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配合物稳定性因素的概述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因素的概述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因素的概述

包头师范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影响配合物稳定性因素的概述学生姓名:李本元

学院:化学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08级应用化学(2)班

指导教师:周毅教授

二○一○年七月

摘要

本文从中心体、配体、外界条件三个方面来讲述了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中心体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结合能力的强弱,而中心离子影响这一能力的因素有中心离子的价电子层结构、电荷、离子半径、极化作用等;而配体和外界条件也是通过影响配合物的微观结构来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

关键词:中心体;金属离子;配体;螯合效应

Abstract

From the center body, ligand, three aspects about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that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plex factors. Centrosome of the complexes affected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entral ion and ligand binding ability between the strength, the center i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is ability center ion in the valence shell structure, charge, ionic radius, polarization effects etc.; the ligand and also by external conditions affect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to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plex.

Key words: centrosome; metal ions; ligand; chelation effect

目录

1中心体的影响 (1)

1.1 稀有气体型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1)

1.2 10d型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1)

1.3 9-1d型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2)

1.4 同一金属不同氧化态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2)

2 配体的影响 (2)

2.1 配体的碱性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2)

2.2 配体的螯合效应的影响 (3)

2.2.1 螯合效应 (3)

2.2.2 螯环大小的影响 (4)

2.2.3 螯环数目的影响 (4)

2.3 配体的空间位阻效应和配体的几何构型的影响 (4)

2.3.1 配体的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 (4)

2.3.2 配体的几何构型的影响 (4)

3 外界条件的影响 (5)

3.1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5)

3.2 非水溶剂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7)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因为配离子是由中心离子和配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中心离子和配体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内因;另一方面溶剂、温度、压力等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是外因。

1中心体的影响 中心体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结合能力的强弱上,而中心离子影响这一能力的因素有中心离子的价电子层结构、电荷、离子半径、极化作用等。

1.1 稀有气体型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凡是具有6

22np ns s 1或电子构型的金属离子叫做稀有气体型金属离子,它们与电负性大的氯和氧为配位原子的配位体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而与以氮和碳为配位原子的配体之间的结合能力较弱,不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稀有气体型金属离子同配位体之间的结合基本上是靠静电引力结合,因此当配体一定时,配离子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中心离子的电场强度,而中心离子的电场强度又决定于中心离子的电荷和半径。

中心离子的电荷越大,半径越小,则中心离子的电场强度越大,形成的配合物越稳定。中心离子的电场强度常用离子势(离子电荷数和离子半径之比值)的大小来衡量。显然中心离子的离子势越大,所形成的配合物越稳定。

稀有气体型金属离子的电荷对配合物的稳定性的影响力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离子电荷总是成倍的增加,而离子半径则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动,不同族的金属离子,其电荷和半径同时改变用离子势表示也比较方便,一般规律是:配合物的稳定性随离子势的增大而增大。

1.2 10

d 型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具有1062nd np ns 电子层结构的金属离子叫做10d 型金属离子,这类金属离子的特点是变形性和极化能力两方面都比电荷相同、半径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型金属的高,因而所形成的配离子中金属离子与配体间的共价结合程度大,其稳定性也比半径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型金属离子的相应配离子稳定性高

这类离子与含氮配位体或卤离子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根据数据表明,第二

副族离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大多数是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强,这一事实说明第二副族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多以共价键结合,因为10d 型金属离子的特点是变形性和极化作用都较显著,而它们的变形性和极化能力又与其离子半径有关,对于+2Zn 、+2Cd 、+2Hg 来说它们的离子半径从上到下依次增大,离子的变形性和相互极化作用依次增强。配位键的共价性也依次增强,所以配合物的稳定性按+2Zn <+2Cd <+2Hg

的顺序增强。 1.3 9-1d 型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最外层d 轨道未充满的过渡金属离子配合物,研究的最多的是第一过度系的二价金属离子配合物,这些离子与十几种配体形成的配离子其稳定性都为。

++++++<<<<<222222Zn Cu Ni Co Fe Mn

如果用第二电离势(金属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难易程度的量度)来说明上述问题,第二电离势越大,高价金属离子获得电子生成低价离子放出的能量越多,表明高价金属离子越易接受配位体的孤对电子,形成的配合物就越稳定。

1.4 同一金属不同氧化态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同一金属如果有两种常见的氧化态,一般是高氧化态配合物比低氧化态配合物稳定,例如()+363NH Co 的稳定性比()+

263NH Co 大。但是由于一价铜离子(具有1062333d p s 结构)的变形性比较大,配位键的共价性比较强,所以一价铜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往往比二价铜离子相应的配合物更稳定些,所以在考虑氧化态的影响时还要考虑到离子的变形性的影响。

