版)仁爱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习目标】 1、理解物质是由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 3、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 4、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5、培养学生对微粒的认识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 2、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3、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学习时数】 6课时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提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学生思考、讨论】:(略) 【师生评价】:物质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所构成的。 【提出问题】 怎样理解“宏观”和“微观”? 【学生思考】:(略) 【师生点评】:(略)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讨论】:(略) 【观察实验】:演示实验1-2 【师生评价】: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提出问题】:微粒运动的剧烈程度与何因素有关? 【学生交流讨论】:(略) 【师生评价】:微粒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和电场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 【提出问题】:探究活动实验1、2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略) 【师生点评】: 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不同物质微粒间的间隔大小不同,并且同种物质不同种状态时,其构成微粒之间的间隔也不相同。一般固体微粒间的间隔最小,液体微粒间的间隔较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隔最大。所以固体往往比液体和气体难以压缩过。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教案

第三章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 以相互转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 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 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 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 础。 【重点难点】 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 第1课时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 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 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试题及答案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1.品红扩散的实验证明了()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的 C.分子是看得见的粒子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屋里喷了香水后充满香味 B.化学实验室内充满药品味 C.汽车疾驶而过,车后卷起烟尘 D.用樟脑保存衣物,衣柜内充满樟脑味 3.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是() A.冰受热融化成水 B.面粉中掺和砂糖 C.各为10 mL的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 D.打满气的气球可以被压缩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混合物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 C.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D.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水是纯净物 B.分子很小,没有质量 C.分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粒子 D.在水汽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6.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7.将深色的衣服和浅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浅色衣服 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深色染料中的 () A.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 8.右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 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 发生的变化是() 9.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D.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10.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 B.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C.氧气加压降温形成液氧 D.1体积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小于2体积 1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湿衣服在日照下比在阴暗处干的更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0301汇编

学习-----好资料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一、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 1?原子的构成 r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 电)原子* (不带电) 体积很小,质量占原子质量绝大多数'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原子核所带 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显电性。 3?定义式:Ar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标准碳原子的 质量(kg)— 12 精确应用: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实际质量就大计算应用: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以用来比较几种原子的实际 质量大小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 1.电子排布一一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其他层不超过8个(对前20号元素而言)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不稳定 ?中子(不带电) H原子),质子数也不一定 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 (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v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 (4 )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 不变: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改变: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微粒电性(从不带电到带电)、化学性质 可能改变:电子层数(阴离子不变,阳离子变少) (5)原子和离子的稳定性 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原子更稳定 对于其他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离子更稳定 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有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 必然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取决于具体的反应)。 2?分子的主要特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闻到气味,氨水、盐酸的挥发等),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三相变化的本质,压缩气体的原理,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减小的原因),原子也具有以上特点,以稀有气体单质为例可以说明。 3?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比如NaCI晶体)。 考点与考题类型: 1?如何证明分子在运动及分子间的间隙 学习-----好资料 2?利用4个相等计算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2.知道微粒运动快慢、微粒间隔大小的影响因素,微粒间隔大小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3.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重点】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学习难点】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1.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为_______,高锰酸钾溶液_______色。 2.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吗?___________;干冰和冰是同种物质吗?____ 3.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是同种变化吗?你能解释吗? 4.汞俗称水银,可作为温度计的材料,你能解释原因吗? 水能否作为制作温度计的材料呢?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你知道原因吗? 二、合作~研讨~点拨 活动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观察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 [现象记录]①固体颗粒逐渐_____。②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结论]物质由极其微小的_________构成 活动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观察与思考” [现象记录] 【实验1】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_____。 实验2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实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__ [观察与思考] 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 再分别加入一颗大小相等的品红颗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吕甫金 一、理论指导 1.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分析课标后我们可知,这个课题隶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版块,学生需要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三态变化。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本节课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1.化学课堂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2.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运用

