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内镜手术治疗分析

合集下载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摘要】鼻窦内镜手术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研究旨在分析该手术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手术原理和优势的介绍,说明了其在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重要性。

针对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的对比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了手术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表明,鼻窦内镜手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部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并展望了未来的临床前景。

鼻窦内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带来希望。

【关键词】鼻窦内镜手术,鼻窦炎,鼻息肉,效果分析,手术优势,症状变化,并发症,临床前景,结论评估。

1. 引言1.1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探讨手术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鼻窦内镜手术在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和患者更全面的信息,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为临床实践和病人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1.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进行本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本研究采用了系统性文献回顾的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筛选出与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相关的研究。

在筛选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保选取的文献符合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我们还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以便更好地评估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

本研究还进行了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对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全面评估鼻窦内镜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客观、全面地评价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受到鼻窦炎伴鼻息肉困扰的患者群体。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分析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涕、头痛和面部压痛等。

针对这一疾病,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而在手术治疗中,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了鼻内镜下手术治疗。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鼻腔内的微小切口,将鼻内镜导入鼻窦腔内进行手术,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的开颅手术,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接下来,我们将就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分析进行探究。

一、疗效分析1.手术成功率研究表明,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成功率高达90%以上,成功治愈慢性鼻窦炎这一顽疾。

其中,手术后3个月左右的临床疗效最为显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疗效也逐渐体现。

2.术后并发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列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视力障碍、脑脊液漏等症状。

但总体来说,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十分低,而且治疗方法较为简单。

3.疗效维持时间虽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很显著,但是其疗效的持续时间并不尽相同。

具体而言,自手术后一年以内的疗效持续时间约为70%,而长期疗效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

4.适用范围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主要适用于慢性鼻窦炎患者,尤其是那些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

不过,对于那些复杂性鼻窦炎、骨质增生等疾病,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手术方案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但是总的来说,手术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几种:1.单纯的窦道扩张术该方案适用于鼻窦腔较为狭小的患者。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使用窦道扩张钳,将鼻窦腔扩张至正常水平。

2.单纯的窦道开窗术该方案适用于鼻窦腔较为开阔的患者。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使用鼻内窥镜切割手术刀具,将鼻窦腔口边缘骨质切开,从而达到齐平鼻窦腔和鼻腔的效果。

3.窦道扩张+窦道开窗术该方案对于鼻窦腔较为狭小,且存在明显阻塞症状的患者比较适用。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鼻窦内镜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微创手术方法。

它通过鼻腔外部的鼻窦内窥镜引导下,将手术器械送入鼻窦内进行手术操作,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需切开鼻腔骨壁并造成大面积创伤的缺点。

本文将对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进行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可以有效地清除鼻窦内的鼻息肉。

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长期累积的炎症和鼻腔分泌物容易形成鼻窦内的息肉。

鼻息肉对患者的嗅觉、呼吸等生理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鼻窦内镜手术可以通过显微镜的引导下,精确地切除鼻窦内的鼻息肉,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手术后,鼻窦内的鼻息肉被有效地清理,帮助恢复患者的正常呼吸和嗅觉功能。

鼻窦内镜手术可以减轻鼻窦炎的炎症症状。

鼻窦炎是由于鼻腔内的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鼻窦黏膜的炎症。

鼻窦内镜手术可以通过清理鼻窦内的炎症组织,减轻炎症症状,如鼻塞、鼻涕、鼻痛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鼻窦内镜手术还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视野观察鼻窦内的病变情况,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冲洗、药物治疗等,以预防或延缓鼻窦炎的复发。

鼻窦内镜手术具有微创、安全、快速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鼻窦内镜手术无需切开鼻腔骨壁,避免了大面积的创伤和术后的疼痛。

鼻窦内镜手术采用显微镜引导下的操作,使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手术区域,精确地操作手术器械,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鼻窦内镜手术通常耗时较短,术后恢复快速,患者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鼻窦内镜手术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鼻窦内镜手术可以在局麻下进行,不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减少了麻醉风险和麻醉费用。

鼻窦内镜手术通常是日间手术,无需住院,减少了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

鼻窦内镜手术可以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通过对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鼻窦内镜手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快速并且具有较好效果的手术方法。

它可以清除鼻窦内的鼻息肉,减轻鼻窦炎的炎症症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鼻窦内镜手术是一种常用于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手术方法,其优点包括微创、可视化程度高、恢复快等。