2 配体的影响

2.1 配体的碱性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配体的碱性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配体对质子的接收能力上,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是质子给出者,碱是质子接收者。而酸碱性的强弱用碱加质子平衡常数来衡量。设L 是一种碱,其加合质子的反应式为

+-+H L HL

相应的平衡常数

[][][]

L H HL K HL = 也就是L 的加质子常数,K 愈大表示L 愈容易与质子结合,即相应的酸HL 的酸性愈弱。

另一方面,L 与一种金属M 分步络合时,其第一级配合的反应式为

L+M ML

相应的平衡常数为

[][][]

L M ML K ML = K 就是ML 的第一级稳定常数,若把配体与H 的结合看作配合过程,那么上述两个平衡相似而且具有相应的关系,HL K 表示了配体的酸碱强度,而ML K 表征了配合物的稳定性。

事实证明,当中心离子一定时,配位原子相同的一系列结构相似的配体的加质子的平衡常数,其大小往往与一种金属离子的相应配合物的稳定性常数的大小顺序一致,可得到配合物的HL lgK 愈大,则相应的络合物的ML lgK 也愈大的对

应关系。由此得出,当配位原子相同时,配体的碱性愈强,配合物愈稳定。 影响这一规则的因素还有软硬酸碱规则,酸碱“软”“硬”的区分原则使它们是否容易极化变形,难者硬,易者软,而是否容易极化变形恰好体现了它们受电子对或给电子对的难易程度。这一规则说明硬——硬结合和软——软结合的酸碱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特别大;而不是说软——硬不能结合,只是结合成的酸碱配合物不大稳定,而且反应较慢。而分子的色散力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是体现在其对分子变形性的影响上的。

2.2 配体的螯合效应的影响

2.2.1 螯合效应

螯合配离子的稳定性与相应的非螯合配离子稳定性相差很大,螯环的形成使螯合物比相应的非螯合配合物具有特殊的稳定性,这种效应叫螯合效应。例如:四个甲胺合镉()[]+2432CH NH Cd 配离子与两个乙二胺合镉()[]+

22en Cd 配离子的组成和结构类似,但前者是非螯合配离子,后者是螯合配离子,它们的稳定常数相

差很大,后者比前者稳定。所以螯合物一般比组成和结构相近的非螯合物的稳定性高。

2.2.2 螯环大小的影响

配离子的稳定性依赖于螯环所含的原子数,一般的说,螯环越多越稳定;绝大多数螯合物中,以五元环和六元环的螯合物最稳定。这两种环的键角是108°和120°。例如,Ca 2+与EDTA 同系物(-OOCCH 2)2N(CH 2)n N(CH 2COO-)2形成的螯合物

的稳定常数随n 值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五元环的键角(108°)更接近于C 的sp 3杂化轨道的夹角(109°28’),张力小,所形成的螯合物比较稳定。

2.2.3 螯环数目的影响

配体与中心体结合的越充分则配合物越稳定,即动用的配位原子数越多,配体与金属离子结合的几率越大,则形成金属离子的几率越小,即这个配合物就越稳定。例如:二齿配体与金属离子配合时可形成一个螯环;三齿配体则可形成两个螯环;四齿配体形成三个螯环;余类推;从几率上看,一个配体与一个金属离子结合时形成的螯环越多,这个多齿配体的配位原子得到的利用就越充分,这个螯合络离子就越稳定。

2.3 配体的空间位阻效应和配体的几何构型的影响

2.3.1 配体的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

如果多齿配体的配位原子附近结合着体积较大的基因,则有可能妨碍配合物的顺利形成。从而降低所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根本不能形成配合物。例如:2-甲基-8-羟基喹啉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比相应的8-羟基喹啉或4-甲基-8-羟基喹啉配合物的稳定性低,虽然这三个配体的碱性差不多,显然这是因为2-甲基-8-羟基喹啉二位上的甲基靠近配位原子N ,妨碍了正常的配合反应的发生,从而导致所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的下降,这种影响叫空间位阻效应。

2.3.2 配体的几何构型的影响

配体的几何构型要与所形成的配合物的立体结构相适应,否则会产生应力,使配合物的稳定性下降。例如:三亚乙基四胺是含四个配位原子的配体

22222222NH CH CN NH CH CH NH CH CNH N H ---------

乙基分子键柔软易变形,四个N 原子可以在同一平面中与金属结合,而三氨乙基胺

222NH -CH -CH

N 222NH -CH -CH

222NH -CH -CH

虽也是四齿配体。但分子中的四个N 不能在同一平面,所以它与铜形成的配合物就不如三亚乙基四胺稳定性强。

3 外界条件的影响

3.1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温度和压力等外界因素也会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温度和压力对配合物的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对稳定常数上的影响,与其他化学平衡常数一样,配离子的稳定常数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若络合反应是放热的,则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若络合反应是吸热的则稳定常数虽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于多数配体与金属离子结合时热焓的改变不大,所以在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变化不大。

