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如水是由水的微粒构成,高锰酸钾是由高锰酸钾微粒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的微粒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这与构成它们的微粒有关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又能化合生成水,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微粒不同,而构成它们的微粒就体现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二、微粒的特点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无论气体、液体、固体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而这些微粒都是不断运动的,当我们走近花圃,会闻到花香,打开酒精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这些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空隙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往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就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三、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很小(2)分子的体积很小(3)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4)分子间有空隙(5)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未变,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合成了水分子,水分子也不再具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四、原子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而原子不能再分。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实录和点评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实录和点评

被 取完 。这 句话 说 明 了物质 是无 限 可分 的 )
1 . 物质 是 由微 粒构 成 的 .1 2
[ 师]请 同 学们 在 1 秒 钟 内把 桌 上 的 纸 片 尽 可 0 能分成最 小 ,但 要 注意每 次分 成两 块 的大小 应该 相
同。 ( 的学生用 手撕 扯纸 片 ,有 的学 生用小 刀 。 有 )
中, 静置观察 ;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待稳定后倾
倒 出一半 在另 一烧 杯 ,加水 稀 释 ,引导 学生 观察颜
质 》实验课 荣获 市一 等奖 ,并 被推荐 参 加省 评 。同
年 1 月份 .江苏省 教育 厅组 织 多位化 学 特级教 师对 2 本 实 验课 录像 进 行 了评 审 。认 为 本 课 实 验 运 用 得
21 0 0年 . 1 第 期
教 学 设计
4 9
“ 微 粒 的观 点 看 物质 " 的教 学 实 录 和点 评 用
沈 兆 刚 . 长 济。 董
( 堡 镇 中心初 中,江 苏 宝应 柳 252 2 8 8)
文 章 编 号 :1 0 -6 2 (0 00 —0 4 —0 0 5 6 9 1)1 O 9 4 2
『 】同学 们 ,今 天 我 们 学 习 的 内容 与 这 三 个 师 词有关 ,当你 上完 这一 节课 以后 。你 就会 深刻 理解 或重新认 识 这三个 词 了。
12 新 知 探 究 .
( 媒 体展 示 :早 在 两 千 多年 前 我 国古 代 《 多 庄 子 ・ 下篇 》 中就 有 一 句 名 言 : “ 尺之 棰 , 日取 天 ~ 其 半 ,万世 不 竭 ” ,这 一 句 话 意 思 是 :一 尺 之杖 ,
二个 实验 中酚酞试 液并 未 与 浓氨水 直 接接触 。此 时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及答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物质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B.微粒之间有空隙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3.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

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4.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A.把两块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的快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D.在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其他中药混合的药味5.关于液态氧与氧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③它们由不同微粒构成④它们为相同的物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非选择题6.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微粒的观点来看,纯净物是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构成的物质。

.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7.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1)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其体积小于20mL的原因是。

(2)水银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的原因是。

(3)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

(4)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以压缩,原因是。

(5)乒乓球压瘪了,但未破裂,放在沸水中就会恢复原状。

这是因为。

8.(1)从微粒的观点来看,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在一长条滤纸上均匀滴上几滴酚酞试剂,伸入一支干燥10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滴管滴十几滴浓氨水于棉花上。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极小 的微粒构成的; 2、知道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3、知道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观察与思考: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情境一:一颗糖分给两个同学吃,如何分? 如果分给全班同学吃该如何分? 情境二: 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已 呈粉末的细小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 分?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都呈 浅紫色?
13
2:
实验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 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中慢 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 什么?
说明: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补充:无色酚酞试液:
是一种酸碱指示剂,
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实验2: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氨水中的微粒从一只烧杯跑进另一烧杯中,发生化学变、 氨化,使酚酞变红。 氨水中的微粒从一只烧杯跑进另一烧杯
有 间隙 在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 没有 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
属于____变化。 理 物
本节内容小结:
1、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 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 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1)温度越高,微粒间的空隙越大;
(2)压强越大,微粒间的空隙越小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联想并体验
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颗水的小微粒,在你 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 热,你又会怎样?
你能解释下列实验中的现象吗?
通常是把导管插入水槽的水中, 然后用手捂住大试管,看导管 口是否有气泡产生。
手握试管,使试管受热,试管 内气体微粒运动加快,间距加 大,体积膨胀,能从导管口逸 出。

【免费下载】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与评课教案 08 11

【免费下载】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与评课教案 08 1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沪教版)说课与评课说课:湘乡市第二中学成凤鸣评课:湘乡市教育局教研室旷湘平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

(3)设计和完成有关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2)特点: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

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三、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1)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了解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3、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

四、课前准备本节课采用四人一组在实验室或教室完成(配合多媒体)1、每四人一组准备下列仪器药品纸带、烧杯、玻璃棒、注射器、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