本文旨在对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进行分析。

一、手术治疗效果:鼻窦内镜手术能够清除鼻窦炎的病灶,同时切除鼻腔中的鼻息肉,以达到治疗效果。

通过内窥镜的引导,可以准确定位、观察病灶并进行相应的清除和手术修复。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具有以下优势:1. 彻底清除病灶:内窥镜引导下的手术操作可以清除鼻窦炎的病变组织和鼻腔中的鼻息肉,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切口的扩大和鼻窦组织的破坏。

2. 减少并发症风险:相比于传统手术,鼻窦内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时间短,可以有效降低手术的并发症风险。

3. 视野清晰:鼻窦内镜手术利用内窥镜的引导,可以清晰观察到鼻腔和鼻窦的病变组织,准确定位并进行精确的手术修复。

4. 提高手术精确性:鼻窦内镜手术利用内窥镜引导,避免了盲目操作,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二、手术后的效果评估:1. 症状缓解情况:鼻窦炎常伴有鼻塞、流鼻涕、头痛等症状,经过鼻窦内镜手术治疗后,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鼻窦通气情况:鼻窦内镜手术能够清除鼻窦内的病变组织,恢复正常的鼻窦导流通道,提高患者鼻窦的通气状况。

3. 鼻息肉复发情况:鼻窦内镜手术切除鼻腔中的鼻息肉,但鼻息肉的复发是一个常见问题。

有研究表明,鼻窦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激光或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鼻息肉的复发率。

三、手术并发症:虽然鼻窦内镜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手术并发症风险。

其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鼻腔粘连等,但这些并发症在熟练的鼻窦内镜手术医生操作下是可以减少的。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

尽管手术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但通过熟练的内镜手术医生操作,这些风险可以被降到最低。

在选择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时,患者应当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并主动咨询医生了解手术的相关信息。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鼻流涕、鼻痛等。

在鼻窦炎的一些病例中,患者还会伴随着鼻息肉的出现,这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使用药物进行控制,但是在一些顽固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从临床数据的角度,对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进行分析。

1. 研究人群和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2016年至2020年间,本院鼻科门诊诊断为鼻窦炎同时伴有鼻息肉,并且采用鼻窦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120例。

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为44岁。

手术方式为鼻窦内镜下切除鼻息肉,并行开窦术。

手术时间平均为70分钟,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再发等等。

另外,我们将手术完成后的6个月时间点作为我们的随访时间点。

2. 结果在12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鼻塞、鼻流涕、嗅觉障碍等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达到了91.7%。

同时,手术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也较少,出血病例仅有5例,感染病例有1例,且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实验组的随访结果表明,手术治疗后6个月鼻息肉的再发症例率较低,仅为4.2%。

3. 讨论鼻窦炎和鼻息肉病情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病情的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而对于一些顽固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传统的药物治疗常常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而对于这类患者,鼻窦内镜手术治疗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治疗手段,其取法痛苦小、恢复快、效果较佳。

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其疗效显著,且术后6个月鼻息肉的再发症例率较低。

同时,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4.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疗效和稳定性。

对于顽固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可以优先考虑采用此类手术手段进行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引言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常见于鼻窦黏膜发生感染时,由于排泄障碍,导致鼻窦内分泌物淤留,炎症反应加重,使患者出现鼻塞、脓性分泌物、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

而伴随鼻窦炎的鼻息肉更是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鼻窦内镜手术则被广泛应用于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鼻窦内镜手术治疗的基本原理鼻窦内镜手术是目前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鼻窦内镜进行微创手术,直接观察和处理鼻窦及鼻腔疾病,通过手术切除鼻窦内的病变组织,达到清除病灶、疏通排泄通道和缓解炎症的目的。

鼻窦内镜手术的操作过程主要包括鼻腔内镜的插入、鼻窦内病变组织的切除、鼻窦内清洗和引流、术后的处理等环节。

鼻窦内镜手术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备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二、鼻窦内镜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适用于鼻窦炎伴鼻息肉、鼻窦息肉、鼻咽部深层腭垂肥大患者等。

鼻窦炎伴鼻息肉是鼻窦内镜手术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鼻息肉一般发生在鼻窦黏膜表面,由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原因导致鼻腔黏膜慢性炎症反复发作,鼻窦内黏膜充血肿胀,粘膜表面皱褶增生,最终形成息肉。