压力对配合物的稳定性的影响也体现在对稳定常数的影响上,但压力变化范围不大时,稳定常数的变化也不大,所以有时这种影响忽略不计。

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通常是由配合物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所以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起微观结构来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

3.2 非水溶剂的影响

一般的说,非水溶剂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溶剂具有一定的给电子对性能。在给电子能力弱的溶剂中,配合物的稳定性较高;而给电子能力强的非水溶剂中,配合物的稳定性较低。这是因为溶剂中与配合物原来的配体相互竞争中心离子,当溶剂的竞争能力强的时候,有可能与大部分或是全部中心离子结合,而使原来的配体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游离出来,即原来的配合物大部分或全部离解;若溶剂的给电子对能力若,则溶剂竞争不过原来的配体,原来的配合物离解程度就小,甚至不离解,即稳定性高。

综上所述,无论是内因中离子半径、电荷、极化作用的影响,还是外因中稳定常数和离子结合配离子能力的影响,起本质都是对配合物的微观结构的影响。所以配合物的稳定性主要由形成配合物的中心体级配体的物质的性质决定。

参考文献

[1]杨子超.基础无机化学理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343-348

[2]徐志固.现代配位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175-183

[3]何凤姣.无机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7-61

[4]刘毓芳.化学教学中配合物稳定性的比较[J].教学与管理,2002:57

[5]李五聚.金属离子的电荷和半径对溶液中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9,8(2):1-4

[6]郝芬珊.软硬酸碱规则与配合物的稳定性[J].上饶师专学报,1996:84-87

[7]蒋湘顺等.介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1997,13(3):306-310

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通过今年发生的雪灾和地震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结构被破坏 的情景,提出我们如何理解“结实”这个词的含义,并对结构的强度的描述进行探究,加深学生对结构强度的理解;接下来结合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事例,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小试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结构强度主要因素。 课堂中引入学案,目的是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今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遭受雪灾袭击及5月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灾难过后很多结构受到破坏,让学生感受到结构被破坏的情景,引出课题——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然后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了解材料、形状和连接方式是如何影响结构的强度的。 第二环节知识构建 一、结构强度的含义 1、结构强度含义 通过结构内力的计算和进行应力计算(课本26页)引出容许应力含义并引出结构强度的定义: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小实验:绳子和粉笔的变形能力和结实程度 对课本给出的定义进行质疑,引导和说明结构强度与是否被破坏有关。最终得出结构的定义是:抵抗破坏的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实践与体验:每三位同学一张A4纸,如何能让它承受最大的重量(有的组有浆糊和双面胶,一些组没有进行对比) 通过是同学们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理解影响结构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材料、形状和连接方式 并提出: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结构的强素呢? 二、知识点拓展 (一)工业用型材的截面形状 首先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工业上常用各种型材的截面形状教师引导:我们已知道用于结构材料的截面尺寸大小直接影响受力的大小,对于同种材料来说,截面积越大承载能力越强。那么我们现在进一步研究另一种情况:两个截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截面中,究竟哪一种截面更有利于结构的强度? 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典型结构--------圆形截面、矩形截面和工字形梁的截面形状来进行分析,工字形梁的截面更有利于减轻材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的影响因素及比较分析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的影响因素及比较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06T16:28:32.9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作者:武建飞 [导读] 对于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影响可靠度的因素,需要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这对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意义重大。