每组一份探究报告(共同填写,签名上交)2、备好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

归纳与小结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 极其微小,肉眼看不到。我们 能看到的是宏观物质,是由许 多微粒聚集在一起的
2.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有
已知每滴水中含有水分 子约为1.67×1021个,如 果你每秒钟能数4个,一 天24小时不停地数,数 完这一滴水中的分子, 为1.32×1013年。
分子、原子、离子; 粒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粒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及溶液
归纳与小结
1.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微粒总在不
断的运动、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因此,氯化 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氯离子均一地分 散到水分子中,形成稳定的溶液。
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存在自由移动的离 子。食盐溶于水,形成自由移动的氯离子和 钠离子 ;而蔗糖溶于水,蔗糖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 不能导电。
2.从微观的角度看水的分解及其变化规律?
电解水
2.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请描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
么变的?
通电 分解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结合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 新组合成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 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水分子, 不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归纳与小结
化学变化在宏观上有新的物质生 成,其微观实质是分子的破裂与原 子的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原 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等都不发生 变化,因此,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 质量守恒定律。
3.从微观视角看酸碱中和反应。
课堂小结
1.从微观视角看物质: ①物质是由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 构成的。 ②构成物质粒子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微观粒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

大连简答题微粒观点解释

大连简答题微粒观点解释

微粒的观点解释一.根据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少量白磷(由P4分子构成)露置在空气中自然并很快冒出白烟(由P2O5分子构成)。

解:(1)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加快磷分子分解成磷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1分),磷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五氧化二磷分子(1分),大量的五氧化二磷分子聚集成白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烟。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以下事实:如果不小心打破水银(汞)体温计,散落的水银在空气中会慢慢挥发,汞蒸气会侵害人体,处理措施之一是迅速在水银上撒硫粉,使汞与硫(S8分子)反应生成硫化汞固体(HgS分子),以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解:汞原子不断运动(1分);汞原子有毒(1分)。

硫分子分解成硫原子,硫原子和汞原子重新组合成硫化汞分子(1分)。

二.根据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温度升高,微粒运动速率加快,微粒间的间隔变大。

温度降低,微粒运动速率减慢,微粒间的间隔变小。

1.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将附近的液化石油气罐尽快撤离火场,因为高温时,液化石油气瞬间体积膨胀250—300倍,罐内压力骤然增大致使罐体破裂而发生第一次爆炸;当泄露出的石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降至3%—11%时,遇明火将发生第二次爆炸。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第一次爆炸发生的原因。

(2)分析第二次爆炸为什么会发生?解:(1)高温使石油气分子运动加速(1分),分子间的间隔瞬间增大,致使罐内压力骤然变大(1分)。

(2)当泄漏出的石油气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时(1分),遇明火会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1分)。

2.从冰箱冷藏室中刚取出的果酱瓶,要立即拧开感觉很费力。

要想轻松拧开,可以采用什么办法?解:冰箱冷藏室中的温度低,气体分子间间隔缩小,瓶内压强减小,瓶外大气压使瓶塞不易打开。

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气体的压强增大,这样容易拧开。

3.在空气中打开装有干冰的容器,容器口会有白雾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提问】为什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水,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小,而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空气易被压缩,在而水不易被压缩。
讲解: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讨论:你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观察现象:
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七、教学后记
C、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大了D、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小了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具有的性质()
A、都极其微小B、都在不断运动
C、微粒之间有间隙D、都能使酚酞变红
5、下列能用微粒是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
A、血雨腥风B、滴水穿石C、铁棒磨成针D、臭气熏天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B、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D、微粒是一种假想的粒子
7、氧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氧微粒的大小B、氧微粒的构成
C、氧微粒之间的距离D、氧气的化学性质
8、在馒头上放一小块固体碘,除与碘接触的馒头变成蓝色外,在固体碘附近的馒头也变蓝,如果将馒头悬挂在固体碘上方一厘米处,馒头,也变蓝,不能说明以上实验的是( )
A、碘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大B、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C、碘固体变成碘蒸气D、微粒的体积变大
五、学习体会,课堂小结
小结: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
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六、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与实践:3、4、5
课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
主备人:钱兴勇
审核:
教学目标
1、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3、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微粒运动有什么特点: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四、当堂训练
1、20ml酒精与20ml水溶合后体积小于40ml,主要原因是()
A、微粒不断运动B、微粒问有间隔
C、酒精挥发了D、混合时漏掉了
2、下列不能见到变色现象的是()
A、水中放入白糖B水中加入几粒高锰酸钾
C、氨水中滴入酚酞D C02通人紫色石蕊试液中
3、有关水结成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水的微粒不运动了B、构成水的微粒之间空隙变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