人教版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NaCl 硫酸锌ZnSO4(显著特征:含有SO4 CO3 NO3 OH NH4 PO Cl等原子团) 4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 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相同物质相同,分子不同物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2(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2(新版)沪教版 班级姓名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转化。 4.能用微粒的观点看纯净物和混合物。 【课前预习】 1.物质由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铜 是由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和构成的。 2.微粒是不断。温度越,微粒运动越。 3.微粒之间有。气体物质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液 体、固体物质微粒间隙比较。 4.用微粒的观点看变化和物质分类。 (1)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本身改变。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为;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为。 【学习过程】 二、分子 思考:课本65页联想与启示。 阅读:课本65页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物质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物质的不同。 氧气由构成,氢气由构成,水由构成。许 多分子聚集形成物质。 阅读:课本66页第一、二段。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和都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温度越,分子运动越。(3)分子之间有。一般温度越高,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压强越大,分子之间的间隔越。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空隙比较,液体、固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隙比较。 3.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 教师“个备”或学生笔记栏三、原子 阅读:课本66页第三段. 分子由构成。每个水分子由和 构成。水分子分解时,生成和,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交流讨论:课本66页。 1、原子概念 原子是的最小微粒。

江苏省九年级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 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 教师:1、大屏幕;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学生谈感想2、为什么氧气、氢 气、水的性质不同 呢? 创设情景: 1、我们学过水通电 生成氢气和氧气,你 能有分子原子的观 点解释这个化学变 化吗? 2、投影 水分解过程的微观 解释。 3、在上述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是什 么?不变的又是什 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交流、讨论 交流与讨论 观看投影。 思考回答问题。 谈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 学习,互相帮助,并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 己的观点。是不同层 次的学生在交流中 都有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从宏观物质走 进微观世界,提高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新精神。 使学生在认识分子、 原子的基础上解释 化学反应的原因,是 学生从微观角度巩 固和加深对化学变 化的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是 学生明确化学变化 的本质,明确分子、 原子的本质区别。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 $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③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 (3)相对原子质量 ①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 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 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学案 沪教版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 习 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习目标】 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3、能对原子与离子进行比较,能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 【学习重点】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理解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分子和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 和 都很小,需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断 着,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 ; (3)分子间有 ;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5)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分子 原子 新的分子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概念 (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 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4.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 和 两种粒子构成的。 5.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6.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交流 活动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Ⅰ)请判断下列现象能否用微粒的性质来判断 1. 春天闻到花香的味道; 2.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易发生爆胎事件; 3. 秋天北京易刮沙尘暴; 4. 冬天水银温度计中的示数比夏季都要低 (Ⅱ)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魔术中产生上 分裂 组合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③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3)相对原子质量 ①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 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 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 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中考化学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2019-2020年中考化学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 二、分子 1、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 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 为1时,可省略不写。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2个钠离子:2Na + 四、相对原子质量(A r ):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易错易混 1、 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练习1 1.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氮气 B .氯化钠 C .金刚石 D.五氧化二磷 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分子的质量很小 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 】 A .金和金刚石 B .水和氨气 C .汞和氯化钠 D .干冰和硫酸铜 4.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 . 铝原子与铝离子的化学性质相 同 5.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汞 B .氧气 C .金刚石 D .硫酸铜 6.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电子数 B .质子数 C .中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7.硒在光照下导电能力提高近千倍,可用作静电复印硒鼓的材料。元素周期表中“硒”的 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硒元素说法错误.. 的是 相对原子质量=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案 湘教版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和 。铁、金刚石、稀有气体等都是由 构成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氧化镁等是由 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 ;构成物 质的微粒之间有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气体微粒之间的 ,所以,气体比固体和液体容易压缩。 3.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当物质有分子构成时,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当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时,原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当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时,离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金属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4.分子是由 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而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 5.用分子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有不同分子构成,则该物质是 ;如果只由一种分子构成,则该物质是 。 6.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没有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是一切分子、离子的“源头”。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原子,原子 新分子。 7.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和带负电荷的 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 和 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8.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是 。 9.离子是原子 的产物。带正电荷的离子叫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 。 10.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离子之间有下列转化关系: ( ) 原子 ( ) 11.以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为1个原子质量单位,其他1个原子的质量与原子质量单位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 。 12.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叫 。例如: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13.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 ,弧线表示 ,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 。例如:右图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该原子核电荷数为 ,核外有 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 个电 得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专题复习《微粒构成物质》教案