鉴于此,文章通过对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进行概述,分析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进行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比较研究,旨在为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武建飞 身份证号码:4109011987xxxx055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建设的基础,因此需要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建筑结构设计的可靠度影响建筑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因此需要特别重视结构设计的可靠度,保障人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对于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影响可靠度的因素,需要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这对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意义重大。鉴于此,文章通过对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进行概述,分析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进行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比较研究,旨在为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1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概述 建筑结构的可靠度是通过规定的随机变量的效能方程式,借助经验校准的方式和失效概率来确定的。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在结构设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值缺少灵活性,大多是一些固定的数值,对会产生的各种应力影响考虑的不够周全,利用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和实际的情况会出现不符,采用可靠性理论进行结构设计时会产生阻碍。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存在强制性,结构设计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限定,具有规范性。参与建筑设计的设计人员对设计出的作品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的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避免设计出现问题而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关键就是要执行规范性设计,不断提高建设结构设计的质量。 2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的因素分析 2.1可变荷载水平与分布参数 通常情况下,在目标可靠指标相同以及荷载不同的时候,建筑结构设计的可靠度会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就可以知晓在荷载水平之中可变荷载的作用十分的关键。建筑工程之中的可变荷载主要可以分为楼面活荷载水平和自然环境荷载水平,在这之中产生自然环境荷载水平的主因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或是地震发生而产生的,然而楼面活荷载水平则主要是利用荷载均值控制来逐步的加大建筑结构自身的安全稳定性,值得注意的就是,在自然条件之下,荷载水平以及基准时间之前有着直接性的联系,但是由于自然环境荷载水平大部分就是根据年限最大统计值计算出来的,所以荷载水平也会随着基准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逐步加大的现象 2.2建筑结构质量问题,工程建设材料不达标 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建筑材料质量影响建筑结构可靠度,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造成建筑结构本身质量问题,无法达到设计的使用年限。建筑材料在采购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购买不达标材料,导致建筑结构可靠度降低。 2.3抗力衰减影响 此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源于材料面临环境腐蚀等多方面影响下,产生的应力刚性衰减反应。通常而言,依据材料刚性抗力衰减函数进行计算,针对建筑功能可靠性有一定预防作用,对于后续工程加固也有一定参照的条件意义。但若是在营造之初相应材料便难以满足我国建材标准审核条件,便极容易在抗力衰减方面出现差误,并促使整体建筑性能急速下降,为后续建筑使用带来严重隐患。 3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比较 依据建筑结构设计的特性选取有效的标准值和抗力值,是促使整体结构设计具备相应功能标准约束,对后续结构体系参数获取和模型有效构建具备积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后续工作体系对比优化的前提。而分析结构设计可靠性的主要指标,在现有建筑结构设计环境中,一般通过地方性常用的标准值设定进行大概估算,以确保基本功能的有效实施环境。但在现有建筑功能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针对相应环境和电气方面的要求协调已经逐渐趋于广泛,仍旧沿用传统的荷载计算方式,势必会难以满足后续建筑结构方面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影响建筑功能后续的使用。其次,在水平荷载指标制定过程中,需要开展更加细化的制定条件与运算公式,以确保在环境突然变异的过程中避免大荷载对建筑整体功能稳定性的影响,这样才能够赋予建筑结构可靠积极性,为后续城市功能建设提供良性参考条件。 3.1目标可靠指标比较 通过将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目标可靠度与美国以及墨西哥之间进行比较(如图1所示),发现我国与美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的目标可靠性数值比较相似,在抗弯、抗剪方面的数值要高于美国,但是在抗压、大偏心受压方面要低于美国。与墨西哥国家进行比较,我国在各个方面之间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于我国而言,需要不断完善设计规范内容,提高钢筋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