鼻息肉的形成不仅会导致鼻窦内排泄通道阻塞,引起鼻窦黏液潴留和感染,还会导致鼻通气受阻、嗅觉丧失、面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鼻窦内镜手术可以直接观察和处理鼻窦内的病变组织,通过手术切除息肉、清洗鼻窦、缓解炎症、引流排泄,有效治疗鼻息肉,提高治疗效果。

三、鼻窦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价关于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评价,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

根据文献报道和临床实践,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主要从手术效果、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

1. 手术效果: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手术效果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率和手术时间等指标。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3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手术结果,并对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治愈98例(74.2%),好转30例(22.7%),无效4例(3.1%),总有效率为96.9%,无严重手术后并发症。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视野清楚、直视下操作、病灶清除彻底、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不易彻底根治等特点,常给患者带来烦恼与痛苦。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鼻内镜鼻窦手术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鼻窦内镜手术对13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进行了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13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87例,女45例。

年龄7~69岁,病程1~20年不等。

以反复头痛、流涕、鼻塞、嗅觉消失或减退等为主诉。

均曾进行过正规系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部分患者有前期鼻窦手术史,术前常规行鼻窦CT扫描。

60例合并下鼻甲肥大,73例合并鼻中隔偏曲,30例合并钩突增生,29例合并泡状中鼻甲。

按(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期:Ⅱ型1期22例,2期56例,3期40例;Ⅲ型14例。

1.2治疗方法患者全麻,平卧位,头抬高30°在鼻内镜直视下,行鼻腔表面麻醉及鼻甲后端和蝶腭孔周围黏膜浸润麻醉,行鼻内镜手术。

切除鼻窦内息肉后,充分开放窦口,使其能通畅引流。

对并发鼻中隔偏曲应行偏曲矫正术。

术毕,应及时清理窦腔及鼻腔里的分泌物及积血,并采用红霉素纱条填塞鼻腔。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静滴。

口服地塞米松片10 mg。

每天3次,连服7 d。

内镜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效果及改善患者嗅觉的临床作用分析

内镜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效果及改善患者嗅觉的临床作用分析

内镜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效果及改善患者嗅觉的临床作用分析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和研究内镜治疗的可行性及对病人嗅觉的影响。

方法:将在我院耳鼻喉外科就诊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6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病人采取内镜治疗,观察组病人采取传统的手术切除,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比较各因素与病人术后嗅觉转归的关系。

结果:治疗组病人术后嗅觉恢复情况较观察组病人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病人嗅觉的好转主要与病人疾病分期、过敏情况有关(P﹤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结论:应用内镜技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其嗅觉的恢复主要与疾病分期和过敏源有关。

标签:内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嗅觉功能;疗效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在我国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易出现嗅觉功能减退而给病人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1]。

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运用手术治疗切除鼻腔内阻碍通气功能的障碍性因素,但近几年鼻腔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的应用在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切除手术治疗中。

我院通过40例病人采取内镜治疗,效果明显。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耳鼻喉外科就诊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64例病人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其中男性病人56例,女性病人24例;病人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28.5±0.8)岁;患病时间2-20年,平均(8.5±0.6)年;疾病分期:I 型病人20例,Ⅱ型病人35例,Ⅲ期病人25例。

治疗组和观察组病人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治疗方法观察组病人治疗上主要是给予传统手术切除阻碍病人通气功能部位;而治疗组病人治疗上主要是给予内镜手术治疗,具体为:对手术病人术前行气管插管并采取全身麻醉,然后将病人鼻窦炎部位的的筛泡和钩突小心切除,对伴有鼻息肉的病人应用Hummer进行切除,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决定是否行全或者前筛的通畅及是否扩大上颌窦和额窦,术后手术部位给予膨胀海绵局部填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内镜手术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镜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间行鼻内镜手术患者170例,围术期内进行系统的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随访等,总结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98月,其中145例痊愈(853%)、20例有效(118)、5例无效(29%),总有效165例(971%)。

结论系统的术前准备、手术治疗、术后处理及随访能够保证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值得重视。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作者单位:462000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该病具有难根治、易复发、症状明显、发病年龄段较广等特点,给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近年来,该病的病因日趋多样、病理学转归日益复杂,单传的药物治疗和传统鼻息肉摘除手术已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内镜手术开始日益广泛应用于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比较显著。