专题复习《微粒构成物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认识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说出微粒的三种基本特征;学会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能运用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及原子中粒子的带电情况。 4、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会画出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会辨别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象的分析,得知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和微粒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进一步建立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和思考宏观物质,学会建立宏观和微观的思维方式。通过微粒的模型构造来了解微观粒子的结构,知道微观结构决定宏观物质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通过物质的微观学习,让学生体验物质的微观世界,培养学生的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和分析等能力。认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运动的科学视角是化学不同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及微粒的基本特征,能运用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1、能运用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微粒的模型构造来想象微观粒子的结构 2、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辨别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示一瓶香水,然后喷洒香水,让学生闻到香水的味道。 [设问]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水的味道? 二、合作交流 1、微粒的基本特征 [设疑]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水的味道呢?你们有看到香水的粒子吗? [填空] 现象说明物质是由构成,这些微粒的小、小,这些微粒在运动。[设疑] 为什么我们可以将空气打进车轮胎中? [填空] 微粒之间存在。 [投影] 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 [填空] 物质微粒之间的间隙:固态液态气态(填“>、=、<) 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填空]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投影] 干冰是由构成的,铜是由构成的,金刚石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复习目标:梳理汇总零散的微粒知识,提炼出物质的微粒观,通过物质的微粒观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自主构建】 请同学们回顾以下知识: 1.下列物质各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干冰____________ 铜___________ 氯化钠______________ 金刚石______________ 2.请同学们用微粒的知识解释以下事实: (1)在报纸上的一个墨点就含有1018个碳原子,一万个氧气分子连接起来的长度还不到1微 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银温度计可以指示温度的高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的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而水却不容易被压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通电分解分成氢气和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在初中化学中你学习了微粒的哪些知识 【课内探究】 一、联系整合,形成观念 探究点一:微粒间的关系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及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对照下面的网络图进行说明。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 (填“原子”、“分子”或 “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________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 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 “阴离子”)其符号为 。 (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 探究点二:用微粒的观点分析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微观结构是物质宏观变化的依据,化学符号是联系宏观变化与微观结构的中间桥梁, 原 子 结合 结合 分解 分子 氢气、氧气、水、氯化氢等 金属、稀有气体等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 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离子 得到或失去电子 结合 (静电作用) 集聚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本节内容在学习《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采用实验现象观察法与想象类比法相结合。 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采用实验、现察、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又体现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增加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县城边缘,学生学习气氛不浓,我尽量挖掘教材,结合实际生活,合理安排程序,使学生爱听,爱做,爱看,爱学,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3.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3.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案新人教 版 [中考要求解读] 1、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气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固体液体大”等基本观点。学会探究上述观点的实验方法。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重要微粒。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理解原子内部的构成及带电情况、质量分布情况。 4、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掌握相关计算。 5、知道离子与原子之间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的,并注意电荷数与得失电子数的关系。学会离子符号书写方法。 一、导入谈话: 二、自学: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金刚石是由________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食盐晶体是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的。 2、在阳光照射的地方,潮湿的衣服容易晒干,说明水分子在__________,温度越高水分子的_______________。少量蔗糖放在水中并搅拌后,蔗糖不见了,说明_____________。100mL 酒精和100mL水混合摇匀后,体积小于200mL说明____ 。 3、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氧气分子和臭氧分子(O3)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这两种分子的不同造成的。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由很大差异是因为不同。 4、一个硫酸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2个硫酸分子和_____个二氧化硫分子中的氧原子个数一样多。 5、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_____的_________和核外带________的电子构成的。氧原子核带_____个单位的____电荷,核外有______个电子。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氧的_______上。_________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6、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它们的________不同。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_______,但由于它们的___________不同,所以它们形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7、如果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a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bkg,则用a、b表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________ 。(用a、b表示) 8、一个硫原子变成硫离子需要_______电子。一个铁离子变成一个铁原子需要______电子。水分子中共有_____个原子核、______电子,一个氢氧根离子中共有_____个电子。 9、写出下列化学符号:①2个钙离子_______ ②3个氯离子_______ ③n个铵根离子___ ④8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 ⑤硫酸根离子_______ 三、互学: 1、对于下列生活中常见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表示离子 B.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D.前三种表示同一种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