影响路基整体强度及稳定性的因素和防范措施

影响路基整体强度及稳定性的因素和防范措施 【摘要】:路基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路面的基础,它和路面共同承担着行车作用传递来的荷载,没有坚固、稳定的路基,就谈不上有稳固的路面。本文分析了影响路基整体强度及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了路基强度稳定性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路基强度稳定 路基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路面的基础, 它和路面共同承担着行车作用传递来的荷载, 没有坚固、稳定的路基, 就谈不上有稳固的路面。因而, 保证路基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以及增强公路整体强度的前提, 反过来, 只有稳固的路基, 没有结构合理、密实、稳定的路面也是不行的, 理论和试验及工程实践证明, 技术方面的主要措施是对路基进行必要的碾压和技术处理, 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后,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一、关于路基强度稳定的意义和作用 1.路基压实在公路整体强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JTJ 001- 9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按路基填挖类别和路槽底面以下深度对路基压实度标准作了具体规定, 一般情况下, 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值,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有保证的。然而, 土基怎样压实, 影响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类, 如何才能使路基施工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是公路工程施工中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土是三相体, 由三部分组成, 土粒骨架, 土颗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和气体所占领, 路基在车轮荷载作用下, 承压力由路基顶部到底部逐渐减小, 所以, 采用路基填料的土的强度由下到上逐渐提高, 在许多国家的施工规范中都明确规定了路基各层填料的强度和压实标准, 以确保路基各层填料符合设计要求, 为了使填筑到路基各层的土真正达到所要求的强度, 还必须采用轮重不小于4 t 的轮胎压路机和振动力不小于25 t 的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 以确保路基整个压实面的密实度都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在雨季施工中,被雨水浸泡过的土, 一律不准用来填筑路基。所有的路基填料都要经过施工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检验认可才能使用, 另外, 在合理使用路基填料方面, 对于不同强度的土所填路基的部位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不容许将CBR 值较大的填在CBR 值较小的土层下面,也不容许将CBR 值较小的土填在路基顶面。在检测路基填料的含水量和压实度时, 除按规范规定的距离取样外, 还应找薄弱环节取样试验, 以确保路基填方都能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和强度, 这也是施工规范中规定要用轮胎压路机和平地机配合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的原因。因为轮胎压路机是受压力控制而自动调整轮胎的高度和压力, 使路基填土的压实度达到均匀一致。 3.土在压实过程中, 因土料受到瞬时荷重式振动力的作用, 使土料重新排列、组合、彼此调整位置挤紧, 较小颗粒被挤入较大颗粒之间的孔隙中, 颗粒位置转移稳定, 孔隙缩小, 土的单位重量提高, 形成密实整体, 从而致使强度增加, 稳定性提高。土基压实后, 土基的塑性变形、渗透系数、毛细水作用及隔温性能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1)坡底中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破底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山体的稳定性 (2)外力对边坡的影响。例如:爆破,地震,水压力等自然和认为因素,而导致边坡破坏。 (3)边坡外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比如,河流、水库及湖海的冲涮和淘涮,使得岸坡外形发生变化,从而使这些边坡发生破坏,这主要由于侵蚀切露坡体底部的软弱结构面使坡体处于临空状态,或是侵蚀切露坡体下伏到软弱层,从而引起坡体失去平衡,最后导致破坏。(4)岩体力学性质恶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比如风化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风化作用使坡体强度减小,坡体稳定性降低,加剧斜坡的变形与破坏,而且风化越深,斜坡稳定性越差,稳定坡角就越小。 边坡稳定性相关延伸: 边坡稳定性控制技巧 边坡防护设计的主要原则 1、安全第一.质量保证 边坡的防护直接影响到交通的安全,目前,我国的防护工作主要是由边坡起防护作用,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塌方、陷落等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对交通设施的安全顺畅运行,对车辆行使的安全,起

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设计边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边坡的质量问题,要在保证边坡防护设施自身的质量过硬的情况下,考虑防护设施起到的安全作用,要以防护坡的安全系数为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要从设计上保证边坡防护设施的防护质量,以安全作为防护的第一要素,确保边坡的防护能在实际中起到防护的作用。为安全使用、交通的顺畅起到应有的作用。 2、考虑地理环境,因地制宜 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穿越范围越来越广,所处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各不相似。因此,就给边坡防护的设置带来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因为地质情况的差异、气候情况的不同、环境的差别等,公路边坡的建设情况也不一样。一般边坡崩塌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归为3类,即落石型、滑坡型、流动型,而这3种坍塌形式是由于不同的地质地理环境造成的。比如落石型一般是发生在较陡的岩石边坡,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岩石边坡的岩层会产生裂缝、渗水,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外力作用,裂缝会逐渐扩大,在雨水侵蚀下,裂缝中充满水,产生侧向静水压力作用,造成崩坍。在设计时,就必须注意对岩石裂缝产生进行控制,采取积极的防水措施。所以因为所面临的防护问题不一致,因此在设计边坡的防护设施时,必须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地理和环境及气候等具体的情况下,对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隐患进行预测,进而根据防护的需要,设计出与该地区相匹配的防护手段。绝对不能教科书式的照搬照抄,就把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范围之内。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内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内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内力。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组织结构设计影响因素

组织结构设计影响因素 组织设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组织的运行效率。设计良好的组织能更好的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组织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组织设计也要相应调整。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组织内部的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影响。归纳起来,我们组讨论的中国电信公司中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组织战略 组织结构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手段,一次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调整必须服从于组织战略。如果管理者对组织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就需要同时改变组织结构,以适应和支持这一变革。 公司下属“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两大控股上市公司,形成了主业和辅业双股份的运营架构,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香港纽约上市、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香港上市。此时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就要加上香港、纽约分公司的管理阶级人员。 二、组织规模 一般而言,组织规模越大,工作越专业化,标准化操作程序和条例制度越多,组织的复杂性和正规化程度也就越高,分权的程度也就越高。 中国电信自2004年提出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综合信息服务等非语音业务,

强化精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保持了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08年再一次经历电信体制改革,获得移动业务牌照,2009年获得3G业务牌照以来,公司大力推进聚集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和差异化发展策略,成功进入移动市场,实现了全业务发展的良好开局。 三、技术因素 任何人组织都需要利用某种技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生产方式,都会对组织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组织结构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使组织更有效。 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电信大力开发和推广信息化应用,以全新的多业务、多网络、多终端融合及价值链延伸,努力使信息化成果惠及社会各行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先后为20多个行业和广大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江苏无锡成立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此时必定会在组织结构中增加对这些的管理人员。 四、组织的环境 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一般环境是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这些条件最终影响到组织现行的管理实践。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有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条件,这条件对于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且会随一般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具有互动性。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