笔者在此结合具体实例来探讨鼻内镜手术的具体方法及其效果,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可行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入选资料共170例,均为本院耳鼻喉科2011年间经鼻窦ct
检查确诊并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其中男89例,女81例;年龄15~76岁,平均(463±108)岁;病程3月至31年,平均(58±13)年;单侧64例,双侧106例。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流脓涕、鼻塞、嗅觉消退、头昏、胀痛等症状。

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临床分期标准[1]划分结果见表1。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处理
术前1周静滴抗生素,对病情较严重患者,术前1周静滴或鼻腔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

合并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进行基础疾病的对症处理。

术前30 min肌注非那根、杜冷丁各25 mg,有术中高出血风险患者肌注止血药物。

122鼻内镜手术
术前进行术腔局部强化麻醉,具体为:用地卡因5 ml+肾上腺素1 ml浸润纱条,进行鼻腔黏膜表面充分麻醉。

结合术前患者鼻部
ct确定病变部位及范围并选择适当术式。

手术时在鼻内镜直视下自前往后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注意尽量保留正常的鼻腔黏膜和解剖结构,以在维护鼻腔整体功能的前提下,重建并改善鼻窦、鼻腔的引流、通气功能。

术中充分开放鼻窦,并彻底清除窦腔内的不可逆病变。

本文合并鼻中隔弯曲者26例,术前先矫正弯曲。

术后将明胶海绵填充到术腔内,术后2~3 d分次取出。

123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5 d左右,此后改为口服抗生素1
周左右,静脉滴注止血合剂(止血敏+维c)4 d,严重病变者静脉滴注5 mg地塞米松5 d,每日清早口服强的松25 mg,总口服1周。

术后用类固醇气雾剂每日早晚喷鼻。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避免使用类固醇。

124术后随访
嘱咐患者出院后1月内每2周入院复查1次,1月之后,每3周复查1次。

使用鼻内镜在表麻下进行检查,清洗术腔内分泌物、血痂及过渡增生的囊泡、肉芽等组织。

清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

术腔粘连者(共17例)进行粘连分离。

根据复查情况进行对症治疗,调整用药方案。

13疗效判定
依据鼻内镜检查结构判定疗效:①治愈:窦口开放良好,术腔黏膜上皮化,症状全部消失,无异物分泌。

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窦腔部分区域肥厚、水肿或者有肉芽形成,少量异物分泌。

③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大量脓物分泌。

其中总有效=痊愈+有效。

2结果
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随访98个月,结果显示,本组170
例患者经系统治疗后,145例痊愈(853%)、20例有效(118)、5例无效(29%),总有效165例(971%)。

分型临床疗效具体见表2。

3讨论
鼻内镜手术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日渐成熟,
临床疗效也日益显著,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主要方法。

该术式较传统方法来说更具有微创性,手术操作更加精细,能够彻底清除鼻腔内不可逆病变,保留鼻部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降低复发率。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致病因多样且复杂,因此术前要通过内镜及影像学检查(主要为鼻窦ct)来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并据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此外,详细的术前全身检查也非常重要,因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在手术风险及用药限制上具有特殊性,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手术麻醉方式选择上,简单、轻度的患者可以选择局部麻醉,但病情严重、病程较长、年龄较大患者最好选择气管插管全麻[2],以便降低术中出血风险,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和手术操作的精细度,消除患者紧张心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鼻内镜手术的目的是开放鼻窦、解除阻塞、引流通畅[3],但是受鼻腔解剖结构、患者免疫力低下、外部环境侵袭等多种因素影响,术后术腔内会出现积血、脓物、增生的肉芽组织等,均会影响术后的鼻窦引流通气,因此术后要进行系统的术腔清理工作,万不可将手术作为治疗的终点。

本文中,经过鼻内镜术前准备、手术治疗、术后处理及随访等系统的对症处理后,170例患者中145例痊愈(853%),总有效165例(971%),仅有5例患者由于病程较长(2例)、不注意饮食及鼻腔卫生(3例)而治疗无效,充分证明了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高效性,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丽茵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12(01):126128.
[2]李思雨慢性鼻鼻窦炎的定义及其分类和治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3 (10):8990.
[3]朱其新,陈敏玲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 2011,5(11):1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