危机决策的界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危机决策的界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 危机决策的界定及特点 近几年作为决策中最难以估算和评定的危机决策,因危机事故频发,已渐渐被国内外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所关注,从而成为了决策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危机决策可视为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等条件下作出判断和迅速行为的过程。从决策的不同分类角度来看,危机决策属于不确定性决策、非例行性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所以不能通过估算概率值得出各种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而且危机决策是一种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可以用来借鉴的决策,这就要求决策者在面对突发的紧急事件时只能随着事态的发展程度,作出与之相对应的选择。总之相较于常规决策,危机决策者可利用的资源和时间均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觉察到危机的来源,进而使个体很难作出理性的决策。 危机决策相较于风险决策的显著特点为: 1.1 时间的紧迫性 危机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所变化,需要个体在事发后在最

短时间内迅速地作出相应的决策来避免更严重的负面结果产生。 1.2 潜在的消极性 不管是公共危机决策或是个体危机决策,其潜在的结果都存在一定的消极性,会对组织或个人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造成重大损失。 1.3 资源的有限性 由于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的突然性和急剧性,决策过程所能够利用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个体在时间压力下进行决策时限制了对各种资源的获得,因此所考虑到的信息往往都不完备。 1.4 高风险性 因危机事件结果的消极性,个体在对危机事件进行决策时所面临的风险水平要更高,并且这一风险水平只能预估,不能完全避免。 1.5 高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超出人的预想且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是不可预知的,而危机决策又无法按照已有的常规程序和规则来进行判断,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高层建筑的四大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十几年我国已建成高层建筑万栋,建筑面积达到2亿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深圳地王大厦81层,高325米;广州中天广场80层,高322米;上海金茂大厦88层,高420.5米。另外在南宁市也建起第一高楼:地王国际商会中心即地王大厦共54层,高206.3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全国各地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作为土建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其结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基本原则。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低层、多层建筑结构相比较,结构专业在各专业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不同结构体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平面的布置、立面体形、楼层高度、机电管道的设置、施工技术的要求、施工工期长短和投资造价的高低等。其主要特点有:(一)水平力是设计主要因素 在低层和多层房屋结构中,往往是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控制着结构设计。而在高层建筑中,尽管竖向荷载仍对结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但水平荷载却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建筑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是与建筑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一定高度建筑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着结构动力性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二)侧移成为控指标 与低层或多层建筑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向变形迅速增大,与建筑高度H的4次方成正比(△=qH4/8EI)。 另外,高层建筑随着高度的增加、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新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体系的出现、侧向位移的迅速增大,在设计中不仅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求具有足够的抗推刚度,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下产生的侧移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否则会产生以下情况: 1.因侧移产生较大的附加内力,尤其是竖向构件,当侧向位移增大时,偏心加剧,当产生的附加内力值超过一定数值时,将会导致房屋侧塌。 2.使居住人员感到不适或惊慌。 3.使填充墙或建筑装饰开裂或损坏,使机电设备管道损坏,使电梯轨道变型造成不能正常运行。 4.使主体结构构件出现大裂缝,甚至损坏。 (三)抗震设计要求更高 有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除要考虑正常使用时的竖向荷载、风荷载外,还必须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四)减轻高层建筑自重比多层建筑更为重要 高层建筑减轻自重比多层建筑更有意义。从地基承载力或桩基承载力考虑,如果在同样地基或桩基的情况下,减轻房屋自重意昧着不增加基础造价和处理措施,可以多建层数,这在软弱土层有突出的经济效益。 地震效应与建筑的重量成正比,减轻房屋自重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办法。高层建筑重量大了,不仅作用于结构上的地震剪力大,还由于重心高地震作用倾覆力矩大,对竖向构件产生很大的附加轴力,从而造成附加弯矩更大。

1.3 影响路基路面稳定的因素

§1-3影响路基路面稳定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海拔高度) 平原区地势平坦地面易积水、地下水位较高、排水困难、需保持最小填土高度Hmin 丘陵区地势起伏 山岭区地势陡峻 充分考虑:排水设计、地质不良情况的回避处理至关重要,否则会导致稳定性下降,出现破坏现象,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性。 2、地质条件岩石的种类成因、节理、风化程度等、裂隙情况…… 3、气候条件气温、降水、湿度、冰冻深度、日照、蒸发量、风向、风力等 4、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地表径流、河流洪水位、常水位及其排泄条件 有无积水和积水期的长短、以及河岸的冲刷和淤积情况等。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地下水移动情况,有无泉水、层间水等。 5、土的类别 土是建筑路基和路面的材料,并影响到路基的形状与尺寸,强度和稳定性。 不同土类具有不同的工程性质、将直接影响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土的颗粒组成,影响土体的粘聚力与内摩擦力,影响土体内部水的分布情况与土体的干湿类型。 ①毛细管水上升高度与直径成反比;直径越细,毛细水冻结温度愈低。 ②地下排水和浸水路堤,要根据土的渗透性或渗透系数进行分析设计。 地下排水、浸水路堤设计: 土的粒径:粗渗透系数大 土的粒径:细渗透系数小 竖向结构大孔土(黄土)竖向渗透系数较水平向大

具有水平层理的土水平向渗透系数较竖向大 粘土(纯粘土,重粘土)充分压实,无渗透性,起隔离层作用。 二、人为因素 1、荷载作用——静载、活载及其大小和重复作用次数。 2、路基结构——路基填土和填石的类别和性质、路基形式、路面等级 与类型,排水结构物的设置等。 3、施工方法——是否分层填筑,采用何种压实方式、压实是否充分。 4、养护措施——一般措施及在设计、施工中未及时采用而在养护中加以 补救的措施。 5、其他——沿线附近的人为设施(水库、排灌渠道、水田)及人为活动。

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 肥胖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之一,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也正进入高发期。经济增长和都市化进程,引起生活环境的改变,肥胖患病率也随之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肥胖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原因错综复杂。遗传因素决定个体肥胖发生的易感性,而各种环境因素则促进肥胖的发生。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饮食行为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保证了儿童良好的营养状态,而且会持续至成人对成人饮食行为的建立和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深远,不仅导致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学习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可发展为成人肥胖,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从而导致长期病态和早期死亡。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早期死亡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长期作用 Abstract Obesity has been becoming one of the serious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the 21 st century. Obes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is entering a period of high incidence rate.Obesity whose reasons are complex is the result of multifactorial, long-term effects. Genetic factors determine the obesity susceptibility for individuals 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obesity. Sound dietary behaviors developed early in life not only promote good nutrition of children, but also be likely to help form good dietary habits in adult and affect health condition in later life.With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 following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prevalence of obesity also showed a clear increasing trend. The damages are far-reaching for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ot only leading to physical and mental disorders and 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 obstacle, affecting the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组织结构设计作为企业得以存在的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建立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组织结构设计整合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将各种因素反映到组织结构中去,找到组织结构设计的一条主线。 关键词:组织结构企业战略企业内部资源企业外部环境 组织结构是企业存在发展的形式,组织结构合不合理,对企业有非常大的影响。而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地认为有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企业的技术、人员的素质、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等等。因为要考虑的因素过多,难免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会出现混乱,失去重心。这个重心是指应该更多考虑的因素,而那些不重要的因素就要弱化甚至省略。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其内在联系,以及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程度,以至找到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的主线。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把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权变因素分为三类: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企业战略。除了原有的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外,将企业的技术、人员的素质、企业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归并到企业内部资源。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得出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共同决定企业战略。其次,分析企业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对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上述两步分析得出一个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型。 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战略关系分析

传统的战略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对战略的决定作用上,是从环境到企业战略的单向线性思维模式。因而在传统的战略分析框架中,企业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主导力量。环境的特点,决定着企业的战略以及企业要进入的行业。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这种由环境到战略的单向线性思维模式,在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中相当流行。例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波士顿矩阵,以及后来安索夫的增长向量分析模型等都是以既有的产业为研究出发点,其发展战略是在业已结构化的产业内为企业寻求生存与发展空间。这种战略分析模式忽略了企业的战略选择能力,是在行业范围内进行的“微观环境分析”。到20世纪80年代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的思维模式即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理论对企业战略分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理论基于产业选择这一出发点,强调竞争战略必须首先分析有吸引力的行业及其周围环境,而后制定与选择企业竞争战略,使企业尽量避免栖身于无吸引力的行业,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外在环境,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定位,及其价值链上的活动。 虽然波特的理论是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有了选择环境的权利,但由于这种理论先天对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忽略,仅仅适用于相对静态的竞争环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企业竞争环境的日益动态化,企业战略分析思维模式逐步开始转型,即以产业组织的战略分析思维模式向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思维模式的转变。理查德?鲁梅特(Richard Rumelt)在1982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内部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1984年,随着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能力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阶段,它在本质上是对贝恩?梅森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结构主义和对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反叛与矫正。 资源基础分析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伦敦商学院的哈默尔(Hamel)和密西根大学的普拉哈拉德(Prahalad),他们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它应该成为公司战略的

影响路基稳定的因素

影响路基稳定的因素 ①土壤的性质 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不同的地质状况以及性质各异的土体类型。而土壤的性质根据其类型的不同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成为了影响路基沉降的首要因素。例如黄土地区,由于黄土具有较强的湿陷性,故而成为引发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的重要原因。 ②水分的影响 水分对于路基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在地质岩性较强,土壤的排水能力较好的地带,降水对路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当铺设在土质疏松或土壤湿陷性强的地区时,水分的多少会对路基的沉降起到重要的影响。如在土质疏松的地区,强降水会不断冲刷路基两侧的土壤,破坏路基填土的稳定性,降低路基填土的抗剪强度。从而导致路基沉降变形现象的发生。而在土壤湿陷性较强的地区,降水不仅影响着路基填土的承载力,也会对土体的结构产生破坏最用,最终引起路基的沉降变形。这些将在第3章详细介绍。 ③影响边坡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和风沙侵蚀,边坡的破坏将直接影响路基的长期稳定喝列车的正常运营,所以应足够重视边坡的防护,对于保护路基免受损坏、美化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④路桥过渡段的影响 路桥过渡段由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路基的突然变化,造成沉降不一致,会出现沉降差,影响旅客舒适性。 ⑤工程的质量 项目的工程质量是直接影响路基沉降量的重要因素。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路基的处理方式、填料的选择、填筑的厚度、路基的压实度以及自然沉降的时间,都对路基的工后沉降量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因此,在铁路的设计施工中,要严格的对工程质量加以控制,尽可能的减少路基的沉降量。 根据影响路基病害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既能对病害发生前的预防提供指导,又能对病害发生后制定整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一、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结构与稳定性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稳定结构的概念,明确结构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稳定条件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演示、案例、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写出简单试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试验等方法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四、说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属于《技术与设计2 》的第一个主题,该 主题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稳定结构的含义,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含义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大,因此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典型案例、小试验、多媒体等方法,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技术点 (1)、重点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以及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结构稳定性的实际案例。 (3)、技术点通过各种试验,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五、说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激趣法,一开始利用学生演示试验,导入新课。紧接着播放视频资料,介绍07年夏天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台风“圣帕”袭击,很 多结构受到破坏,通过四幅台风过后的结构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结构被破坏的情景,引出结构的稳定性。再结合不倒翁演示试验,引起学生对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的兴趣。接下来结合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事例,借助于演示及分组试验,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比萨斜塔和运动中自行车的稳定性,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稳定结构。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矿泉水瓶不倒翁熟鸡蛋麻将牌自行车陀螺等教学资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教师口述:结构从力学角度来说,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紧接着学生演示推矿泉水瓶试验,引出课题――结构与稳定性(大屏幕) (二)知识构建 播放关于台风“圣帕”的视频资料,师生观看。教师结合四幅台风过后的图片,指出,这是由于当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出现了不稳定现象。然而有的结构稳定,有的结构却不稳定。引出――结构的稳定性。 1、结构的稳定性(大屏幕) 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教师说明:如果一个物体的结构不能有效的抵御常见外力的作用,那么该物体很难承受负载而保持平衡,进而会导致安全隐患。 教师演示:静止立在桌面上的不倒翁用手扳倒后最终还能稳稳立住,这表明不倒翁维持其平衡状态的能力很强,即稳定性强。 接下来师生共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分析不倒翁稳定的原因(学生回答)发现:不倒翁有一个很低的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本文试图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从医方、患方、社会及媒体等因素着手,探讨影响医患关系的原因,力图给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患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标签:医患关系;社会;媒体;患者 1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道德观和价值观悄然发生着变化,法律意识亦不断增强,同时医患关系领域也是如此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前,医患关系总的说来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医患之间也出现了互不理解、缺乏尊重和不够信任等关系紧张状况,不仅如此,在一定程度医患关系有恶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出现个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伤害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甚至直接危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这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会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近期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维护人类自身健康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4]。因此,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 2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有医患双方的因素,其中,医方因素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社会因素)有体制机制、法律保障、媒体舆论导向等诸多问题。 2.1内在因素 2.1.1医务人员因素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利润驱动下,许多潜规则将医生逐渐拖离了医学道德的轨迹。同时,价值观的偏离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一方面表现为”重利轻义”,近年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经济指标占主导地位,医生在执业中被要求尽力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下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会被要求创造利润。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医护人员可能淡化自己的义务,盲目追求盈利力求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医生的逆向选择”[5]医生的逆向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城乡之间;②医院之间。城乡之间的逆向选择是指,农村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城市;医院之间的逆向选择是:基层医院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综合大医院(即三级甲等医院)。这种医生选择错位的现象最终导致基层医院”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着”而三级甲等医院又”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